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二重组合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山水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游历过广大山水之间,领略过自然美景,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的游记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而著称,被后人广泛传颂。
柳宗元是一个兼具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人物,他游历山水之间,不仅是为了放松心情,领略自然美景,更是为了借此思考人生之意义,体悟自然之道。
在他的游记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更表现出他对人生、人情、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通过柳宗元的笔墨,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眷恋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是一篇旅行见闻的记录,更是一首富有情感抒发和审美表达的诗篇。
其意义在于展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感,为后世山水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柳宗元山水游记,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思考,感受到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敬畏与赞美。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体现,更在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的彰显。
通过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人文情怀,进一步拓展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和感悟。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慨之中。
在游记中,柳宗元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他对山川的形态、河流的起伏、瀑布的奔流等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走向山水田园的必然性——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心态与自我心理治疗
22
求 ,也可能意味着 以 自然为媒介 ,澄怀观道 ,追 求哲 思玄理 ; 庙 堂之 心 可 以 指 对 天 下 大 道 的追 求 ,对 生 民 的 关 怀 ,也 可 以 容 纳个人 的成就欲 与求利 心 。身份 与心灵 的关系可 以相统 一 , 也可以相悖离 。心灵和 身份 的不统一往往会带来错位 的 矛盾与痛苦 。在文 学上均有表现 。在柳宗元被贬之前 ,山水、 田园作为一组实在 的社会 空间,以隐逸的行为为表现方式 , 容纳下 了权力、 自由、释 、道等多重因素 ,形成 了弹性 的文 化 土 壤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673-2219 (2018)02-0022-07
柳宗元 最引 入注 目的作 品是 他永州 时期 山水 田园题材 的诗 歌和散文 ,是他创 作的高峰 。柳宗元被 贬永州前的作品 并不太多 ,诗作仅 有三篇 ( 杨 白花 》作于何年有争议 ),与 山水 田园无关 ,文 章则为以官员身份创作 的状 、表 、论、记 和应酬交往 的序 文、碑文、墓志 。永州之 后 ,作品逐渐转 向 山水 田园 ,隐逸色彩浓 厚 ,奠定了他文 学史 上的突出成就 。
伴 随有惊恐障碍 。与认 知主 义的心理疗法相似 ,他以佛 、道两家的思想 自我治疗 ,改变对贬谪的认知 ,终 获平静 。他与 山水
田 园的关 系也伴随着这一 治疗而呈现 出阶段性的特征 ,深 刻影 响 了他的作品 的风貌
关 键 词 :柳 宗元 ;永 州 ; 心 态 ; 山水 田 园
中 图 分 类 号 : l206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从柳宗元山水散文中读出的几重对比
见 公之 作 , 知 公之 志。公之 因土 而得 胜 , 岂
地 理位 置 偏远 荒僻 , 但 是 政 治 环 境 却 是 一 样 的黑 暗 腐 败 。“ 苛 政 猛 于 虎 也 ”, 既是 悲叹 , 也 是 当 时 政 治
状况的真实写照。繁重 的苛捐杂税及无休无止的劳
政 治环 境 以及 自身 对美 好 的政 治环境 的 向往 。在 他 的 山水 散 文 中也不 例外 。永 州 、 J O p  ̄ , l , I 两 处贬所 , 尽 管
努力 的过 程 中也 作 出 了如 罢 宫 事 、 免 进奉 、 擢 用 忠 良、 贬谪 赃官 等等 很 多对人 民有 利 的事情 , 他 的政 治
从柳 不7 宗元 山水散文中读出的几重对比
崔凤珍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 院 中文 系 ,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5 1 ) [ 摘 要 ]柳 宗元散 文 中较 为重要 的部 分 , 就是在 他 贬谪 其 间所创作 的 山水 游记 。柳 宗元 山水 游记在 描
绘他 独特 视 角所发 现 的 自然 美的 同时 , 也 融入 了他 内心 的 情 感 和理 想追 求 , 在 阅读 柳 宗元 山水 游记 的 过 程 中, 能够读 到 其 中所蕴 藏的 几重 对 比。从 这些对 比入 手 , 从 中寻找 柳 宗元在 磨难 中表 现 出来的人 格 关 以及 对 理 想的执 着精神 。 [ 关键 词 ]柳 宗元 山水散 文 对 比
实 与 向往 美 好生 活方 式过 程 中 的心路历 程 。
对 比之 二 :
焚既酾 , 奇势迭 出, 清浊辨质 , 美恶异位。( 《 永
州韦使君 新 堂记 》 )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卢宁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2
【摘要】呈现于谢灵运诗篇中的两种倾向--表现览胜趣和抒写寂寞心,前者为韩愈所承接,柳宗元的作品则呈现出与谢氏相近的寂寞风容.从韩柳对谢灵运继承和发展的同源异质的风貌来看,柳氏独特的创作个性彰显无疑.在风光景物的地域化色彩、执著郁结的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的融合方面,柳宗元皆独树一帜.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卢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 [J], 杨文榜
2.浅谈王维山水诗的复与变 [J], 孙英凤
3.柳宗元柳州山水诗的语言审美特征 [J], 刘绍卫
4.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J], 葛晓音
5.柳宗元山水诗文的审美特征 [J], 丘振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心和境安莉
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心与境安莉内容提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
由于遭遇和环境的压迫,他深情地体味大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将自己置身于“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境界之中,在对象中发现生命、发现心灵、慰藉心灵,使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完全融合,从而享受着忘物忘我、魂天归一后的清明阔明、磊落超迈。
他经常以心写境、借境传心。
在他的作品中由写眼中之景而成境,由写心中之景而成境,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或长歌当哭、强颜为欢,或聊为优游、乐而复悲,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通过潜心钻研,细心品味,我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写作手法上做到了以心写境、以境写心、心境合一,达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他用自己的生命深情、决妙之笔书写了中国山水文学史上最为宏伟壮阔的风景长廊,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心与境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心与境安莉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近人郑德坤说:“古来善为写景文者,莫如柳宗元。
宗元迁谪永柳,得山水以荡其精神,出之者若不经意,而其书本上之得力,实从郦注脱胎而出,是郦注可为写景之模范也”。
(《水经注引得序》)钱钟书先生说:“郦书刻划景物佳处,足并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下启柳宗元诸游记”。
由《水经注》直接导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就其篇幅、规模以及所涉及地域的广阔而言是不能和《水经注》相比的,但却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他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代宗师。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独特风格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娄底新化汉语言文学本科 0943001265328刘国平【摘要】柳宗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遭遇经历以及个性等原因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饱含了其内心强烈的感情,流露出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从柳氏山水诗中寓含的各种感情感受到他的山水诗所体现的那种孤寂忧愤的心境,他的山水诗在表面上看似淡泊闲静,其实潜藏了诗人痛苦的感情和抑郁情怀。
他的这类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是幽冷、峭拔、凄清的事物,形成了一种清幽冷峭的独特风格,因而区别于其他山水诗诗人的诗作,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贬谪;孤寂;悲愤;清幽冷峭前言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西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贞元九年(公元792年),柳柳州21岁,与刘禹锡等三十二人同登进士第,是年其父柳镇病逝于长安,这对他来说是悲喜参半。
贞元十年(794年),应考博学宏词科,未中。
这一年他迎娶时任礼部郎中杨凭之女为妻,又是一悲一喜。
贞元十四年(798年),中博学宏词科,为集贤院正字。
十七年,柳宗元自集贤院正字调任蓝田尉,由京官下放郊外任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参加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因最终失败而遭贬谪,先贬邵州刺史,还未赴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编制之外的闲官,不被人看重,更加之他有罪在身,因政治压力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苦闷异常,在此期间柳宗元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尤其是写出如《与崔策登西山》、《溪居》、《构法华寺西亭》、《渔翁》、《夏初雨后寻愚溪》、《雨晴至江渡》、《江雪》等许多山水诗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宪宗下诏召柳宗元回长安,但是不久又再贬至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就任柳州刺史。
他在那里创作出很多描绘柳州独特山水风貌的诗篇,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柳州峨山》等。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宪宗大赦天下,下诏召柳宗元回京,然而诏书未达,柳氏就病逝于任所,时年47岁。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世称柳河东。
唐代文学家,山西大名(今河东大名)。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巅峰,尤其以其山水诗文著称,被誉为“柳河东两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的重要载体。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文景观的体悟,展现了其对山水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柳宗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同时在山水游记中融入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体现出了他对人文景观的关注和感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了唐代山水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游记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通过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追求。
柳宗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柳宗元通过游记中对人文景观的感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人类智慧的敬重。
柳宗元山水游记融合了诗歌、散文、游记等多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
作者巧妙运用语言表达手法,使得整个游记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人游记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学作品之一。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哲理,还在于其对后世文学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柳宗元对山水的情感表达柳宗元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以文采和情感丰富的作品为后人所传颂。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作者:李一灯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永州八记》艺术特色入手,论述了他的经历、性格、思想等因素下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贬谪心态,及其这一心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心态山水宣泄作为唐宋散文的大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融合了生平遭遇、性格、思想上的特点及对山水的独特审美感悟,向来被认为是其散文中的精品,在游记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其山水游记,虽多为苦闷沉痛中心灵的小憩,不免有清幽之感,难得之处乃在寻找和发现之中,心境一点点地开阔、舒朗,走向物我合一之境。
在那一瞬间,蛮夷之地本来可怖荒凉的景色焕发出光彩,诗人笔下莫不细致奇妙,充满诗情画意,堪称“诗人游记”。
《永州八记》可视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作者在贬谪时期对自己的心境、对人生的调解过程。
它们在选材上都倾向于描写人迹罕至的小山小水,虽然名不见经传,却自然可爱,单纯灵动,题材可以概括为“溪流山涧,泉泻清池”,[1](P91)风格上则融合了古文与骈文的优点,句式疏宕中,文采斐然。
这便是中唐时期韩柳所掀起的文体文风革新运动的结果,两位古文运动的先驱在反对六朝浮靡轻艳的文风,提倡秦汉古文质朴刚健文法的同时,也充分汲取了六朝文的巧丽,在音韵、修辞、对偶上不时精妙一笔。
情感上则由于作者个人性格经历等原因,呈现出清幽之色。
当然选材、风格、情感这三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烘托的,正是由于感情的低调,才选择小山小水作为描写对象,抒发心中所感。
而清幽之景又需要疏宕自然且巧妙灵动的句式文法来表达,由此便更能体会到作者峻切、无奈又偶有所得的心境。
它们很好地反映了柳宗元贬谪心态的曲折发展过程,从开始的平衡得失,转向自然与现实,到后来的宣泄与寻找,虽不离牢骚,却终究有所开拓和建构。
究其山水游记艺术特色的形成,和柳宗元的经历、性格、思想都有着重要关系,反映了他贬谪心态发展的过程,对研究中国贬谪文学的意义不容小觑。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作者:刘钊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
柳宗元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精神世界和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抒发了政治理想,也流露出他的仁爱思想、旅游思想,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对山水的立体描写、个性描写、寓主观感受于客观描写中,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艺术;研究一、柳宗元生平及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
他少年时即聪慧灵敏,贞元九年(793)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03),年仅31岁的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韩愈为同官。
政治上力主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和藩政割据。
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他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推行了惩治贪官污吏,禁止宫市,免除苛税等措施,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因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攻,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不久,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
纵观柳宗元的一生,可以说是先大起,而后大落,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种巨变,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
于是他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走近南夷的山水,在行文时,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山川景物密切的交融在一起。
永贞元年的冬季,柳宗元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三省交界处的永州。
这里地处偏远,自然风光秀丽。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此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常在永州山水的游览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
连续写了八篇游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自我回归意识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自我回归意识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自我回归意识摘要:柳宗元在其山水游记中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抒发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意向。
但由文中表达的情感趋向看,这种回归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文章通过对柳宗元十一篇自然山水游记的分析,阐述其作品中自我回归这一情感价值的表达;主要就作品中描写的意象、意象的色彩、抒发的情感几个角度阐述其自我回归的实质,并由柳宗元的心境、生平经历、艺术创作的渊源三个方面分析产生这一意识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这一回归实质是柳宗元在被迫远离仕途后不得已的自我压抑。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自我回归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前人已多有论及,但论述的角度多集中在游记散文的艺术创作特色、美学特质以及对山水文学的影响上。
{1}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柳文中的山水形态,探讨文中表达的回归意识这一心理特征。
柳宗元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有相似之处,都具有通过寄意景物以抒己之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但诗歌与游记相较,二者由于文体特征不同,在抒发自我回归的情感时也会产生差异。
“在形式上,文更为自由、流畅、平易,而诗仍受句式、押韵的约束,诗体重含蓄、凝练、典雅。
〞{2}虽然柳诗与柳文中都表现出通过寄情山水,使自己的郁闷不满得到解放的情感,但由于文体的限制。
柳文可以利用长短不一的句式,娓娓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而柳诗中所表现的情感那么受到韵律与字数的限制,故二者相较,柳文中更明显地流露一种希望寄情山水以自娱却又不得解脱的暂时性的满足。
这种“自我回归〞在文中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以山水自娱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情感寄托,从而对自然产生归属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通过抒发感触,如“与万化冥合〞之类,表达了自己希望与自然融合的回归意识,但这种表达在文中多有情感的反复曲折,实际上是短暂且不稳定的。
本文就柳宗元?永州八记?及?游黄溪记??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州东亭记?十一篇山水游记,探讨这种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一、柳文中自我回归的表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其自我回归主要表达在意象的形态、意象的色彩以及抒发的情感上。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创作在其文学生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亦是探究其政治生命与文学生命的结合点。
以《永州八记》为例,其山水游记作品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审美意蕴。
文章通过探究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深层特质的形成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梳理与评价。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唐士人;山水文学一、柳宗元山水游记情感表现的特征(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冷感意象群体的选择柳宗元曾在《零陵三亭记》中有过这样的阐述:“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
”长期遭贬,使得柳宗元长期处于一种悲戚忧郁的心理状态。
这种悲戚与忧郁,即便诗意盎然的山水胜景也无法永久地消弭与慰藉,这就导致柳宗元笔下的意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清冷幽僻、孤寂凄凉的情感特征。
环境美学主张感官的和谐作用的倾情投入,使个体充分与环境亲密接触,这种感性体验必然鼓舞情感和心灵的全面参与,才能使得深层的审美参与成为现实。
而柳宗元在《石渠记》中提出:“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这段话无疑是佐证了此观点。
据此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对于石渠环境的审美描述:伫立于石渠之上的石桥,来自于山巅又盘旋于山谷的风声,以及映入眼帘的茂林松石所带来的别具一格的审美观感。
而这种审美观感指向的是一个具有生动气韵且完整有机的生命环境,这是依赖柳宗元细致的探微与体验得以表现的。
丰富的冷感意象群体营造出奇味、幽景与清境,凄寂是这些意象群体所表现出的客观情调,亦与作者因贬谪而产生的孤独索寞等主观情感高度契合,忧愤的情感通过这些意象群体充分显露,传递出一种静极则幽,幽则深远的艺术境界。
(二)“奇峰异嶂,层见叠出”——含蓄克制的移情抒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述情景关系时说道:“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
浅谈柳宗元品味与创意永州山水(2)
浅谈柳宗元品味与创意永州山水(2)气势恢宏的溪水:柳子随永州刺史韦宙前往离城七十里地的黄神祠求雨而游观黄溪。
黄溪气势恢宏,初潭两岸两座石山直立,“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二潭周围“石皆巍然,临峻流”,两岸山高遮阳,使潭中的水终日成青黑色,鱼儿来会石下,沉默寂静,悄然无声。
在这奇异瑰丽的溪潭里,还流传着神仙的。
“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柳子从黄溪回来后写了这篇游记,告诉喜欢旅游的人黄溪水不同于城里气势恢宏的溪水。
由于山之奇特,水之多姿,柳子对永州山水评价甚高,“北之晋,西适幽……永最善”。
二柳宗元创意永州山水永州有名的山水很多,如舜帝长眠的九疑山,唐朝佛教盛行的阳明山,闻名古今的潇湘水,柳子却不写它们,独自开拓永州山水的游历,形成了富有创意的山水游。
1.柳子游历前人没有发现或没有记载的山水柳子所游所记的山水实在是太普通了,但他却发现了它们,游览了它们,记录和推广了它们。
柳子第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就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于是“遂命仆人过湘江,……穷山之高而上”。
登上山顶果然发现西山高峻挺拔、奇异怪特。
柳子所记所游的山水许多原来连名字也没有,但柳子却游历了它们,爱上了它们,给它们取了名字,赋予它们生命与活力。
《永州九记》是柳子山水中写得最美,也流传最广的名篇。
“九记”之景在柳子之前鲜为人知,也没有名字,如袁家渴、石渠、石涧、钴钅母潭、小石潭、小丘都是经柳子命名后而为人们所知。
柳子以独特的敏锐的眼光,从平常中发掘出奇异,于普通中寻找到特别,使《永州九记》成为享誉古今中外的游记,令无数文人骚客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永州山水。
2.柳子赋予山水以情感柳子爱山水,探山水,游山水,写山水不是单纯的游和写,是赋予山水以深邃的情感。
其情感主要有:第一,暗喻自己的高洁。
柳子第一次游历的是西山,登上西山首先感受的是它的高峻之势,“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更重要的是西山的怪特,西山矗立于零陵盆地,四周岗峦高低起伏,唯独西山“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以特立的西山与培相对比,暗喻贤人人君子绝不与小人佞臣为伍,是对当时政敌们的蔑视,以示自己的高洁。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导语: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文学家,其希望参与政治革新的政治心态即使是在被贬永州后仍然不曾消退。
面对绮丽山水,他全身心投入,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做到了物我相融。
其山水游记作品中,交织着想入世却又不得不出世的矛盾心态,为我们营造了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产生的社会背景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产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宗元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年少时“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希望“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五年后又考取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为集贤殿正字,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柳宗元渴望辅时及物,在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结识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人士。
顺宗李诵即位后,王叔文等执政,积极推进改革,主张削弱宦官、藩镇势力,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但好景不长,李诵在宦官和藩镇势力的逼迫下,让位于其子宪宗李纯。
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无所依傍,相继被贬。
柳宗元被贬为韶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湘南,当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其虽官为司马,形同被编管的囚犯,这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带着愤懑和不平,他离开了京城远赴永州,同行者有其67岁的老母。
途径汩罗江,他怀古感今,凭吊屈原,斥责颠倒黑白的社会,发出“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吊屈原文》)的感慨之声。
柳宗元被贬后,朝廷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对他多有诋垢,他身在贬所,又受小人诬陷,心情十分痛苦。
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他既不能进而得其志,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创作了多篇讽喻杂文和抒情散文、诗歌,许多重要著述,就是在其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所写的。
而此期间创作的山水散文,尤其是“永州八记”,既是柳宗元对永州之地奇山异水的实录,也是他矛盾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赏析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赏析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赏析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美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在继承学习前人创作技巧、吸取前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但突破了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而且其笔下的自然山水极富灵性,人与自然极具亲和力,创立了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有机融会的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的人化自然境界,与其远大理想、历经摧折、为人正直和备遭不幸有关。
柳宗元自入仕以来,积极用世,用儒家思想和儒家规范去维护唐王朝的统治,革新唐王朝的弊政,以挽救唐王朝的颓废为己任,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但他的治国方略非但不被朝廷支持,反遭贬谪荒蛮之地。
为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凄苦和愤慨。
因此,他只能“投迹山水中,放情咏《离骚》”,内心的痛苦只有借助自然山水释放出来,由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同时,政治仕途的失意及恶劣环境的压抑,使他始终处在强颜欢笑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均通过具体景物流露出来,如小丘、石渠、愚溪等景物都有这样的印记。
柳宗元就是这样借游览山水来解脱和排遣胸中的郁闷,以此寄托自己的凄怆孤寂情怀的。
“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
当此之时,亦以为适。
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为此,他“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能”。
对所描绘事物,皆倾注全部心血,观察仔细,体察详尽,记人状物,都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无不染上作者的情感色彩。
他把没有生命之物都写得盎然有趣,跃然于纸上;物与人能心领神会,促膝交谈,互诉衷肠,物有人性,人性通过物来表现,人、物一体,所有的自然均人格化了,自然山水皆有了人性。
如《钴潭西小丘记》中怪石“突怒偃蹇”、“争为奇状”,“若牛马”“饮于溪”,“若熊罴”“登于山”,把群石的多种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把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嶙嶙怪石写得气势昂扬、各具情状;得小丘后铲杂草伐恶木,于是“佳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小丘旧貌换新颜,一个全新的自然景观跃然于目前。
柳宗元山水记浅析
柳宗元山水记浅析柳宗元山水记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情感,抒情议论式的直接流露。
下面来看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曾为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中唐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顺宗永贞年(805年),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事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其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名作如“精金”“美姝”,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有极高造诣,至今传诵不衰。
古人称其《永州八记》“笔力高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
柳宗元在“八记”里用清新秀美的笔触描绘永州山水的奇丽风姿,便是以上心境的写照。
面临奇山秀水,宗元“心乐之”,“乐而不能去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里更为具体:钟情山水,“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这一心物交汇的创作理论及实践,使山水游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残酷的现实决定了柳宗元等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能是被压抑、被排斥。
早岁“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和安元为务”,然而理想与被贬之实格格不入,困惑、愤激与痛苦,排遣不得,何况“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复为士列,亦不堪当世用矣”,加之“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贬谪无期,欲哭无泪。
柳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于是“借石头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他忽喜忽忧,情随物迁,瞬息万变,一下“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而更相枕以卧,卧而梦”,以身心体验,审视山林秀色,醉而卧,忘乎所以,物我合一;一下又“觉而起,起而归”,因陡生凄清落寞,怏怏而去。
似乎怪诞,实乃痛苦情感的渲泄。
陶潜云:“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怀才不遇的主题历来为众文人所吟咏。
屈子以《离骚》行吟汩罗,司马迁“悲士不遇”,曹植叹“佳人不赏于人”;陈子昂登幽州台,“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拟《行路难》叹“我独不得出”。
此种情愫,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柳的山水记里。
1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_曹章庆
·11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 旷也。”[2]( P750) 故登临纵目,则有一种天高地迥的空 旷之 感,所 以 柳 宗 元 捐 资 建 亭,并 经 常 登 览,写 有 《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法华 寺石门精 室 三 十 韵 》等 作 品。 《构 法 华 寺 西 亭 》诗 云: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 任疏顽。”[2]( P1 196) 在广西,比较典型的是桂林。《桂 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曰: “桂州多山,发地峭拔, 林立四野”[2]( P726) ,也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空旷峭 美的特点。而明蔡汝贤《桂胜序》云: “道衡湘,入桂 林,骤见石峰,交立云表”[3]( P629) ,则印证了桂林这一 地貌特征。
作为审美 对 象,自 然 山 水 也 是 一 种“有 意 味 的 形式”[5]( P4) 。高旷、旷远的景致能给苦闷寂寞的心 理提供从容舒展的空间,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容易引
发卓然独立、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典型的是西山,据 何书置考定,它是“永州城郊的第一高峰”[6]( P181) 。 唐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 ,柳宗元作《始得西 山宴游记》曰: “攀援而登,箕踞而游。则凡数州之 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 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类。”[2]( P762) 在登高四望中,他感悟到突兀高洁的人 格境界。正如清代朱庭珍所说: “以人之性情通山 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7]( P2 345) 不独 如此,接下来的是: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 万化冥合。”[2]( P763) 这时,作者柳宗元“心灵为观照 的对象深深地吸引,最终浑然化归于对象之中,与对 象合而为一,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那涌动心灵深 处的愉悦感受”[8]( P338) 。相对而言,幽深曲折的景致 则容易引起 他 凄 凉 悲 怨 的 情 怀,如《小 石 潭 记 》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尽管小石潭的游鱼曾引起柳宗元 类似庄子的濠濮之想,但这人迹罕至、幽深曲折的处 所是 一 个 超 乎 视 听、寂 寞 无 聊 的 所 在,故 他“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遂”[2]( P767) 。由此可 见,旷 远 与 幽 深 这 两 种 山 水 形 态,在柳宗元的审美中已形成了极目远眺和低回要 妙的两种惯常姿态,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特有的审 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