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物理中考专题复习《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牛顿三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3. 力与运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际运动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与运动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分类、作用对象和作用效果。

3. 讲解牛顿三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b.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与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反方向。

4.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联。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与运动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自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学书籍,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2. 课件:力和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等4. 网络资源:关于力和运动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九、教学计划1. 章节一: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章节二:牛顿第一定律3. 章节三:牛顿第二定律4. 章节四:牛顿第三定律5. 章节五:力与运动的关系6. 章节六:教学评价7. 章节七:教学拓展8. 章节八:教学资源9. 章节九:教学计划10. 章节十:课后反思十、课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4)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3)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种运动形式的区别。

3. 课堂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实验验证: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6.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力。

4.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尝试在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讲解速度计算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时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初三物理力与机械的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力与机械的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力与机械的复习教案•相关推荐初三物理力与机械的复习教案"力和机械"章末整合教案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第十三章、复习教案。

二是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

理解最常见的力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教材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对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与探究,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下面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帮助同学们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

一、重力与重力三要素1.万有引力:宇宙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下面列表比较归纳。

重力质量符号Gm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影响因素物体所受的重力随不同位置g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其他因素无关方向竖直向下没有方向单位牛顿/N千克/kg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台秤、杆秤等联系G=mgG=mg 3.重力的三要素⑴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关系为G/m=g或G=mg,g=9.8N/kg。

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注意:公式G/m=g或G=mg中的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例常数,数值为9.8N/kg,即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在粗略计算时g取10N/kg;利用计算时要注意各量的单位:m、g、G的单位分别为kg、N/kg、N。

⑵重力的方向:由于重力的作用效果是将物体拉向地面,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制成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在水平仪上悬挂一重垂线检查物体表面是否水平。

如上图所示,在地球上的四个位置分别静立着中国人、北极熊、阿根廷人和企鹅,他们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北极熊、阿根廷人和企鹅与我们的感觉一模一样。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运用分类法研究力的种类。

(3)利用杠杆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1)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重力、弹力、摩擦力(1)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分析生活中常见实例,区分三种力的作用。

3. 杠杆的平衡条件(1)介绍杠杆的概念,分类。

(2)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理解。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法,观察力的作用效果,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分类法,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提问: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新课:(1)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介绍杠杆的分类,进行杠杆实验。

3. 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强调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应用。

(3)概括杠杆的平衡条件,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如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及其作用。

3.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

4.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原理,如杠杆、滑轮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3. 力的计算方法及力的图示表示4. 杠杆的原理及其应用5. 滑轮的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3. 实物模型或教具4. 练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并通过实物模型或教具进行演示。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

5. 讲解机械原理:讲解杠杆和滑轮的原理,并通过实物模型或教具进行演示。

6.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和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力的计算方法和机械原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如变形和运动状态改变。

2.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有关力和机械的在线教程和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滑轮组。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例如:力的定义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二、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橡皮筋,用不同力拉扯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伸长程度,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理论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教师讲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车,用不同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滑轮组,用不同力拉扯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例如,观察车辆的加速和减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运动和力

教案运动和力

九年级物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 知识重现,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了解中考知识点
2. 通过针对练习,由点及面,活化思维
3. 通过课后练习,克服自己的难点,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复习过程
一、快速浏览本章知识,并分析出近几年的中考知识点。

二、针对性练习
针对考点,选出相应的练习及相关中考题,根据不同题目的难易,采取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

同类题型采取课堂上讲典型,其它作为课后练习巩固的方式,目的掌握巩固各个考点。

三、课堂反思
学生反思:练习中你觉得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题目仍有困难?你打算如何解决?(1、自己多进行攻关练习;2、小组合作解决;3、找老师帮助)
教师反思:哪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布置对应习题强化练习。

四、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学生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题目。

运动和力
运动 力 运动和力
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速度的公式及相关计算 长度及时间的测量、误差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得出方法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及其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分类。

(4)力的相互作用。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转化与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章节:力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教授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包括力的表示方法、作用点和方向。

二、章节:重力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类型。

3. 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掌握如何计算合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1. 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即G = mg,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m 为物体的质量。

2.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讲解在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合力。

三、章节: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了解滑轮组的原理,掌握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杠杆: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2. 滑轮组:介绍滑轮组的原理,讲解滑轮组的计算方法,即承担的总重力等于单个物体的重力。

3. 斜面:介绍斜面的概念,讲解斜面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即斜面的倾斜角度和高度的关系。

四、章节:功和能量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学内容:1. 功: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即W = F ×s ×cosθ,其中W 为功,F 为力,s 为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学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4.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会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计算重力的大小。

4. 杠杆:介绍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浮力:介绍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计算重力的大小和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4. 利用杠杆模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和省力情况。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第二课时:摩擦力、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第三课时: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计算重力的大小。

4. 第四课时: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第五课时:浮力、浮力的计算方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的测试,评价学生对力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评价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计算重力和判断物体是否漂浮的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的掌握程度。

4. 通过杠杆实验和应用题,评价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通过浮力计算和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运动和力》复习

初三物理最新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运动和力》复习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三、长度、如何使用刻度尺?时间及其测量1、观察量程、分度值;2、刻度尺要放正,贴近被测物体;3、视线跟尺面垂直;4、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四。

力的概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念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初中物理最新-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精品

初中物理最新-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精品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一、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和斜面小车的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运动和力力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力和运动的牛顿第一定律、惯力的种类、力的作用效果 这一部分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三、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回顾1、今年新春,中国队包揽了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的冠亚军。

比赛中,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而跳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也同时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2、下图中描述的三个情景,其中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图;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图;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 图。

〔均选填“(a )”、“(b )”或“(c )”〕(a ) (b ) 两块磁铁相互靠近 用灌有水的透明软管 作为水平仪 撞击锤柄,锤头 便紧套在锤柄上3、图2所示的各情景中,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形式相同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4、如右图所示,将一重4N 的排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排球受到的重力。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A.小刚采用助跑跳远B.小红拍打衣服去除灰尘C.小明用力把钢笔中的墨水甩出D.小丽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6、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C.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要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7、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 (“顺时图针或逆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力作用到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除此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有关。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隆兴中学初三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案复习目标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大多为变速运动。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将物体运动路程S除以所用时间t得到的结果,用来表示物体在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一、力1.理解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三点:(l)力的物质性离开了物体,力是不能存在的.一个物体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这两个物体一个称为受力物体,另一个称为施力物体.单一的受力或施力物体是不存在的.(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力的测量方法力的测量仪器叫做测力计,其中常用的一种叫弹簧秤.由实验可知:在弹性范围以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弹簧伸长的长度来表示拉力的大小.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所谓弹簧的伸长量,指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之差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力和机械一、学习目标:1. 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概念、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5.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平衡分析问题。

6. 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7. 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8. 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的作用,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9. 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二、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设计滑轮组.内容和要求考点细目出题方式运动和力参照物、力、速度的基本概念选择、填空、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速度的求解与计算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二力平衡问题重力、弹力问题摩擦力问题力和机械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区别选择、填空、计算题画力臂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确定和设计知识点一:运动和力例1. 乙、丙三辆车行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道上,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东运动,看到丙车向西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向西运动,则甲、乙、丙三辆车的运动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解析:题目问甲、乙、丙三辆车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它们均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我们应先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向西运动”,说明以树为参照物丙车是向东运动的。

“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向西运动”则说明甲车是向东运动,且比丙车运动得快些,即V甲>V丙。

“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东运动,看到丙车向西运动。

”说明乙车也向东运动,且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大于丙车的速度。

答案:甲、乙、丙三辆车都向东运动,且V甲>V乙>V丙。

例2. 小明的家与学校之间有一座山,他每天上学的过程中,有五分之二的路程是上坡路,其余是下坡路。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36分钟,如果小明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上坡行走速度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

那么小明放学回家要走多长时间?解法一:设小明家与学校之间路程为s ,下坡行走速度为v ,则上坡行走速度为v 32。

依据题意有:联立①②式,将t 上=36分钟代入解得t 放=39分钟解法二:采用特殊值法。

设从家到坡顶的路程为2,从坡顶到学校的路程为3,设上坡的速度为2,下坡的速度为3,则将t 上=36分钟代入上式得 t 放=39分钟例3. 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A. 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B. 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 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D. 以上三种可能都有解析:原来小球受绳子拉力作用在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在光滑水平方向上就不再受到力了,因此小球将保持绳断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而运动。

答案:B例4. 物体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当力F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将()A. 大小不变B. 越来越慢C. 越来越快D. 无法判定解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重力、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水平拉力。

显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则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而做加速直线运动。

若水平拉力F减小,但因F的方向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因此物体仍做加速直线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没有原来大而已,但并不因为拉力F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减慢。

故正确答案选C例5. 一根电线下吊着一盏灯,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A. 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B. 灯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C. 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的重力D. 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地球的吸引力解析:二力必须满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个条件才能平衡,缺一不可。

选项A中二力不共体,是一对相互作用力;选项B中二力不共体而且是同方向;选项D中二力也不共体,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C。

例6.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B.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有惯性,运动状态改变时没有惯性C. 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物体受力时没有惯性D.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解析: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故D对。

答案:D。

例7. 向前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站立在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A. 乘客受到惯性作用B. 乘客受到惯力作用C. 乘客具有惯性D. 乘客受到向前的冲力解析: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力是外界对物体施加的影响,因为惯性不是力,所以既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也不能说物体受到惯力或冲力作用,因为在这里找不到惯力或冲力的施力物体,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方法点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与惯性相关的问题。

例如:人在跑步时,若脚突然被石头绊了一下,人会向前摔倒。

这是因为人在向前跑动时,身体随脚一起向前运动,当脚绊到石头时,脚因受到石头阻挡的作用而突然改变了运动状态,由运动变为静止;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要向前倾倒。

分析惯性问题的一般思路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表现。

例8. 如图所示,铁块A重10N,画出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解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我们在作图时不管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重力的方向都不能画错。

正确答案如图所示。

例9. 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石块用细绳悬挂后静止在半空中,分析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力的大小、方向如何?解析:取石块为研究对象,因石块与地球和细绳之间有相互作用,所以石块受重力G和拉力F两个力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因石块静止,故其所受的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其合力为零。

根据G=mg可求得石块所受的重力为G=2kg×9.8N/kg=19.6N,方向竖直向下;拉力F=G=19.6N,方向竖直向上。

方法点拨: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将受力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物体受力的一般顺序是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其他的力。

然后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因其所受的合力为零,可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及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注意:1、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如下图);2、有力的作用的物体之间不一定相互接触。

例如:两个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实验,通过观察可发现,尽管它们之间并不接触,但两者之间仍会有力的作用;再如,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作用,但物体并不都贴在地面上。

例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B. 没有物体就一定不会有力的作用C. 必须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D. 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解析: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而离开了物体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正确选项为B。

地球对物体,磁铁对铁质物体的吸引力都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产生,A选项错。

判断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不是看它们是否接触,而是判断它们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依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在没受力的情况下也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我们周围静止的物体都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因此,C、D选项错。

例11. 如图所示,用力F将重为10N的物体A压在竖直的墙壁上,使物体A 处于静止状态。

当压力F由10N增大到30N时,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物体A在压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A与墙壁间的摩擦是静摩擦。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A受到重力G与摩擦力的作用,且当压力F增大时,只是墙壁对物体A的支持力增大,因为物体所受重力G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

解答:不变例12. 如图所示. 将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

小华沿直线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块运动过程中。

A.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于木块受到的重力B.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C. 绳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D. 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平衡,拉力等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水平桌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没变,所以摩擦力不变;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

解答:B小结: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F 例13.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物块A和B叠放在一起,受10N的水平推力1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a),那么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若将物块B取下与物块A并列放置,再使它们一起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b),那么此时需要的水平推力为___________N。

答案:0,10例14. 一质量为2吨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为车重的0.15倍,求:汽车的牵引力的大小是多少?解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汽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可知,汽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G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N;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f和牵引力F。

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汽车的质量m及摩擦力f为车重的0.15倍。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要求汽车的牵引力F,就要知道摩擦力f的大小,要求摩擦力f,只要求出重力G的大小即可。

已知:m = 2T = 2×103㎏,g = 9.8N/㎏,求:F解:汽车的重力G = mg = 2×103㎏×9.8N/㎏= 1.96×104N由题意可得:f = 0.15G = 0.15× 1.96×104N = 2.94×103N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汽车的牵引力F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F = 2.94×103N答:汽车的牵引力为2.94×103N。

知识点二:力和机械例15. 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图中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 点最小的力。

解析:关于杠杆这部分内容中的画图题是比较简单的内容,但部分同学在做题的时候可能会掉以轻心,本题中的最小的力就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如图所示。

F例16. 如图所示,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我们把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就是省力杠杆;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就是费力杠杆;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就是等臂杠杆。

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

选C例17. 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绕线,从使匀速提升重物G时最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