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文明——试论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作者:郝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女性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71-03一、引言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成就非凡的一位女性小说家。
她与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齐名。
艾略特深刻的哲学思辨、折中的女性主义和娓娓道来的道德说教,使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宗教观,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和宗教观的结合点,即女性主义宗教观,从女性主义宗教观的角度分析《亚当·贝德》,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亚当·贝德》概述《亚当·贝德》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9年1月出版。
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著名批评家卡莱尔的夫人在读过《亚当·贝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整个人类。
”[1]这部小说哀婉动人,却不乏幽默的情趣。
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洛姆夏地区的干草坡村。
诚实勤劳的木匠亚当·贝德爱上了附近农场主马丁波赛漂亮的外甥女海蒂·苏洛。
海蒂容貌娇美,但虚荣自私。
她渴望通过嫁给年轻乡绅亚瑟唐尼桑恩来跻身上流社会,与他私下来往并怀上了孩子。
亚瑟被海蒂美丽的容貌吸引,但并没有把她当做结婚的对象,海蒂只好答应亚当的求婚。
婚礼前海蒂发现自己怀有亚瑟的孩子,不得不去寻找已经从军的亚瑟,却在路上生下孩子。
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郭磊李婕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在传统作家的笔下,女性形象都是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要么是圣人(saints),要么是罪人(sinner)。
在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笔下,女性形象也没有逃出此框架,女性基本都是被丑化的罪人。
但是结合诗人的成长环境,这似乎又不太合理。
本文意在分析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刻画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艾略特女性丑化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传统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一般分为两种:天使或者恶魔,正常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是不存在的,要么如《简爱》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要么如《红字》中的女神代表海思特。
因此,我死故我在(I sink, therefore I am)成为女性生存的方式,很多女性形象在其死亡之后才受到被周围世界所接受,比如莎翁笔下的欧菲利亚。
在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人物T.S.艾略特那里也一样,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的被进行了丑化。
在《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房间里女人们来往穿梭,谈论着米开朗琪罗”,本来女人们谈论米开朗琪罗不可厚非,但是事件的发生地点是在发生在一个“公共领域”,而且谈论的主体是臂膀“长了一层淡棕色软毛”的女人们,因此在普鲁弗洛克看来,这件事“近乎荒唐可笑,有时,差不多是个额丑角。
”《夜莺声中的斯威尼》中,艾略特引用了奥维德《变形记》里的一个故事:国王忒瑞尔斯娶了普罗科涅为妻,生了儿子伊棣斯。
数年后,国王请他妻子的妹妹翡洛眉拉做客,见她貌美,便将她引诱到一山洞将其强奸,并为了防止事情败露,残忍地割下了她的舌头。
当姐姐普罗科涅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怒,为了给妹妹报仇,姐姐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忒瑞尔斯自然不会放过姐妹俩,将其全部杀害,普罗科涅变成了夜莺,翡洛眉拉变成了燕子,“用杀气腾腾的爪子撕着葡萄”。
此外,英语俚语中的“夜莺”亦有妓女的意思。
这样,艾略特的诗歌就暗示了阴谋,女人和谋杀等内容,似乎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的永远是悲惨及霉运。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圣女神话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圣女神话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布鲁克形象上与圣女形象层层叠照。
通过对多萝西娅的婚姻选择进行分析,多萝西娅在以圣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的影响下,与圣女形象在融合与游离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最终多萝西娅否定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形象,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多萝西娅圣女神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是她的巅峰之作。
《米德尔马契》作为时代的镜子,反映出了当时欧洲的生活人文。
乔治·艾略特本人是一个迷离的文本,她承受了女性双重边缘身分的艰辛与困苦。
她和著名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的合情而不合法的婚姻,使得她被逐出了伦敦体面的社交圈外,在不得已的形势下,乔治·艾略特自我放逐,游历欧洲;她换掉了自己的真实的姓名玛莉·安·伊文思,而用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进行创作。
作为一个在男权文化主宰中突围而出的非凡女性,她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中体现了离经叛道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奋斗精神;她更是通过《米德尔马且》诉说着女性的理想觉醒与幻灭,掺杂着对处于父权文化规定的边缘地位的无奈和痛斥,表明了回归女性附属位置依附男人统治的凄凉。
艾略特在文本上的精雕细琢,使文本细致的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上帝、男人之间的关系。
《米德尔马契》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结局在表明了女性尴尬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多萝西娅·布鲁克在神话的迷幻状态和现实处境交替中深受圣女神话的影响,因此她的择偶观在文本中显得格外离奇。
《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文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透视在强势的男权文化压迫下,女性对理想、情感与婚姻的诉求,对丧失自我的焦虑以及进行内心探索的不断尝试。
小说的序言就定下了圣德雷莎神话的基调。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
yuwenjianshe001@37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 温晶晶摘要: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作家深入到女性精神深处描写她们的伦理生活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生态价值。
关键词:女性伦理思想 生态解析 道德引言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的女作家,人类自由思想的代表。
她的一生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及一系列的诗歌、散文和无数的评论文章,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奠定了作家伟大的一生。
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国家,但是女权思想的解冻及蓬勃发展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艾略特开始探讨女性的思想、需求和对道德的判断。
这些作品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充满了极强的开拓性。
在英国著名评论家F.R.利维斯的眼里,她甚至超过了19世纪许多男性著名作家,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艾略特是他所赏识、推崇的英国四大作家之一,并将她列于首位;现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声称“她是女性中的骄傲和典范”,并认为她的小说位于19世纪“屈指可数的几部为成年人所写的英国小说之列”。
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伦理思想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固的价值判断体系,传统的道德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更加肯定了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认同感。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认同要从勤奋、俭朴、诚实、正直、自立、奋斗等美德中获得成功。
这种清教徒主义的道德伦理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形象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作家。
在《佛洛斯河磨坊》中,那位生长在弗洛斯河畔的磨坊主女儿玛姬·杜黎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玛姬自然的天性、对爱与美追求时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玛姬·杜黎弗是乔治·艾略特在《佛洛斯河磨坊》中塑造的弗洛斯河畔磨坊主的女儿。
本文主要从玛姬自然的天性,性情中对爱与美的追求等角度,来剖析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一、佛洛斯河边“神气像个美杜萨”的小魔鬼,强烈地渴望爱和被爱磨坊主杜黎弗一家住在弗洛斯河畔的圣奥格镇上,杜黎弗有一双儿女玛姬与汤姆。
玛姬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不拘束于传统;汤姆聪明顽皮、性格刚强;兄妹两人从小就感情很好。
佛洛斯河的激流孕育了玛姬自然、本能、激情的天性。
小说中玛姬·杜黎弗第一次出现,便是以佛洛斯河“哗哗的流水声”和“隆隆的水磨响”为背景的。
玛姬正是自然的孩子,“别人老说她像吉普赛人,是‘半个蛮子’”。
母亲杜黎弗太太希望把她也培养成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希望她“像小姐那样”做补缀的针线活。
然而玛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热情却又不知如何释放,对循规蹈矩的生活怀着潜意识抵抗的心理。
痴迷的、梦一般的心绪总是把她卷入情感的激流,这股激流正像奔腾不息、推动水磨运转的大河的韵律。
玛姬好幻想,强烈地渴望爱和被爱,但又冲动任性,缺乏自制。
自小即被说成是一个“神气像个美杜萨”的小魔鬼,“只是头顶上没有毒蛇”罢了,还被形容为有着一头黑色不驯乱发的“女祭司”。
她会因生气而剪掉自己的头发。
当她饿死汤姆的兔子,汤姆生气不理睬她时,她万分懊恼,哭泣着请求原谅,一副温顺的可怜样,却又偷偷跑到阁楼往木头娃娃头上钉钉子发泄!兄妹俩像原始丛林里的一对小野猫,跳踉嬉戏,舔玩打斗,时而挨脸擦鼻,时而抱怨流泪。
为取悦哥哥汤姆,玛姬做事总想做到完美,潜意识里希望得到汤姆的认同与关爱。
但她的冲动激情与汤姆的理智稳重格格不入,资质平庸、缺乏热情与想象力的哥哥会嘲笑妹妹在知识上的雄心,剥夺她想象生活的自由,并根据苛刻的道德标准严厉地责备她,玛姬很在意哥哥的感受,常伤心落泪。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张威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本文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叛逆男女平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性的尊重,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尊重,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就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积极反抗,毕生与旧观念作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应当予以回击与反抗,是对女性主义的保护。
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819年,在英国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
她是第一个深度解剖人心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不认同对女权的蔑视,毕生与传统社会作斗争的伟大女性。
乔治·艾略特不受当时传统社会不尊重女性观点的束缚,积极做自己,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社会作斗争,以此来宣示女性不可忽视的地位,应当尊重女性观点。
乔治·艾略特的文学生涯开始于翻译工作,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艾略特爱上了语言,陷入了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
后来由于受到查尔斯·布雷的影响,艾略特渐渐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了对宗教的不断质疑。
艾略特一生写了多部著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典型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亚当·比德》等作品也广受好评。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都以悲剧为主,是将悲剧与现代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既蕴含了生活中的悲剧,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将悲剧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阐述的观点形成对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乔治?艾略特被称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女性作家之一,而其他两位则分别为费劳伦斯?南丁格尔与维多利亚女王,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其中小说中为主人公所设置的家庭背景与作者本身的家庭有着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麦琪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与责任所体现出的挣扎、彷徨以及自我牺牲。
这部作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大众价值观做出了展现,特别是通过对麦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面对爱情与责任时的困惑,从而对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做出了传达。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观及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概述在英国历史中,维多利亚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民主化发展的辉煌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产阶级妇女被认为是最圣洁、最完美的女性,并且赋予她们“家中的天使”这一美誉。
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天使”的生存现状,就可以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歧视以及被压抑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她们没有必要在为了承担家庭经济而从事生产性活动,这让家庭成为了她们仅有的活动范围并将她们从公共经济领域中剔除出来。
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女性开始失去自身的社会功能,而只能作为丈夫的陪衬。
虽然看起来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妇女被供养起来,但是事实上缺乏经济自主权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生活中却只能受到男人摆布,并且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女性的地位微乎其微,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女性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财产权以及择业权的被剥夺。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女性被局限在空间狭小的家庭领域中,并处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所以她们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压抑与摧残,也正因为如此,维多利亚时期大量的女性出现了精神疾病甚至疯狂,而女性的这种疯狂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病理的现象来分析,而应当作为文化现象来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女性疯狂的真正根源与真正内涵,也才能够理解当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从女牲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
.
.
Junl fC ogi n e i c neadTcnl ySc lSi csE i n N . O0 ora o hnq g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e e di ) n v sy f e o ac n t o o82 9
、
艾 略 特 小 说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艾 略特 非 常 重 视 道 德 评 判 的力 量 .她 塑 造 的女 性 形 象 都
有 明显 的道 德 倾 向。其 作 品 中 的女 性 人 物 处 于 道德 天平 两 端 . 处 于道 德 力 量 的 衡 量 之 下 。在 她 笔 下 , 从 了道 德 准 则 的 女 性 遵
当 时 的 知识 分 子纷 纷将 目光 投 向被 维 多 利 亚 家庭 价值 观 麻 痹 而迷 失 自我 的 女 性 , 以新 的 眼 光 审 视女 性 的理 想 与地 位 。 并
小 说 中 的新 女 性 多 萝 西 娅 ,希 望 把 理 想 寄予 婚 姻 .她 热
社 会 , 以女 性 特 有 的细 腻 笔 法 , 画 了 女 性 千 百 年 来 被 湮 没 并 刻
诚 、 率 , 现 实 充 满 了 幻 想 , 心 想 要 成 为 献 身 人 类 伟 大 事 坦 对 一 业 的 “ 女 ”她 对 婚 姻 也 充 满 了幻 想 , 望 通 过婚 姻来 实 现 自 圣 , 希
的 几 近模 糊 的形 象 ,道 出 了妇 女 长 期 以 来 被 压 抑 与 忽 视 的 心
度 ?她 到 底 是 不 是 一 个 女 权 主 义 者 ?
一
己 的理 想 。但 第 一 次 成 了老 学 究 卡苏 鹏 的牺 牲 品 , 二 次 同 样 第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服饰书写与女性意识
□ 田海荣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7月 (总第163期 )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其所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通过 讲述杜利弗和多德森这两个家族的故事,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风貌。小说中,女主人 公玛吉从童年时反抗社会规约转向长大后对命运妥协。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寓意深 刻的服饰书写,读者从中可以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乔治·艾略特笔下的这个女性形象是她自己独特的 女性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服饰书写;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9-0003-04
在衣着装饰方面,多德森家族所要求的 仪式感时时刻刻彰显着(寿王菡 等,2018: 59)。杜利弗太太来自多德森家族,她总是执 着于将玛吉“不听话”的头发卷起来,她还向 杜利弗先生抱怨“我就没办法让她的围裙接连 两个钟头保持干净”(艾略特,2008:10), 可见,玛吉并不想遵守母亲心中理想的着装礼 仪。杜利弗太太在玛吉童年时对她的穿着打扮 可谓是煞费苦心,但玛吉对母亲的要求总是不 屑一顾。她常常不理会母亲的嘱咐,将自己的 帽子随意地放置。当姨父姨母们来到家中做客 时,葛莱格姨妈觉得玛吉的穿着不尽如人意, 以为自己的妹妹吝啬于花钱给孩子买衣服,但 事实是“杜利弗太太的确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 来哄玛吉戴上意大利草帽,穿上葛莱格姨妈改 小了再染过的绸上衣,但是其结果如此令人难 堪”(艾略特,2008:64),同时,普莱特姨 妈对玛吉的头发也表示出不满。对于这些指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了人 物的内心。本文拟从小说中的服饰书写入手, 探究作者的女性意识。
《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观——“家中的天使”
在 大量 的散文 和 书信 中不断 为改变 女性 的社 会地 位
她却无 法为她 们指 明一条 出路 。这种 女性 的命运 和
社会 角色 问题 上保 守 的态度 , 与她 关 于 女性 社 会 角 色 的一 些论 断不无关 系 。艾 略特认 为在社会 这个 有
是持肯定态度的。作者对女主人公外在形象的刻画
一
不能通向广阔的世界” 。她渴望摆脱女性平庸
反传统男性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模式——身材
收稿 日 : o 一l—1 期 2 9 2 6 0 作者简介 : 邢红梅 (9 6 ) 女 , 17 一 , 吉林柳河人 。北华大学 ,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中” 获得精神 上 的安慰 。小说 没有 言说 某种 激 进 的
到小说《 米德尔马契》 中一探究竟。 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数次转 向。还是豆 蔻 年 华 的少 女 时 , 萝西 娅 “ 多 醉心 于 偏 激和伟大, 任何事情 , 凡是她认为具备这些特点的, 都是她 奋力追求 的 目标 ” 。她不 愿躲 在深 闺 中一 面 绣 花 , 面安于 自己灵魂 的得救 , 一 对她来说 这种生活
《 德尔 马契 》 米 中的女 性观 —— “ 中的天 使 " 家
邢 红梅
( 北华 大学, 吉林 吉林 120 ) 300
摘要 :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作家代表 的乔治 ・ 艾略特 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 米德 尔马契》 是她 最重要 的一部 小说 , 而
作品中对女性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其研究的热点。她 强调 女性 应该保持 女性的 自然特征 , 努力在 自己的作品 中探 寻女性 区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试图揭示和改变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则从多个角度探讨女性的身份、经历与困境,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女性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女性主义作品入手,深入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当时,有许多思想家开始关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例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性权利辩护》中提出了教育应普及到女性,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起点。
1.2 19世纪的文学作品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逐渐反映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通过女主角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之一。
同时,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通过虚构的人物伊芙琳,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选择问题,为后来的女性作家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
1.3 20世纪以来的转变20世纪是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布兰登·斯坦德尔(Brenda Ueland)、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等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性别角色的质疑与挑战。
此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不仅仅是被动角色,她们开始主动探讨自身对社会、家庭和爱情的看法。
这些作家的独特视角,使得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二、经典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赏析2.1 《简·爱》——独立与爱的探索《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个孤女简·爱的成长故事。
小说中的简,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崇尚自我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渴望爱情,更希望能在爱情中保持自我。
秘!乔治艾略特的艳情史
秘!乔治艾略特的艳情史作者:Hephibah Anderson译者:Eno校对:LITCAVE工作室配图:Online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将文穴Literaturecave设为 标喔:P这里是文穴的翻译局,今日分享的是BBC文化频道作者尼尔·阿姆斯特朗(Hephibah Anderson)文章,由Eno为大家翻译,仅供学习分享。
正文可能读者印象中艾略特的形象是一个女人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看书,长长头发散在肩上,脚搁在椅子的扶手上,但不管读者怎么想象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她与脑海中的想象出来的模样都是不同的。
现存的关于这位小说家的为数不多的画像将她定位在一个与我们相距甚远的时代,甚至带有一种虚无缥缈的吸引力,这样空灵的形象与她1880年去世后她的财务顾问和丈夫约翰·克罗斯(John Cross)所撰写的传记的形象相映成趣。
艾略特在去世后被文学传记作家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称为「智慧的天使」,她对大众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人们忽略她世俗、激进的个性和经历。
然而,对于她的室友——作家威廉·黑尔·怀特(William Hale White)来说,艾略特是一个固守在自己的记忆中刻板女人,他回忆说:「她确实是我所知最令人不解,最特别的人之一」,她总是摆出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会摆出的姿态,怀特这么描述了艾略特的坐姿,并称她为「叛逆」的作家。
在艾略特诞辰200周年之际,怀特对艾略特的印象提醒人们:「尽管她的小说是对人们来说算得上是永恒的必需品,但她的那些风流史、对社会的挑战同样贯穿了她的一生。
」尽管艾略特十六岁就辍学了,但她能够自由父亲管理的那座的庄园的图书馆在小说中,艾略特给我们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的痛苦和烦恼让读者了解野心,爱情和与传统对抗的重要性。
在她的一生中,她教我们如何即使在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也要敢于把握幸福、忠于自己并相信做什么事都永远不会太迟,以及思想开放的重要性。
论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女性生存体验
作者: 叶梅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3-50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乔治·艾略特 女性形象 生存体验 男权社会
摘要: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她真实地抒写了这些成长女性的生存体验。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孤独心境、逃离意识和拯救情结实际上是在消解和颠覆父权制度下以男性为主体的权利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女性艰难建构性别自我的成长历程。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作者:郝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郝明(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女性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71-03一、引言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成就非凡的一位女性小说家。
她与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齐名。
艾略特深刻的哲学思辨、折中的女性主义和娓娓道来的道德说教,使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宗教观,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和宗教观的结合点,即女性主义宗教观,从女性主义宗教观的角度分析《亚当·贝德》,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亚当·贝德》概述《亚当·贝德》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9年1月出版。
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著名批评家卡莱尔的夫人在读过《亚当·贝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整个人类。
”[1]这部小说哀婉动人,却不乏幽默的情趣。
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洛姆夏地区的干草坡村。
诚实勤劳的木匠亚当·贝德爱上了附近农场主马丁波赛漂亮的外甥女海蒂·苏洛。
海蒂容貌娇美,但虚荣自私。
她渴望通过嫁给年轻乡绅亚瑟唐尼桑恩来跻身上流社会,与他私下来往并怀上了孩子。
亚瑟被海蒂美丽的容貌吸引,但并没有把她当做结婚的对象,海蒂只好答应亚当的求婚。
简评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简评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张清【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倾向即医治发达工业社会的痼疾.学者们讨论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哲学内涵,对人类文明从思辨角度予以重新审视,为构建新的文明理论不断探索努力.马尔库塞的学术勇气以及建立崭新文明理论的决心尽显在<爱欲与文明>之中.【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异化;爱欲;非压抑性文明【作者】张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管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81《爱欲与文明》是马尔库塞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前,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提出一种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开始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
弗洛姆、马尔库塞作为批判思想家对西方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他们不仅揭露了19世纪资本家对工人残酷无人性的剥削,而且在20世纪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许多人把繁荣昌盛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说成是最美好的永恒的社会的情况下,弗洛姆、马尔库塞指出现代西方社会是不健全的、病态的、异化的、压抑性的社会。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里进一步提出劳动作为爱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异化我对此的描述印象很深刻:马尔库塞指出,技术上越来越细密的劳动分工,是工人们整天从事枯燥单一的操作,各种情感、欲望等爱欲得不到应有的释放。
而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加强,从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但工作时间被剥夺了,连休息的时间也被用来进行技术的使用、掌握、和反思活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电影《摩登时代》,影片反映的是当时机器与工人之间的矛盾,由于劳动工人查理长期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单一的操作,以至于在下班之后,无论是吃饭休息他的手依然进行着流水线上的那种操作,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技术的进步,当代工业社会的极权统治使人性的扭曲与精神的压抑。
T.S.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透视
T.S.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透视
李星亮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李星亮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艾略特《荒原》中的丑恶女性形象创作成因探析 [J], 董爱兰
2.T.S.艾略特与东方宗教思想——透视《荒原》与《四个四重奏》中的印度教与佛教思想 [J], 乔艳丽
3.再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信仰危机和宗教救赎 [J], 殷定芳
4.象征、写实与宗教色彩的神秘混合体——论T.S.艾略特诗歌中的"荒原"世界和先
锋精神 [J], 张文杰;王昌树
5.论T.S.艾略特哲学思想在其现代主义诗歌《荒原》中的运用 [J], 李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欲与文明》读书笔记
读《爱欲与文明》--品弗洛伊德的人类文明摘要: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并且特色鲜明的书,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却从中另辟蹊径,从个体性的、保守性的弗洛伊德理论中挖掘出了政治的、批判的内涵,并与马克思学说的一些概念、范畴相结合,从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批判理论,拉开了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帷幕。
在此书中,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解放论,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革命的批判,使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同社会矛盾相结合,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幸的根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论补充马克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分析,将性本能解放同马克思的废除异化劳动,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生产者联合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自己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体系,并指导社会变革的愿望。
马尔库塞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该书就是马尔库塞阐述他的观点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出在弗洛伊德眼中的文明究问题是怎么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文明;爱欲;攻击性;罪疚感《爱欲与文明》是马尔库塞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此以前,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提出一种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但进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爱欲与文明》为标志,他开始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
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下的压抑性理论出发,针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文明与爱欲的不可调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应建立在非压抑性秩序的可能性。
他认为,爱欲的解放不仅不会阻碍文明的进展,还有可能解决在现实原则的压抑性秩序下许多无法避免的潜在危机。
文明问题是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着意深入探讨的主题。
他认为,文明不仅是人类实际生存的需要,也是爱欲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创造的;但文明往往成为人们痛苦不幸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