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自己整理)
12月22日
冬至日
南回归线
(23°26′S)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南半球反之。
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90°,由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递减。
12月22日
至次年3月21日(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6月22日
夏至日
北回归线
(23°26′N)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90°,由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递减。
6月22日
至9月23日(夏至日到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北半球开始昼变短、夜变长(白昼大于夜晚),北极附近出现的极昼范围开始变小,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白昼时间小于夜晚时间),北极地区极夜范围开始缩小,南半球反之。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日期
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月21日
春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90°,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至两极点为0°。
3月21日至6月22日(春分日到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
在北半球,
向北方向移动。
北半球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白昼时间大于夜晚时间),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范围开始变大,南半球反之。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9月23日
秋分日
太阳直射在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90°,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至两极点为0°。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关
系
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子夜太阳高度角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子夜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以正午的太阳高
度角为基准来计算其他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更为方便。
正午太阳高度角
是指太阳在当天正午(即太阳最高点)时相对于地平线的夹角;而子
夜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在子夜时刻相对于地平线的夹角。
根据几何关系,一天中太阳角度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处于北纬θ
度的观察者来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是90° - θ(当太阳位于
天顶,即正午时),子夜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是-90° - θ(当太阳
在地平以下)。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 “子夜太阳高度角”。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高度角的具体数值还受到观察者所处位置的
纬度以及日期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导致太阳在不同季节和地点
的高度角有所差异。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准确的计算会更精确。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缩记: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每年有两次太阳 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值
回归线 之间
回归 线上
4.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夏
达到一年中最
至
大
日
(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月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日
小
)
6 22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2 22
冬
至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小
月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日
正午太阳高度
4.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C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①
B.② C.③
D.④
5.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
是A.( D①)
B.② C.③ D.④
(2013·福建高考)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
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 理,据此回答(1)~(2)题。
直 射 H
6、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知识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 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练习】夏至日某地的正午H=66.5°,则该地的地理纬度是多少?
(3)确定房屋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线,确定该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
二轮复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规律总结基本规律1.黄赤交角+地轴倾斜角=90°2.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黄赤交角3.热带的范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4.极昼(夜)的最低纬度= 90°—直射点的纬度5.黄赤交角变大,直射的范围增大,热带范围扩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增大(纬度变小),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小。
重要推论(技巧、规律)1.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直射点纬度=90°,切点的纬度+直射点纬度=90°2.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二倍3.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4.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5.极昼区内某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子夜的太阳高度角等于直射点纬度的二倍6.极昼区内某地在“子夜”(零时)的太阳高度=该地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90°7.极昼区内某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子夜的太阳高度角=180°-该点纬度的两倍 =2×(90°-当地纬度)即(纬度余角的两倍)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1.温带地区(23.5°≤纬度≤66.5°): |H 夏至-H 冬至|=2×23.5°2.热带地区(纬度≤23.5°):|H 夏至-H 冬至|=2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年内最大变幅(最大值—最小值):1.热带地区(纬度≤23.5°):当地纬度+23.5°2.温带地区(23.5°≤纬度≤66.5°):|H 夏至-H 冬至|=2×23.5°3.寒带地区(纬度≥66.5°):90°-纬度+23.5°对 称 性1.日出与日落的时刻关于正午对称。
2.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3.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24小时。
4.同一地点在二至日前后对称的两天的昼长相等。
高中地理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判定
高中地理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判定
高中地理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判定高中的地理也不难,但是要注意几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子夜太阳高度角的判定,要注意方法,下面两个方法大家可以看看:
方法一:
1、一般说来,一地最小的太阳高度是0,即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
2、这个公式很简单,因为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是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地理纬度的差值,同半球纬度相减,异半球纬度相加)
子夜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反,即
子夜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这就是你那个公式了。
注意:纬度差不能用当地的地理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直接相加。
方法二:
用360减去正午太阳高度角(90-太阳直射点维度与当地地理维度之差)(结果前面是要加符号的)
【以下为测量方法】
给你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具体计算一下.求正午太阳高度角了。
“90度减去纬度差”,这个方法最直观。
纬度差就是“直射点纬度”和“所求地纬度”之间的差,准确地说是差的绝对值。
例如,直射点在北纬23.5。
一年四季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一年四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理解地球的轨道和倾斜来解释。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并且地球的轴倾斜约23.5度。
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
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上,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随着时间和日期而变化。
在北半球: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加。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太阳高度角最高。
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太阳高度角最低。
在南半球,这些情况正好相反。
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的高度角会有所改变。
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
这也是导致不同季节气温变化的原因之一。
对于赤道地区来说:春分时,太阳正午时刚好位于天顶,高度角为90度。
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北回归线上,高度角最高,最大可达到约66.5度。
秋分时,太阳正午时再次位于天顶,高度角为90度。
冬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南回归线上,高度角最低,最小可达到约23.5度。
对于其他纬度的观察者来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的幅度会略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是近似值,实际观测可能会受到地理、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到地球的披头士现象(precession)和章动(nutation)对太阳高度角的微小变化。
总的来说,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季节的幅度来描述。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以及日期和时间都会影响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
对于大多数观察者来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太阳从日出到正午之间的高度角逐渐升高。
在正午时,太阳达到最高点,位于天顶上。
然后,从正午后直到日落前,太阳的高度角逐渐降低。
换句话说,太阳的高度角在一天中呈现一个上升-达到最高点-下降的曲线。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出、正午和日落等不同的时间节点,从而导致太阳的位置和高度角发生变化。
高考地理中的正午和子夜太阳高度!
高考地理中的正午和子夜太阳高度!高考地理中,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在高考地理中经常涉及,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解决相关问题非常重要。
同时,还需要注意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采光、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
一、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指某地在正午时分,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它的大小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正午=90°-(φ-δ),其中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在实际应用中,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的采光、太阳能热水器的角度调节等有关。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 “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 “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3) “同线相等”:同一纬线上,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4) “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5) 相等规律:极点的太阳高度(包括正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6)互余规律: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互余。
3.正午日影朝向规律(1)南北回归线之间:随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以南,朝向正北方;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以北,朝向正南方。
(2)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始终指向正北方。
(3)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始终指向正南方。
二、子夜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在子夜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在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可以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来计算。
极昼区的某地,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
三、正午、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 纬度差子夜太阳高度计算:H=纬度和-90˚极昼区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公式H正午=90°-(φ-δ)H子夜=φ+δ-90°(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1、子夜太阳高度推导如图所示,由太阳直射点纬度为δ,其正午太阳高度Hδ=90°∵AE∥OF(太阳光线平行)∴∠EAO+∠AOF=180°...①(同旁内角互补)又∵AC是A点的地平线,AC⊥AO∴∠EAO=90°+H子夜...②又∵∠AOF+δ+φ=180°即∠AOF=180°-φ-δ...③将②③带入①,得90°+H子夜+180°-φ-δ=180°即:H子夜=φ+δ-90°2、正午太阳高度推导∵A′E′∥OF(太阳光线平行)∴∠E′A′O+∠A′OF=180°...①(同旁内角互补)又∵A′C′是A′点的地平线,A′C′⊥A′O∴∠E′A′O=90°+H正午 ...②∵∠A′OF=φ-δ ...③将②③带入①,得90°+H正午+φ-δ=180°即:H正午=90°-(φ-δ)3、其他规律(1)极点极昼时H正午=H子夜=δ(2)正好发生极昼的地区的纬度与δ为同半球且互为余角H子夜=0°,H正午=2δ(3)极昼区的最小(子夜)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的2倍H子夜+H正午=2δ。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受地球公转、自转、黄赤夹角等因素影响,太阳高度随纬度、季节、时刻有规律变化。
杨长青、孔祥群、赖月喜等对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推导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制作模型、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1-3]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和规律探讨较少。
笔者借助球面立体几何、天体物理等知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较多,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但是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由图1可知,春、秋分日,赤道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地区为0°,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赤道(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推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90°N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推导出90°-H1=△H=△?琢(公式中H1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琢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影响因素仅有纬度,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地方时0时的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日变化的最小值。
(完整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经线时的太阳高度,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直至晨昏圈上为0°,呈同心圆分布。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极点上,在极昼期间,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没有变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甲;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乙。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点近角大、点远角小”;纬度相差多少度(1°),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1°)。
具体如下表: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归纳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冬至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秋分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夏至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春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节气(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度地带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
太阳高度角全年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全年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某一点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随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在北半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春季: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小值,但此时昼夜平分。
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继续增大。
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此时也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
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开始减小。
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再次达到最小值,同时昼夜再次平分。
冬季: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继续减小。
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小值,此时也是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仅受到季节的影响,还受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大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具体的太阳高度角数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测量。
总的来说,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其变化周期为一年。
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时最小。
太阳高度的变化
☆专题 2 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 时的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当地球公转时便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º;在晨昏线上,高度为0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高度的拓展应用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一般可用“H=90º-φ+δ”这一公式来计算(注: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所求地的纬度,并且同半球取“+”,异半球取“-”)。
该计算公式也可简化为:H=90º-两地纬度差(所求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由此,可得出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为:当地纬度+23º26´;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各地为:46º52´(说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成正比)。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北极、南极地区的极昼现象。
然而,在极昼圈内,最为特殊的,就是子夜太阳。
子夜太阳的高度及其变化,直接决定着极昼圈内生物的生理行为、物理状况和心理状态。
一、什么是子夜太阳?子夜太阳,指在北极、南极地区,当太阳的高度角小于0度,并且持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时的现象。
通俗地说,子夜太阳就是极昼期间永远不落的太阳。
二、子夜太阳的高度对于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们来说,每年季节变化,子夜太阳的高度也在改变。
在6月21日时,北极圈内子夜太阳能够达到23.5度,而在12月21日时,子夜太阳的高度将达到-23.5度,这是真正的白夜。
三、子夜太阳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的自然光周期是对动物行为和生理机能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然而,在极昼圈内,子夜期间的太阳高度变化,会对生物钟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北极圈内的动物、植物以及生命体系来说,子夜太阳的高度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四、生物的适应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生物也会发生一些适应性的变化。
比如,北极狐会在这段时间里昼伏夜出捕食,企鹅则利用子夜太阳进行繁殖。
他们都会在这种单一的环境中适应生存。
这种适应性也反映在植物身上。
植物的开花,叶片和根的生长周期也会因子夜太阳的高度变化而有所不同。
五、子夜太阳的旅游价值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子夜太阳也成为了北极旅游的一大亮点。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极昼圈内独特的景象和生态。
在一片永不黑暗的天空下,游走在白雪皑皑的冰川上,欣赏到子夜太阳的美丽壮观,再加上奇特的极光,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总之,子夜太阳不仅是极昼圈内的特殊现象,也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子夜太阳的变化和生命变化,对于研究和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极昼地区子夜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推理
极昼地区指的是地球极地区域在夏至时太阳24小时不落的现象。
在这样的地区,太阳在子夜时的高度是多少?正午时的高度又是多少呢?本文将通过计算和推理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极昼地区的定义极昼地区是指地球北极圈或南极圈以内的区域,在夏至时太阳在24小时内不会落下。
这是由于地球轨道倾斜度的原因,导致在极地区域出现极昼现象。
二、子夜时太阳高度的计算推理在极昼地区,太阳在子夜时的高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计算推理:1. 根据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理,我们知道在夏至时,北极或南极附近的地区太阳不会落下,因此在子夜时太阳的高度应该是接近地平线的情况。
2. 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太阳在子夜时的高度可以通过正弦函数来表示,即sin(太阳高度角) = sin(地球轴倾斜角)。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太阳在子夜时的高度角。
3. 在极昼地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角通常非常接近于0,也就是说太阳几乎在地平线上。
而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太阳的高度角还会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经纬度和时间来进行精确的计算。
三、正午时太阳高度的计算推理在极昼地区,太阳在正午时的高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计算推理:1. 在夏至时,地球轨道位置处于最靠近太阳的时刻,这意味着太阳在正午时的高度角是最高的。
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函数来计算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即sin(太阳高度角) = sin(90° - 地球轴倾斜角)。
2. 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取决于地球的倾斜角度和所处位置的经纬度。
在极昼地区,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通常会接近90°,即直接在天顶上。
3. 通过具体的地理数据和数学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在极昼地区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并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分析。
四、结论通过上述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可以得出在极昼地区子夜和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分别接近于地平线和天顶。
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极昼地区太阳24小时不落的物理原理,也揭示了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子夜太阳高度计算
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夜晚,大地沉浸在黑暗之中,星星点点的光芒在天空中闪烁。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黑暗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计算夜晚子夜时太阳的高度。
子夜是指夜晚的中间时刻,也就是午夜12点。
在这个时刻,太阳位于地球的正下方,也就是地球的中心。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信息来计算太阳的高度。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太阳的赤纬。
赤纬是指太阳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太阳的赤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夏至时,太阳的赤纬最高,而在冬至时,太阳的赤纬最低。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观测者所在的纬度。
纬度是指观测者所在位置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纬度也会影响太阳的高度。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太阳的高度。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sin(太阳高度角) = sin(太阳赤纬) * sin(观测者纬度) + cos(太阳赤纬)* cos(观测者纬度) * cos(子夜时角)其中,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太阳赤纬是指太阳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观测者纬度是指观测者所在位置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子夜时角是指子夜时刻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角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夜晚子夜时刻太阳的高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离地平线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离地平线越远。
这个计算方法在夜晚子夜时刻非常有用。
通过计算太阳的高度,我们可以了解夜晚子夜时刻太阳的位置,进而推测出地球的位置和季节的变化。
这对于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当然,这个计算方法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太阳的赤纬和观测者的纬度,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获取。
其次,这个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夜晚子夜时刻,对于其他时间并不适用。
总之,夜晚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是一项有趣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使用三角函数和已知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出夜晚子夜时刻太阳的高度,进而了解地球的位置和季节的变化。
这个计算方法对于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子夜的太阳高度角公式
子夜的太阳高度角公式哎,今天咱们聊聊“子夜的太阳高度角”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高深,不过别担心,咱们用轻松的方式来聊。
说到子夜,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可是晚上最深的时候。
可是,想象一下,在这个时候,太阳居然也在天上,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大多数人都会想,太阳晚上怎么可能在天上?可是,科学就是这么神奇,尤其是在极昼地区,比如北极圈的地方,太阳在夏季的时候,居然不落山,真是个奇迹。
你想啊,平常我们都习惯了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生活就像一部连续剧,白天演的是活力四射,晚上则换成了温柔浪漫的剧集。
可是在极昼,白天和夜晚的界限就模糊了,太阳简直成了个“工作狂”,一天到晚不停地照耀着。
想象一下,子夜的时候,太阳高高在上,仿佛在告诉你:“嘿,别睡了,我还在这儿呢!”那种感觉,简直就是神奇。
说到太阳高度角,那可真是个有趣的东西。
太阳高度角其实就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换句话说,就是阳光照射到地面时的角度。
在子夜的时候,太阳的高度角就显得特别有意思。
因为在某些地方,这个角度可以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就像有人说的:“阳光真是照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而这个高度角的计算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只要知道你所在的纬度和时间,就能算出太阳的高度角。
咱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计算,这可不是那些高深莫测的数学公式,而是相对简单易懂的。
如果你在北纬60度,子夜时,太阳的高度角大概就是30度,哎,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太阳虽然在子夜,但依然把光洒得满地都是,感觉就像大白天一样,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生活在极地的人可不是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夏天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个永不落山的太阳,那可真是一种折磨。
刚吃完晚饭,太阳照在脸上,简直有点晃眼。
晚上本来应该是放松的时光,结果却变成了阳光普照的派对。
要是你想睡个好觉,得想办法把窗帘拉上,要不然太阳光可是会把你叫醒的。
不过,别以为这是个坏事。
对于一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阳光明媚可真是个好消息。
太阳高度角全年最小
太阳高度角全年最小
在北半球极昼区的最小太阳高度为当地地方时0时或24时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线的倾角,即子夜时太阳高度,此时太阳位于正北天空(极点除外)。
假设当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x,计算公式如下:
H+h=2x即:最大太阳高度角(H)与最小太阳高度角(h)之和等于2倍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x)。
1、极点
在地球自转运动中,北极点不动,故太阳始终在正南天空且太阳高度。
只有年变化而无日变化,即一日内最小太阳高度和最大
太阳高度一样。
结论:如某地在一日内太阳高度保持不变,则该地一定位于极点,且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值相等。
2.
如图,要求出某地的最小太阳高度角依然可以运用上述公式。
例题
如下图所示是某地一天中0时和正午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判断1~2
题。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70°N
B.75°N
C.70°S
D.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15°
N B.20°N C.15S D.20°S
答案:1.B 2.B。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太阳从不落下,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极昼。
极昼通常出现在极地附近的夏季,当地在连续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里,太阳保持在地平线以上,不会完全隐藏,营造了一个持续的白昼。
然而,在极昼圈内的一些地方,太阳在子夜时分都能被观察到,虽然它并不位于地平线上方,但其高度仍然相当可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极昼圈内子夜太阳的高度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的定义极昼圈内的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在子夜时刻(午夜)的高度角。
高度角是指太阳或其他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地平线的角度,以度数或弧度表示。
在一年中的峰值时刻,子夜太阳的高度角可以达到最大值。
在极昼圈内的地区,太阳在子夜时刻的高度不会降至零度以下,并且其高度角会随着地理位置和日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子夜太阳的高度角取决于观察者所处的纬度。
在极昼圈内的纬度越高,子夜太阳的高度角也越高。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引起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夹角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
当地球的自转轴倾斜时,一些地区将经历一段时间的连续白昼,而另一些地区则会经历连续黑夜。
在极昼圈内的地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使得太阳在子夜时刻仍保持在地平线以上。
倾斜角度越大,子夜太阳的高度角也会随之增加。
子夜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计算子夜太阳的高度角需要了解所在位置的纬度和日期。
以下是常用的计算公式:高度角= 90° - 纬度+ δ其中,δ代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轴和公转平面交角的度数。
在极昼圈内的地区,纬度更高,子夜太阳的高度角也更高。
这意味着在北极圈内的地区,太阳在子夜时刻的高度将超过90度。
然而,在更靠近赤道的地区,子夜太阳的高度角将更接近于地平线。
极昼圈内子夜太阳高度的实际例子举例来说,位于北极圈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可以作为极昼圈内的地区进行研究。
在该地区,太阳从4月19日至8月23日期间都会持续保持在地平线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探讨洛阳市第十九中学 王安周 (邮编:471000)摘 要:从太阳高度的概念入手,采用公式衍生和几何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结合球面三角公式和计算模型对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日太阳高度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等。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日太阳高度;极昼区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受地球公转、自转、黄赤夹角等因素影响,太阳高度随纬度、季节、时刻有规律变化。
杨长青、孔祥群、赖月喜等对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推导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制作模型、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1-3],但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和规律探讨较少。
借助球面立体几何、天体物理等知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较多,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但是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图1 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图1可知,春/阳高度分布由赤道(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推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 、90°N 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推导出190H H α-=∆=∆o (公式中1H 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α∆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影响因素仅有纬度,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子夜太阳高度是指地方时0时的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日变化的最小值。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典型课例再研究 》。
由图2可知,点A 为太阳直射点,且∠A=∠B=90°,∠B 表示子夜太阳高度值为90°,即点B 此时子夜太阳高度为-90°;点A 与点B 关于球心对称,且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其变化是以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即=90H δϕ±-o 子夜(当地纬度为ϕ,太阳直射纬度为δ,ϕ与δ位于赤道同侧取加号,异侧取减号,即同加异减),902326H '∈o o 子夜(-,),若 0H >o 子夜表示该地此日极昼,其中负值表示此时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
二、子夜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依据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对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进行实际计算(表1),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3、图4,揭示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表1 北半球各地不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 ( H/°)季节0° 20°N 23°26′N 40°N 66°34′N 70°N 90°N 夏至 -66°34′ -46°34′ -43°08′ -26°34′ 0° 3°26′ 23°26′ 二分 -90° -70° -66°34′-50° -23°26′ -20° 0° 冬至 -66°34′ -86°34′ -90° -73°26′ -46°52′ -43°26′ -23°26′1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由图3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地平面之下,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非极昼区,同一天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有规律变化。
夏至日,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赤道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4]。
因此,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以直射点的球心对称点所在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向南北两侧递减。
若某地距离直射点关于球心对称点越远,即纬度差越大,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小,纬度差越小,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大。
图3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图4 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2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由图4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季节处于地平面之下,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子夜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曲线图形呈V 型,子夜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曲线图形呈W 型,表明一年内有两次最大值90°,其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前后;赤道上出现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春分和秋分日。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其子夜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一年内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三、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日太阳高度图可以揭示昼夜长短、正午/子夜太阳高度、极昼范围及日太阳高度与时刻等变化规律。
根据子夜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借用王多文等提出的球面三角公式[5]:sin sin sin cos cos cos H t δϕδϕ=+(式中H,ϕ,δ,t 分别表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赤纬和时角,其中时角以正南方位为0°,向西为正,每小时移动15°),对日太阳高度进行计算,并依据结果绘制精确的变化曲线图5,探讨了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5 夏至日、冬至日、二分日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1)图5可知,日太阳高度范围[-90°, 90°],负值表示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且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最大,即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子夜太阳高度最小;极昼区日太阳高度均大于0°,极夜区日太阳高度小于0°。
因此,H 子夜>0°表示该地此日极昼;H 正午<0°则为极夜。
(2)由图5可知,赤道处始终=H H -正午子夜;二分日,北半球各地除极点外=H H -正午子夜。
因此,仅赤道和二分日全球各地=H H -正午子夜,其他地区和季节H H ≠-正午子夜;南北极点处=H H δ=±正午子夜(极昼取正,极夜取负);极昼区内+2H H δ=正午子夜(由公式可推导出)。
(3)由图5可知,同一天,日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以地方时12时为对称轴,子夜至午时和午时至子夜变化情况相反;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形状类抛物线,表明日太阳高度随时刻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曲线斜率反映地理事物变化快慢,日出至日中曲线斜率在递减,表明日出至日中时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速度在递减,接近地方时12:00变化速率最慢;(4)由图5a 可知,从子夜到午时,夏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由图5b 可知,冬至日北半球非极夜区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夜区则一直变小(北极点为-23°26′);由图5c 可知,二分日北半球各地cb a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北极点为0°)。
因此,从子夜到午时,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极点处保持不变;(5)由图5a 可知,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图5b 可知,冬至日,由赤道向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递减;由图5c 可知,二分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计算公式::=90H δϕ-±o 正午(同减异加);(6)由图5a 可知,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小于6:00,日落时刻大于18:00,因此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由图5b 可知,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由图5c 可知,赤道处和二分日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
(7)由图5a 可知,夏至日,66°34′N~ 90°N 范围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上H 子夜=0°;极昼区内纬度每增高1°,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增1°,正午太阳高度递减1°,两者变化幅度相等,即H α∆=∆(极昼区内,两地间子夜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等于纬度差的绝对值)。
四、结论太阳高度知识相对抽象、难懂,采用逻辑推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维方式,能更好的明确概念内涵、掌握规律原则、促进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从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和光照侧视图,用几何方法推导出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与归纳:(1)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90H δϕ±-o 子夜(同加异减),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和季节位于地平面之下,若 0H >o 子夜表示该地此日为极昼;(2)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关于球心的对称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极昼区则随着纬度增高而递增;极点处始终为δ±;(3)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各地子夜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前后,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南半球的变化情况相反;(4)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类似抛物线,且具有轴对称性;仅二分日全球各地和赤道处=H H -正午子夜;日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具有非线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1]杨长青.正午太阳高度角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8):26-28.[2]孔祥群.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J].考试,2006(10):40-45.[3]赖月喜.小议“太阳高度角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图示分析[J].中学政史地, 2007(4):48-52.[4]唐红伟.图示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9):22-23.[5]王多文,刘燕林.球面公式在天文地理学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