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摘要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对于患者的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常见影像检查流程,包括CT、MR I、D SA等,以及其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一、引言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各种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影像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脑血管病影像检查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二、C T扫描C T(C om pu te dT om og r ap 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CT机,保持头部定位。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层厚等。

3.CT机开始旋转,进行扫描。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C 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可显示骨骼和血管影像,对于急诊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大。

三、M R I检查M R I(Ma gn et ic Re so n an ce Im ag in g)检查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MR I机,保持头部平稳。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3.MR I机开始工作,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来获取影像信号。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M R I检查的优点是分辨率高、无辐射,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对于病人的耐心和合作度要求较高。

四、D S A检查D S A(Di gi ta lS ub tr a ct io nA ng io gr aph y)检查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流程如下:1.医生在患者的动脉中引入导管。

2.导管经过血管进入到感兴趣的部位。

3.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轮廓。

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

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

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1.引言1.1 概述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部多普勒超声技术作为现代医学诊断中的两项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头部疾病的检测和评估。

头部核磁共振成像以磁共振原理为基础,通过对头部组织的信号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提供详尽而准确的解剖学信息。

而头部多普勒则是利用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方向和频率变化来观察和评估头部血管的血流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诊断血管相关的疾病。

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在诊断脑部肿瘤、中风等疾病时有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通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组织结构、解剖学特征和异常信号的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病灶的定位和定性。

此外,头部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脑功能成像,通过检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水平,帮助医生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的临床问题。

头部多普勒超声技术则主要用于评估头部的血管功能和血流情况。

该技术利用超声波对头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流量等参数,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相关的疾病。

头部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病理性疾病的鉴别和脑血管病变的评估,如脑卒中、脑梗塞、脑血管瘤等。

其非侵入性、实时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临床医生首选的头部血流动力学评估工具。

综上所述,头部核磁共振成像和头部多普勒超声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但在头部疾病的检测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应用领域广泛,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它们各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其在头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对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进行简要介绍,概述其应用和作用,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2. 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头部核磁和头部多普勒的详细介绍。

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MRI表现:病变常位于皮层下区,呈圆形或分叶状,由于出血时 间不同,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影,T1像见斑点状高信 号,T2WI见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低信号环,呈“爆米花”状。
10/21/2019
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囊状扩大,好发于 颅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颅内动脉瘤可由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的 囊状动脉瘤,也可以是动脉硬化所致的梭形动脉瘤,还有粟粒状动脉 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但以前两种多见。
10/21/2019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一)概述 指血压骤升时,,脑内动脉血管破裂造成血液溢出到血管外,在
脑内形成血肿。出血部位好发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大脑半球和 小脑,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多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重者可能有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5、早期可出现轻微占位效应,轻者表现为脑回增宽,脑沟变平,重者 出现侧脑室变形,中线结构移位。 6、后期病灶可表现为局部萎缩征像,大的病灶形成软化灶伴脑萎缩。 软化灶的信号类似于脑脊液。 7、增强扫描:病灶出现脑回状、条状或环形强化。
脑 梗 塞 大 脑 中 动 脉
-- 10/21/2019
脑 梗 塞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10/21/2019
(二)MRI诊断
1、在脑梗死急性期6小时内,由于梗死区内脑细胞缺血缺氧,产生细 胞毒性水肿,此期T1WI和T2WI像上信号改变不明显,诊断困难,此时 应用MR弥散成像(DWI),可及早发现梗死灶部位和大小,应用 MRA可显示脑动脉梗死部位以及远端动脉消失,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 意义。
6 局部脑组织萎缩征像,如脑沟增宽,脑池扩大

脑血管疾病的MRI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MRI诊断

侧脑室周围的脑白 质,或三脑室周围。
CT 表现
脑白质密度降低, 脑回增宽,脑沟变窄, 侧脑室周围条形、
常呈“手指状” 脑实质密度无明显变 边缘光滑的低密度
分布。
化或轻度降低。
影。
MRI 表现
DWI
在T1WI上呈低信 号,在T2WI上呈 高信号。
不呈高信号, ADC 值 常 高 于 正 常脑组织
脑沟变窄、脑回肿胀 模 糊 , 在 FLAIR 的 T2WI上可见皮质异常 信号。
DWI
ADC
较低信号
细胞毒性水肿
T2WI
DWI
ADC
血管周围间隙
T2WI
T1WI
T1WI
DWI
空泡蝶鞍
一、发病原因 不明,可能跟下列因素有关:1,鞍隔的先天性解剖变异。
2,脑脊液压力。3,鞍区的蛛网膜粘连。4,内分泌因素。5, 垂体变扁。6,鞍内非肿瘤性囊肿。 二。病理生理
蝶鞍呈球形或方形扩大,鞍背变薄,鞍隔缺损或缺如,垂 体变扁,平贴于鞍底或鞍壁。空余处被蛛网膜下腔充填,内含 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并与鞍外的蛛网膜下腔交通。 三、临床表现
弥散成像DWI
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 对水分子扩散运动敏感的成像技术,目前已扩展到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mg, DTI )。
SE序列1800脉冲两侧施加双极脉冲。
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和 DWI图。
认识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的位置
放射冠
半卵圆 中心
如何简单理解、认识MRI图像
如何区分T1WI图像和T2WI图像
看水的信号:水是长T1长T2信号 在T1上低信号、T2上高信号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影像学评估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CT扫描、MRI和血管造影。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其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其成为急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

CT扫描可以提供大量的形态学信息,包括脑出血、急性梗死和梗死后出血等。

对于早期梗死的诊断,CT 扫描的敏感性可能不如MRI,但其在紧急情况下的优势显而易见。

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并进行CT扫描,可以清晰地展示脑血管的情况。

CT血管造影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等病变。

其优点是非侵入性和快速,但相比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的分辨率稍低。

MRIMRI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评估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并且对于慢性脑血管疾病的评估更有优势。

MRI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软组织和血管进行多方向、多平面的成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普通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等。

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一种无创血管成像技术,通过在磁共振设备中对患者进行扫描,可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MRA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和动脉瘤等。

与CT血管造影相比,MRA 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势。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导管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影的方法。

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常用于评估血管的狭窄、血管内栓塞和动脉瘤等。

血管造影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性,但其风险相对较高,包括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和造影剂过敏等。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期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将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概述(Overview)
影像学检查能直接显示者,主要为 –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 性脑梗死的CT、MRI表现 熟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病理 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Pathology – 脑组织缺血、坏死 – 软化灶 – 直径5~15mm
Clinic
– 症状轻,预后好 – 轻度运动、感觉异常或障碍 – 个别为多发腔梗 – 相当一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X-Ray 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有限
CT( plain CT scan )
MR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弥散成像(DWI)可发现高信号
–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 失、BBB破坏 T1、T2弛豫时间延长
MRI
–亚急性期 水肿加重,占位效应明显 T1WI渐渐变短 血管改变
–梗死后期 脑萎缩 软化灶(encephalomalacia)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然发病,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 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Angiography 血管闭塞
CT 平扫
超急性期: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急性期: – 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相一致 – 同时累及皮髓质
高培毅
1、双侧内外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构是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现在能检查头颅血管有无异常的方法很多,比如血管造影、CT、超声、磁共振等。

各检查手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这些检查手段又相互补充。

那么磁共振头颅血管检查相比于其他检查手段有哪些优势呢?一、mri检查脑血管疾病的优势1、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血管检查与CT血管检查以及介入科的血管造影相比,它无辐射,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手段,且短期内的重复多次检查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无需造影剂。

磁共振血管检查,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就可以进行脑动脉的成像,它无需注射对比剂,从而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3、无创检查。

跟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检查是无创的,不会给患者带来有创的损害。

二、常见脑血管疾病(一)常见脑肿瘤的MRI的检查1、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其约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

在MRI中,星形细胞瘤平扫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程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

增强扫描侵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一般无强化或仅有轻微斑点样强化,囊性星形细胞瘤可见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2、脑转移瘤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恶性肿瘤病人尸检中发现肿瘤有脑转移约30%。

在MRI中,脑转移瘤平扫T1加权像见颅内多发散在小环形或结节样等或稍低信号影,瘤周水肿可十分明显,病灶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轻到中度环形或结节样强化。

3、脑膜瘤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非胶质性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MRI上典型的脑膜瘤多呈质地均匀、边缘清楚的等T1和等T2信号,少数表现为稍长T1及稍短T2信号;T2加权像常见肿瘤边缘有一低信号边缘带,多为肿瘤纤维包膜或肿瘤血管所致。

增强扫描见中度或明显强化;邻近脑膜也有强化,称“脑膜尾征”。

脑胶质瘤、脑转移瘤、脑膜瘤是脑肿瘤中三种很常见的肿瘤,MRI检查显像对于早期发现。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

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患者的脑部所出现的病变部位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对于患者所产生的创伤性更小,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指的发生在脑部血管的各种类型的疾病,在临床上该疾病非常常见,并且高发人群为老年人,其中所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以及脑动脉炎等症状,若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则会遭受到极大的生命威胁[1]。

也因此需要更加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最近几年MRA在临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42例和38例分别为所有患者男女例数,40岁至85岁为其年龄,均值(63.59±2.16)岁。

表现为颅内动脉瘤、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9例、32例以及19例。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与状况的运动、肢体障碍、抽搐、头痛头晕以及失语等一系列症状。

1.2 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所最终获得的影像学图像需要在2名拥有丰富经验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生共同讨论下进行疾病的诊断,并将最终获得的结果作为患者的诊断结果。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其他疾病。

各种脑血管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将针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列举其诊断标准。

1. 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通常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凝血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同样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则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出血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通常通过头部CT或脑血管造影来确认出血灶和动脉瘤的位置。

脑脊液检查则是通过腰穿来获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脊液,并进行化验。

除了上述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它们都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总的来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脑梗塞磁共振报告描述

脑梗塞磁共振报告描述

脑梗塞磁共振报告描述脑梗塞磁共振报告描述第一章:引言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子,导致脑血流供应中断而引起的。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影像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脑梗塞的详细信息。

本报告旨在描述一位患者的脑梗塞磁共振结果,以帮助医生对其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病例描述本次病例是一位五十六岁的男性患者。

患者于近期出现头痛、恶心、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经临床检查后,医生怀疑其可能患有脑梗塞。

为了明确诊断,患者接受了脑部MRI检查。

第三章:MRI检查结果3.1 T1加权成像(T1WI):在T1WI图像上观察到右侧额叶内半球白质区域呈现低信号,与周围正常灰质对比明显。

3.2 T2加权成像(T2WI):T2WI图像显示右侧额叶内半球白质区域呈现高信号,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明显。

3.3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图像显示右侧额叶内半球白质区域呈现高信号,表明该区域存在局限性脑梗塞。

3.4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流供应减少,与脑梗塞的部位相一致。

第四章:讨论与诊断根据上述MRI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右侧额叶内半球白质区域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子,导致脑血流供应中断而引起的。

本次患者的MRI结果显示该区域的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与脑梗塞的典型表现相符。

同时,MRA结果也显示了该区域血流供应减少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了脑梗塞的诊断。

第五章:治疗建议针对患者的脑梗塞,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措施:5.1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同时,还可以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

5.2 体育锻炼:合理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5.3 饮食调整:遵循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进一步的血管病变。

结语:本报告通过对一位患者的脑梗塞磁共振结果进行详细描述,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脑血管病是指脑组织的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脑血流障碍的一类疾病。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脑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测量和记录脑电图活动,可以评估脑的电活动状态。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脑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脑电图异常,如癫痫发作等。

2.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痛苦的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高分辨率的脑部影像。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MRI可以显示血管供应区域的异常和变化,如动脉狭窄、脑梗死等。

MRI还可以用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脑血流情况。

3. 颈动脉超声检查(Carotid Doppler)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探测器将声波传入颈部,观察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流情况。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颈动脉超声可以评估颈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壁的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

4.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通过多个角度来脑部影像的检查方法。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CT可以显示脑部的骨骼结构和血管供应区域的异常和变化,如出血、血栓等。

CT还可以用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脑血流情况。

5. 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情况的检查方法。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和血管壁的异常,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需要注射造影剂,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一般用于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的病例。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发布时间:2023-03-10T13:29:39.05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月22期作者:曾富生陈璐[导读]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曾富生陈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收治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20年1月-12月,两组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两种检测技术价值对比。

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率,高于CT血管成像技术(P<0.05)。

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所具诊断检出率较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临床价值明确。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价值脑血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发病率很高。

脑血管病分为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对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目前,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 MRI和螺旋 C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2]。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

详细内容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收治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20年1月-12月;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44例,年龄均值为(62.23±2.13)岁 。

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

1.2研究方法CT血管造影技术:采用飞利浦256行 Brilliance iCT, EBW, EBW,持续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毫安,螺距0.630;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技术(80 ml)在脑血管病人中注入优维显造影剂(80 ml),注入速率5 ml/s;然后将50毫升/秒的生理盐水冲洗后,对颈动脉进行持续的扫描。

实验三脑血管疾病

实验三脑血管疾病
实验三 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实验内容

脑梗死 高血压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一)脑梗死
1、 缺血性脑梗死
2、 腔隙性脑梗
3、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1.分期: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24h;
亚急性期:1d-2w; 慢性期:>2w 2.超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 (1)常规MRI可(-),或显示以下早期征象:稍 长T1稍长T2信号、脑回轻度肿胀、脑沟变窄、灰 白质交界欠清; (2)弥散加权成像DWI:呈明显高信号。
晚期脑内血肿1年:囊变
(三)颅内动脉瘤

1、大小不等,可<1cm,或>数cm
2、呈囊状或梭形 3、无血栓动脉瘤: 由于流空效应在T1WI、T2WI上均为圆形或椭圆 形低信号,边缘光滑清晰。


4、部分血栓性动脉瘤:
血流及涡流无信号; 缓慢血流可呈高信号; 血栓呈中等信号,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号; 钙化、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多见于边缘瘤壁; 增强扫描后血栓不强化,瘤腔异常明显强化。 5、完全血栓动脉瘤:呈高低混合信号;


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

(1)常规MRI:梗塞形态与脑供血范围一致,呈
扇形分布,T1呈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有占位 征象。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内及脑膜强化;

(2)MRA:大血管阻断或狭窄;
左 大 脑 中 动 脉 供 血 区 脑 梗塞
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MRA示左侧大脑中 动脉分支明显减少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讨 论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最佳检查方法是什么,有 何表现,为什么?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MRI主要检查的内容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详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像。

它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MRI主要检查的内容。

首先,MRI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骼、关节和盆腔等部位。

在头部MRI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大脑、脑干、小脑、视神经、脑血管等结构,对于脑部肿瘤、脑血管病变、脑炎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而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显示颈椎、颈部血管、颈部淋巴结等结构,对于颈椎病、颈部肿块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其次,MRI检查在胸部方面可以显示肺部、心脏、气管、食管等结构,对于肺部肿瘤、心脏病变、气管疾病等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在腹部MRI检查中,可以观察到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腹腔等结构,对于肝脏肿瘤、胰腺炎、肾脏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此外,MRI检查还可以用于骨骼和关节的成像,对于骨折、韧带损伤、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在盆腔MRI检查中,可以显示盆腔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结构,对于盆腔肿瘤、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除了部位不同,MRI检查的内容还包括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T1加权成像主要用于显示解剖结构,对于骨骼、脑部、脊柱等结构有较好的分辨率;而T2加权成像主要用于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肿瘤、炎症、水肿等病变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总的来说,MRI主要检查的内容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病变,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MRI检查,医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帮助他们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发展出一种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在近年来迅速发展,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和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从而帮助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心脑血管结构的检测与定量分析,二是心脑血管功能的评估与研究。

心脑血管结构的检测与定量分析是指通过MRI技术对人体心脑血管系统进行成像,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病变的相关参数。

MRI技术通过不同的脉冲序列和参数设置,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清晰地观察到心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包括动脉、静脉、微血管等。

比如,通过MRI技术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的狭窄情况,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判断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

另外,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还包括心脑血管功能的评估与研究。

心脑血管功能指人体心脑血管系统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MRI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心肌灌注、心肌代谢、脑血流和脑代谢等多种参数,来评估心脑血管功能的异常情况。

例如,通过MRI技术可以观察到心肌梗死区域的灌注减少和代谢异常,评价心脏功能的损伤和恢复情况;同时,MRI技术还可以检测和定量化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变化,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

与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相比,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MR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没有任何副作用,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介入性检查可能带来的风险。

其次,MR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清晰地观察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病变。

另外,MRI技术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将成像结果以立体展示,有助于医生对病情进行更全面和直观的分析。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MRI诊断
5/21/2015
1 无血栓的动脉瘤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流空效应 ),形态上呈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 2 当动脉瘤较大或有血栓形成时则信号不均匀,血流快的部分出现 流空效应,血栓或流动较慢的血液在T1WI及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血栓不强化,瘤腔异常明显强化。钙化可为低信号,见 于边缘瘤壁。 3 MRA(TOF/PC)可很好显示动脉瘤和母动脉,类似于血管造影。
5/21/2015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管闭塞所致的大脑相应供应区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MRI较CT能更大程度上显示早期病变,对于小病灶和幕下梗死灶,特别 是脑干病灶,MRI较CT优越。
临床分为: 1、缺血性脑梗死;
2、腔隙性脑梗死;
3、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5/21/2015


(一)概述
定义:指供应脑部血管的某一支或数支动脉受阻,使其供应范围内的 脑组织血流量急剧下降,发生缺血性坏死。最常见于50-60岁者。 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表现较为复杂,与梗塞的部位,大小有关,主要症状 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昏迷。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矢语,抽搐,小脑梗死常有共济失调,脑干梗死可出现吞咽 困难、呛咳等症状。
5/21/2015
4 部分病例可同时合并脑萎缩
5/21/2015
多 发 腔 隙 性 脑 梗 塞
腔 隙 性 合脑 并梗 脑塞 萎 缩
5/21/2015
--
5/21/2015
桥 脑 梗 塞
桥 脑 梗 塞
5/21/2015
左 侧 丘 脑 梗 塞
5/21/2015
左 侧 丘 脑 梗 塞
5/21/2015
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5/21/2015
1. 2. 3. 4. 5.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中医称“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 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 脑梗死 颅内出血 脑血管畸形 颅内动脉瘤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MRI是目前检查脑血管疾病最佳检查方法。
脑梗死
5/21/2015
5/21/2015
颈内动脉动脉瘤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慢性脑组织 供血不良而导致的脑髓质脱髓鞘、脑梗死与脑组织萎缩改变。
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以小动脉较明显。慢性穿支小动脉供血不 良可导致髓质弥漫性轴索髓鞘脱失和脑萎缩;小动脉闭塞可在基底 节产生多发腔梗。 临床表现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
(二)MRI诊断 分期 超急性期 MRI信号 长T1 长T2
5/21/2015
急性期(2天内)
亚急性早期(3-5天)
稍等T1 短T2
短T1 短T2
亚急性中期(6-10天) 短T1 长T2 亚急性后期(10天-3周)短T1 长T2 慢性期(3周-数月) 长T1 长T2 含铁血黄素沉积
(二)MRI诊断 1 急性期:红细胞细胞膜完整,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变为脱氧血红蛋白,有顺 磁性,T1WI血肿呈等信号,周围见低信号水肿带;T2WI血肿成低信号。 2 亚急性期:去氧血红蛋白演变成正铁血红蛋白(有很强的顺磁性),同时红 细胞开始溶解,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环,故此期血肿表现复杂,分层现象明 显。 早期:细胞膜完整,细胞内开始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其出现一般从血肿周 边向中心逐渐发展,变现为短T1短T2。 中期:该期细胞膜开始破裂,正铁血红蛋白溢出到细胞外,其出现一般从 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发展。此期表现为短T1长T2。 后期:红细胞完全崩解,血肿内主要以正铁血红蛋白为主,但血肿周边的 巨噬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并形成含铁徐黄素(顺磁性),此期表现为短T1长T2 ,但在T2血肿周边出现低信号环。 3、慢性期:软化灶逐渐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
--
脑 梗 塞
5/21/2015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T2WI
--
脑 梗 塞
5/21/2015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T2WI
--
脑 梗 塞
5/21/2015
二 腔隙性脑梗塞 (一)概述
定义:指脑内小动脉(主要为穿支)发生闭塞,造成局部小范围内脑 组织缺血坏死,病灶大小通常在15mm以内,15~20mm为巨腔隙, 以基底节区和丘脑为主,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区,可多发。
因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循环流动,少量出血急性期MRI不 易显示,不如CT清晰;亚急性期课件局灶性T1高信号;慢性期则 在T2上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显示较明显。
5/21/2015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一般分为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 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以AVM多见。
5/21/2015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5/21/2015
5/21/2015
桥脑区脑出血
5/21/2015
桥脑区脑出血
5/21/2015
桥脑区脑出血
5/21/2015
左侧小脑区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和蛛 网膜下腔内,有外伤性和自发性。
病因: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 糖尿病等。 好发部位:基底节、内囊和外囊、丘脑、脑干
5/21/2015
(二)MRI表现
1 脑实质(基底节区、丘脑、半卵圆中心)见斑点状、小片状或条状 异常信号, 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 2 早期边界模糊,晚期边界清楚锐利 3 周围无明显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一)概述 指血压骤升时,,脑内动脉血管破裂造成血液溢出到血管外,在 脑内形成血肿。出血部位好发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大脑半球和 小脑,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多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5/21/2015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重者可能有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病理基础5/21/2015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出现坏死 。1-2周后脑水肿逐渐减轻,坏死脑组织液化,梗死区出现吞噬细 胞浸润,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8-10周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 24-48小时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死区内出现,转为出血性脑梗死 。
5/21/2015
5 MRA(TOF/PC法)显示迂曲粗大的异常血管和细小的血管团
6 局部脑组织萎缩征像,如脑沟增宽,脑池扩大
右侧额叶脑血管畸形(AVM)
5/21/2015
右侧额叶脑血管畸形(AVM)
5/21/2015
左侧颞叶脑血管畸形(AVM)
5/21/2015
右侧 顶叶 脑血 管畸 形( AVM )
(二)MRI诊断 胞毒性水肿,此期T1WI和T2WI像上信号改变不明显,诊断困难,此时 应用MR弥散成像(DWI),可及早发现梗死灶部位和大小,应用 MRA可显示脑动脉梗死部位以及远端动脉消失,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 意义。 2、此后一天至一周内发生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失、血 脑屏障破坏,水肿进一步加重。T1、T2弛豫时间延长,梗塞区在T1WI 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3、梗死区范围与闭塞动脉供血区一致,可呈三角形、扇形或梯形 , 同时累及脑白质和灰质。
1、在脑梗死急性期6小时内,由于梗死区内脑细胞缺血缺氧,产生细
5/21/2015
4、病灶部位和大小与闭塞血管供血范围一致
5/21/2015
大脑前动脉:额叶内侧镰旁,呈三角形 大脑中动脉:颞叶大部,呈梯形
大脑后动脉:枕叶内侧镰旁,呈三角形
5、早期可出现轻微占位效应,轻者表现为脑回增宽,脑沟变平,重者 出现侧脑室变形,中线结构移位。
5/21/2015

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5/21/2015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囊状扩大,好发于 颅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颅内动脉瘤可由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的 囊状动脉瘤,也可以是动脉硬化所致的梭形动脉瘤,还有粟粒状动脉 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但以前两种多见。
由于动脉瘤易于破裂,可造成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 于任何年龄,但在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者较少见,女性略多于男性, 以发病的多少依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 动脉。
5/21/2015
左 侧 颞 叶 脑 血 管 畸 形
5/21/2015
左 侧 颞 叶 脑 血 管 畸 形
5/21/2015
左 侧 颞 叶 脑 血 管 畸 形
5/21/2015
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改变是由扩张、衬有内皮的窦样间隙构成。血窦间隔是纤 维组织不是正常脑组织,缺乏弹性,容易破裂出血,几乎百分之 百有瘤内出血。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颞叶深部髓质 区、皮髓质交界区和基底核区,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 约50%病例多发。临床可无任何症状。 MRI表现:病变常位于皮层下区,呈圆形或分叶状,由于出血时 间不同,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影,T1像见斑点状高信 号,T2WI见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低信号环,呈“爆米花”状。
6、后期病灶可表现为局部萎缩征像,大的病灶形成软化灶伴脑萎缩。 软化灶的信号类似于脑脊液。
7、增强扫描:病灶出现脑回状、条状或环形强化。
5/21/2015
-大 脑 中 动 脉
脑 梗 塞
5/21/2015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T1WI
--
脑 梗 塞
5/21/2015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T1WI
5/21/2015


MRI表现 1、大脑髓质脱髓鞘:双侧半卵圆中心及脑室旁深部髓质内斑片状 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占位改变,边缘显示不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