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在日益加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对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减缓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适应力的目标。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水资源的集中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水资源的利用和回收设计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集雨系统、建设中水处理设备、利用雨水和废水进行灌溉和景观绿化等,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增强城市的水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系、道路和建筑物布局,以减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中,应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增加城市的渗水性,减少雨水径流的量,从而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第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在城市的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减少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监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减缓、热岛效应改善等多个因素。
海绵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海绵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愈加突出。
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被视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运用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法,旨在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探讨海绵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海绵城市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将自然、城市和人工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
在这种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的建筑物、道路、绿化以及水体系统被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合理利用。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路面替代传统的水泥路面,通过渗水帮助水体的再生,避免了城市暴雨引发的内涝问题。
此外,城市内的公共绿地和屋顶绿化也被充分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还可以吸收雨水并逐渐释放,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通过这种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海绵城市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其次,海绵城市通过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现代技术如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水资源管理为例,海绵城市采用了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以及水资源监测系统等,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利用。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城市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海绵城市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来提高城市的交通系统、垃圾处理系统以及能源利用系统等的可持续性。
最后,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与经济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引言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象征的城市建设模式,旨在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涝、水文、水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指导城市规划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1. 建设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以下方面的效益:•减少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实施步骤2.1. 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收集城市历史和地理信息,了解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2.分析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确定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包括规模、重点区域、建设时间等内容。
4.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5.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方案。
2.2.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方案制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城市内部的主要水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2.设计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蓄水设施等。
3.设计城市内部的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渗透通道、渗透井、渗透层等。
4.设计城市内部的植被覆盖系统,包括绿化、植物河道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设计城市内部的水保持设施,包括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以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2.3.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城市内部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测和土壤改造工作,以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水文环境,采用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1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国家城市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016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
上海在徐汇滨江地区、浦东南汇地区等地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探索了一系列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措施。
南京江宁区六合区广东新城等地也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尝试,一些成效也初步显现,例如降雨时径流减少,水质改善,城市绿地增加等。
但与此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加之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中国城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统计,以南京为例,建设一座海绵城市需要大约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也存在不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一些需要减少用地面积的工程可能会引起居民的抵触。
2.1 从示范区到全面推广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一些试点示范区向全面推广扩散。
无论是在北方干旱地区还是在南方湿润地区,都将逐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和水资源管理问题。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1. 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1. 绿色屋顶和墙面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1. 环境评估与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前,进行综合的环境评估,确定合适的建设区域和开发强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 简介海绵城市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市建设模式,旨在通过改善城市水资源管理、雨洪管理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手段,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2. 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 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3. 原则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水资源管理: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各种水资源,包括雨水、废水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管理。
- 自然处理优先:尽量采用自然处理方式,如湿地、河道和绿地等,来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雨洪管理问题。
- 空间集约化和多功能性:优先考虑利用现有城市空间和设施,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空间集约化和多功能性。
- 全民参与和社区治理:鼓励广大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实现全民参与和社区治理。
4. 实施方案4.1 雨洪管理-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中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建筑等用途。
- 构建湿地和河道: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和河道,通过湿地和河道的自然处理作用,减少城市雨洪的冲击和洪水的发生。
- 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排水系统,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4.2 水资源管理- 提高供水设施效率:改善供水设施的运行管理,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和能源消耗。
- 加强地下水管理: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管控,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
- 推广雨水利用: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进行农业灌溉、建筑用水和冷却水等,降低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地表面,使之具备高效的雨水管理能力,达到减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在实际应用中的十个案例: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改造项目:通过对公园进行改造,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人工河流等设施,使雨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内涝风险。
2.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降雨水分散收集、净化过滤和储存利用,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改善地下水资源状况。
4.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湿地公园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5. 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6. 杭州市滨江区江南星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和净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8. 青岛市崂山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的洪涝风险。
9.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0. 上海市宝山区海沙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减轻城市的内涝风险。
这些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程,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与方向。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植被、雨水收集、地面渗水、河流调节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来缓解城市洪涝、水资源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以达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优势1.调节水资源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地下水补给和水资源的分配,达到效益最优化。
同时也能够解决城市排水系统过载的问题,缓解城市洪涝灾害。
2.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海绵城市注重绿化覆盖率的提升,通过植被的种植,提高空气质量,减轻建筑物的照射,加强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鼓励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向城市化的方向转化,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的设施环境,吸引外企和外资,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它也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增加城市绿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
通过营造生态友好的城市,提高了城市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及解决方式1.缓解土地资源压力随着城市发展,向海绵城市的转变必然需要拿出相应的土地空间。
因此,如何缓解土地资源压力,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规划空间,很有必要。
解决方式:在规划建设地点上,将建筑规模尽量缩小,提高绿化覆盖率,缩小城市的用地面积;同时,增加地下雨水收集系统,以减轻规划的地面压力。
2.技术成本较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这也使得其建设成本较高。
解决方式: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基金,鼓励官民合作,多方筹集经费,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3.宣传教育的缺乏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思想比较新颖,市民们的认知度还不够,普及和推广也需要做大量工作。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城市内涝、地表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各地相继推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计划。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然保水、自然保墒、自然保湿等方式,将雨水、污水等排水系统与自然水环境相结合,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负荷,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和自然环境质量。
目前,全国各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如下:1.北京: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自然资源有限,但也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动绿色屋顶、生态景观带、湿地公园等建设,并利用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2.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最早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上海通过规划调整,推动了城市绿地建设和立体绿化,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上海也致力于改造老旧小区和工业区,提高其抗洪排涝能力。
3.广州: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势较低,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河湖生态修复等方式,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
广州还探索建设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将废水进行生物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4.成都:成都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闻名,也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成都大力发展城市水体梯级利用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绿色屋顶,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和水体的净化能力。
5.武汉: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城市。
为应对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问题,武汉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了城市湿地公园和雨水花园,通过雨水渗透和植物净化,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除了以上几个城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比如南京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和绿色雨水园,实现了城市的自然保水和自然保墒;杭州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水景湿地,提高了城市的洪水抗御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已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
二、国际研究现状:海绵城市建设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也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三、研究重点和方向: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主要重点和方向包括: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调整以及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
一、技术创新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将不断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行管理的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转变:海绵城市建设将引导城市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区域和土地利用方式向多功能区域和混合利用方式转变。
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形成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的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推动。
未来,应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和沟通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负责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重要课题。
而“城市海绵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硬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到排水管道中。
一旦遭遇强降雨,排水系统的负担就会陡然增加,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而城市海绵建设则强调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体”。
比如,在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砖,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在公园和小区,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将雨水储存起来并进行净化。
城市海绵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内涝灾害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内涝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城市海绵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涝的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能够补充地下水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而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导致地下水资源日益匮乏。
通过海绵建设,让雨水回归地下,有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再者,它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的绿地和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城市海绵建设还有助于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城市在应对水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自然积存”。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为雨水的积存创造条件。
比如,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一些低洼地、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汇聚和储存。
而不是一味地填平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硬化建设。
通过自然积存,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自然渗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城市的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
这样,雨水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自然净化”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
雨水在流经城市地表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净化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变得更加清澈干净,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还强调“统筹规划”。
这要求将城市的水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仅仅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要建设这样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比如,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明确哪些区域是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哪些是雨水自然汇集的通道。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预留足够的雨水调蓄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将这些自然元素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雨水管理目标。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雨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的污染削减率等具体指标,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净化。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
在储存雨水方面,可以利用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
蓄水池可以建在公园、广场等地,用于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
地下水库则是在地下挖掘的大型储水空间,具有不占用地表面积、储存量大等优点。
渗透与过滤技术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透水铺装是一种常见的渗透技术,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借鉴自然地形的雨水处理方式,利用一系列的工程手段,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与处理,使城市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其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蓄水、净化水的能力,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
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建包括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两大要素。
其中,自然景观如山、水、林、田等对雨水的吸收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人工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补充和优化。
三、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1. 雨水控制与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
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雨水在源头得到有效吸收、净化、利用,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减少雨水对环境的污染。
2.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构建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等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长期规划与调控。
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基本概念涵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通过对雨水的有效吸收、储存、净化与利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则是通过对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考虑,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提升和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相关政策与规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以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的城市
1
April.16.2015
22001122.7.5.21
塑 江造西面向鄱未来阳的珍湖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of City Future
2012.7.21
北京
塑造面向未来的珍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of C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 Future
2012.11
天津滨海新区 塑造面向未来的珍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of City Future
为什么,水不再温顺?
- 快速城市化,使水资源日趋紧张、枯竭 - 不精明的增长策略,损耗自然资源 - 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滞后的设施维护工作,
影响城市安全 - 利益驱动,污染造成自然生境的毁灭性损害
水与城市的关系,决定了可持续的未来发展,今天,我们必须反思:
In managing risk and seeking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world – to be truly sustainable — we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Water issues of: - 水与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 水资源紧缺/Water Scarcity - 水环境破坏/Environmental Damage - 水灾和防治 / Disaster Prevention - 滨水的开发 / Waterfront Development - 水与文化精神/ Culture - 水与公共活动 / Public Activity
There are lots of Sustainable design choices – and fewer Right Choices 可持续设计选择很多,但是正确的选择却很少
2水资源管理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 水资源保护
- 用量化要求改变行为 - 政府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 能反映水资源真正价值的定价机制
- 饮用水的替代来源
- 明确场地特征 - 完善水平衡 - 确定再利用方式
- 污水处理 - 雨水采集,废水回收与再利用 - 洪水管理 - 遵守社区用水预算 - 法定规划层面的创新与导引
塑造面向未来的珍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of City Future
如何统筹城市化发展与城市水环境的问题?
量化模拟/动态监控/综合统筹
塑造面向未来的 珍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for Future City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Zidells Park
案例1: 天津北塘社区可持续规划
Nova Luz城市更新,圣保罗,巴西
Nova Luz Regeneration, São Paolo, Brazil
3教育与培训
Training and Education
- 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 - 普及下一代可持续发展及珍水教育 - 开展公共社区培训活动,增强公众意识
Zidells Park
塑造面向未来的珍水城市 Create Smart Watershed development of City Future
01 可持续系统整合方法论 SSIM Introduction and Overall Methodology
对于一个整合模型的需求 Need for an Integrated Model
- Alterative sources to subscribe potable water - Define site characteristics - Complete water balance - Identify reuse options
- Sewer overflow events - Water capture, recycling and reclamation - Flood management - Living within a community water budget
Norman Creek流域愿景规划, 布里斯班,澳大利 亚
Norman Creek Catchment Vision and Concept, Brisbane, Australia
- Water Conservation
- Education to achieve behavioral change - Government incentives and regulation - Price structuring that reflects water’s true value
You can’t manage what you can’t measure 你无法对于不能衡量的事物进行管理
Sustainable design CAN save costs 可持续设计能够降低成本
We live/work in inter-connected environments 我们生活在相互关联的环境中
- 保护现有流域的汇水系统 - 采用高密度,紧凑型建设发展模式 -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创造更多的渗透性开放空间 - 鼓励低维护费用的生态基础设施
裕廊湖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新加坡
Jurong Lake District Sustainability Masterplan, Singapore
李凤禹 AECOM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经理
2012.11.30
可持续实现的路径:蓝网
- 流域被作为完整的系统通盘考虑 - 水被作为城市的战略性资源储备 - 优化地上/地下平衡的水循环系统 - 构建链接/互通的亲水的城市生活空间场所 - 通过教育引导节水/敬水的生活方式
1整合的规划设计方法
Integrated Design Approa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