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引-国家科技部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
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
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前言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是我国科技部面向我国科技工作者、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发布的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和指导方针。
该指南旨在引导申报者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编写和提交高质量、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书,从而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
二、指南要求根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申报者需要全面评估所申报项目的科技含量、创新性、实用性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程度。
具体要求包括:1. 针对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申报者需要全面评估所申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确保在申报书中全面覆盖相关研究内容,并展示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和研究深度。
2. 创新性和原创性:科技部要求申报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即能够在相关领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实用性和应用前景:申报者需要充分评估所申报项目的实际应用前景,确保项目成果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 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程度:申报者需要明确分析所申报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程度,确保项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以上要求展示了科技部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的严格标准,申报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和可行性。
三、项目申报书撰写建议针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申报者在撰写项目申报书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1. 在全面评估中突出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项目申报书中,要从浅入深地探讨所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确保全面覆盖相关领域的知识点和研究进展,以突出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2. 多次提及主题文字:在文章撰写过程中,要多次提及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要求的指导方针和要求,以确保申报书内容符合科技部的要求。
3. 总结回顾性的内容:在项目申报书中,要包含对前期研究的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展现申请者对项目主题的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成为了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资助项目,它对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主题。
1. 背景介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由科技部主导、国家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之一。
该项目的设立旨在推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国家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科技部对于项目申报的评审标准和要求都非常高,申报者需要充分了解申报指南,做好充分准备。
2. 申报指南的重要内容(1)项目主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项目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申报者需要根据指南中对主题的说明,选择与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研究方向,确保自己的研究项目能够切实解决国家在该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2)申报要求申报指南中对于申报要求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包括申报材料的递交时间、项目团队的组建要求、经费预算的编制等等。
申报者需要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来准备申报材料,确保申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评审标准申报指南中对于评审标准也有详细的说明,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预期效果等方面。
申报者需要在申报过程中充分考虑评审专家的审查标准,做好充分的申报准备工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深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申报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申报指南的核心内容,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实力,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也认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重要内容,包括项目主题、申报要求和评审标准等方面。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
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
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7.09.27•【文号】国科发资〔2017〕296号•【施行日期】2017.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国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pdf
国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pdf一、项目领域和方向本专项旨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结合实际需求,重点支持若干领域和方向的创新项目。
具体领域和方向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发布。
二、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和条件;2.申报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3.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信誉,无违法违规记录;4.申报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三、申报材料1.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内容;2.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证明、技术鉴定报告、用户需求说明等。
四、申报流程1.申报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地科技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申报材料;2.所在地科技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择优推荐至国家科技部门;3.国家科技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立项项目;4.国家科技部门与立项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下达项目经费。
五、评审与立项1.国家科技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主要考虑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可行性、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2.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国家科技部门确定立项项目;3.立项项目承担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实施项目。
六、经费与支持1.本专项经费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2.经费使用应符合国家科技经费管理规定,专款专用;3.国家科技部门将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阶段下达项目经费。
七、管理与监督1.国家科技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2.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进行;3.对于违反规定的项目承担单位,国家科技部门将视情况采取警告、撤销项目、追回已拨经费等措施。
八、附则1.本指南由国家科技部门负责解释;2.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定向-国家科技部
附件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有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7年拟支持定向项目2个,国拨总概算约3000万。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1—过10个。
具体指南内容如下:1.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沙区生态产业内涵及理论体系,研究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及商业模式,荒漠化治理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管理机制,提出推进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机制体系;推动一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业态。
考核指标:形成荒漠化防治产业理论体系,形成推进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税收、管理、制度等方面系列化政策建议;主导服务2-3个以沙区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
有关说明: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组织,要求依托正式批准的省级以上以生态沙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点投资项目,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其中重点专项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核心之一,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科技需求和紧迫问题,开展研究开发项目。
如何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成为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申报准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需要充分了解项目信息和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的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团队等。
同时,还需准备好以下材料:(一)申报书申报书是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的重要材料。
申报人需要依据申报指南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准确描述项目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团队组成、研究计划等。
申报书要求全面、详实、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研究团队信息研究团队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申报人需要描述团队的组成情况、研究骨干队伍的能力和经验、研究生力量的培养计划等,充分体现团队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成果。
(三)研究经费预算申报人需要对项目研究所需的经费进行预算和估算,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经费预算需要考虑到所有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员开支、设备购置、实验费用、差旅费用等。
二、申报流程了解相关申报材料后,申报人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申报:(一)网上申报首先,申报人需要在指定的网站登陆申报账号并填写申报书和其他必要资料。
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项目登记表和申请书文本,并提供下载。
(二)材料递交申请材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至指定的网址,并将纸质材料寄送至指定的办公室或机构。
递交申请材料后,申报人需要等待专家组审核,并确认是否需要进行现场答辩。
(三)专家评审专家组根据申报材料和项目实际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科学评审。
评审内容包括项目的创新性、技术可行性、研究团队和研究计划等方面。
评审结果将通过邮箱或电话告知申报人。
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
2. 动力电池系统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电池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包括:构型、功 能、机-电-热一体化,以及系统轻量化和紧凑化等;开展子系 统设计研究,包括:先进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安全与 防护系统等;研究电池系统的制造工艺与装配技术;开展电池 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研究电 池系统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200Wh/kg,循环寿命 ≥1200次,全寿命周期内全工作温度范围的SOC、SOP和SOH 的估计误差≤±3%,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2℃,满足安全性等 国标要求,并符合功能安全及行业各项标准要求,成本≤1.2元 /Wh,年生产能力≥1万套,产品至少为3家整车企业配套(其中 至少包括1个乘用车车型),装车应用不低于3000套;建立电池 系统设计、制造与测试的技术规范。
本试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 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 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 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 2020 年,建立起完善的 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本试点专项按照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 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 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 6 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 38 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6-2020 年)。
附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以 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等提出 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试 点专项。 根据本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17 年度 项目申报指 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中国国家科技部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为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其中重点专项项目的申报是科技人员在相关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申请者更好地了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的申报流程和要求,特编写以下相关参考内容,以供参考: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部分旨在介绍项目的科学问题、技术需求以及项目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需明确说明项目的所属领域和所处的研究背景,概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指出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瓶颈。
同时,可引用过去研究取得的进展,说明本项目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2. 研究目标和内容:准确界定研究目标和内容是项目申报中关键的一步。
在研究目标中,需要明确列出项目希望达到的技术或者科学成果,强调其实用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在研究内容中,应具体描述项目的核心任务、主要研究内容和所需技术手段,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方案。
3.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设计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一环。
其中,技术路线应该包括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等,重点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实施方案则需要具体规划项目的时间进度、研究任务分工、团队组织与协调、实验设备和场地支持、项目资金与管理等方面,以确保项目按期顺利进行。
4. 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明确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是项目申报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期成果应准确描述项目实施后可能取得的科技成果,强调其技术创新和发展潜力。
应用价值则需要重点明确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行业推动作用、产业升级等方面,体现项目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带动作用。
5. 工作进展计划与预期效果评估:详细的工作进展计划是申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项目负责人需要明确列出项目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和阶段性成果。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安排和项目预算计划,并提出科技成果评估的方案和方法,以评估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7.06.22•【文号】国科发资〔2017〕152号•【施行日期】2017.06.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有关单位:为了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我们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财政部2017年6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科学、规范、高效和公正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中央财政资金设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第三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按照重点专项、项目分层次管理。
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名单
项 目牵头承担单位
中国科 学院 自动化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 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苏州绿 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 司 秦川机床工具集 团股份公 司 广州数控设备有 限公 司 深圳 市 [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智 昌实业有 限公 司 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 杭州新松机器人 自动化有 限公 司 河北工业大学 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 中车重工 机械有限公 司 哈尔滨工大焊接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 飞机工业 (集 团 )有限责任公 司 北 京 卫 星 制 造 厂 上海航 天设 备制造总厂 上海振华 重工 (集 团 )股份有 限公 司 中信 重工机 械股份有限公 司 北京理工华 汇智能科技有 限公 司 上海 电气 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 限公 司 浪潮软件 集团有限公 司 中广核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中国铁建 重工集团有限公 司 首都 医科 大学 附属北 京同仁医院 上海 长海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北京 大学第 三医院 华 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 院附属协和医院 南京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泰富重装集团有限公 司 中车株洲 电力机车研究所有 限公 司 中 国 汽 车 工 业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华数机器人有 限公 司 哈尔滨博实 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赣 州 汇 明 木 业 有 限 公 司 经 纬 纺 织 机 械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太仓市康辉 科技发展有 限公 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 人 民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中央财 项 目实 项 目负责人 政经费 施 周期
(万元 ) (年 ) 谭 民 938 3 乔红 899 3 明东 959 3 刘伊威 1396 3 宋遒志 l360 3 储建华 l340 3 陈兵奎 l332 3 徐殿 国 吴 成 东 迟永琳 1290 3 牛建伟 914 3 李正刚 913 3 韩旭 907 3 欧家福 924 3 丁汉 l366 3 李瑞峰 1380 3 罗云 l239 3 刘 海 涛 孟光 陈再兴 1087 3 郝兵 1434 3 李兵 948 3 程洪 873 3 周风余 881 3 黄文有 l368 3 程永亮 1317 3 边桂彬 940 3 高小峰 963 3 董频 847 3 余家阔 897 3 章小平 923 3 李建清 892 3 徐连勇 l396 3 王勇智 1350 3 赵新华 l373 3 吴瑞珉 l340.5 3 杨海滨 1326 3 谭建勋 l286 3 訾斌 l3O4 3 张洁 l367 3 兰陟 887 3 张立海 1376 3 张海钟 1236 3 李佑祥 1089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成运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全面推动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和《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71号)有关要求,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任务安排,按照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协议)要求和落实国家领导人外交承诺的任务部署,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编制形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项总体目标和实施进展本专项按照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等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不同特点分别细化任务部署。
通过支持重大旗舰型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共同资助联合研发、推动科技人员交流和合作示范,鼓励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鼓励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等方式全方位支撑科技外交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各项重点工作。
通过加强统筹协调,集中科技创新合作资源,完善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政府间科技合作布局;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合作落实协议和承诺任务,确保国家科技领域外交主张、倡议和承诺落地,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提升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应对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共性问题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以及双(多)边政府共识,本专项共支持了我同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匈牙利、以色列、荷兰、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丹麦、比利时、波兰、捷克、奥地利、葡萄牙、德国、法国、芬兰、欧盟、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组织、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国际组织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国际组织等3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推动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创新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外交、推动开放创新、提升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全面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国际合作发挥了旗帜性、引领性作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有关单位:为了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我们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财政部2017年6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科学、规范、高效和公正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中央财政资金设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第三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按照重点专项、项目分层次管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目标为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基本单元。
项目可根据需要下设一定数量的课题。
课题是项目的组成部分,按照项目总体部署和要求完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开发任务,服务于项目目标。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科发专〔2017年度〕348号
专项阶段执行情况报告/专项阶段总结报告
必存
必存
-
11
专项年度监督自查报告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
D
验收阶段
01
验收申请书、验收承诺书
必存
必存
必存
02
验收通知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任务验收材料(10种)
03
自评价报告及相关材料
必存
必存
必存
04
科技报告
必存
必存
必存
D
验收阶段
05
知识产权报告、专利及说明书(复印件)、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论文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等知识产权及证明类
必存
-
05
年度指南
必存
必存
-
B
申报立项阶段
01
申报书
必存
必存
必存
02
评审专家综合意见、专家打分表、专家签到表等申报立项评审材料及视频资料
必存
必存
-
03
预算评审报告
必存
必存
-
04
预算申诉材料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05
立项批复(含预算)
必存
必存
必存
06
保密协议
-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07
任务合同书(含预算书)
必存
必存
11
任务验收报告/验收技术报告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
12
整改验收会形成材料(复核通知、专家组意见、专家打分表)
有则必存
有则必存
-
财务验收材料(14种)
13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 年度 - 国家科技部
附件6“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提出“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
本专项中,实施方案的“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重点任务中,“重大慢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子任务要求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覆盖重大慢病各病种,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数据交换的临床研究大—1—数据共享平台,并且要求开发数据采集标准,为多源数据交换建立统一、可对话的行业标准等,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整合和开放共享。
2017年度共设置定向择优项目5项,均为“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重点任务下的项目,总概算9000万元,实施周期为2017年-2020年。
具体指南内容如下:1. 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1.1 重大慢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1.1.1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研究内容: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数据交换的国家注册登记数据库和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政府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和国家代表性临床注册登记研究,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患病、临床诊疗、预后相关信息,建成国家级的医疗质量评价工作平台;收集人群发病、干预和效果相关信息,建立国家级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平台和防控评价工作平台;依照国际规范标准收集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血浆、组织等生物标本并建立心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平台;探索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的高效运行与数据共享机制;基于此平台开展影像大数据判读与后处理研究,建立国家重大心血管病影像数据库与影像数据中心化判读分析平台,并建立—2—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影像判读分析工具。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引-中国科学院成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7个研究方向。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如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等),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和演变规律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客观量化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1-2个中医基本证候辨证标准;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提交1-2个证候的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初步解析该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出1个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理论及实用方法,开展中药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应用研究,比较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出中药复方组分配伍应用方案,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1套可供推广应用的中药组分发现、分离、代谢、作用模式、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等不同环节的中药复方转化为组分配伍的方法技术体系;以临床试验证据为基础,提交1个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形成1个用于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的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科技部 国家重点专项
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科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负责科技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负责推进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建设、科技成果管理、高技术开发和应用、科技创新服务和评价等工作,掌握着国家重点专项的重要领导权。
国家重点专项是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旨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重点专项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绿色发展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三大领域中,例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
这些专项的实施既有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也包括了应用性研究和推广示范,具有延续性、系统性、示范性和战略性。
国家重点专项的实施,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我国高科技产业中,国家重点专项所涵盖的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不仅是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国家重点专项中,充分发挥了科技部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和分工合作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同时,国家重点专项也增强了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了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总之,国家重点专项是我国创新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担负着重大的战略使命,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部将继续加强国家重点专项的组织管理和项目推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速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为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和美好生活的中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变革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如材料素化、碳基资源催化、超构材料、太赫兹科学技术等方向)。
在5类科技计划中已有布局的研究内容不在本专项重复支持。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将围绕化学键精—1—准重构、超构材料、精确介观测量、新型太赫兹辐射源等方向部署13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约3.9亿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
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
项目申报需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并曾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且实施效果良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申报项目负责人需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经历。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申报项目特别需提出明确、有显示度的5年总体目标和2年阶段目标和考核指标(或研究进度)。
项目实行“2+3”分段式资助,在项目执行2年左右对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确定项目后续支持方式。
1. 电-热耦合催化能源小分子化学键的精准重构研究内容:能源小分子的活化和转化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核心,常规转化过程存在高耗能、高耗水、低选择性等瓶颈;发展基于电-热耦合催化分子选键活化新方法,促进甲烷和二氧化碳—2—等碳基小分子中碳-氢、碳-氧和碳-碳键精准重构,实现温和条件下甲烷无氧活化和转化的变革性方式,发展甲烷与二氧化碳以及甲烷与煤碳中性转化的原子炼制新过程。
考核指标:利用电场等外场激发与纳米和单原子活性中心催化相耦合,实现温和条件下甲烷的活化和转化,阐明自由基反应和外场增强活化等非常规甲烷活化机制;突破甲烷利用的传统方式,与煤转化或二氧化碳转化过程相耦合,实现转化过程的碳、氢、氧自身平衡(碳中性),有效降低碳基能源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水的消耗;发展外场作用下表界面反应的原位表征技术和方法,对表面催化反应的初生产物、中间物种以及过渡态进行有效探测,实现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对变革性反应过程的理解。
2. 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研究内容:超构材料是物理和信息领域的前沿方向,但现有的基于等效媒质超构材料属于模拟体系,很难实时地调控电磁波。
本项目建立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新体系,包括:数字编码超构材料对电磁波近远场的调控理论;数字编码超构材料的信息论操作及数字信号处理运算;高比特位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的设计方法及物理实现。
考核指标:建立数字编码超构材料对电磁波近远场的调控理论并探索其高效求解方法,挖掘信息论操作和数字信号处理给数字编码超构材料调控电磁波带来的新物理特征和新应用潜力,制—3—备高比特位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编码切换时间小于30 ms,工作频率覆盖X、Ku、Ka波段,编码状态误差小于10%);发展双频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各向异性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构材料、频(时)空联合数字编码超构材料、以及幅相联合数字编码超构材料;研制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模块和数字编码超构材料软硬件一体化的现场可编程信息系统原型。
3. 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研究内容:针对类互联网能源网络具有的多能协同互补、多端供需互动、信息能量融合等核心挑战,突破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瓶颈问题。
包括:特性各异多能流统一建模与多时间尺度状态估计;多主体在线多能流分析与动态安全评估;含高维复杂约束的多能流动态优化与协同控制;信息能量融合系统安全机理;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面向类互联网能源网络的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理论体系。
实现以下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或变革性突破:提出冷、热、电、气、交通等特性各异多能流统一建模方法,突破多能流多时间尺度状态估计技术;实现多主体在线分布式多能流分析与动态安全评估技术;突破含高维偏微分-微分代数方程组约束的多能流动态优化,实现能量“发输配用储”各环节、多主体的互动协调;揭示在信息扰动条件(含恶意网络攻击)下信—4—息能量融合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和安全性机理;提出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的自律协同算法,研发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原型,涵盖冷、热、电、气、交通等至少3种能源链,实现10个以上能量管理自律子系统的协同互动,能源网络节点数大于1000个。
在典型运行场景下,通过仿真验证多能流协同优化后综合用能成本下降8%以上。
4. 完整器官三维结构与功能信息的精准介观测量研究内容:针对生物医学前沿科学问题,发展精准介观测量新原理和方法,突破现有研究手段在大体积样本中难以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测量的瓶颈问题,实现重要器官内多维生命科学大数据的高精度获取、重建与可视化。
进而,在具有代表解剖结构、组织特征和生理病理状态的辅助坐标或注释中,可视化展现完整器官内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图谱。
考核指标:以完整器官三维结构与功能信息的精准介观测量为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通量标记、示踪、成像与检测及与之配套的图像信息处理原理和方法的变革性发展,建立全新技术体系,具体包括,1)建立全器官(厘米级生物大样本)的原位稳态成像检测方法,具有微米量级的体素分辨和空间定位能力,实现多尺度测量范围(单个细胞、组织微环境、结构功能区等)和多参数(形态、表型、转录组或蛋白组等)并行测量与精准匹配;2)建立活体瞬态的超高灵敏原位活体成像检测方法,具有生物组织中—5—重要分子纳摩尔(nM)量级的检测能力;3)海量空间信息的高效并行处理与整合,对大于10 TB高维数据进行多维重建与可视化。
由此,为在重要器官的细胞综合图谱绘制中取得引领性成果提供创新性研究手段。
5. 人体器官芯片的精准介观测量研究内容:探索人体器官芯片生化特征介观测量与表征新原理与方法,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甚至系统的多个层次,建立具有多参数、多维度、多模态的高分辨率在线精准检测手段,以实现对微器官的实时监控和对微结构仿生状态的客观评估,并研究器官芯片的模型特征,验证其与人体组织的相似性,为药物筛选和疾病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甚至系统的多个层次,建立可与肝脏、心脏等器官芯片集成的多模态精准介观测量与表征全新技术体系,具体包括:1)发展在毫米量级的三维空间视场下空间分辨率达到亚细胞量级的快速成像技术;2)发展成像范围在毫米量级的高分辨率多模态检测,空间分辨率亚微米水平;3)发展复杂环境下分子水平的超高时空分辨率检测新技术,实现对人体芯片中生物表界面的介观测量;4)发展三维智能仿生支架材料,原位构建人体芯片在线检测技术,检测指标不少于5个。
实现对可用于药物筛选与疾病疗效评价的人体组织/器官芯片进行示范性的筛选评估。
—6—6. 面向智能制造的软件自动构造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系统的领域模型和运行机理,建立面向物联制造、定制化柔性生产、供应链协同优化以及智能服务的创新型信息化支撑体系架构。
研究部分知识下的软件刻画方法,研究非完备定义下的目标软件行为推理与预测方法,研究面向领域的软件自动构造技术。
研究面向智能制造软件的正确性确保和性能优化技术,为自动构造软件提供可信保障。
考核指标:研制面向智能制造的软件自动构造平台,要求具备领域知识建模的能力,模块级工业控制软件自动构造的能力,以及软件形式化分析与验证的能力,显著提高软件开发生产力和软件质量。
在3-5家制造领域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在应用企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本领域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变革性发展做出表率。
7. 界面调控与构筑实现材料素化的原理及演示验证研究内容:跨尺度界面(晶界、相界)结构的形成、演化、调控规律;界面数量及分布、结构、成分与材料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间的关系;界面调控实现高温合金素化原理验证;界面调控实现热电材料素化原理验证。
通过界面调控与构筑实现材料素化,突破材料发展过度依赖合金化的瓶颈,减少稀、贵、毒元素的使用,促进回收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研究晶界调控方法以及合金元素在晶界与相界的—7—偏析规律,在三种典型不同材料中实现材料的低能晶界含量超过50%以上,发展出高稳定性相界控制方法。
建立不同类型界面与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
围绕高温结构素化,在铸造高温合金中实现合金不含铼和钌,合金密度≤8.6g/cm3、高温强度高于1100℃/137MPa,持久寿命≥120h;在变形高温合金中实现Co含量≤20%,特殊晶界含量>30%,760°C的σ0.2>900MPa,760°C/480MPa持久寿命>450h。
降低高温合金对稀贵资源的依赖,降低高温合金成本。
在Bi2Te3合金体系中通过界面调控实现现有无机热电材料优值系数(ZT)值提升20%以上。
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新型热电材料。
8. 下一代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泛在(如移动计算)、高风险(如精准医疗)、高可靠性(如智能交通)等应用场景,突破深度学习理论基础薄弱、模型结构单一、资源消耗过高、数据依赖性强的瓶颈。
研究下一代深度学习基本理论;非神经网络、资源节约型深度学习模型、方法及高效优化技术;适于小样本/无监督样本、强化/博弈学习的深度学习方法与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深度学习模型高度非线性、参数空间分层且巨大等复杂特性,建立一套揭示深度学习工作机理的理论框架、形成一组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工具与方法;研制出一系列基于非神经网络结构的新型机器学习模型、方法与技术,在深度学习模型—8—可解释性、高扩展性、易配置性上取得突破;提出存储和计算资源消耗低的多种深度学习模型与方法,设计快速高效、适用于非凸深度学习训练的新型梯度与非梯度优化技术,大幅提升深度学习技术部署能力;研制面向小样本、无监督样本、弱标记样本、非单标记样本的深度学习方法与技术,降低深度学习对于大规模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严重依赖;研制多事件触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和技术,适应信息社会的开放环境和快速涌现的新现象;拓广深度学习应用领域,提出适用于在线学习、强化学习、博弈学习的深度学习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