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刘伯坚

合集下载

大白天打灯笼- 刘伯坚烈士

大白天打灯笼- 刘伯坚烈士

大白天打灯笼- 刘伯坚烈士
刘伯坚烈士在求学期间,就注意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经常主动帮助穷苦乡亲。

有一次,他路过本村高友光家,进去讨水喝时,发现这个七口之家已经断了炊。

他急忙跑回家,背了一些青玉米和十来斤大米送给高家。

可是,刘伯坚对那些恣意欺凌老百姓的地主、团总之类,却深恶痛绝。

他家附近高阳山有个叫朱德卿的团总,平常仗势欺人,无恶不作。

穷苦人对他恨之入骨。

刘伯坚为了打抱不平,在一个大白天打着灯笼上了街,并故意在这个团总门口停留下来。

团总身边的人见了,奇怪地问他:“你这书生莫非是疯了吗?为什么大白天打起灯笼来?”刘伯坚听了,冷笑着说:“嘿嘿,我没有疯啊!是这个世道白天如同黑夜,太黑暗了,只有打着灯笼才能有点光明!”
那个团总身边的人,听着此话带刺,但又无言对答,只好讪讪地笑了。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大白天打灯笼- 刘伯坚烈士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铁骨铮铮刘伯坚演讲稿

铁骨铮铮刘伯坚演讲稿

铁骨铮铮刘伯坚演讲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刘伯坚同志的故事。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带镣行》,是刘伯坚同志在大余狱中写成。

诗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他用全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崇高理想。

1934年3月4日,留守在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刘伯坚同志率领一、三支队突围至鸭婆坑时,与敌军正面遭遇,战斗十分激烈。

刘伯坚在山坡上指挥战斗,组织力量突围。

这时,敌人发现了。

敌人冲了过来,刘伯坚不幸中弹,血流不止。

战士想要背着他走,刘伯坚却吼道:“同志们冲啊!不要管我,冲出一个是一个,革命一定会胜利。

”硝烟中,警卫员中弹牺牲了,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了。

最后,刘伯坚也落入敌手。

敌人押着他一路下山,来到了“铲共团”。

敌团长一眼便认出伤者是刘伯坚,大喜过望,立即叫卫生员清理伤口,开始包扎,并把酒肉摆在桌上,要好好招待刘伯坚,企图使自己得到更多好处。

敌团长热情敬酒,并劝刘伯坚认清形势,不要顽固抵抗,把项英、陈毅藏在什么地方告诉他,并诱惑他道:“等抓了这两个人就放你走,你在国军这边照样可以当大官。

”刘伯坚听后却指着夕阳说道:“要我出卖同志,你就问问这下山的日头,会不会从西边升起来吧!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东西,休想!”敌团长听后摇了摇头对众人说:“刘伯坚这人,真是钢铁造出来的,软硬不吃。

”并下令不再给他治伤,关押了起来。

敌人本想等抓住项英、陈毅之后,再一并向上级邀功请赏。

不曾想到第二天晚上,关押刘伯坚的坚固墙壁外面被挖塌了几十块青砖。

这个意外情况让敌团长不敢再等下去了,第三天一早,便安排4个士兵把刘伯坚用竹椅抬到了信丰。

到了信丰粤军团部后,又换上军车送往了位于大余的粤军军部。

一路上,刘伯坚伤口化脓,加上不停颠簸,受尽了痛苦与折磨,可刘伯坚咬紧牙关硬是挺了过来。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 他的生平岁月有经历过哪些事情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 他的生平岁月有经历过哪些事情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他的生平岁月有经历过哪些事情本文导读: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人物生平童年时代刘伯坚,原名永福,祖籍江西,1895年在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出生。

刘伯坚家里是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

他聪明好学,童年时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后来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

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

青年时代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

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细心研究西欧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21年初参加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领导了以争生存、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八”运动和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等重大政治斗争。

并在机关刊物《少年》(后改为《赤光》)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

同年,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

同年,刘伯坚和熊未耕介绍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春,聂荣臻经刘伯坚和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

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革命岁月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

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

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的排斥,被迫离开红五军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与陈毅、陈丕显等同志一起领导留在根据地部分武装力量,进行游击战争。

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

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被关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

此前,蒋介石为了一网打尽我党留下坚持斗争的军政领导,曾以5万光洋悬赏缉拿陈毅、刘伯坚等人,照片发至官兵手中。

刘伯坚被俘后,立即被敌人认出身份。

敌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什么以他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

刘伯坚却大义凛然地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有危险。

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在狱中,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刘伯坚爱国情怀小作文

刘伯坚爱国情怀小作文

刘伯坚爱国情怀小作文
刘伯坚,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0
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

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
仁风地区陷入敌军重困中,不得不分五路突围。

牺牲前,刘伯坚给诸位兄嫂写了一封家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深刻反映他心中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更是体现出一种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这封家书,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

战火纷飞的年代,妻离子散已是常态,在这种险恶的境况下是什么支撑着刘伯坚率部队突围,被捕入狱,写下“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如此壮烈的绝壁家书,那一定是爱国的信念。

那隽秀小字落在一页页泛黄的信纸上,无声地在诉说着一名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

家书内容中他声明了两件事,其一,叮嘱家人勿采取任何行动营救他,至死都要保全革命的人格。

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一个坚定的甚至有些决绝的革命先烈,不忘信念,义无反顾。

其二,他向诸兄嫂交代三个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那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衷肠牵挂与不舍之情。

这份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无不动容,但在革命战争四起的年代,他必须按耐住这份感情,奔赴前线,视死如归。

这份开篇提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家书,担着伟大的
家国情怀,彰显出那个时代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和道德修养,这也时刻提醒着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以爱国爱党为信念,不忘初心,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小学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红色家书 刘伯坚狱中给兄嫂的信》 课件(共19张PPT)

-小学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红色家书 刘伯坚狱中给兄嫂的信》  课件(共19张PPT)
家,向死而生。
品读烈士的最后一封信
(译文)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先看,我直寄陕西凤笙
大嫂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
不要脱离革命前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 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我葬在大余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 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生平简介
烈士履历
求学时期刘伯坚
刘伯坚(1895-1935) 男,汉族,四川省平昌 县人,中共党员。
刘伯坚早年曾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 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 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 产党,1922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 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 1923年底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 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8月回国,按照中 共中央指示,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 军(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任中共湖北 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 年,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第 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到中央苏区,曾 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1931年底,参与领导和指挥了国民党第26路军宁 都起义,并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5军团政治部 主任。1932年5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 会委员。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余
一边是森严的杀场,一边是从容的留墨,刘伯坚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 是一种怎样的凛然和镇定。正如上将宋任穷所说的:“刘伯坚这个人 真了不起,快要上杀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的写家书,信上的字迹

生死不渝报国情 记革命先烈刘伯坚心得体会

生死不渝报国情 记革命先烈刘伯坚心得体会

生死不渝报国情记革命先烈刘伯坚心得体会“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19xx年xx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xx年xx 月,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他连续写下多封感人肺腑的家书,不久后壮烈牺牲。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生命尽头豪迈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这也是刘伯坚对自己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

刘伯坚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百姓幸福紧密相连,毕生不懈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亦从不后悔。

为了国家而英勇无畏,他的铮铮誓言,他的家国情怀,如洪钟、如战鼓,激荡天地、催人奋进。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所有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形形色色的感悟和解答中,有一种回答最令人动容——为了国家,奉献自己,将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伟大事业中。

在中国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最伟大的事业就是救民族于危亡、人民于水火。

心怀家国的崇高理想,投身救亡的伟大事业,人的奋斗就有了目标,人生也更有价值。

每个人都知道生命可贵,都不愿轻易失去生命,可只要认定自己是为国家而生,认定自己一生从事的事业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那么任何时候心中都不会有悔恨,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能慷慨从容地写下“为中国而生,为中国而死”。

这十个字朴实无华,却有一股震慑人心的鼓舞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说出这句话的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活出了人生的风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和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民族富强,奋斗在救亡图存的路上。

他们中有许多人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写下了激昂的诗篇。

然而历史清晰地表明,各种救国的尝试,或囿于空想,或不符合中国实际,最终都宣告失败。

唯有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完成了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

因此,同样是“为中国”,刘伯坚的家书中蕴含的,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高尚境界,是看到中华民族迎来光明的必胜信念。

重庆红色历史人物刘伯坚8作文1000字

重庆红色历史人物刘伯坚8作文1000字

重庆红色历史人物刘伯坚8作文1000字刘伯坚,号刘安乐,别名文波、书霖等。

1904年10月出生在江津县吴滩乡二圣宫村(今属永川市)农民家庭里。

少年时代曾受过私塾教育和新式学堂教育。

读中学时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积极组织青年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政府压迫剥削的宣传活动。

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2年春转入本科哲学系就读,1923年冬与恽代英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委员兼秘书长。

1926年秋,奉党组织之命回四川开展工作。

他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动。

1937年5月6日,周恩来副主席偕同邓颖超前往重庆,听取冯玉祥将军关于四川抗战形势的汇报,并向冯介绍了《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工作纲要》,交给冯玉祥100万元捐款。

1939年2月7日至3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代表团连续三次亲临重庆。

在毛泽东、周恩来住地沙坪坝区青木关三峡饭店内召集刘安乐夫妇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人员以及黄炎培先生等40多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并发表题为《共同团结御侮》的重要演讲,针对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现象增加、市场供应紧张、经济秩序混乱等实际问题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其中有的已被采纳或正在贯彻执行。

1939年12月17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办事处,并主持召开干部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问题。

随即又赴延安开会,向中央作了《目前的局面和今后的方针》的专门报告,详细阐明了解放区经济困难的原因、条件及解决途径,得到中央高度评价。

194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派张闻天带了刘少奇、彭真的信件赶到三峡,找刘伯坚征求意见,信中要求他到华北敌后去担任书记处的职务。

刘伯坚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和中共南方局具体情况,拒绝了党组织的调动。

他认为:如果不利用现在的良好环境努力学习,很可能成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人物。

1943年9月1日,美国军队悍然空袭重庆,死伤数百人,炸毁房屋6000余幢,破坏公私财物无法估量。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刘伯坚烈士,是一位为中国独立而殉国的英雄。

他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早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勇敢地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极参加了许多战斗。

1941年7月,他率领部队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遭到日军的包围,最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刘伯坚烈士生前为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而奋斗,死后为国家和人民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于1946年在刘伯坚烈士牺牲的烟台
市烟台山上建立了一座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有一段激励人心的碑文: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忠心耿耿,壮志凌云。

铁血心肠,英勇不屈。

他精神永存,他是我们的楷模。


这段碑文深情地表达了对刘伯坚烈士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我们应该铭记这位英雄,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不懈追求。

- 1 -。

刘伯坚故事

刘伯坚故事

刘伯坚故事
刘伯坚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从小就非常勤劳,喜欢劳动。

他的父母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尽力让刘伯坚上了一些农村小学,培养了他的读写能力。

刘伯坚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好到外面打工。

他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在业余时间里,常常去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几年后,刘伯坚终于攒下了一些积蓄,他决定回到家乡,投资开办一家小企业。

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在自己的小企业中做到了很大的成功。

他的企业发展迅速,员工也越来越多。

他在企业管理上的经验,也被其他企业所借鉴和学习。

刘伯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他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结果。

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 1 -。

著名英烈刘伯坚

著名英烈刘伯坚

坚和赵世炎介绍聂
荣臻加入中国共产
党遥 1 9 2 3 年袁刘伯坚
赴莫斯科东方劳动
者大学学习袁并担任
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3 年遥
1 926 年春袁冯
玉祥到苏联考察袁
他竭力邀请刘伯坚
回国任职遥 经党组
织同意袁 刘伯坚回
国后担任国民革命
刘伯坚
军第二集团军总政
治部副部长遥 1 9 2 6
年 9 月 1 6 日袁冯玉
1 9 3 5 年 3 月 1 3 日晨袁刘伯坚在叶 移狱曳 中写 道院野 大庾狱中将两日袁移来绥署候审室曰室长八 尺宽四尺噎噎狱中静寂日如年袁囚伴等吃饭两餐 噎噎 瓦 雀 生 意 何 盎 然 袁 我 为 中 国 作 楚 囚 曰 夜 来 五 人共小被袁脚镣颠倒声清脆曰饥鼠跳梁声啧啧袁门 灯如豆生阴翳曰夜雨阵阵过瓦檐袁风送计可到梅 关曰南国春事不须问袁万里芳信无由传遥 冶
年袁她加入中国共产党遥 此后袁她在上海济难会工
作袁1 9 3 0 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袁曾任中共苏区中
央局秘书科 长袁1 9 3 4 年中央 红军主力长征 后留
在根据地坚持斗争遥
大革命失败后袁冯玉祥投向国民党遥 1 9 2 7 年
7 月袁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见面遥遵照党的
指示袁他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遥 1 9 2 8 年
著名英烈刘伯坚
姻 郭红敏
领导著名的“宁都起义”
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龙岗镇龙岗社区袁有
一座占地 6 0 0 余平方米的老式穿斗木结构民居遥
1 8 9 5 年 1 月 9 日袁 刘伯坚就出生在这个小商业
者家庭遥
刘伯坚袁原名刘永福袁早年就读于万县川东 师范尧成都高等师范学堂遥 1 9 2 0 年袁他赴欧洲勤

关于刘伯坚的作文

关于刘伯坚的作文

"关于刘伯坚的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叫刘伯坚。

我第一次知道刘伯坚,是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中。

那天,阳光有些耀眼,照在学校那辆略显陈旧的大巴车上。

我们一群小伙伴挤在车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趟未知的旅程。

当我们到达纪念馆时,我好奇地张望着四周。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刘伯坚的画像。

他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直视着我的灵魂。

讲解员阿姨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孩子们,刘伯坚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她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刘伯坚的故事。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刘伯坚在狱中写下的那封家书。

讲解员阿姨说,当时的刘伯坚深知自己可能面临生命的终结,但他依然坚定地把对亲人的爱和对革命的信念写在了纸上。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

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这一字一句,仿佛让我看到了刘伯坚坐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一笔一划写下这些话时的情景。

我身旁的小伙伴小明忍不住说道:“刘伯坚叔叔太伟大了,他都不顾自己的家了。

”另一个小伙伴小花也跟着说:“是啊,要是换做我,可能做不到这样。

”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刘伯坚叔叔真的好勇敢,为了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付出了太多太多。

从那以后,刘伯坚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伯坚,想起他坚定的目光和无畏的精神。

刘伯坚,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纪念刘伯坚作文

纪念刘伯坚作文

纪念刘伯坚作文“哇,你们知道刘伯坚是谁吗?”有一天,我好奇地问小伙伴们。

“不知道呀,你快给我们讲讲。

”大家都围了过来。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刘伯坚可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老师给我们讲过他的故事。

刘伯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他从小就有大大的志向。

“他就像一只勇敢的雄鹰,想要冲破云霄!”我激动地说。

小伙伴们都瞪大了眼睛,听得入神。

我接着讲,刘伯坚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他参加了好多战斗,每次都冲在前面。

“这得多勇敢啊!”小明忍不住感叹。

有一次,刘伯坚受伤了,可他还是坚持战斗,不肯休息。

“哎呀,那得多疼呀!”小红皱着眉头说。

我告诉他们,刘伯坚还写了好多鼓舞人心的信和诗词。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他可真厉害!”大家纷纷点头。

后来,刘伯坚被敌人抓住了。

敌人想让他投降,但是他坚决不肯。

“他怎么这么有骨气!”小刚握紧了拳头。

“对呀,刘伯坚说,死有什么可怕的,为了革命,他不怕牺牲!”我声音都有点颤抖了。

说到这里,我们都沉默了,心里充满了敬佩和难过。

“要是我能像他一样勇敢就好了。

”小亮小声说道。

“我们一定能!”我大声说。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刘伯坚纪念馆。

“哇,这里好庄严啊!”我不禁感叹。

看着那些照片和文物,我仿佛看到了刘伯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

“爸爸,刘伯坚太伟大了!”我拉着爸爸的手说。

爸爸点点头:“孩子,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从纪念馆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刘伯坚,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他的精神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在我们的头顶闪耀。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吗?。

平昌刘伯坚纪念馆的作文

平昌刘伯坚纪念馆的作文

平昌刘伯坚纪念馆的作文
今天我们班去平昌刘伯坚纪念馆参观啦!一开始,老师告诉我们刘伯坚叔叔是个很厉害的英雄,打过很多战争,保护了咱们的家乡。

我听了之后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好神奇哦!
我们到纪念馆时,哇,里面有好多照片呢,有刘伯坚叔叔的黑白照,还有一些他穿军装的照片,看起来好威武呀!我一边看一边说:“哇,这个叔叔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还告诉我们,刘伯坚叔叔做过很多好事,大家都很尊敬他,纪念馆里有很多他的故事哦。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个大大的铜像,是刘伯坚叔叔站在那里,好像在对我们微笑呢!我还看到墙上写着他为国家做的贡献。

站在那儿,我心里有一种暖暖的感觉,觉得好骄傲,能知道这么多英雄的故事。

我们还玩了一个小游戏,看看谁能记住最多关于刘伯坚叔叔的事。

我觉得今天真是有趣又有意义,刘伯坚叔叔的故事让我更加懂得了勇敢和爱国!
—— 1 —1 —。

刘伯坚纪念馆的讲解作文

刘伯坚纪念馆的讲解作文

刘伯坚纪念馆的讲解作文
嘿,今天我去了刘伯坚纪念馆,那可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呀!
一走进纪念馆的大门,我就感觉好像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我看到了好多关于刘伯坚的东西,有他的照片、他用过的东西,还有介绍他生平事迹的展板。

我印象最深的呀,是看到了刘伯坚曾经写的一封家书。

哇,那封家书就静静地躺在那里,纸张都有点泛黄了呢。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上面的字迹虽然有点模糊,但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来。

我就在想啊,刘伯坚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心里该是有着怎样的牵挂和思念呢。

他为了革命事业,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写出这样充满感情的信,真的太了不起啦!
我在那封家书面前站了好久好久,感觉自己好像能感受到刘伯坚当时的心情一样。

我仿佛看到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写着信,心里想着远方的家人。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我和刘伯坚有了某种联系一样。

参观完刘伯坚纪念馆后,我走出来,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刘伯坚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以后呀,我还会再来这里,再来感受一下刘伯坚的力量。

这就是我在刘伯坚纪念馆的经历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嘿嘿!。

游刘伯坚纪念馆作文

游刘伯坚纪念馆作文

游刘伯坚纪念馆作文今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去了刘伯坚纪念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跟吃了蜜糖似的,甜滋滋的。

这趟旅程,咱们不光是去逛逛,更是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体会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刚走到纪念馆门口,就被那庄严的气氛给镇住了。

大门上挂着一块大大的牌匾,上面刻着“刘伯坚纪念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感觉就像是革命的光芒在照耀着我们。

我们几个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地知道,这次参观,肯定不一般。

进了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展品,有刘伯坚烈士用过的枪啊、笔啊,还有他的书信、手稿啥的。

每件展品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我们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员阿姨讲那些英雄事迹,心里头那个敬佩啊,真是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模拟战场。

一走进那个展厅,耳边就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和“哒哒哒”的枪声,眼前是一片硝烟弥漫的景象。

我们几个人都愣住了,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着那些逼真的道具和场景,我心里头那个紧张啊,就像是自己在战场上一样。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和不易。

除了这些展品,纪念馆里还有好多珍贵的照片和影像资料。

看着那些黑白照片,我仿佛看到了刘伯坚烈士年轻时候的样子,英俊潇洒,眼神坚定。

再看看那些影像资料,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身影,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几个人都看得入了迷,久久不愿离开。

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不少和我们一样来缅怀先烈的人们。

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和我们一样年轻。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敬仰和怀念的表情。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纪念馆里逛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出来的时候,阳光正好洒在纪念馆的大门上,金色的光芒和那块牌匾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耀眼。

我们几个人站在阳光下,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地知道,这次参观,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回家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聊着刘伯坚烈士的事迹和他的精神。

四知识链接一刘伯坚烈士说说故事主要内容说说让你感动的地方二品

四知识链接一刘伯坚烈士说说故事主要内容说说让你感动的地方二品

四知识链接一刘伯坚烈士说说故事主要内容说说让你
感动的地方二品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战士,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之一。

他早年勤工俭学于比、法等国,是“旅欧支部”的组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英勇牺牲于江西大余县。

1962年“八一”建军节,叶剑英元帅曾赋诗怀念烈士: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全诗寄托着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也再现了烈士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革命情操。

1982年,刘伯坚牺牲
四十五周年,邓小平等同志亲笔给烈士题词,表达党和人民对他的永志不忘的感情。

1931年12月14日,震憾震憾中外的“宁都起义”爆发了。


次起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刘伯坚、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西北军中播下的革命种子,开出的一支报春花。

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重大的武装起义,它给予蒋介石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革命热情,对扩大红军力量、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毛泽东
在延安接见部分宁都起义的同志并合影,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刘伯承生平故事简介

刘伯承生平故事简介

刘伯承生平故事简介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伯承生平故事简介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

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刘伯坚,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

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伯坚生平简介2009年,已故的共产主义战士刘伯坚被全国人大评为“双百”人物共产党员,使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这位在1935年宁都起义中殉难的革命先烈身上,由此,刘伯坚简历渐渐开始为人所熟知。

1895年,刘伯坚出生在四川巴中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年幼的他曾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苦难深重,因而长大后立志攻读师范专业,希望用教育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然而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科教兴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1920年,刘伯坚远赴欧洲,在比利时、巴黎等地一边求学一边做工。

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下的中国革命,必然可以挽救危亡的中国。

回国后,刘伯坚积极投身青年革命运动,先参加了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领导了“二八”运动和“抗拒中法大借款”,后又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从此,刘伯坚简历中被烙上了“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印记。

1926年春,在冯玉祥将军赴苏联考察之际,刘伯坚受邀成为西北军政治部副部长。

就任后,他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旧军阀部队,使西北军将士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日后,西北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与前期的政治思想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事迹都清晰地记录在刘伯坚的简历中。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刘伯坚多次组织留守部队掩护主力转移。

次年3月初,他作战负伤,不幸被捕。

数日后,时年四十岁的刘伯坚在江西大余县金莲山英勇就义。

刘伯坚的后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同志已故去多年,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刘伯坚的后代近况如何?刘伯坚烈士生前曾有三子,长子刘虎生抗战时期曾在延安生活多年,建国后一度留学苏联,1955年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毕业回国后,积极投身国家基础工业建设,在新中国民用工业、军工产业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光荣称号,他是刘伯坚的后代中,最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父辈—刘伯坚刘豹1949年江西解放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乡下拾柴娃,住在一位郭姓老婆婆家,以为自己从小被卖,不知道父母是谁。

一天,我砍柴回家,两位解放军战士在屋子里等着,他们说是我父亲的战友要接我走。

我欢天喜地跟着他们从瑞金到了南昌,再到北京。

一路上,他们告诉我,我父亲叫刘伯坚,中央红军长征后任赣南军区政治部的主任,1935年牺牲,母亲也于同一年牺牲。

那时候,我不知道“牺牲”是什么意思。

和我一起从江西到北京的,还有2个小孩,也是“红军遗孤”。

到了北京,他们都被爸爸接走了,可是没有人来接我。

我这才隐隐约约地明白,“牺牲”大概就是死了的意思,我已经没有父母了。

“带镣长街行”绝命书笔迹工整一如平日到北京后,我住在李涛将军家里,开始读书认字。

有一天,将军拿来几张纸,说是周恩来总理收藏的,是我父亲的遗书和在狱中写的诗歌。

遗书一共有三封,分别是1935年3月16日、3月20日和3月21日写给舅母(凤笙大嫂)和母亲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在遗书中写道:“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从遗书和一些档案资料中,我开始了解父亲牺牲前后的一些事。

中央红军长征后,父亲奉命留下坚持根据地的斗争。

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先后失守。

1935年初,父亲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六团以及机关、剧社、报社的工作人员2000余人,开始向油山突围。

3月4日,父亲在塘村附近指挥部队突出重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敌人俘虏。

当时国民党政府曾悬赏5万银元“通缉”刘伯坚。

父亲被俘虏后,马上被敌人认出。

解放后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敌人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现在一败涂地?”父亲回答:“胜败乃兵家常事。

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父亲曾被押往大庾县游街示众,他昂首挺胸,不断向街道两旁的老百姓微笑点头。

当天晚上,他在狱中写了一首《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响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35年3月21日,父亲上刑场前,给母亲王叔振写了最后一封信。

“叔振同志: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

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承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刘伯坚”父亲这封信,语气平静,笔迹工整一如平日。

可是,母亲没能见到这封绝笔信。

就在父亲牺牲的前几天,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中的“左”倾路线执行者,把母亲带到闽西长汀县四都乡秘密杀害了。

听刘部长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父亲信中说的话,当时好多我不明白,可是我看懂了“虎、豹、熊诸儿”这几个字,也就是说,我还有一个哥哥虎生、一个弟弟熊生。

我开始想象他们的模样。

1952年夏天的一天,学校传达室说有人找我。

校门口站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庞饱满的青年,面颊、眼睛都像照片里的父亲。

他说他叫刘虎生,是我哥哥。

虎生在苏联留学,得知我的消息后,暑假赶回国来看我。

那是我们兄弟俩第一次见面。

我和哥哥哭成一团。

因为都是从小被别人收养,我们的记忆拼不出一个完整的父亲。

我根据党史中提到的线索,北京、江西、内蒙古……每一个父亲曾工作过的地方,我都写了信,希望当地博物馆能提供一些和父亲相关的资料。

每一份资料都会引出新的线索、新的故事。

父亲1895年1月9日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曾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

他在当地颇有才名,府尹一度希望他当参事,并愿任命他为县长。

父亲却一口回绝,选择了到法国去勤工俭学。

1922年6月,父亲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父亲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介绍聂荣臻入党。

1926年春,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在军阀混战中惨遭失败,他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希望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

经共产国际推荐,父亲接受了改造西北军的任务,担任总政治部部长的职务。

父亲在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开办各种训练班。

随后,中共中央又派来了包括邓小平、刘志丹等在内的200多名干部,父亲将他们分配到各部队,开展革命思想教育。

那段时间,父亲经常和士兵、下属军官谈心。

大家说:“听过刘部长一次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

”冯玉祥后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这样评价:“他(刘伯坚)每日工作十八小时,整日孜孜不倦,真是眠食俱废,故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即无法不钦佩他。

”这支军队后来在数个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都作出过贡献,如察绥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等。

直到淮海战役开始时,西北军最后一支余部还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起义。

留守根据地于都河边为叶剑英饯行大革命失败后,父亲被迫离开西北军,先后在武汉、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下半年开始,父亲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1931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命令二十六路军进驻宁都。

二十六路军原是西北军的一部分,在党中央的指派下,父亲负责宁都起义的领导工作。

宁都起义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而且大大充实了红军的力量,使原来只有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部队,一下子扩充了1.7万多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父亲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父亲组织了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护送中央红军主力。

他为老战友叶剑英把酒饯行,希望能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赋诗怀念父亲当年在于都河的惜别之情:“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鄄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三兄弟重逢半张纸已无法再拼完整我的父母是1927年3月成婚的。

当时父亲在西北军,母亲是西安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

她经常出入西北军营地宣传国民革命,与父亲相识、相恋。

母亲是个干练果敢的人,认定的事情绝不放弃。

父母一共生了虎、豹、熊三个儿子,可是没有一个儿子能长久留在身边。

1930年,父亲和母亲一起奔赴江西革命根据地,为了工作和行动方便,不得不把两岁多的哥哥送给在西安的舅母。

弟弟1931年出生,不满两个月就被送走。

当时母亲想着有一天能重逢,特意和收养人订下“抱约”:“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长,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

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

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亲写下“承先启后”四个字,一撕为二,以便以后相认。

我是三兄弟中在父亲身边留得最久的一个,1935年2月父亲被捕前被送走的。

父亲牺牲后,党中央开始寻找烈士遗孤。

哥哥是最早被找到的。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他听说刘家有一个儿子寄养在西安舅母家,立刻派人寻找。

凤笙舅母拿出了悄悄藏着的父亲的三封遗书。

哥哥拿着遗书,带着周叔叔的亲笔信,一路跋涉到了延安。

在我之后,1953年,留在闽西的弟弟熊生也找到了。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他已经高中毕业了。

弟弟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还寄来一张他的照片。

直到1979年,我们三兄弟才第一次见面。

弟弟拿出那半张永远无法拼完整的“承先启后”,年近半百的三兄弟抱头痛哭。

父亲的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儿子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

我四川的家听说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

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有时候,我使劲回想,依稀还记得我被送走的那一晚,腿部受伤的父亲拄着拐杖,在漆黑的山间小路上送我的情景。

四五岁的我哭着,不肯跟着郭婆婆走。

记得当时我大声喊着:爸爸你好恶呢,怎么不要我了。

不要把我送给老百姓!爸爸……那一晚到现在,70多年过去了,我也当上了父亲、祖父。

再读当年父亲写给凤笙舅母的信,每一封信都询问寄养在她家的虎生哥哥的外貌,每封信都仔细形容收养我和弟弟的人家的姓名、地址和特征。

我开始读懂了父亲的心。

(任湘怡整理)生平简介刘伯坚(1895-1935)四川省平昌人。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6月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了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在冯玉祥部任总政治部部长。

离开冯部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1931年底,参与领导和指挥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并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中央红军长征后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4日,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

3月21日,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时年40岁。

作者简历刘豹刘伯坚次子,出生年月不详。

中央红军长征时,被寄养在江西一户贫民郭溅姑家,为掩人耳目,改名邹发生。

解放后被党组织接到北京。

1953年考入北京101中学,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8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某研究所,为高级工程师。

退休后参加上海市长宁区关心下一代协会。

(摘自《我的父辈·英烈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