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所主疾病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络图

1、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

2、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

3、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

4、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5、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6、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一日不养生天天养医生,推荐大家加QQ 2291467075一位资深养生营养护肤导师,帮助爱美的你,解决关于面部肌肤斑点、痘痘、敏感等问题,护理保养!7、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8、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9、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10、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11、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12、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13、胸到中指心胞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

14、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包括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阴、足厥阴、足少阴共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运行于一身内外,遍布各处,不论是四肢、躯干、内脏无所不到。

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是人身血气外运、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所以又名为十二正经,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

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

阳的方面:少阳是阳气之始,太阳是阳气之盛,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成;阴的方面: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隆盛,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

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为十二经。

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作原则,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系,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因其和大肠经。

其余类推。

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

据古籍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若以躯干为中心,则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是向心性的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故是远心性的经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沟通四肢百骸、头面躯干,五官九窍,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活体,十分重要。

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
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
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
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成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腧: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成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艾蓬轩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部分,是树根树干的部分,也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分。

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样证明,此部分腧穴的治疗作用,在整条经脉上,往往是最为突出的。

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主治等知识。

1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拇指端,鱼际穴处(赤白肉际,即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太渊穴处(寸口脉动处,即中医诊脉处),尺泽穴处(肘内侧大筋桡侧,即靠近大拇指侧)。

主要诊治病症:肺脏疾病一一咳嗽,喘,咽喉疼痛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尺泽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鱼际穴附近肌肉丰厚处。

当肺脏发生疾病时,此两区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尺泽穴区与鱼际穴区最常见到压痛;急性起病者,在尺泽穴下方常出现明显压痛;长期慢性的肺脏疾病,常可在尺泽穴下方沿肺经出现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肺脏阳气不足,寒邪较盛者,常可在鱼际附近见到较明显的青筋。

最常用治疗部位:①列缺:止咳奇效。

②尺泽穴区敏感点:调治肺脏要穴。

2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线主要循行部位:中指端,手心中线,腕横纹内侧中点,腕上两筋见,肘内侧大筋尺侧(靠近小拇指侧)。

主治病症:①心脏疾病——心痛,胸痹;②胃腑疾病——胃痛,呕吐。

最常用治疗部位:内关一一治疗心脏疾病要穴;按揉内关穴出现酸胀感对晕车有奇效。

3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主要循行部位:小指端,神门穴处(手腕横纹掌面尺侧),少海穴处(屈肘,肘横纹内侧端处)。

主要诊治病症:本经临床应用较少,无太多经验介绍。

4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食指端,虎口合谷处,阳溪穴处(拇指后两筋间凹陷处),曲池穴处(屈肘,肘横纹外侧端)。

主要诊治病症:①头面官窍各种病症(以口鼻为主);②疹病。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曲池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虎口肌肉丰厚处。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人体,可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递。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以下是与十二经脉有关的病证综述。

1)足厥阴肝经病证:本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肝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本证是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胆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

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两千多年一直为保障华夏儿女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那么经络是什么? 起源于哪里?存在于人体何处? 能不能看到?经络有哪些作用? 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今天我们就先从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来了解经络的起源。

十二经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其流注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和阳经在指端或趾端交接。

中府穴取穴:在锁骨外端下窝,下1拇指宽处。

功效:咽喉肿痛,咳嗽,胸痛,哮喘,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臂痛,肋间神经痛。

手法:双手拇指头分别按住两侧穴位,按揉20下,每天3次。

疗法介绍:宗筋疗法在民间一般秘不相传,无系统文字记载,无完整理论阐述,其民间高手一般都是由师傅口传心授而得其真谛。

周嘉荣教授通过20余年潜心研究探索,将宗筋疗法进行整合完善,创新出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并将之公布于众,它根据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辩证施治,整体调整,独辟蹊径,打通各个经络,达到快速消除病灶,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

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

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人体内贯穿全身的主要经络系统。

经脉与人体的器官组织相互联系,起到调节气血运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对十二经脉的名词解释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十二经脉的概念。

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类似于河流里的水道,使得气血能顺畅地流通。

它们源自于人体内脏经脉,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如肢体、头面、胸腹等。

通过经脉的流动,疏通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保健和治疗作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足太阴肾经。

足太阴肾经起源于足小指的内侧,向上经过足内踝向上延伸至胸部,在心肺相交之处,沿着喉咙的内侧上升至目内眦。

足太阴肾经主要与肾脏和膀胱相关,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对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了解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体的鼻孔旁的外延,沿着面颊向下,经过唇部、颐下颌骨处,延伸至胸部,然后沿着胃脘部位向下,运行至大趾的内侧。

足阳明胃经与人体的胃、脾、肺等多个器官有关,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保持人体的营养平衡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源于手指的外侧(无名指一侧),沿着前臂外侧上行经过肘窝,通过肩部后部,延伸至外眼角。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与人体的三焦有关,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温热代谢和身体免疫系统。

再来,我们介绍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源于手指的外侧(小指一侧),沿着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后外侧,然后沿着耳后下方,延伸至脖颈处。

手太阳小肠经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对于人体的饮食消化、排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再来,让我们了解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源于足小趾两侧,从足底沿着脚背一直上行至头部的后额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广泛分布在人体的背部和下肢,与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密切相关,对于保持人体姿势平衡、排除废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了解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源于心脏的内侧,经过上臂内侧,沿着掌心第五指一侧下行到手腕处。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速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子午流注经络走向: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接(口)禾髎,鼻旁五分号迎香。

3.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十二经络

十二经络

人体十二经络胆经即足少阳胆经之简称。

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

如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偏头痛、胁痛、腿侧部疼痛等。

另外,还会出现面部皮肤失却光泽、像蒙有一层灰尘,经常唉声叹气、口苦等预警信号。

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穴位。

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肝经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肺经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病证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病证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病证中医十二经脉病证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少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廉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人体十二条经络[高清](内容详细)

人体十二条经络[高清](内容详细)

7
主治疾病
• 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 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 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炎、 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医学精制
8
• 商阳 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便秘 • 合谷 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
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 牙痛
• 温溜 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 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 (如
• 血海 位置掌心按在膝盖上,拇指尖处 作用治疗出血症,贫血症,血瘀症
医学精制
21
手少阴心经
• 心经的循行置
医学精制
22
心经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治疗疾病
• 治疗心血管病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 缓;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失眠健忘、神经衰 弱;
医学精制
23
心经主要的穴位
• 极泉穴 位置腋窝下正中 作用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探知方
• 下巨墟 位置上巨墟下三横指 作用治疗小肠方面疾病、小腹痛
• 丰隆 位置外脚踝尖上8寸旁开1指 作用去除高血脂化痰穴,可化有
形及无形之痰。注意此穴在胃经旁找(离 穴不离经)。
• 内庭
医学精制
16
小贴士
1、揉肠胃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 点; 2、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 3、一美容捷径:敲打面部(十指肚,由 双眼下至下巴),脖子、胸前至腿根(用 掌),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 胃经(用空拳)。
• 少商 位置拇指外侧指甲根处 作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宜刺血(外感风寒或肾
虚引起的通治)
医学精制
5
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 • 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 • 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 • 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十二经脉精营卫等中医概念

十二经脉精营卫等中医概念

十二经脉精营卫等中医概念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

中医以平衡身体的阴阳和气血来调节和维护身体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十二经脉和精营卫被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十二经脉、精营卫等中医概念,并探讨它们对健康的影响。

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贯穿全身。

这些经脉分布在两个对称的主通道上,分别是手太阴脉、手阳明脉、手少阴脉、手太阳脉、足太阳脉、足少阴脉、足阳明脉、足太阴脉、带脉、任脉、冲脉和督脉。

每条经脉都与特定的器官和功能联系紧密。

中医师通过按摩、针灸或草药等方法来刺激这些经脉,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精营卫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

其中,“精”和“营”是保持身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物质,而“卫”则是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害的能量。

精是由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它对身体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营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它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卫则是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能量,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

中医认为,精、营、卫共同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当十二经脉、精、营、卫受到任何的阻塞或不平衡时,人体会出现疾病和不适。

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通、阴阳失衡、精、营、卫不足或过剩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恢复健康,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通过刺激经脉、调节精、营、卫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中医的针灸、推拿和草药疗法。

中医的针灸疗法利用细长的金属针刺入特定的穴位来刺激经脉,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如哮喘、消化问题、头痛和肌肉酸痛等。

针灸被认为可以改善气血的流动,促进自愈机能的恢复。

推拿是中医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它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脉来刺激精、营、卫的平衡。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紧张,改善睡眠和消化问题。

中草药也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草药以天然植物为基础,通过草药的成分和特性来治疗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与相关疾病参考对照表一、肺经(手太阴)
三、胃经(足阳明)
六、小肠经(手太阳)
九、心包经(手厥阴)
十、三焦经(手少阳)
人体十二经脉概略
一:命名的原则:
二: 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下表
┌────────┬───────┬───────┬───────┐
│部位│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
├──┬─────┼───────┼───────┼───────┤
││胸部│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足太阴脾经(距│
│││胸正中线二寸)│胸正中线四寸)│胸正中线六寸)│
│├─────┼───────┼───────┼───────┤
│前││││足太阴脾经(距│
││腹部│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线四寸)│
│││腹正中线半寸)│腹正中线二寸)│足厥阴肝经从少│
│││││腹斜向上到胁│
├──┼─────┼───────┴───────┴───────┤
││肩胛部│手三阳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背、腰部│(距背正中线一│(距背正中线三││
│││寸半)│寸)││
├──┼─────┼───────┴───────┴───────┤
││腋部│手三阴经│
│侧├─────┼───────────────────────┤
││胁、侧腹部│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内侧│外侧│
├─────┬─────┼───────────────┼─────────
││前│太阴经(肺)│阳明经(大肠)│
│├─────┼───────────────┼─────────┤
│手│中│厥阴经(心包)│少阳经(三焦)│
│├─────┼───────────────┼─────────┤
││后│少阴经(心)│太阳经(小肠)│
├─────┼─────┼───────────────┼─────────┤
││前│太阴经(脾)│阳明经(胃)│
│├─────┼───────────────┼─────────┤
│足│中│厥阴经(肝)│少阳经(胆)│
│├─────┼───────────────┼─────────┤
││后│少阴经(肾)│太阳径(膀胱)│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