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创编教材,为习作拓展时空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初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小学作文的探索,应融聚集纳先哲之智慧,兼容交汇当代新科学,吸纳综合各派新方法,展示语文课程新理念。
小学作文,应以人为本,指导学生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30多年来,我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渐渐地我悟出了作文教学的一点儿门道——一主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两策略:综合、开放。
“综合练习的策略”就是不再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作文训练与观察、思维、想像等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写作兴趣、审美情感的激发、培养,与阅读教学乃至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即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学生的“社会化”“个性化”结合起来。
所谓开放,就是小学作文必须要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让学生在作文中多表达真情实感、多点真心真意、多点天马行空、多点轻松愉快。
积极引导学生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
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智慧地表达人生。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主体的人格。
三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以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为本”的操作理念。
三要素:情趣窍。
情是文章之源,趣是教学之路,窍是作文之法。
作文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成功体验、充满情趣、发展生命的过程,是“以激情为本、以设趣为经、以导窍为技”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
三步曲:入格:“前作文”的情趣启思;定格:“中作文”的开窍导写;变格:“后作文”阶段的技能形成和提高。
四章法: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五个零:情感开放零约束,师生互动零差距,优化训练零损失,课堂评价零功利,读写结合零脱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习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习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1通过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1]。
教师通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之后,便进行多种教学环节,从而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并且还能从中找出兴趣。
例如:“狂风吹在树枝身上,就像用鞭子在狠狠地抽打着树枝。
”“有的树枝被狂风吹得哗啦啦的作响,有的树枝被狂风压倒在地上,有的树枝被狂风吹断掉……”就这么的形容,一句深动形象并且还有趣味的句子就呈现在了小学生的面前。
有的同学仔经过观察之后,会对仙人球进行这样的描写:“仙人球圆圆的、硬硬的,它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尖刺。
要是用剪刀剪掉它的长刺,它就会成为光头,很好玩的。
”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习作水品。
2领悟习作教学与课本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习作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
那么生活的经验应该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到的。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的力量去回归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
自然,语文课本就成了连接习作教学的“枢纽”。
2.1找文本的关键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时要对阅读课堂要有效的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题,并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对写作的素材进行捕捉。
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重点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关键词、段落结构、行文特点)。
2.2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搜索当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哇哇的读,表面是沉醉在内容中,但是却对文中部分精彩的片段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致使部分关键的信息点出现了遗漏,恰好这些被遗漏的信息点却是表现文章情结的重点。
假如将学生的这种遗漏带回文章中去,却会使学生的语言显现的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
因此,有效地习作理念就是要将遗漏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巧妙的应用[2]。
2.3文本激情的掌握小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的朗读中讲究其情感的饱含。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指导三步曲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指导三步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作文指导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充满情趣的发展生命的过程,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观察体验、情感思维的综合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以激情为本、以设趣为经、以导窍为技”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开放式的练习过程。
小学作文指导应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情智发展,着力于语文实践活动,着重于语言的内化进程。
以人为本,弹奏“引趣、激情、导窍”课堂教学的和谐三步曲。
通过“三步曲”的指导,做到情趣共创新融汇,个性与发展和谐。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前作文”的核心是情趣启思:就是学生习作之前,通过民主化的教学引导,把讨论法运用于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争辩,鼓励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他们可以前前后后互相交流。
教师只充当一个导演,一个设计师和顾问,因势利导,着眼群体智慧,广思集成,以引起新的创意,从而启发小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但目标不易集中,思路并不十分流畅。
在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念与信心,在课堂内尽力为学生创设“自我表露”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积极使学生在“自我表露”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着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是用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形式构筑情感、思维“平台”,营造氛围,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特定的教学主题。
分三个小板块:㈠、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开课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消除惧怕作文心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就生活中的某一话题,师生互动,亲情交流,沟通感情,如新闻话题,成语话题,生活话题,烦恼话题,成长话题等等。
话题的选择,是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高涨起来。
师生在亲情融融的互动中,做到情感交流零距离。
㈡、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关于习作,新课标中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称“习作”,在小学阶段,总体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新课程把这一目标分散完成,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写话有三条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提出了六条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关于习作有五条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新旧课准的对比: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定位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了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第三学段由原来的7条改为现在的5条。
在习作时间上不强行规定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的作文,只要求有一定速度即可,删去了写读书笔记。
2、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就强调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又把原来的二三条合并,强调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指导初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指导初探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
”课标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实、自主表达”。
怎样把这种情感真实、自主地释放,诉之于笔下呢?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教学中应随时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感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点有趣的生活情境,多点个性,积累写作素材,体味作文的乐趣。
与其多一些所谓的写作题材、体裁、方法的指导,倒不如大胆地解放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使他们的习作能真正地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现内心世界、童心童趣。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少限定题目、范围、形式,要更多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童心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凝聚情感的载体。
这个载体就成为情感信息的传递中界,是文章的外壳。
在小学生动笔写作前,一定要指导其理清自己感情的脉络,给感情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载体,将感情表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文章,才能做到“字字句句皆珠玑。
”基础作文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把握载体,学会凝聚真情呢?一是物化的载体。
所谓物化的载体就是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物象上。
对于这种载体,中国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如李商隐的《无题》组诗中的许多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本来表达的是对爱人思念和爱恋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白地表露,而是巧妙地借助了两个物象——春蚕和蜡炬。
小学语文论文小议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议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唇亡齿寒,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语文水平如何,常常以这种表达能力作为衡量的尺度。
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能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是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此目的,须在读、思、炼、评上下功夫。
一、读读,是吸收,是积累。
能否有效地指导学生读有字书和无字书是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好文章,学生脑子里应建立丰富的资料库。
仓廪充实,才能下笔如有神,否则,便是搜肠刮枯,也难为无米之炊。
怎样才能使仓廪充实呢?关键是要做到二读: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读有字书,首先是读得有效。
对文情并茂的佳作,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深思,目注神入,多思考,细咀嚼,力求收“望表而知里”的效果。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过山遇虎。
要深究词句篇章,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展想象,步入其中,深入佳境,深入理解语言创造情境的奥秘,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握文中的脉搏,理解作者的匠心。
其次,读不能局限于课内,更要注意得意于课外。
要经常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举办读书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指导书刊的购买和阅读,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
但博览切忌“滥”,平均使用力量,消耗大量精力,就会得不偿失。
要慎加选择,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把握与主题、论题密切相关的材料,其余只需翻阅、了解而已。
读无字书,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
生活中的材料就象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
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但如果视而不见,冲耳不闻,再丰富的生活也只是浮光掠影。
因此,我们不但要细细观察,处处留意,还要学会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猎取生动的形象,用心去体会,仔细描摹,则呼之欲出,必能惟妙惟肖,纤毫毕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联系生活、挖掘写作资源作文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善于观察,勤于记录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就解决了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洞的毛病。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为他们的写作积累素材。
(二)参与生活,乐于写作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准备,譬如让他们拿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之后再让学生写下来,这样既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使学生体会到了作文的快乐。
二、课外阅读扩大素材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进行有效的检验和提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是用心“品”,用嘴“说”,用手“写”。
(一)先读懂后练写原则教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读书、勤动笔,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体会和掌握了各个文章的写作技法,才会在写作中自如运用。
(二)扩大课外阅读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写作,使他们学会反思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又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同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放手写作、突出学生的个性写作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描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同时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一)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教师应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引导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灵性,更具有个性。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教学初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教学初探人教版新课标传统的作文教学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改革不是把“孩子”和“洗脚水”一块倒掉,而是要继承好的方面,扬弃那些不合理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读写能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各阶段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想象式作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
选用的文章精练含蓄,这就为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提供了空白点。
教师可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想象补充。
可以抓住课文的精练处或一笔带过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并展开详尽、细致的描述;或在已有的故事结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故事加新结尾。
2、摹仿式作文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对于孩子来说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作文也是如此。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这些文章思想性强,语言规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摹仿课文练习写作。
3、感染式作文如教学《少年王勃》时,师生正在一起赏读“远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句话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简直是太美了!我真想吟诵一首小诗!”其他的学生也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不妨相机引导、顺水推舟,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这样的习作训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也能产生深广的影响。
4、改写式作文如学习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深受学生喜爱。
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人看到的美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的内容别有情趣。
阅读教学中可供练笔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情节、精彩感人的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感触,让他们产生心理共鸣,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再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提出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等要求,使学生在动情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小学语文论文自主创编习作题材,深度挖掘习作渠道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自主创编习作题材,深度挖掘习作渠道人教版新课标习作题材是学生习作的前提与基础。
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儿童心理的习作题材,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思维碰撞与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习作兴趣,提升习作素养。
但审视时下学生常写的习作题材,存在着拘泥教材,渠道单一;随意选材,敷衍了事;主题过大,好高骛远;忽视心理,缺乏童趣等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习作题材缺失呢?笔者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习作题材缺少引导与开发。
一、依托文本资源,创编迁移型习作题材1.写法迁移类习作题材举隅很多文本在写法上是很有特色的,它是学生揣摩表达顺序,初步领悟表达方法的好例子。
例如,人教版五(下)《白杨》,用白杨树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的特性,表现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志向,同时也表达出爸爸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这是典型的“借物喻人”。
教学中,当学生领悟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后,教师可创编写法迁移性的习作题材,让学生尝试模仿写作。
2.专题迁移类习作题材举隅教材中,每篇课文所处的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如“我爱阅读”“勿忘国耻”“艺术的魅力”等。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迁移写作。
3.体裁迁移类习作题材举隅人教版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分层安排了多样的文学体裁,如童话、访谈录、通讯、剧本等。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学着仿写或续写。
例如,当学生学完《半截蜡烛》,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剧本的写作特点,尝试体裁迁移,将小说《草船借箭》改为剧本。
二、瞄准心理特点,创编奇趣型习作题材1.基于冒险欲,创编模拟冒险类习作题材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平淡,缺乏自主性、挑战性。
因此,当他们面对探险类的动画片、书籍时,对于惊险、刺激、神秘的冒险充满遐想。
教学中,教师就此大做文章,创编模拟冒险类的习作题材,让学生尽情地在想象的世界中进行大冒险。
2.基于好奇心,创编新趣奇异类习作题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新奇之事层出不穷。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承继与开拓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承继与开拓人教版新课标2001年,《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内容的范型转换。
“教学大纲”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强势预设,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新事物的诞生并不等于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新课标是对旧大纲的完善,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在继承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并发扬新课标的新理念。
1.继承大纲写字识字教学的定位,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大纲对“拼音教学”的定位曾有反复,如1992年大纲规定:“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汉语拼音”本应是“识字”的“拐棍”,大纲把它定位于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过高地定位汉语拼音的功能,以致在实践中出现了“纯拼音阅读”“纯拼音写作”,主次颠倒了。
语文学习要学会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生反复触摸、感受的应是汉语言文字,而不是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只不过是识字的工具,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000年的教学大纲,重新明确了汉语拼音的定位:“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适当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把“熟练地拼读音节”改为“准确地拼读音节”,取消了“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定位明确了,教学要求也就正确了。
2001年课程标准继承了这一正确定位。
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跟以往小学阶段识字量低有很大关系。
新课标继承2000年教学大纲识字教学的思路,把“会写”与“会认”分开,一下提高了识字量,特别在低段,2000年教学大纲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
小学语文论文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途径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途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的有效资源。
因此,教师应有效利用。
一、词句铺垫低年级学生积累的词句不多,往往难以把所思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平时积累的词句入手,做好写话准备。
例如,写春天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出有关春天的词语,如春风送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绿油油等。
接着,可以引导他们说一些写春天的句子,如“万紫千红的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麦苗醒过来了,油菜花开了……”“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像金子发出万道金光”等。
当有了这些铺垫后,学生写起来就不会觉得很难。
二、拓展问题小学语文教材往往会在课后安排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想象、思考,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有效契机。
例如,教学完《坐井观天》,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后习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行写话训练。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写话能力。
三、课堂延伸语文源于生活。
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意境中,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
例如,教学完一组描写春天的课文后,我及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为了把春天留住,我鼓励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把春天表现出来,并进行写话训练。
之后,我组织学生举办春天画展和“话”展,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看图写话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学中,教师可挖掘教材插图中的写话资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力。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幅父亲从废墟中挖出孩子时的插图。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父亲和儿子的动作、神态,再想象父子之间的对话,然后写下来。
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再次领悟了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而且他们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习作课的思考与尝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习作课的思考与尝试人教版新课标从教近二十年,一直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如何给孩子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减少习作束缚,减缓习作难度,还孩子以真实,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构建一种高效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一直是我的追求。
近来,结合本班学生现状和教学实际,我对习作课进行了几处小小的改变,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语文,爱上了作文。
一、课上“六步习作教学法”:“放──馈──写──评──赏──改”1.“放”提前一周布置作文要求,一般在每个单元开始学习的第一节课临下课时布置。
放题后,师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为单元主题习作做准备。
(1)主题观察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2)主题阅读学习课文后,根据主题拓展阅读内容,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代表性的文章,课下学生根据学案自主阅读,圈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录精彩词句段,一般一周就能读完。
如:在教授《黄山奇松》一课时,课上和学生共同讨论了写景抓住特点的这一写法,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黄山松》和《天山景物记》两篇文章,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完成单元习作“写一种自然现象”时,很快就能构思成文了。
(3)主题练笔在前面主题观察、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主题练笔,根据题目要求写好小组接力日记,通过交流赏评,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为课堂习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2.“馈”第一节作文课,教师约用5分钟对上次写作情况和评改情况进行反馈,课后打印或鼓励学生摘抄精彩片段,张贴在教室墙壁的“习作百花园”栏目中,相互学习。
3.写训练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师约用3分钟进行简单指导,然后一气呵成。
我们始终坚持一题多篇(也就是同一个题目,可以在日记本中再重写,但必须另辟蹊径)写作原则,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作文本上的文章不与日记重复。
4.“评”与“赏”讲评与赏析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三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三”要人教版新课标教小学生写作文,老师的指导很重要。
在指导作文中,贴近学生的实际很重。
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多鼓励学生去自己说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就会有较高的表达积极性,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下面将自己在作文教学的认识浅谈如下:一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写作文,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
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的问题,常常采用详细讲解和系统指导的办法。
比如,每上作文课前就给他们一篇现成作品让他们模仿,或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文章范文读给学生听,让他们照着写下来。
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文章“千篇一律”,而且时间久了也会影响学生写作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与提高。
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如何指导的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和生活范围还有限,命题脱离了他们的生活,构思和语言要求超出了他们的基础,势必会给他们造成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的困难。
这对生活在信息比较封闭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指导。
二要:尽量发挥学生选材的主动性文章来自于生活。
作文要写什么内容,可多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老师最好少限制或不限制。
比如,要求记一件事,不一定要事先限定写哪一件事,而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接触和了解中选择。
只要他们写的是事而不是别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几件事就可以。
也许他们写的并不是重要事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既然写了,就一定会反映自己的思想认识。
只要他们写的作文写得具体清楚,有真情实感,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再如,要求写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要限定写的对象,写什么可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确定。
要允许学生凭自己的认识去写各种各样的人,先进的人可以写,普通的人也可以写,甚至有缺点有毛病的人也可以写。
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个我最***的人》的作文,结果班里其他同学都写的是《一个我最敬佩的人》或是《一个我最喜欢的人》,只有一位男同学写的是《一个我最讨厌的人》,他用简炼的语言,清楚地写出了自己同桌的缺点,希望他以后能改正。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修改,自能作文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修改,自能作文人教版新课标教育家叶圣陶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
”他强调指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教师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只有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实践证明,讲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轶文趣事,能够激发小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如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在琢磨不定的时候,撞上了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
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
我国诗人自古以来就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的传统。
另外,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前后,经过十二次的精心修改才最后完成,他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时,先后修改过七遍呢!鲁迅先生不仅主张作文要多写,还主张多改。
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指出:“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然达到160多处。
这些修改文章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诗人,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自我修改,都把自我修改作为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我们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学会自改作文。
二、示范评改,典型引路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初,教师要下水示范,扶着学生走一程。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作文后先通览全班学生作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水平高、水平低的习作各一篇作精批细改,以备示范讲解。
在讲评课上,借助多媒体把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射到大屏幕上(也可打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评改的具体要求,统一评改符号、评分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积累写作素材(一)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生活便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因此,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并将这些素材及时记录下来,或者记住这些素材,以备将来写作之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形成丰富的素材库。
这样学生作文时才会厚积薄发、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挥洒自如,如此,其写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二)多读范文,积累优美句段篇欧阳修就如何写好文章曾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
”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感悟、拓宽视野、发现美的句段,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唯有如此,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淋漓酣畅、下笔如有神。
此外,优秀范文还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写作文正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还应吸收借鉴所积累的优秀句段篇的优美语言和写作方法。
二、写出真情实感作文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从学生人生的成长中记录真人真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让学生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时抒发真情实感。
文贵有情,心由情动、文随情发,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索然无味的。
三、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作文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
当然创造性想象要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越多,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宽阔。
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学生有了丰富的能激发创造性想象的生活表象,作文便有了源头活水。
小学语文论文教材为凭借创设写的情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教材为凭借,创设写的情境人教版新课标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读写结合是作文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说:“阅读得其方,写作文能力也随之增长”,怎样读得好,得其方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原则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作文训练本身提倡“由仿到创”。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仿。
1.阅读中积累,打好基础。
把阅读作为写话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致说假话、大话、空话,畏惧写话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从阅读中当然还可以学到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等。
为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童话,我们在班中设立了图书角,利用阅读指导课及午休时间让学生阅读全拼童话、寓言读物,利用校图书馆的资源,每周安排一次阅览,并向家长提议,放学回家利用半小时时间让孩子们阅读童话。
我还为学生准备了《采蜜本》,每天摘一个成语,每周学一首古诗。
还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强化积累。
比如,开展“每月一展”活动,把孩子“采蜜”的情况做一个汇总。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约15万字。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利用班队课、午修课,让学生讲自己所看到的童话故事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在学生能完整地讲一段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过的汉字和拼音把童话故事写下来,既锻炼了他们对记忆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动了他们的幻想之翼,为学生写话打下基础。
2.现实中结合,展开想象。
学生平时的作文来源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中拟定的命题看图作文,除仔细观察外,还要展开合理想象。
如在学习课文《找春天》一课时,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并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走进生活,到野外实地观察,找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孩子们说:“找到了,老师你看,那里的小草都发芽了,绿绿的多好看啊!“我也兴奋地走过去蹲下来,扒开枯萎的杂草,一片葱葱的绿色露了出来,我对他们说:“春天真的来啦!这嫩嫩的小草,穿着绿油油的衣服,还打着一把小伞呢,多可爱呀!你们想对它说点什么吗?”孩子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有的说:“小草啊!感谢你,是你告诉我春天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创编教材,为习作拓展时空人教版新课标
细读教材中的习作部分,你会发现一个“集体性”缺陷:教材习作呈现的都是“写什么”,具体而明确;“教什么”则笼而统之,模糊不清,严重缺少过程性的指导,更缺乏作前的习作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的有些命题还让师生无从下手,如“我的一件小发明”“我成功地改造了……”(填一事物)这样的命题习作,农村孩子看了是一愣一愣的。
该写什么,怎么写?一头雾水。
其次是教材中每个单元要求的大多是一些命题或半命题习作。
教材针对全国各地学生,不可能照顾到地域差异,大多是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偶有新鲜点的命题,也许是适应了都市学生,这样一来就只能逼着农村孩子撒谎。
还有教材中的有些习作,看似要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却又让孩子无法展开想象。
如S版五下习作1:“神鸟和那些前来捉它的人之间可能发生哪些故事?想一想,怎样把这个故事写清楚、写完整,通过这个故事,你想表达什么。
”如何将这篇想象性习作写具体、写完整是教师最希冀的教学内容,可是教材只有笼统的达成目标,没有清晰的、具体的达成路径。
清晰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习作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自主建设,自我开发。
而这恰恰是当下许多如我一样的教学素养不高的语文老师的软肋。
又如苏教版四下“学写生活中的新发现”,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出来的,步骤一定要明确;学会用文字清楚明白地将这个新发现写出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中有没有“新发现”?有了新发现自己能不能想办法去解答?怎样清楚明白地写出这个新发现?这些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为难,或因为老师在引导上的失当,加上学生手头现成资料(课课通、优秀作文之类)的丰富,学生大多不会花时间自己去思考与探究,而是将他人现成的“发现”直接拿来,面对这种现象老师也只能简单地讲讲、批批、改改、说说,走个流程算了。
据此,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老师们不要囿于教材(虽然它是系列的、有序的),而应根据学段要求,单元重点,具体学情,绕开教材习作,重构习作内容,拓展习作空间,拟出符合单元习作要求、能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文题。
另外,教师可以在每次习作前一两周,预告学生习作内容与要求,提醒学生留心观察、搜集与习作有关的素材,做好作前准备。
同时,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安排一些读写(片段)练笔,为正式习作做好必要
的铺垫。
这样从源头上为学生写真话,抒真情,表真意创造条件。
如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选文主题为“咏物抒情”。
围绕主题教材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习咏物抒情的写法,而本单元的习作安排却是写一个调查报告,这显然与单元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有鉴于此,我们对教材习作进行重构,设计了“咏物抒情”习作训练。
为了扎实训练,在教学这三篇课文时,练笔也各有侧重。
《广玉兰》一文,我们鉴于作者对广玉兰花的颜色、质感、形态描写的精致独特,引导学生也从花的颜色、质感、形态方面入手,描写一种花卉。
《夹竹桃》一文的侧面烘托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神来之笔。
教学中,可师生合作,重组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烘托对比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然后迁移运用,通过写松来颂草。
《古诗两首》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明白作者言何志,如何言外,还应丰富此类诗句、名言的积累。
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篇“咏物抒情”的习作训练,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些了。
当然,创编教材要注意系列,形成能级,不能眉头一皱“题”上心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学生手足无措,使习作不成体系,那样反而得不偿失。
行文至此,我认为学生作文“失真”的主要原因,不在孩子,而在老师的导向和当今习作的评价标准。
因为过高的要求和不合理的导向,不靠胡编乱造,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是做不到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是在教作文,但更是在培育人,写作即是育人时。
不要忘了,小学生作文姓“小”(儿童)名“习作”。
只要我们怀揣“童心母爱”,以“真”为标尺,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眼光评价儿童,那么,学生作文远离假话、空话、套话就会为时不远了,真实而鲜活的灵魂就会重新回到儿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