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作为一名教育专家,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有序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对这一体系的具体解读:一、课程目标的设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同时,课程标准则详细规定了每门课程应达到的具体目标,确保学生在完成相应课程后,能够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设置的安排课程设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

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程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课程则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科之间的平衡和衔接,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包括了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还涉及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是衡量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依据。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性。

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概述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的指导,本文档详细阐述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核心素养,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

本文档将具体解析各学科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以及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

必修课强调基础性和全面性,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选修课则注重拓展性和特殊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必修课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十门学科。

- 语文: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数学: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英语: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物理: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化学: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生物: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历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地理: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政治: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学等。

- 音乐/美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体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信息技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心理学: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教学目标1. 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4. 物理: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5. 化学: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科学探究技能。

6. 生物: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7. 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8. 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

9. 政治:加强学生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0. 音乐/美术:发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审美情趣。

11.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高中英语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作为指导各学科教、考、评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自然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及时针对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部分内容变化进行教学上的更新与改进,读过新课标后,我有了以下的粗浅理解。

一、课程设置变化200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而2017课程标准采用的则是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模式。

这一变化进一步优化了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丰富了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发挥优势。

二、课程结构变化2003标准以目标分级的方式设计课程,基础教育英语共分为九个能力级别,高中阶段设有六到九级,其中七级为所有高中学生的毕业要求,八级和九级仅供有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选修。

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而2017新标准则以三级水平来划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项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发展。

其中必修课程为全修全考,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为选修选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为选而不考或选而备考,旨在为学生就业或高校录取提供参考。

2003课标必修课程共计10个学分,按模块1-5的顺序开设,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周4课时),学生修满10个学分,达到7级目标即符合英语学科高中毕业要求。

2017新课标必修课程共计6学分,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也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学业质量水平。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计8学分,供有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个学分后,方能参加高考。

高中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解析

高中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解析

高中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解析在高中阶段,学科教育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这些课程不仅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高中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进行详细解析。

一、必修课程1. 语文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学等内容,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数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内容,通过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英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物理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5. 化学化学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方程式等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

6. 生物生物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内容,通过实验实践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生命的奥秘。

7. 历史历史作为人类经验和文化传承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古代史、现代史、中国历史等内容,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

8. 地理地理作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技术能力。

(完整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

(完整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

选修教材培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定位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各有五大模块。

1。

必修课一一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

‘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

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

2。

选修课一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公平发展”指导下的“基础性”“均衡性”并不是要求我们的教育简单划一。

个性差异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人,并不是在制造机器零部件,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个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要寻找适合于每个人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如何在语文学习上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这里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言学习无处不在。

过去有学者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在很有道理。

中外语文教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课、精读课,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利于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连“基础性、均衡性”也不能完成,更谈不上“个性发展”。

新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数学抽象 水平要求
情境 与
问题
知识 与
技能
概念 抽象
命题 获得
问题 解决
概念 理解
命题 理解
问题
思维 与
表达
数学 语言 表达
数学 思想 方法
交流与反思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接抽 象出数学概念和法则。
能够在特例的基础上归纳并形 成简单的数学命题。
能够模仿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 简单问题。
三、核心素养分析
数学抽象
概念 内容
意义 表现形式
要求


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 象的素养。
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 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 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 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和 应用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 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能够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 用。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 地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
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通过数学 建模的结论和思想阐释科学规律和 社会现象。
三、核心素养分析
直观想象
概念 内容 意义 表现形式 要求


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 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有机整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
情境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问题是指: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 指数学活动过程中反映的思维品质、表达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指能够用数学语言直观地解释和交流数学概念、结论、应用和思想方 法,并进行评价、总结与拓展。

略谈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略谈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了 如 下 几 点 粗 浅 的 思 考 , 中都 有 小 说 文 本 教 学 ,人 教 版 教 如 此 看 来 ,学 生 在 必 修 课 本 上 学 赘
述 如下 。

材 必 修 5的 第 一 单 元 就 是 小 说 单 到 的 方 法 是 一 把 钥 匙 , 它 能 帮 助
奠 定 共 同 的 根 基 ,特 点 是 基 础 性 解 作 品 蕴 含 的感 情 , 了 解 作 者 的 互 补 , 辅 相 成 相 教 学 目标 上 的 差 异 决 定 了 教
学科 视野 , 化 学科 知识 与技 能 , 这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分 析 。” 下 来 还 学 行 为 的 差 异 。 高 中语 文 选 修 课 深 接 “
知 识 的 同时 也要 发 展学 生 的 审美
如木 之本 、 之源 。 水
如此 等 等 。所 以选修 课 特别 需要
但 是 , 选 修 课 的 教 学 中 , 注 意 寻 求 与 课 程 内容 相 适 应 的 教 在 也
示 ,不 能 简 单 地 照 搬 大 学 里 的 选 “ 高 中 语 文 选 修 课 不 同 于 高 等
个 方 面 : 是 对 教 材 的 处 理 上 。 目标 和 学 生 实 际 ” 一 必 。也 就 是 说 , 科 专 门 知 识 和 理 论 为 重 点 ,而 要 不
修 课 强 调 知 识 技 能 的 基 础 性 、 要 过 于 追 求 学 科 专 业 知 识 和 理 论 立 足 于 语 文 活 动 ,致 力 于 实 际 的 基
发 展 学 生 的 特 长 、 性 , 点 是 多 对 怎 样 进 行 主 题 分 析 进 行 了具 体 程 是 在 必 修 课 程 基 础 上 的 拓 展 与 个 特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大学中,学生需要修满一定数量的课程才能够毕业。

其中一部分是必修课,一部分是选修课。

虽然两者都是课程,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首先,必修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是学校规定的课程,它们被认为是每个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一个商科的课程中,必修课可能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被认为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或职业中有更多的选择。

与此相反,选修课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修读的课程。

它们不是必须修读的,但是它们可以加强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是超出了学生所在专业领域的选修课,或是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外感兴趣的课程。

例如,在商科课程中,选修课可能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或环境科学等学科,这些课程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兴趣提供一些帮助。

其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是有所不同的。

必修课程通常提供更高的学分,因为它们是每个学生所必需的。

此外,必修课在学生们的课程表中通常占据更长的时间。

而选修课则通常提供较少的学分,因为它们不是强制性的。

此外,选修课通常只需要在课业表中占据短时间。

最后,必修课和选修课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必修课通常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讲解、作业、考试等,因为这些教育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然而,选修课可以采用一些更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例如,一些选修课程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例如小组讨论、项目研究或实践活动等,因为这些课程通常有更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总的来说,必修课和选修课各有其特点。

虽然必修课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选修课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什么课程,学生们都需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每个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并及时毕业。

英语新课标解读

英语新课标解读

英语新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 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2. 强调语言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体验、实践和运用语言。

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国际视野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课程目标新课标将英语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1)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看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跨文化意识。

(3)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分为三个层次: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看的技能训练。

(2)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话题和内容,如英语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

(3)选修课程:包括拓展课程和提高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英语演讲、英语戏剧等。

三、教学建议与实施策略1. 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如何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

如何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

如何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

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

一、如何落实选修课,要正确处理它与必修课的关系。

(1)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但两种课程是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

选修课要顾及基础性,例如学习唐诗宋词或戏剧散文都要顾及语言文字的学习,当然必修课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

(2)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

例如,选修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时又有难度,有些矛盾会凸现出来。

因此选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有些问题需要有预见性,例如本校能胜任选修课的教师太少,怎么办?学生选某门课的人太少怎么办?(3)关于如何上好选修课,也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

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

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又要克服面对众系列不知如何选的困难。

这里的备课、交流、讨论必不可少。

二、如何开设好选修课还要注意选课过程中的灵活性机动性,分析五个系列的不同特点与要求。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个板块。

(1)“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主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增加个人文化底蕴;(2)“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3)“文化论著”系列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当然这三个板块本身又是互相渗透交叉,并不是割裂的。

而且,就每一系列而言,容量很大。

例如“诗歌与散文”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以“唐诗宋词”而言,内容就很多,“新闻与传记”的阅读与写作同样如此。

高中数学新课标2023

高中数学新课标2023

高中数学新课标2023高中数学新课标2023版在继承以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高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优化,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函数、几何、概率与统计、代数等基础知识,选修课程则提供了更多的数学分支,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 教学方法:新课标鼓励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和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图形绘制、数据分析等。

4.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试、项目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课程资源: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数学软件、在线课程、数学游戏等,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6. 跨学科学习:新课标提倡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7.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8. 终身学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持续地运用和发展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新课标2023版的实施,旨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导和解决问题。

旧课程目标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不同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大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新课标注重探究性研究和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类研究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听课笔记。

五、评价方式的不同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研究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

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

旧课标则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课笔记。

本文介绍了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核心素养及达成标准。

旧课程目标包括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科学的本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

而新课程的结构图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必修4学分的模式。

生物核心素养包括学业质量水平、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科学能力、遗传与进化等相关的生物学科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在物质与能量观等观念方面,学生能初步以结构与功能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观念物体组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换、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和规律等。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一、从教学目标上来看,两者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特点是基础性和均衡性。

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特点是多样性和拓展性。

如果没有在必修课程中奠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去鉴赏选修教材一定会受到阻滞;如果不在选修课程中发展能力、个性,那么语文课堂可能变成了“语言文字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

从教学目标上而言,两者刚好可以相互衔接。

基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要义,就是在达到共同性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探究他们各自的兴趣所在,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目标,但也是我们的教学应追求的方向。

这样的认识决定我们在叙写教学目标时的差异。

必修课更注重实用性,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第一要务;选修课更“好听”,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为目标,要达到学生独立思考,广泛探究,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汲取文学养分的目的。

例如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中都有小说文本教学,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是小说单元。

对于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编者在单元概述中这样阐述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接下来还对怎样进行主题分析进行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由此可见,必修课本更注重基础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注重让学生掌握小说文本阅读的方法甚至步骤。

选修教材其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三单元也是以“主题”为话题的,其中论述了“小说的灵魂——主题”、“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实现”、“主题的选择与开掘”四个问题,明显已经超越了必修课本怎样从人物、情节、环境进行主题分析的要求,能力层级要求更高,侧重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向知识与能力的纵深方面探索和研究。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导言: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课程除了必修课程外,还有选修课程。

本文将比较和研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激发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劣。

一、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必修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标志着学生在特定专业领域的正式学习开始。

必修课程有一定的课时安排和学分要求,通常由学校统一安排和教授。

以下是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1.知识传授为主必修课程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教师主要通过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学生则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要学习方式。

由于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和稳定,教学效果相对可控。

2.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必修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主导教学、引导学习,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

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解释和阐述,学生通过课堂互动、问题解答等方式参与教学过程。

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听讲、理解和记忆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对于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欠缺。

3.评价方式相对固化必修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考试来完成。

由于知识内容相对固定,教学目标明确,因此相对简单直观。

学生通过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来检验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

二、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选修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相对灵活的一部分,它给予学生选择特定领域学习的权力和机会。

以下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1.兴趣导向和自主学习选修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选修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教师则充当辅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指导。

2.多元化教学方式选修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会为选修课程提供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对比解读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再成热门话题。

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普遍感到不会教选修课程了,在很多地方,选修课程成了不教课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没有弄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处理不好选修课程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上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同中有异。

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相互关联,目标相同或者相近,达成目标的路径也相同或相近;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不完全一样,达成目标的路径不一样。

弄清楚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就可能找到达成相应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

新课标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

每类课程要求高中生达到的水平不一样,安排了数量不等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借此得以落实。

为了弄清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法、教法,我们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解读。

一、比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语言文字的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内容都是语言文字,它们分别安排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

前者的目标主要是积累汉字、汉语的知识,学会解读词义的方法,重视文言文词汇、句式等的学习,把握汉语言的特点,认识其规律。

总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语修逻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后者的目标就不一样,它要求学生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个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新课标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新课标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新课标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包括了必修课程,还涵盖了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高中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它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和数学建模等基础知识。

这些内容构成了高中数学的基础框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新课标下,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选修课程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学习。

选修课程可能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等高级数学内容。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学习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数学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

3. 数学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 数学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数学思想,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数学探究与创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和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标旨在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解读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再成热门话题。

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普遍感到不会教选修课程了,在很多地方,选修课程成了不教课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没有弄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处理不好选修课程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上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同中有异。

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相互关联,目标相同或者相近,达成目标的路径也相同或相近;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不完全一样,达成目标的路径不一样。

弄清楚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就可能找到达成相应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

新课标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

每类课程要求高中生达到的水平不一样,安排了数量不等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借此得以落实。

为了弄清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法、教法,我们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解读。

一、比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语言文字的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内容都是语言文字,它们分别安排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

前者的目标主要是积累汉字、汉语的知识,学会解读词义的方法,重视文言文词汇、句式等的学习,把握汉语言的特点,认识其规律。

总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语修逻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后者的目标就不一样,它要求学生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个问题。

当然,在专题研讨中,学生语言经验会更丰富,语文知识更渊博,梳理归纳能力也有提高。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前者重在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用能力,后者重在让学生深入地、理性地认识语言文字。

除此之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各自提出了具体要求。

必修课程要求通过汉字、汉语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选修课程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完全体现了课程基础性和差异性,课标“差异性”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个性更张扬是时代需要。

因而,可以说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二、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文学阅读的目标要求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都侧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前者安排在必修课程中,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它们的学习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1、要求学会阅读文学作品。

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积累经验,总结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即从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学语言,理解作者意图等方面入手鉴赏文学作品。

2、要求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的艺术手法和各自的特殊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尝试文学创作。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目标概括起来说有一下几点:1、学会研习现当代作品的方法,比如学习确定研习专题的方法,学习写读书笔记和评论的方法。

2、研习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必修课程的任务群和选择性必修课任务群都要求尝试创作短篇作品,这是从表达与交流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并不在内容、风格、创新上提出过高要求。

必修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最基础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每个高中生必须达到的。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只要求“会读”“读懂”,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选修课程中学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时,没有提基础性要求,不等于不要求“会读”“读懂”,只是考虑到学生在必修课程里已经获得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必备知识和能力。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关系。

三、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安排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选择性必修课程安排学习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安排了学习任务群“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这三个学习任务群都涉及阅读论述类文本,比较这三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可以发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要求的差异。

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主要包括这样几点:1、学会阅读论说类文章。

论说文章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解读论说文章的钥匙。

这种文章要阐发作者的观点,要用一定的方法阐述观点,要符合逻辑地阐述观点。

把握了论说文章的这些特点就掌握了解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所以新课程把这一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2、介绍逻辑知识。

介绍必要的,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逻辑知识,重点了解词语与概念、单句与命题、复句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论说文章要求论证严密,有逻辑性,学一点逻辑知识对阅读论说文章有一定帮助。

3、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能力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还要求提升思维的品质,要让学生思维更敏捷。

为此,既要求选读古今中外优秀论说文章,也要求关注时事评论。

4、学习表达观点。

在阅读中积累表达、阐述观点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表达与交流活动中。

这些要求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符合设置必修课程的精神。

选择性必修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阅读范围不同。

必修课程要求阅读论说文章,选择性必修要求读科学论文。

2、学习重点不同。

必修课程侧重要求掌握阅读论说文章的方法和理解文章内容与表达方法,选择性必修课程侧重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科学论文与一般论说文章写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阅读方法也有相似之处,阅读科学论文的目标没有再提出那些基础性要求,明显地告诉我们,选择性必修课程对阅读科学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符合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精神。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该因课程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策略。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与“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分属不同不同课程,其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下面详加讨论。

四、比较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关“研习”“研讨”的学习任务群目标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群冠以“研习”名称,选修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群冠以“研讨”名称。

从字面意思上看,“研习”“研讨”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学习的过程,后者侧重讨论的过程。

从内容看,研习、研讨的对象不一样,研习具体的某一部作品,研讨相关专题,专题可能是梳理阅读某一部作品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也可能是梳理阅读某一类作品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

因此,有关“研习”和“研讨”的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解析这些学习任务群的不同目标对我们理解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意图以及选择教学策略都有帮助。

在这里,我们选择四个任务群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分属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课标提出了什么学习目标呢?“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目标概括起来有这些特点:1、对研习的内容提出要求。

目标要求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不能随意选读传统文化类作品。

一方面,这涉及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在艺术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学习研习方法。

如何研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新课标要求把研习经典作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之所以在“传授”二字上打引号,因为不要求口授这些方法,而是要求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如这些方法“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

(新课标语)3、从文言文基础知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1、专题研讨。

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单篇研读,也可以群文研读,主题研读。

专题研讨式对传统文化的某一现象、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的背景等课题做科学性研讨。

2深入认识、理解传统文化。

选修课的目标不只是要求知道几个传统文化的概念,更要求深入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要把传承传统文化当作责任。

总之,学习任务群的“研习”侧重探究学习,主旨是学习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的“研讨”侧重研究问题,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同上文分析的那样,“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目标对研习内容、研习方法提出了要求。

在树人方面提出了特殊要求,学习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体会新时期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跟研习革命传统作品的目标不一样,要求专题研究,比如,可以研讨抗战时期的革命传统作品,可以研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传统作品;也可以研讨某一个作家的革命传统作品,还可以研讨同一题材的革命传统作品。

还要求深入理解革命传统的精神。

还要求学习探究方法,特别是学习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

“研习”和“研讨”虽然就有一字之差,但是,在课程学习要求上有很多差异,如果深入研究新课标相关内容,细致比较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目标不一样,它体现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上。

我们从四个方面比较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及其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发现了它们在要求上的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随时留意这些差异,选择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法和学法就更理性;如果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环节中留意这些差异,语文学习方式就可以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