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机械波 第1讲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教科版选修3-4
物理教案二: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物理教案二: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2.了解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掌握机械波的传播公式和波速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机械波的传播公式和波速公式。
三、教学内容1.机械波的基本概念机械波是由弹性介质传播的波,弹性介质是指能够变形后恢复原状的物质,如空气、水、金属等。
机械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波动方向和能量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如声波。
横波是指波动方向和能量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如水波和光波。
机械波的特点是需要在物质中传播,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2.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机械波的形成是由于物质中的粒子受到振动,从而使振源周围的粒子发生振动,引起机械波的产生。
机械波的传播是由于振源周围的粒子受力而发生位移,位移又传递给相邻的粒子,形成机械波的传播。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系数有关。
传播速度越快,介质的密度越小,弹性系数越大。
3.机械波的传播公式和波速公式机械波的传播公式为:y = A sin(ωt - kx + φ),其中y为波的振幅,A为最大振幅,ω为角频率,k为波数,x为位置坐标,t为时间,φ为初相角。
机械波的波速公式为:v = fλ,其中v为波速,f为频率,λ为波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形成和传播原理、传播公式和波速公式等。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深入理解机械波的物理本质。
3.交互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加深对机械波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2.了解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掌握机械波的传播公式和波速公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高中物理第2章机械波第1讲波的形成和描述鲁科版选修3
二、波长、频率、周期、波速
1.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波源,波的周期和频率就是指波源的周 期和频率,与v、λ无任何关系. 2.速度v:决定于介质的性质,同一种均匀介质,波在其中传播 的速度恒定.
3.波长λ:对于同一列波,其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不会变化,
始终是v=
λ T
=λf,既然v、T都由相关因素决定,所以这些因素共
的.
想一想 波速就是振动速度吗? 答案 不是.波速是振动形式向外传播的速度,始终沿传播方 向,在同一介质中波速不变;振动速度是指质点在平衡位置附 近振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 传播波的物质,如水、绳、空气等,可以分成许多小部分,每 一小部分都可以看作质点.当其中一个质点振动时,由于质点 间的相互作用,就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起来,该质点又带动后 面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的状态就传播出去,形成了机械 波.
4.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常用方法有: (1)带动法: 原理:先振动的质点带动邻近的后振动质点. 方法:在质点P靠近波源一方附近的图象上另找一点P′,若P′ 在P上方,则P向上运动,若P′在P下方,则P向下运动.如图1所 示.
第2章——
机械波
第1讲 波的形成和描述
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知道波的分类及横波和纵 波的概念,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2.知道波的图象,能从中获取波长、振幅、质点运动方向或波的 传播方向等信息. 3.能区别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
4.知道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会用v=λf进行有关 计算. 5.掌握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和双向性特点.
值描出各对应点,再把这些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该 时刻波的图象,也称波形曲线或波形.
高二物理教案10.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doc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2.横波、纵波演示仪;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高二物理教案机械波--波的形成和传播
[物理精品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创新教学设计和教案山东省高青一中贾玉兵256300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也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机械波”一章的基础,学生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对于顺利学习其他各节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波的分类和波的传播规律,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笔者设计和实施本课教学的一些措施如下。
1、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演示实验,激发兴趣舞动丝带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引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波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趁热打铁,请学生列举有关波的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概括出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为分析波的形成奠定基础)2、实验探究,培养能力(实验方案附后)实验一,分组实验:学生每两人一组,研究丝带上产生的凹凸相间的波。
主要培养学生耐心、仔细做实验的品质和操作能力;教给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
实验二、三,演示实验:从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对波进行分类,使学生形成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
实验四,研究弹簧上纵波的形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突破实验表象,概括、抽象出本质规律,提高水平。
3、电脑模拟,形象直观,巩固升华。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波的传播规律,笔者利用Flash5.0编写了CAI 课件:①模拟波的分类;②模拟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③模拟纵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4、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多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结构,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布置作业既有思考又有书面作业和动手作业,全方位巩固所学知识。
2018_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2章机械波第1讲波的形成和描述课件鲁科版选修3_420190128367
E、F;“下坡”的质点向上振动,如A、B、C,简称“上坡下振,来自图2(3)同侧法: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象 的同一侧,如图3所示. 图 3 5.已知质点的振动方向,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仍是上述几种方法,只需将判定的程序倒过来, “ 反其道而 行之”.
例3 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波速为2 m/s.某
述的是“一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2)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波动图象中的横轴x表示介质中各个振 动质点的平衡位置,纵轴y表示各个振动质点在某时刻的位移;振 动图象的横轴t表示一个振动质点振动的时间,纵轴y表示这个质点 振动时各个不同时刻的位移.
针对训练2 图7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b 为介质中平衡位置在 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是
第2章——
第1讲
目标定位
波的形成和描述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知道波的分类及横波和纵 波的概念,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2.知道波的图象,能从中获取波长、振幅、质点运动方向或波的 传播方向等信息. 3.能区别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
4.知道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会用v=λf进行有关 计算. 5.掌握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和双向性特点.
一个质点在不同时刻 介质中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
振幅和周期
例4
根据图6甲、乙所示,分别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振动图象,乙是波动图象 B.甲是波动图象,乙是振动图象 C.甲中A质点向下振,乙中B时刻质点向下振 图6
D.甲中A质点向上振,乙中B时刻质点向下振
解析
波动图象的横坐标为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
时刻波形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课件
请点击手
由于相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绳中某一质点 发生振动(振源)时,就会带动相邻的质点,使它上下振 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绳 子上的质点都跟着振动起来。绳端这种上下振动的状态就 沿绳子传了出去,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些凹凸相间的波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三、波的分类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其 中凸起部分的最高点叫波峰,凹下部分的最低点叫波 谷.
相同的周期和频率。都等于振源的周期和频率。后一质点都 是被更靠近振源的质点带动的振动,所以从发生时间上来看 都落后于前一质点。
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质中许多质点的 集体运动。
2.联系 (1)都是周期性的运动:波动周期等于质点的振动周期。 (2)从构成介质的某一质点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从
构成介质的整体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波动。
(3)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必要条件,但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动。 (4)波动是振动形式(信息)的传播过程。 3、除振动源外,参与波动的所有质点都在做受迫振动,具有
四、机械波的规律(特点)
(1)介质中各个质点不是同时起振的,离振源近的 质点先起振。(步调不一致) 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 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的质点的振动,并 且后面的质点的振动依次滞后前面的质点 。 (2)介质中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 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 (3)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驱 动力来源于振源。介质中各个质点的起振方向、 周期、频率、振幅和波源相同。 (具有周期性) (4)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 上的波;其中质点分布较稀的部分叫疏部,质点分 布较密的部分叫密部 .
高中物理2.1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思考3:波源停止振动后,波就立即停止吗? 思考4: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点振动的 周期〔频率〕是否相同?
〔4〕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驱动力 来源于振源,其频率等于振源频率.
思考4: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点振动的 周期〔频率〕是否相同?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即学即练:
❖ 关于机械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
❖ AA.BC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
课堂小结
波 波的形成 的 和传播 形 成 和 传 播 波的分类
定义: 形成原因 条件 特点 横波
纵波
再见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4.特点:
〔1〕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往复运动,并不随波 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了能量和信息.
〔2〕介质中各质点不是同时起振的,离波源近的 质点先起振〔步调不一致〕。前面质点带动后面质 点的振动,后面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运动,但各质 点起振方向均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 〔3〕振动停止后波的传播并不立即停止,仍向前 传播一段时间.
♦后面质点的运动重复前面质点的运动.〔重复性〕 ♦后面质点的运动要滞后前面质点的运动,从而形 成凸凹相间(疏密相间)的波形.(滞后性)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 械波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带动性 重复性 滞后性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弹性介质是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是由 弹性力作用的连续介质。
比如,气体、液体或固体。
弹性介质中一个质元的振动,由于弹性力的 作用将引起邻近质元的振动,振动相继传播到后 面各相邻质点。于是振动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 传播开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2、横波与纵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仅在固体中传播,如绳波。 )
2.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高二、3班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振动是激发波动的波源。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波动 电磁波 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两 类 波 的 不 同 之 处
机械波的传播需 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电磁波的传播可 不需介质。
两 类 波 的 共 同 特 征
能量传播 反射 折射 干涉 衍射
振动可以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是因为介质有 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不同,形成的 波也不同。
例外:绳上波、水波是在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练习
l.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械波必有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D、离波源远的质点 振动得慢
y
v
a b x
小结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质点没有随波动传走,传走的是波的形式 和状态,还有能量 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横波与纵波可以在一种介质里同时存在 机械波中的质点一定在做机械振动,反之 不成立
介质中每一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和波源开始 振动的方向相同
4.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
)
A、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叫横波 B、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 传播的远近 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的关系 D、质点振动的快慢
右图所示为一列横波 的波形图象,传播方 向向左.a、b两质点 中先回到平衡位置的 是( )点,a质点的 加速度方向向( ),b O 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向 ( ),a质点的加速度 和b质点加速度哪个大: ( )大.
(教案)第二章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2)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波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运动形式,广泛的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波这一章的内容以前面简谐运动的知识为基础,从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开始建立起振动与波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波的传播规律和波的分类,通过生活实例和小实验介绍波动现象,引出课题;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把绳子看作“一个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本节课特别自制“水晶链”,让学生通过甩动水晶链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出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特点,通过利用弹簧纵波演示仪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区分横波和纵波,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电脑、实物投影、ppt、白板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分横波和纵波。
”其中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是重点和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机械波》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有关机械振动的知识,又对于顺利学习本章其他各节知识,以及今后学习光、电磁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知识角度:本节课所涉及的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在生活现象中表面上认识波动现象,但在理论上对波动的形成条件、传播特点不了解。
能力角度: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但是对波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的想象仍有较大困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理解机械波在介质中形成和传播的物理机制,理解质点振动和机械波传播的关系;(2)能区分横波和纵波。
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第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教学案教科版
第1、2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P19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自读教材·抓基础]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1-1)图2-1-1(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质点。
(2)如果手不摆动,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手连续上下摆动,引起的振动就会沿绳向另一端传去,振动状态在绳上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4)手是引起绳上初始振动的装置,叫波源。
2.介质(1)定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
(2)质点运动特点:介质中的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的传播而向前移动。
3.机械波(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产生条件:①要有机械振动,②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①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②介质本身并没有沿着波的方向发生迁移。
③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跟随名师·解疑难]1.机械波的形成2.波的特点(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4)立场: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5)实质: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
3.振动与波动的关系振动波动运动现象振动是单个物体所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波动是大量物体受到扰动时,从扰动中心传播开来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运动成因物体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平衡位置,同时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回复力作用介质中质点受到相邻质点的扰动而随着运动,并由近及远传播开去,且各部分都受到指向原位置的力的作用运动性质变加速运动在均匀介质中匀速向前传播能量变化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如果是简谐运动,机械能保持不变波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能量传递过程,当波源停止振动不再向外传递能量时,各个质点的振动也会相继停下来联系①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②有波动一定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③牢记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关于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C.参与振动的质点群有相同的频率D.机械波是质点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解析:选BC 机械波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振源和介质,只有物体做机械振动,而其周围没有传播这种振动的介质,远处的质点不可能振动起来形成机械波,故A选项错误;任何一个振动的质点都是一个振源而带动它周围的质点振动,将振动传播开来,所以后振的质点总是落后,故选项B、C正确;形成机械波的各个质点,只有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并没有随波迁移,离振源远的质点所具有的振动的能量,是从振源获得并通过各质点的传递,故选项D错误。
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教科版选修3
【典例示范】 【典例】(多项选择)(2021·扬州高二检测)水平放置的弹性长绳上有一系列均匀分 布的质点1、2、3…。使质点1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振动将沿绳向右传播,从质 点1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开始计时,当振动传播到质点13时,质点1恰好完成一 次全振动。此时质点10的加速度( )
A.为零 B.为最大值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下
【素养训练】 一列沿着绳子向右传播的波,在传播方向上有A、B两点,它们的振动方向相同,C
是A、B的中点,那么C点的振动 ( ) A.跟A、B两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同 B.跟A、B两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反 C.跟A点的振动方向相同,跟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 D.可能跟A、B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同,也可能跟A、B两点的振动方向相反
3.振动和波动的关系: (1)振动是波动的起因,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向周围的传播。 (2)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 (3)波源停振后,介质中的波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向远处传播,直到振动能量完 全损失。 4.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句话:“前质点带后质点,后质点学前质点,后质 点晚前质点。〞
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教科版选修3
第二章 机 械 波 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_____传___播__振__动_的物质。 2.机械波:_____机___械__振__动_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1)产生条件: ①产生___振___动___的波源(振源); ②传播振动的___介___质___。 (2)传播特点: ①___介___质___并不随波前进,只是机械振动这种______运___动__形__的式传播; ②波是传递___能___量___的一种形式。
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第1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2021/12/10
第二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第二章 机械波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Image
12/10/2021
第二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2.波的特点 (1)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 信息,各个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而是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 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3)横波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而产生弹力作用所致,所以只 能在固体中传播.
12/10/2021
第四页,共二十九页。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波动”的情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体操运动员舞动的长绸,冲浪运动员在风浪中的搏击.这些现 象都给人“波动”的感觉,那么波是如何产生的呢? 提示:介质中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 振动,依次传播下去.
12/10/2021
第五页,共二十九页。
12/10/2021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分析机械波形成与传播时要把握两点:(1)介质中各质点从波源 开始依次振动;(2)任何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 向相同.
12/10/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1.波在传播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 ) 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 B.波源的振动能量随波传递 C.振动质点的频率随着波的传播而减小 D.波源的能量靠振动质点的迁移随波传递 解析:选 B.介质中的质点只在自己平衡位置上下振动,而不 随波迁移,选项 A 错误;波源的振动能量随波传递,选项 B 正 确;振动质点的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不随着波的传播而 减小,选项 C 错误;波源的能量随波由近及远传播,并不是靠 振动12/质10/20点21 的迁移来传播,故 D 错误.
(教案)第二章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3)Word版含解析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感性认识什么样的运动叫波动。
(2)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理解其形成的机理。
理解机械波波动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3)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波动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波动过程之美,体会物理研究的威力(表面上波动过程很复杂,分析后发现它如此简单),体会物理学分析过程的逻辑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
(2)通过参与模拟波动的过程(人浪),体会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介绍了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是在机械振动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而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本节课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是本章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分析1重点: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2难点: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3疑点:波有何意义,波传播的是什么,传递的是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整节课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教学。
如果学生理解了“波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那么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假如通过这节课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波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那么无论如何这堂课是失败的。
四、教学对象分析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不少的困难。
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教科版选修3_4
上运动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则P点的振动
图8
图像是
√
解析 由“带动法”可知此时P点从平衡位置开始向下振动,B正确.
1234
解析 答案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如果质点1发生的是第100次振动,则质点9发生的就是第98次振动
1234
解析 答案
2.(横波和纵波)有关横波与纵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定相同
√B.对于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C.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而横波的质点不能 D.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只能在液体、气体中传播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机械波的传播 (1)各质点的振远,质点的振动越滞后,但各质点的起振方向 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 (3)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只在自己平 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例1】 (多选)关于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波源周围如果没有介质, 就不能形成机械波 B.离波源较近的质点总比离波源较远的质点振动得迟一 些 C.离波源较近的质点总比离波源较远的质点振动得早一 些 D.一旦波源振动起来,介质中的各个质点也就立刻振动 起来
图1
(1)t=T2时,质点 8、12、16 的运动状态(是否运动、运动方 向)如何? (2)t=34T时,质点 8、12、16 的运动状态如何?
解析 各质点在各时刻的情况.如图所示. (1)由甲图可知,t=T2时,质点 8 未达到波峰,正在向上振 动,质点 12、16 未振动. (2)由乙图可知,t=34T时,质点 8 正在向下振动,质点 12 向上振动,质点 16 未振动.
解析 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两者缺一不 可;机械波的形成可表述为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 的质点,故离波源近的质点振动的早一些,分析知A、C正 确. 答案 AC
【例 2】 如图 1 所示,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质点 1 在外力作用下沿垂直直线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 2、3、4…… 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已 知 t=0 时,质点 1 开始向上运动,t=T4时,1 到达最上方, 5 开始向上运动.问:
解析 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由于介质中的 质点之间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质点的振动 由近及远传播而形成波,所以选项A和B正确;波的传播速 度是波形由波源向外伸展的速度,在均匀介质中其速度大 小不变,而质点振动的速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地发生 变化,选项C错误;波源一旦将振动传给了介质,振动就 会在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当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仍然继 续传播波源振动的运动形式,不会随波源停止振动而停止 传播,即波不会停止传播,选项D错误. 答案 AB
答案 见解析
借题发挥 根据波的形成特点,先振动的质点带动后面的 质点振动,后面质点总是落后于前面质点的振动,每一个 质点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正确画出各时刻的波 形图,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形象直观.
二、振动与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振动是单个质点所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波动是 大量质点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
将波分为__横__波__和__纵__波__. 2.横波
(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垂__直___的 波. (2)标识性物理量 ①波峰:凸起来的_最__高___处. ②波谷:凹下去的_最__低___处.
3.纵波 (1)定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_平__行___的 波. (2)标识性物理量 ①密部:介质中质点分布_密__集___的部分. ②疏部:质点分布_稀__疏___的部分.
4.简谐波:如果传播的振动是_简__谐___运动,这种波叫做简谐 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 传播波的物质,如水、绳、空气等,可以分成许多小部 分,每一小部分都可以看作质点.当其中一个质点振动 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起 来,该质点又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的状态 就传播出去,形成了机械波.
第1讲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 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一、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
由于绳的各部分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弹力联系着,所以当 手抖动绳的一端,紧靠这一端的质点运动,它会_带__动___相 邻的质点运动,依次传递下去.每一个质点都在重复绳一 端的振动,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__滞__后__于前一个质 点的运动状态. 2.介质 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
3.机械波 _机__械__振__动___在介质中的传播.
4.波源 引起_初__始___振动的装置.
5.机械波是__机__械__振__动__这一运动形式(包括波源的振动信息) 的传播,介质本身并没有沿着波的方向发生_迁__移___.
6.波是传递_能__量___的一种方式.
二、横波与纵波 1.按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常
2.联系 (1)振动是波动的起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2)有波动一定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 (3)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波动和振动都是周期 性运动.
【例3】 (多选)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 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针对训练 (多选)有关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B.机械波中各质点振幅一定相同 C.机械波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 D.机械波中各质点振动周期相同
(2)运动成因不同 振动是质点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平衡位置,同时受到指向平 衡位置的力——回复力的作用.波动是由于介质中质点受 到相邻质点的扰动而随着运动,并将振动形式由近及远传 播开去,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各个质点受到回 复力作用. (3)运动性质不同 质点的振动是变速运动,在同一介质中波动的传播速度不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