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通过《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2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3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4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5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6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7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8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9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11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12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3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14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1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16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17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8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1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20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2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25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26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27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28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29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30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3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32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33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34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35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36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37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38 论男权主义在圣经语言中的体现39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40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4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4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4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44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45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46 论英汉翻译过程47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48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49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50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1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52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53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54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5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56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57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9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60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61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6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63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64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65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66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67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68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69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70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折射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史71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72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73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7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75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7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77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78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79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80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81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82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83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84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的唯美主义85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86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87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88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0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91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92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93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94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95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96 旅游与文化97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98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99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100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101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102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03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04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105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106 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07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08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109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110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11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112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13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14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115 英语介词的翻译116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17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18 “eye”的认知分析119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120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121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1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3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124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126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127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12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29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130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131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32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33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34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135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7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138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39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140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141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42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143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144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45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46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4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148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49 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1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1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52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153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54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155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5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57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158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159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160 Humor as Perceived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61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162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163 英汉形合意合的对比性研究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64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65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66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167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168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169 雅诗兰黛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分析170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171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172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73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174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175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76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177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178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179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180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181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82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183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184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185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186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187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188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89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 190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191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192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193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194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95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96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197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198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99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200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
《特洛伊》英文读后感(范文)
《特洛伊》英文读后感(范文)第一篇:《特洛伊》英文读后感(范文)I have never been to Troy, but David Maule made me feel as if I were standing on the high wall of Troy, watching the fierce war.Thanks to this British author, who adapted the famous Homer’s poem into a lively story, I found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this story.Though the story happened over 3000 years ago in a remote place, I was deeply fascinated by it.The mysterious plot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loved The Story of Troy so much, yet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human heroes of the war.Hector was the eldest son of king of Troy, priam.He was not only a real hero of Trojan, but was regarded the highest moral hero in Greek classic by later historians.The war started because of the mischief of his brother, paris, whom he didn’t appreciate.However, since Hector was the commander of the Trojan army, he was obliged to fight with all force.It was really a tragedy that such a valiant man died in the duel with another great warrior, Achilles.It is natural to see death in a war.As a famous Chinese parable says, “A life can be as slight as a piece of feather, or as weighty as Mount Tai.” Sometimes, one’s glory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one’s doom.Achilles was such a ty pical person.His personal charm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attractive.He was so crucial because his every appearance in a war encouraged his fellow soldiers and terrified the enemies.Actually, Achilles was half-god who was almost invincible in people’s mind.That’s why his name was memorized long after his death.Besides the two great men, the wisdom of Odysseus also proved him to be a great hero.He didn’t want to attend the warbecause he was happily married and had a lovely son.However, since his country was allied to Mycenae, he had to take the command given by the king of Mycenae.I’m quite sure that the story of the wooden horse is widely known, however, few people know who thought of the brilliant idea, that’s why I admired Odysseus so much because he was the person who got the idea.Thanks to the horse, the ten-year war came to an end at last.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he wooden horse worked, just read the book.The ancient Greeks believed that the gods and goddesse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rigin, process and ending of the whole story.The story of the golden apple was such an example.When Eris, the goddess of argument and disagreement, threw out the golden apple to a wedding ceremony on Mount Olympus, a dispute happened.Hera, the queen of gods, Athena, the goddess of wisdom, and Aphrodite, the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 were all involved in the argument for the apple.None of them was willing to give way, so they turned to paris for a final judgment.Tempted by Aphrodite’s beauty and promise, par is handed the apple to her.To keep her word, Aphrodite helped him to get Helen,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as his wife.T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war.paris’s choice obviously annoyed the other two goddesses.So during the war, they helped the Greek alliance army while some other gods, such as Apollo and Aphrodite, guarded Troy.When paris dueled with Helen’s former husband Menelaus, Aphrodite saved paris when he was about to be finished off.After the duel between those two people, there was a trucebetween the Greek alliance and Troy.However, both Hera and Athena were not happy to see it.Hera pursued her husband ZEUS:“ Now, will you send Athena to make the Troyjans break the peace?”(page 22)Then with Zeus’s permission, Athena went down to start the war again and finally she brought the Greeks to success.From the whole story, we can see that in ancient Greeks’ view, gods sometimes played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fe.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e have learned that the Greek gods never existed.This is why a recent movie of Troy has not mentioned a single god.Everything happened due to men’s ambition, love, loyalty or jealousy.With those emotion and people’s effort, we human beings can accomplish wonders and be master of the world.God are of less importance than they used to be.Nonetheless, the gods and goddesses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mysterious and marvelous.I have learnt from the book more than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istory, love and war.I believe that human can determine their destiny by their own.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my friends with the same interest.第二篇:《特洛伊》英文读后感《特洛伊》英文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特洛伊》英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评好莱坞鸿篇巨制《特洛伊》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神祗的隐退人性的萌动——评好莱坞鸿篇巨制《特洛伊》对文学名著《伊利亚特》的改编人类最古老的史诗巨篇《荷马史诗》,是一部宏伟瑰丽、辉煌动人的文学作品。
虽历经两千多年,但人们一直被史诗中人神交织的悲壮情节和英雄主义所打动,以至于今天的好莱坞再次将它搬上银幕。
2004年,由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拍摄、1.75亿美元巨资打造的史诗片《特洛伊》隆重上映,为我们再现了古希腊战争的宏大画卷。
与以往“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神话的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一、神祗的隐退在《伊利亚特》的故事描述中,众神一直是这场旷日大战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比如说战争的起源问题。
在影片《特洛伊》中,战争的起源是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私奔,并没有交代相关的原因。
其实,在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战争的导火索不是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私奔,而是此前的金苹果之争。
阿耳戈英雄珀里乌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邀请了所有神祗参加,因为这对受众神祝福的新人将生下全希腊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然而唯独忘了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
为了报复这种失礼,厄里斯向宾客抛出一个金苹果,上写“献给最美丽的人”。
有三位女神都有资格获得金苹果,她们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的女神阿佛罗狄特。
宙斯决定让俊美少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二儿子帕里斯决定最后的胜者。
为了获胜,赫拉许愿让帕里斯成为最富有国家的国王,雅典娜许愿让他成为最有智慧的人,阿佛洛狄特则许愿他将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经过一番思索,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特。
另两位女神感到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尤其是赫拉,发誓要毁灭特洛伊城。
于是,特洛伊战争开始全面启动。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祗也纷纷参与特洛伊战争。
有的神祗支持联军,如波塞冬、雅典娜和赫拉等,有的神祗站在特洛伊一方,如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战神阿瑞斯等,还有的神祗保持中立,如众神之主宙斯、冥王哈迪斯、丰收女神赫斯提亚等。
特洛伊论文
电影《特洛伊》与西方文化影片《特洛伊》是好莱坞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作了大幅度修改后,使之成为一部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如下: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两个王子赫克托尔和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墨涅拉俄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将她带出宫去。
恼怒的墨涅拉俄斯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
在战争中阿喀琉斯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逐渐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让希腊士兵制造出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让信奉神灵的特洛伊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意志,是神降瘟疫消灭了敌人,并给他们的海神送上了礼物以求平安返程。
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
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的梦乡时,藏在木马腹内的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一:《特洛伊》中表现的西方英雄主义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是《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在影片中我们仍能看到,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
但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早期氏族的英雄主义了,影片中的阿喀琉斯形象变得更为复杂,这场战争让他经历了五个变化阶段。
一向自负的他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为追求千古留名而参加战争——遇到女祭司布里赛伊斯后他陷入爱河感受到了对稳定的爱情,平静生活的依恋,看着熟睡的布里赛伊斯他决定放弃名利退出战争——事情由于他表弟帕特洛克罗斯被杀而转折,即“阿喀琉斯的愤怒”,他殴打了心腹将领置布里赛伊斯于不顾,决心要为帕特洛克罗斯报仇——在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他接受了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乞求,并在赫克托尔的尸体前流了泪,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反思冤冤相报,争名夺利的行为,他也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在木马计攻城前,他遣散了部下让他们返乡,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改变了,由我们刚开始认识的战争英雄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摘要】电影《特洛伊》是对文学经典的重新构造,通过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塑造了人物性格及关系,重新演绎了情节和主题。
视觉效果突显经典意义,文学元素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这种重构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艺术体验,并影响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认知。
电影反映了文学作品适应不同媒介形式的探讨,展现了对经典的敬意和创新,引发观众思考不同形式在文学作品再现中的可能性。
电影《特洛伊》的重构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拓展了观众对文学经典的审美和理解层面,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作品在多样化传播媒介中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特洛伊》,文学经典,重构,改编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主题,视觉效果,艺术价值,影响,媒介形式适应。
1. 引言1.1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电影《特洛伊》作为对文学经典《荷马史诗》的改编,在重构原著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风貌。
通过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展现视觉效果,电影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现。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改编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原著的差异呈现,使故事更加生动贴近现实。
人物性格及关系的塑造也更加细腻真实,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情节和主题的重新演绎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和思考,在呈现出激烈战争与人性的冲突的也突出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精彩呈现也对经典意义进行了突显,通过场景的布置、服装的设计以及特效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和震撼。
文学元素在电影中的重现也使观众更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内涵,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影响着观众对原著的理解和认知。
这也引发了对文学作品适应不同媒介形式的思考,展现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无限可能性。
2. 正文2.1 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在改编的历史背景与原著差异的呈现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特洛伊 论文
英雄战争摘要:《伊利亚特》中的两位著名英雄阿克琉斯和赫克托尔在电影中《特洛伊》中又一次展现出了他们的风采,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是他们英勇善战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感情、生活方面,也有值得被称为英雄的地方。
但是一场特洛伊战争,不仅仅成就了这两位英雄,同时,这两位英雄也是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这场战争。
关键字:特洛伊阿克琉斯赫克托尔英雄“如果世人传颂我的故事让他们说我曾与英雄同在,人的生命犹如冬麦般脆弱但这些名字将永存不朽让他们说我活在赫克托耳时代,一名伟大的将帅让他们说我曾活在阿喀琉斯时代”英雄与战争战争造就英雄?史诗以其的悲壮而流传千古。
《伊利亚特》,作为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总是不乏被搬上大荧幕的机会。
而此次我观赏了《特洛伊木马屠城》这一电影。
长达十多年特洛伊战争在短短三个小时内自然是无法一一呈现,但是作为电影,《特洛伊》将这场战争所要描述的、所要表达的都传达给了我们。
“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名流千古么?在我们消失很久之后,当陌生人在听到我们的名字时,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谁么?会知道我们战斗时有多勇敢么?会知道我们的爱情会有多伟大么?”影片的一开头即是低沉的男声叙述,在我的心中留下关于这场战争的第一次认识——英雄与名望。
除却宏大惨烈的战争场面与动人心弦的配乐,我想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影片中的两位主要英雄——阿克琉斯和赫克托尔了。
在决定是否出征特洛伊之前,阿克琉斯曾去询问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缇斯,他是否应该前去特洛伊。
早在看到这里时,我早已经知道阿克琉斯一定会去,因为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才能名流千古,直到现在我们仍旧热衷于探寻他的故事。
但是我不知道的事他母亲的回答,“如果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你会找到一个好女人,生下很多小孩,儿孙满堂,他们会敬爱你,你走了他们也会记得你,但是当你的子孙也消散于天地之间,你的名字就会被遗忘;如果你去特洛伊,荣耀将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得你的名字。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摘要】电影《特洛伊》是根据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伊利亚德》改编而成的作品。
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重构,该电影重新诠释了经典故事,展现了古希腊英雄的壮丽传奇。
在改编过程中,电影对原著人物和情节进行了一些改动,保留了原著的经典元素,并试图吸引当代观众的注意。
这种重构不仅为观众呈现了新的视角,也使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
电影的改编不仅影响了观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认知,还让经典作品得以在新的形式和语境下被重新发现和欣赏。
重构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经典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古代文化的机会,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电影《特洛伊》,文学经典,重构,改编,难点,原著,人物,情节,经典元素,当代观众,重新诠释,影响。
1. 引言1.1 介绍电影《特洛伊》《特洛伊》是一部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由布莱恩·辛格执导的史诗战争电影。
该电影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为背景,讲述了几位传奇英雄之间的争斗和爱恨情仇。
影片中的剧情扣人心弦,动作场面激烈震撼,演员们的表演也极具张力。
电影的制作精良,场景和服装设计恢弘壮丽,将古代希腊的英雄时代呈现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剧情设置也颇具现代感,充满了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的深刻探讨,引人深思。
《特洛伊》的上映不仅获得了影迷们的喜爱和好评,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影片如何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构,如何保留经典元素又加入创新,这些都是令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以及这种改编对观众和文学经典本身的影响。
1.2 介绍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宝库,是代表着社会、历史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精华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特洛伊战争》作为古希腊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视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史诗之一。
这部史诗讲述了特洛伊城的沦陷,以及由此展开的战争故事,描绘了各种复杂的人性、情感和命运。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_682
电影《特洛伊》对文学经典的重构电影《特洛伊》是德国著名的导演沃尔夫冈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的内容以一段历史久远的古希腊神话传说为创作题材来对故事内容进行展开。
《特洛伊》是以《伊利亚特》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并在电影的拍摄中投入巨资从而达到真实的画面效果,而剧组又动用了很多人力进行特洛伊古城的重修,力求影片复古效果的完满,但是在影片上映后人们对影片却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批评者认为《特洛伊》相对于原作进行了一些多于甚至在有些方面是失败的改动,比如说去掉了原作中神?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还有一些支持者认为,影片在对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中,不仅注重其外在形象的表现,而且在精神上影片《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的创新也是值得赞扬的。
每个人对于影片的评论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解读方式,而笔者认为重构的影片在视觉冲击、人性的表现以及语言的表达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影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视觉冲击重构的效果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只狗向散发着臭气的遍地的士兵尸体中跑去,还有几只乌鸦在咬噬着死去士兵的身体,周围还有苍蝇在嗡嗡地乱飞乱叫。
看到这样的场景让人有种想呕吐的感觉,也让人感觉到战争所带来的残酷景象和可怕氛围,接下来就是观众看到的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所呈现出两支正在对阵的军队,士兵和马蹄的声音在战场中铮铮作响,给人一种世界即将灭亡的感受。
高大强壮的巴古利斯是塞萨里最为优秀的战士,而阿喀硫斯是阿伽门农军最为优秀的战士,而战争镜头最为突出的就是阿喀硫斯和巴古利斯之间的针锋相对的对决场面,巴古利斯的长矛速度飞快,而阿喀硫斯的两支飞矛也相当敏捷,最后的场景就是阿喀硫斯飞奔跳起将剑插入到巴古利斯的胸部,将巴古利斯重重地刺死在地,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塞萨利王臣服于阿伽门农,而这时观众的内心已经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在感叹阿喀硫斯勇猛无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死亡来临的时候给人的一种压迫感。
特洛伊国王的两个儿子赫克托耳和帕里斯以谈判的目的来到了斯巴达,当来到斯巴达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热情款待,裁判帕里斯却诱骗了海伦,从而又一次引起了战争的爆发。
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思索论文
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思索论文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思索论文摘要:英美经典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英美经典文学并对其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英美经典文学的赏析,尤其能够使我们在主体结构、人物刻画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体会西方语言的魅力,最终在文学赏析中提高自我对英美文学著作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
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
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
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
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雄出何处-论文
英雄出何处?摘要:影片《特洛伊》以其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这部影片取材于长篇英雄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诗人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生动再现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人们对于英雄的追求和崇拜。
通过观看和阅读,可以发现在这些英雄身上表现出的共同特质,即勇于承担部族责任,强烈追求个人荣誉。
关键字:《伊利亚特》英雄观念责任感荣誉感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对英雄的崇拜。
尤其是在文明不发达的人类早期时代,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是英雄创造了历史,所以更加重了对于成为英雄的热烈追求,以及对于已是英雄的极端崇拜。
在古希腊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英雄,去承担保卫部族的责任,去捍卫属于自己的荣誉。
史学巨著《荷马史诗》写的就是原始社会晚期,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是一部歌颂英雄主义的完美著作。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
影片《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它所描述的古希腊神话做了现代性的影视改编,再现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无数观众被这部史诗中人神交织的悲壮情节和其体现的英雄主义观念所感动。
在对这场恢弘的特洛伊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客观视角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
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
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原始社会的战争观念,即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我们看《特洛伊》时要把这样的观念带入到电影。
他们的战争的核心是掠夺财富,海伦只起了个导火线的作用,其核心是希腊人想借此次战争机会从它的邻邦那里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
事实上,在《伊利亚特》当中,诗人对与战争双方的态度都是歌颂的,歌颂原始人类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培养出来了充满信心、不避艰险、大胆无畏、吃苦耐劳的勇敢精神。
《特洛伊》——影评作业[修改版]
第一篇:《特洛伊》——影评作业特洛伊——美式英雄的浪漫之旅《特洛伊》开篇对白:永恒之博大深远,令人类神往,于是他们问自己:“我们的事迹能够流芳千古?”我们的名字能否为世人传颂?后人是否会感叹我们曾经的存在,我们的英勇的战斗,我们的炙热的爱情……诚如开篇这段话一样,《特洛伊》就是为英雄而生,英雄亦是为荣誉而战。
英雄一出生就注定了成为英雄,“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而整个《特洛伊》就是阿基里斯最辉煌的记述。
作为好莱坞的史诗性大片,除了高成本预算,豪华的明星阵容,宏大叙事场面的展现之外,独特的剧本视角讲述也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特洛伊》的纯文本结构,如果抛却了荷马史诗的神话长诗的基础,仅仅以一种异域文化在本土的架构展示来说,还是十分不错的。
至少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式英雄的浪漫,而这种浪漫在我们的这个国度里是决绝不会发生的,一场战争只为了成就一个王子的私欲满足他的爱情。
在《特洛伊》的纯文本里,帕里斯王子似乎只是个天真的王子,为了他的爱情,放弃了父王的君令,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赫克托王子和他们的父王,家族,原谅了他们王子的“胡作非为”。
一段爱情引发的一场战争,就成了这部《特洛伊》对这场战争的交代。
爱情的至高神圣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人在这里也充分显现了他们的浪漫,这份浪漫天真的近乎可爱。
在之后的故事叙述中,好莱坞编剧充分展现了他们塑造英雄的能力。
第一个英雄当然是战无不胜的阿基里斯。
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阿基里斯,最初的参战只是为荣誉而战,为了留名千古。
在这里剧本处理的还是略显单薄了,以及后来的阿基里斯砍掉阿波罗塑像的脑袋,和阿基里斯为爱情闯进特洛伊,阿基里斯之踵等等环节的处理,都和原著有很大出入。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就是一种异域文化对本土观众的影响。
《特洛伊》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首先对这段故事以及他们所改编的荷马史诗作为一般的观众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对这段历史的讲述编者具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是在一副空白的页面上重新作画。
从《特洛伊》看希腊神话
从《特洛伊》看希腊神话历史学家认为欧洲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是始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希腊,由于考古的发展,人们把时间大大地向前推进了,欧洲有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众神之父宙斯,让自己变换成一头白牛,并把一个美丽的少女从欧罗巴抢到克里特岛,逼迫她在那里成婚,那么欧洲以后就开始了欧罗巴,自此考古证实了欧洲文明始于克里特岛,始于爱琴海。
电影《特洛伊》是吸取于公元1000年以前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的,这也是欧洲最早的文字,而《荷马史诗》又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本片主要讲述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争夺海伦打了十年的仗。
标签:希腊神话;《特洛伊》;欧洲文化;神话正文:创世时代分为宇宙万物、自然万物、诸神、人类,人神共处的黄金时代。
人和神分开,但神仍然关心人类,属于人神关系密切的英雄时代。
《荷马史诗》口传的史诗,又叫口头文学,八世纪末希腊从古代的黎巴嫩那里学来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才开始有了文字。
古希腊人的语言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系。
1.希腊神话的概论—神话故事神话—是一门跨学科、宗教、文化、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
不同学科角度给出的定义是不同的。
对于神话的描述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神话故事是自古流传的故事;二,神话故事本身的背景和内容很古老;三,神话故事没有具体的作者;四,故事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五,神话故事是原始思维(不合逻辑的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
2.希腊神话概论—神话的特征神话中角色包括神(god)、图腾动物(totem)、英雄(heroes)。
神话的主题非常严肃,重大。
神话被认为是既神圣又真实的故事,人物时间地点交代的很清楚。
具有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2.1希腊神话的主要特色是神和英雄一是神。
先是诸神,以宙斯为首的家庭—奥林波斯神族住在奥林波斯山。
而后又分为“二流”的神,包括精灵、宁芙(Nymphs美丽女神的代表)。
二是英雄,希腊神话中人和神的本质区别是神是永生的,其他的只是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的后裔。
从《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
从《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作者:崔雪莹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特洛伊之歌》,一个是远古的经典诗篇,一个是今天的通俗小说,后者以前者为蓝本,力求重塑经典。
通过“女性觉醒”、“由神到人”、“战争起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从荷马史诗到《特洛伊之歌》的古今对接之中,既有融合,亦有疏离。
关键词:荷马史诗特洛伊经典以长篇小说《荆棘鸟》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1998年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取材于荷马史诗的通俗小说《特洛伊之歌》。
显然,这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旧故事的又一次再创造。
事实上,荷马史诗自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为诗人和散文家提供宝贵的素材,更成为后来许多作家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
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作品的母胎。
“历史学家从神话中能找到历史,信徒能找到宗教,而哲学家能找到哲学。
”[1]在后现代语境中,经典重构往往伴随着一片解构之声,笔者希望通过荷马史诗与《特洛伊之歌》的比较为经典的重读和重写提供新思路。
一.女性意识觉醒作为古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所创造的一份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宝藏,荷马史诗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但史诗中的女性——无论是女神还是凡间女子,都体现出古希腊社会经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男性霸权无情践踏女性人格和尊严的社会现实。
“女性意识,大多指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和心理机制,是女性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方式和角度,是女性从自我角度出发,自觉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外部世界,探究男女关系及其形成原因,追寻生命意义,进而形成自己世界观的一种意识。
”[2]虽然荷马史诗中的女神和女人的反叛行为表明她们已清醒地意识到树立新的自我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必要性,但史诗中荷马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远没有他对男性众生的抒写来的恢弘而又不失细腻。
从电影《特洛伊》看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
从电影《特洛伊》看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水利水电学院王磊2011301580251 在上课时,为了形象地介绍阿喀琉斯老师给我们放映了电影《特洛伊》中的节选片段,还向我们推崇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是多么的擅长处理细节和人物刻画。
我当天下课回到寝室就特地把完整版的电影找出来欣赏。
通过观看电影,我不仅被好莱坞的宏伟巨制所震撼,也通过这部电影和查找相关资料对古希腊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电影《特洛伊》是以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利用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对经典的重构中,既有融合又有疏离,即是重现也有发挥。
古希腊经典诗篇《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
好莱坞大片《特洛伊》以《荷马史诗》为蓝本,耗巨资再现了史诗般气势恢宏的场面,力求重现往昔风光,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作的思想内容、远古风情,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商业元素,在对经典重构的过程中,既有融合又有疏离,但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则是二者共同的特点,都折射了西方本土文化核心和民族心理结构。
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化三个源头(另两个是古希伯来犹太教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之一,对西方文化有何重要的影响。
如电影中的城邦制度,在政治上呈现多元化、民主化等特点,使得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靠契约来维系,权属意识明确,并强调个体意识,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个性自我表达。
影片《特洛伊》对原作《荷马史诗》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几乎完全摒弃神的形象的存在,只是作为一种信仰,完全突出了人的因素。
原作中主要人物阿喀琉斯为神与人所生,在影片的开始,也塑造了他“战神”般的形象,高大威猛的勇士顷刻间命丧于他剑下,仍保留了神的痕迹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氏族贵族意识。
好莱坞工厂向来以制造英雄主义著称,这一点上,是和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的。
从影片_特洛伊_谈早期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_张燕
111MOVIE LITERATURE[摘 要]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
这部影片取材于人类最古老的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是《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
[关键词]《特洛伊》;西方文化;英雄主义□张 燕 杜 渤 张 静(河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从影片《特洛伊》谈早期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人类最古老的史诗长篇《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一部宏伟瑰丽、辉煌动人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史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颇受电影创作者的偏爱。
影片《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和它所描述的古希腊神话做了现代性的影视改编,再现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无数观众被这部史诗中人神交织的悲壮情节和其体现的英雄主义思想所打动。
影片《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使之成为一部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公元前 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两个王子赫克托尔和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将她带出宫去,并劫走了大批财物。
于是,希腊各部落推选阿伽门农为统帅,发动10万大军,1186条战船,渡海攻打特洛伊,以报仇雪恨并夺回海伦。
战争中,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和特洛伊年轻的王子赫克托尔,逐渐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
因特洛伊易守难攻,希腊军队攻打了9年却没有攻下城池,双方伤亡重大。
第10年,希腊军由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献计,部队假作退兵,却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将木马拖回城里,不想木马中藏着20名希腊士兵。
影视改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由改编电影《特洛伊》看到的
影视改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由改编电影《特洛伊》看到的影视改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由改编电影《特洛伊》看到的《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著,叙述的是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歌颂了与异族战斗的英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
而电影《特洛伊》正是对这已长篇历史叙事诗的改编,它将这部英雄史诗浓缩成了两个多小时的具有画面感的电影,通过完整的情节和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所谓史实就是一首描写伟大严肃的主题的长篇叙事诗,诗体崇高庄严,叙事重点放在系一个部落、民族或者一个种族的命运于一身的英雄身上;是由一个文学艺人根据他的先民在民族扩张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口头创作的历史材料和传奇材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因此要想成功的对史诗进行改编必须要是严格而慎重的。
对于经典的改编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特洛伊》这部电影,我们通过对比电影和原著,电影基本上是符合原著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在神和人关系的处理上,原著追求的是神的力量的主宰,而电影则更注重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电影是淡化了神的形象和凸显人。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重新阐释。
这种阐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尽可能的使改编本的精神与原著一致,另一种是把原著作为改编的引子或框架,抛开原著精神,完全按照编者自己的艺术趣味重构甚至结构原著。
这样的改编是从电影编剧、导演的角度出发来呈现给观众他们对于原著的看法,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思想。
导演之所以改编电影,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书写重视的是思想的深度,电影偏重情节的起伏。
因此从电影情节的角度出发,导演会对原著做出改动。
这样的改编电影使名著的艺术思想更加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
影视媒介蕴涵艺术的因素,使电影兼具有原著和自身权重的双重艺术空间。
电影形象使观众对于原著中的一些朦胧感受得到了具体的再现。
但是这些优点并不是每一个观众都能接受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产生迥异的理解,这是无可非议的。
现代军事理念之歌——《特洛伊之歌》的解读
现代军事理念之歌——《特洛伊之歌》的解读
刘惠玲;赵燕燕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8)003
【摘要】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继<荆棘鸟>后,1998年又推出另一力作<特洛伊之歌>.如果说<荆棘鸟>是一曲凄婉的爱情悲歌,<特洛伊之歌>则是一支雄浑悲壮,令人回肠荡气的英雄交响曲.作者用现代军事眼光对古老的神话重新演绎,从战争的动因、战争法则、战争的智性取向到对英雄的刻画都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维和审美技巧,使得特洛伊之战焕发出了时代光彩.
【总页数】4页(P74-76,79)
【作者】刘惠玲;赵燕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甘肃白银公司一中,甘肃,兰州,730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以《特洛伊之歌》为例解析西方文学经典的改编 [J], 王华;
2.一曲英雄赞歌——解读考琳·麦卡洛的小说《特洛伊之歌》 [J], 刘惠玲;张骁;赵燕燕
3.现代性视野下《青春之歌》解读 [J], 卢月风
4.爱与美的赞歌--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解读 [J], 马国彦
5.选择短暂,选择光荣——读《特洛伊之歌》 [J], 陈暂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特洛伊之歌》为例解析西方文学经典的改编
以《特洛伊之歌》为例解析西方文学经典的改编
王华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特洛伊之歌》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取材于荷马史诗的通俗小说.这是对旧故事的再创造.事实上,荷马史诗自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为诗人和散文家提供宝贵的素材,更成为后来许多作家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作品的母胎.在后现代语境中,经典重构往往伴随着一片解构之声,笔者希望通过荷马史诗与《特洛伊之歌》的比较为经典的重读和重写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1页(P240-240)
【作者】王华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43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的演变——以《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尼伯龙根之歌》的改编为个案
2.商业电影的看点和市场逻辑--以史诗改编电影《特洛伊》为例
3.简
析从文学名著到影视作品的改编标准——以电影《特洛伊》为例4.当代文学经典
电视剧改编的传播学解析
——以《白鹿原》为例5."尊重"前提下谈古代经典小说影视改编——以《红楼梦》改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洛伊——英雄史诗
特洛伊——英雄史诗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
电影《特洛伊》正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里亚特》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剔除了所有神话色彩,把一场人神混战变成了一部关于爱情、战争、仇恨、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在这部融合众多元素的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两位真正的英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
在我看来《特洛伊》就是这两个人的电影,这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的英雄史诗。
布拉德皮特和艾瑞克巴纳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角色,他们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最有名的勇士,是特洛伊之战中唯一的一个半人半神。
其实这部《特洛伊》改名为《阿喀琉斯》也许更为合适,因为《特洛伊》的故事主要以这位希腊第一勇士为中心而展开。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特洛伊之战浓缩为表现阿喀琉斯悲剧宿命的一个背景。
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之间的矛盾。
在影片中,阿喀琉斯英勇善战却桀骜不驯,他是阿伽门农手下最杰出、也是阿伽门农最痛恨的勇士。
他不愿听从阿伽门农的号令,因为他看不惯一个国王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发动战争。
他甚至不愿意为希腊人的名义而战,因为他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明白“在我出生之前,希腊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然而,有一个理由却是他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明确宣示了主题,“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要名垂千古,让后人知道我们的荣耀和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伟大的爱情。
”阿喀琉斯仅仅因为奥德修斯说的“参战的英雄,都将千古留名”这一句话而走上了战场,尽管出发前他的母亲明确告诉他,“你如果去了特洛伊,必然会千古留名,但是只要去了特洛伊,你就再也不能回来。
”阿伽门农说:“阿喀琉斯属于过去,他目空一切,不会为任何国家效忠。
”阿伽门农则有着“六王毕,四海一”的野心,他聪明地抓住了阿喀琉斯骄傲的心态,让他心甘情愿地披上了盔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
以长篇小说《荆棘鸟》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1998年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取材于荷马史诗的通俗小说《特洛伊之歌》。
显然,这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旧故事的又一次再创造。
事实上,荷马史诗自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为诗人和散文家提供宝贵的素材,更成为后来许多作家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
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作品的母胎。
“历史学家从神话中能找到历史,信徒能找到宗教,而哲学家能找到哲学。
”在后现代语境中,经典重构往往伴随着一片解构之声,笔者希望通过荷马史诗与《特洛伊之歌》的比较为经典的重读和重写提供新思路。
一.女性意识觉醒
作为古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所创造的一份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宝藏,荷马史诗塑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但史诗中的女性——无论是女神还是凡间女子,都体现出古希腊社会经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男性霸权无情践踏女性人格和尊严的社会现实。
“女性意识,大多指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和心理机制,是女性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方式和角度,是女性从自我角度出发,自觉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外部世界,探究男女关系及其形成原因,追寻生命意义,进而形成自己世界观的一种意识。
”虽然荷马史诗中的女神和女人的反叛行为表明她们已清醒地意识到树立新的自我以
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必要性,但史诗中荷马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远没有他对男性众生的抒写来的恢弘而又不失细腻。
因此这也为身为女性作家的考琳·麦卡洛在重构特洛伊战争这个故事时提供了为女性重新树立形象的美好契机。
以海伦为例。
海伦的地位从荷马史诗中的惊鸿一瞥一跃而升至小说中无可替代的女主角,其性格也被刻画的更加鲜明突出。
她美艳绝伦又作风泼辣,敢笑敢哭敢骂敢爱敢恨,总结起来就是:她的人生她做主!在海伦身上,作者充分体现出当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但从她的婚姻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扭曲和异化,这也恰恰是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真实再现,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确立自我的艰难。
二.由神到人的转变
(一)否定宿命论
在《荷马史诗》中主要反映了以下两个主题:死亡与命运。
在古希腊,命运被描述成一种神秘的巨大力量,它主宰一切,高踞于人与神之上,不可抗拒。
无论是人,还是英雄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操纵。
人的生死需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上帝创造了人,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和命运还要服从神的安排和需要。
“希腊悲剧是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悲剧,它不是把悲剧看做人的自由意志(恶)的结果、看做某种人为的插曲或某种超出常规的意外,而是把它理解为生活或生存的一般规律和某种终极性的宿命、理解为人的自为存在(自由意志)与自在存在(命运)之间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永恒冲突。
”而在《特洛伊之歌》中,这种神话品格不复存在,它所表现的完全是战争中的
“人”,一个纯粹的“人类”悲剧。
作者几乎抽掉了所有《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神话中的命运悲剧大多成了性格悲剧,宿命论被予以否定。
普罗泰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也许可以解释麦卡洛为何“放弃神而专注人”的写作目的,即: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种神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故事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更加体现出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塑造完美英雄
荷马时代的英雄追求崇高的荣誉,他们不仅要骁勇善战、才智过人,为了捍卫英雄的荣誉甚至还需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而《特洛伊之歌》由于屏蔽了众神的出现,更多地赋予了英雄人物的人性之美。
以阿喀琉斯为例。
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是傲慢地凌驾于民族之上的英雄,他的决定、行为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
他的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因而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
麦卡洛对这个英雄人物进行了改造,使他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原则、善思考、解人意、重感情、英武善战的完美英雄。
他与阿伽门农为女俘争风吃醋而退出战斗被改成他按照奥德修斯的计谋,假装与阿伽门农闹翻而退出战斗,以诱使敌人出城而歼灭之的故事。
这样的改写,无疑更加彰显出阿喀琉斯作为将领及英雄的个人
魅力。
《特洛伊之歌》充分地汲取了古希腊神话故事的艺术养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如史诗般悲壮的古代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群,折射出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内涵,让读者为之动容,引发了受众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存在的进一步思索。
三.战争起因:殖民扩张
表面上看来,这场战争是因斯巴达王后海伦与特洛伊城王子帕里斯的爱情私奔引起复仇之战,然而麦卡洛的现代人意识使她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从现代经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即,该战争的整个目的就在于满足部分统治者不断膨胀的权利欲和扩张领土的欲望,通过战争才能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对文化殖民主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均将视线集中在近代的殖民地和宗主国文化文本中,对处于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神话中的可能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少有论及。
特洛伊战争作为一部权力话语铸就的移民神话,实质上揭示的是早期外来民族的文化殖民过程。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个原因也许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四.结语
从荷马史诗本身的文学和艺术性来看,它是西方文化界美丽灿烂的瑰宝,以其美丽优雅的形象和浓郁的诗意长久地流传在人们心中,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它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神话故事的改编,可以重新构造出一个更加符合新时期历史要求的艺术价值体系。
《特洛伊之歌》便是重塑经典之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