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学生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涵盖了一系列的数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与国家课程标准紧密相连。

以下是该教材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概述:1. 数与式- 整数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 代数表达式的理解和简化,包括合并同类项、分配律等。

-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们的解集。

2. 图形与变换-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点的坐标表示。

- 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 角的概念,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运算。

- 图形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变换。

3.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包括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的概率计算,以及概率的基本性质。

4. 探索与应用- 数学问题的探索方法,包括归纳、类比和推理。

-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旅行等实际问题的解决。

- 数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数学概念。

5. 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 通过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通常会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家庭作业。

此外,学生还应该通过课后的复习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请注意,这个概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而是一个简要的总结。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可能会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调整。

教师和学生应该参考最新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图片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图片版)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补充: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5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讲义(浙教版)

第5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讲义(浙教版)

第5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SAS”、“ASA”、“AAS”,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3.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知识精讲知识点0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3.两个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4.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知识点0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知识点03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能力拓展考点0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典例1】如图,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得到△ABC≌△BAD的是()A.BC=AD,∠ABC=∠BAD B.BC=AD,AC=BDC.AC=BD,∠CAB=∠DBA D.BC=AD,∠CAB=∠DBA【即学即练1】如图,点E在AB上,AC=AD,∠CAB=∠DAB,△ACE与△ADE全等吗?△ACB与△ADB 呢?请说明理由.考点0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典例2】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ABC的周长为14,求△BCD的周长.【即学即练2】如图,在△ABC中,AC=6c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BCN的周长是13cm,则BC的长为()A.6cm B.7cm C.8cm D.13cm考点03 角平分线的性质【典例3】如图,AC平分∠BAD,CE⊥AB,CD⊥AD,点E、D为垂足,CF=CB.(1)求证:BE=FD;(2)若AC=10,AD=8,求四边形ABCF的面积.【即学即练3】如图,在△ABC中,AD为∠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ABC的面积是30cm2,AB=13cm,AC=7cm,则DE的长()A.3cm B.4cm C.5cm D.6cm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如图,已知AB=AC,AE=AD,要利用“SSS”推理得出△ABD≌△AC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A.∠B=∠C B.BD=CE C.∠BAD=∠CAE D.以上都不对2.下列选项可用SAS证明△ABC≌△A′B′C′的是()A.AB=A′B′,∠B=∠B′,AC=A′C′B.AB=A′B′,BC=B′C′,∠A=∠A′C.AC=A′C′,BC=B′C′,∠C=∠C′D.AC=A′C′,BC=B′C′,∠B=∠B′3.如图,用∠B=∠C,∠1=∠2,直接判定△ABD≌△ACD的理由是()A.AAS B.SSS C.ASA D.SAS4.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下列条件中,能使△ADF≌△CBE的是()A.∠A=∠C B.AF=CE C.AD∥BC D.DF∥BE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点E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若∠A=60°,∠ABD=24°,则∠ACE的度数为()A.48°B.50°C.55°D.60°6.如图,在△ABC和△DCB中,∠A=∠D,AC和DB相交于点O,OA=OD.求证:(1)AB=DC;(2)△ABC≌△DCB.7.如图,AF=CE,AF∥CE,BE=FD,问△ABF与△CD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8.如图所示,点E在△ABC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F,若∠1=∠3,∠E=∠C,AE=AC,问△ABC≌△ADE吗?请说明理由.题组B 能力提升练9.已知:BD=CB,AB平分∠DBC,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A.2对B.3对C.4对D.5对10.如图,若∠B=∠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BOE≌△COD B.△ABD≌△ACE C.AE=AD D.∠AEC=∠ADB11.用如图所示方法测小河宽度:AB⊥BC,OB=OC,BC⊥CD,点A,O,D在同一条直线上,量出CD 的长度即知小河AB的宽度.这里判断△AOB≌△DOC的依据是()A.SAS或SSA B.SAS或ASA C.AAS或SSS D.ASA或AAS12.如图,已知AC=AD,要使△ABC≌△ABD,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C=∠D,③BC=BD,其中符合要求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3.如图,已知AB=CD,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若再添一个条件就可以证明△ABC≌△CDA,下列条件中符合要求的有()个.①BC=AD;②AD∥BC;③∠B=∠D;④AB∥DC;A.1 B.2 C.3 D.414.如图所示,△EBC≌△DCB,BE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A,CE与BD相交于点O.则下列结论:①△OEB≌△ODC;②AE=AD;③BD平分∠ABC,CE平分∠ACB;④OB=OC,其中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15.如图,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点E、F,若AB=5,AC=8,BC=10,则△AEF的周长为()A.5 B.8 C.10 D.1316.如图,在△ABC中,∠ACB=90°,BE⊥CE于点E,AD⊥CE于点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EC≌△CDA(填一个即可).17.如图,在△ABC中,边AB,A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连接AP,BP,CP,若∠BAC=50°,则∠BPC=°.18.如图,在△ABC中,点D在AC上,BD平分∠ABC,延长BA到点E,使得BE=BC,连接DE,若∠ADE=38°,∠C=42°,求∠BAD的度数.19.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延长BA至F使AF=AB,连接EF;延长CA至G 使AG=AC,连接DG,当∠G=∠F时,猜想线段BD与线段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题组C 培优拔尖练20.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OABC外一点,连接AD、BD、CD,且BD交AC于点O,在BD上取一点E,使得AE=AD,∠EAD=∠BAC,若∠ABC=62°,则∠BDC的度数为()A.56°B.60°C.62°D.64°21.在学习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后,一同学总结出很多全等三角形的模型,他设计了以下问题给同桌解决:如图,做一个“U”字形框架P ABQ,其中AB=42cm,AP,BQ足够长,P A⊥AB于A,QB⊥AB于点B,点M从B出发向A运动,同时点N从B出发向Q运动,使M,N运动的速度之比3:4,当两点运动到某一瞬间同时停止,此时在射线AP上取点C,使△ACM与△BMN全等,则线段AC 的长为()A.18cm B.24cm C.18cm或28cm D.18cm或24cm2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ADE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接BE、E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①△ABE≌△DCE;②BE=EC;③BE⊥EC;④2S△AEC=3S△AEB.A.1个B.2个C.3个D.4个2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AC=60°,BE,CD为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BE,CD交于点F,FG平分∠BFC,有下列四个结论:①∠BFC=120°;②BD=BG;③△BDF≌△CEF;④BC=BD+CE.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①D.①③④24.如图,在Rt△ABC中,∠ABC=90°,以AC为边,作△ACD,满足AD=AC,E为BC上一点,连接AE,∠CAD=2∠BAE,连接DE,下列结论中:①∠ADE=∠ACB;②AC⊥DE;③∠AEB=∠AED;④DE=CE+2BE.其中正确的有()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③④25.已知:在△ABC中,∠ABC=60°,∠ACB=40°,BD平分∠ABC,CD平分∠ACB,(1)如图1,求∠BDC的度数;(2)如图2,连接AD,作DE⊥AB,DE=2,AC=4,求△ADC的面积.26.如图,AD∥BC,∠D=90°,∠CPB=30°,∠DAB的角平分线与∠CBA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且D,P,C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P AD的度数;(2)求证:P是线段CD的中点.。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理解课程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物种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和意义
第二单元:物质的分子构造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单元:声与光
- 声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声光信号在通讯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力及其作用
- 力的概念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单元:机械能与能量转换
- 功、机械能和能量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
- 能量的守恒定律
-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第六单元:生物的组成与发展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
- 进化与生物发展
- 遗传与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同学们认真复并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提高科学研究效果。

>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自行核实教材内容。

浙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学生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学生版).

名称
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中间层 ④暖层 (电离层) ⑤外层
垂直高度
0-12
12-55 55-85 85-500 > 500
特征
A. 两极薄( 8Km)、赤道厚( 17-18Km) B. 对流运动剧烈(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 ; C. 占大气质量的 3/4; D.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E.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A. 臭氧集中在此层 B. 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C.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A.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 B. 流星气体大部分在此燃尽 A. 温度高 B. 能反射电磁波信号 C.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卫星传送电视电话信号
);

有关,与物体 重力、形状及浸在液
3.物体沉浮的条件(实心)
状态
上浮
漂浮
悬浮
下沉
沉底
图示
F浮
V ρ
4.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 1)密度计:使用时,
①结构: a.
(内有小铅丸或汞) ; b.
(刻度上小下大)
②原理: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不同
(液体密度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越小)
溶质的质量( g)
=
=
溶质的质量( g)
溶液的质量( g) 溶质的质量( g) 溶剂的质量( g)
( 3)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
意义
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溶液状态 达到饱和
单位
克( g)
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 g) 100 g
溶剂的质量( g)
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与温度无关 不一定饱和 无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形态中。

海洋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而陆地淡水主要是冰川水,但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对生命至关重要,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而儿童身上4/5是水分。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地循环流动。

小循环有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而大循环则是海陆间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有五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下渗(地下径流)。

这种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每年的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得出。

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的重要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等。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态浮在水面上,这是液水的异常现象。

第三节:水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公式为m=ρ/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密度的单位为千克/米3或克/厘米3,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浮G浮停在液体表面(ρ物ρ液③F浮G浮浮起(ρ物ρ液3、浮力的应用:1)测定物体密度;2)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可以用于制造气球、潜水衣等;3)浮力还可以用于建造大型船只,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重点梳理与培优:溶液问题——计算汇编(学生版+解析)

浙教版科学八上重点梳理与培优:溶液问题——计算汇编(学生版+解析)

浙教版科学八上重点梳理与培优:溶液问题——计算汇编【要点提要:】溶液相关的计算题整体可分四大类别: 第一类别:配置指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该类问题考核的是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基本运用,难点并不在计算而是在实验操作中的相关提问。

例如,在计算出溶质后,有关溶质的称量过程中指针偏转问题的提问、称量过程中各种状况对于结果的影响等。

第二类别:溶液的稀释、溶液的浓缩(没有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该问题为溶液计算题中主要常见问法,计算时主要根据变化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来建立等式:%%后液体后液体原液体原液体a m a m ⋅=⋅,无论问法如何变化,无非就是本等式的不同变形体的运用来求解即可。

第三类别:溶液的浓缩(有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且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析出晶体中含结晶水的问题在中考中也是可能构建的,但那种问题学习化学知识后才可以进行解答了,非本章学习中会出现的)该问题需要注意溶液的浓缩过程中有部分原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可得等式:析出后液体后液体原液体原液体m a m a m +⋅=⋅%%,无论问法如何变化,也可根据本等式进行适当变形来进行求解。

第四类别:不同浓度溶液混合问题该问题常规解法也是利用混合前各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总质量来建立等式:%%%2211混合后液体混合后液体原液体原液体原液体原液体a m a m a m ⋅=⋅+⋅,利用该等式即可求解。

也可以利用便捷方法来进行求解:如:假设有溶质质量分数a%的原溶液1与溶质质量分数b%的原溶液2按一定质量比混合成溶质质量分数c%的目标溶液,则:原溶液1与原溶液2需要按照质量比:||:||:21c a c b m m --=来进行混合即可,该简便方法可以简单运用加减法通过口算即可快速求解混合溶液质量比问题。

【题型讲解:】1、配制5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密度为1.1ml g /,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2、在医院质量分数为 75%的酒精常被作为消毒剂使用。

专题(4) 第四章(学生版教师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讲义

专题(4) 第四章(学生版教师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讲义

浙教版科学初二上册期末复习专题(4)——第四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1、物体之间的摩擦会是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2、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等量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等量正电。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流: (1) 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是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的移动产生的。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5、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6、通路: 电路中有电流的电路(闭合电路)开路:某处断开没有电流的电路(断路)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分为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的电流的比较:通路:电流正常;开路:没有电流;短路:电流过大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7、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略)8、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A、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B、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C、整个电路图最好呈矩形;D、图要完整美观,横平竖直,简洁、工整。

9、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电流只有1条路径)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中叫并联电路。

(电流路径有两条以上)第2节电流的测量1、电流(1)电流的符号 I(2)电流的单位: 安培(A), 毫安(mA ) , 微安(µA)。

1A=103mA,1mA=103µA2、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1)量程: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第22课常量与变量(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讲义(浙教版)

第22课常量与变量(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讲义(浙教版)

第22课常量和变量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体验在一个过程中有些量固定不变,有些量不断地变化.2.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相对地存在.3.会在简单的过程中辨别常量和变量.知识精讲知识点01 常量与变量常量与变量: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能力拓展考点01 常量与变量【典例1】球的体积是V,球的半径为R,则V=πR3,其中变量和常量分别是()A.变量是V,R;常量是,πB.变量是R,π;常量是C.变量是V,R,π;常量是D.变量是V,R3;常量是π【即学即练1】某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工100个零件,则工作效率η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数100和η,t都是变量B.数100和η都是常量C.η和t是变量D.数100和t都是常量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已知圆周率为π,在圆的周长C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C=2πr中,变量是()A.C,πB.C,r C.C,π,r D.C,2π2.一根蜡烛原长a厘米,点燃后燃烧时间为t分钟,所剩余蜡烛的长为y厘米,其中是变量的是()A.a,t,y B.y C.t,y D.a,y3.小李驾车以70km/h的速度行驶时,他所走的路程s(km)与时间t(h)之间可用公式s=70t来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数70和s,t都是变量B.s是常量,数70和t是变量C.数70是常量,s和t是变量D.t是常量,数70和s是变量4.一本笔记本5元,买x本共付y元,则5和x分别是()A.常量,变量B.变量,变量C.常量,常量D.变量,常量5.一本数学错题笔记本的售价为6元,若小青买x本共付y元,则x和6分别是()A.常量,变量B.变量,常量C.常量,常量D.变量,变量6.把20本书随意放入两个抽屉(每个抽屉内都放),第一个抽屉放入a本,第二个抽层放入b本,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20是变量B.a是变量C.b是变量D.20是常量7.每个同学购买一本课本,课本的单价是4.5元,总金额为y(元),学生数为n(个),则变量是,常量是.8.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某日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在这一问题中,是常量,是变量.9.假期即将开始,李伟制定了一张“假期每天时间分配表”,其中课外阅读时间为1.5小时,这里的“1.5小时”为(填“常量”或“变量”).10.分别指出下列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常量:(1)y=﹣2πx+4;(2)s=v0t+at2(其中v0,a为定值).11.某工厂有一个容积为280立方米的水池,现用3台抽水机从蓄满水的池中同时抽水,已知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15立方米.(1)抽水两个小时后,池中还有水立方米;(2)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12.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题组B 能力提升练13.在公式S=﹣t+20中,关于变量和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和20是常量,S和t是变量B.20是常量,S和t是变量C.﹣1常量,S和t是变量D.S是自变量,t是因变量14.小凡的话费原有余额60元,与姐姐通话,话费余额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是()A.话费余额B.时间C.60 D.小凡15.3x﹣y=7中,变量是,常量是.把它写成用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是.16.城市绿道串连起绿地、公园、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改善了城市慢行交通的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截至2016年底某市城市绿道达2000公里,该市人均绿道长度y(单位:公里)随人口数x的变化而变化,指出这个问题中的所有变量.17.在高速公路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s(单位:m),一般有公式s=,其中v (单位:km/h)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1)当v分别为50km/h,60km/h,100km/h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2)在上述公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18.从南京到上海的路程约为300km,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每小时行驶50km,行驶的时间为t(h),离南京的路程为s(km),回答下面的问题:(1)填写下表:t(h)123456s(km)(2)用含t的式子表示,并指出其中的常量和变量.题组C 培优拔尖练19.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记它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C,圆周率(圆周长与半径之比)为π.则这个问题的变量是()A.πB.r C.C D.r,C20.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kg)之间有下面的关系:x/kg012345y/cm1010.51111.5121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x与y都是变量;②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③物体质量每增加1kg,弹簧长度增加0.5cm;④所挂物体质量为7kg时,弹簧长度为13.5cm.21.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的面积ycm2与MA的长度xc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2.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运动的形式1.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行驶或直线往返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轨道运动。

三、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2.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

五、力和力的平衡1.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些力相互平衡。

六、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七、压强和浮力1.压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与支持物所受压力的比值。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2.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向上的托力。

公式:浮力=重力-排开流体的重力。

八、光学与声学1.光学: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光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光速与光在介质中波长成正比,与介质折射率成反比。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测距离,可测宽度等。

光线是光线是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

光线要遵守光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定律,可以简化为一条光线即可,常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上不存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reg refraction)。

八年级上册浙教英语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浙教英语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浙教英语知识点英语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浙教版教材是一本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本文将围绕着八年级上册浙教英语知识点进行论述,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Unit 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1.国家和国籍学生们需要掌握各个国家和国籍的单词,如:China(中国),Chinese(中国人),America(美国),American(美国人)。

2.询问和回答国籍学生们需要学会如何询问和回答国籍。

例如,询问国籍时可以使用句型“Where is he/she from?”,回答时可以使用形容词“is”和国家或国籍的名称。

Unit 2: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1.过去式的构成学生们需要学习过去式的构成方式,掌握规律。

对于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是在原形后面加上“-ed”。

例如:play(玩)- played (玩过);work(工作)- worked(工作过)。

2.描述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用过去式来描述过去的经历和事件。

例如:He went to the beach last summer.(他去年夏天去了海滩。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1.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学生们需要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构成方式,即“am/is/are + 动词的现在分词”。

例如:She is swimming.(她正在游泳。

)2.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例如:I'm watching TV.(我正在看电视。

)Unit 4: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1.询问和回答想法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用英语询问和回答想法。

例如: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你想去看电影吗?)- Yes, I do. / No, I don't.2.情态动词“can”和“could”学生们需要学习情态动词“can”和“could”的用法。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版)

第2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A聚焦教材课前预习)1.上浮的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即,则物体就会上浮。

物体露出液面后,浮力开始减小,当浮力减小到等于重力时,即,物体就静止下来,处于漂浮状态。

2.下沉的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即,则物体就会下沉。

物体下沉到容器底部后,在重力、浮力、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就静止在容器底部。

3.悬浮: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即,此时二力平衡,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4.如图1-3-11所示,冰漂浮在水面上,沉于酒精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受到水的浮力大于冰的重力大小B.冰受到水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大小C.冰受到酒精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大小D.冰受到酒精的浮力大于冰的重力大小图1-3-111-3-125.如图1-3-12所示,A、B、C是三个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

现将它们用相同的弹簧连接于容器底部,然后在容器中注入水使A、B、C三物体浸没于水中,三物体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A物体的密度最大B.B物体的密度最大C.C物体的密度最大D.三物体密度相等6.把体积为2×10-3 m3、重为12 N的物块放入水中,当它静止时所处的状态及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g取10 N/kg)()A.漂浮,F浮=20 N B.漂浮,F浮=12 NC.沉底,F浮=20 N D.沉底,F浮=12 N7.在家庭实验室中,小明把鸡蛋放入盛水的杯中,鸡蛋沉在杯底如图1-3-13(a);向杯中加盐,鸡蛋悬浮如图1-3-13(b);再加盐鸡蛋漂浮如图1-3-13(c)。

三种情况下,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正确的是(鸡蛋质量不变)()图1-3-13A.液体的密度ρa=ρb<ρcB.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 a=m b>m cC.鸡蛋受到的浮力F a<F b=F cD.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 a=p b>p c8.如图1-3-14所示,将一个小瓶的口朝下,使其漂浮在塑料瓶内的水面上,塑料瓶口密封,就做成了一个“浮沉子”。

第14课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题型技巧》精讲与精练高分突破(浙教版)

第14课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题型技巧》精讲与精练高分突破(浙教版)

第14课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探索并证明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知识精讲知识点0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知识点02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能力拓展考点0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典例1】如图,在△ABC中,D是边BC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DE=DF.求证:AB=AC.【即学即练1】如图所示,在△ABC中,CB⊥AB,∠BAC=45°,F是AB延长线上一点,点A在BC上,且AE=CF.求证:Rt△ABE≌Rt△CBF.考点02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典例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E⊥BE于点E,且BE=BC.求证:AB平分∠EAD.【即学即练2】如图,DE⊥AB于E,DF⊥AC于F,若BD=CD、BE=CF,(1)求证:AD平分∠BAC;(2)已知AC=16,DE=4,求△ADC的面积.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如图,BE⊥AC于点E,CF⊥AB于点F,若BE=CF,则Rt△BCF≌Rt△CBE的理由是()A.AAS B.HL C.SAS D.ASA2.如图,∠C=∠D=90°,添加一个条件,可使用“HL”判定Rt△ABC与Rt△ABD全等.以下给出的条件适合的是()A.AC=AD B.AC=BC C.∠ABC=∠ABD D.AD=BD3.如图,已知AB=DC,BE⊥AD于点E,CF⊥AD于点F,有下列条件,其中,选择一个就可以判断Rt △ABE≌Rt△DCF的是()①∠B=∠C ②AB∥CD ③BE=CF ④AF=DE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DE=6cm,AD =9cm,则BE的长是()A.6cm cm C.3cm cm5.在Rt△ABC和Rt△A'B'C'中,∠C=∠C'=90°,有如下几个条件:①AC=A'C',∠A=∠A';②AC=A'C',AB=A'B';③AC=A'C',BC=B'C';④AB=A'B',∠A=∠A'.其中,能判定Rt△ABC≌Rt△A'B'C'“的条件的个数为()A.1 B.2 C.3 D.46.如图,在Rt△ABC与Rt△DCB中,已知∠A=∠D=90°,为了使Rt△ABC≌Rt△DCB,需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字母和辅助线).7.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B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DF⊥AB 交AB于点F.若BF=BE,AC=4,DF=3.则AE的长为.8.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且DE=DF.(1)求证:AD平分∠BAC;(2)若AB+AC=10,S△ABC=15,求DE长.9.已知:如图,在直角△ABC中,∠C=90°,点D、F分别在边CB和AC上,DE⊥AB,垂足为E,且BD=DF,BE=CF.(1)求证:AD平分∠BAC;(2)当∠CAB=40°时,求∠FDC的度数.题组B 能力提升练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两个锐角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一条直角边相等且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两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④一个锐角和一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1 B.2 C.3 D.411.如图所示,H是△ABC的高AD,BE的交点,且DH=DC,则下列结论:①BD=AD;②BC=AC;③BH=AC;④CE=CD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12.如图,在△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 =4,则CH的长是()A.1 B.2 C.3 D.413.如图,P是∠AOB的平分线OC上一点(不与O重合),过P分别向角的两边作垂线PD、PE,垂足是D、E,连接DE,那么图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共有()A.3对B.2对C.1对D.没有14.如图,已知:∠BA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AB=6,AC=4,则BE=.15.如图,AE⊥AB且AE=AB,BC⊥CD且BC=CD,EF=8,BG=4,DH=6,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16.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点E;(1)若B、C在DE的同侧(如图所示)且AD=CE.求证:AB⊥AC;(2)若B、C在DE的两侧(如图所示),且AD=CE,其他条件不变,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7.如图所示,∠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1)求证:AM平分∠BAD.(2)写出DM与AM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18.如图,在Rt△ABC和Rt△ADE中,∠B=∠D=90°,AC=AE,BC=DE,延长BC,DE交于点M.(1)求证:点A在∠M的平分线上;(2)若AC∥DM,AB=12,BM=18,求BC的长.题组C 培优拔尖练19.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则:①若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若直角的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若斜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④两个直角三角形都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20.如图,△BD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延长BD至A,连接AC,作∠ABC的角平分线BE交DC于F,且BE⊥AC于E.若AE=12,△ABC的面积为360,则EF的长度为()A.6 B.7 C.8 D.921.如图,已知点C是∠F AE的平分线AC上一点,CE⊥AE,CF⊥AF,点E,F为垂足,点B在AE的延长线上,点D在AF上,若AB=20,AD=8,BC=DC,则AE的长为()A.14 B.15 C.16 D.1722.已知∠ACB=90°,AC=BC,AD⊥NM,BE⊥NM,垂足分别为点D,E.(1)如图①,求证:AD=BE+DE;(2)如图②,(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3.如图,在△ABC中,过点B作BD⊥CA交CA的延长线于点D,过点C作CE⊥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延长BD,CE相交于点F,BF=AC=.(1)求证:△BEF≌△CEA;(2)若CE=2,求BD的长.24.如图,在△ABC中,∠CAB的平分线AD与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于点D,DM⊥AB于M,DN⊥AC的延长线于N.(1)求证:BM=CN;(2)若AB=8,AC=4,求BM的长.25.(1)感知:如图1,AD平分∠BAC,∠B+∠C=180°,∠B=90°,易知DB,DC数量关系为:.(2)探究:如图2,AD平分∠BAC,∠ABD+∠ACD=180°,∠ABD<90°,(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作出判断并给予证明.(3)应用:如图3,在四边形ABDC中,DB=DC,∠ABD+∠ACD=180°,∠ABD<90°,DE⊥AB 于点E,试判断AB,AC,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完整word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三角形1、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21×底×高 注: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2、这三条线段必须在理解和掌握它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作图加以熟练掌握。

并且对这三条线段必须八年级知识点总结明确三点:(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均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而三角形的高线在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三条高都是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线中有两个垂足落在边的延长线上,这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

(3)在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高时可发现它们都交于一点。

在以后我们可以给出具体证明。

今后我们把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三条高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众多重要的知识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梳理这些关键的知识。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我们可以通过剪拼法或推理证明来理解这一定理。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也不容忽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且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需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

全等三角形也是这一章的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以及“HL”(斜边、直角边,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第二章: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具有独特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等于 60°。

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定理——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 c,那么 a²+ b²= c²。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也很多,比如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三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础。

例如,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 等。

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八年级是初中重要的一个学段,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科知识的一个集中期。

在科学学科中,同学们需要掌握并掌握重点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阐述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1.力的计算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向量量值,单位是牛。

当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力的合成需要进行计算。

2.物质的热性质物质的热性质指的是其在与热量接触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热传导、热膨胀、比热、相变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热性质。

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具有频率、振幅、波长等特性。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的基础,需要了解光线入射、反射角度等原理,以及光在经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二、化学1.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需要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所组成的,并且不同物质的组成有一定的区别。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并掌握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3.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是化学学科的重点内容,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4.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了解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条件。

三、生物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中的基本单位,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细胞分裂等内容。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内容,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

3.人类生殖和发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需要了解人类的生殖生理、生殖器官、人类胚胎和胎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

4.基因遗传和进化基因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掌握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八年级浙教版上科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水循环的动力B. :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放热动力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水和水溶液1.1 地球上的水1.世界水体构成①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主要部分,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 ②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总水量约 2.水的存在形式(因温度改变而状态改变) ①液态: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 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 ②固态:寒冷的极地或高山 ③气态:在空气中 3.水的循环(1)水循环5个基本环节:① ;② ; ③ ;④ ;⑤②内因: (三态变化) (3)类型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过程 及环节特点陆地水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再生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海陆间循环的近10倍)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水的分布1.海洋水96.53%2.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3.陆地淡水2.53% (1)其他水体1.25%(2)冰川水68.69% (3)地下淡水30.06%①永冻土地冰 0.86% ②土壤水 0.05% ③湖泊淡水 0.26% ④沼泽水 0.03% ⑤河流水 0.006% ⑥生物水 0.003% ⑦大气水 0.04%①外因蒸发 水汽输送海洋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降 水下渗海洋蒸发降水冷却凝结成云冷却凝结成云陆地蒸发降水蒸腾4.水资源分布:(1)全球水资源分布:时空分布不均丰富:附近地区、地区匮乏:地区、地区(2)我国水资源分布:①总量:江河径流总量居全球第6,但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②空间:③时间:5.生物与水:(1)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2)沙漠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①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主要供水途径是和(人体重量的以上是水分)②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1.2 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1)实验仪器和药品①仪器:、、②药品:水(2)实验现象①两个电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气泡速率,负极②两支玻璃管液面下降,且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③负极产生的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3)实验结论:通直流电水氢气+氧气(4)注意:①常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且不影响实验结果;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a. ;b.2.水分子的构成(1)水由构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水由氢、氧组成)(2)氧气由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3)氢气由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1.3 水的浮力1.浮力(1)定义: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2)浮力产生:物体在液体中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前后左右受力平衡)(3)浮力施力物体:(气体)(4)浮力的受力物体:;(5)浮力的方向:;(6)浮力的作用点:浸入液体的物体;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气体适用)(2)公式:(3)理解:①ρ液指,非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②ν排指(只当物体完全浸入液体时);③浮力只与、有关,与物体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物体沉浮的条件(实心)状态上浮漂浮悬浮下沉沉底图示F浮Vρ4.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使用时,①结构:a. (内有小铅丸或汞); b. (刻度上小下大)②原理: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越小)(2)轮船:①结构: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②原理:采用“空心”的办法使排水体积变大,增大浮力,从而能漂浮③注意:a.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F浮=G),V排变化b.当地球引力变化,船排开水的体积不变(3)潜水艇:①结构:潜水艇的两侧有水舱,可改变水的多少;②原理: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来实现的A.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不变,排出水舱的水,,上浮B.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自身重力变大,当时,悬浮C.当水舱再充水至时,下沉5.浮力的计算:(1):①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得示数F1(重力)②把物体浸入液体中,测得示数F2③计算浮力F浮=F1-F2=G物-F拉(2):(3):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知:(4):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1):被溶解的物质(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注意:任何气体、固体、液体都能组成溶液2.溶液特征:(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性质、组成完全(2)稳定性:溶质溶剂不会分离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②溶液是透明的,但可能有色(如高锰酸钾溶液)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空隙)4.悬浊液、乳浊液(颗粒可用显微镜观察)(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2)乳浊液(乳状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3)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5.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①药品存放: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里②药瓶取用:A.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匙或纸槽;“”B.大颗粒或块状:镊子夹取;“”(2)液体药品①药瓶存放:液体药品通常放在中②药瓶取用:A.倾倒法:a.瓶塞倒放;b.标签手心;c.口口相接;d.试管略倾;B.量取法:读数与静止时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1.5 物质的溶解1.溶解性:(1)定义: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① ;② ;③ (气体还与 有关)(氢氧化钙随温度升高,溶 解度降低)(3)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内因:① ;②外因:③ ;④ ;⑤ 2.溶解时吸放热:(1)放热: 、 、 ; (2)吸热: ; (3)不放热、不吸热: 3.溶液饱和度 (1)概念:①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②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③ 浓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④ 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2)关系:①浓溶液不一定饱和;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浓; ③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④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洗稀; (3)判断:保持温度不变,往溶液中继续加该物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4)转化:4.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B.要素:① ; ②溶剂: ; ③状态: ; ④单位: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克(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微溶可溶 易溶举例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氯酸钾硝酸钾、氯化钠(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A.内因:① ;②B.外因:③ (4)气体溶解度:A.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某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B.影响因素:①内因: ;②外因: ;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溶解度的表示、 、、①列表法(如硝酸钾) 温度/℃1020 30 40 5060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45.863.985.5 110138169202246②溶解度曲线法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点:表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②线: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③面:曲线上方任意点: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过饱和溶液 曲线下方任意点: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④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溶质质量分数(1)定义: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g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g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g g g +(3)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 意义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与温度无关 溶液状态 达到饱和 不一定饱和 单位 克(g )无计算公式g g 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g ×100%联系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gg g 100+)溶解度()溶解度(6.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按照配置要求计算出所需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2):用托盘天平称固体物质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溶剂的体积(3):把溶质和溶剂混合,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4):立即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溶液名称、质量分数)1.6 物质的分离1.物质的结晶(1)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晶体:析出的固体;母液:结晶后剩余的液体(2)结晶的方法与应用: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物质(如氯化钠的结晶、分离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物质(如硝酸钾的结晶、分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2.其他常用的分离方法(1)沉淀法:在水中加入明矾或活性炭等,搅拌后静置,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2)过滤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分离固液混合物①操作要领:“”: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体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②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3)蒸馏法: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液混合物(可蒸馏水)3.水的净化方法(1)沉淀法;(2)过滤法;(3)蒸馏法4.粗盐的提纯(1)溶解(2)过滤(3)蒸发(4)洗涤①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A.溶解--搅拌;B.过滤--引流;C.蒸发--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D.洗涤--利用玻璃棒把食盐从蒸发皿中转移到过滤器中②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利用余热把食盐烘干③经过滤后的实验,仍含有可溶性盐,属于混合物1.7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从工业、农业、生活入手解答第二章天气与气候2.1 大气层1.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