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学德育教育研究作者:朱金娥来源:《教育·名师在线》2021年第05期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立德”是核心,“树人”是目标。

中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教学时,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中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让他们在集体中共同成长要想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教师要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意识,有效利用竞赛或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班集体,促使学生积极交流沟通,增进友谊。

教师还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道德观,激发其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心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告知他们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例如,在举办团体操活动时,很多学生认为团体活动很累,而不愿意参加。

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产生逃避心理,有的学生会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可以先让所有学生一起休息,过后再鼓励大家继续训练。

在训练结束后,要进行归纳和总结,表扬那些起初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最终又加入进来的学生。

鼓励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使其认识到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其责任心,这对其以后快速地融入社会大有裨益。

二、关注学生的心灵,在细微处用心呵护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管理班级的办法。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3+3”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的探索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3+3”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的探索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3+3”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的探索发布时间:2021-08-17T14:39:45.77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李殿伟张冰[导读] 研究生导师是落实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导师培训是规范和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指导水平的重要举措。

李殿伟张冰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157011摘要:研究生导师是落实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导师培训是规范和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指导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文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导师立德树人的作用和导师培训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职责为导向,构建“学校、学科、导师”三级主体与“高端引领、同行交流、个人提升”三个培训模块的“3+3”研究生导师培训模式,为有效开展导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导师职责;导师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1]。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造就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2]。

因此,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区别于西方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西方更加强调教育中的德育教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当中,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重要指示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摘要:围绕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查总结研究生导师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并对研究生导师工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套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整体建设方案。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202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財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22〕1号)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

202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22〕1号)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要求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1]]。

这是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

何为“立德树人”?笔者认为,立德树人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层面,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和优秀学识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从专业教育到思想引领,从知识学习到人格养成的全过程、全方面育人。

因此,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归根到底在于两个方面,就是做好“道德教育”和“学术指导”工作,也就是教会研究生“做人”与“做学问”。

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笔者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现状与问题有着比较直观的体认,结合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组织开展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状况”问卷调查,进一步对研究生导师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当前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套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整体建设方案,以期能够为高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一)研究生导师重学术、轻德育现象较为普遍调查数据显示:78.6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学生影响比较大,71.69%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对学生影响比较大。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

2023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研究CATALOGUE目录•引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实施及保障措施•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02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当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科研轻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德育意识不足等,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加以解决。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工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学术论文等获取相关信息;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以了解他们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看法和评价;访谈法主要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部分研究生导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02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资源。

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还需要加强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特点。

关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路径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路径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路径探析【摘要】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首先探讨该模式的内涵,揭示其核心理念和目标。

具体分析了实践途径,包括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策略。

接着,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观念的转变。

然后,详细探索了该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

总结了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启示,强调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重要性、内涵、具体实践途径、效果分析、路径探索、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启示1. 引言1.1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立德树人”实践模式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塑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立德树人”实践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立德树人”实践模式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德育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

这种实践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弘扬民族精神。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要求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
当前,高校教师在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背景下,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已成为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理念
高校教师要秉持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责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与教学质量。

二、注重师德教育
高校应该重视师德教育,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并制定评价制度。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师德教育,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师德建设。

三、树立规范的职业道德规则
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和引导性。

高校应该制定并重视职业道德规范,让规范成为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约束。

四、着重培养教师的批判精神
高校教师应该有批判精神,学会分辨真正科学的知识和偏见观点,以及正确和错误的信息和思想,以更好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五、优化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有时以奖金、晋升等形式来重视和表彰优秀教师,使更多的教师能够积极地认真执行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真正做到先立道德,后事业。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理念、教育、制度规范、精神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将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动中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的路径

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的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那么关于高校究竟如何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从导师、学院及学校层面探讨了高校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具体路径。

一、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路径研究生导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践行者,从自身层面来说,应该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自觉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1]。

(一)提升自身基本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研究生导师要想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就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

首先,导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作为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重视思想教育,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导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最后,导师应该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

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秉承先进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明确立德树人职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和教导者,导师应该将德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并从研究生培养角度来明确和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

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导师应该从培养的各环节切入,将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导师应该因材施教,定期与研究生见面并沟通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2]。

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在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研中重视学术规范的教育,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涵养,避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

一、提高师德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德”,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德育都是教育的核心。

高校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师德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高校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言谈举止,家训文化的传承等,将自己的高尚品德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专业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好的师德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质量上。

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科,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保持前沿的研究水平。

同时,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

只有成为一名“善于教、懂得教”的教师,才能真正的胜任教学任务,成为学生的好老师。

三、注重教育教学成果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注重教育教学成果,用心呵护每位学生的成长,努力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高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之一。

高校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的局限,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任务。

同时,高校教师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注重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支持。

211010342_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11010342_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2年12月㊀第15卷第4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Dec.ꎬ2022Vol.15No.4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向丽均ꎬ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ꎻ湖北武汉430079)摘㊀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范生从事学业评价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ꎮ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要发挥考试评价引导教学㊁关注学生表现㊁科学选才的功能ꎮ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提升路径包括:在共情效应中践行评价理念ꎬ开设实效性的课程丰富评价知识ꎬ采取 反哺 模式提升评价技能ꎬ坚持知行合一的评价伦理等ꎮ关键词:立德树人ꎻ师范生ꎻ考试评价素养中图分类号:G45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4-0061-06收稿日期:2022-07-05基金项目:宁夏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专项课题(NXJKG22084)作者简介:向丽均ꎬ女ꎬ四川射洪人ꎬ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ꎻ胡向东ꎬ男ꎬ河南邓州人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㊀㊀2012年11月ꎬ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首次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ꎻ[1]2017年ꎬ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教育方面继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ꎮ十年间ꎬ立德树人在落实中不断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ꎬ联动课程改革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ꎬ逐步凸显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新面貌ꎮ教育评价由育分到育人的转向ꎬ离不开教师科学的评价素养ꎬ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来源的师范生素养ꎬ从成才走向育才的岗位ꎬ良好的评价素养是师范生展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ꎮ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ꎬ对于科学选才㊁精准育才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ꎮ但当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仍处于教师核心素养边缘地带ꎬ被忽视㊁缺乏实践的现状严峻ꎬ评价素养亟待提升ꎮ在立德树人视域下ꎬ强调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价值ꎬ注重评价实效ꎬ探索提升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路径ꎬ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ꎬ推动教育公平ꎬ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中ꎮ一㊁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价值意蕴㊀㊀评价素养是 关于评价学生所知㊁所能的方法类知识ꎬ怎样解释评价结果的知识ꎬ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去改善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效果的知识 ꎮ[2]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考试ꎬ考试是 人类有意识㊁有目的的反身评价活动 ꎮ[3]最早的考试形式是科举ꎬ在近千年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选才为主的考试文化ꎮ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教育评价的原则ꎬ要坚持立德树人ꎬ牢记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使命ꎮ[4]因此ꎬ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与教育评价走向休戚相关ꎬ是科学育才㊁合理选才的指挥棒ꎮ尤其是将来作为教师的师范生ꎬ良好的考试评价素养是合理评价学生的基础ꎬ在学业的评价仍以考试为主的情况下ꎬ教师考试评价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业成就ꎮ(一)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的活动ꎬ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ꎮ[5]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ꎬ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是直接评估学生学习表现的主要方式ꎮ在指向高考的教学中ꎬ考试评价更是改进和培育学生的主要参考ꎬ备受师生乃至社会关注ꎮ尽管 育分 到 育人 的转向势不可挡ꎬ但分数在当下依然是评优㊁升学的主要参考ꎬ对考试评价窄化为分数的认识依然是社会主流认识ꎮ要扭转学生狭隘的评价意识ꎬ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开始ꎮ师范生既是学生ꎬ又是未来的教师ꎬ其考试评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对考试㊁对学习的认识ꎮ首先ꎬ师范生在心智和年龄上有着天然优势ꎮ师范生朝气活力ꎬ有较强的职业期待ꎬ与学生年龄差较小便于沟通交流ꎬ 亲其师ꎬ信其道 ꎬ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顺利展开提供融洽的人际保障ꎮ其次ꎬ师范生对课堂㊁教材的理解更贴近生活ꎮ作为即将走出高校进入教学岗位的师范生ꎬ没有教学经验但有丰富的学习经验ꎬ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课堂教学ꎬ理解学习对于学生的真正意义ꎮ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ꎬ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为教学效果服务的观念ꎬ而是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学生表现ꎮ最后ꎬ师范生学习力强ꎬ创新能力强ꎬ易于接受新事物ꎬ职后大胆尝试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ꎬ有助于评价标准的改进ꎬ形成科学的考试评价素养ꎬ推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ꎮ(二)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2001年ꎬ我国正式开启基础教育改革ꎬ2019年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ꎮ20年间新课标取代了教学大纲ꎬ课程标准摆在突出位置ꎮ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ꎬ涵盖教学㊁命题㊁学业成就评价㊁教师培训等ꎬ在这些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ꎬ教师的评价素养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直接起作用ꎬ而是通过教材ꎬ测验ꎬ反馈等途径抽丝剥茧ꎬ到达育人的核心ꎮ首先ꎬ从立德树人的内涵看ꎬ所谓立德ꎬ即立大德㊁功德㊁私德ꎬ要求 明大德㊁守公德㊁严私德 ꎮ[6]这些要求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的教ꎬ进头脑㊁进课堂ꎬ德行涵养离不开每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ꎬ从知识获取到能力培养ꎬ从核心素养的养成到价值观的树立ꎮ师范生的评价素养的高低ꎬ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素养的理解与重视ꎬ关系到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核心问题ꎮ教师教学评价的转向ꎬ对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ꎬ重视自身能力提升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ꎮ其次ꎬ师范生新锐的教学理念拓宽学生思路ꎮ通常情况下ꎬ我们的教学评价总是关注学生学业成果或者学习表现ꎬ常常是 为了学生的教学评价 ꎬ很少反思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评价ꎮ师范生能从学生需要的评价出发ꎬ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ꎬ调整自己的评价方式㊁内容㊁目标等ꎬ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的 黄金屋 千钟粟 等提升社会地位的渠道ꎬ而是与时俱进ꎬ契合全面发展的时代主流ꎬ知行合一㊁知情意行协调进行ꎬ真正做到内化于心㊁外化于行ꎬ[7]实现人生价值ꎮ(三)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生立德树人的共同基础教师的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研究和教学研究ꎬ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自己教学上的问题ꎬ获得改善教和学的依据ꎮ[8]教育大计ꎬ教师为本ꎮ教师的综合素质ꎬ师德水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ꎮ师范生作为双重身份的社会人ꎬ也承担着双重责任ꎬ在要求自己以德做人的同时还肩负着以德育人的教师使命ꎮ立德树人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指向标ꎬ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标ꎮ教师以身作侧ꎬ率先垂范ꎬ才能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ꎬ教书与育人的统一ꎮ考试评价不仅是从发展的视角出发ꎬ尽可能对学生学习及学习结果等做出全面㊁客观的评价ꎬ[9]在育人维度上ꎬ考试评价还具有双向功能ꎬ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同时也检验教师自身的德智才ꎮ师范生将评价功能用于反躬自省ꎬ避免评价偏见ꎬ分数偏见ꎬ用评价结果区别对待学生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教师也要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ꎬ以德立身㊁以德立学㊁以德施教㊁以德育德 [10]ꎬ可见ꎬ育人先育己ꎬ育己先育德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ꎬ而在于激励㊁唤醒㊁鼓舞ꎮ[11]师生相互激励㊁相互唤醒㊁相互鼓舞ꎬ教师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专业发展ꎮ[12]在这个层面ꎬ教师评价发挥着约束师生教与学行为的功能ꎬ引导师生共同走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ꎮ二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现状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ꎬ师范生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补充的主力ꎮ但师范生并不意味着毕业一定能胜任教学工作ꎬ在知识㊁能力㊁观念方面ꎬ与合格教师还有一定差距ꎮ2020年5月ꎬ笔者曾对某所师范院校师范生评价素养做过调查ꎬ主要从考试素养的建构要素来分析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现状ꎬ由于师范生还未正式进入工作岗位ꎬ调查主要以师范生的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为依据ꎮ(一)考试评价理念薄弱理念是指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ꎮ[13]考试评价理念就是对考试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ꎬ进而影响行动选择ꎮ师范生对考试并不陌生ꎬ从接受教育到步入教学岗位ꎬ经历大大小小考试近百次ꎬ但熟悉并不意味着认同ꎮ从考试评价的态度看ꎬ师范生由于在校接受评价理论知识多于评价实践ꎬ在理论上对考试评价表示认可ꎬ但在实践上比较滞后ꎬ避难就易ꎬ在关于师范生考试评价态度调查中ꎬ95%的师范生不认同统考之外教师无须自主测评 ꎬ但93%的师范生认为 自主测评有难度因而很少实践测评 ꎮ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14]ꎬ同理ꎬ没有实践的评价认识也是空洞的认识ꎮ可见ꎬ缺少实践的考试评价只会停留在浅层次地认同上ꎬ对于考试评价激发学生高阶思维㊁高层次能力以及评价本身就是学习这样的深度认同ꎬ师范生在职前阶段难以理解ꎮ从考试评价的功用看ꎬ师范生受自身考试经历的迁移影响ꎬ对考试评价的功能停留在对学习的评价阶段ꎬ评价主要是检测学习效果ꎬ通过考试的形式以分数或者等级评定学生ꎬ总结学习情况ꎮ教育评价最根本的属性是评价要具有教育性ꎬ考试评价也不例外ꎬ考试和教学应是一体的ꎬ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取决于那里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ꎬ[15]并且应贯穿整个教学中ꎻ根据厄尔对于学习与评价关系的分类ꎬ师范生当前持有 对学习的评价 [16]这样的认识将考试功能窄化为独立于教学之外的测验ꎬ主要对结果进行量化的评价效果ꎬ而忽视对评价结果进行质性分析ꎬ无法将评价重心从结果转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上ꎮ(二)考试评价知识片面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具有专业技能性ꎮ作为将来的老师ꎬ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ꎬ整个大学期间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ꎬ再经过实习阶段教学能力的锻炼ꎬ大部分师范生能作为教学合格的准教师ꎮ但师范生评价知识不论从外部条件还是自身学习方面ꎬ均处于薄弱阶段ꎮ一是从中观的专业知识分类看ꎬ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储备不够扎实ꎮ在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术语解释调查中ꎬ88.2%的师范生 不了解经典测量理论 ꎬ95.3%的师范生 不了解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 ꎬ96.9%的师范生 不了解发展性评价理论 ꎮ在关于效度㊁信度㊁双向细目表㊁标准差等基本概念的调查中ꎬ超过半数的师范生不了解这些评价基础知识ꎮ可见ꎬ对评价的理解还没有进入专业领域ꎬ对评价的认识局限在考试的概念上ꎮ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不扎实还体现在基础知识判断上ꎮ在关于 信度的值越接近1ꎬ表明信度越低 和 测验中试题的区分度越高ꎬ测验信度越高 两类对比判断中ꎬ接受调查的师范生对两类问题的 是否 选择接近50%ꎬ区分度只有0.12ꎬ说明师范生对两类知识的理解处于模糊甚至猜测状态ꎮ二是师范生对考试评价知识不够重视ꎮ通过对师范生的访谈ꎬ普遍认为评价知识属于即用即学型ꎬ与教学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相比ꎬ不需要储备过多ꎬ对评价知识在经验上的把握胜过系统的理论学习ꎮ对于命题习惯 拿来主义 ꎬ缺少自己设计㊁编制试题的意识ꎬ难以将考试评价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ꎬ重教学ꎬ轻评价ꎮ最后ꎬ师范院校关于教育评价的课程开设极少ꎮ统计6所部属师范院校ꎬ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上ꎬ只有一所院校在 教师教育选修 板块开设了教育评价 课程ꎬ其他院校均没有开设专门的评价课程ꎮ开设学科专业课居多ꎬ教师教育课程多设置为选修类型ꎬ且集中在教学技能训练㊁班级管理㊁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学习ꎮ师范生在培养计划中就没有得到专业系统的评价知识学习ꎬ更不用说考试评价知识ꎮ(三)考试评价技能单一相比评价知识和评价理念ꎬ师范生对评价技能相对重视一些ꎬ但对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问题ꎮ首先ꎬ评价方法单一ꎮ在问卷中ꎬ关于评价方法的调查ꎬ55.1%的师范生认为 双向 是内容和难度两个方向的简称 ꎬ44.9%的师范生认为 双向 是内容和能力两个方向的简称 ꎮ从对双向细目表结构模棱两可的认识来看ꎬ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于考试评价的程序含糊不清ꎬ可见考试评价方法掌握不牢靠ꎬ就算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ꎬ也没有理清基本的评价步骤ꎬ这样的现状在师范生中普遍存在ꎬ在职前专业成长中忽视了评价能力的培养ꎮ其次ꎬ收集评价信息低效ꎮ调查中ꎬ关于收集评价信息的方式ꎬ87%的师范生认为主要以学生作业ꎬ课堂提问和学生日常表现为主ꎬ而进一步追问师范生从哪些具体的日常表现来评价学生ꎬ从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的目标是什么ꎬ如何设计课堂提问达到有效评价ꎬ几乎没有确切的回答ꎮ可见ꎬ收集评价信息流于形式ꎬ并且没有实效性ꎻ在对于评价信息收集与教学策略选用的调查中ꎬ73.2%的师范生几乎从不或者偶尔会在 新学期开始ꎬ我会针对学生实施一次测量ꎬ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ꎬ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 ꎬ原因是 不知道题型选择与何种评价目标对应 ꎻ71.7%的师范生从不或偶尔 在测验后ꎬ我会根据试题分析的信息反映出来的测验统计特征(如难度㊁区分度等)ꎬ找出不良试题ꎬ组建自己的优质试题题库 ꎻ对于考试评价信息的使用ꎬ没有从关注学生过程和依学生掌握情况制定教学目标ꎬ对于测验的结果ꎬ也没有用于教学反思和改进ꎬ 考指导教ꎬ教㊁考㊁评一体 的理论实践不够深刻ꎬ评价信息利用效果低ꎮ最后ꎬ对于考试评价结果的处理随意ꎮ有价值的反馈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以及可改进的空间呈现在学生面前ꎬ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㊁获得学习的动力ꎮ[17]但师范生当前评价结果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弱ꎬ面向学生的评价解释主要集中在评价知识掌握的情况ꎬ以试卷讲评的方式进行整体反馈ꎻ面向家长的反馈往往以期中㊁期末统考分数为参考ꎬ大多以口头方式以考论考ꎮ三㊁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提升路径素养是可教育与培养的ꎬ[18]其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ꎮ评估素养是教师发展终生能力的必需品ꎬ而且也是保证其学生福祉的重要保证ꎮ[19]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ꎬ关注人的发展的意识逐渐成为主流的新时代教育中ꎬ提升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是师范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ꎬ也是提升未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ꎮ结合前文对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现状分析ꎬ主要围绕考试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ꎬ从理念㊁知识㊁技能和伦理四个方面分析提升路径ꎮ(一)践行 共情 考试评价理念共情最早出现在美学领域ꎬ是一种他向反应ꎬ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情㊁需要和意图ꎮ[20]师范生有十多年的学生身份经历ꎬ既做过学生ꎬ也将成为教师ꎬ在把握 学习与教学 的关系上ꎬ能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想要学到什么? ꎻ也会站在教师角度思考 应该教什么知识ꎬ应该如何去教 ꎮ比起通常情况下教师重点关注 教 ꎬ师范生在与学生的共情力更易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活动ꎮ在考试评价中ꎬ积极的共情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在开展考试评价中更关注情感评价ꎮ考试中学生会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ꎬ但评价结果很少真正关注学生情感状态ꎮ情感变量是十分重要的[21]ꎬ践行共情理念的考试评价ꎬ在测验中教师不仅测量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ꎬ还关注这些内容是不是学生需要ꎬ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学科是否感兴趣ꎬ进而调整教学ꎬ使评价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ꎮ研究认为ꎬ懂得关怀的教师会通过 站在学生立场上来体验 ꎬ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ꎮ[22]比如华中师范大学胡向东教授ꎬ在教学中开发 考试故事 专栏ꎬ鼓励师范生分享自己的考试故事ꎬ站在学生应考立场体会学生的感情ꎬ注重对学习态度㊁兴趣㊁价值观的培养ꎮ此外ꎬ共情效应还体现在考试评价理念的教育性上ꎬ在评价结果中重视评价指导教学的立场ꎬ在评价反馈中注重外部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统一ꎮ融入共情理念的考试评价ꎬ引导师范生在立场和站位上以学生为评价主导ꎬ从学生的成长来观照自身教学ꎬ一方面有利于将考试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并且学生受益ꎻ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目标指向性更明确ꎮ(二)实效性的课程学习丰富考试评价知识知识和实践就像做手艺一样ꎬ两者必须结合ꎮ[23]师范生需要的也是指向考试评价的实践知识ꎮ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ꎬ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ꎮ[24]因此ꎬ对于师范生来说ꎬ获取考试评价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ꎬ开设具有实效性的评价课程是丰富师范生考试评价知识的关键ꎮ首先ꎬ评价课程的开设要根据师范的需求ꎬ合理设置课程内容ꎮ入学阶段ꎬ师范生处于职前预备期和适应期ꎬ对考试评价知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ꎬ由过去作为评价对象到今后成为评价主体ꎬ对考试评价知识初步认识是第一需求ꎬ通过解开 什么是评价 为什么要进行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的利弊 等一系列疑惑ꎬ增进对评价课程的理解与认同ꎬ理清师范生考试评价应知应会的知识ꎮ进入实习阶段ꎬ 如何编制试卷 如何进行测验 如何运用评价结果 等指向实践过程问题解决的知识则成为主要需求ꎮ其次ꎬ细化评价课程目标ꎮ明确细化评价课程目标ꎬ有利于增强师范生进行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自觉性ꎮ评价课程的开设不仅有了解识记基础层级的需求ꎬ也有应用创新高阶需求ꎮ具体可以将考试评价课程细化为三类目标ꎮ一是基础目标ꎬ主要是拓宽考试评价知识面ꎬ包括考试原理㊁考试功能㊁考试方法等普遍性知识ꎬ达到识记㊁领会的程度ꎮ二是一般目标ꎬ主要是加强考试评价技能的锻炼ꎬ包括制定考试评价方案ꎬ设计㊁实施和评价考试ꎬ反馈评价结果等ꎮ结合师范生个人学习目标和课程一般目标ꎬ加深对考试评价课程的理解ꎬ防止学习概念化㊁模糊化ꎮ三是核心目标ꎬ主要强调师范生心理或精神层面的评价知识ꎬ[17]这是师范生内化评价知识和技能的结果ꎬ形成某种评价心理ꎮ师范生根据所学评价知识和自身实践ꎬ结合应对不同的评价环境ꎬ形成不同的习惯性评价ꎮ因此ꎬ考试评价知识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师范生合理评价ꎬ避免评价偏见和功利性评价ꎮ最后ꎬ组建专业的评价课程教师队伍ꎮ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ꎬ讲求理论性㊁知识性和实践性ꎮ要求教师对评价论具有深度认知ꎬ以确保让学生能够学到系统的法治知识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ꎮ[25]同时ꎬ还需具备灵活的教学方法ꎬ创设评价环境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ꎬ注重结合实践的评价教学ꎬ还可适时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授课ꎮ评价知识是师范生专业发展必备知识ꎬ系统有效的评价课程是师范生学习评价知识的主要渠道ꎬ因此ꎬ考试评价课程设置不仅要遵循学科的内容本身的逻辑ꎬ而且要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阶段顺序ꎬ防止理论无法指导实践ꎬ学不能致用ꎮ(三) 师徒反哺 模式提升考试评价技能师范生在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之前ꎬ通过专业实习这一途径正式接触教师职业ꎬ因此ꎬ专业实习是刷新师范生对教师认知的一个过程ꎬ[26]也是师范生实践考试评价技能的真实场域ꎮ实习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有效指导是实习取得效果的关键ꎮ但对于考试评价ꎬ师范生具备评价知识但缺乏考试评价实践ꎬ指导老师具有考试评价经验但评价知识不系统ꎬ因此ꎬ两者可以取长补短ꎬ提升考试评价技能ꎮ经验型教师在考试评价中易于产生忽视教育评价原理的习惯性评价ꎬ多数情况下根据个人偏好进行判断ꎬ影响评价的真实性ꎮ 反哺 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弊端ꎬ对于指导老师的考试评价案例ꎬ师范生可以结合习得的评价知识予以分析㊁完善ꎮ在这个过程ꎬ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评价知识的应用能力ꎬ一方面促进指导教师的评价活动更加规范科学ꎮ同时ꎬ老教师的经验有助于师范生拓展考试评价的功能ꎬ将考试评价作为教学决策工具的测验ꎬ厘清在课堂不同时段组织测验的目的ꎬ深化对考试评价的认识ꎮ此外ꎬ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ꎬ评价手段也日趋智能化ꎬ师范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普遍优于指导教师ꎬ在实习中通过帮助指导老师提升信息技术ꎬ有助于指导教师创新评价方式ꎬ内化理念ꎬ增强技能ꎬ师范生的考试评价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ꎬ师徒反哺ꎬ教学相长ꎮ评价不仅贯穿这个教学ꎬ也伴随教师职业生涯ꎬ因此ꎬ不论是师范生还经验型教师ꎬ均应当提升考试评价技能ꎬ创新评价方式ꎬ创造性利用评价结果ꎮ(四)知行合一的原则构建考试评价伦理规范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ꎮ[27]考试评价伦理要求在考试评价中涉及教师㊁学习㊁家长㊁学校等关系时也应遵循道德和准则ꎮ教育评价伦理直接影响教育评价活动的性质和方向㊁质量和效益ꎮ[28]讲究知行合一的考试评价伦理ꎬ意味着考试评价的道德意识与评价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互为表里ꎬ指导考试评价活动有序展开ꎮ在考试评价的准备阶段ꎬ做好测评计划与实践的统一ꎬ从提升学生能力角度命题而不是片面追求分数和绩效的命题ꎻ在考试评价实施阶段ꎬ做到公平试测ꎬ确保测评的真实有效ꎻ在统计结果反馈阶段ꎬ不因任何利益曲解和篡改结果ꎬ根据以人为本 的测评初衷ꎬ客观向学校㊁学生㊁家长做好解释报告工作ꎬ调整教学计划ꎮ考试评价伦理是师范生考试评价素养的道德规范ꎬ对于即将进入岗位的师范生意义重大ꎬ在伦理的约束下ꎬ明白考试评价中 应该做什么 和 不能做什么 ꎬ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ꎬ也是师德师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ꎮ四㊁结束语国将兴ꎬ必重学而贵傅 ꎮ[29]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ꎬ是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㊁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ꎮ师范生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力量ꎬ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ꎬ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ꎬ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ꎮ 一树百获者ꎬ人也 ꎬ[30]人格塑造。

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初步探究

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初步探究

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初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研究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

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构建,旨在加强研究生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进行初步探究,有助于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路径,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研究生是未来科研和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研究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还可以促进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过深入研究路径的理论基础、实践探讨、优化策略、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可以为高校提供更科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这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深入剖析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实践探讨、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旨在为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对个体及社会的积极影响,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研修总结与反思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研修总结与反思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研修总结与反思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研修经历,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一、研修总结1.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在研修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导师,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2.关注学生成长,提升综合素质研究生阶段,学生面临着学术压力和人生选择的困惑。

作为导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学术进展、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我注重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5.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反思与改进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立德树人的能力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更好的榜样。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将继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团队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将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整体实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

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探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探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中教育的目标也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学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中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人之一,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如何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成为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必要对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只有强化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探究高中班主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德育教学策略,力求为高中德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和思想觉悟提升的关键时期,而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的意义在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深入探讨班主任在立德树人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使命,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研究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德育教学方案和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其在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班主任个人的职业发展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高中德育教育不断完善,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接班人。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0T00:55:38.32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1期作者:卢曼吴金锟李潘卢妍旸[导读]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高校的助学和育人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卢曼吴金锟李潘卢妍旸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822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高校的助学和育人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顺利毕业。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不断的改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得以完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效;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1“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概述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在立德树人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校也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人发展。

高校在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其给予高度的尊重,把维护公平、公正作为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高校实施助学活动,既能使更多的贫困高校生享有读书的权利和机会,又能使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

在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内心情感,重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2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2.1“三全育人”有利于推动教学与“大思政”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共同参与的资助育人责任体系要强化和完善高校工作,就必须落实“三全育人”思想,把“大思政”的思想、方法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而资助育人要在推动“大思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具体的管理工作,包括资助管理。

虽然辅导员在工作中会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会耐心细致地处理资助工作,但要真正做到“三全育人”,光靠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助学工作存在着“三全育人”、教学过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立的状况,使二者之间的有效协调不到位,从而使受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关于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笔者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个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覆盖全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层次。

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也具备健全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构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

教育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灵活多样,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评价体系要客观公正,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理念。

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家校合作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那么,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导向。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其导向则是在以德育树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潜能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构建立德树人的路径上,需要明确教育内容和形式。

教育内容需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所要求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一些公民基本素质,如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等。

而教育形式则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在教育工作中,激励评价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进行有效的帮助。

第四,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实现立德树人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学校要与社会各界积极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发展机会;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任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然而,这项任务的实现并不简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个方面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包括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并提出建议和思考,以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

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关键途径,它涉及到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学生教育等方方面面。

首先,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我们需要建立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教育体制,强调教育的公平、普及和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准。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把德育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将道德、法律、伦理等知识纳入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师培训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带头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教育工作,推行德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它涉及到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哲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家意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推广先进文化,包括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其次,现代文化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思考、判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伦理素养。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社会是立德树人的多元格局社会是立德树人的多元格局,它涉及到家庭、社会、政府等多个方面。

首先,家庭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探索新时代,新要求,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如何进行立德树人建设,是当前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探索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旨在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时代的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风气日益浮躁,道德风险不断增多,涌现出一些道德失范、不端行为,这也给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品质与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要在学生身上注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路径探索1. 增强师生的道德自觉首先要加强师生的道德自觉,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做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示范者。

学校也要建立健全的道德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道德考核,形成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氛围。

2. 融入德育内容的学科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要融入德育内容,使德育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

通过专业的学科教学,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 建立多元化的德育活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也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4. 完善德育管理体系要建立全面的德育管理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注重个性化德育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路径探析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导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不仅要关注学术成果的培养,更应致力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的提升。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导师责任心不强,关注重心偏向科研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导师缺乏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等。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落实导师的育人责任,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2 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意义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导师育人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导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导师育人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导师不仅要传授学术知识和科研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研究者。

导师育人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导师育人职责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加强研究生导师育人职责的意义在于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

2. 正文2.1 加强导师育人职责的必要性加强导师育人职责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当前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所在,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立德树人视域下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策略

立德树人视域下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策略

立德树人视域下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策略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 422000湖南省娄底市第一职业中学417000【摘要】:近两年党和国家将思政教育提到了新高度,提出学校教育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成为现阶段完善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南针。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已经不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状况,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

高中时期属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能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高中班主任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应利用正确的道德观影响学生的成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形成有重要的责任。

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德育的效果,让高中生有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引言提高班主任的德育领导能力,在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养成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学校积极引导班主任不断加强树立积极的教师角色定位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把自己的温暖和道德情感充分倾注激发到每一个高中学生身上,坚持以德育实践为基础,构建并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

一、高中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学生。

培养人才需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还应有更完善的道德修养,才可以保证高中生能全面地发展,并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中班主任应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可以利用科学的措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遵循科学培养和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德育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

高中生和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班主任应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开展德育,并且也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培养理念,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多方面渗透德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导师德育自觉对于研究生德育实效的提升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目前的德育实践看,导师德育自觉仍存在着理性认知不足、情感认同不够、行为方式偏差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研究生德育的实效。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德育环境等现实挑战,导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主动了解德育对象、积极推进方法创新,以提升自身德育自觉,进而增强研究生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德育自觉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怎样培养研究生及研究生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关涉到研究生德育的根本宗旨及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导师开展德育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研究生德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在促进研究生专业化成长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注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

而作为研究生导师,德育责任更是重大,意义更为深远,需要研究生导师在德育自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自身德育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付诸于实际行动。

可以说,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对于研究生德育实效的提升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试就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德育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其一,从国际环境看。

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高校站在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通过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其中,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接触参与的机会更多。

与此同时,研究生在向国际社会推送、传递中国核心价值的同时,亦会受到西方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影响和浸染。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其强大实力的映照下显示出无比的真实性和客观的普适性,对我国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较大的冲击,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着青年这一群体。

导师作为研究生德育的首要负责人,应站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开展好德育工作,为研究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想侵蚀形成坚实屏障。

其二,从国内环境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利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正如拉尔夫·达仁道夫所指出的那样,“利益的内容会给人以了解事物是向何处运动的启示。

因此,某个人必然会把这些利益变为行动”[1]。

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规则体系很难再适用,而能够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规则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2]特别是道德领域更是如此。

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七零八落、而现代价值体系又远未建立的背景下,道德边缘化趋势加剧,逐利行为被大肆追捧。

行为失范、社会失序,高校内的研究生德育将如何走出当前社会中所谓道德与利益的悖论冲突?这是导师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德育对象思想更加多样其一,研究生主流意识认同度高,但实践却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

毋庸置疑的是,尽管当前我国多元文化冲突并存,挤压着主流价值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较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得以解决,政治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反映到研究生思想领域,对党的领导力、执政力认同度大幅提升。

但研究生在具体实践中更为务实,观察和处理问题往往“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3]。

因此,引导研究生的行为指向,提升其道德内涵,使之既契合于研究生个体价值追求,又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是导师德育责任的重要方向。

其二,研究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但更多对其持怀疑和审慎态度。

作为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群体,研究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深受网络文化影响,他们对自身的网络信息辨识力和网络文化驾驭力有着高度的自信。

每天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手持无处不在的移动媒体,对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资源随时搜索、快速浏览并做出判断,研究生早已对这样的生活驾轻就熟。

同时,他们在无际的信息环境中穿梭,却又不盲从,逐渐养成了批判的性格和怀疑的精神,将其直接指向研究生德育本身。

德育对自身有何意义?接受德育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能否助力自己走向更高层次的成功?对于这些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研究生心态,德育自觉无疑会将导师引向更深的思考。

(三)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创新其一,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德育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

在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导师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刻认识研究生德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德育内容创新,始终发挥其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系统、更逻辑、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4],为研究生德育内容创新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研究生德育的时代性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社会价值共识的凝练概括;又与现代文明体系相承接,是构建我国现代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

作为社会凝心聚力的感召力量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它不是理论宣传中的价值性表达,不是凝固在教材里的简练性文字,而是与时代发展高度契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温度话语。

因此,导师必须深刻认识其本质内涵,深入研究其话语转换,“积极探索其教育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5]。

二、当前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理性认知不足,德育责任感不强理性认知是指导师对德育目标、内容等认知清晰,并对自身的德育责任定位准确,是德育自觉的基础层次。

当前,导师在德育目标达成共识的同时,在其他如德育内容、责任范围等方面却有较大争议和分歧,而这些争议和分歧正是导师德育自觉中理性认知不足的根源所在。

其一,德育责任范围边界不清。

研究生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责任范围是导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导师对其的认识,不仅仅来自于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更来自于对自身与其他研究生德育主体之间的责任比较。

当前,导师、专职德育教师及德育相关部门等职责交叉、分界不清的状况导致导师的德育优势难以凸显,德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再加之导师自身也面临着科研、职称等方面的压力,因此会自动忽略彼此责任中的重叠部分,进而出现了研究生德育中要么“责任冲突”、要么“责任真空”的状况。

可见,导师对自身责任范围的主观随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责任的落实。

其二,德育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不断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德育能力,是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导师应深化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宗旨,弄清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这一问题;深刻把握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使命,弄清楚究竟怎样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深刻认识研究生德育的重大意义,弄清楚研究生教育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

然而,部分导师德育责任意识淡薄,只埋头于自身专业研究之中,未能有效承担起道德引领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诚如学者叶飞所言,“学科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知识主义、专门主义、价值中立主义的立场,回避品德教育责任,忽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使命”,造成“德育忽视”。

[6](二)情感认同不够,德育主动性较低在德育自觉中,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导师能够主动去了解研究生实际,积极寻求德育的契机和切入点,并以点带面,实现德育的系统化。

情感认同是理性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没有情感认同,德育自觉只能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或者导师在德育实践中被动消极地承担责任。

目前,绝大部分导师愿意承担起德育责任,做好研究生的“领路人”,然而这种责任意愿与情感认同有着较大的区别。

其一,德育遵循主观意愿,忽视研究生实际。

“在哲学语境中,认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主要是指一致、赞同,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和归属的愿望”[7]。

情感认同要求导师在情感上应将研究生视为平等的个体,与其开展民主对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德育工作。

然而,部分导师在德育过程中只教育宏观性内容,未能对研究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现实的道德困境作出深度阐释和有效回应。

导师用心良苦而研究生并不理解、导师善意而研究生并不认可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师生良性关系的构建,也制约着研究生德育实效的提升。

其二,德育碎片化明显,系统性不足。

学者涂昌儒指出,“德育碎片化就是学校德育工作零散,各部门德育工作不协调。

”[8]就导师德育责任而言,研究生德育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专职德育教师通过系列课程对研究生进行的系统化教育往往在研一就会结束,之后的德育过程基本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

然而,导师德育在时间、内容上未能与专职德育有效对接,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德育效果。

二是导师开展德育的时间、内容呈现碎片化。

研究生专业教育从基础理论学习到科研能力提升,无不渗透着导师对其的精心指导和系统训练。

相比之下,导师对研究生德育的主动性不强,时间、精力投入明显较少。

(三)行为存在偏差,德育实效性不高行为自觉是指在德育实践中导师积极施为,采取有效方法对研究生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以达到矫正、优化其思想和行为的目的,是德育自觉的最终落实。

但当前导师在德育实践中的行为偏差,对研究生德育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

其一,以身作则未能践行。

运用渗透式隐性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理念,坚持以身作则,以己化人、以情感人,是渗透式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导师开展德育实践、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导师对其理解存在误区,产生了以身作则要求太高而难以达到的错觉,进而未能积极践行。

其实,以身作则并非要求导师“全能”或者“万能”,而是要求导师分清自身德育责任的内容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

除此之外,部分导师面对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使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面对种种利益诱惑弃守学术诚信等等,都使作为传递道德正能量的以身作则原则饱受质疑。

其二,行为方式存在过激。

无论从思想特点还是年龄结构看,研究生行为的不确定性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恰恰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使研究生的可塑性成为可能,使德育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研究生德育就是要辨析这些不确定性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规范,以预防和化解研究生可能出现的偏激行为。

而研究生一旦出现偏激的行为,导师对其采取何种行动,会对研究生产生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导师应将其视为德育的最佳契机,然而部分导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直接以激烈的行动应对研究生偏激的行为,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例如,近期出现的研究生因不能毕业跳楼事件及断绝师生关系事件都值得我们深思。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提升德育自觉的主要路径(一)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增强研究生德育的主动性马克思在谈到责任时,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