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品]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全册教案2
高中数学子集、全集、补集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A 教案
子集、全集、补集(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意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意义.3.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分析、归纳.2.数学化表示日常问题.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等价和化归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维方式.2.个体与集体之间,小集体构成大社会的依存关系.3.发展学生抽象、归纳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的区别;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的理解.教具准备中国地图、多媒体、胶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地图,先看江苏省区域在什么地方?再看一看中国的区域.请问:江苏省的区域与中国的区域有何关系?生:江苏省的区域在中国区域的内部.师:如果我们把江苏省的区域用集合A来表示,中国的区域用集合B来表示,则会发现集合A在集合B内,即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在集合B内.再看一看下面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投影胶片,胶片上可以用一组人群表示)A={x|x为江苏人},B={x|x为中国人},生:江苏人是中国人.师:我说的是从集合的角度看是什么关系?生:集合A中的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师:说得对,再来看一看下面给出的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有什么关系?(1)A={1,2,3},B={1,2,3,4,5};(2)设A为启东中学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生:均有集合A中的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由此引出子集的概念.二、讲解新课1.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 ⊇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其数学语言的表示形式为:若对任意的x∈A,有x∈B,则A⊆B.——为判别A是B的子集的方法之一.很明显:N⊆Z,N⊆Q,R⊇Z,R⊇Q.若A不是B的子集,则记作A B(或B A).读作“A不包含于B”(或“B不包含A”).例如,A={2,4},B={3,5,7},则A B.2.图示法表示集合(1)Venn图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必要时还可以用小写字母分别定出集合中的某些元素).由此,A⊆B的图形语言如下图.AB(2)数轴在数学中,表示实数取值范围的集合,我们往往借助于数轴直观地表示.例如{x |x >3}可表示为 0 1 2 3 4 5x 又如{x |x ≤2}可表示为 0 -11 2 3 x 还比如{x |-1≤x <3=可表示为 0 -2-11 2 3 x 3.集合相等对于C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 ={x |x 是等腰三角形},由于“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集合C 、D 都是由所有等腰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即集合C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 中的元素.同时,集合D 中任何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C 中的元素.这样,集合D 的元素与集合C 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子集概念对两个集合的相等作进一步的数学描述.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A ⊆B ),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B ⊆A ),此时,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 =B .事实上,A ⊆B ,B ⊆A ⇔A =B .上述结论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 ,且b ≥a ,则a =b ”相类比,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4.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例如,A ={1,2},B ={1,2,3},则有AB.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就在于“A B ”允许A =B 或A B ,而“AB ”是不允许“A =B ”的,所以若“A ⊆B ”,则“AB ”不一定成立.5.空集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 例如{x |x 2+1=0,x ∈R },{边长为3,5,9的三角形}等都是空集.可以让同学们列举多个生活中空集的例子.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若A ≠∅,则∅A .6.子集的有关性质 (1)A ⊆A ;(2)A ⊆B ,B ⊆C ⇒A ⊆C ;A B ,BC ⇒A C.7.例题讲解【例1】 写出集合{a ,b }的子集. 解:∅,{a },{b },{a ,b }.方法引导:写子集时先写零个元素构成的集合,即∅,然后写出一个元素构成的集合,再写两个元素构成的集合,依此类推.师:请写出{a ,b ,c }的所有子集.生:∅,{a },{b },{c },{a ,b },{a ,c }{b ,c },{a ,b ,c }. 师:写出{a }的子集. 生:∅,{a }. 师:∅的子集是什么? 生:∅.师: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板演),先猜一猜4个元素集合的子集个数是多少?集 合集合元素个数集合子集个数∅0 1 {a } 1 2 {a ,b } 2 4 {a ,b ,c } 3 8 {a ,b ,c ,d }4 …… ……n 个元素生:16个.师:从上面写出的集合子集我们可以看出集合的子集个数与集合的元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换句话:你能否猜想n个元素集合的子集共有多少个子集?生:2n个.师:猜得很好.因为我们所学知识还不能证明这个结论,要等到高二学过排列、组合知识后就可以证明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先学.【例2】写出不等式x-3>2的解集并进行化简(即化成直接表明未知数本身的取值范围的解集).解: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x-3>2}={x|x>5}.【例3】在以下六个写法中,错误写法的个数是①{0}∈{0,1}②∅{0}③{0,-1,1}⊆{-1,0,1}④0∈∅⑤Z={全体整数}⑥{(0,0)}={0}A.3B.4C.5D.6思路分析:①中是两个集合的关系,不能用“∈”;④表示空集,空集中无任何元素,所以应是0∉∅;⑤集合符号“{}”本身就表示全体元素之意,故此“全体”不应写;⑥等式左边集合的元素是平面上的原点,而右边集合的元素是数零,故不相等.只有②和③正确.故选B.【例4】已知A={x|x=8m+14n,m、n∈Z},B={x|x=2k,k∈Z},问:(1)数2与集合A的关系如何?(2)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如何?师:元素与集合之间、集合与集合之间分别用什么符号连接?生:元素与集合之间用“∈”或“∉”连接,集合与集合之间用“⊆”“”“=”或“”等连接.师:本问题的第(1)问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生:要判别2是否属于A,只需考虑2能否表示成8m+14n的形式,若能写成8m+14n的形式,则说明2∈A,否则2∉A.师:很好.现在的问题是2能否写成8m+14n的形式?生:能,并且可以有多种写法,比如:2=8×2+14×(-1),且2∈Z,-1∈Z,2=8×(-5)+14×3,且-5∈Z,3∈Z等.所以2∈A.师:我们从第(2)问中读到了什么?生:判定两个集合A、B的关系,应优先考察它们的包含关系.对于本题,我们的思考是A⊆B成立吗?B⊆A成立吗?如果两个方面都成立,则A=B;如果只有一个方面成立,则应考虑是否是真子集;如果两个方面都不成立,则两集合不具备包含关系.师:回答得很好,问题是如何判别A⊆B?生:用定义法.任取x∈A,只要能够证明x∈B,则A⊆B就成立了.师:好,现在我们一起解决问题(2).生:任取x0∈B,则x0=2k,k∈Z.∵2k=8×(-5k)+14×3k,且-5k∈Z,3k∈Z,∴2k∈A,即B ⊆A.任取y0∈A,则y0=8m+14n,m、n∈Z,∴y0=8m+14n=2(4m+7n),且4m+7n∈Z.∴8m+14n∈B,即A⊆B.由B ⊆A且A⊆B,∴A=B.师:对于本题我们能够得到A=B,现在的问题是在集合有关问题中如何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生1:欲证A=B,根据定义,只需证A⊆B,且B ⊆A即可.生2:如果A、B是元素较少的有限集合,也可用穷举法判别它们相等.师:很好,两位同学的方法加以组合,判别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就完美了.由此,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敢于探究,善于探究,我们一定能挖掘出自身的潜能,使自己的学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十分有益.三、课堂练习教科书P8练习题2答案:(1)∈(2)∈(3)=(4)(5)(6)=四、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子集的性质.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归纳的思想、定义法、穷举法.五、布置作业1.满足条件{1,2}M⊆{1,2,3,4,5}的集合M的个数是A.3B.6C.7D.82.已知集合A ={x ,xy ,1-xy },B ={0,|x |,y },A =B ,求实数x 、y 的值.3.已知M ⊆{1,2,3,4,5},且a ∈M 时,也有6-a ∈M ,试求集合M 所有可能的结果.4.若a 、x ∈R ,A ={2,4,x 2-5x +9},B ={3,x 2+ax +a },C ={x 2+(a +1)x -3,1},求: (1)使A ={2,3,4}的x 的值; (2)使2∈B ,B A 的a 、x 的值; (3)使B =C 的a 、x 的值. 板书设计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 Venn 图 集合相等 真子集 空集 子集的性质 例1 例2 例3 例4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2. 进一步掌握作差、作商、综合法等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测、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核心素养1. 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以及推论,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 进一步掌握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提升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3. 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强化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不等式性质及其应用.难点: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与不等式的共性与差异.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不等式,但上升到理论层次,例如比较大小的理论根据--作差法,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与证明,利用不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证明等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等式个性质的条件及结论,做到有理有据、严谨细致、条例清楚,提高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为我们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先回顾等式的有关性质:性质1 如果那么(对称性)性质2 如果那么(传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帮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提高学生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递性)性质3 如果那么性质4 如果那么性质5 如果那么新知讲授【知识一:不等式的性质】性质1 如果如果,那么.性质2 如果,那么(传递性)性质3 如果,那么性质4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性质5 如果,那么性质6 如果,那么性质7 如果那么. 符号表示:文字表示: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移项法则:文字表示: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正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负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反向.注意:同向不等式相加得同向不等式,并无相减。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必修4)全套教案集(共4册)精品打包下载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 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与方程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精品】(578)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578)新课标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高中数学教案必修全套(人教A版)【必修1教案|全套】目录第一章函数与集合的概念 (1)1.1 集合 (3)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3)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7)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45)1.2 函数及其表示 (77)1.2.1 函数的概念 (77)1.2.2 函数的表示法 (101)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51)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51)1.3.2 奇偶性 (195)本章复习 (213)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35)2.1 指数函数 (237)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37)第1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238)第2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 (251)第3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3) (266)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82)第1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83)第2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300)第3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3) (310)2.2 对数函数 (329)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329)第1课时对数与对数运算(1) (330)第2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 (343)第3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3) (357)2.3 幂函数 (386)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401)3.1 函数与方程 (402)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402)第2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417)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427)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449)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449)第2课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466)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480)第1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480)第2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490)第一章函数与集合的概念本章教材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课本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集合和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认知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课本突出了集合和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课本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和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用图象表示函数,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课本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和函数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中,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分类讨论思想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缺少的.函数的表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课本重视采用不同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方法.课本将函数推广到了映射,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连续性.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这方面的训练.对函数的三要素着重从函数的实质上要求理解,而对定义域、值域的繁难计算,特别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不作提倡,要准确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函数动态图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体现课本的选择性,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取舍.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整体设计教学分析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抽象、概括等.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本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建议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在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交流学习概念后的认识;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根据需要,及时提示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三维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思路2.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自己举的例子.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 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④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讨论结果:①能.②能.③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④a是集合A的元素,b不是集合A的元素.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⑤能,是珠穆朗玛峰.⑥不能.⑦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的确定性.⑧3个.⑨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这就是集合的互异性.⑩集合M和N相同.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可以发现: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提出问题阅读课本P3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快速写出常见数集的记号.活动: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指定学生展示结果.学生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后,教师强调:通常情况下,大写的英文字母N、Z、Q、R不能再表示其他的集合,这是专用集合表示符号,类似于110、119等专用电话号码一样.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这些常见的数集,要求熟练掌握.讨论结果: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N*或N+: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Z: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Q: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R: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提出问题①前面所说的集合是如何表示的?②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除字母表示法和自然语言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③集合共有几种表示法?活动:①学生回顾所学的集合并作出总结.教师提示可以用字母或自然语言来表示.②教师可以举例帮助引导:例如,24的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把24的所有正约数写在大括号“{}”内,即写出为{1,2,3,4,6,8,12,24}的形式,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列举法.注意:大括号不能缺失;有些集合所含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100},自然数集N:{0,1,2,3,4,…,n,…};区分a与{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又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无数个,不适合用列举法表示.可以表示为{x∈R|x-3>2}或{x|x-3>2},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描述法.③让学生思考总结已经学习了的集合表示法.讨论结果:①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Q,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等等;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③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应用示例思路1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A.大于6的所有整数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1图象上所有的点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x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集合元素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此类选择题要逐项判断.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在选项A、C、D中的元素符合集合的确定性;而选项B中,难题没有标准,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不能构成集合.答案:B变式训练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B.爱好足球的人C.中国的富翁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答案:D2.2007浙江宁波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理1在数集{2x,x2-x}中,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分析:实数x的取值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则2x≠x2-x,解得x≠0且x≠3,∴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x|x<0或0<x<3或x>3}.答案:{x|x<0或0<x<3或x>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含义和元素的性质.当所指的对象非常明确时就能构成集合,若元素不明确,没有判断的标准就不能构成集合.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列举法的形式,展示解答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加以纠正.利用相关的知识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把元素写入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所给的集合均是用自然语言给出的.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方面:(1)自然数中包含零;(2)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公式法和分解因式法,方程x2=x的根是x=0,x=1;(3)除去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约数的正整数是质数,1~20以内的所有质数是2、3、5、7、11、13、17、19.解:(1)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A={0,1,2,3,4,5,6,7,8,9}.(2)设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A={0,1}.(3)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2,3,5,7,11,13,17,1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通过本题可以体会利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和严谨性,以后我们尽量用集合来表示数学内容.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较少时,通常选择列举法表示,其特点是非常显明地表示出了集合中的元素,是常用的表示法;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集合;(2)明确集合中的元素;(3)把集合中所有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写成A={……}的形式.变式训练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的集合A;(2)所有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的集合B.答案:(1)A={-8,8};(2)B={-7,-6,-5,-4,-3,-2,-1,0,1,2,3,4,5,6,7}.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思考描述法的形式,再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过程.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用数学符号表示集合元素的特征.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用数学符号可以表示为10<x<20,x∈Z.(重点引导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作为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找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并把共同特征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然后写在大括号“{}”内,在大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在(1)中利用条件中现有元素代表符号x,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就是满足方程x2-2=0.在(2)的条件中没有元素代表符号,故要先设出,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即可;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有两个:一是大于10小于20(用不等式表示),二是整数(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符号“∈”来表示).解:(1)设方程x2-2=0的实根为x,它满足条件x2-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2-2=0}.方程x2-2=0的两个实数根为2,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2,2-}.(2)设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x,它满足条件x∈Z,且10<x<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x∈Z|10<x<20}.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B={11,12,13,14,15,16,17,18,19}.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分别表示集合和元素;(2)用数学符号表达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3)在大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写成A={…|…}的形式.描述法适合表示有无数个元素的集合.注意: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否则用描述法表示.思路21.(1)A={1,3},判断元素3,5和集合A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2)所有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为集合?(3)A={2,2,4}表示是否准确?(4)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解题思路,让学生思考以下知识:(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其符号表示;(2)集合元素的性质;(3)两个集合相同的定义.解:(1)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知3属于集合A,即3∈A,5不属于集合A,即5∉A.(2)由于素质好的人标准不可量化,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故A 不能表示为集合.(3)表示不准确,不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应表示为A={2,4}.(4)因其元素相同,A 与B 表示同一集合.变式训练1.数集{3,x,x 2-2x}中,实数x 满足什么条件?解:集合元素的特征说明{3,x,x 2-2x}中元素应满足⎪⎩⎪⎨⎧-≠-≠≠,23,2,322x x x x x x 即⎪⎩⎪⎨⎧≠--≠≠,032,3,322x x x x x 也就是⎪⎩⎪⎨⎧-≠≠≠,1,0,3x x x 即满足x≠-1,0,3. 2.方程ax 2+5x+c=0的解集是{21,31},则a=________,c=_______. 分析:方程ax 2+5x+c=0的解集是{21,31},那么21、31是方程的两根, 即有⎪⎪⎩⎪⎪⎨⎧=•-=+,3121,53121a c a 得⎩⎨⎧==-1,c -6,a 那么a=-6,c=-1.答案:6 -13.集合A中的元素由关于x的方程kx2-3x+2=0的解构成,其中k∈R,若A中仅有一个元素,求k的值.解:由于A中元素是关于x的方程kx2-3x+2=0(k∈R)的解,2,知A中有一个元素,符合题设;若k=0,则x=3若k≠0,则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9时,kx2-3x+2=0有两相等的实数根,此时A中有一当Δ=9-8k=0即k=8个元素.9.综上所述k=0或k=84.2006山东高考,理1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y),x∈A,y∈B},设集合A={0,1},B={2,3},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A.0 B.6 C.12 D.18分析:∵x∈A,∴x=0或x=1.当x=0,y∈B时,总有z=0;当x=1时,若x=1,y=2时,有z=6;当x=1,y=3时,有z=12.综上所得,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0+6+12=18.答案:D注意:①判断元素与此集合的关系时,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只需观察这个元素是否在集合中即可.用符号∈,表示,注意这两个符号的左边写元素,右边写集合,不能互换它们的位置,否则没有意义.②如果有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元素在集合中,那么这些元素就能构成集合,否则不能构成集合.③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直接观察它们的元素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就相等,否则不相等.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x2-9=0的解组成的集合;(4){15以内的质数};6∈Z,x∈Z}.(5){x|x3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列举法的书写格式,并讨论各个集合中的元素.明确各个集合中的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即可.提示学生注意:(2)中满足条件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时,从第二个数起,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4)中除去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的约数的正整数是质数;(5)中3-x是6的约数,6的约数有±1,±2,±3,±6.解:(1)满足题设条件小于5的正奇数有1、3,故用列举法表示为{1,3};(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有6、9、12,故用列举法表示为{6,9,12};(3)方程x2-9=0的解为-3、3,故用列举法表示为{-3,3};(4)15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故该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2,3,5,7,11,13};6∈Z的x有3-x=±1、±2、±3、±6,解之,得x=2、4、(5)满足3x1、5、0、6、-3、9,故用列举法表示为{2,4,1,5,0,6,-3,9}.变式训练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x2-4的一次因式组成的集合;(2){y|y=-x2-2x+3,x∈R,y∈N};(3)方程x2+6x+9=0的解集;(4){20以内的质数};(5){(x,y)|x2+y2=1,x∈Z,y∈Z};(6){大于0小于3的整数};(7){x∈R|x2+5x-14=0};(8){(x,y)|x∈N且1≤x<4,y-2x=0};(9){(x,y)|x+y=6,x∈N,y∈N}.思路分析: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找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要注意不重不漏,不计次序地用“,”隔开放在大括号内.解:(1)因x2-4=(x-2)(x+2),故符合题意的集合为{x-2,x+2};(2)y=-x2-2x+3=-(x+1)2+4,即y≤4.又y∈N,∴y=0、1、2、3、4,故{y|y=-x2-2x+3,x∈R,y∈N}={0,1,2,3,4};(3)由x2+6x+9=0得x1=x2=-3,∴方程x2+6x+9=0的解集为{-3};(4){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5)因x∈Z,y∈Z,则x=-1、0、1时,y=0、1、-1,那么{(x,y)|x2+y2=1,x∈Z,y∈Z}={(-1,0),(0,1),(0,-1),(1,0)};(6){大于0小于3的整数}={1,2};(7)因x2+5x-14=0的解为x1=-7,x2=2,则{x∈R|x2+5x-14=0}={-7,2};(8)当x∈N且1≤x<4时,x=1、2、3,此时y=2x,即y=2、4、6,那么{(x,y)|x∈N且1≤x<4,y-2x=0}={(1,2),(2,4),(3,6)};(9){(x,y)|x+y=6,x∈N,y∈N}={(0,6)(1,5),(2,4),(3,3),(4,2),(5,1),(6,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列举法表示.列举法适用于元素个数有限个并且较少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把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相同的元素写成一个.3.用描述法分别表示下列集合:(1)二次函数y=x2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x-7<3的解集.活动:让学生思考用描述法的形式如何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如何表示数轴上的点?如何表示不等式的解?学生板书,教师在其他学生中间巡视,及时帮助思维遇到障碍的同学.必要时,教师可提示学生:(1)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它是坐标平面内的点,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有序实数对(x,y)来表示,其特征是满足y=x2;(2)集合中元素是点,而数轴上的点可以用其坐标表示,其坐标是一个实数,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x来表示,其特征是对应的实数绝对值大于6;(3)集合中的元素是实数,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x来表示,把不等式化为x<a的形式,则这些实数的特征是满足x<a.解:(1)二次函数y=x2上的点(x,y)的坐标满足y=x2,则二次函数y=x2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y)|y=x2};(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等于绝对值大于6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则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R||x|>6}; (3)不等式x-7<3的解是x<10,则不等式x-7<3的解集表示为{x|x<1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描述法表示.描述法适用于元素个数是有限个并且较多或无限个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代表符号不能随便设,点集的元素代表符号是(x,y),数集的元素代表符号常用x.集合中元素的公共特征属性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述,最好用数学符号表示,必须抓住其实质.变式训练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2x+y=5的解集;(2)小于10的所有非负整数的集合;(3)方程ax+by=0(ab≠0)的解;(4)数轴上离开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的集合;(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Ⅱ、Ⅳ象限点的集合;(6)方程组⎩⎨⎧==+1y -x 1,y x 的解的集合;(7){1,3,5,7,…};(8)x 轴上所有点的集合;(9)非负偶数;(10)能被3整除的整数.解:(1){(x,y)|2x+y=5};(2){x|0≤x<10,x∈Z };(3){(x,y)|ax+by=0(ab≠0)};(4){x||x|>3};(5){(x,y)|xy<0};(6){(x,y)|⎩⎨⎧==+1y -x 1y x };(7){x|x=2k-1,k ∈N *};(8){(x,y)|x ∈R ,y=0};(9){x|x=2k,k ∈N };(10){x|x=3k,k ∈Z }.知能训练课本P 5练习1、2.【补充练习】1.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1)数组1、3、5、7;(2)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3)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4)所有直角三角形;(5)美国NBA的著名篮球明星;(6)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7)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8)中国男子足球队中技术很差的队员;(9)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答案:(1)(2)(3)(4)(6)(7)(9)能组成集合,(5)(8)不能组成集合.2.(口答)说出下面集合中的元素:(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平方等于1的数};(3){15的正约数}.答案:(1)其元素为4,6,8,10;(2)其元素为-1,1;(3)其元素为1,3,5,15.3.用符号∈或∉填空:(1)1______N,0______N,-3______N,0.5______N,2______N;(2)1______Z,0______Z,-3______Z,0.5______Z,2______Z;(3)1______Q,0______Q,-3______Q,0.5______Q,2______Q;(4)1______R,0______R,-3______R,0.5______R,2______R.答案:(1)∈∈∉∉∉(2)∈ ∈ ∈ ∉ ∉(3)∈ ∈ ∈ ∈ ∉(4)∈ ∈ ∈ ∈ ∈4.判断正误:(1)所有属于N 的元素都属于N *. ( )(2)所有属于N 的元素都属于Z . ( )(3)所有不属于N *的数都不属于Z . ( )(4)所有不属于Q 的实数都属于R . ( )(5)不属于N 的数不能使方程4x=8成立. ( ) 答案:(1)× (2)√ (3)× (4)√ (5)√5.分别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方程组⎩⎨⎧==+273y -2x 2,y 3x 的解集.解:因⎩⎨⎧==+273y -2x 2,y 3x 的解为⎩⎨⎧==-7.y 3,x用描述法表示该集合为{(x,y)|⎩⎨⎧==+273y -2x 2y 3x };用列举法表示该集合为{(3,-7)}.拓展提升问题:集合A={x|x=a+2b,a ∈Z ,b ∈Z },判断下列元素x=0、121-、231-与集合A 之间的关系.活动:学生先思考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书写过程,将元素x 化为a+2b 的形式,再判断a 、b 是否为整数.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优点是突出显示了集合元素的特征,那么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时,转化为判断这个元素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特征即可.解:由于x=a+b 2,a ∈Z ,b ∈Z ,∴当a=b=0时,x=0.∴0∈A. 又121-=2+1=1+2,当a=b=1时,a+b2=1+2,∴121-∈A. 又231-=3+2,当a=3,b=1时,a+b2=3+2,而3∉Z, ∴231-∉A.∴0∈A,121-∈A,231-∉A.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描述法表示以及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表示法;(3)利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作业课本P 11习题1.1A 组2、3、4.设计感想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它也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由于集合的概念较难理解,因此设计时采用渐进式学习,而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在设计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同时通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019A版)教案+反思-2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共2课时)(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解不等关系及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运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不等式的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凡是不等式的变形、运算都要严格按照不等式的性质进行。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是学习本章后续内容和选修4-5不等式选讲的重要保障;本节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猜想并证明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是体会化归与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和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高中数学几乎所有章节都有联系,尤其与函数、方程等联系紧密,因此,不等式才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1.教学重点:将不等关系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式子大小;2.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建立不等式(组),准确用作差法比较大小;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目标一、情景引入,温故知新(一)、情境导学1.购买火车票有一项规定:随同成人旅行,身高超过1.1 m(含1.1 m)而不超过1.5 m的儿童,享受半价客票、加快票和空调票(简称儿童票),超1.5m时应买全价票.每一成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1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超过的人数应买儿童票.从数学的角度,应如何理解和表示“不超过”“超过”呢?2.展示新闻报道:明天白天广州的最低温度为18℃,白天最高温度为30℃。
师:明天白天广州的温度t℃满足怎样的不等关系?生:t大于或等于18小于或等于30老师引出课题板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师:常见的不等号有?生: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不等于(≠)。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2基本不等式教案
2.2 基本不等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学探新知情境1:展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介绍赵爽弦图历史渊源.情境2:介绍知名校友国际数学新秀韦东奕.师:展示部分北京数学家大会的图片,介绍发展史.生:欣赏和感受数学历史文华,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合作探究释问题1:你能否从数学家的角度来欣赏会标,由哪些几何图形构成?蕴含怎样的不等关系?师:提出问题1,留给学生一分钟时间独立思考.生:整个图案由正方形和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构成.生:大正方形面积不小于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出发抽象出重要不等式,为接下来基本不等式做铺垫,体会数疑难重要不等式:222a b ab+≥当且仅当a b=时,等号成立. 师: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如何表示上述不等关系?师:观察数学模型,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生:a b=时取得相等学建模,数形结合的思想.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2:由重要不等式出发,如何才能得到两个正数和与积的不等关系?基本不等式:0,0a b>>2a bab+≥当且仅当a=b时取得等号.2a b+是两个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ab是两个正数a, b的几何平均数师:重要不等式体现了平方和与积的关系,你能想到哪些方法使其转变成两个正数和与积的关系?生:小组交流讨论,时长3分钟.生:可用正数,a b代替原式中的a,b,即得到2a b ab+≥生:原不等式两边同时加2ab2224a b ab ab++≥即()24a b ab+≥即2a b ab+≥师:何时取等?生:当且仅当a b=等号成立.师:板书基本不等式体会代换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得到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解释,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多种方法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问题3:是否还有其它方式证明师:有哪些方式可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实现基本作探究释疑难(),02a bab a b+≥>?做差法证明基本不等式.生:做差法.生:一人黑板板书做差法证明基本不等式,其余同学练习本证明.生:黑板上讲解证明思路,过程.师:结合板书同学证明步骤,讲强调取等的重要性.不等式的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4:“当a b=时等号成立”“仅当a b=时等号成立”含义分别是什么?师:结合第一章我们研究的常用逻辑用语,你能否发现,“a b=”和“等号成立”之间的关系?生:“当a b=时等号成立”是说“a b=”是“等号成立”的充分条件; “仅当a b=时等号成立”是说“a b=”是“等号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a b=”和“等号成立”互为充要条件.师:肯定学生能够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等号是否成立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5: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做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师:前后4人小组,4分钟时间讨论交流.生: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上台为同学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同学做补充.师:肯定小组交流成果.师: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变与不变.师:引导学生总结,半径即为2a b+,CD ab=,圆中直径不小于任意一条弦,当且仅当弦过圆心时,学生自己发现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相对较困难,给出几何图形后,引导学生将ab和2a b+与图中的几何元素建立起联系,再观察这些几何元素在变化中表现得大小关系,从而得到基。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1章第2课时空间向量与垂直关系教案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教案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课时空间向量与垂直关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能利用平面法向量证明线面和面面垂直.(重点)2.能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判定并证明空间中的垂直关系.(重点、难点)借助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因为方向向量和法向量可以确定直线和平面的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表示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平行和垂直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问题,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垂直问题.1.空间中有关垂直的向量关系一般地,直线与直线垂直,就是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就是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平面与平面垂直,就是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2.空间中垂直关系的向量表示线线垂直设直线l1的方向向量为u=(a1,a2,a3),直线l2的方向向量为v=(b1,b2,b3),则l1⊥l2⇔u·v=0⇔a1b1+a2b2+a3b3=0线面垂直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u=(a1,b1,c1),平面α的法向量是n=(a2,b2,c2),则l⊥α⇔u∥n⇔u=λn⇔(a1,b1,c1)=λ(a2,b2,c2)(λ∈R)面面垂直设平面α的法向量n1=(a1,b1,c1),平面β的法向量n2=(a2,b2,c2),则α⊥β⇔n1⊥n2⇔n1·n2=0⇔a1a2+b1b2+c1c2=0思考:若一个平面内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另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共线,则这两个平面是否垂直?[提示]垂直.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同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均为共线向量.( )(2)若a,b是平面α内的向量,且n·a=0,n·b=0,那么n可以作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 )(3)若点A 、B 是平面α上的任意两点,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则AB →·n =0. ( ) [提示] (1)√ (2)× (3)√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u =(-2,2,t ),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v =(6,-6,12),若直线l ⊥平面α,则实数t 等于( )A .4B .-4C .2D .-2B [因为直线l ⊥平面α,所以u ∥v ,则-26=2-6=t12,解得t =-4,故选B.]3.若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u 1=(1,3,2),直线l 2上有两点A (1,0,1),B (2,-1,2),则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l 1⊥l 2 [AB →=(1,-1,1),u 1·AB →=1×1-3×1+2×1=0,因此l 1⊥l 2.]4.若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2,-1,0),b =(-1,-2,0),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垂直 [由于a ·b =(2,-1,0)·(-1,-2,0)=-2+2=0,所以α⊥β.]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垂直【例1】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AC 的中点.求证:(1)BD 1⊥AC ; (2)BD 1⊥EB 1.[解] 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B (1,1,0),D 1(0,0,1),A (1,0,0),C (0,1,0),E ⎝⎛⎭⎪⎫12,12,0,B 1(1,1,1). (1)∵BD 1→=(-1,-1,1),AC →=(-1,1,0), ∴BD 1→·AC →=(-1)×(-1)+(-1)×1+1×0=0, ∴BD 1→⊥AC →,即BD 1⊥AC .(2)∵BD 1→=(-1,-1,1),EB 1→=⎝ ⎛⎭⎪⎫12,12,1,∴BD 1→·EB 1→=(-1)×12+(-1)×12+1×1=0,∴BD 1→⊥EB 1→, 即BD 1⊥EB 1.利用向量法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用向量法证明空间中两条直线l 1,l 2相互垂直,其主要思路是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a ,b 相互垂直,只需证明a ·b =0即可,具体方法如下:(1)坐标法:根据图形的特征,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准确地写出相关点的坐标,表示出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计算出其数量积为0即可.(2)基向量法:利用向量的加减运算,结合图形,将要证明的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用基向量表示出来,利用数量积运算说明两向量的数量积为0.[跟进训练]1.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OABC O 1A 1B 1C 1中,E ,F 分别是AB ,BC 上的动点,且AE =BF ,求证:A 1F ⊥C 1E .[证明] 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a,0,a ),C 1(0,a ,a ).设AE =BF =x ,则E (a ,x,0),F (a -x ,a,0).∴A 1F →=(-x ,a ,-a ),C 1E →=(a ,x -a ,-a ).∴A 1F →·C 1E →=(-x ,a ,-a )·(a ,x -a ,-a )=-ax +ax -a 2+a 2=0, ∴A 1F →⊥C 1E →,即A 1F ⊥C 1E .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垂直1.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垂直时,一般有哪几种思路?[提示] 利用基向量的办法和建立空间坐标系的方法,但往往都是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2.证明线面垂直,能否不求平面的法向量?[提示] 可以,这时只需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与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的数量积为零即可.【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 1B ,DC 的中点,求证:AE ⊥平面A 1D 1F .[思路探究]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到有关向量的坐标,求出平面A 1D 1F 的法向量,然后证明AE →与法向量共线.[证明] 如图,以点D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A (1,0,0),E ⎝ ⎛⎭⎪⎫1,1,12,A 1(1,0,1),D 1(0,0,1),F ⎝ ⎛⎭⎪⎫0,12,0, ∴AE →=⎝ ⎛⎭⎪⎫0,1,12,A 1D 1→=(-1,0,0),D 1F →=⎝ ⎛⎭⎪⎫0,12,-1.设平面A 1D 1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 1D 1→=0,n ·D 1F →=0,即⎩⎪⎨⎪⎧-x =0,12y -z =0,解得⎩⎪⎨⎪⎧x =0,y =2z .令z =1,得y =2,则n =(0,2,1).又AE →=⎝ ⎛⎭⎪⎫0,1,12,∴n =2AE →.∴n ∥AE →,即AE ⊥平面A 1D 1F .1.把本例“正方体”改为“长方体”,其中,AB =AD =1,AA 1=2,点P 为DD 1的中点,如图,求证:直线PB 1⊥平面PAC .[证明] 依题设,以D 为坐标原点,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C (1,0,0),P (0,0,1),A (0,1,0),B 1(1,1,2),于是CA →=(-1,1,0),CP →=(-1,0,1),PB 1→=(1,1,1), ∴CA →·PB 1→=(-1,1,0)·(1,1,1)=0, CP →·PB 1→=(-1,0,1)·(1,1,1)=0,故CP →⊥PB 1→,CA →⊥PB 1→,即PB 1⊥CP ,PB 1⊥CA , 又CP ∩CA =C ,且CP ⊂平面PAC ,CA ⊂平面PAC . 故直线PB 1⊥平面PAC .2.在本例中,把F 改为“是B 1D 1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EF ⊥平面B 1AC .[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令正方体的棱长为1, 则A (1,0,0),C (0,1,0),B 1(1,1,1).E ⎝⎛⎭⎪⎫1,1,12,F ⎝⎛⎭⎪⎫12,12,1.∴AC →=(-1,1,0),AB 1→(0,1,1), EF →=⎝ ⎛⎭⎪⎫-12,-12,12.由AC →·EF →=12-12=0,AB 1→·EF →=-12+12=0,得EF →⊥AC →,EF →⊥AB 1→也就是EF ⊥AC ,EF ⊥AB 1,又因AC ,AB 1⊂面AB 1C ,且AC ∩AB 1=A , 故EF ⊥平面AB 1C .1.坐标法证明线面垂直的两种方法 法一:(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将直线的方向向量用坐标表示;(3)找出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并用坐标表示它们的方向向量; (4)分别计算两组向量的数量积,得到数量积为0. 法二:(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将直线的方向向量用坐标表示; (3)求出平面的法向量;(4)判断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2.使用坐标法证明时,如果平面的法向量很明显,可以用法二,否则常常选用法一解决.利用空间向量证明面面垂直【例3】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AB =BC =2,BB 1=1,E 为BB 1的中点,证明: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思路探究] 要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由两个平面垂直的条件,可证明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转化为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 1,n 2,证明n 1·n 2=0.[解] 由题意得AB ,BC ,B 1B 两两垂直.以B 为原点,BA ,BC ,BB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0,0),A 1(2,0,1),C (0,2,0),C 1(0,2,1),E ⎝ ⎛⎭⎪⎫0,0,12, 则AA 1→=(0,0,1),AC →=(-2,2,0),AC 1→=(-2,2,1),AE →=⎝ ⎛⎭⎪⎫-2,0,12.设平面AA 1C 1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1,y 1,z 1). 则⎩⎪⎨⎪⎧ n 1·AA 1→=0,n 1·AC →=0⇒⎩⎪⎨⎪⎧z 1=0,-2x 1+2y 1=0.令x 1=1,得y 1=1.∴n 1=(1,1,0).设平面AEC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x 2,y 2,z 2). 则⎩⎪⎨⎪⎧n 2·AC 1→=0,n 2·AE →=0⇒⎩⎪⎨⎪⎧-2x 2+2y 2+z 2=0,-2x 2+12z 2=0,令z 2=4,得x 2=1,y 2=-1.∴n 2=(1,-1,4). ∵n 1·n 2=1×1+1×(-1)+0×4=0. ∴n 1⊥n 2,∴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1.利用空间向量证明面面垂直通常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二是直接求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由两个法向量垂直,得面面垂直.2.向量法证明面面垂直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不必考虑图形的位置关系,恰当建系或用基向量表示后,只需经过向量运算就可得到要证明的结果,思路方法“公式化”,降低了思维难度.[跟进训练]3.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AS ⊥底面ABCD ,且AS =AB ,E 是SC 的中点.求证:平面BDE ⊥平面ABCD .[解] 设AS =AB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B (1,0,0),D (0,1,0),A (0,0,0),S (0,0,1),E ⎝ ⎛⎭⎪⎫12,12,12.法一:如图,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OE ,则点O 的坐标为⎝ ⎛⎭⎪⎫12,12,0.易知AS →=(0,0,1),OE →=⎝⎛⎭⎪⎫0,0,12,∴OE →=12AS →,∴OE ∥AS .又AS ⊥底面ABCD ,∴OE ⊥平面ABCD . 又OE ⊂平面BDE ,∴平面BDE ⊥平面ABCD . 法二:设平面BDE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 易知BD →=(-1,1,0),BE →=⎝ ⎛⎭⎪⎫-12,12,12,由⎩⎪⎨⎪⎧n 1⊥BD →,n 1⊥BE ,得⎩⎨⎧n 1·BD →=-x +y =0,n 1·BE →=-12x +12y +12z =0.令x =1,可得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1,0).∵AS ⊥底面ABCD ,∴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AS →=(0,0,1). ∵n 1·n 2=0,∴平面BDE ⊥平面ABCD .空间垂直关系的解决策略几何法向量法线线 垂直(1)证明两直线所成的角为90°. (2)若直线与平面垂直,则此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两直线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线面 垂直对于直线l ,m ,n 和平面α(1)若l ⊥m ,l ⊥n ,m ⊂α,n ⊂α,m 与n 相交,则l ⊥α. (2)若l ∥m ,m ⊥α,则l ⊥α (1)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2)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平行向量面面垂直对于直线l ,m 和平面α,β(1)若l ⊥α,l ⊂β,则α⊥β.(2)若l ⊥α,m ⊥β,l ⊥m ,则α⊥β. (3)若平面α与β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角,则α⊥β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1.已知直线l 1的方向向量a =(1,2,-2),直线l 2的方向向量b =(-2,3,m ).若l 1⊥l 2,则m =( )A .1B .2C .12D .3B [由于l 1⊥l 2,所以a ⊥b ,故a ·b =-2+6-2m =0,即m =2.]2.已知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u =(1,-3,z ),向量v =(3,-2,1)与平面α平行,则z 等于( )A .3B .6C .-9D .9C [∵l ⊥α,v 与平面α平行,∴u ⊥v ,即u·v =0, ∴1×3+3×2+z ×1=0,∴z =-9.]3.已知平面α和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1,2,3),b =(x ,-2,3),且α⊥β,则x =________.-5 [∵α⊥β,∴a ⊥b ,∴a ·b =x -4+9=0,∴x =-5.]4.已知a =(0,1,1),b =(1,1,0),c =(1,0,1)分别是平面α,β,γ的法向量,则α,β,γ三个平面中互相垂直的有________对.0 [∵a ·b =(0,1,1)·(1,1,0)=1≠0,a ·c =(0,1,1)·(1,0,1)=1≠0,b ·c =(1,1,0)·(1,0,1)=1≠0,∴a ,b ,c 中任意两个都不垂直,即α,β,γ中任意两个都不垂直.]5.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CC 1的中点.求证:AB 1⊥平面A 1BD .[证明] 如图所示,取BC 的中点O ,连接AO .因为△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AO ⊥BC .因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平面ABC ⊥平面BCC 1B 1,所以AO ⊥平面BCC 1B 1. 取B 1C 1的中点O 1,以O 为原点,以OB →,OO 1→,OA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1,0,0),D (-1,1,0),A 1(0,2,3),A (0,0,3),B 1(1,2,0). 所以AB 1→=(1,2,-3),BA 1→=(-1,2,3),BD →=(-2,1,0). 因为AB 1→·BA 1→=1×(-1)+2×2+(-3)×3=0.AB 1→·BD →=1×(-2)+2×1+(-3)×0=0.所以AB 1→⊥BA 1→,AB 1→⊥BD →,即AB 1⊥BA 1,AB 1⊥BD . 又因为BA 1∩BD =B ,所以AB 1⊥平面A 1BD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学建议〖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本章要在回顾、梳理初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提炼其中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水平,为高中的数学学习作好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所以对本章的教学,要重点关注与初中内容的衔接,以及在衔接基础上的提升,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1.类比方程研究不等式,渗透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在初中的代数学习中,学生对如何研究一个代数对象已经有了初步感受,本章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构建研究不等式的基本路径,包括研究对象的抽象、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获得等.不等式的类比对象是等式,等式的研究路径大致是“现实背景——相等关系与等式——式性质——方程及其解法——应用”,这个过程实际是“获取代数对象——性质——运算——应用”,据此,可以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在回顾和总结初中等式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不等式的研究路径.又如,本章要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外,还应该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性质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此,可以让学生梳理等式的基本性质,认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即等式的基本性质既反映了相等关系自身的特性,又反映了等式在四则运算中的不变性,而“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自身的特性、相对于运算的不变性,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应该体现在这些方面,因此,学生可以从上述角度去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抓住关键点,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过程如前所述,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性质本身,以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对这两个内容的教学都要注意在初高中内容之间建立连接,并提升对已学内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也就是“回顾、梳理——提炼——迁移”的过程,其中“提炼”是关键.具体说来,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出等式的性质(教科书上的性质1~5),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性质1和性质2是所谓的“对称性”和“传递性”,它们反映了相等关系自身的特性,而性质3~5反映了等式在四则运算中的不变性;再告诉学生,“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就集中反映在“自身的特性”和“对于运算的不变性”这两个方面,不等式也不例外;最后,启发学生在“式的大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指引下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继续与等式类比,如从“对称性”和“传递性”两个角度去考察“不等关系自身的特性”等,也可以借助特例验证、修正猜想的性质,再证明.对于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从一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含义,体会三者的联系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是相关方程的根,在轴上方或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就是相应不等式的解集,再引导学生借助这个规律,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学生将不难从二次函数图象的关键点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处理好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一些简单命题不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是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难免遇到代数证明的问题,而他们在初中又缺少代数证明的经验,所以本章有必要借助不等式的证明为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对于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一方面,要注意控制难度,教科书只介绍了三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一作差法(教科书第38页例1)、两头夹逼法(只限思路)(教科书第42页例2)和分析法(教科书第44页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而且每种方法都是蕴含在具体例子里的,教科书对方法本身都没有特别说明.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不冲淡本章的主题.因此教学中也没有必要补充过多的方法和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典型例子,对这三种证明方法或思路多做一些介绍,例如“作差法”依据的是实数大小比较的基本事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不等式证明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证明时需要对代数式进行正确的恒等变形,把两个式比大小的问题转化为判断代数式的符号问题;而“两头夹逼法”的证明思路适用于不容易从要求证的不等式看出应该对给定的不等式做什么样的变形的情况,通过结合已知条件,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由已知条件推出这个充分条件,这实际上是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综合应用:“分析法”的证明过程是“执果素因”,即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4.重视不等式实际应用的教学,充分发挥不等式的工具价值和等式一样,不等式也是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在解决包含不等关系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不等式实际应用的教学,以使学生更好地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本章对不等式实际应用的编排主要体现在用两种具体的不等式一基本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基本题(如教科书第46页例3等)和变式题(如教科书第47页例4等),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化,用基本不等式的数学模型去理解和识别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看它们是否符合模型中的条件,再示范如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还可以比较基本不等式模型与方程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异同,使学生加深对前者的理解,而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本章的23节把重点放在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上,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2基本不等式(教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专题2:基本不等式1.≤a +b 2(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注意:(1)a +b 2和ab 分别叫a ,b 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两种重要变形:①a +b ab ≤⎝⎛⎭⎫a +b 22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已知x >0,y >0,则(1)如果积xy 是定值p ,则x +y x =y 时,和x +y 有最小 值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p ,则xy ≤⎝⎛⎭⎫a +b 22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 值p 24.(简记:和定积最大 ) 3.几个重要的不等式(1)a 2+b 2≥ 2ab (a ,b ∈R); (2)b a +a b≥2 (a ,b 同号 ); (3)a 2+b 22≥a +b 2≥ab ≥21a +1b(a >0,b >0).※考点自测1.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函数y =x +1x的最小值是2.( × ) (2)当x >1时,函数y =x +1x的最小值等于2.( × ) (3)“x >0且y >0”是“x y +y x≥2”的充要条件.( × ) (4)若a >0,则a 3+1a2的最小值为2a .( × ) 2.设x >0,y >0,且x +y =18,则xy 的最大值为( )A .80B .77C .81D .82答案 C3.若函数y =x +1x -2(x >2)在x =a 处取最小值,则a 等于( ) A .1+ 2 B .1+ 3 C .3 D .4答案 C4.若把总长为20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答案 25 m 25.已知x ,y ∈R +,且x +4y =1,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 116※题型讲练题型一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命题点1 配凑法求最值例1 (1)已知x <54,则f (x )=4x -2+14x -5的最大值为________. (2)函数y =x 2+2x -1(x >1)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1)1 (2)23+2命题点2 “1”字代换法求最值例2 (1)已知x >0,y >0,且1x +9y =1,则x +y 的最小值为 .(2)已知a >0,b >0,a +b =2,则y =1a +4b 的最小值是 .答案 (1)16 (2)92命题点3 换元法求最值例3 (1)函数y =x -1x +3+x -1的最大值为________.(2)已知x >0,y >0,x +3y +xy =9,则x +3y 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 (1)15 (2)6(2)已知0<x <12,则y =12x (1-2x )的最大值为 .(3)已知x ,y 满足x 2+y 2-xy =1,则x +y 的最大值为_____.答案 (1)C (2)116 (3)2题型二 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恒成立问题例4 (1)已知a >0,b >0,若不等式3a +1b ≥ma +3b 恒成立,则m 的最大值为() A .9 B .12 C .18 D .24(2)若对任意x >0,xx 2+3x +1≤a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B (2)a ≥15.变式训练2:(1)当x <32时,不等式a ≥x +82x -3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若对于任意x ∈N *,x 2+ax +11x +1≥3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_______.答案 (1) a ≥-52 (2)[-83,+∞)变式训练3:(1)如图,动物园要围成相同面积的长方形虎笼四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其他各面用钢筋网围成.现有36 m 长的钢筋网材料,则每间虎笼的长= ,宽= 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 答案 长为4.5 m ,宽为3 m 时,面积最大272. (2)已知a >0,b >0,a +b =1,求证:(1+1a )(1+1b)≥9. 证明: 因为a >0,b >0,a +b =1,所以1+1a =1+a +b a =2+b a. 同理1+1b =2+a b. 所以(1+1a )(1+1b )=(2+b a )(2+a b) =5+2(b a +a b)≥5+4=9. 所以(1+1a )(1+1b )≥9(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课后练习(时间:45分钟)1.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 .a +4a≥4 B .a 2+b 2≥4ab C .ab ≥a +b 2 D .x 2+3x2≥2 3 答案:D2.已知x >0,y >0,x +y =3,若1x +m y(m >0)的最小值为3,则m 等于( ) A .2 B .2 2 C .3 D .4答案 D3.若a >0,b >0,且a +b =4,则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A .1ab ≤14B .1a +1b≤1 C .ab ≥2 D .a 2+b 2≥8 答案 D4.正数a ,b 满足a +b =2,则1a +1+4b +1的最小值是( ) A .1 B .94C .9D .16 答案 B5.设a >0,b >0,且不等式1a +1b +k a +b≥0恒成立,则实数k 的最小值等于( ) A .0 B .4 C .-4 D .-2答案 C6.若y =x +1x -2(x >2)在x =a 处取最小值,则a 等于 . 答案 37.已知x ,y >0,且4x +3y =12,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答案:38.设0<x <2,则函数y =x (4-2x )的最大值为 .答案 29.要制作一个容积为4 m 3,高为1 m 的无盖长方体容器.已知该容器的底面造价是每平方米20元,侧面造价是每平方米10元,则该容器的最低总造价是________.(单位:元)答案:16010.已知不等式(x +y )()1x +a y ≥9对任意正实数x ,y 恒成立,则正实数a 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 411.已知正数x ,y 满足:x +2y -xy =0,则x +2y 的最小值为 .答案 812.正数x ,y 满足1x +9y=1. (1)求xy 的最小值; (2)求x +2y 的最小值.解:(1)由1=1x +9y ≥2 1x ·9y 得xy ≥36,当且仅当1x =9y,即y =9x =18时取等号,故xy 的最小值为36.(2)由题意可得x +2y =(x +2y )()1x +9y =19+2y x +9x y ≥19+2 2y x ·9x y =19+62,当且仅当2y x =9x y ,即9x 2=2y 2时取等号,故x +2y 的最小值为19+6 2.13.已知a 、b 、c 都是正实数,且满足9a +b =ab ,求使4a +b ≥c 恒成立的c 的取值范围.解:9a +b =ab ,故9b +1a=1, 所以4a +b =(4a +b )(9b +1a )=13+36a b +b a ≥13+236a b ·b a=25,即4a +b ≥25, 当且仅当36a b =b a,即b =6a 时等号成立. 而c >0,所以要使4a +b ≥c 恒成立,c 的取值范围为0<c ≤25.14.求函数y =x 2+7x +10x +1(x >-1)的最小值. 解析 ∵x >-1,∴x +1>0.∴y =x 2+7x +10x +1=(x +1)2+5(x +1)+4x +1=(x +1)+4x +1+5≥2 (x +1)4x +1+5=9. 当且仅当x +1=4x +1,即x =1时,等号成立. ∴当x =1时,函数y =x 2+7x +10x +1(x >-1)的最小值为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得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和指数幂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
1.经历由利用根式的运算性质对根式的化简,注意发现并归纳其变形特点,进而由特殊情形归纳出一般规律.
2.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后,进一步推广到实数范围内.由此让学生体会发现规律,并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备选例题
例1计算
(1)
(1);
【解析】
(1)原式
(2)原式=
=
=.
【小结】一般地,进行指数幂运算时,化负
指数为正指数,化小数为分数进行运算,便于进行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2 化简下列各式:
(1);
(2).
【解析】
(1)原式=
=
=
=
=;
(2)原式=
.
【小结】(1)指数幂的一般运算步骤是: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无括号先做指数运算. 负指数幂化为正指数幂的倒数. 底数是负数,先确定符号,底数是小数,先要化成分数,底数是带分数,先要化成假分数,然后要尽可能用幂的形式表示,便于用指数运算性质.
(2)根据一般先转化成分数指数幂,然后再利用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 在将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由内到外逐层变换为指数的方法,然后运用运算性质准确求解. 如
.
(3)利用分数指数幂进行根式计算时,结果可化为根式形式或保留分数指数幂的形式,但不能既有根式又有分数指数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