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设计者:学校:【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探究《探寻·中国的昨天》,通过前置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感受·中国的今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通过《奋斗·中国的明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新时代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奋斗新时代—我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坚持“四个自信”,如何坚持“四个自信”。

【教学过程】一、学习过程:探究一:《探寻·中国的昨天》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2、何时提出建设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回答了哪些时代课题?形成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探究二:《感悟·中国的今天》议题二:为何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生活的变化。

2、你能举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吗?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小组合作探究,时间4分钟)探究三:《奋斗·中国的明天》议题三:如何坚定地走自己的路?1、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青年学子应当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奋斗新时代—我参与”为主题,写一段话。

时间为4分钟【课堂总结】【课堂反思】。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1课时)一、教学主旨1.单元刚要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基本历程。

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成就,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始,理清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2.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教材分析本课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进程两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深入发展;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说明完成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包括三个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前两个子目是承继关系。

第三个子目“‘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改革开放进行过程中祖国统一事业发展状况,两者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4.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有关内容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内容。

教学设计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设计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课标要求】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发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2.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同探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怎样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核心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回望历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再到党的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直至十八大以来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有理论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1.了解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历程。 2. 记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 理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重点)
3. 理解文化强国目标的特点 , 深刻理解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 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的关系。(重点) 4. 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来源、表现和要求 , 理 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难点)
特别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
三、全面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1)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 (2)坚持一个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3)把握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4)围绕一个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的深厚实践基础。 (2)不正确。我们强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 满信心,而不是认为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秀。 题中观点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所以是
错误的。
【配套练习】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与席 琳·迪翁合唱的中国名曲《茉莉花》,让观众感到东方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历程
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的巨大冲击,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进行了 艰难的探索。探索历程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1、奉行“全盘西化”或“文化复古主义”无法使 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 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历史地承担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使中国走上复 兴之路。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优秀范文初中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利用教材有关邓小平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

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

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

后来是毛泽东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设计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设计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发展和完善的?(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力目标】通过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反过来,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伟大的时代推进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呢?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二)讲授新课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教案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

3.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4. 标签人教版八下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第十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中学阶段,政治课程是学生接触民主思想、了解国家政治制度、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渠道。

因此,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公民素养,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掌握其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和内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和缺陷。

4.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家观念。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或白板2. 投影仪及PPT课件3. 案例分析材料4. 视频资料(如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比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选举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政治参与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主题。

接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30分钟):首先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背景和内涵,强调其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十单元 第二十八课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十单元 第二十八课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各项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材共有三个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内容时间跨度为1978年—。

第三子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与解决。

除正文外,教材的辅助内容有:7幅历史图片,再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3则“学习聚焦”,是教材内容的“画龙点睛”之笔,便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两则“历史纵横”,补充了正文内容,完善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一则“史料阅读”供学生阅读,利于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解决“学思之窗”和“思考点”中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的能力;本课“探究与拓展”,是针对两个教学重点内容的深度学习。

本课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个层次。

本课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线索: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史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经济特区,入世等;“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等重大史实。

本课主题是一个宏观的历史概念,有丰富的内涵;三个子目从中观层次进行了线索勾勒;具体史事则从微观视角叙述重大举措、描述重要成就。

三个层次之间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建议教师要围绕主题,抓住历史发展的多条线索,并关注不同线索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教学立意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文化发展道路与文化强国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重点、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主探究:1、我们应如何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和意义:3、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4、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导入新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与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2年,党的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问: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包含哪些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进行新课:(一) 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学生自主阅读书本的探究活动内容,然后回答问题探究一:观点1: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单元教学设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引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社会主义道路。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之处和对世界的意义愈发凸显。

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点;2. 能够分析和评价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挑战;3. 培养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坚定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和全球眼光。

三、教学内容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历程;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点;3.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的比较;4.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就;5.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历程1. 介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内涵;2. 讲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 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第二课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点1. 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2. 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第三课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的比较1. 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2. 比较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课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就1. 讲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重大成就;2. 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课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和挑战1. 展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2. 分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成就;3. 辩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促进他们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九年级课程教案: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

九年级课程教案: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

九年级课程教案: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走向高中阶段的关键年份,在这一年的课程中,我们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在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政治课程在政治课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去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国家民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广大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文学作品、新闻、科技文献和史料等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思想方法。

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数学课程在数学课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真实情境应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组织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数学游戏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英语课程在英语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知识。

五、历史课程在历史课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也要通过历史来理解今天的社会和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在物理、化学、生物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采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教案设计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教案设计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我们必须结合具体历史,历史教育来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过程,为青年学生传授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让他们了解、尊重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思想和历史背景;2.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核心思想;3.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4.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思考其中的原因;5.培养应对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关键时期的选择:从1957年到1966年之间的岁月,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挑战和貌似合适之计的选择之间迷失了方向,全党进行了一场自我反思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成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主观主义、消除保守思想的中央级辩论;而且这个时期提出了“两个凡是”的原则,使得中国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确立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路径。

4.革命和建设的两个阶段的理论建构。

三、教学方法1.以案例和经典阅读推进教学:透过历史光景里的重点人物,并对其思想和理念次序和脉络进行解读,从而联系到大时代背景,推进主题,设计各类实用科学实现实践的做法,进而深入学生在历史领域的学习认识和研判培养。

2.解读历史事件的过程:针对一些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细化其过程及因果关系,从中提取合理的方法模式,通过教育方式,让学生加深了本事应用实际,丰富规律原则的深刻掌握和推动运用有效过程的理论增长。

3.探讨并实际体验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中有关的方法进行探讨,例如“自学”、“反思”、“写下自己的历史”,引出历史中具体和深入的基础性问题,明白学习的重点是对于历史的理解和体验。

四、课堂评价1.列表法、会议法、计划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内涵
(2)作用: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根本保障)
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
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持续不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阶段成果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为主,启发与讲授相结合,引领学生围绕议题,通过逻辑推理、比较分析、辩论论证等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生成结论,实现教材知识原理的转化和内化。
八、教学板书
九、教学反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九年级政治教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实践意义

北师大九年级政治教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实践意义

北师大九年级政治教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实践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实践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改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更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开始形成。

其基本意义在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指导,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同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原有社会主义基础上,经过自己长期实践总结,形成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自我批评和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重点是稳定社会、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和方法。

2、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在国际上具有更严峻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因此我国不断推进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创新为核心,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改革开放迈入新世纪后,我国更加不断地推进各项改革,继续谋求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途径,发展普惠型、共享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实现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征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主要展现在三个方面:1、国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点、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而努力探索的。

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教案设计

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教案设计

关于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教案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毛泽东思想是世界上最富有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的学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它始终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方向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教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军与人民共同奋斗,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普及政治、发展经济、改良文化”的三大任务,并尝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旅。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的内部矛盾和经济困境。

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当前的历史责任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核心,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课程具体内容及安排(一)课程内容1、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

3、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核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1、讲授与辅导。

2、分组讨论与思辨。

3、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

(三)教学要求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探讨,着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为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1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有着充分的依据,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同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体会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先进性本色,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学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的关系,认同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个论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通过学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辩证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新时代的关系。

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的不变及其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不变”关系;新时代如何一以贯之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生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一: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视频《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陈国栋单位名称扶绥县龙华中学填写时间2020.6.9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难点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填写示例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2.XX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创造性的贡献。

2、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

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指导思想表述的进一步完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小结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树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自觉自信的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2、兵马俑和长城都印证并代表中华文化的辉煌,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自身文化的肯定)
民族精神(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时代发展潮流和伟大实践的把握(时代性和在实践找那个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宏伟目标和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难点: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讲授法讨论练习
使用
教材

构想
用高二历史所学内容引出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才有了转折。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在征途的艰辛中,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8分钟)对于重点的处理,提问加阅读材料加讨论,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5分钟)对于难点的处理(怎么做),结合p63的兵马俑探究说明中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树立(7分钟)练习(10分钟)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教材的最后一单元,是整个文化生活最后落脚点,与前三个单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文化政治经济存在的紧密的关系,文化对社会和对人的影响,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它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与第三单元,我们在发展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批判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板书)(重点)15分钟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注意三个“相”)并提问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19大报告中的目标有什么区别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原因是什么?
☆补充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知识是新增内容,网络可借鉴的资料太少,只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内容,注重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问题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主要参照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章)
名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计划课时数
10
研制教学目标的
依据
学科核心素养、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第三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组:我国的整体文化与国际地位不适应
(结合前面三个单元知识)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难点)(7分钟)
1、大家看p63的兵马俑探究,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提问:大家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文化能代表的文化自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作业设计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③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
4、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享有健康丰富的法治文化生活
4、回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时(单元)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和走发展道路
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补充设计☆
作业设计
(当堂练习题、当堂检测题、课后练习题。要求:必须有“情境化”训练题型)
(高考对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5






(三维)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联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特点说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
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什么)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情景导入
1、我们回顾一下第六课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历衰微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从以上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走文化复兴道路上的艰辛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重要转折点,而中国共产党又自觉肩负起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方向。
5、总结这条道路是符合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我们需要树立高度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板书)
2、找出资料对比,
在19大报告中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中多了一个美丽
4、学生分为四组讨论,(5分钟)
第一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第二组: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课标要求: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理性精神: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法制意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公共参与: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参与生活中文化自信的弘扬者。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宏伟目标和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为什么)
能用自己的语言举例生活中我们中学生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怎么做)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来达成(难点)目标解决;通过所学知识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后明白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有信心。
4、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原因是什么?大家阅读,96页,第三段找出答案
2、回答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两千年历史落寞,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巨大冲击
措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5、朗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课时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