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与阅读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与阅读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呈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家与作品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该书长于言辞,善用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与内容这篇散文的第一段首先以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再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第三段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再一次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主题与写法全文采用喻证法和对比论证法,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赞扬了那些在面临人生抉择时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作于北宋时期。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以散文为主,并有着卓越的成就。

二、作品的主旨和立意
三、作品的写作手法
1.对比描写:通过对比夜晚垂钓和白天市井喧嚣的场景,突出作者内心对安宁、自由的向往。

四、作品的核心观点及思想内涵
1.追求安宁:作者通过夜晚垂钓的描述,表达了对安宁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认为远离喧嚣的市井,专心致志地垂钓可以使人心境平静。

五、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运用
1.感官描写: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使读者可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1.国家兴亡的动荡时期:宋朝北方多次遭受辽、西夏等外族的侵扰,社会动荡不安。

2.文人的情感抒发: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许多文人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欧阳修的《鱼我所欲也》即是其中的一例。

七、现实意义
1.追求宁静:现代人工作繁忙、压力大,可以通过沉下心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2.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解放自己,不被外界束缚和偏见的影响。

3.批判现实:审视现实生活的喧嚣和浮躁,思考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湖心亭看雪》《出师表》(考点复习)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湖心亭看雪》《出师表》(考点复习)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湖心亭看雪》《出师表》(考点复习)《鱼我所欲也》(考点复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

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⑴[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⑵[恶]讨厌,憎恨。

⑶[患]祸患,灾难。

⑷[辟]同“避”,躲避。

⑸[如使]假如,假使。

⑹[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⑺[是心]这种心。

⑻[丧]丧失。

⑼[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⑽[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⑾[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⑿[蹴]踩踏。

⒀[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⒁[万钟]优厚的俸禄。

⒂[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⒃[辩]同“辨”,辨别。

⒄[何加]有什么益处。

⒅[奉]侍奉。

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⒇[得]同“德”,感恩、感激。

(21)[与]同“欤(yú)”,语气词。

(22)[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3)[乡]同“向”,先前、从前。

(24)[已]停止。

(25)[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有比、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1.剧情概述
故事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一同游玩的时候。

黛玉买了一条小鱼喂养,而宝玉则喜欢玩弄小鱼。

当宝玉在玩弄小鱼的时候意外杀死了它,黛玉非常伤心,并对宝玉产生了愤怒和失望的情绪。

2.象征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小鱼是黛玉倾注感情的对象,代表着对自己纯真情感的投射。

宝玉杀死小鱼则象征他对黛玉的感情伤害和背叛。

3.宝黛情感
4.人性与命运
5.反映社会现象
6.文学技巧
7.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复习这个情节的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命运抉择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同时,这个复习也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分析《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提纲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提纲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出处: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提倡以“仁政”、“王道”为中心,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善辩论,善用“譬喻”,文章感情奔放,岁后世影响很大。

二基础知识:1生字:苟恶辟箪羹蹴屑乡丧2生字:○1兼:同时;○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使:假如,假使;○6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可:能够;以:用来;○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因此;○8非独贤者:非独:不仅;○9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0耳:而已,罢了;○1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12豆:古代盛羹汤用的器皿;○1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14呼尔:没有礼貌的吆喝,尔:语气助词;○15蹴:用脚践踏;○16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7万钟:位高禄厚的待遇;○18何加:有什么好处;○19奉:侍奉;○20已:停止,放弃;○21本心:天性,天良。

3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与通“欤”语气词;○5乡通“向”从前。

4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亦;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能者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习题:(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中考语文总复习九年级下册第4篇 鱼我所欲也(《孟子》)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九年级下册第4篇 鱼我所欲也(《孟子》)文言文阅读梳理
续表
【思维导图】_
续表
【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不能两全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然后,从“所欲”“所恶”两方面阐述道理,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最后,通过列举“一箪食”和“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四书”。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九年级下册
第4篇 鱼我所欲也(《孟子》)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推尊为“亚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
续表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⑰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⑱。
⑰已:停止。⑱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3. (教参“素养提升”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勿丧”与“失其本心”? 第1段结尾的“贤者能勿丧耳”和全文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文章的重点语句,具有结论性质。“勿丧”,是指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
角度 三 义利之辨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语文版)【DOC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语文版)【DOC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第26《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他的思想与孔子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言论的书。

二、理解性背诵课文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达孟子“人性本善”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故不为苟得”的原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患有所不辟”的原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的原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用也?三、读准字音箪羹蹴屑死亦我所恶苟欤四、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激。

五、一词多义为:1、为宫室之美而为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或异二者之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得:1、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之则生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由是小人反是于是焉是故生、1、生,亦我所欲也得之则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乡邻之生日蹙君将哀而生之乎向:1、向为身死而不受向吾不为斯役寻向所志向若而叹之:1、蹴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得之则生5、人皆有之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生于忧患4、苛政猛于虎告之于帝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而: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向为身死而不受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内容理解本文主旨:本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赞扬重义轻身,舍生取义的人,斥责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课文三段各采用的论证方法:一段: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二段:举例论证;三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课文从“鱼”与“熊掌”导入的作用: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引出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一、重点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丧:遗失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妻妾之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4、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5、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本文出自《孟子o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

行拂乱其所为:做。

2、行道之人弗受:走。

行拂乱其所为:做。

3、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4、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

管夷吾举于士:从。

生于忧患:在。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正义或仁义。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不例外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办法。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某种办法。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单,不仅;//本性。

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一箪食:古代盛饭的竹器。

//饭。

一豆羹: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没礼貌的吆喝。

//给。

蹴尔而与之:践踏。

乞人不屑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

万钟于我何加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期中考点整理

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期中考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编者加。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此篇需背诵。

1【主题思想】文章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2【文章结构】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道理论证-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举例论证-嗟来之食(正面论证)-万钟俸禄(反面论证)-正反对比3【文学常识】文题“鱼我所欲也”通俗易懂,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

这个题目间接交代了作者的观点。

文题中的“鱼”具有比喻义。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他非常看重“义”,主张为了“义”而舍弃“生”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认为,对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对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

他还说:“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就是说“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在崇尚武力、混战激烈的战国时代,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反对“霸道”,反对对外发对内实施剥削。

鱼我所欲也中复习梳理(含答案修改)(最新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复习梳理(含答案修改)(最新整理)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言词语(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

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语气助词。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

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三、内容理解(一)思想内容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复习

鱼我所欲也复习

《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九年级主备人胡玉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
一、学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中考重点篇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掌握中心。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实词复习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中考题中出现较多的虚词有“之,于,而,为,其………..”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熟练背诵课文,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总结。

三、复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四、复习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及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任务:整理《鱼我所欲也》中文言知识.
(二)1、重点实词、虚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重点句子翻译:
(三)合作探究,小组解决自主复习中的问题
(四)课文内容的理解
1、本文中心论点?
2、作者是怎样论述证的?(五)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反馈(中考链接)总复习
七、作业必做(抄写课下注释)选做(阳光课外文言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复习导引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所欲.有甚.于生者:想要;超过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若果,假使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思想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不愿意接受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10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有什么益处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同“欤”,语气词,表疑问和反诘,相当于“吗”“么”12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1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停止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二、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他不致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去干这件事。

三、内容理解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怎样提出的?“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设喻类比的方式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别概括各段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论述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述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不同?】,“熊掌”比作“义”,“舍鱼而取熊掌”比作“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从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更通俗,更易懂。

(1)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对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举不辨礼仪而受万钟的例子,对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比论证(1)将向(过去)与今(现在)的做法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2)第二三段:对比论证,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变礼仪受万钟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第一段: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4、试给本文“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1)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简要概述)(2)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道理论据:(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概括: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

)6、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性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四、理解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失其本心。

五、拓展延伸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得到了什么启示?人有时会迫于情势或欲望,做出非善的行为来,因此做人应该时常自省,要敢于舍生取义。

启示:(1)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舍生取义”。

(2)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前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3、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

谈谈你的看法。

“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得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出什么样的启示?不矛盾,市场经济下的“利”,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义”,才能赢得更多的、长久的“利”。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六、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却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它(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肯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肯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