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机械效率复习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以及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2.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应用。
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
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如何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材料:滑轮、弹簧秤、块状物体、测量尺、线规等。
2.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给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功率表的读数远大于我们实际使用的功率,比如家用电器的功率?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Step 2:概念解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机械效率指的是机械设备(如滑轮、机器)从输入能量向输出能量转换的比例,也就是实际输出功率与理论输出功率之间的比值。
Step 3: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公式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机械效率=实际输出功率/理论输出功率×100%。
并解释理论输出功率和实际输出功率的概念。
Step 4: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应用。
与机械效率有关的问题可以是:机械效率越高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机械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
Step 5:实验测量机械效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机械效率。
实验装置可以是一个简化的滑轮系统,学生通过测量负荷物体的高度、时间和施加力的大小来计算机械效率。
Step 6: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机械效率,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可以讨论实验误差、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等。
Step 7:总结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机械效率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并展示学生提出的好问题。
Step 8:拓展学习学生可以继续探究机械效率和功率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等。
Step 9: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Step 10: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 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2、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3、 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4、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1)公式:(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
例如: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 ① 原 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 、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 、动滑轮重力大小和个数多少:提升同一物体用的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而有用功不变,机械效率就越低。
B 、物体的重力大小:用同一滑能组所提升得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而额外功不变,机械效率就越高。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机械效率相对就低。
D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ηW 有用W 总 = η W 有用 W 总 = GhFS=二、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1)斜面①W有用=G·h②W额外=f·S③W总=F·S=G·h+fS(2)杠杆①W有用=G物·h②W额外③W总=F·S(3)定滑轮竖直方向提升重物(a)①W有用=Gh②W额外:摩擦及绳重③W总=F·S=F·h(5)动滑轮(a)及竖直方向滑轮组①W有用=G物·h②W额外③W总=F·S=F·nh=(G物+G动)·h (n为连接动滑轮绳子段数)不计绳重和摩擦时(6)动滑轮(b)及水平方向滑轮组①W有用=fS物②W额外: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③W总=F·S F=F·nS物(n为连接动滑轮绳子段数)注:a、所有机械克服自身摩擦做功均是额外功的组成部分,故对机械进行润滑一般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b、所有的有用功均等于不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c、对于所有机械均有一、填空1.(2012福州)小明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甲、乙两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如图11所示。
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物理机械效率公式
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物理机械效率公式教案:机械效率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能够识别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4.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2.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三、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2.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机械能和能量转换的内容,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Step 2:讲解(15分钟)1.机械效率的概念与意义(5分钟)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工作的有用功与所做的总功之比,表示能量转换的有效程度。
机械效率越高,能量转化越有效,损失的能量越少。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2.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5分钟)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常见的形式:(1)直接法:根据题目给出的有用功和总功的数值插入上述公式进行计算;(2)间接法:根据机械系统的损耗功和总功的关系进行计算,即机械效率=1-损耗功/总功。
3.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5分钟)机械效率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摩擦会导致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2)机械零件的制造精度:制造精度越高,摩擦损耗越小,机械效率越高;(3)润滑状况:良好的润滑可以减小摩擦,提高机械效率;(4)机械部件的质量:质量轻的零件更容易受到摩擦损耗,从而降低机械效率。
Step 3:示范(10分钟)通过实际的示例,展示如何计算机械效率,并讲解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Step 4:实验(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和器材:一根木棍,一个绳子,一个勾表秤;2.手持一个勾表秤和一个木棍,将木棍水平放在手上;3.用力拉住一个端点,使木棍转动;4.用勾表秤测力,记录拉力的数值;5.根据测得的数值,计算有用功和总功;6.根据计算结果,计算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机械效率的计算。
2. 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例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械,如电梯、汽车等,它们的工作效率如何?2. 学生分享对机械效率的初步理解。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2. 解释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 公式讲解: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 100%。
4.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让学生计算机械效率。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实例中的问题。
3.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机械效率。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机械效率。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2. 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3. 学生提出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建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机械的效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比赛,设计提高机械效率的装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机械效率,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能够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2021年九年级物理 机械效率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2021年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复习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教学题目:三、机械效率教学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有用功和总功是客观存在,从而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是生产劳动中的需要。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计算和讨论。
教学器材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绳子、米尺、弹簧秤。
教学演示如图下列装置(见图1)。
教学内容检查上节课所留的作业。
①物体升高5米。
②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5×104焦耳。
③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5×104焦耳。
④如果考虑滑轮重、绳重以及摩擦阻力时,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不变,仍为5×104焦耳,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要比原来大一些。
应指出:并非功的原理不适用于这种情况,待这节课学习完了之后,请同学们去思考。
引言:由以上例题来看,当人们利用机械做功时,有些额外的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不考虑,如果考虑必然会出现另外一个物理概念来描述这种规律。
这个物理概念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课题。
板书:三、机械效率为了学好这个概念,还要引入几个新的概念。
有用功。
(板书)利用机械做功的主要目的(只要求领悟)。
举例:如使重物升高……。
还有额外功。
(板书)利用机械做功时,为了完成主要目的不得不克服其它阻力所完成的功。
举例,如利用滑轮时,克服滑轮重、绳重、绳和轮的摩擦、轮和轴的摩擦等等。
虽然人们既要完成有用功,又要完成额外功。
板书:总功=有用功+额外功。
了解以上几个小概念之后,现在我们开始学机械效率。
请同学们看P170图14-9,要把100牛顿的沙子运上三楼的三种办法,请同学们讨论,哪种办法最好,哪种办法最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着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比轮有用的功。
(全相同)2.第一种情况:人在总功里要完成,克服人的重力、桶的重力而做些额外功。
第二种情况:人在完成总功中,要克服动滑轮重、桶重、做些额外功。
第三种情况:人在完成总功中,要克服滑轮重、口袋重,做些额外功。
由类比可得出:第三种办法最好。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8.1 功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及分析概括能力。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8.1功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小结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
引入
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精选6篇】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精选6篇】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篇1】教学题目四、试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试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试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削减额外功,即削减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试验中留意事项;1.在试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留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留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留意分析试验中所消失误差的缘由。
小结:通过学生试验,老师巡视纠正试验中所存在的问题。
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作业: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老师要把试验过程再写具体些。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九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鲁教版五四制
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重难点
分析及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知识整理:
1.机械运动的曲线运动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9.在只要求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用__________表示作变速直线运动
的物体运动快慢。其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例题及巩固练习: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选择降落
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
作参照物的。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20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力复习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力复习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一. 力的作用效果(阅读书41页想想做做回答下列问题) (1) 同学们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2)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提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此(1)、(2)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3)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结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1、投球手把静止的棒球投掷出去;棒球被接球手接住;接球手将棒球击出。
这说明: 。
2、弓的形状改变;竿子的形状改变;球的形状改变。
这说明: 。
3.某同学用力弯锯条,把锯条弄弯了。
力改变了物体的_________。
足球运动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守门员用力抱住足球运动员射向球门的足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力改变了物体的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根据力引起的效果判定力的存在:比如物体的 发生了改变,或它的 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二.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或力的三要素)阅读书42页 (1)、打台球时,用力越大,球运动的得越远。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2)、打台球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3)、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时,每次手的位置离门轴远近不同,力的效果也不同。
九年级物理 第一章 机械能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案
(1)、风能的特点: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不会污染环境,但不稳定,也不便于储存。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站(参阅彩图)也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四.阅读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课后练习。
六.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阅读本节内容
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完成练习
第周 星期 第节 年月日
课题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转化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
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
演示
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2.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机械效率复习》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复习》教学设计●创新整合点◇本着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原则,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方便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以的指导前置自主学习,以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培养学生超前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中心组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效,教师提前收取自主学习任务单以掌握学情,对中心组学生提出参与小组交流时的具体要求。
通过小组交流解决了学生复习过程中个性化的问题,实现了大班额情况下的小班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通过博客、QQ群、自适应测评系统(淘题吧)为学生构建课外学习探讨的平台,生成教学与教研的新资源,发布新的学习任务单和相应的微课程,使整个教学环节形成循环系统。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简单机械》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其内容包含机械功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包括了多种受力分析、物体运动和平衡等众多知识。
本节课不仅复习“机械效率”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对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效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切实意义,并能指导实践,最终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当然少数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也是有的。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和生活。
设置适当的梯度和坡度,以便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掌握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产和生活。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
举例子
学生读图, 认识 1 度电 作用
第 周 星期 课题
第节 第二节 电功率
年月日 执教
1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教学 3 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区别。 目标
重点 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重点 掌握电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式,电功的单位焦耳和生活中常用单位“度” 难点 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
演示 书写有问题和例题的投影幻灯片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是什么?计算公式?
2.流水可以做功吗?
3.那么电流可否做功呢?
二 演示图 9-1 实验,引入新课。
(1)砝码提升过程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2019-2020 年九年级物理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第 周 星期
第节
年月日
课题
第一节 电功
执教
1 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 2 掌握电功的公式。 教学 3 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和生活中常用单位“度”。 目标 4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 5 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
I=U/R 可知,I 随 U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 I=U/R 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复习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一)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
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
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牛的物体,应用功的原理求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动滑轮重忽略不计)
要求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教师讲评并给出正确解答。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
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
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
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
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
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
答:W总=F·s=F·2h=3牛×1米=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2.5焦=0.5焦。
2.机械效率
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
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3.提高机械效率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巩固练习
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牛的货物匀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
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
总功是人利用滑轮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
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
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
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
所以,有用功(W 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ツ高度(h)。
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
这时动力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
四、布置作业:1.课本章后习题8,要求计算出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
根据计算结果答出哪些说法正确。
2.预习课本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