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中国农村,村级组织承担着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了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管理体制、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可能的途径。
二、管理体制问题1. 官僚化现象严重:由于过度强调行政性质和权威性,一些地方政府在村级管理中往往采取官僚作风,阻碍了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2. 权责不清:在一些地方,由于对村里事务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权责划分模糊。
有时候并不能明确区分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
三、农村基础设施问题1. 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或边远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农民的出行受限,也给他们带来了交流、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扰。
2. 水电能源供应不足:一些村庄在水源和电力供应方面存在短缺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四、乡村治理问题1. 决策参与度不高:村委会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推行,并未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 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村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和不透明性,导致发展效益低下,财务运作严重不规范。
五、解决途径和建议1. 改善管理体制: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与考核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建立健全更为民主、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选出优秀人才担任村级职务。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农村供水和电力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自治理念与法治意识宣传,倡导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的民主文化;鼓励开展社区议事会、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对决策的参与度。
4.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村集体收支管理;透明地公布资金使用信息,接受监督和审计。
六、结论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如管理体制弊端、基础设施缺乏以及乡村治理问题等。
中国官僚制的效率逻辑
中国官僚制的效率逻辑作者:郑崇明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将任务是否常规和任务绩效是否可测进行区别性组合,建构官僚制的效率模型,即不同场景下官僚制的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非常规可测任务场景下的官僚制效率极高,常规可测任务情景下次之,非常规不可测任务下的官僚制效率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很高,要么很低。
在中国人事干部制度安排的约束下,隐藏在官僚制效率模型背后的是基于官员的激励强弱结构。
论文重点以一个典型的政治社会活动案例阐述了非常规可测任务下官僚制高效运行的行为逻辑。
但政治压力下的高效率也意味着预算最大化的空间。
【关键词】官僚制;效率模型;行政激励;官员晋升;行政组织目标任务;预算最大化【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5)03-0072-09一、研究问题自韦伯以降,作为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形态,[1]官僚制从来不缺乏争论。
官僚制是低效的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
官僚制的确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场景的变迁,官僚制日益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单从字面上就直观地刻画了其低效的面孔。
另一方面,尽管出现了虚拟组织、多中心治理、后现代组织等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但实际上官僚制依然主导着社会的运行,正如人们对民主制度的评价一样,它至少不是最坏的制度。
换言之,还没有出现一种普遍性的可以替代官僚制的组织形态。
因此,官僚制是否低效不是一个轻易可回答的问题。
为此,本文试图从任务是否常规和任务绩效是否可测两个维度来建构一个官僚制的效率模型来回应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即官僚制是低效的吗?其次,围绕研究问题,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为本研究奠定知识增长的基础;第三是从任务是否常规和任务绩效是否可测两个维度建立一个官僚制效率模型,这一模型为官僚制效率差异提供了类型化的场景;第四是以中国人事制度为约束,阐述不同场景中官僚制效率差异的官员激励结构;第五部分以一个典型的政治社会活动来检验政治压力下非常规可测任务场景中官僚制高效率运行行为逻辑;第六部分为结论与讨论,主要以本文建构的理论模型回应已有的运动式治理、官员晋升和反腐败等理论以及研究的不足。
马克斯_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15
理 论 战 线
新 学 术
新 学 术
理 论 战 线
216
理性官僚制这一组织形式属于目的合理性的管理行为, 体现了科学精神, 法制精神与理 性精神, 抛弃了经验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 避免了人性专断和感情用事, 带来渡, 但 这 也 仅 指 行 使 统 治 的 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 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 在 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 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 现代官僚制。— ——韦伯把中国中国的行政管理与官僚制的几 个 特 征 比 较 最 终 得 出 ‘中 国 的 官 员 制 度 未 能 发 展 成 现 代 的 官 僚 制 ’这 一 结 论 ”。
于是人们的意识当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意思一提到官僚制就把它同官僚主义等同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理性官僚制这一组织形式属于目的合理性的管理行为体现了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与理性精神抛弃了经验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避免了人性专断和感情用事带来了理性和效率
马克斯-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 董海军
如果说威尔逊等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为现代公共行政及科学研究确立了逻辑 前提的话, 那么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道路则是由马克斯- 韦伯开拓出的。正是韦伯 对官僚制问题的研究, 才在官僚制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了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原则, 并 对公共行政的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形式合理性设计。所以说, 韦伯的工作可以被看作是对 现代公共行政范式的确立。
213
理 论 战 线
新 学 术
新 学 术
理 论 战 线
214
作界定, 但都不能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官僚主义的定义。 二 、韦 伯 官 僚 制 理 论 的 主 要 内 容 韦伯对组织形式的研究, 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开始的, 即人们为什么服从命令, 会按
“街头官僚”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以基层官僚官民冲突与困境为分析文本
Z h e n g Z h i Y a n J iu☆ 政治研究☆“街头官僚”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以基层官僚官民冲突与困境为分析文本孔晓娟(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摘要:政治家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街头官僚如何去实施。
这是街头官僚工作的实质,其理论核心为自由裁量权。
借助自由裁量权,街头官僚一方面设法抵制上层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对其顾客进行自主制裁。
由此就形成了街头官僚以“敷衍行事”“规则依赖”“粗暴执法”和“一线弃权”为主要特征的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
基于该逻辑,反思了当前的基层官僚官民冲突与困境,分析了其根源的时代、体制、思想三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借助西方街头官僚责任控制的理论,提出了从外部和内部同步进行双重的街头官僚责任控制实现路径。
关键词: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行动逻辑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3-0007-03一、街头官僚理论及其行动逻辑分析公共行政学家很早就关注官僚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从微观研究的角度出发,官僚的自由裁量权是在一系列约束下,由公共服务提供者个人做出的一组选择,这也就是所说的“街头官僚”(stree t-level bureaucrat)理论(叶娟丽& 马骏,2003)。
“街头官僚”概念是由美国行政学家李普斯基(Lipsky)于1977 年发表的《建立一个街头官僚理论》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
随后1980 年,李普斯基正式出版《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的困惑》一书,从而标志街头官僚理论的正式建立。
所谓的“街头官僚”是指处于基层,同时也是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是政府雇员中直接与公民打交道的公务员(Lipsky,1977)。
在李普斯基看来,典型的街头官僚包括:警察、公立学校的教师、社会工作者、公告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收税员等等。
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
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王 韬 钦提 要: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二者存在博弈关系,农村治理过程中的非正式性和社会的矛盾性是诱发二者博弈的原因所在。
当代乡村社会由于仍然存在阶层分化,且集体文化缺失,致使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在相互博弈的同时,又都面临着组织治理能力降低的现实问题。
要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解决乡村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大力弘扬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集体主义模式,坚持弘扬集体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坚持农民主体共同富裕、同步发展,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和组织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通过政党下乡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统一。
关键词:乡村组织振兴 国家治理 基层自治 集体经济 基层党组织作者王韬钦,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沙410006)。
在乡村,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是一对矛盾的主体。
国家治理体现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部门对于乡村的管理和控制,将政策意图自上而下加以贯彻;而基层自治则是基层社区化和自治化的含义,从古到今,我国乡村基层社会都有其特定时期的自治主体,基层自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实现在某种程度起到了遏制和阻碍的作用。
理解好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对于实现当代乡村组织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博弈关系的历史逻辑(一)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体现了治理权的博弈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古代的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体现了中央与基层关于治理关系的博弈。
从治理手段来看,我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在税收制度上,“并税制”将税收财政大权统归中央,通过并税制,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类别的税种得以法定和正式化,地方68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官吏巧立名目勒索百姓的机会受到限制。
① 而基层治理来自于乡村关系背景下本土行政力量或村霸的治理,古代乡村保甲制、里甲制正是确保基层治理而设计,一定时期当中,当中央过于集权,地方行政无法开展的情形下,中央对于基层苛捐杂税往往是默认的态度,从而通过乡长、里长、保长、甲长对基层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官僚组织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中的某些经济学家们则认为: 政府官僚制机构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对市场进行
适当的干预,而在于他们依赖于单独的“赞助商” 或者能够得到的预算拨款。政府中的官僚制组织 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预算的最大化。他 们主动要求有更多的钱,而不管其是否真的需要。 他们提高了成本,在“提倡消费支出”中制造了 不真实的需求。其结果就是在公共部门中造成了 无限制的预算膨胀和低效的资源分配。
一些社会学家则认为: 官僚制机构的某些内在属性造成了其必定具
有无效率的病态行为模式。官僚制组织的成 员过分强调遵守规则,把程序看的比结果还 重要,结果自然会造成目标错位。此外,组 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常处于冲突状态,各部门 之间推诿责任,这些都易于导致组织信息流 通的受阻甚至组织的崩溃
对官僚制组织模式批判的第二个焦点是这种组织
对官僚制组织模式批判的第三个焦点是这种组织
模式的反人性的特征。 组织中的领导模式和规章制度辱没了人格。官僚 制系统的专业化导致了人不再是能在心理上自我 实现的个体。组织成员被要求放弃自主性和原创 性,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处于较低层的官员会受 到压迫,在命令和高压下做事。与此相类似,官 僚组织的服务对象也没有作为具有个性的主体而 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在规章制度面前受到同样 却是刻板的对待,官僚们在解释法律规则时往往 带有随意性、独断性。他们易于将矛盾上交或在 各部门之间推诿责任。
官僚制组织兴起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
官僚组织理论:
化的进程,使得国家、军队、企业等众多组织必 须应对新的社会环境,力求组织合理化成为时代 需求。 官僚制组织模式所具有的严密性、合理性、稳定 性和普适性等优点确实在那个年代得到了彰显。 官僚制组织模式之所以被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西理地分解组 织权力,提供了组织内部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一 定程度上克服了组织管理的不稳定性,有助于提 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这同时也孕育了为后来者 所批判的弊端。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环境的确定性, 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责任感。但公共
街
头
惩 罚) 的 性 质 、数 量 、质 量 等 有 着 巨 大 的 影 响 。 通
服 务 的 垄 断 性 质 决 定 了 其“ 顾 客 ”不 可 能 是 自 愿 的 。
街头官僚的工作性质, 首先是他们的执行性 质。街头官僚是行政权力运作的末端环节, 其核心 职 能 是 执 行 各 种 法 律 法 规 和 规 章 制 度 。无 论 是 国 家 的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 还是政治家和 上级管理者制定的公共政策等, 其贯彻落实最终都 有 赖 于 街 头 官 僚 认 真 而 正 确 的 执 行 。这 一 特 征 也 就 使得街头官僚垄断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就执行活动的性质而言, 街头官僚通常不能自定义 工 作 范 围 、工 作 内 容 和 工 作 方 法 。 但 在 将 一 般 性 的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用于具体的公民个人或事 实情境的过程中, 街头官僚必须作出某些判断, 以 决定应该适用何种类型的规则或是否适用某一特 定规则。因此, 执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作出 选择和判断的决策过程。而且, 不论正式规则规定 得 多 么 具 体 , 但 对 于 充 满 复 杂 性 、动 态 性 和 差 异 性 的 具 体 情 境 、事 件 和 个 人 而 言 , 不 同 的 街 头 官 僚 也 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作出不同的选择和判断。
等都具有街头官僚的某些共同特性, 但他们在机构 性 质 、工 作 手 段 和 行 动 性 质 方 面 都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故此, 为简化分析对象, 本文所探讨的街头官僚 特指政府机关中直接与公民打交道的基层政府公 务 员 , 而 并 不 包 括 如 公 立 学 校 的 教 师 、社 会 工 作 者 等一类的街头官僚。同样, 根据《公务员法》对公务 员资格的基本规定, 为政府机关工作但没有公务员 身份的“准执法”人员, 如“城管” “协管”等也不在本 文的考虑之列。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探析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官僚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官僚制的定义、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随后,本文将分析官僚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探讨如何克服其固有的问题,以实现更为高效、公正的社会治理。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韦伯官僚制理论在不同国家、地区及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官僚制理论。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官僚制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韦伯在他的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官僚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权力运作方式。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一种高度理性化、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组织形式。
其核心特征包括:等级制原则,即组织内部按照权力和职责的层级关系进行划分,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法制化原则,即组织的运作和决策都基于明确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而非个人的主观意愿;非人格化原则,即组织中的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好的影响。
韦伯认为,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点。
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规模社会组织和复杂社会管理中的协调问题,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官僚制通过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划分,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僚制通过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运作方式,能够减少个人情感和偏好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然而,韦伯也指出了官僚制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
一、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
一、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近代以来,中国最有活力、变化最快的是乡村基层社会,而促成乡村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即国家权力不断深入乡村,企图加强其对乡村社会控制。
此种尝试与努力始于清末新政,贯穿于整个近现代历史,对于建立现代国家制度影响深远。
(一)建国前的乡村治理沿革1、封建时代的“乡绅治理”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国家行政机构止于县级,这是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介入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介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乡绅发挥着特殊的整合与治理功能,满足国家从乡村社会提取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和乡村社会对公共权威提供的秩序与安全的需要。
乡绅必须有能力促进地方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必须有一系列利益综合的规则保持共同体的内聚,才可以在强制之外获得社会服从的力量。
乡绅治理地位的获得与稳固,需要一系列制度性力量的支持。
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制度方面,传统国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建立在对经典的理解之上。
文化与意识形态整合的力量以科举制度为基础,治理地位与持有功名密切相关。
乡绅治理正是从这里获得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他们在国家权力不及之处实行统治,并得到国家认可,他们坚持从道义上赢得权威并通过捍卫传统道德学说来体现这种权威。
换句话说,他们是出于提高社会地位、威望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公共责任,而非单纯为了追求自身财富,这也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所谓的文化网络中绅士出任乡村领袖的主要动机。
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主要由家族所有而非严格归个人所有,以保证乡村公共事务的必要开支不必因“私人”财产而受到限制。
历史研究发现,在中国南方的某些省份,私人地主的势力远不及“集团地主”——即集体性的土地占有者。
集团地主控制的生产资料,其收益的固定部分被规定在某个范围内公共分享,如“学田”、“庙田”、“族田”等。
为了保证这种“集体产权制”,还有一系列相关制度,如未经同意,私自出卖、瓜分族田会严重触犯族规,未征求宗族意见出售土地会被宣布无效等等。
官僚制组织——精选推荐
官僚制组织官僚制组织分析⼀、特征《经济与社会》(⼀)层级化(⼆)专业化⽤⼈(三)制度化先定性、稳定性(四)集权化例如今⽇中国央地关系⼆、优势与意义三、劣势动⼒不⾜四、国家治理结构中国:集权政治+官僚国家+市场经济西⽅:民主政治+官僚⾏政+市场经济五、对策《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官僚机构的替代⽅案《改⾰政府》“竞争性官僚组织”,赵成根书第⼋章第⼀章科层官僚组织的危机1、官僚制组织的核⼼特点层级化:纵向结构分化中,组织权⼒在组织上下级之间不均匀地分配,上级拥有合法的权⼒来控制下级的⾏动,从⽽就构成了以命令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字塔形的层级组织系统。
专业化:绩效导向的⽤⼈制度。
⽤⼈不再看他的⾝份和背景,⽽是看他的知识、才能、业绩、军功、品德等绩效因素。
专业主义取代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新型制度的核⼼法则。
正是这⼀套专业主义法则的运⽤,逐渐形成了⼀种新型的权⼒形式——官僚权⼒。
2、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和⽬标置换在⼀般情况下带来效率的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导致⽆效率的产⽣。
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僵化和迟钝,⼯具性价值演变为终极价值,官僚制组织便发⽣了⽬标置换,主要表现形式形式主义或仪式主义。
3、尼斯坎南的官僚经济学与预算最⼤化模型。
个⼈是效⽤最⼤化的追求者。
官僚就像经济市场的消费者和⼚商⼀样,是理性⾃利的,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化。
官僚结构和官僚个⼈的⾏为动机和出发点,既不是作为普遍福利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政治家确定的国家利益,⽽是官僚制组织和官僚⾃⾝的利益。
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他们追求⾃我效⽤的最⼤化。
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程度,要看⾃我利益的关联程度。
⽽官僚的效⽤函数,主要包括以下变数:薪⾦、福利津贴、公共声誉、权⼒、恩惠、机关产出、容易改变、容易管理等。
在这些变数中,除了最后两项变数,都是与机关预算有正相关的单向函数。
因此,官僚为了扩⼤⾃⼰的利益,就必然趋向扩⼤机关预算的规模。
其结果是,官僚结构以过多的预算,有效率地制造了过多的产出;或者以过度膨胀的预算,⽆效率地制造了相对较少⽽正好满⾜资助者需求的产出。
村干部“新赢利性经纪人”运作逻辑、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基于街头官僚理论视角
ʏ㊀乡㊀村㊀治㊀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村干部: 新赢利性经纪人 运作逻辑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㊀㊀ 基于街头官僚理论视角Ѳ张㊀龙[内容提要]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ꎬ是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ꎬ村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ꎮ文章以农业税费改革为时间界点ꎬ提出税费改革之后的村干部新赢利性经纪人角色的观点ꎬ并以街头官僚理论为框架ꎬ认为村干部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实质性自由裁量权为自身谋利是其新赢利性角色产生的本质原因ꎬ接着从村干部自身㊁上级行政组织㊁村民三重维度剖析村干部滥用自由裁量权谋利的原因ꎬ并以此三个维度为切入点ꎬ提出村干部从新赢利性经纪人角色向村民利益代言人角色转变的策略ꎮ[关键词]村干部ꎻ赢利性经纪人ꎻ街头官僚ꎻ自由裁量权[中图分类号]D422.6ꎻD26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20)03-0119-07ʌ收稿日期ɔ2020-09-13ʌ作者单位ɔ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ꎬ湖北武汉ꎬ430062ʌ作者简介ɔ张㊀龙(1993-㊀)ꎬ男ꎬ湖北襄阳人ꎬ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文化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ꎬ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等字眼就多次出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涉农政策文件中ꎮ而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㊁善治的实现还是乡风的睦的都绕不开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 村干部ꎮ村干部作为连接国家与村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ꎬ在应然层面上承担着协助基层政权执行上级政策和表达村民利益的双重角色ꎬ而实然层面却因深陷自身的利益导致其角色异化为赢利性的经纪人ꎬ本文以农业税费改革为时间界点ꎬ探讨农业税改革之前的村干部赢利性经纪人角色与改革之后赢利性经纪人角色的异同ꎬ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催生新的赢利性经纪人ꎬ并凭借利普斯基的街头官僚理论分析村干部新赢利性经纪人产生的原因ꎬ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应该转向以表达村民利益为核心的角色转变ꎮ一㊁村干部角色的文献回顾对于村干部角色经典的描述当属美国著名汉学家杜赞奇杜赞奇在其«文化㊁权力与国家»提出的经纪人概念ꎬ将其描述为从交易中获得一定佣金的代理人ꎬ指出19世纪末ꎬ清朝政府通过双重经纪征收赋税实现其在乡村911ʏ㊀乡㊀村㊀治㊀理二ʻ二ʻ年第三期㊀总第八十六期社会的统治职能ꎮ杜赞奇通过经纪模型ꎬ把乡村治理主体分为赢利性经纪人(掠夺性经纪人)和保护性经纪人ꎬ前者指从乡民中榨取利润的群体ꎬ他们从事乡村治理工作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职权捞取最大的利益ꎬ获得 浮收 ꎮ保护型经纪人指的是代表社区的利益ꎬ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受国家政权的侵犯的村际合作组织ꎮ[1]从杜赞奇对经纪模型的描述可以得出ꎬ赢利性经纪人充当的是国家的代理人ꎬ其通过垄断国家与村庄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某种权力ꎬ又因其得到县衙的庇护而损公肥私ꎬ骚扰村民ꎮ但保护型经纪人是为了避免受到吏役等赢利性经纪人的敲诈自愿结合起来的集体组织ꎮ易言之ꎬ赢利性经纪人与保护型经纪人分属于不同的群体ꎬ并不是同一行为者身兼两种角色ꎮ与杜赞奇的论述不同ꎬ徐勇把我国村干部描述为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双重角色[2]ꎬ乡村治理主体从杜赞奇所说的不同行为者承担非同角色到同一主体 村干部承担双重角色ꎮ此后ꎬ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ꎮ吴毅在此基础上提出村干部双重边缘化角色ꎬ即村干部由于处于科层化政权体制之外而产生体制上的无助感ꎬ又因其在收税的过程中处处得罪村民而产生疏离感ꎬ从而造成村干部里外难堪的尴尬角色地位ꎮ这种双重边缘化角色使得村干部既缺乏动力而不想为ꎬ又因怕得罪人而不敢为ꎬ由此产生吴毅所说的村干部 守夜人和 撞钟者 角色[3]ꎮ付英在认可村干部双重代理角色的同时ꎬ以征地补偿为个案ꎬ强调村干部的理性人角色ꎬ提出村干部的三重角色特征ꎬ并认为村干的三重角色存在内在冲突ꎬ作为政府的代理人与村民的当家人ꎬ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ꎬ而作为理性人ꎬ他们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ꎬ且当三种角色发生冲突时ꎬ理性人角色占最大权重ꎬ趋于主导地位ꎮ[4]龚春明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分析框架ꎬ认为村干部善于运用职务之便与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ꎬ通过精致 使自身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ꎬ而 利己 才是隐含与身后真正的目的ꎬ指出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导致村干部的消极无为与自利妄为ꎮ[5]王惠林㊁洪明在对村干部的问卷座谈的实证研究中发现ꎬ村级经济资源缺失㊁组织权威旁落㊁村级组织正式动员能力弱化㊁干群关系不融洽等因素导致村干部无力充当国家与村民之间的连接者ꎬ形成 双弱 的角色状态ꎬ进而导致村干部试图谋取私利ꎬ成为 渔利者 ꎮ[6]从众多学者对村干部角色的描述可以看出ꎬ村干部角色绝非一元化的主导而是多元化的离散与耦合ꎬ此外ꎬ村干部的赢利性经纪人角色和理性的自利主义角色始终是学界对村干部角色描述的重要一级ꎮ笔者十分认可学界对村干部自利角色及行为策略的论断ꎬ在此基础上ꎬ笔者试图以农业税费改革为分界线ꎬ提出新赢利性经纪人的角色ꎬ并借助街头官僚理论分析其生成逻辑以及运作方式ꎬ提出破解之道ꎮ二、村干部赢利性经纪人的角色变迁与路径依赖2006年农业税的废除标志着我国进入后农业税时代ꎮ税费的改革使国家对乡村由资源汲取型转变为资源输入型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ꎬ解放了农民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群之间的矛盾ꎬ从农民的角度讲无疑是利大于弊的ꎮ与此同时ꎬ农业税费的改革使得基层政权组织与乡村基层组织缺乏财政收入而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治理权力与治理能力ꎬ从而造成基层政权悬浮于乡村之上ꎮ易言之ꎬ农业税费的改革虽然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减负ꎬ但同时对乡村治理造成了消极后果ꎮ本文从更加微观的视角以农业税费改革为分界点ꎬ借此分析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赢利性经纪人的影响ꎮ税费改革之前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三提五统 的税费工作以及完成上级指派的计划生育工作ꎬ这两项工作被形象地称之为要钱㊁要命 的工作ꎮ在这种情境下ꎬ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结构性的 索要沟通 关系ꎬ一方面ꎬ村干部向村民收税收费ꎬ在收缴税费的过程中ꎬ村干部的动力来自于其从村民收取税费的过程中获得的 剩余索取权 ꎬ这种剩余索取权会给村干部带来一种结构化的收益空间ꎬ即只要收取税费ꎬ村干部必然可以从中获取收益ꎮ另一方面ꎬ村干部在收取税费的过程中ꎬ既需要采用制度职位权威来迫使农民缴费ꎬ但有时候也需要采用 讨 ㊁ 要 ㊁请大家帮帮忙 等 弱武器 博得村民同情ꎬ从而完成上级的任务ꎬ在后一种情形中ꎬ村干部与村民是一种 面对面 的沟通与交流ꎬ这种沟通之所以是结构化的沟通ꎬ是因为但凡向村民收取税费ꎬ就需要面对面地与村民打交道ꎬ村民也在此过程中向村干部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ꎬ村021ʏ㊀乡㊀村㊀治㊀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干部碍于以后的重复性博弈ꎬ基于互惠性合作ꎬ也就会把村民的利益诉求向上级表达ꎬ也就是说ꎬ村干部在充当赢利的经纪人的同时也会保护村民的利益ꎬ但从本质上而言ꎬ村干部是从自身的利益 基于后期重复性博弈 才充当村民利益的保护人ꎬ李志军从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中得出ꎬ村干部在代表政府的利益与代表村民的利益中摇摆不定ꎬ似乎并无规律可循ꎬ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村干部在行为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ꎬ是个人利益决定着其利益模式的选择ꎬ因此可以认为真正决定村干部行为的是个人利益ꎬ[7]谋利性才是村干部扮演代理人的本质特征ꎮ税费改革之后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家由向农民汲取资源到制定大量扶持性的政策向农民输入资源ꎬ基层政权组织也由汲取性政权转变为服务性政权ꎬ这种服务型政权更多的表现为执行上级的惠农政策ꎮ与此相对应ꎬ村干部的角色也转变为协助镇政府实施惠农项目ꎬ至此ꎬ农业税费改革之前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结构性 索要 沟通 关系不复存在ꎬ与之代替的是村干部与村民 背对背 的 无博弈 状态ꎮ一方面ꎬ村干部无需向村民收取税费ꎬ附带着在收费过程中需要村民合作的互动性博弈也随之消解ꎬ进而导致村干部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ꎬ村民无法将利益诉求通过村干部向上表达ꎬ村干部也无需听取村民的意见ꎮ另一方面ꎬ由于国家大量的惠农项目投入乡村ꎬ村干部的职责主要转变为执行自上而下的政策ꎬ村干部的收益空间也由过去收取税费中的 剩余索取权 转变为从国家的惠农项目中套取收益ꎮ如若说税费改革之前村干部既唯上又唯民ꎬ那么税费改革之后ꎬ村干部就是只唯上不唯民ꎬ其核心是村干部的利益索取点由过去村民转向现在的惠农项目ꎮ对农业税改革前后的分析可以发现ꎬ村干部赢利性经纪人始终是村干部的主要角色ꎬ但税费改革前后ꎬ村干部赢利性经纪人角色也随着税费改革的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ꎮ本文把税费改革后的赢利性经纪人称为 新赢利性经纪人 ꎮ新赢利性经纪人与税费改革前赢利性经纪人的共同点就是其本质都是基于村干部 理性的经济人 特征ꎬ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最终目的ꎮ新旧赢利性经纪人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ꎬ如表1所示:表1㊀赢利性经纪人与新赢利性经纪人的不同点比较赢利性经纪人新赢利性经纪人赢利向度村民税收国家惠农项目收益稳定性㊁广度收益稳定㊁范围窄收益不固定㊁范围广代理身份赢利性㊁保护型双重身份基层政权代理人㊁乡镇政府的"一条腿"㊀㊀首先ꎬ新旧赢利性经纪人的 赢利向度 发生了变化ꎮ这也是新旧赢利性经纪人变化的核心ꎮ如前所述ꎬ税费改革前ꎬ村干部的赢利收益主要来源于向村民收取的税费ꎬ税主要指的农业税ꎬ包括 三提五统 ꎬ三提中的公积金㊁公益金和管理费主要是用于村一级扩大生产㊁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ꎮ五统指的是乡镇一级用于乡村两级办学㊁计划生育㊁优抚㊁民兵训练㊁修建乡村道路等相关款项ꎮ三提中的管理费是村干部正当收入的主要来源ꎬ还包括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与体制漏洞从村民中收取的各种费用ꎮ简言之ꎬ税费改革前村干部的赢利方向主要在村民ꎮ税费改革后ꎬ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ꎬ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ꎬ对乡村的资源输入达到了新的高度ꎬ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惠农项目ꎮ其次ꎬ赢利的稳定性㊁广泛性不同ꎮ税费改革之前ꎬ村干部的收入伴随着每年村民上交的税费而具有固化性ꎬ但是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村一级的管理费ꎬ收益范围较窄ꎮ而税费改革后ꎬ村干部失去了收取税费的权力ꎬ相应地也就失去了稳定的收益来源ꎬ但是ꎬ伴随着国家的新农村建设ꎬ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ꎬ扩大了对乡村的扶持力度ꎮ2018年与2019年的中央一号问件连续提到加大对精准扶贫㊁农村环境保护㊁公共基础设施等的资金扶持力度ꎬ中央的目的在于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ꎬ推进乡村良性协调发展ꎮ但是这一系类的惠农政策造成了村干部的收益空间的扩大化趋势ꎮ最后ꎬ代理身份上的转变ꎮ旧赢利性经纪人由于其收入主要来自于民而不得不充当保护型经纪人角色ꎬ因此ꎬ村干部的角色带有双重性ꎮ而新赢利性经纪人ꎬ由于经济来源不同ꎬ其不必要与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ꎬ也没有必要为原子化的村民表达利益ꎬ因此更多代表的是基层政权的利益ꎮ也就是村干部由过去的双重角色转变为单纯地基层政权代理人ꎬ村干部成为的镇政府的 一条腿 ꎮ这里要说明的是ꎬ基层政权代理人和国家代理人有相当大的区别ꎬ国121ʏ㊀乡㊀村㊀治㊀理二ʻ二ʻ年第三期㊀总第八十六期家代理人是从宏观的国家角度来讲ꎬ事实上ꎬ从国家层面上讲ꎬ党和国家需要村干部成为村民的 代言人 和 传声筒 ꎬ也需要村干部以村民的公共利益为核心ꎮ而镇政府这一级出于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考核的需要ꎬ因其把握着村干部的 收入命脉 而强加给村干部各种任务ꎬ使得村干部既无时间也无经历表达村民的需要ꎮ综上所述ꎬ可以发现新赢利性经纪人与赢利性经纪人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别ꎬ在与赢利性经纪人对比之后ꎬ可以得出:新赢利性经纪人指的是村干部凭借其乡镇基层政权的代理角色ꎬ在国家大量的自上而下得项目输入过程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ꎮ三㊁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新赢利性经纪人的运作逻辑与生成机理街头官僚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李普斯基(Lipsky)出版的«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个人的困惑»ꎬ按照利普斯基的论述ꎬ 街头官僚 是指处于基层ꎬ在工作过程中直接与公民互动的公共服务人员ꎬ他们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具有实质性的自由裁量权ꎮ典型的街头官僚包括公立学校的教师㊁警察㊁社会工作者㊁公共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收税员ꎬ等等ꎮ[8] 一般而言ꎬ街头官僚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典型特征:(1)处于官僚体系的最底层ꎬ与他们的管理者和高层行政人员相比ꎬ他们地位低㊁权力小ꎬ数量庞大ꎮ(2)他们直接面对公众ꎬ是政策的直接提供者和执行者ꎬ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评价ꎮ(3)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ꎮ(4)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由裁量权ꎬ一方面能够裁定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ꎻ另一方面ꎬ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时ꎬ他们会发展出一套相应的机制调解冲突ꎮ(5)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术ꎬ让上级和服务对象对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ꎮ[10]街头官僚可以直接决定对公民的惩罚和奖励ꎬ并且在决定供给的利益㊁惩罚的性质㊁质量和数量时ꎬ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ꎮ由于处于政府和普通公民之间的特殊位置ꎬ街头官僚可以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实质性的自由裁量权对自上而下的政策进行再决策ꎬ这种再决策往往是基于街头官僚自身的利益ꎮ也就是说ꎬ街头官僚会利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公民的利益服务[9]ꎮ通过对街头官僚理论的相关描述ꎬ可以发现ꎬ税费改革后的村干部或多或少地具有街头官僚的某些特征:首先ꎬ村干部处于政策执行的最低层次ꎬ没有下级ꎬ权力小ꎬ处于 上面千条线ꎬ下面一根针 的状态ꎮ其次ꎬ村干部直接面对村民ꎬ税费改革之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ꎬ村干部基层政权代理人角色愈加明显ꎬ成为 准公务员 ꎬ且村民习以为常的认为村干部就是官 ꎬ因此ꎬ村干部在村中的治理绩效就影响着村民对基层政府的评价ꎮ再次ꎬ村干部通过乡镇政府无法直接对接原子化村民以及村民自身集体行动的困境而获得中介性的特殊地位ꎮ最重要的是ꎬ村干部同街头官僚一样也不可避免的拥有自由裁量权ꎬ首先ꎬ由上而下的惠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带有不确定性ꎬ政策制定者和上级政策执行者的有限理性使其无法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ꎬ也无法列举出村干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相关的所有规则ꎬ且政策执行需要村干部适当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ꎬ这种政策执行所需要的灵活性为村干部再决策创造了机会ꎮ其次ꎬ村干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村民ꎬ而不是物ꎬ村民需求的弹性化与多样性需要村干部在及其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满足村民的需求ꎮ最后ꎬ自由裁量权提高了村干部在为村民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性ꎮ由此可见ꎬ村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在上级政策执行者㊁村民以及村干部自身的三重需要中产生ꎮ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使得村干部也同样会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实质性自由裁量权为自身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村民服务ꎮ易言之ꎬ村干部惠农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形成可赢利空间是村干部新赢利性经纪人产生的本质原因ꎮ具体来讲ꎬ村干部运用自由裁量权形成赢利空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村干部理性逐利人的动机理性逐利人假设我国著名学者丁煌教授在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和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ꎬ具体指的是 作为一个人ꎬ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ꎬ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ꎬ都以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ꎬ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基本的动机ꎮ [11]村干部的理性逐利人动机便是其在执行政策时凭借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产生赢利的原始动力ꎮ税费改革后ꎬ随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国家财政惠农补贴的增多ꎬ村域范围内的村干部利用自由裁量权221ʏ㊀乡㊀村㊀治㊀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自上而下的多项资源转移过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ꎬ主要表现在冒领国家惠农补贴和扶贫款项ꎬ甚至通过谎报项目套取国家资金ꎮ在村干部截留冒领国家惠农项目资金的过程中ꎬ乡镇政府或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方式ꎬ或者与村干部共谋ꎬ形成以乡镇政府 村干部为主的新的利益共同体ꎬ在这种庇护 附庸的利益网络中ꎬ村干部自我利益最大化倾向进一步加剧ꎬ由此造成村民对基层政权组织信任危机ꎮ(二)组织对村干部的激励失衡一般来讲ꎬ从激励的作用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ꎬ正激励指的是对组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ꎬ负激励指的是对不符合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ꎮ当前村干部滥用自由裁量权为自身谋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正向激励不足㊁负向激励过严ꎮ从正激励角度看ꎬ一方面ꎬ村干部的正当收入过低ꎮ龚春明在对赣东某镇9个村调研中举过一例ꎬ 在D镇村干部每个月的账面工资约有500~700元(职务不同ꎬ工资有所区别)ꎬ加上年终的一两千元奖金ꎬ就是他们所有的名义收入ꎬ也就是说一个村干部一年的工资性收入可能还不足一万元ꎮ [12]从绝对收入来看ꎬ仅靠一年不足一万元的收入的确无法养家糊口ꎻ从相对收入来看ꎬ村干部的正当收入不如在外务工村民的最低收入ꎬ尤其是当下的村干部承担大量的乡镇派出的任务ꎬ这种高机会成本实在无法激励村干部有所作为ꎮ正如杜赞奇在其«文化㊁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所说的ꎬ 这些吏役要么是没有薪俸ꎬ要么是薪俸少得可怜ꎬ无法养家糊口ꎮ事实上ꎬ官府正是指望这些吏役在与农民打交道中收取 礼物 以维生ꎮ 此外ꎬ他还指出: 关于吏役的各种弊端ꎬ可以被视为国家经纪制的必然产物而不完全是 腐败 现象 ꎮ[13]从这个角度来看ꎬ村干部今日的腐败现象仍然可以被视为行政体制悖论下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完全的 腐败 现象ꎮ另一方面ꎬ村干部的 体制感 弱ꎬ因为村干部不是国家公务员ꎬ没有编制内的职位所带来的一系列福利ꎬ也没有按照体制内正常的晋升空间ꎬ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隔阂造成了村干部无法在晋升上获得激励ꎬ这种体制晋升 零激励 的状态事实上加剧了村干部利用自由裁量权赢利的可能性ꎬ村干部不是国家正式官员ꎬ不用考虑自己的仕途升迁ꎬ因此更少受到体制内的各种规则的制约ꎮ村干部抱着干不好大不了回家种田的心态在其职位上或消极无为或恣意妄为ꎬ其本质就是以自身利益为核心ꎮ从负向激励来看ꎬ压力型体制下的 密行政问责 和一票否决导致村干部不敢为ꎬ贺雪峰教授在对湖北两个县城调研基础上提到 上面千条线 ꎬ不仅 条条多 ꎬ而且 框框多 ꎬ即规范化要求ꎬ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ꎬ上级就可能追究追查ꎮ [14]这种过密化的问责制度使得村干部怕干事ꎬ做的事越多ꎬ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ꎬ被问责的可能性就越大ꎬ这种情况下ꎬ不作为成为了大多数村干部的理性选择ꎮ(三)村民以及村庄公共舆论约束缺失村民对村干部约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村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和由村民组成的村庄公共舆论式微ꎮ一方面ꎬ现阶段大多数村民对村干部达成的共识即村干部大多都存在贪污行为ꎬ他们可能也举的出实例ꎬ但这种事实层面的描述并没有使村民们聚集起来监督约束村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ꎬ究其根本原因就是ꎬ原子化的农民缺乏一致集体行动的能力ꎮ首先ꎬ从村干部的角度来说ꎬ村干部一般会垄断自上而下的信息ꎬ造成信息流通的 中梗阻 ꎬ使村民难以知晓上级是否有惠农政策ꎮ其次ꎬ从村民的角度来看ꎬ有两种情况:一是至上而下的惠农项目只与少数村民有关ꎬ比如低保ꎬ除了真正分配给有需要的村民ꎬ在低保分配的过程中ꎬ还会会出现关系保㊁人情保甚至开着豪车吃低保现象ꎮ在这种情况下ꎬ理性的村民会做沉默的大多数ꎬ因为大多数村民与此无关ꎮ另一种情况是自上而下的惠农项目与每个村民都相关ꎬ比如干旱㊁洪涝地区的灾害补贴ꎮ这种情况下ꎬ由于灾害补贴造成的收益集中在村干部ꎬ而分摊到每个村民的收益则比较少ꎬ村民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会放弃告发村干部ꎮ此外ꎬ每个村民都会存在搭便车心理ꎬ总想着有人会强出头告发村干部ꎬ结果人人都这样想ꎬ这种个人的理性行为会造成集体的非理性ꎬ即村民对村干部的贪污腐败采取漠然的态度ꎮ另一方面ꎬ村庄公共舆论式微加剧了村干部滥用自由裁量权为自身谋求私利ꎮ村庄公共舆论指的是 村民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伦理㊁文化观念和生活规则ꎬ对社区内部成员的思想言行进行道德上评判的一种话语机制ꎮ [15]村庄公共舆论作为一种乡村原生的非正式规则ꎬ在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通过舆论压力以及对违反村庄伦理准则的村民实施非正式321。
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干部职业化:生成逻辑、困境与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干部职业化:生成逻辑、困境与对策作者:王扩建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王扩建[摘要]村干部职业化作为地方政府应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挤压下村治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有其必然的内生逻辑。
村干部职业化也带来诸如干群关系悬浮化、村治导向市场化、村治方式格式化及村治资源私人化等问题,需要通过促进村干部职业化与村民委员会自治有效衔接,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及重塑基层政府权力体系等措施,坐实村干部职业化机制,真正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村干部职业化;村庄治理;治理资源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1-0033-08一、问题的提出村庄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理解中国政治和乡村社会的重要路径。
作为村庄治理的领导核心,村干部对村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从国家组织机构设置视角而言,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是我国当前最基层的组织。
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干部主要是村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成员,其核心行动者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作为执行国家政策、传递农村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村干部并非国家公务员,其多数为兼职,且仅有少量补贴。
特别是2002年税费改革以来,村庄失去村集体提留这个最大收入来源,村干部普遍面临“进无门、退无保、老无养、报酬低”状态。
同时,随着国家日益重视农村问题,各种惠农政策不断推行,如何激发村干部动力,使国家政策落地,提高村治效率,促进美好农村建设无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此,村干部职业化作为一项创新被很多基层政府推行。
目前,村干部职业化实践主要集中于四点。
一是村干部来源多样化和流动化,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已从“土官”演变为“流官”。
如19 95年徐州丰县实施“雏鹰工程”,招收全国第一批13名大学生到村任职;2006年泗阳县16个乡镇有43名村干部实现异地任职;2003年连云港市海州区从乡镇机关选派3人到贫困村任村支书。
官僚组织的概念
官僚组织的概念官僚组织是指由官僚制度所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一种高度规范、层级分明、权力机构明确、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组织形态。
官僚组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加普遍。
官僚组织的主要特征包括:1. 程序规范:官僚组织在行事上有一系列的规定和程序,强调程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事务能够正常进行。
2. 层级分明:官僚组织内部有明确的层级结构,每个层级对下级负责,上级对下级有权力和控制。
3. 管理权力集中:官僚组织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他们对组织的决策和资源分配有决定性的影响。
4. 事务分工:官僚组织内部的事务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专门的岗位和职责,遵循“各司其职”的原则。
5. 不确定性的削减:官僚组织通过规范、程序和事务分工来削减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
官僚组织的产生主要源于现代化的国家、政府和机构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大规模、高度分工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使得组织需要一种能够管理和控制的机制。
官僚组织通过规范和程序来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合作和协调。
此外,官僚组织还能够实现权力和资源的集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各项政策和目标。
然而,官僚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由于过于依赖规范和程序,官僚组织往往显得僵化和难以适应变化。
它们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快速、有效地应对新形势和新问题。
其次,官僚组织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也易于产生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权力的集中使得高层管理者可以随意地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同时也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和滥用职权的情况。
再次,官僚组织的过度管理和繁琐程序使得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佳。
审批程序繁冗,决策往往经过多轮传递,导致事务无法及时处理和回应,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和优化官僚组织。
一方面,人们提出了简化程序、减少繁文缛节的建议,以提高效率。
例如,推行“一次办好”、“放管服”等改革举措,以减少政府与企业和市民之间的摩擦和成本。
“村治逻辑”的逻辑
村社会不无启发 。 《 乡土 中国》 之所 以能 式 。如 果 承 认 经 济 基 础 对 上 层 建 筑 至 少 有 够成为经典 ,是因为它真正地是对本土经 部 分 影 响 的话 ,那 么 在 讨 论 中 国农 村 问 题
验 的 思 考 ,包 含 了 费孝 通 等 老 一 辈 学 者 们 对 中 国社 会 科 学 本 土化 的追 求 。 也恰 恰 因 为 是对 活 生 生经 验 的理 解 ,而 非形 而 上 学 时 ,就 必 须 得 重 视 小 农 生 产 方 式 这 个 现 实 。贺 雪 峰 将 中 国小 农 生 产 基 础 形 象 地 概
性 与 “ 农 问 题 ” 根 源 。 同样 以 小 农 生 三 “ 伦理 本 位 ,职 业 分 殊 ” 的 平 民化 社 会 。 在村 落 与 皇权 之 间 ,既 无 “ 姓 ” 种 ,也 无
产方式为起点 ,《 村治》关 注的是 乡村治 “ 封建 贵族 ” ,这 就要 求 中国 治理模 式 中 理 ,作者提出了一套理解中国农村社会治 存在一个 中间组织 ,避免政权与千家万户
据 其 生 活 经 验 和 早 些 年 农 村 调 查 资 料 ,极 其 敏 锐 地 勾 勒 出 一 幅 乡村 社 会 的 图景 。他 提 出 的 “ 土性 ” “ 序 格 局 ” “ 轨 乡 、 差 、 双
觉 的。
政治 ” 等 ,对 于我 们理 解 当下 中 国 的农
《 村治 》 的 起 点 是 中 国小 农 生 产 方
了不 同 的 结 果 。
村 治 的逻 辑— — 农 民行 动 单位 的视 角 贺 雪峰 著 , 中 国社 会辛 学 出版 社 ,20 斗 09
研究中 国农村社会时 ,任何学者都不 《 乡土中国》 有诸多类 似的地方 ,至少他 能跳过费孝通 的 《 乡土 中国》 。费孝 通依 本 人 一 直 是 带 着 这 样 学 术 抱 负 和 学 术 自
《组织行为学》对韦伯的“官僚形式主义非人格化”的理解
《组织⾏为学》对韦伯的“官僚形式主义⾮⼈格化”的理解对韦伯的“官僚形式主义⾮⼈格化”的理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政组织制度。
韦伯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魅⼒;法规理性。
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
⼀、韦伯认为层级官僚制理论具有如下特征:(1)合理的分⼯。
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固定下来。
(2)层级节制的权⼒体系。
在组织中实⾏职务等级制和权⼒等级化,整个组织是⼀个层级节制的权⼒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在组织中任何管理⾏为都不能随⼼所欲,都要按章⾏事。
(4)形成正规的决策⽂书。
在组织中⼀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管理。
(5)组织管理的⾮⼈格化。
在组织中管理⼯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件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
(6)合理合法的⼈事⾏政制度。
量才⽤⼈,任⼈惟贤,因事设职,专职专⼈,以及适应⼯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官僚组织建⽴在法理权威之上,它的合理性来源于这三个⽅⾯:(1)组织的劳动分⼯体系;(2)调节成员关系和⾏为的规范秩序;(3)对个⼈⾃利追求的激励和制裁体制。
三、韦伯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之⼀是⾮⼈格化。
在韦伯眼⾥,官僚组织是规章的体制,⽽不是个⼈的体制。
所以,官僚制是排斥个⼈魅⼒的。
组织的运⾏不依个⼈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个⼈的感情的⽀配。
理性化的另⼀种表述,就是⾮⼈格化。
官僚制改变了传统社会中的⼈⾝依附和个⼈忠诚,职业官僚接受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是因为他们要服从法律和规则,⽽不是服从命令者本⾝的⼈格魅⼒感召,或者是服从附着在他⾝上的⾝份地位,更不是服从由传统习俗决定的社会等级。
2019年村级请假条-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村级请假条篇一:村干部请假制度村干部考勤请假制度1、村干部每月上班不少于22天,遇事必须请假。
2、主汛期、防台风期和林防火戒严期村干部不得请假;对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和村决定完成的任务执行落实期间不得请假。
3、每周的工作例会,以及村两委召开的各种会议,全体干部必须参加。
因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经书记或主任批准,未经批准又不参加会议的,当旷工1天处理。
4、值班当天,值班人员离村参加上级会议的,必须事先向书记或主任报告。
值班人员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由书记或主任批准,未经批准离开岗位的,作旷工处理。
5、非值班时间离开本村并在2小时内不能赶回本村的,必须事先向书记或主任请假,未经请假离开本村,并在接通知后2小时内不能回村的,视同旷工(按离开本村时间计算,包括星期六、日)。
6、村两委干部应最少保持一种通讯工具畅通,确保及时取得联络。
因联络不上并影响工作的,视同旷工半天。
7、节假日、农忙假日必须有人值班,排出轮值表,并报街道党政办,值班人员记好值.篇二:公务员请假条列国家公务员请销假制度(第一篇)一、请假(一)病假、事假无伦时间长短都必须向有关领导请假告知,绝不能不告而别,不请自走。
无人知晓去向,无故不按时上班者视为旷工。
(二)请假的时限与准假权限1、请假半天的向本股室负责人请假;2、请假一天的向分管副局长请假;3、请假超过一天的向局长请假;4、请假期满,尚需再续者,应当向有关领导请示续假;5、请假期满不归者,视为无故旷工。
(三)局领导请假1、副局长请假:,向办公室考勤人员通告;一天以上向局长请假。
2、局长请假:一天内向分管考勤人员通告;一天以上向分管考勤副局长通告,并按有关规定向县有关领导请假。
(四)请假的方式1、实行请假条制度。
无伦请假时间长短,都必须填写请假条,分别按权限批示并留存备案。
官僚化名词解释
官僚化名词解释官僚化是政府办公室及其机构的基本特征。
它指的是政府的管理和运作,以及官员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都是以官僚化方式来实现的。
它是政府管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政令、科学管理、正常制度等律法制度和精细管理,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并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
它的实质是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以及财政的管理和经济的指导。
它的本质是把执行政府政策的机构、组织和制度统一起来,从而使政府的政策能够有效、科学、公正的实施。
官僚化包含了许多有关专业术语,如:部门、机构、层级、编制、岗位、职权、职责、管理流程、注定时间表、协议等。
它们在政府实施政策-管理财务-发展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部门是具体的行政机构,是政府实施政策的主体,同时也是政府的基础,是贯彻中央政策的核心。
部门的划分是根据政府的政策以及实际运作的需要,按照行政职责、行政领域和行政职能等进行划分,其中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职能。
机构是为了实施政府政策而设立的行政性机构,它们被赋予了行政职责、管理职责和独立管辖权,其内部可以拥有多种行政机构,如财政司、劳动司、统计司等,并由行政长官和一众官员组成。
层级是指官僚机构的等级制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地方利益冲突和更有效地实施政府政策而颁布的制度。
一般来说,政府的行政等级也分为国家层级和地方层级。
地方层级是省级政府的行政机构,地方政府的行政机构下设各种行政机构,以及各种地方行政机构组成的系统。
编制是指政府实施政策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也就是在指定的岗位上安排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一般分为由中央政府编制的中央编制和由地方政府编制的省级编制两种。
岗位是政府官员职务的明确界定,其根据政府的政策指定官员的司属、职责、职权以及官员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
职权是政府官员的权力授予,由政府颁发的行政法令和规定,用来规定官员主要职责范围和职权限制。
职责是政府官员担任公职所承担的义务,这些义务涉及到政府事务、公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时也可以称为“行政职责”或“公务职责”。
官僚制理性精神的再审视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官僚制理性精神的再审视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官僚制是一种在现代行政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依赖于层级、规则和程序的决策方式。
官僚制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要求政府行政机关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遵循逻辑和规则,以确保公正、公平和高效。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进程,官僚制在一些领域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再审视和改革。
官僚制的问题在于其过度强调程序和规则,忽视了对个体和实际情况的关注。
在一些情况下,官僚制往往使决策过程变得繁琐、僵化,并限制了政府机构对新情况和变化的灵活响应能力。
需要重新审视官僚制,加强对程序和规则的合理性评估,缩短决策周期,并促进与社会实际的有效对接。
官僚制往往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由于官僚制强调层级体系和权威结构,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腐败问题。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培训和监督机制需要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制度,确保官僚机构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还需要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问责,确保权力运行在法制轨道上。
官僚制在很多情况下过分依赖于书面材料和数据,忽略了对经验和创新的重视。
官僚制通常要求经过严格的文件和报告程序,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但这种依赖也容易导致决策过程变得缓慢和迟滞,限制了创新的空间和机会。
需要提高官僚机构对实践和创新的容纳度,注重经验分享和沟通交流,推动官僚制的有效运行。
对于我国行政改革而言,官僚制理性精神的再审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需要优化程序和规则,简化决策流程,提高效率。
对于繁琐、重复的程序,需要删减或合并,以节约时间和资源。
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政务素养和专业能力。
要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问责,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
要注重经验分享和创新,鼓励实践和探索,提高官僚机构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官僚制理性精神的再审视对于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优化程序和规则、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监督,以及增强对实践和创新的关注,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行政机构的效能和效益,为实现良好的治理和服务能力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欧阳静摘要:无论是在税费时代还是后税费时代,乡镇与村级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一直是基层行政的常态。
但后税费时代的村级组织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官僚化趋势,究其缘由,本文发现,村庄权威与乡镇权威的双重衰变是形塑支配性乡村关系和村级组织官僚化的内在逻辑。
村庄权威的衰变,使村干部对“村务”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充当乡镇的一条“腿”。
乡镇权力的衰弱使乡镇不得不将村级组织官僚化,如此,既能增强自身的行政能力,又可分解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
如欲重塑此种官僚化的逻辑,势必加强基层政权组织的基础性权力建设。
关键词:村级组织官僚化权威衰变基础性权力1988年以后,“村民自治”渐次在中国村一级推行。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组织是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指导—协助”关系。
从理论上说,上述法律规定将重构一种新型的乡村关系,形成所谓的“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1]。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乡镇政权并没有按照理论上的逻辑推理退出村级组织。
村级组织也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担负起乡村治理任务,相反,乡(镇)村之间仍然是支配性的关系。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这主要是源于人民公社体制的“惯习”以及农业税费征收的需要,因而,“随着农业税费取消,乡村关系继续维持支配性关系,已经没有必要了,而且乡镇政府会一改常态,要求积极地推行村民自治”[2]。
然而,从笔者长期定点考察的江西D镇及在其他地区的调查情况看,税改后,乡(镇)村之间的支配性关系不仅未有松散的迹象,反而加强了不少,村级组织官僚化[①]趋势十分明显。
无论是村干部还是乡镇干部,均把村级组织看作是隶属于乡镇的下级行政组织,并将两者之间关系定位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一、村级组织官僚化的特征(一)、村干部的工资制、考核制村级组织的官僚化首先体现于乡镇对村干部实施的工资制和考核制上。
具体而言,乡镇将村干部纳入乡镇的考核体系,再根据考核结果核定村干部的福利与工资。
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乡镇将全年的工作细分,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每月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分,最后将各个月的考核结果合算成全年的工作成绩。
这个工作成绩将决定镇干部和村干部的福利工资。
在考核体系下,乡镇的中心工作成为各村村干部行为的指挥棒,村干部只不过是隶于乡镇最低一级的“官僚”(韦伯意义上的)。
表:江西D镇2009年7月份中心工作考核结果(100分制考核方法)2008年7月份中心工作考核结果村名计生工作(50分)综治工作[②](25分)新农村[③](25分)村得分镇干部得分四术[④](20分)社会抚养费(25分)非诉执行(5分)加分村得分镇干部得分村得分镇干部得分大杨010.75 15.727.923.5212260.273.4九黄2020.853075.863.9623.418.522117.7109.36马尾20255156560.6524.518.520108105.15永阳2022.45 47.450.0924.5202091.994.59马村20255 5051.6524.518.5209396.15左村17.1255 47.149.5324.218.52089.893.73梅源17.1255 47.146.7424.218.52289.8792.94青山20255 5051.2724.518.5209395.77罗坊2022.451562.458.7123.518.520104102.21根据赵树凯的调查,将村干部作为乡镇最低一层官僚进行管理的方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全国20个乡镇的调查,赵树凯发现“20个乡镇全部对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所有村级干部的工资标准,都由乡镇政府核定。
”乡镇对村干部“基本上采取了政府内部的管理办法,或者说是把他们作为政府官员来管理了”。
[3]而我们在安徽长丰县调查时,发现当地村干部在工资待遇、管理形式和工作形式上几乎与镇干部无太大的区别。
当地的村主任兼支部副书记(第一书记由镇干部担任)每年有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其他副职也有1万多元(当地人平均年纯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
村干部的工资构成与乡镇干部工资的构成相类似,分基本工资与考核工资两大块。
基本工资由县组织部和乡镇直接划入村干部的工资卡,村主要干部每月1000元,其中县财政支付600元,乡镇分担400元。
考核工资分三个等级,分别为1万元、8千元和6千元,具体哪个等级需根据乡镇对村干部全年工作业绩的评分结果而定。
此外,近年来,中部各省开始对村干部实施养老金制度和假期公费旅游等福利待遇,进一步强化了村干部乡镇的依附关系与“国家干部”的身份认同。
也正因此,村干部很满意地说,“我们现在是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上面是按国家干部的标准给我们发工资的,是财政拨款”。
[⑤](二)、村级组织的坐班制、考勤制除工资制与考核制外,乡镇对村级组织实施较为严格的坐班制和考勤制,从而使村级组织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均凸显出标准化、正规化的官僚制组织特性。
我们在所调查乡镇的《2009年目标考核方案》中发现,村级组织坐班制度、坐班记录和资料完整被作为一项考核的内容,分值占考核总分的10%。
由此可见,村级组织的官僚化与制度化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工作任务。
以安徽长丰县为例,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县级政府对村级干部实施坐班制度。
根据县政府下发的2007年第38号文件以及乡镇下发的2008年第41号文件,村干部需实行8小时坐班制、24小时值班制以及每日考勤制度。
根据上述两个文件,村干部依照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实行周一至周五的8小时工作制度、周末值班制以及坐班记录制度和考勤制度。
县、镇考勤领导小组将对村级坐班制进行不定期督查。
镇督查组若发现村干部缺勤一次,则扣发100元工资,并给予大会通报批评的处分。
如果村干部被县考勤督查组发现缺勤一次,则扣发500元工资,连续三次缺勤的村干部则直接“下岗”。
考勤制度规定,村干部外出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外出1至2天者必须向镇驻村干部口头请假,外出3天以上者则必须写请假条,经村主要领导和镇主要领导签字方可。
病假则需县级以上医院开据证明方可。
如果村干部不履行请假手续,外出3天以上者扣发全年工资中的一半,5天以上者停职。
我在2008年的《关于村干部坐班制度执行情况督查通报》的文件中发现,各村均出现因缺勤被通报过的现象。
每天坐班的村干部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忙于填写和制作各类报表、记录和档案。
村干部认为,这类文字工作比征收农业税费更难,农业税费征收只是跑跑腿、磨磨嘴皮子的体力活,而现在都是些费脑伤神的脑力活。
村干部总是用“搞得晕头转向”来抱怨这类报表和档案制作工作的难度。
除坐班制度与考勤制度外,“村账镇管”的财务制度规定,村集体资金归村级所有,但村级资金的使用实行报批制度,500元以下的支出需经镇长签字,500元以上则由镇党委书记签字。
村级组织每月只有500至1000元的备用资金,村报账员(之前称为村会计)于每月25号前持正式发票到村级财务管理中心报账。
显然,“村账镇管”的村级财务制度几乎剥夺了村级组织的财务自主权,村级组织几乎完全成为隶属于乡镇“官僚机构”。
二、村级组织官僚化的逻辑(一)村庄权威衰变多数学者认为,税费时代的村级组织行政化和支配型的乡村关系是由于农业税费的压力性任务,以及因此所形成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导致的[4]。
依据这种观点,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乡村利益共同体”将随之瓦解,乡镇也无需再维持支配型的乡村关系,村干部将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村级组织具有民主与自治的基础[5]。
显然,税改后村级组织官僚化的经验事实似乎再一次表明了已有的乡村关系研究“只不过是在‘国家--社会’以及‘民主—自治’的话语下被人为建构出来的逻辑而已”。
[6]事实上,如果站在乡镇的角度看,无论是税费时代还是后税费时代,支配型乡村关系一直以来就是基层行政的常态。
这是因为形塑乡村关系的真实逻辑并非由农业税费征收等具体的行政任务所致,而是与村庄内生权威和乡镇权威的衰变有关。
黄宗智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乡村治理时认为,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的独特性在于其以“半正式行政”为特征的简约治理模式,并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西方舶来的“科层制化”、“官僚化”、“理性化”和“现代化”等概念来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变化[7]。
然而,黄宗智的“半正式行政”主要是基于村干部身份,也即黄宗智所说的“不带薪酬”的“半正式官员”,以及国家正式行政机关“只有在发现纠纷时才会介入”的“半正式行政方法”,而没有关注“半正式行政”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
事实上,在传统乡村社会,以“半正式行政”为特征的简约治理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存在一个具有“乡土性”的乡村社会,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长老统治”和“礼治秩序”,[8]或杜赞奇所概括的“权力的文化网络”。
[9]换言之,在20世纪初期之前的乡村社会,由于存在诸如长老、士绅、保护型经纪、乡地、村长、首事等内生权威以及“礼”、村规、社群认同感等地方规范,乡村社会因此拥有完整的秩序机制,从而使基层政权得以进行“有了控诉才介入,并尽可能地依赖民间调解和半正式官员”的简约治理。
然而,自1990年以来,乡村社会已成了“损蚀冲洗下的乡土”,“长老”和“礼”等维系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内生权威与规范已经碎片化[10]。
村庄从具有强烈社群认同感的“共同体”锐变为“原子化”的松散联合体。
在此现实下,作为半正式官员的村干部丧失了治理村庄的权威与能力。
于是,我们看到村干部在“村务”方面的“无为而治”[11]。
另一方面,在国家赶超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政权组织在自上而上的“压力型体制”[12]中被要求“积极行政”以实现各类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农业税费征收、计划生育、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后税时代的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乡镇通过各类激励机制(包括默认村干部谋取私利的行为),将村级组织纳入为受自己支配、忙于“政务”的行政组织。
因此,在村干部缺乏处理“村务”的权威、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现实下,乡村关系的主要景致不是村干部能否扮演好双重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代理人与当家人的推论;也不是乡---村之间的力量博弈,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国家—社会”博弈的联想[13];而是村干部行为与角色的单一----只需充当好乡镇的“腿”。
取消农业税后,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工作量,村干部的工作均较税改前轻松许多,此外,由于工资制、养老保险制等正式官员待遇,村干部职位越来越具吸引力。
据桔镇党委书记说,自2006年之后,想当村干部的人越来越多,每年至少有5个县级部门的领导向他“打招呼”,说“让某某当村干部”[⑥]。
我们在皖北、湖北和河南调查时发现,一些因税收任务过重而退出村庄政治舞台的离任村干部也想借用选举重新获得村干部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