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 二则》教案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同步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了解北宋以前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课前预习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贻()讫()穰()胠箧()()梵()喙()履()3、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并翻译。
4、写出你的疑问。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见预习作业)(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贻: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佩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1
24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以虫治虫》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中国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
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
24 《梦溪笔谈二则》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岁以大穰()千万bì地()其虫旧曾有之()2、填空(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是,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第二个虫是指“”。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
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标出。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一)导入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古代科学成就。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我们叫了“三声夸克”,挥一挥手,离开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回到了文明古国——中国。
我们看到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板书课题)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提前要求携带《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或学习参考资料,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学习小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准备一则(各小组特别注意整理组员不懂的字词或内容,并将不懂的字词或内容设计成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1、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先向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质疑问难(可以问某一小组,也可以问某一位同学),后者解疑释惑(如有的问题不能解答,可以向准备同一则的其他小组或个人请求帮助;解答不准确时,由老师纠正)。
2、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与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换位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处理方式同上)。
3、学习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结束后,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以虫治虫》:方为求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四)学习小组自由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并给予指导)。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按家长要求诵读课文(或一则,或两则),抄写“二(三)3”中提到的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在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03.doc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喙.(huì)蔽.(bì)钳.(qián) 穰.(ráng)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word教案 (4)
ppt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 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 1、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 灭“子方虫” ,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2、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 、 “实钉” 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 顿和重音,学生交 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 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 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 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 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 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第 21 课 梦溪笔谈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 、 “穰” 、 “患” 、 “贻” 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 、 “其” 、 “以” 、 “悉”等文言虚词 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 意 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 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4 《梦溪笔谈》二则 主课件配套教案
24 《梦溪笔谈》二则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过程与方法1、品味关键词句,欣赏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风格。
2、揣摩详略的技法,在写作训练中加以模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梦溪笔谈》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体会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广泛记载和描述了各地所产的动植物,如潮州的鳄、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等。
他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留下了不少科学的记录。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有关防除农业虫害的事例,以及防御蚊虻的方法等。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物,喉则用来通气。
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出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读书识字xiēhuì qián狗蝎喙钳xún ráng páng旬穰傍fàn zhâ huàn hào梵浙患皓yí qì qūqiâ贻讫胠箧三、解词,翻译课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方法1、 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 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 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 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个太阳》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复备栏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
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
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教师设置问题:(《以虫治虫》):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K12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刚叫了“三声夸克”,挥手告别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
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
(三)讨论读法。
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
(四)把读法确定后,教师用普通话正确地范读课文。
提示: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
(五)读猜文意。
提示: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
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
如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老师予以纠正。
推荐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
24.《梦溪笔谈》二则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学习重点:目标1、2学法指导: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岁以大穰()千万bì地()其虫旧曾有之()2、填空(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是,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
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一)导入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K12学习】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一、教学目的: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两时四、教学步骤:第一时字词正音:掇duō率shuài黯恶ànè茎īng菔fú愆qiān圭guì畦qí峤qiá并bīng陨ùn牒dié湫qiū瞰àn穹qíng干gān岿uī龛ān皋gā迥ǐng作者及《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
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
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
除了论笔钡淖匀豢蒲У姆⒄购涂蒲ЪУУААХ⒚鞔丛欤Ъ庋д?《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
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喙.(huì)蔽.(bì)钳.(qián) 穰.(ráng)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1)之:①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
④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⑤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⑥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
⑦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⑧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⑨便实钉之.:代词,指木板。
(2)其:①其.喙有钳: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子方虫天敌。
②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样,这种。
③患其.塔动:指示代词,这个。
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指匠师的。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指喻皓的。
⑥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3)以:①则以.钳搏之:介词,用。
②岁以.大穰:介词,因为。
③贻以.金钗:介词,用,把。
④乃以.瓦布之:介词,用。
5.思路探析。
初读课文,理清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1)《以虫治虫》第一层:第1句。
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第2—3两句。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出现,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最后一句。
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并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第一层:第1—3句。
写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层:第4—6句。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第7—8句。
解释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合作探究(一)学习《以虫治虫》1.简述《以虫治虫》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2.用文中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明确: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办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以虫治虫》一文中“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害虫天敌的出现,避免了较大的农业危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学习《梵天寺木塔》1.简述《梵天寺木塔》的主要内容。
明确: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①“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问题无计可施;②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做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
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教喻皓解决塔动难题的方法。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明确: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5.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明确: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
6.讨论《梵天寺木塔》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明确:《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
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
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四、板书设计《以虫治虫》虫害发生→害虫被灭→天敌名称《梵天寺木塔》难题:塔身不稳→喻皓解决问题→侧面突出喻皓的高明五、课外拓展“以虫治虫”的成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明确:“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方面的事例也有不少,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点)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一)感受讨论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
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
文章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
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
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
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
“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
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
文章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
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
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行文详略得当语言精练平实五、课外拓展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
(100字左右)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
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