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合集下载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评价:清朝取得第一次对外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评价:清朝取得第一次对外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评价:清朝取得第一次对外胜利清军的主要得失一是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互配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

面对沙俄军队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不断侵略和蚕食,康熙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曾多次与沙俄进行交涉,坚决要求沙俄军队停止侵略行径。

当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时,才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

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萨,承认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

由于这场斗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因而得到了黑龙江流域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善于把握战机。

沙俄侵占雅克萨,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他之时,于是康熙帝暂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采取外交手段解决。

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将以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问题提上议程,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出兵雅克萨,对入侵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

后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清廷为避免两面作战,及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以便有精力对付噶尔丹叛乱。

三是作战中善于扬长避短。

清军根据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城坚炮利、但人数较少的特点,以及清军火器较弱,但人数较多的情况,主动扬长避短,不急于在敌炮火下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周围挖壕,断其外援,作长期围困,使其炮火优势无从发挥,1年后粮弹消耗殆尽,因饿、病和作战而死者占90%以上。

沙沙俄侵略军虽然选择了清朝三藩之乱的有利时机侵占雅克萨,而且又有城坚炮利等军事优势,但由于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当地人民坚决反抗,加之沙俄侵略军入侵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和后援都难于保障,很快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失败也就成为其在所难免的结局。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代对外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以下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

雅克萨之战——历史视域下的盛世危机

雅克萨之战——历史视域下的盛世危机

雅克萨之战领地“看中了此城的位置和防御设施……决定留在此城,加固设防,把它作为自己在阿穆尔河上的所谓驻地”。

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一座长十八俄丈、宽十三俄丈的四角方城,四周围以木墙和2俄丈宽的壕沟……修起了一座高塔楼,楼下开辟了一座出入的城门。

塔楼的上层是议事房,房中安设哨岗,从那里可以监视敌人靠近”。

沙俄以雅克萨城为据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劫掠和破坏,“剿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

在这帮强盗的蹂躏下,中国黑龙江流域这一富饶的地区变成了荒野,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康熙曾说:“罗刹侵我边境,交战于黑龙、松花、呼马尔诸江,据我属所居尼布潮、雅克萨地方……此从事罗刹之原委也。

”康熙希望劝说和促使俄军主动撤出中国领土,他在致沙皇的赦书中表示:“倘尔怜悯边民,使之免遭涂炭流离之苦,不至兴起兵戈之事,即当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库等某地为界居住……则无侵扰之患,贸易遣使,和睦相处。

”但沙俄不仅对清政府的信件置若罔闻,反而从各方面加强其殖民统治,他们增派军队以增强其在雅克萨等地的防御力量,加固城防工事,添筑军事设施,同时收集和储存粮食和物资,侵略意图明显。

他们不断扩大事端,“数扰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居民,掠夺人口”。

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时的清政府致力于政权巩固,无暇北顾。

康熙在平康熙 彼得一世指示:“若辈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将至蔓延,遂决意征剿。

”为了准备这场战争,康熙下谕在黑龙江和胡玛尔两地建城驻兵、储存粮食、制造船舰、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图彻底根除沙俄对大清帝国弓弩作佯攻之势,暗中将红衣大炮安置在城北及东西两翼。

廿五日黎明,炮火齐发,开始向城内进行猛烈的射击。

其时的雅克萨城在俄国史家的笔下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大炮轰垮了塔楼和城堡,从营地重建的雅克萨城,更接近欧洲的要塞据点不便,为了避免太大的牺牲,清军改变战术,停止强攻,摆出围城之阵。

清朝军队一直包围着雅克萨,俄军在棱堡里坚守不出,负隅顽抗。

河南闽营人与雅克萨之战

河南闽营人与雅克萨之战

河南闽营人与雅克萨之战康熙二十四年,由闽南屯垦并入籍河南的一部分明郑降清官兵,因长于滚刀藤牌之术被调征,为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获胜,原因有二,第一,朝廷高度重视,激赏有加。

第二,特种兵作战,战术得当。

这些闽营人以征罗刹有功,屯垦今唐河县的涂孝臣被授两广督标右营都督佥事,屯垦今淮阳县的李顺被授汾州参将,屯垦今鲁山县的林建被授保定府参将、金得被授四川威茂州参将。

林建堂弟元成则在还归途中溺死黑河。

标签:河南;闽营人;远征;雅克萨在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固始八十七姓万余名府兵将士及眷属开辟漳州一千年后的清初,大批闽南明郑降清官兵及家属复由福建至河南屯垦并入籍。

当地人称之为闽营人。

至中原后,闽营人历经征吴三桂、平台湾、剿罗刹、镇古北口、征噶尔丹等战事。

本文拟由地方志、家谱等乡土文献入手,对鲜为学界关注的河南闽营人远征雅克萨一事进行考述,以表彰其远征抗御外侮之功勋。

一、由闽南屯垦河南康熙六年闰四月(1667),湖广道御史萧震疏言“投诚开荒”之策,认为如此一于未降者有招徕之劝,二投诚兵无汛地之责屯田易,三可省饷增赋,四各省四百余万顷荒田即以阜生。

此外,还有疏中未明言但实居其首的易地分散投诚官兵免生事变之利。

“疏入,命户部、兵部行令各省督抚确查垦荒事宜遵行。

”①经历明末清初连年兵燹,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昔日良田多化作蓁莽之墟,成为清廷实行屯垦的首选地。

《靖海志》卷三“丁未康熙六年”云:“(兵)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

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随召承恩伯周全斌入京。

遵义侯郑鸣骏病故,其子缵成袭侯;慕恩伯郑缵绪病故,其子修典袭伯,皆召入京归旗。

其标下兵及别镇兵各给行粮,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诸省,屯垦荒田,给其牛种,免其六年租税。

”②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康熙七年戊申”亦云正月初十日奉旨“召郑鸿骏、郑缵绪、周全斌、何义等入京,分陈辉、黄廷、杨富、陈蟒、杨来嘉等于各省屯田”③。

“盛世”割地的奥秘

“盛世”割地的奥秘

“盛世”割地的奥秘一、谎言在众满-遗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盛传着一种完全背离了历史的雅克萨之战,将这场伤亡远超对方的战事硬生生吹嘘为大捷,将战后被迫割地求和的屈辱之举歪曲为“在占据绝对上风后宽容大度,慷慨地将自己不稀罕的边塞土地赏赐给对方”,实可谓将阿Q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而对于清廷在战后割地二十五万平方公里一事,身为浙大历史系客座教授的金庸却假作不知,对这个“盛世割地”的荒唐笑话选择性失明。

事实上,这个由身高一米五的康熙大帝与身高两米多的彼得大帝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本是中国在近千年来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割地卖国条约,而即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后只会抢回领土,绝不可能反倒要割地乞和地。

满清统治者和如今的满-遗学者们素来喜欢自卖自夸,平日里关起门意淫,破绽尚不明显,可一放在国际大背景中,那“康乾盛世”的虚假画皮,便立时现了原形。

其实满清固然粗俗野蛮,文明落后,但在入关之初,倒确实兵甲犀利,一度打下了辽阔的疆土。

然而清军在刀、马、骑射方面的成就,只能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优势,在火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如果说明末的火器水平尚且压制不住弓马娴熟的后金铁骑,那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火器逐渐对骑兵形成了绝对优势;更何况八旗子弟在深山老林中塑就的武勇,经过数十年安逸生活的侵蚀,早就已经不复当年。

以全球的视角来看,满清入关之后的四十年,正是火器技术从初兴向成熟转变的四十年,西方和中亚的火器技术均大幅提高,可只通刀马,只知抢掠的满族蛮人们,却还停留在过去的岁月之中,认为仅凭骑射就能永远打遍天下,抢来土地和奴隶,征服任何一个文明。

满族统治集团愚昧陈腐,在入主中原后本就已经大幅倒退了华夏的科技水平,又如此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与其它文明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这也为雅克萨之战的惨败,以及后来清朝被西方列强百般凌虐种下了恶果。

二、前奏宏观来看,在雅克萨发生的这场战事,是由沙俄向远东进行的势力扩张所引发,也是清朝和俄国这两个跨洲军事集团间所爆发的第一次武装碰撞。

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关于清军在雅克萨之战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中俄双方说法大相径庭。俄国人留下的所有史料众口一词,认为参战的清军人数比清方史料要多出数倍。不过,无论雅克萨之战的清军人数是以“千”计还是以“万”计,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即守城的俄军的人数要远少于参战的清军人数。
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时,把整个雅克萨城和周围农村的全部俄国农民、商人和猎户都搜罗在内,俄军也仅能集结起450人的部队,清军(中方史料3000人,俄方史料15000人)在人数上占有7:1甚至更多的巨大优势。1686年,清军(中方史料2100人,俄方史料8000人以上)再次进攻雅克萨,此时的俄军守城兵力尽管得到加强仍只有826人,清军仍拥有至少5:2的人数优势。
俄军残部狼狈回到了尼布楚,但在得知清军回师的消息之后,背信弃义的托尔布津立即再次率兵入侵黑龙江流域,于8月27日悍然重占雅克萨,这时距离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还不足两个月。
第二次战役持续时间较长。
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萨,并在攻城的第4天战斗中击毙敌酋托尔布津。但清军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只得转入长围久困。从1686年8月起,在低达零下40度的严寒中,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堡长达10个月,直到1687年5月16日,中俄双方即将开始签订《尼布楚条约》前的漫长边界谈判,清军开始从雅克萨撤军,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宣告结束。
当时清军的步兵火器不如俄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是清军的“国之利器”,所谓“红衣大炮”其实也是欧洲的“舶来品”。在进攻性武器方面,此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何况,从郑军炮击热兰遮城堡使用的是24磅炮而清军轰击雅克萨所用的则是6磅炮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火炮水平,在郑军攻台到雅克萨之战这二十年间,也在大踏步地后退。
“安平古堡之战”的山寨版

简析雅克萨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防御策略

简析雅克萨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防御策略
2018年 第 3期 (总 第 171期 )
边疆 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3.2018 Genera1.No.171
【历史 文化 】
简析雅克萨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防御策略
王 思 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 院 ,哈尔滨 150025)
第二 次雅 克萨 战争清 军 明显打 的疲惫 ,采 取 围 而 不打 的战术 ,把俄 军 困死 在雅 克 萨 的堡 垒 中 ,意 图活活饿 死他们 ,主要是 因为俄 军这 次修 建工 事采 取 了土木 混合 的结 构 ,使得 清军 的红 衣大炮 不 能再 那 么有效 地摧 毁俄 军 的防御工 事 ,杀 伤俄 军 了 ,所 以清 军 就 不 能 像 第一 次 雅 克 萨之 战那 样 速 战速 决 了 。俄 军装备 了 当时世界 上最 先进 的火枪 ,而 清 朝 的火器 已经 落后 于西方 ,最后 是靠着 包 围 ,把 俄 军 的弹药粮 草耗 光才 取得 了胜利 。军事 的落 后导 致 清 朝 方面 如果 不尽快 结束 战争 ,待沙俄 方 面有 时 问进 行 军事 调整 ,说不定 这场 战争会 生 变故 。清政 府 觉 得 边疆 地 区远 离政 治 中心 ,威胁 不 到政权 统 治 ,再 加 之朝 廷上 下薄 弱的 土地概 念 ,统 治者 觉得结 束 战 争 远 比在这 里消耗 来 的划算 ,所 以草草结 束这 场 战 争 成 了必 然 的趋 势 。
关 键 词 :雅 克 萨; 东北 地 区 ;宁 古塔 将 军 ;黑 龙 江将 军 中 图分 类 号 :K291/297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672~5409 (2018)03—0070—02

雅克萨之战清军的火力情况是什么

雅克萨之战清军的火力情况是什么

雅克萨之战清军的火力情况是什么中俄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那么你了解中俄雅克萨之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雅克萨之战清军的火力情况,希望能帮到你。

雅克萨之战清军的火力情况大家都知道的是,在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的结局以大清帝国的屈辱失败而告终,不过,西洋人也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爬上了我国的领土;仔细回想,或许就可以确定,中华帝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种子,或许早在150多年前那场与俄国——在雅克萨的交锋中埋下了……但事后看来,清廷为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当然排除人为因素,最关键的就是战火问题。

记得当时,中俄双方都是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期。

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人数虽然远少于清军,却拥有轻型火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那清军是靠什么赢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呢?虽然清军拥有的火枪寥寥无几,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其数量可观的火炮派上了用场,其中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一举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

当时雅克萨城里只有3门炮,清军猛烈的炮火几乎令俄军无力还击。

不过在第二次战争中就没有这么大的威力了。

清军最后赢得胜利是靠在兵力投入上大大超过了俄军。

当时,大清朝廷对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

投入第一次雅克萨之役的清军计约3000人。

第二次雅克萨之役参战人数虽相对较少,也有2100人。

再看俄方,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只集结了包括农民、商人和猎户等在内的450人作战。

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虽加强了守城兵力,但也只有826人。

龙与熊的终战——令大清头疼的雅克萨沙俄棱堡

龙与熊的终战——令大清头疼的雅克萨沙俄棱堡

龙与熊的终战——令大清头疼的雅克萨沙俄棱堡关于清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较量,其实从1652年顺治九年就开始了,只不过一直到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时,双方之间的冲突才彻底进入白热化阶段。

于沙俄来说,黑龙江流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个不占白不占的地方。

对于大清而言,沙俄在东北的威胁,将会破坏喀尔喀蒙古在准格尔汗国同自己之间的平衡,进而可能会使大清丧失整个北方的地区而最后落得南明一样的下场。

不过也是因为前几次的清军规模过小,致使沙俄方面的指挥托尔布津并没有太重视雅克萨城的防御工事建设,因此当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爆发时,清军很快便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火力优势击溃了俄军,并拆毁了雅克萨城。

取胜的康熙皇帝得意洋洋,自大地认为俄国人已经没有胆量卷土重来,故而也就没有留下驻防军队。

而俄军也确实是贼心不死,从6月29日到8月7日,仅仅过了四十天的时间,托尔布津便带着671名哥萨克以及老兵拜顿奔赴雅克萨旧址,在确保不会有清军的威胁之后,拜顿和快便带人在旧址上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城堡。

而正是这个城堡,差点让萨布素的清军怀疑人生。

简单的低配棱堡从确切的学术层面上来讲,矗立在黑龙江边上的新雅克萨城并不能称为棱堡。

从定义上来看棱堡是一种凹多边形防御建筑,并且拥有标志性可以缓冲火炮设计的斜坡。

而拜顿主持建设的新雅克萨城是在一个四方城的基础上将四个直角边进行了简单的多边形改造,使之可以形成一定的交叉火力进而强化防御。

严格意义上说,新雅克萨城虽不是标准的棱堡,但实实在在是一座坚固的炮塞,仅是这一点就足够让清军头疼。

此外,在筑城技术上,拜顿采用了复杂的草灰、黏土和树根混合材料作为基础建材。

考虑到清军会有大量的火炮支持,拜顿将墙体设计成了5米高、7米厚的坚城。

虽然该城不具有缓冲炮弹的斜面墙,但厚实的墙体已经足够阻挡当时东亚最大口径的火炮轰击了。

而且在吸取了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教训后,这次俄军带来了12门火炮,100支火绳枪以及750支燧发枪,140颗炸弹,可以说是有了充足的火力保障。

雅克萨之战简介

雅克萨之战简介

雅克萨之战简介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战后,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雅克萨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雅克萨之战分析中文名称:雅克萨之战参战部队:中国清朝、沙俄战争结果:清朝战胜,签订《尼布楚条约》时间:1653--1689年地点:黑龙江及今阿穆尔州人物:康熙萨布素托尔布津雅克萨之战详情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

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

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

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中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

哈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茨克求援。

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

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领侵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中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

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这是我国官方说法.首先,托尔布津是一个贫穷的哥萨克农民,变卖家产召集了几十个俄罗斯流氓去黑龙江发财,但第一次因为寒冷饥饿和当地人的袭击差点全军覆没然后,他获得了一个军官支持获得了国家授权,名义上效忠沙皇。

又招了二百多俄罗斯流氓实力大增。

不仅有火枪还都是有自备盔甲的,后来还搞到一门加农炮,这让当地通古思人民的堡垒不堪一击。

后来还有很多军人加入了他们的探险队,最多时候有四百多人另外他的经历刺激了俄国人的探险愿望还有很多二三十人的队伍来黑龙江(俄国人管黑龙江叫阿穆尔河)探险。

图为 17世纪的哥萨克俄罗斯东扩的急先锋!然后他们在清朝当年的龙兴之地疯狂的杀人和收取贡品,当地人向宁古塔清朝守军求助。

守军排出六百人,但是被毛子野战击败,毛子伤亡只有个位数。

这六百人只有十三把火绳枪单很多人拿着“火枪”,其实是快枪之类的破烂货。

后来他们在一快三角洲建立了据点就是后来的雅克萨,这里成了一个市镇,最多有近千居民。

有居民区,贸易集市,甚至还修了一个教堂。

防御设施则是原木夯土墙。

后来有的人不把沙皇放在眼里,和托发生争执,带了一百多个士兵离开了雅克萨,后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战斗。

这是第一代雅克萨要塞第一代雅克萨要塞俯示简图这是近代早期典型的俄罗斯步兵形象哈巴罗夫带残兵败将撤走后,清军夷平了雅克萨残城,但是城外的庄稼却没有被破坏,这为下一次战役留下了隐患。

沙皇派出了军官托尔布津带领八百多名士兵重修了雅克萨城,还是两排原木加夯土结构,但是更加坚固,带来的武器也很豪华:不仅有战斧、火绳枪、滑膛枪,还有二百多把燧发枪和五门加农炮。

城里不仅恢复了居民区集市和兵营,还修了一个东正教修道院。

随着越来越多居民进入,一个俄国城镇越来越壮大。

然后在与当地人贸易的同时还向他们征收很高的贡品,于是当地的人向清军报告。

这回康熙准备好好教育一下俄国人。

俄罗斯人的森林土木工事在当时修得还算坚固清军也派出了远东最豪华的军队,八千多名八旗勇士,其中有三千名是骑兵,还有浙江来的藤牌刀兵。

从清军与俄军的第一次战斗,看双方战斗力差距

从清军与俄军的第一次战斗,看双方战斗力差距

从清军与俄军的第一次战斗,看双方战斗力差距俄罗斯自十六世纪形成统一国家,在伊凡雷帝统治下开始向东扩张,半个世纪后吞并了几乎整个西伯利亚。

1638年,沙皇在勒拿河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作为向东扩张的指挥中心,继而进入黑龙江流域,占领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城,俄称涅尔琴斯克,并继续向东深入。

俄罗斯在黑龙江流域大肆扩张之时,正值中原明清鼎革之际,中原王朝无暇顾及遥远的东北边陲。

但是尼布楚和雅克萨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满清在中原一旦不能立足时的最后容身之所,俄罗斯的侵略行径使满清政府感到非常紧张。

所以虽然中原战事正酣,清朝仍然竭力组织力量反击俄罗斯的侵略。

双方因此爆发了一系列战斗,包括著名的雅克萨战役。

中俄双方对这些战斗的记载有的基本相同,有的差别很大,还有些战斗一方有记载,而另一方没有记载。

清朝对这些战斗主要记录在清朝文献《平定罗刹方略中》,而俄方的记载见于瓦西里·帕尔申所著的《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由于此书著于1840年,距战斗发生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两百年,因此有些记录可能已经散失,这也许是一些在《平定罗刹方略中》有记载的战斗却没有出现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的原因。

据俄方记载,中俄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战斗爆发于1652年3月24日黎明时分。

此前由哈巴罗夫率领的两百多名哥萨克在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以沙皇的名义强征实物税,还逼迫当地居民臣服于俄国,向沙皇效忠。

当地的达斡尔部落与赫哲部落多次与哈巴罗夫匪徒发生战斗,但由于这些部落只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根本不是装备了大炮和火枪的俄军对手,被打得死伤惨重,于是他们就向清政府求援,并告诉清军,俄罗斯人手中有一种像“雷”一样的武器。

于是清朝便派兵前往清剿,在乌扎拉村包围了哈巴罗夫一伙,双方发生激战,这就是俄军与清军在史上爆发时第一次战斗。

严格来说,哈巴罗夫的队伍并不是正规俄军,只是受沙俄政府支持的一群匪徒。

哈巴罗夫对于这次战斗,俄方是这样记载的:“满洲总督乌丘尔瓦命令一位名叫伊齐涅伊的王公沿松花江征集军队去打俄国人,包围他们,生擒他们,并把他们连同阿枪人(当地达斡尔部落)认为是“雷”的那种俄国人的神奇武器一起解送到他那里。

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就知道西方武器的强大,为何迟迟不引进?

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就知道西方武器的强大,为何迟迟不引进?

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就知道西方武器的强大,为何迟迟不引进?雅克萨之战当时俄罗斯哥萨克人好像也没有太多能让清军瞧得上眼的东西。

雅克萨之战俄军投入使用的武器有:燧发枪,火绳枪,少量火炮(最多时12门)。

而雅克萨清军则出动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威远将军炮,这两种都是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指导下制造出来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类似红夷大炮这样的直射火炮,但较明朝的火炮口径更大,达到11cm,全炮重2274公斤,弹丸重量可以达到8斤;威远将军炮是一种发射爆炸榴弹的臼炮。

两种火炮均引进了熟铜铸炮工艺,这是中国以前没有的技术。

更不要说清朝在南怀仁的制导下还制造了一批口径和威力更大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发射13磅的弹丸,全炮重量达到3500公斤,只是没有投入战斗。

所以清军的火力面对沙俄其实完全没有劣势。

其实只要翻阅一些老资料就能发现,清军当时并不是拿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在作战。

清军也是拿着火枪、火炮和英军对射。

虽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军就发现了清军存在士气低落的问题。

于是,从虎门之战开始,英军在投入战斗后,直接就以火炮掩护加步兵登陆肉搏的作战方式,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战。

清军见到英军冲锋,一般都是还有没有接上短兵,就会一哄而散。

比如虎门之战,英军先是轰击清军炮台。

遭到清军的火炮还击后,便等待海水涨潮,用步兵冲击炮台。

一个围攻,炮台上的清军就逃的没影子了。

另外,清军当时的后勤能力极差,根本集结不起大兵团。

英军只有两万人,但是每次遭遇清军,人数都比清军多。

火力没人家强,白刃战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

这仗还怎么打?(这三点恰恰就是清军在雅克萨战胜俄军的原因)近代西方入侵,中国逐渐落败。

落败原因无疑与内、外因素都有关系。

1.从内在来说,清朝在军事上保留与重视满洲传统,重视骑射,冷兵器和火器配合使用。

2.并且至乾嘉时期,解决内乱等问题目前兵器也就够用了,可以节约发明新武器成本。

3.乾嘉之前,清朝几乎没有遇见更强的外敌,也就无需改进火器,因此也没有技术革命可言。

雅克萨之战中,为什么装备先进火枪、有先进战术的俄国没打过清朝

雅克萨之战中,为什么装备先进火枪、有先进战术的俄国没打过清朝

雅克萨之战中,为什么装备先进火枪、有先进战术的俄国没打过清朝欧洲使用火枪“排队抢毙”的战术,在17世纪开始逐渐被各国接纳,“排队抢毙”正式名叫线列步兵战术,士兵手持枪械排成线列齐射,一条线列有二到四排士兵,由于火枪精度低,加上装弹速度的缓慢,所以,只有密集阵型的齐射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敌军伤亡。

线列以发挥最猛火力为目的排列。

极其重视军事的俄国自然也不会在这方面落下。

16、17世纪的俄国积极东扩,一路畅通无阻大片无人区轻松拿下,稍微有点人的地方都是极其落后的文明,抵挡不住强大的俄国,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全被俄国纳入国土,一直到了中国东北地区,才遇到一个有能力与之抗衡的国家。

1645年,俄国开始侵入黑龙江流域,遭到当地人的抵抗,俄国以雅库次克作为后方一直向黑龙江内部推进。

此时的清国,关注重心则是中原王朝明朝,清和明之间战争已经进入高潮期,对于俄国的骚扰自然不能有重兵回击,于是要求已经归顺清朝的朝鲜和清组成联军向俄国反击,这在朝鲜历史上成为“罗禅征伐”,朝鲜派出的所有兵都是火枪兵,清兵有大炮和骑兵。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历史,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东方的武器已经小幅度的落后于西方了,但是俄国史料对这次的记载则不同,1654年俄军与联军主力相遇,被联军火力压制,又被骑兵近距离屠杀,联军阵法娴熟,井然有序,俄军大败。

但是黑龙江流域附近人烟稀少,清朝一撤军,俄国就卷土重来,于是清再次与朝鲜联军开启“第二次罗禅征伐”,虽然把俄军打回去,还是和之前一样,只要一撤军,俄国人就会打回来。

来来回回这么几次,一直到了1685年,清朝政权基本稳定下来,能腾出手来收拾俄国侵略军了,清朝发兵3000人围攻已经被俄国侵占的雅克萨,据俄国的记载清朝是出动了15000人,而俄国正规军只有450人,虽然在兵力上已经被碾压,但是清军的进攻并不顺利,清军只有少量的火枪兵,面对全员火枪守城,且作战经验丰富的俄军,迟迟不能破城。

但是俄军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缺乏重武器,等到清军推出来大炮之后,才攻下城池,俄军投降以后,清朝记载有700人投降,这和俄国记载的只有450人的史料是相抵的,在得到俄国将领保证不再侵犯清朝领土以后,将其遣送回尼布楚,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有少部分俄国人不愿意再回到俄国,随后被清朝接纳,编为俄裔近卫军。

雅克萨大捷:为1840年屈辱埋下伏笔

雅克萨大捷:为1840年屈辱埋下伏笔

雅克萨大捷:为1840年屈辱埋下伏笔
郭晔旻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1(000)020
【摘要】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郭晔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雅克萨“大捷”与帝国的沉沦 [J], 郭晔旻
2.首个内陆肉类进口口岸为进口埋下伏笔 [J], ;
3.高地价给高房价埋下伏笔 [J], 李频
4.腾讯收购盛大文学,埋下何种伏笔? [J], 彭晋杰
5.后疫情时代,为珠宝业转入新周期埋下伏笔? [J], 郭士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玛尔堡之战:占据兵力优势的清军,为何啃不下沙俄一座城堡?

呼玛尔堡之战:占据兵力优势的清军,为何啃不下沙俄一座城堡?

呼玛尔堡之战:占据兵⼒优势的清军,为何啃不下沙俄⼀座城堡?“博格德(清军)的⼤旗突然闪现,旗帜遮天盖地,军队排⼭倒海;博格德的将领,率领着可恶的⼠兵,向着库玛拉城堡蜂拥前进。

”(《哥萨克在⿊龙江上》)上⾯这⼏句“歌颂”哥萨克匪徒的,古⽼的西伯利亚歌谣⾥所描述的,就是清军向呼玛尔城堡进发的情景。

清军和沙俄的呼玛尔堡之战,是清朝顺治年间继乌扎拉村之战后,⼜⼀次准备充分后对沙俄盘踞城堡的围攻战。

然后尽管清军占据兵⼒和⽕⼒优势,最终却没能顺利拔下呼玛尔堡这颗钉⼦,反⽽在付出不⼩的伤亡后被迫撤退。

那准备充分的清军为何攻不下呼玛尔堡?清军在攻城时都携带了哪些秘密武器?⼜为何选择功败垂成的半途⽽废呢?1、呼玛尔城堡简直“固若⾦汤”1654年(顺治⼗⼀年)6⽉的时候,清朝的宁古塔章京沙尔虎达,在松花江流域⽔陆并进,打击了嚣张的沙俄斯捷潘诺夫部的嚣张⽓焰。

制使出去劫掠的斯捷潘诺夫部“⽆功⽽返”。

由于担⼼清军再次集结对其进攻,斯捷潘诺夫决定在呼玛尔河⼝修筑⼀座城堡,这就是接下来双⽅的战场所在——呼玛尔堡。

呼玛尔河,是⿊龙江上游右岸较⼤⽀流,位于⿊龙江省西北部,顺治年间被罗刹和哥萨克所盘踞。

斯捷潘诺夫在这⾥修筑城堡的原因有⼆:其⼀、东北的冬季很快就会到来,所以罗刹们需要⼀个安⾝之处,⽤来抵御寒冷和储存物质;其⼆、修筑城堡抵御清军接下来的进攻。

虽然此时残余的罗刹不过三四百⼈,但他们修筑的呼玛尔堡是真“厉害”,基本上到了固若⾦汤的⽔准。

⾸先城堡的壕沟挖得⾮常深。

罗刹们在天寒地冻的⼟地上,硬⽣⽣地砸开了⼀俄丈(约2.1⽶)的冻⼟,挖出冻⼟后开始绕着城堡修筑壕沟。

最外围的壕沟约2.1⽶深,4.2⽶宽,阻挡清军步兵和骑兵问题不⼤,就是⼩型护城河的效果。

⽽且他们还在壕沟外围竖⽴着许多⽊桩,⽊桩四周遍布着尖头铁刺障,这对于强攻的清军来说就是“⼤杀器”。

“这种铁刺障是⽤箭头做的,插在地⾥的暗障,敌⼈企图逼近城堡时,就会被刺伤,这是⼀种铁刺障碍物。

雅克萨之战的背景原因

雅克萨之战的背景原因

雅克萨之战的背景原因俄罗斯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

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

明崇祯五年1632年,俄罗斯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茨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

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俄罗斯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

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抗击。

后由于后金在明末在关外与明帝国交战,无瑕顾及黑龙江流域沙俄的觊觎,导致爆发雅克萨之战。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

托尔布津不理。

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

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

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

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军在雅克萨之战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中俄双方说法大相径庭。俄国人留下的所有史料众口一词,认为参战的清军人数比清方史料要多出数倍。不过,无论雅克萨之战的清军人数是以“千”计还是以“万”计,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即守城的俄军的人数要远少于参战的清军人数。
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时,把整个雅克萨城和周围农村的全部俄国农民、商人和猎户都搜罗在内,俄军也仅能集结起450人的部队,清军(中方史料3000人,俄方史料15000人)在人数上占有7:1甚至更多的巨大优势。1686年,清军(中方史料2100人,俄方史料8000人以上)再次进攻雅克萨,此时的俄军守城兵力尽管得到加强仍只有826人,清军仍拥有至少5:2的人数优势。
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乘舟航行松花江上“观兵”。次年,清廷便决心“永戍黑龙江”,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情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就近指挥,并在瑷珲筑起黑龙江城,作为前进基地。经过3年努力,清廷修成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雅克萨对岸总计25站,全长1300里的驿站;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存储军粮七千石,足够三千兵士食用三年。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后勤上的充分准备,远征雅克萨的清军必定会先于城中的俄军耗尽补给而被迫撤退。
两年发生两次“雅克萨战争”
雅克萨坐落在黑龙江上游的北岸。“雅克萨”是满语的音译,意译为“河岸坍塌成半圆形的河湾子”。此地原先是一位达斡尔族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俄国人对雅克萨的称呼“阿尔巴津”就是从这位头人的名字而来。无论是从贝加尔湖方向,还是从外兴安岭方向进入黑龙江中下游都要经过雅克萨,因此其是黑龙江上的咽喉要地。
城里只有3门炮,每门炮只有一发炮弹)相当可笑地以为在清军中操作这种“欧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换上了中国服装的“欧洲雇佣兵”。
“安平古堡之战”的山寨版
清军既然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和炮兵优势,照理驱逐区区几百俄军应该不成问题,何以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攻城不下,延宕达十个月之久?要知道,俄军在城防上的改进只不过是把原先在清军炮火面前不堪一击的木制城堡改成了土木混合结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3年前(1662年)中外军队之间的另一场攻城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中的热兰遮城(Zeelandia,今台南的“安平古堡”)之战。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相似,郑军最后也是依靠围困热兰遮城7个月才迫使补给耗尽的荷军投降。不过细细查之便不难看出,比起当年郑军面临的堡垒,雅克萨是一个十足的“山寨”货。
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是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的精锐部队。按照中方史料,投入第一次雅克萨之役的部队包括原本驻防黑龙江的一千多满洲八旗兵,京营八旗兵近200人,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军500人,由精于骑射的东北赫哲、达斡尔等族组成的“新满洲”官兵500人,以及由福建籍官兵组成的500藤牌兵。总计约三千人。第二次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人数相对较少,为二千一百人。
令人尴尬的是,对俄军而言,清军肯定也比20多年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军队要好对付得多。就连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当时西欧
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人数虽然远少于清军,却拥有轻型火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双方的火枪数量为什么如此悬殊?在清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要不是熟悉东北边情的彭春在奏折里强烈主张“欲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炮不可破”,出现在雅克萨城下的清军恐怕和纯粹使用冷兵器的西伯利亚土著的武装都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在进攻雅克萨的清军里,虽然拥有的火枪寥寥无几,但总算参战火炮的数量,包括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受命为清廷铸造的“红衣大炮”仍是相当可观的。
胜利蒙蔽了清廷的眼睛
在鸦片战争败北之后,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清人惊呼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早在150多年前的雅克萨战争中,中国军队只能凭借压倒性的数量优势长期围困少数凭借火器、堡垒的欧洲近代化军队,已经显示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雅克萨之战的爆发表明,一个前所未有的,比“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传统“骑马民族”更具有威胁的强邻——沙皇俄国,就此出现在了中华帝国北疆!
热兰遮城曾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这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城堡,建造精巧,城周长850米(是雅克萨城堡周长的2倍以上),城墙是用糖水调灰砌砖,“坚埒于石”,高10米,下层深入地下4米多,有几处厚达2米,侧翼也有1.2米厚。四周围以胸墙,约1米高,45厘米厚,各个城墙内填以沙砾。面对如此坚城,郑军摆出28门大炮,在2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摧毁大部分胸墙,将城墙炸开250多个洞,最大的一个深达1米,几乎打穿砖墙。雅克萨之战比起热兰遮城的战斗,宛如“轻量级”与“重量级”的差别。无论清军还是俄军,比起20多年前的郑军和荷军,都只能望其项背。
飞出枪口。而俄军的火绳枪性能与清军鸟枪大抵相当,但俄军以战斧作为火绳枪兵的叉杖,这样在近战时还可以使用战斧进行肉搏,不像清军的鸟枪手需要和长枪兵混合使用以防敌方近身。
诚然,火绳枪比起传统冷兵器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火绳枪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射击,而且引火绳对精确瞄准来说,也是一个几乎不可克服的障碍。欧洲各国军队从17世纪开始装备新一代的轻型火器——燧发枪,终于剪掉了火绳枪上的那条“辫子”(火绳)。最初的燧发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它上面的燧石摩擦发火,以后又出现了几种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迸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发枪。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重量轻,后坐力小。俄军装备的燧发枪是一种前装滑膛枪,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发枪却始终停留在宫廷御用猎枪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后的鸦片战争也没有装备部队。
国家已经能够制造32磅炮甚至68磅炮。按照这个标准计算,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0.9072斤=1磅),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样算来,清军的20门红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当于4门郑军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郑军投入的是28门大炮!可想而知,若是用清军的两种“将军”炮去轰击热兰遮城的坚固城墙,那简直如同隔靴搔痒一般。
俄军残部狼狈回到了尼布楚,但在得知清军回师的消息之后,背信弃义的托尔布津立即再次率兵入侵黑龙江流域,于8月27日悍然重占雅克萨,这时距离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还不足两个月。
第二次战役持续时间较长。
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萨,并在攻城的第4天战斗中击毙敌酋托尔布津。但清军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只得转入长围久困。从1686年8月起,在低达零下40度的严寒中,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堡长达10个月,直到1687年5月16日,中俄双方即将开始签订《尼布楚条约》前的漫长边
界谈判,清军开始从雅克萨撤军,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宣告结束。
清廷派重兵,以多胜少
事后看来,清廷为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以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根除数十年来“罗刹”对帝国北疆的威胁。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10月下)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火炮定胜局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清俄双方都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期。在当时也已经算不上先进的前装滑膛火绳枪仍在清、俄两军中服役。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名为“兵丁鸟枪”,系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 ~2发。由于火绳枪的后坐力很大,故在木托下安有叉脚。火枪龙头上夹有一根火绳,使用时先点燃火绳,然后扣动扳机,使火绳下落,接触火门烘药,引爆膛内火药,以发生巨大动力,推动弹丸
1650年9月,哈巴罗夫带领一支俄军侵入中国领土,从雅库茨克南下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雅克萨,达斡尔人用兽骨和鹿角制成的弓箭之类的原始武器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由于武器的巨大差距而失败。俄军就此占领了雅克萨并迫使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缴纳貂皮作为“实物税”——在17世纪中期,从西伯利亚毛皮中得到的岁入可能占到俄国政府总收入的30%!
当时清军的步兵火器不如俄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是清军的“国之利器”,所谓“红衣大炮”其实也是欧洲的“舶来品”。在进攻性武器方面,此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何况,从郑军炮击热兰遮城堡使用的是24磅炮而清军轰击雅克萨所用的则是6磅炮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火炮水平,在郑军攻台到雅克萨之战这二十年间,也在大踏步地后退。
众所周知,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大清帝国的屈辱失败而告终,不过,西洋狄夷们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爬到了泱泱天朝的头上;回首望去,或许可以断言,中华帝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种子,早在150多年前那场与俄国——另一个欧洲国家——在雅克萨的交锋中,就已经埋下了……
清军投入雅克萨之战的火炮不足百门——俄国人又夸大其词地讹传为150门野战炮和50门攻城炮——其中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包括8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12门“神威将军”炮。
பைடு நூலகம்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是一种大型的长管攻城炮。此炮是南怀仁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清廷督造的,重达2000余斤,铁制炮弹重达6斤,火药装药3斤。而“神威将军”炮可谓是前者的“袖珍版”,这种轻型长管攻城炮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铸造的,重量390斤,铅弹重18两,火药装药8-9两。依靠这两种火炮的威力,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大获全胜。两种“将军炮”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准确而猛烈的炮火甚至令无力还击的俄军(当时雅克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