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Ⅲ卷高三冲刺演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Ⅲ卷高三冲刺演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 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 下列动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 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 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 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了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 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注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应是都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产生。
C项,“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
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
D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错,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D项,“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乡的牧神
余光中①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草,在渐渐寒冷的天气里,久久不枯。
空气又干,又爽,又脆。
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成熟感,会水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未。
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
每到黄昏,太阳也垂垂落向南瓜田里,红橙橙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
日子就像这样过去。
晴天之后仍然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敲上去会敲出音乐来的稀金属的晴天。
就这样微酩地饮着清醒的秋季,好怎么不好,就是太寂寞了。
在西密歇根大学,开了三门课,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信。
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而且回忆,回忆在有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
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或空间为半径。
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万籁俱寂之中,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
这样说,你就明白了。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我不过是个客座教授,悠悠荡荡的,无挂无牵。
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翻译小说,情节不多,气氛很浓;也有其现实的一面,但那是异国的现实,不算数的。
在我教过的美国大孩子之中,劳悌芬和其他少数几位,大概会长久留在我的回忆里。
那年的秋季,本来应该更长更长的。
是劳悌芬,使它显得不那样长。
我仍记得,那天早晨刚落过霜,我正讲到杜甫的“秋来相顾尚飘蓬”。
忽然瞥见红叶黄叶之上,联邦的星条旗扬在猎猎的风中,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自
头盖骨一直麻到十个指尖。
有三四秒钟我说不出话来。
但脸上的颜色一定泄漏了什么。
下了课,劳悌芬走过来,他说:“我家在农场上,星期天就是万圣节②了。
如果你有兴致,我想请你去住两三天。
”
我们向南方出发了秋,确是奇妙的季节。
每个人都幻觉自己像两万尺高的卷云那么轻,一大张卷云卷起来称一称也不过几磅。
又像空气那么透明,连忧愁也是薄薄的,用裁纸刀这么一裁就裁开了。
到了劳悌芬的家。
太阳已经偏西。
夕照正当红漆的仓库,特别显得明艳映颊。
一个丰硕的妇人从屋里探头出来,大呼说:
“我晓得是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风好冷,快进来吧!”
大家在晚餐桌边坐定。
他的母亲给了晚餐桌上暖洋洋的气氛。
她是一个胸脯宽阔,眸光亲切的妇人,笑起来时,启露白而齐的齿光,映得满座粲然。
她一直忙着传递盘碟。
看见我饮牛奶时狐疑的脸色,她说:“味道有点怪,是不是?这是我们自己的母牛挤的奶,原奶,和超级市场上买到的不同。
等会你再尝尝我们自己的榨苹果汁。
”晚餐后,他母亲移走满桌子残肴,为大家端来一碟碟南瓜饼。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似乎可以那样一直延续下去。
那一夜,我睡在劳悌芬家楼上,想到很多事情。
南密歇根的原野向远方无限地伸长,伸进不可思议的黑色的遗忘里。
地上,有零零落落的南瓜灯。
我想得很多,很乱。
高梁肥。
大豆香。
想到抗日战争。
想冬天就要来了,空中嗅得出雪来,今年的冬天我仍将每早冷醒在单人床上。
大豆香。
想在密歇根香着在印地安纳在俄亥俄香着的大豆在另一个大陆有没有在香着?高粱肥。
大豆香。
大豆香后又怎么样?我实在再也吟不下去了。
我的床向秋夜的星空升起,升起。
大豆香的下句是什么?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所以说,我一整夜都浮在一首歌上。
那些尚未收割的高粱,全失眠了。
这么说,你就完全明白了,不是吗?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1966年10月24日追忆
【注】①余光中,中国台湾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任教。
②万圣节:西方的传统节日。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B. 文章写作者讲杜甫的诗句时看到秋景而感到“一种摧心折骨的无边秋感”,表达了一种飘零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
C. 文章在语言上使用了一些长句,虽然长而堆叠,但是并没有使读者感到重复啰嗦,反而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
D. 文章善用照应手法行文,如文章开头描写异国秋景中“特大号的南瓜”与后文中“南瓜饼”“南瓜灯”
相照应。
5. 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章反复出现“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劳悌芬家“暖洋洋的气氛”与之前的“无聊”“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使身在异国的作者感到了温暖。
②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进一步引发了作者对故土、祖国的想念及牵挂之情。
6. ①在行文上,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②反复出现,渲染氮围,使作者的情感更显沉郁。
③多次以漫长的秋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B项,“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错,从原文看,劳悌芬看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因而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但无信息表明,作者的情感引起了劳悌芬的共鸣。
点睛:选择类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
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5.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文章内容安排的作用。
作答时要先了解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的具体内容,然后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主旨表现等各个角度去考虑其作用。
文章写作者到劳悌芬家过万圣节,作者在劳悌芬家感受到了“暖洋洋的气氛”,这与他之前的“但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幻想、回忆,回忆在一个岛上做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
我不知道,我的寂寞应该以时间还是空间为半径。
就这样,我独自坐到午夜,万籁俱寂之中,听胡髭无赖地长着,应和着腕表巡回的秒针”的寂寞、孤独、无聊形成鲜明对比,让作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
另外,作者是在万圣节的时候到劳悌芬家,而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这又让作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国、故土,这样安排使得作者对故土、祖国的思念及牵挂之情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进而表现了文章的家国之思的主旨。
6.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反复出现‘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要求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
对于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的作用,考生作答时可以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主旨表现等各个角度去考虑。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自古以来,在中国文人眼中,“秋”容易引发人的悲愁情绪。
而“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可以营造一种悲愁的氛围,对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无聊、孤独、思乡的情绪起到渲染作用。
另外,某一词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可以使得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最后,“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用“秋季特别长”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高粱肥,大豆香。
想到抗日战争”“想在密歇根香着在印第安纳香着在俄亥俄香着的大豆在另一个大陆有没有在香着?”也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
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
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
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
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
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
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
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到17.7%。
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
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
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
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 材料三:
(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青少年年倾向于简单、互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便捷的优势也是电子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和学习的需要。
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7. 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 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星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
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C. 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 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 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
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C. 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D. 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9. 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C
9. (1)家庭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适度干预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多角度介入,建立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父母应培养与青少年平等讨论和分享的良好习惯。
(2)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开设与提升网络素养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进一步提升网络素养水平,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网络素养模块。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以“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这一表述不当,归因不全面,除了这一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原因,即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具备迅速快捷的优势。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统计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