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优越性,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是中国革命和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是帮助学建设的领导核心, 这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四选择。

在中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个选择的一门重要课程。

怎样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导,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民族髓和课程体系, 突出其特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才能发达昌盛, 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师着力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教学目的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运动时, 要紧紧抓住两条线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一条线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讲授西代史的教学,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 帮助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

资本主义国家进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人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中国强占租界, 划分势力范围, 形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成瓜分中国的狂潮; 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路, 选择了改革开放。

使学生牢记历史的经验, 永远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统治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奋起英勇反抗的历集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开始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史; 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事业, 就是在打破外国敌对势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使学生了解中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和挑衅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起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侵略、受欺侮、任人宰割的来的,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 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任何外来痛苦史, 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压力, 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 使张的本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 学期学时数: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4)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中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

“四史”教育的开展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是为了增强大学生“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与“四史”教育的内容相融、目标一致,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一、“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核心使命“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加强“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助力“思政”课教育育人的功能发挥,需要将“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和历史性融入“纲要”课教学,进而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将青年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中去。

思政课担负着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的重任,“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通过深入了解、深刻感知和生动体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掌握历史方法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轨迹中进行考量,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提纲)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提纲)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具有资政、资治的特殊作用。

“夏鉴”、“殷鉴”为代表的历史鉴戒思想。

唐太宗在谈到史籍的作用时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

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铨事,历兹未远。

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清代的龚自珍:“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近人梁启超:“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

”又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早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其史学名著《史学要论》一书中,即以专章阐述“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他认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不觉对之感历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从而激发人们“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

[]毛泽东:“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将具体探讨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如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

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其中就融合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研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现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以辛亥革命为例,这次革命既带有传统的反清复明的色彩,也受到西方民主、科学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尊孔思想、仁义道德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可以通过文化符号和文物介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和文物,如京剧、书法、中国画等。

这些文化符号和文物既反映了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也融汇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化符号和文物,通过具体实物的感知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而在学习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解读这些文化符号和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和格言来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名人名言和格言,如“仁者爱人,智者爱理”、“知足常乐”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 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学期学时数: 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有效融入。

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展现。

学生应该学会将传统文化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将会带来更多创新。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与学习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努力,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融入将更加有意义,并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入、影响、传承、发展、学习、生活、结合、教育、未来发展、建议、传统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经千年沉淀而形成的宝贵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诚信、孝道、礼仪等重要价值观念,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碑碣,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才。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育策略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育策略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育策略作者:刘亚萍唐楠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1期摘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认为新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创造性地相协调与相融通。

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教育困境,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以“纲要”课为例)是一种传统文化适宜性的教育策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宜高校“纲要”课的教育资源,如士大夫精神、民本精神、大同思想、儒商文化等,通过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加深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策略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着眼点在于“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对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努力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得它与现实文化相适应,并得到创新性发展。

”[1]这一传统文化观认为实现传统文化的适宜性即把最精华的传统人文资源和新时代创造性的理念相结合,对破解当下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外困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内外教育困境(一)传统文化的外部教育困境由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及日韩文化传入和流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这些外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无形中给新时代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思想与心理的困惑和迷失。

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微信,微博时代的来临也带来双重影响。

一些高校大学生身处网络时代,对这个超信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必要的识别力和自制力,对网络带来的一些关于真善美的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等默认接受,这种后果即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信任淡化和缺失。

因此,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外部困境。

(二)传统文化的内部教育困境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在现今中国依然十分突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近现代史是一段发生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应用和融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和表现,以及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国古代先贤对生命、宇宙、道德等方面的积淀和思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文化、维护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整合医学经验、激励革命斗志等诸多方面的作用,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注入了持久而深远的力量。

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历史中的应用和融入。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与基督教的信仰相结合,领导起义军走向胜利;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了“民族自尊、民族自强、民主平等”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革命运动中,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在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振奋青年文化的民族自信心,他声称要拯救中华文化,推行白话文运动,以推广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以此带动文化浪潮,实现文化革命。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汇集和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道德修养和自信心培养提供了支持;它向中国近现代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激励了国家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进行;它还在文化方面给予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等领域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变革和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中肝胆相照,才能在历史中意义深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融入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渗透并塑造着中国近现代史,以及这种意识如何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 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全体中华子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这种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近现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和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对于激发民族意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近现代史1. 各种革命运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种种革命运动,无不带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色彩。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中华民族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2. 遵守国家法律与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忠诚与热爱,与之相伴随的是对国家法律的遵守与国家精神的传承。

这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创民族繁荣富强的新未来。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与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梦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总结与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在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影响、外来侵略和国家危机的冲击,以及革命运动、法律遵守与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努力,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个人层面上,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

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

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涉及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建国前夕的历史内容。

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近期,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 、“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各项重大政策和战略对于青少年历史教育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因此,将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作为中学历史课程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等等。

通过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以爱国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从而感受到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同时,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元素,如革命歌曲、红色文化等等,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上的抗争历程、革命精神,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和团结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新时代的新要求。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时期所涉及到的思想、文化和教育,探索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全面、客观的历史文献材料,培养学生的不同思考角度和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各种途径,逐渐形成完整的思考系统,并在实际生活中实施修正和应用。

三、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发展,让学生深入掌握社会发展趋势面对多元化社会发展环境和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传播,我们应该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发展,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动态,探索未来社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涵盖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也是教育学生国家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担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入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本质。

在讲述辛亥革命中,可以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观念,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在介绍五四运动时,可以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重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教学手段,通过文化符号和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传统文化表演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深厚底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逻辑。

这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更加自信地面对历史和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学生的历史认知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库,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沉淀,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内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讨历史现象和人物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礼节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人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来解析近现代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上具有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学识修养和个人修身养性。

这与当代教育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经典著作、分析诗词歌赋、欣赏传统音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审视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义理之道。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廉洁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如文化讲座、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互动和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其团结、共同体意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融入,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近代史的萌芽在近代史的起始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着外部侵略、内部动荡的困境。

而在这些动荡的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萌芽。

从抵御外敌入侵、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体现。

一系列的革命和运动,都彰显了中华儿女的团结和共同体意识,这为近现代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近代史的深入发展随着我国近代史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深层次上得到了发展。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集中体现。

民族大义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外敌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力量。

新我国的成立和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人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意识形态。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融入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共同体意识。

这一意识贯穿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前行的重要动力。

只有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融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

作者: 卢勇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10-21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0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优秀传统文化 《纲要》教学
摘要: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纲要》课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辅相成,将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者:杜明达袁坤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5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善于抓住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契合点,做到有效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案例教学法在融入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有效融入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不同于历史学本科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由于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主要“着力注意对歷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阐述要加强理论性……结合历史发展的进程,用历史事实,来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1]理论性明显偏强,由此也导致教学存在空洞说教,枯燥乏味和简单教条等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推动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学途径学术界普遍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中国近现代史的则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两者在时间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割裂。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变化,内容极其丰富,而180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亦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将两者进行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难度颇大。

上述这些情况都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难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既不能简单生硬的将相关内容直接强行插入,也不能对两者完全弃之一旁,置之不理,要善于抓住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契合点,做到有效融入。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在近现代新的历史背景之下,不同社会阶层站在自身阶级立场上,结合自身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思想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诠释、创新和运用。

例如,太平天国与大同世界思想;戊戌变法与革故鼎新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与知行合一思想;改革开放与实事求是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以民为本思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而不同思想等。

第二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发扬和升华。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同舟而济”的团结精神等宝贵精神在近现代的中国孕育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他们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种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大量西方文化和思想滚滚涌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在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冲击、挑战和机遇。

例如,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抛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骄傲自大的态度,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但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他们开始时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虽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洋务运动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指导思想,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很强的封建性;维新变法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学说和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借传统文化而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合法性和历史依据,同时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纲常名教的虚伪性,提出要冲决伦常的网罗;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视一切中国文化均为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加以否定,具有形式主义的片面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被人为割裂,受到极大地破坏;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理念,批判地继承、弘扬和提升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是对纲要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完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实现“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的根本目的和自我定位,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占据整个教学活动过多的内容和时间,绝对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冲淡了纲要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应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以避免喧宾夺主,弄巧成拙,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纲要课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中的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优缺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此仅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试作探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选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作为主体内容被编排入案例,学生在阅读和讨论案例的同时,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知和掌握,不需要再单独抽出专门的时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解释,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选编案例的过程中,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不能为了增强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而选取一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案例,应该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案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高度契合。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就应该精心编排案例。

第一,案例内容要真实可信,有证可寻,坚守史实这一底线,不能对历史进行随意篡改、伪造和虚构,最好选取原始资料,以便准确客观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第二,案例的内容要做到简洁精干、主题突出,不能篇幅过多,时间过长,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冲淡教学的重难点,影响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到合理利用与分配课堂时间;第三,案例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贴合学生专业特长、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联系当代社会热点事件和最新理论动态,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然后,围绕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思考题。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启发深思和开放灵活的特点,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针对知识目标设计的问题,属于基础层面,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回溯和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针对能力目标设计的问题,层次渐深,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做到论从史出;针对情感目标设计的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热点事件、最新理论动态相结合,实行开放性原则,没有统一的结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可能大相径庭,让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纲要课的理解。

接着,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第一步,按照题目数量,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每组的成员构成不应随机产生,而应该综合考虑性别年龄、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和技能经验等因素,这样有利于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

每个小组只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

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第二步,开始交叉讨论,每组派出组员到其他小组中,将本组得出的结论向其他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组员可以对其结论提出质疑和挑战,通过每位同学的汇报、质疑,全班同学对于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有全面认识。

第三步,原先派出交叉讨论的组员再次回到原先分组,小组成员在其他组提出的质疑和挑战的基础上再次讨论,重新达成共识,修正原先的结论,并选出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果。

第四步,针对汇报成果,全班其同学可以再次提出质疑,汇报人或该小组其他成员应对质疑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严守中立,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控好讨论和汇报的方向与时间,维持讨论秩序与课堂纪律等辅助工作。

最后,老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和总结评价。

结论要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当前最新理论成果,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纲要課程教学相关内容所做的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结语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的将纲要课的历史史实叙述与思想理论阐释、史与论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人文底蕴,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纲要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纲要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2).[2]屈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刍议[J].科技资讯,2010,18.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校级教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2017jzsz-4)作者简介:杜明达,男,安徽金寨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袁坤,男,江西分宜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