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纲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进入教材课堂

合集下载

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了《大学》、《论语》、《中庸》,回眸这一学期的教学,总结如下:一、教学相长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在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每篇古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大体固定下来,主要经过五个步骤:导课、指导初读、指导流利朗读、理解文意和熟读成诵。

在理解文意方面,这学期我们做得更深了一步,一年级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对古文内容不做解释和感悟。

这学期借助课件的直观作用和课后的文意,我引导学生最起码粗略理解古文意思。

教材在这方面也做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理解古文的意思,并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经过这样逐步地实践,我感到传统文化课堂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一套学生熟悉的教学流程,担负起了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生也有了很多收获。

许多学生被激发起了诵读古文的热情,在课堂上积极朗诵,有的孩子还能在课外提前预习,先于别人背诵下来。

不难看出孩子们喜欢这样的韵文,喜欢一遍遍重复着吟诵。

在吟诵中,在感悟理解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会到古文的特色,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在准备传统文化诵读比赛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自主琢磨形式,形成了一个还不错的节目,受到了家长们和老师们的`好评。

二、教法学法教学策略主要有:1、重视范读和带读的作用。

毕竟是古文,他们喜欢老师范读和带读,老师一范读和带读很多难的知识变得容易多了。

2、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增强教学直观性。

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有针对性地强化一些教学要点,对于化解难度和激发兴趣很有帮助。

3、教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

有怎样独立背诵的方法,有同位合作背诵的方法,还有小组合作背诵的方法。

4、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上,我都会让很多孩子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背诵给大家听,在听取学生诵读的时候,我都会给予适当地评价。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1.08•【文号】教材〔2021〕1号•【施行日期】2021.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部制定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在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育部2021年1月8日附件1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发布的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该纲要的发布是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以下是该纲要的一些主要目标和内容: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礼义等核心价值观。

4.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等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 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旨在将这种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以期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以文言文部分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①,从而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通过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并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而教科书作为“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②,理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

因此,本文结合语文教育及教科书的特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目为探究对象,试图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国家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文化支撑。

新时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初中阶段要求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③,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要点。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开展工作,强调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的重要意义。

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多次出现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足见其的重视程度。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递保存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⑤《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的几点做法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充分感知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下面仅把我在日常教学里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1 深度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由“点”及“面”,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本地初中现行使用的英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这五本教科书。

该套教材在编写中,坚持外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和情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深入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语言材料,由“点”及“面”,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进行深入的思考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3 Section B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叫“liangliang”的来自一个偏远山村的男孩每天都要通过滑索道越过一条湍急的大河去上学的故事。

文中结尾是这样写道:“Many of the students and villagers never leave the village.It is their dream to have a bridge . Can their dream come true ?”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先没有让学生回答“Yes”或“No”.而是给他们出示了大量我课下收集和整理的关于“希望工程”捐赠的图片和数据,当同学们看到一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在社会、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大量捐赠下出现在山村的时候,当屏幕上出现的一串串数据的时候,我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震惊和希望。

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摘要:中小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

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观念、入课堂、进教材、强师资、造环境、重体验。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必须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

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质量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

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时期,在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

只有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学生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提高师资水平,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转观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唐月丽【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沃土壤和重要载体,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条件分析、实践探索、收获思考三方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融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作为_名从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教育学习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条件分析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纲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

《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萃取精华,提炼了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作出当代性的阐释。

《意见》的发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融入指明了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以大中小一体化、螺旋式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9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同时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教育部网站,2014-03-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的四重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的四重逻辑
重 逻 辑 ,亦 即 知 识 选 择 逻 辑 、教 育 教 学 逻 辑 、生 活
知识 。教育与 文化具 有 不可分 割 的 内在 关 系 ,教育
本 质 上 也 是 一 种 文 化 选 择 、文 化 发 展 与 文 化 创 生 。
关怀逻辑与心理认 知逻辑 。
基金项 目:2 0 1 4年度 国家社 会科 学 基金 教育 学 一般 课题 “ 教 育 在生 态文 明建设 中的作 用 及 实现 保 障研 究 ” ( 编 号
中华优秀传 统文 化是 中华 民族 的精 神命 脉 ,也

是 中华 民族 走 向伟 大 复 兴 与 实 现 中 国 梦 的 重 要 文 化

知 识 选 择 逻 辑
支撑 。将 中华 民族 优秀 传统 文化 融人 中小 学教 材对
于 滋 养 广 大 中小 学 学 生 的 精 神 世 界 以 及 促 进 其 身 心
代 发展不相适应 的内容 ,甚 至也存 在一些封 建糟粕 , 而优秀传统文化则 是 中华 民族文 化 中最精 华 的那 一
部 分 ,是 中华 民族 在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所 淘
统文化教育作为一 项 战略 任务 ,明确 提 出要 “ 把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 系” 。此
另一 方面 ,中小学 教材 也为 中华优 秀传 统文 化 的继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 都具 有教 育价值 。作为 中华 民族
承 与弘扬提供 了现实路 径 ,可 以说 ,二 者之 间是 相 互促进 与相互支撑 的关 系。
精神延续的载体 ,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 理应在 课堂 与
教材 中占有一席 之 地 ,并 且从 本质 上来看 ,中华 民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文课堂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文课堂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作者:李召军康金芝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9期摘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必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好基础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用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必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好基础作用。

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真正做到用经典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吃透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师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首先应深入研读教材,有导向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1. 深挖教材文化背景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熟知传统文化知识。

如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收录的《安塞腰鼓》,所描述的是发源于黄土高原,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经典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从一个层面展示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历史,深挖其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把民族艺术这种文化元素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的魅力。

2. 符合学生文化接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接受层次。

小学生处于启蒙阶段,要突出感知教育,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生处于认知阶段,要突出传统美德教育。

如利用《论语十则》《爱莲说》《陋室铭》等传统文言名篇所涉及的学习、做人、处世等相关哲理,引导学生学经典、铸品格。

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必须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引导他们从理念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三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0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的精神,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22年2月7日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2X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_3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_3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1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

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

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

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

来自____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

地方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地方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长期受到多方因素(如历史、地理、文化等)影响,进而形成特有的当地文化,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传统地理及人文风貌,是当地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它既包括凝聚文化精神的载体,如地方特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方言、地方戏剧等),也涵盖了地方性的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方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引入地方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更为直接有效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对地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针对邯郸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教学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了诸多问题。

此次调查对象为邯郸市的400名学生及100余位教师(分别来自邯郸市6所小学、4所初中、4所高中及3所高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调查问卷涉及邯郸的成语典故、近现代革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个问题,所设问题难度依据不同调查对象而各有差异。

从问卷的完成情况看,教师及高校学生较为良好,准确率分别为93%及82%,另外,高中生完成的准确率为75%;初中生为76%,小学生为63%。

另外,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许多初、高中生对成语理解也仅限于其字面含义,对其背后的典故却知之甚少;对邯郸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等传统音乐并不感兴趣。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邯郸地方文化在学校范围内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文化教育还仍待提升。

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教学资源之中,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得天独厚,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鲜活的教育素材,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所以立足于地方,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及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是该地方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财富,对于该地区的生产力、政治发展都有推动力量。

而地方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的,尤其是面对当今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信息资源及其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很容易在文化的洪流中忽视,如何延续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地方性传统文化已出现断档或濒临消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方戏曲,情况不容乐观。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效路径,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拟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出发,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建设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涵盖社会、知识和学生三个要素。

总体来说,就是要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整体目标和制定分段目标,实现各学段目标的有效衔接、循序渐进。

(一)构建整体目标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

根据《纲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总体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可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概括为,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注重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在能力层面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提升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本领;在情感层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7.07•【文号】教材〔2020〕4号•【施行日期】2020.07.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我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2020年7月7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一)劳动教育性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21()5
【摘要】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儿童心田,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两个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

“两个指南”的印发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它标志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主题教育进入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新阶段。

【总页数】1页(P91-9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教育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印发纲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进入教材课堂
作者:
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8期
近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纲要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

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