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
明清思想文化内容概括总结
明清思想文化内容概括总结明清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清思想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
下面将对明清思想文化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主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伦理,推崇“仁爱”、“忠诚”、“道德宽厚”等价值观念。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理气”观念,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通过心性修养实现内外的和谐。
清代思想家方苞进一步发展了王守仁的理气观,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践观察事物来认识其本质。
道家思想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道家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
佛教思想在明清时期也有影响力,弘扬慈悲、菩萨道德等观念,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包括君主集权思想和政治体制改革。
明初儒学家朱熹提出了“君权目的论”,主张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应该取决于其治理的效果,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明代思想家杨升庵则提出了“君权神授论”,主张君主权力来自于上天,君主的权威是不可质疑的。
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清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改制、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这些改革都为中国历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专制主义的倾向、官僚制度的缺陷等。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是辉煌的,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
明代的文学以唐宋传统为基础,发展了小说、戏曲、词赋等文学形式。
明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极大的飞跃,例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施耐庵的《水浒传》等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明代戏曲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京剧、南戏等都在明代逐渐形成。
清代的文学则更加丰富多样,兴起了诗画联、词曲牌、小令等新的文艺形式,以及长篇小说《红楼梦》等经典之作。
科学技术方面,明清时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风气
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风气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
然而,它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思想改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一、道德观念的变迁首先我们来谈谈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哪些变迁。
1. 从儒家思想到佛教思想的转向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开始由儒家思想向佛教思想转向,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动乱,这导致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失望。
同时,佛教思想则强调禅修和内心的修炼,这与当时社会的需要相契合。
因此,佛教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兴的道德观念。
2. 从玄学思想到实用主义的转变明清时期,玄学思想逐渐被实用主义所代替。
这主要由于明朝灭亡后,社会的实际情况迫使人们注重实际问题。
同时,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转变,即更加注重现实利益而非空洞的理论。
3. 从忠孝观念到人性观念的转变在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从忠孝观念到人性观念的转变也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他在《曾文正公家训》中,提出了“人心为贵,追先扬善,宽而教,严以处”这样的观点。
这种观点也契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风气的变化除了道德观念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 文化水平的提高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水平提高的时期,这也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所致。
其中,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传统的封建君主制,为新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2. 社会结构的调整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如地主阶层、商人阶层和普通百姓。
这也使得社会结构得以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3.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文艺方面,京剧和茶馆文化都成为了当时的热门文化。
在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竞合也使得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实学产生于中国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由于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大动荡,农民革命不仅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而且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理学。
随着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反映社会前进要求,反省过去,面向现实的新的社会思潮,即明清实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性理为特征,而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实学”,出现了方以智、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唯物论的实学家。
他们围绕着“理”、“气”、“道”、“器”的自然观,元气自我运动发展的辩证观,知行关系的认识论,以及“理欲之辩”等问题,对唯心论的理学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力倡唯物论的实学,为中国哲学史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宋明理学经明末农民全国性大起义(尤其是李自成在北方和张献忠在南方的节节胜利),随着明朝的灭亡,动摇了其社会基础。
但清朝贵族联合汉族地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并钳制各种进步思想。
因此,这时期的哲学家大多进行过武装抗清斗争,有过切身的实践体验,兵败后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反专制、反空谈,兴民主、倡实学,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推到了高峰。
一、明清之际与清代的社会状况这时期的社会状况,就阶级斗争而言,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于1633年推翻了腐败的朱明王朝,但清王朝的建立,不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而且官场腐败,赋役繁苛,各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尤其是清廷入关后,施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压迫政策,如“圈田”(把汉人土地圈给八旗将士)、“剃发令”(要剃成满清人的发型的命令,不遵者斩。
)、“逃人法”和“投充法”(逼汉人投充满旗下为奴)等,引起全国汉人的不满与反抗,隐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就社会生产而言,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达了。
如苏州的丝织业,有了很多机户雇佣机工;松江棉布袜制造业中有着包买商形式的资本主义经营;浙江嘉兴县石门镇的榨油业中,20家油坊共有雇工800余人,平均每家40余人,对雇工按日计工资;广东韶、惠等处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中,也都有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情形。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其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自由的思想流派,还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
那么,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是怎么样的呢?一、王阳明致良知王阳明致良知是明代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出了理、气、心三才说。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条件。
同时,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并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性、道德标准和社会生活。
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一场重大的哲学变革。
二、思想自由另一个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潮,就是思想自由。
不同于王阳明致良知注重个体心灵探索,思想自由更关注社会批判与改革。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充斥着许多派别意见,如张献忠的红巾军、李自成的大西国,以及三合会、洪门等组织。
这些组织虽然立场不同,但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朝廷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种反叛思潮对清朝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其建立了一个比起前代更集中、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哀鸿遍野”的时期。
由于天灾人祸和战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清代中后期,不管是天灾人祸还是政治统治,都让民众尝到了无尽的苦难。
这时候,许多文人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年号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变得极为普遍,如吴中的“天下大乱”,葛岘的“甲申三百年祭”,郑氏书《艰涂集》,所反映的就是遭遇困苦的百姓生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者,更影响着后人的思考和实践。
王阳明父子在儒学、思想自由在政治、民众在文化之间相遇等,都是这个时期一段历史亮点。
同时,当下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无法更新自己的文化,确实需要以明清两朝的文化价值为福祉,加强研究,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现代的国家建设。
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影响
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小说文学的黄金时代。
明清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明清小说对社会带来的变革和推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探讨明清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包括历史背景、小说的定义与分类以及明清小说的特点和风格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详细论述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带动文化繁荣、反映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建立以及传播思想观念与推进社会变革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明清小说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影响,涉及家庭观念与婚姻制度改变、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转变以及性别意识与女性地位提升等问题。
最后,我们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得出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影响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人们价值观念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的梳理和整合,以及对明清时期社会背景和小说特点的深入分析,我们试图揭示明清小说在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辅助了解如何从中获得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宝贵信息。
这一研究具有历史重要性和学术价值,也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视角。
2. 明清小说的兴起与发展2.1 历史背景在明清时期,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变动。
明代末年,国家政权逐渐衰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清朝建立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机遇。
2.2 小说的定义与分类小说是一种通过文字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
根据内容和风格的不同,明清小说可以分为四大类:神话传说类、志怪小说类、历史题材类和世俗题材类。
神话传说类的小说以神话故事和传说故事为基础,《封神演义》就是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志怪小说类则是以奇异、离奇的事件或现象为主题,《聊斋志异》被誉为这一流派中最经典的作品;历史题材类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较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而世俗题材类则围绕着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展开,代表作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转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伦理观念。
首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变迁。
明代初期,社会道德观念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仁爱"、"诚信"、"忠孝"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
然而,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和经济变革使得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明代后期,由于战乱和政治腐败,社会道德观念普遍出现了低下和混乱的倾向。
与此同时,由于明代中期以后经济的兴盛,商人阶级的崛起,商业道德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伦理观念。
商人们提倡"信用第一"、"守信"等观念,强调商业活动的规范和诚信原则。
而到了清代,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府的推动,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清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强化。
清代政府大力推儒学教育,使得儒家思想的影响得到巩固和扩大。
据统计,清代读书人达到了历史最高数量,这表明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观念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清代社会道德观念的特点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和改变。
在清代,"礼仪"观念被推崇为最高准则,社会关系的规范也更加严格。
此外,清代还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强调家族伦理观念的传承和继承。
其次,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还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明代初期,佛教在中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信仰对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强调"舍离"、"布施"、"慈悲"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于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不过,到了明代后期,因为明朝政府对佛教信仰的限制,佛教在中国社会道德观念中的作用逐渐减弱。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段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应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
本文将从两个时期分别探讨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一、明朝时期的哲学思潮1. 心学明朝时期,心学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思潮。
心学强调内省,认为人的内心是孕育智慧和天理的源泉。
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主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到内心自有的智慧和善良。
2. 浩然之学浩然之学是明代哲学家杨时的重要思想宣扬。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纯洁和高尚,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杨时提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念,主张要从个人做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到社会风俗的改善。
3. 泰伯之学在明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思潮是泰伯之学。
泰伯思想的核心是“治天下者必治其一身”。
它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清朝时期的哲学思潮1. 朱熹理学清朝时期,理学成为了主流思潮。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将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释。
理学强调人的思维是有秩序和逻辑的,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天地万物。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体验来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真知。
2. 诸子百家合流在清朝时期,中国哲学呈现出一种诸子百家合流的趋势。
这是因为清朝时期的社会变迁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哲学吸收了各种思想流派的精髓。
同时,一些学者也尝试将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
3. 理学与实学辩论清朝时期,理学与实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理学强调理性思考和经典的解释,而实学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证研究。
这场辩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使中国哲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实践的方向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变革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社会思潮和文化变革相互作用,交织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
一、社会思潮1.儒学思潮明清时期的中国,华夏文化的中心是儒家文化,儒学在社会思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中,朱熹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
朱熹为儒学注重实践学习,强调掌握《四书》和《五经》的核心思想,推崇“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
他曾经写下:“格物是以天下之事为本体,以人身之事为钩形”,这句话概括了“格物致知”的要义。
这种思想和方法在明清时期之后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中心理念。
此外,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这些学术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思潮佛教思想也在明清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操作佛教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禅宗和龙华宗的兴起。
禅宗强调悟道的机会在个体证悟中,注重超越言语和妄想,强调“兹事体大”的大道,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道教思潮道教则强调超越社会、超脱轮回,注重各种法术和仪式,又分别出了全真派和武当派。
在明清时期,道教对其他宗教的深远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文化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绘画、戏曲、科学等方面。
1.文学明代文学以杂剧为主流,在清代诗词发展极盛,而小说则在两个时期都是精华放歌。
明代的杂剧以《昆明池》、《汉宫秋》、《汉宫春》、《汉宫惊梦》等为代表,清代则主要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在明清时期,文学作品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了千百年来的经典。
2.绘画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代末期——清初,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绘画风格。
南宗画力求以文字、诗歌和理念贯通画意,而北宗则强调笔墨技法,追求写实和技巧。
董其昌、吴道刚、郑板桥等大师都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
3.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则以京剧、越剧、昆曲和评剧等为代表。
在这个时期,戏曲的表演方式、台词、音乐、服装都有新的发展。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读书笔记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读书笔记一、序章在我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时,一本特别的书籍吸引了我的注意——《明清小说鉴赏辞典》。
这本书集结了明清时期的优秀小说作品,并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鉴赏分析。
这不仅是一本文学鉴赏的宝典,更是一部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综合研究著作。
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明清小说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上,对于其深层次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和社会背景等知之甚少。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析,让我对明清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腻的心理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小说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文学作品,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
本书所收录的小说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既有广大读者熟悉的经典之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
每一篇作品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挑选和解析,从文本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阅读这些鉴赏文章,我不仅了解了每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明清小说的魅力所在。
它们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我深深的关注。
这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让我深感震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加深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了解。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明清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将继续探索明清小说的魅力,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主体部分进入这部辞典的深度阅读之旅,我被引领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明清小说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的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劝善书是劝人向善不要为恶的书籍,故又称作“善书”。
它主要是由乡绅士人撰写,用以透过通俗化的儒家观念来完善民众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第一批善书在宋代出现,是中国悠久的道德传统应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最具体表现。
明清时期,善书极为盛行,流通量几乎与四书五经相埒,其教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明清善书的教化对象以民众为主,但又不乏对官长和乡绅的劝戒,教化思想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实践性。
它通过劝善文、劝善诗歌、量化善书、图说善书和注释善书等图文并茂的书面形式,与宣讲、说唱等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明清社会广泛流行。
因此,通过对明清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当今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简述古代社会教化,概说劝善书,回顾劝善书研究成果。
第一章,分析明清时期善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简介其发展状况、梳理其发展线索;第二章,分析明清善书社会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其教化思想的内容及特点,总结明清善书教化的方式、方法及其特点;第三章,揭示明清善书的教化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对新时期完善社会教化理论的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劝善书明清教化思想AbstraetMoralitybooksweretourgeUSdothingsthatwerebenefitbutnotharmfultopersons,SOtheywerealsocalledshan-shu,TheywerewrittenbylocalscholarstoimprovethemoralawarenessandbehaviorofthepeoplebypopularizingConfucianteachings.TheywerejustintheSongDynastythatthefistmoralitybooksorshan—shuappeared,asthelastandmostdetailedmanifestationofChina’Sancientmoraltradition,appliedtotheeverydaylifeofordinarypeople+Thesocialcivilizingrolecouldbeshownthroughthemoralitybooks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becauseinwhichtheywerethemostpopular,andthedistributionoftheperiodWasalmostqualitytotheSisht}Wujing.Analyzingandcriticizingthesocialcivilizingideainthemoralitybooks,asupportwillbegivenonthinkingtheoryandmethodologytothesocialismspiritcivilization,especiallytotheconstructionofthecitizenmorality.Thispaperelaboratedfromfourparts:Thefwstpartdiscussestheancientsocialcivilizinganddefinesthemoralitybook,andthenitwillgiveasurveyoftheearlystudies.Thesecondpartistointroducethedevelopingsituationafteranalyzingthesocialandhistoricalbackgroundof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whichwereitsmostpopularperiods.Themaincontentsofthenlirdpartincludeananalysisaboutthetheorybaseof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astatementaboutthemainideaanditspeculiarities,andasummarizingonthemethodswhatwereeverusedinit.Thesignificanceofthesocialcivilizingideawhatthe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comprisedtothemodemmoral【ityconstruction,andthereferencesthatitprovidedtothesocialcivilizingtheoryinthenewperiod,alltheabovealethemaincontentsofthefourthpart.Keywords:moralitybook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socialcivilizingidea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承续着近几年的强劲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达1200篇左右,这种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元明清文学研究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世纪回眸”之类的学术总结和反思之作较多。
这类作品既有总论,又有个论。
内容上既包括诗文研究,也有小说、戏曲的研究。
它们大多数不是纯粹的“回顾”,而是融入了论者较为深入的“思考”,有较强的理论特色。
比如邓绍基、史绍良合撰的《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⑴,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由世纪初的从传统研究到现代研究的开始转型,到二三十年代为研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尔后的十多年因战争原因而暂时停滞;到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发展,接着十年动乱,无学术研究可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明代文学研究突飞猛进。
”又如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⑵,在梳理了上世纪元散曲研究状况后,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剧曲研究平行的独立学科,并得到长期发展,更是本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他还展望了未来,指出今后的元散曲研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家个案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第二,作家生平考订应努力进行;第三,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应不断更新;第四,研究领域应尽量拓宽;第五,研究信息和成果应及时交流;第六,一些重要的散曲研究资料亟待整理出版。
这些观点,无疑是深中肯綮的。
此类文章,还有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3)、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4)、沈伯俊《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5)、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⑹、人弋《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⑺、朱伟明《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8)、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⑼等,这类文章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学者整理和反思的兴趣,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今后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在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中,性爱观念的变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受到儒家伦理观念和道教性理学的影响,明清社会对性爱持有保守和禁欲的态度。
然而,这种观念与人情小说中的描述存在一定的矛盾,人情小说往往对性爱有较为开放的描写。
本文将探讨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关系。
明代是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家庭道德和性别道德在明代社会中被高度重视。
儒家思想认为,性爱只是为了繁衍后代,不应被当做一种追求快乐和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
而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的原则也影响了性爱观念,使得社会对于性爱持有保守的态度。
然而,人情小说却常常对性爱有着较为开放的描写。
人情小说是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学体裁之一,其描绘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与关系。
这类小说往往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种种困境和遭遇。
在人情小说中,性爱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性爱的描写,小说展示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冲突。
人情小说对性爱的描写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在清代,由于士人的道德标准更加严谨,对于人情小说中性爱描写更加敏感。
在之后的岁月里,红楼梦中的描写尤其受到争议,一度成为明清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但同时,人情小说对性爱的描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的思潮开始强调女性的性权利,并呼吁对性爱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
总的来说,明清社会的思潮对性爱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社会对性爱持有保守和禁欲的态度。
然而,人情小说作为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镜像,却常常对性爱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这种矛盾既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也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关系是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一种反映,对于我们了解明清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主题。
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变迁,以及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伦理小说在清末民初社会中的社会伦理观察
伦理小说在清末民初社会中的社会伦理观察伦理小说是一种以探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伦理小说在清末民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也在不断演化。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伦理小说的分析,来观察清末民初社会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一、《红楼梦》中的社会伦理观察《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充满了伦理观察的小说。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贾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情感描写和行为描述,小说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家族伦理和婚恋观念的复杂性。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婚恋观念。
尽管两人深爱对方,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他们只能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来维系彼此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束缚以及家族的社会压力,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自由度的局限性和无奈。
与此同时,在《红楼梦》中,贾宝钗这个角色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婚恋观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理性、稳重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接受了家族安排的婚姻,而且努力维护家族的荣誉。
她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范式,尽管她为家族权益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感情,但她在道德规范的坚守中取得了一定的尊重和认可。
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社会中婚恋观念的双重性,既有对个人感情的追求,也有对家族荣誉和社会规范的坚守。
二、《阿Q正传》中的社会伦理观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它通过对阿Q这个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中平民伦理观念的困境。
阿Q是一个具有民间英雄形象的角色,他在小说中以一种悲喜交加的方式被描述。
他表现出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边缘人物的渴望。
然而,阿Q也展示了社会伦理观念的冷漠和双重性。
面对社会上的不公正和歧视,他并没有通过善良和道义来进行抵抗,而是选择了以欺骗和暴力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个人意志的膨胀和道德底线的模糊,显示了清末民初社会中伦理观念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
明清小说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启示
明清小说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启示介绍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而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除了娱乐和享乐之外,明清小说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并提供了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启示的观点。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社会阶级与压迫明清时期是一个封建社会,阶级差距极大。
在小说中,经常描写了士人、地主、商人等上层社会对农民和低层民众施加的剥削和压迫。
例如,《红楼梦》中展现出贾府对奴隶及下人的无情压榨;《水浒传》则以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表达出农民要反抗压迫阶级统治的呼声。
社会道德与腐败明清时期社会腐败盛行,权力腐败、贪污舞弊成为常态。
一些明清小说通过描写各种人物的道德败坏和腐化现象,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提出了批评。
例如,《镜花缘》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的一面,以及权力背后的无情残酷;《西游记》中通过描绘妖魔鬼怪以及人间遭遇的种种困难,对社会风气进行了质疑。
人性与伪善明清小说也经常探讨人性中的阴暗面和伪善。
一些角色呈现出虚伪、自私、欺诈等不良品质。
例如,《金瓶梅》中金莲所展现出的奸诈狡猾、虚伪欺骗的形象,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伪善现象。
对现实社会的启示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明清小说对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启示。
通过描写各类人物在各种处境下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真诚和善良价值观念的推崇,并给予读者正确引导。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追求真诚友谊、争取自己的幸福的悲剧经历,呼唤人们要秉持真诚和善良。
反思社会问题与改革明清小说中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促使读者反思现实社会,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思想和措施。
通过对农民起义、反抗压迫等情节的描写,《水浒传》鼓励个体和民众奋起反抗不平等和不公正,寻求改变社会现状。
提醒后继者防范风险明清小说也经常通过揭示人性的黑暗面警示后世,保持警觉。
例如,《金瓶梅》透过金莲这一角色给予人们教训,提醒后世要避免重蹈覆辙、防范伪善和欺诈之风。
结论明清小说以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明清小说的社会观察
明清小说的社会观察在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了广大读者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广泛的社会观察而受到众多人的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清小说对社会观察的作用。
一、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小说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都以中国底层社会的百姓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的描述和刻画,展现出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悲欢。
例如《儒林外史》一书,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朝廷官场的黑暗和贪污腐败。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百姓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抵抗,对于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批判。
二、记录历史事件的小说明清小说中的部分作品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历史的真实与复杂。
例如《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的江湖恶徒为题材,描绘了他们的悲苦境况和积极反抗的斗争,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这些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观察,使他们从中获得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三、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小说明清小说中的一些作品也通过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反映,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例如《红楼梦》这一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封建世家的虚伪、道德沦丧以及家族的衰落。
小说所揭示的菩萨、道教等封建迷信观念的滥觞,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伪善和虚妄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进而引发了对于时代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女性问题的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以及《西游记》中的妲己、白骨精等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这些形象不仅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进行了观察和批判,同时也呼唤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并为后世的女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明清小说对于社会观察的贡献之大。
而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社会观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实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探讨和思考。
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达,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
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道教文化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内容包括道教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和传承方式等。
一、道教发展历程道教起源于汉代,但在唐朝时期才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教派。
在明清时期,道教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尤其是明朝,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也有着较为发达的科技和文化,因此道教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许多机会。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道教逐渐式微,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明代,徐福和吕祖成为了道教中的代表人物。
徐福是南明江南王朝的一位道教大师,他著有《长生诀》、《太上洞玄经》等重要文献。
吕祖也是明代著名的道士,他创立了五丹派,将道教的强身保健思想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在明代还有徐元杰、靳清龙等人加强了道教的团结和组织建设。
到了清代,由于外族入侵和政治腐败等多种原因,道教的势力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道教仍然能够做到自我保护和发展。
在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有很多道教书籍和典籍出版,并有一些道教团体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二、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教的主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道教强身保健等等。
这些思想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在道教的修炼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道教强身保健方面,道教倡导的养生方式包括静坐、缓步、饮食调节等,这些养生方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寿命。
道教还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不做无益的事情,来达到事事皆有益的效果。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这个理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治理社会问题时,不一定总是采用强制手段,而有时候通过放松控制、降低要求,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除此之外,道教还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道教的眼中,自然是最大的师傅,人们应当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得到启迪。
例如,在艺术方面,很多道教派都非常注重自然的表现方式,通过感受自然,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理念。
《明清小说对社会风气的揭示与批判》
《明清小说对社会风气的揭示与批判》引言小说作为一种流行文学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理解社会风气、揭示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明清时期,众多杰出的作家通过他们的小说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这些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清小说对社会风气的揭示与批判。
第一章:社会风气的背景H1:明清社会风气概述明清时期社会风气多样,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道貌岸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各种社会问题,如官员的贪污腐败、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地位的低下、社会阶级的固化等,几乎无一不在影响当时的社会。
明清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叙述,直击社会风气,无疑成为解放思想、探索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媒介。
H2:明清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人情。
第二章:明清小说对社会风气的揭示H3: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揭示与批判明清小说常常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例如,《水浒传》中,提到了许多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通过对这些官员人物的刻画,小说揭示了当时官场腐败现象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揭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官场的黑暗面,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官员的失望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H3: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揭示与批判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极大的束缚。
明清小说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叙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剥夺。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迎春等女性角色,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
明清小说与儒家伦理观的解构与重构
明清小说与儒家伦理观的解构与重构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儒家伦理观则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明清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小说与儒家伦理观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伦理观的解构与重构。
首先,明清小说对于儒家伦理观的解构是不可回避的。
这种解构主要体现在对儒家伦理观传统观念的反思与挑战上。
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强调个人的忠孝仁义等美德。
然而,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并不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瑕疵。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出身高贵,但其荒淫无度,缺乏忠孝之心;《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虽然追求正义,但他们往往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与儒家强调的和平秩序相背离。
这种对儒家伦理观传统观念的解构同时伴随着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拷问。
明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常常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小说中对于社会弊病的揭示,对于世俗权力的批判,都与儒家伦理观的传统思想相背离。
同时,小说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描写也与传统儒家观念相违背。
传统的儒家伦理观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依附于男性。
而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更加独立自主,在家庭和社会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明清小说对于儒家伦理观的解构并不等同于对其的全盘否定。
相反,小说中也存在着对儒家伦理观的重构和弘扬。
这种重构体现在小说中对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强调和再现上。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瑕疵,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也能够最终追求到儒家伦理观所强调的仁爱之心和道德觉悟。
这种对于儒家伦理观的再现,为传统儒家观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儒家伦理观也为明清小说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取向。
儒家伦理观所注重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明清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小说中的爱情和友情往往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追求美好、共同成长的。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时期。
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成为了当时文化社会的精神食粮。
本教案将从明清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其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明清小说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一、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叙事手法多样化:明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背景等方面,运用夸张、对比、对话等手法进行叙事,使故事更具生动感和艺术张力。
2.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明清小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种问题,如家庭、婚姻、官场、道德等,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3. 精神境界的追求:明清小说不仅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经历各种磨难和挫折,来追求真理、美德和自我完善。
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明清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以下是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兴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示了贾宝玉对人生追求和现实世界的认识。
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荣华富贵等主题,深入人心。
2.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
该作以主人公秦桧为原型,通过描写儒林寒门出身者秦桧的求学、官场经历,讽刺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腐败和社会现象的弊端。
3.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
它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行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对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修行的艰辛,具有深厚的哲理意义。
三、明清小说的影响力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社会伦理是各个时代中约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则。
道教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由人组合而成,所以参与社会伦理思想建设是很自然的事情。
每个时代的社会伦理都应符合当时的不同变化,所以就有各个时代的标记和特色。
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后,就会以新的符合现状的标准审视和判定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符合的会被保留,不符合的自然要被革除,这是每个时代都会高度重视的伦理工程和实际任务。
道教的清规戒律对社会伦理持认同态度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并完善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形式的确定是因为它适合封建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为当时社会各界所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在这种社会基础和氛围下,作为传统宗教形式的道教不仅同样关注社会伦理建设,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众中积极推广伦理规范的实践。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是通过清规戒律的条款传授以及教徒自觉自愿持守奉行的实践来体现的。
道教规范教徒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则有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千二百戒等等。
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删繁就简,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
在这些戒律中,道教所要求教徒遵循的除了教义专业的条款以外,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社会伦理所规范的内容和精神。
设有这么多条款,是否会与“无为”、“自然”之教义有违背呢?道教就此早有自己的认识:“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秘旨,首以‘道德’二字名篇。
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尽人以达天,存心以全性;虽未设立有‘律’之名,若观妙观窍,即所以律心,柔弱谦下即所以律身。
”道教的目的就是通过戒律向社会推广伦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谓:“戒者、禁止之辞,益善、止恶、皈真、舍妄之谓也。
”当然,在推广过程中道教徒要承担起社会伦理道德榜样的作用。
考证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的戒律内容,有许多是直接关于维护社会伦理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研究#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思潮与道教伦理苟波提要:道教伦理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级的强势崛起就导致了道教伦理的重大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为依据,讨论了道教伦理在这一时期的具体变化和对此时新的社会思潮的具体回应。
将传统宗教伦理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进行合理的沟通正是道教得以持续影响中国社会的途径之一。
苟波,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骨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道教伦理社会思潮明清小说明代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其表现之一就是维持这一体系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末路。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市民阶级的兴起。
随着纺织、制盐、造纸、印刷、冶铁等行业以及商业的极大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也应运而生,从而使明清社会民众的基本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新的社会形势影响下,新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和扩展。
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的得以保留,也有相当部分受到冲击和摒弃。
毫无疑问,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社会关系自然要推崇符合自己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思想。
城市中商业的繁荣和商人地位的提升对商业道德的推动是非常明显的。
正如明代丘濬所言: /今夫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
0¹在此背景之下,以城市商业为载体的商业道德对市民阶层以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种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世俗化中的道教在具体的教理教义方面也会产生具体变化。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明清时期的小说情节来讨论明清时期道教伦理思想的一些新的变化和特征,以及新的道教观念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中的具体表现。
一、道教伦理与明清社会的商业伦理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商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不稳定性以及更大的利润空间。
因此,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灵活、机敏、精于算计等品质必不可少。
另外,在传统道德中受到轻视的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所遵从。
5初刻拍案惊奇6卷一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6就讲述了一位名为文若虚的苏州商人冒险成功的故事。
文若虚/幼年间曾有人相他有巨万之富。
他亦自恃才能,不十分去营求生产,坐吃山空,将祖上遗下千金家事,看看消下来0。
º从这里看,小说对一味求稳,不思进取,靠祖先财富名声维持悠闲生活的道德取向无疑是持否定态度。
因此,过惯了这种悠闲生活的主人公坐吃山空后,被迫经商,却/百做百不着0,屡遭挫折。
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随商船出海,却意外发现商机:他随身所带的/洞庭红0橘子,原来只花了一两银的本钱,但在海外异国成为奇物,竟然卖了上千两银子。
在小说中,作者对这种冒险精神持肯定态度。
作者在写从事海外经营的商人张大等人时,也大力渲染其冒险与利润的关系:/元来这边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
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
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拼死走这条路。
0»显然,作者在这里是在大力推崇冒险、开拓的商业意识。
这种意识明显与中国封闭、保守、谨小慎微的传统观念有异。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道教对海外仙国的描绘无疑是中国人对远方异地的美好想象的重要来源。
与儒家文化视本土文化为至上,而轻视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不同,道教始终将海外的神仙世界视为美好生活的典范,将远方异域视为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不足的源泉。
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影响下,道教始终用一种羡慕和好奇的目光来审视和探索我们世界之外的未知世界和远方异国。
因此,5山海经6的传统在道教的神仙境界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
从5山海经6对异域的描绘以及道教对神仙境界的神奇幻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实际上是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向往的心态折射到了这类海外异国和神仙境界之中了。
因此,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反映的是中国古人对外在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精神。
从这一角度来说,这类海外世界的设想自然要受到道教观念的影响。
在清代小说5镜花缘6第八回到第五十四回中,主人公唐敖和唐小山分别进行了两次海外远航。
而他们之所以得以成行,就是借助海外贸易的机会来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游历之地中不少就是以道教的神仙境界为基本蓝本来设计和描写的,如其中的昆仑、蓬莱、方丈、瀛洲等就直接借用了道教神仙境界的名称。
而别的海外世界,或来自中国古代神话,或依据道教神仙境界仿造而来。
在清代小说5聊斋志异6的5罗刹海市6中,商人马骥所见的海外商国也具有道教神仙境界的特征:村人曰:/明日赴海市,当求珍玩用报大夫。
0问:/海市何地?0曰:/海中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
0,,马曰:/我顾沧海客,何畏风涛?0未几,果有踵门寄资者,遂与装资入船。
船容数十人,平底高栏。
十人摇橹,激水如箭。
凡三日,遥见水云幌漾之中,楼阁层叠,贸迁之舟,纷集如蚁。
少时,抵城下。
视墙上砖皆长与人等,敌楼高接云汉。
维舟而入,见市上所陈,奇珍异宝,光明射眼,多人世所无¼。
在这里,作者在描写这个海外商国时显然将各种商贸旅行故事与神仙境界传说结合在一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作者在描写海外旅行和海外世界时,的确是受到了道教神仙境界的巨大影响。
在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鼍龙壳6中,主人公的海外冒险最终以获得奇物)))一个如床大小的/龟壳0结束。
结果,该物品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物,他由此获得五万两银子,从而时来运转。
显然,这一结果实际上是对他敢于冒险,不愿墨守成规的最好奖励。
而这种来自于远方异域的宝物使他轻易解决现实问题的设想,与道教海外仙境中奇珍异宝无数,甚至可以解决人的长生等问题的描写非常相似。
同样,对道教来说,能够到达仙界的人,除了幸运之外,也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
而在小说5二刻拍案惊奇6的第37卷5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6中,道教观念对商人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则体现在神仙对商人的种种帮助上面。
小说中主人公程宰为一徽商,他远离家乡,来到辽阳,贩卖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之类物品,但屡屡失利,处境极为艰难。
后来,他受到了女仙青睐。
该女仙告诉他:我得与郎相遇,虽不能大有益于郎,亦可使郎身体康健,资用丰足;倘有患难之处,亦可出小力周全½。
在这里,离家的商人和寂寞女仙使这种违背世俗伦理的恋情成为可能。
除了使商人获得肉体之欢外,女仙还直接介入到主人公的商业之中,为他出谋献策:程宰自思:/我夜间无欲不遂,如此受用,日里仍是人家佣工,美人那知我心事来?0遂把往年贸易耗折了数千金,以至流落于此,告诉一遍,不胜嗟叹。
美人又抚掌大笑道:/正在欢会时,忽然想着这样的俗事来,何乃不脱洒如此!虽然,这是郎的本业,也不要怪你,,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
0¾从此,主人公在女仙的帮助之下,经营一帆风顺,如鱼得水。
/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了。
0¿在这部小说中,商人的自信得到了充分地的体现。
在我们前面见到的凡人与女仙恋情故事中,凡人在女仙面前大都极端自卑。
但这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不#48#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仅没有这样的自卑感,而且敢于在与女仙交欢之际表达自己希望获得帮助的心情。
显然,商人的身份和经历使主人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自尊,从而使人)))仙关系更为平等。
在这里,商人的自信,甚至贪婪被大大美化了。
在小说的后面部分中,主人公并未满足于已有财富,而是一再冒险,从事各种经营。
他在日后曾三次经历危险,而且无一例外地受到女仙的庇护而脱险。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商人求利心态的认可以及对他们身上冒险精神的充分肯定。
道教对商业道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商人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的肯定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理想的商业行为的推崇之上。
在5镜花缘6中,作者在描写海外诸国时,就以理想的笔调来刻画了这些地方商业活动中的高尚道德行为。
我们在前面内容已经提到,5镜花缘6的作者在描写海外诸国时,是以道教神仙境界为基本蓝本的。
所以说,这些海外世界的商业道德自然也是作者心目中道教理想世界的一种特征。
例如,在小说所描写的海外君子之国中,买卖双方都竭力为对方考虑,想方设法使对方在交易中获利。
显然,这样的描写与实际生活中的商业原则完全相反。
在小说第十一回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商业交易场面:二人看罢,又朝前进,只见那边又有一个农人买物。
原来物已买妥,将银付过,携了货物要去了。
那卖货的接过银子仔细一看,用戥子秤了一秤,上前道:/老兄慢走。
银子平水都错了。
此地向来买卖都是大市中等银色,今老兄既将上等银子付我,自应将色扣去,,。
0农人道:/些须银色小事,既有多余,容小弟他日奉买宝物,再来扣除,也是一样。
0说罢,又要走。
卖货人拦住道:/这如何使得?去岁有位老兄照顾小弟,也将多余银子存在我处,曾言后来买货再算。
谁知至今不见,,。
0彼此推让许久,农人只得将货物拿了两样,作抵银子而去。
卖货人仍口口声声只说:/银多货少,过于偏枯。
0奈农人业已经远去,无可奈何À。
在小说中,作者多次描写了这种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商业活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想的商业道德。
可以说,这种商业道德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现实商业活动中常见的贪恋、欺骗、损人利己现象的批判。
通过对存在于远方异域的另外一种世界和生活方式的设想来形成对现实的批判实际上也正是道教伦理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干预和影响。
5镜花缘6的作者通过对海外君子国商业道德的推崇,表达了对现实商业道德中不良风气的讥讽,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化的商业道德的向往。
道教对商业道德的影响也通过神仙扬善惩恶的方式来表达。
在蒲松龄的5聊斋志异6卷三的故事5雷曹6中,就描写了商人乐云鹤因为重义、守信、诚实不欺和慷慨好施而受到神仙保佑的故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
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而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
数入数出,列货满舟Á。
主人公的美德通过神仙报恩的形式得到了弘扬。
他不仅在商场上一帆风顺,出于平安,而且晚年得子,获得天伦之乐。
小说中,帮助他的神仙为受谪入尘世的/雷神0。
这种关于谪仙的故事我们在前面的神仙传说中已经见过不少。
在这里,神仙成为了弘扬商人善行的具体执行者。
这种设计与普通民众对道教神仙的期望和认识是一致的。
当然,神仙也可以从反面对不遵循商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戒。
例如,5二刻拍案惊奇6卷三十六5王鱼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6就讲述了贪婪、自私的商人沈一不愿勤劳致富,而企图走捷径,投机取巧,寄希望于神仙恩赐,一夜暴富,而最终被神仙作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