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 公开课整理
《马嵬(其二)》公开课
《马嵬(其二)》公开课目录CATALOGUE•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挖掘•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探讨•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01CATALOGUE课程介绍与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其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该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课程目的与意义《马嵬(其二)》背景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唐朝中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者简介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介绍课程目的、意义及背景知识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课程导入详细解读《马嵬(其二)》的文本内容,包括字词解释、句子分析等文本解读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意象运用等艺术特色探讨挖掘该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唐代社会风貌、宫廷生活等文化内涵挖掘介绍鉴赏该诗的方法和技巧,如比较阅读、意象分析等鉴赏方法指导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学习收获,提出学习建议课程总结02CATALOGUE文本解读与赏析《马嵬(其二)》原文呈现•全文展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逐句解读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以仙境比喻世间,指出唐玄宗听信方士之言,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幻行为。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唐玄宗逃亡途中的凄凉景象。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借用典故,讽刺唐玄宗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荒废朝政的昏庸行为。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以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反衬唐玄宗的悲惨结局。
重点词汇讲解九州、他生、此生、虎旅、宵柝、鸡人、晓筹、六军、七夕、牵牛、四纪、天子、卢家、莫愁等词汇的详细解释及在诗中的含义。
逐句解读及重点词汇讲解文本风格与特点分析对仗工整诗中运用了大量对仗手法,如“海外”对“此生”、“空闻”对“无复”、“虎旅”对“鸡人”、“宵柝”对“晓筹”等,使诗句显得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优秀教案
《马嵬》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列是我为大家收拾的《马嵬》优秀教案,欢送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马嵬》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 体会李商隐政治挖苦诗格调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照表现手法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照表现手法2. 诗歌蕴涵的寓意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解并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触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日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定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
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表达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那么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充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挖苦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一).老师范读(提醒:)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初/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课件
李商隐马嵬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李商隐的《马嵬》。
这是一首描写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马嵬坡事变中杨贵妃遭遇的历史题材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马嵬坡下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歌艺术风格;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了解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背诵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教材《唐诗三百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介绍马嵬坡事变的经过;2. 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诗句的含义;3. 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三、随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 让学生回答有关诗歌的问题,检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与欣赏(5分钟)1. 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加强记忆;2. 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马嵬》的诗句,旁边标注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诗歌的结构分析。
作业设计:1. 背诵《马嵬》;3.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马嵬》的历史背景,欣赏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歌,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的诗歌创作,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介绍马嵬坡事变的经过;重点和难点解析:马嵬坡事变的背景和经过是理解诗歌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需要详细讲解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嵬坡事变的具体经过,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第7课《马嵬》公开课备课讲稿
再品诗歌
马 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练一练
马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①长恨歌: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 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②银河:指牛郎织女的故事,被银河阻隔不得相见。 ③石壕村:杜甫所写的《石壕吏》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 抓人当兵而分离。 ④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七月 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1.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技巧是什么?请作 简要分析。
谢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 分析。
①用典和对比。 ② 用“长恨歌”来写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离,用“银 河”写百姓的生离死别;现实中的“石壕村”不胜枚 举,“长生殿”却只有一个。石壕村的百姓因为战争 夫妻别离,家人战亡,眼泪不止,而玄宗作为君王, 却让百姓生活在战乱中,所以李杨的悲剧并不值得同 情。 ③通过用典和对比,诗人无情地批判了玄宗的无能。
• 2.对诗词中用典的地方进 (文义) 行分析,了解文中义。
• 3.结合典故探究作者想表 达的情感。
(情感)
诗中用到了哪些典故?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典故:①召魂之举
②马嵬兵变
③七夕盟誓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②马嵬兵变:讽刺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马嵬(公开课)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考:
• 1、杜诗和王诗对项羽该不该卷土重来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他们各自的观点如何?其理由是什么?诗 人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 2、李清照几乎是用崇拜的激情肯定了对项羽作为 血性男儿的英雄气概。其用意是什么?
写作意图
• 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对于李商隐 而言算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 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 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 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
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 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 民之思同时李商隐的好友崔珏曾在《哭李商隐》一诗 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由此 可见,此诗也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心难酬之悲凉
第六步:意图挖掘
• 诗人所抒发的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你认 为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知人论世 意图挖掘
李商隐 (约813~858年)
他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 唐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 藩镇跋扈,深为不满。热衷政治, 企望革新。受牛李党争影响,始 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 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 终。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 寻仙为妄 手法,是把对立的意
死别是实
《马嵬》公开课教案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嵬事件的有关史实,掌握诗歌内容;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主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2.通过品读诗句,合作讨论,体会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通过咏史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2.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精讲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电影《王朝的女人》视频片断导入课题。
二、预习检测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
代表作有《无题》、《夜雨寄北》、《锦瑟》。
2.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三、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准字音,画出节奏)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齐读·整体感知1.从内容上看,本诗属于哪一类题材?明确:咏史。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讽刺、批判。
个性化设计:1.诗歌的学习主要得把握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掌握诗歌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精讲点拨法和探究法,没有采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法,主要是想通过读来让学生领会诗歌。
《马嵬》公开课教学课件语文人教必修3-2024鲜版
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历史事件与 诗人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唐朝 由盛转衰的深刻反思。
2024/3/27
8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01
02Biblioteka 03唐玄宗形象塑造为一个沉溺于爱 情、忽视朝政的昏君,象 征着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2024/3/27
杨贵妃
形象塑造为一个美丽、忠 贞却命运悲惨的女性,代 表着爱情的无奈和历史的 无情。
22
06
CATALOGUE
课堂互动环节与答疑解惑
2024/3/27
23
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环节
01
02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03
学生提问
《马嵬》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老师回 答: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背 景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起历史事件— —马嵬驿之变。
诗中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老师回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唐玄宗无法挽 救杨贵妃的悲痛和无奈之情。
韵味
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通过运用 象征、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 独特的韵味,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 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024/3/27
10
2024/3/27
03
CATALOGUE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11
唐代社会风貌及宫廷生活描绘
唐代盛世景象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 家之一。
2024/3/27
宫廷生活奢华
唐朝皇宫规模宏大,宫廷 礼仪繁琐,皇帝及贵族生 活极尽奢华。
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女性地位较高,文化艺术 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12
马嵬驿之变历史事件回顾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
《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共3篇《马嵬》优质课教案设计(高二)1《马嵬》是一首经典古诗,被誉为唐代传世诗之一。
文化古迹马嵬坡,便是以这首诗命名。
而优质的课教案设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首古诗,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人生哲理。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诗歌中自如地应用;2. 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生哲理的诠释。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Part 1 情境呈现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屏幕上显示该课程的主题——《马嵬》。
然后,一张马嵬坡的照片被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Part 2 教学教法引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们在理解古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特别要重点讲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然后,以《马嵬》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明确古代诗歌表达深刻思想的方法。
这里,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教学工具来辅助,例如美化人体器官做比喻等,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
Part 3 深刻剖析在学生明确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们自主探索《马嵬》中隐藏的人生哲理。
如何让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深刻刻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难点。
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来引导,例如:“对于《马嵬》,你们觉得其中蕴含了哪些哲理?”,“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生有何异同?”,“古代诗歌如何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等等问题。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体验人生哲理。
Part 4 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在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后,适时开展一些小组活动。
《马嵬(其二)》公开课共17页PPT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公开课件
通
不
第
一
为
什
么
很
头
试
常
变成Βιβλιοθήκη 我自己你
部
多
时
完
弄
。
但
戏
候
在
这
样
做
时 现 镜 有
场
一
个
就
穿
我
不
想
后
不
好
的
后
和
尔
是
等
我
果
就
戴 。
是 东
得
你
可
希
当
你
真
以 的
•■ 电 你 是 否 有 这 样 经 历 , 当 你 在 做 某 一 项 工 作 和 学 习 的 时 候 , 脑 子 里 经 常 会 蹦 出 各 种 不 同 的 需 求 。 比 如 你 想 安 心 下 来 看 2 小 时 的 书 , 大 脑 会 蹦 出 口 渴 想 喝 水 , 然 后 喝 水 的 时 候 自 然 的 打 开 电 视 。 。 。 。 。 。 , 一 个 小 时 过 去 了 , 可 能 书 还 没 看 2 页 。 很 多 时 候 甚 至 你 自 己 都 没 有 意 思 到 , 你 的 大 脑 不 停 地 超 控 你 的 注 意 力 , 你 就 这 么 轻 易 的 被 你 的 大 脑 所 左 右 。 你 已 经 不 知 不 觉 地 变 成 了 大 脑 的 奴 隶 。 尽 管 你 在 用 它 思 考 , 但 是 你 要 明 白 你 不 应 该 隶 属 于 你 的 大 脑 , 而 应 该 是 你 拥 有 你 的 大 脑 , 并 且 应 该 是 你 可 以 控 制 你 的 大 脑 才 对 。 一 切 从 你 意 识 到 你 可 以 控 制 你 的 大 脑 的 时 候 , 会 改 变 你 的 很 多 东 西 。 比 如 控 制 你 的 情 绪 , 无 论 身 处 何 种 境 地 , 都 要 明 白 自 己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