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合集下载

中美风险管理休系对比分新及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下)

中美风险管理休系对比分新及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下)

问题, 以形成 “ 上下 同欲 ” 的战略协 同, 形成 “ 专业化 、 一
体化、 异化” 差 的经 营优 势 。
1运用事项识 别、 险评估 、 . 风 风险应对要素, 做好风
险应 对 工作 企 业 风 险管 理 是 一 个 多 方 向 的 、 复 的 过 程 , 这 反 在
Hale Waihona Puke 3 要重点监控战略不明确或风 险高的业务单元 . 企业风险管理应分清优先顺序 、 轻重缓急 。从我国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来说,一些战略不够清晰的业务单元, 由于其方向不明确导致业务的多元和低效 , 使前、 后台 中、 职责相分离的控制体系较难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 , 比那 相
生 欺 诈性 报 告
1高度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员工职业道德风险 . CS —R 框架清晰地告诉我们, OO EM 企业风险管理的各
个要素都需要由人来实施 , 因此员工在企业风险管理工
作 中 的行 为非 常 重 要 。近 几 年 来 , 国企 业 特 别 是 一 些 我
大型企业 已经初步形成 了具有 自身特色的风 险管 理体 系, 从关键风 险环节 、 以预算 管理为核心 的风 险管 理流 程和风 险管理 的协 同机 制上基本实现 了对主要风 险事 项有效 的风险应对和控制活动, 使企业风 险基本上达到 了可知、 可控 、 可承受。近几年 来, 国企业发生的各种 我
理 模型 与 体系 十 分 重要 。
因此 , 国企业应 当充分考虑事项 识别 、 险评估、 我 风 风 险应对等要素对 企业 目标设定特别是 战略 目标设定 的影响 , 通过在战略规划滚动修订的过程 中更好地识别 相关风险因素和事项, 对其进行有针对 性的定性和定量 分析 , 并确定恰当的风险应对措施 。

中美商业银行危机比较与监管思考

中美商业银行危机比较与监管思考

中美商业银行危机比较与监管思考【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将世界经济中心地区拖入全面衰退,进而影响到全球各个角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此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给全球银行业敲响警钟。

本文主要对美国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危机比较,并分析美国及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用的策略政策,进行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银行风险、银行监管一、金融危机下的美国银行业(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形成此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

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其具有很大的风险。

引起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即是美国的房产次贷。

2007年8月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美联储一再降低贴现率;2008年,美联储不仅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而且将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5月 1日,在调低贴现率25个基点至2.25%的同时,美联储还特别表示,接受范围更加广泛的担保品进行再贴现,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及其相关资产。

在连续大幅调低再贴现率的同时,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决定将保持了14个月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调该利率,随后,美联储连续不断地大幅降息,到2008年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告破产。

同年年末,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下调至0-0.25%的目标区间,贴现率降至0.5%,已不存在降息空间。

截至2009年底,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已有185家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在2010年,全美银行破产家数达157家,创20年来新高。

随着银行业间并购活动的兴起以及大银行重新开闸放贷,美国银行业步入复兴阶段,在表面上看来已渡过了最艰难时期。

而实际上,受楼市按揭风险增大等因素的影响,美国银行业复兴喜中有忧,潜藏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金融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
事 变 , 压 力 下 维持 正 常 的运 作和 赢 利 能 力 。新 巴塞 尔 协 议把 在 最 低 资 本规 定 为首 要 问 题,并 提 出 资本 与 风 险加 权 总 资产 的 比 例要在 8 %以 上 。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中信 实 业 银 行 浦 东 发 展 银 行 上 海 银 行 兴 业 银 行 民生 银 行
1 资本 充 足 率 的比较 、
银 行 名 称 中 国 银 行 中 国 工 商 银 行 中国 农 业 银 行 中国 建 设 银 行 交 通 银 行 招 商 银 行
光大 银 行
资本充足率( 81 5 55 .4 69 1 68 - 5
51 3
资 本 充 足率 是 世界 各 国普 遍实 行 的 考核 商业 银 行经 营 安全 性 的 重要 指 标, 也是抵 御银 行 风险 的 一 道关 键防 线 。 本充 足 意 资 味 着 银 行 有 能 力防 范 超 市 场 条 件 的 意 外 金 融 动 荡 和其 他 突 发
到 81%,刚 _超 过 最 低 要求 。而 工 商 银行 、建 设 银 行分 别 为 . 5 司 l J
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 商业 银 行 承 担 的 信 用 风 险 倍 增 , 质 更 为 5 4 性 , %和 6 1 距 离 8 5 %, 9 %还 有一 定 的 差距 。股份 制 银 行 平均 资 本 复 杂 。信 用 风 险 管理 成 为 商 业 银 行风 险 管 理 中 最关 键 、 最具 有 充 足 率为 7 8 , % 总体 上 也没 有超 过 8 的 最 低要 求 。 中浦 东 发 8 % 其
应 的 分析 。
407 ) 3 0 0
国国 有 银行 资 本 充足 率逐 年 有 所 改善 ,但总 体 上 仍达 不 到新 巴 塞尔 协 议的 标准 , 国 外银 行 相 比 也有很 大 差距 。 和 2 0 年 四 大 国 有 商业 银 行 的 资本 充足 率 分 别 为 农 业 银 行 01 1 4 , 商银 行 45 % 建设 银 行 3 9 , . %工 4 . , 7 .  ̄ 中国银 行 8 %。 7, 4 . 3 20 0 2年 底, 根据 英 国 ( h ak r 公 布的 全 球 1 0 家 大银 T e B n e} 00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吉林化工学院学年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金融工程班级金融1403学生姓名林凯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张映辉2016年 9月 23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林凯(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1403班)摘要: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也是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设和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银行业共同关注致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剖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一)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约定承担到期还本付息义务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外在表现为企业的违约险。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信用风险广泛存在商业银行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是整个社会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更是因为信用风险具备其他风险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使其更难于防范和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危害性更大。

因而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传染性、难以量化评估、可控性等特点。

1.客观性只要存在不确定因素,信用风险就会必然存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信用风险的发生。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对比探究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对比探究

中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对比探究作者:潘昆欧舸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众多,然而较于梳理国外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对比性研究仍有待深入。

本研究通过多方面搜集原始资料,努力回答从中美对比的角度研究并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领域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并提升哪些相关的能力等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相信该部分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当前现有的金融领域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作补充。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中美风险管理对比持续的经济变革使得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20世纪末全球经济的连续动荡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商业银行全球化虽然发展一直有效增速,但是伴随而来的金融风险也持续增加,国际银行的结构和监管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以巴塞尔委员会发表《巴塞尔资本协议III》(2009)为主,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将面临重大挑战,这也同时增加了我国的金融业对风险管理体系监管的紧迫性。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对比探究,从而总结归纳出美国金融体制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概念界定对“信贷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等核心概念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题目以及开展后续研究。

商业金融领域中,早期的信贷风险常被划分等同于信用风险,之后逐渐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的内涵也逐渐的扩增,目前其含义主要包括:(1)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是所谓的信贷风险;(2)是商业银行投资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时,由于证券发行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商业银行受损失的可能性;(3)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也称为流动性风险。

由此发现,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信用风险。

关于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关于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关于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论文关键词]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比较分析;对策[论文摘要]文章首先解释银行信用风险并列出其表现形式,进而从银行法制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体系及信用风险监管等方面对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对比,最后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银行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损失风险。

对于银行这样的特定环境,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一般是超过90天)、呆账、死账、违背贷款契约等,通俗称为“不良贷款”。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也伴随着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受到很大挑战。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而且促成了侧重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上《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这些都使得信用风险管理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

二、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比(一)银行法制建设比较全国银行货币及银行法(1863~1964)是美国银行史上第一个主要联邦法;1933年银行业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与证券承销;在格拉斯-斯蒂尔法下创立FDIC,银行控股公司法和修改法案(1995年、1996年、1970年);银行合并法及其修改法案(1960和1966) ;1986年消费者信贷保护法;1974年平等信贷机会法;1977年再投资法;1987年颁布银行业竞争公平法;1991年储蓄真相法;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加思-圣占曼存款机构法;1997年银行破产和银行业公平竞争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加强法;1992年美国财政部提议的改革法;1991年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进法;1984年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法和瑞格尔社区发展和管制改革法。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分 公 司) ,而且 中国 的商业 银行并 不像美
国 的商 业银 行那 样对 借 款人 发 行 的债 券
评 级, 对借 款人评级 。 只
1引 言
行 在 货 币 政 策 的 执 行 和 银 行 间 同 业 拆 借 和 同 业 债 券 市 场 上 的 交 易 有 一 定 的 监 管 权 利 。银 监 会 、 监 会 、 监 会 和 中 国 人 民 证 保 银行在 各省 市都设 有分局或 分支 机构 , 来
美 国商 业银 行 的 业务 部客 户 经理 不
但 要 做 好 贷 前 调 查 工 作 , 而 且 需 要 对 企 业 的 财 务 状 况 进 行 分 析 。 风 险 管 理 部 主
配合总会 或总行 的监管要求 。
相 比 美 国 的 双 重 银 行 体 系 , 国 的 银 中 行 体 系缺 少 自 由度 , 要 体 现 在 商 业 银 行 主
的各分 支 机构 是 由所在 地 的 中国人 民银
行 分 行和 银 监 局 监 管 , 这 些 监 管 分 支 机 且 构 没 有 很 多 自主 的 监 管 权 , 人 民银 行 总 受 行 和 银 监 会 的 集 中 监 管 。 此 外 , 国 的银 中
险 管理 的部 门还 包 括 贷款 复核 部 。 贷款 复 核 部是 专 门 负 责贷 后 管 理 的 部 门 , 其
用评 级 。评 级机 构 将根 据 它们 在过 去一
段 时 间 内 的 财 务 和 非 财 务 状 况 , 对 债 券 发 行 人 的 支 付 能 力 、 付 意 愿 、 押 物 状 支 抵 况 和 信 贷 契 约 限 制 等 方 面 进 行 系 统 的评
和 美 国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制 度 和 体 系 比 较 和 分 析 . 现 中 国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过 发 程 中的 不足 之 处 , 从 中得 到 几 点 启 示 。 并 关键词 : 业银 行 ; 用风险 管理 ; 商 信 比

中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比较

中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比较

中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比较中国商业银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产物,仍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并带有较强的不健全性和过渡性;而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其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制度也更健全和完善。

二者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足商业银行总行管理层对全行信贷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控制,进行宏观风险评估和判断,制定接制风险和资产质量的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的机制,是全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

在美国的商业银行管理架构中,信贷风险功能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由以下四个委员会组成和承担:一是董事风险政策委员会。

该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从宏观上监察、判断全行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贷、巾场、业务运作风险,并对此类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制订政策和控制程序。

是全行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

二是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董事长办公室和其它高层行政主管办公室的有关人员组成,对“董事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负责监察、分析全行的信贷业务情况、同业动态及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组合情况和趋势,监察商业银行将风险资本回收率最大化的策略,全行风险资产组合情况及主要业务部门的业务状况,对所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是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贯彻、落实、执行董事会制订购信贷风险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是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具体化,包括制订审批全行范围内的信贷政策和程序,以确立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负责包括债贷风险资本、国家风险、信贷额度在内的资源分配;对全行报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内在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估,并对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制订相应的政策;监察、检查全行资产组合优化策略的执行情况及资产组合中的风险趋势;直接监管银行内问题较严重的不良资产和管理相应呆坏帐储备;与监管部门沟通不良资产事宜。

四是单项业务信贷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与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相同,但后者是整体业务,前者更侧重于莱一具体业务,按照金融的主要业务来划分设立,如全球银行业务、中级市场、消费信贷产品等,由分管该业务线的行政主管负责。

中美风险管理框架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上)

中美风险管理框架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上)



( ) 国 CO S - R V 框 架 一 美 O E JI
2 0 年 9月,O O ( 国虚假 财务报告委 员会 下 04 CS 全 属 的发起 人委 员会) 在原有 《 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
的基 础 上 发布 了 《 业 风 险 管 理 — — 整 合 框 架 》 ( 企 以

34・
20 09. 3
RI s
鬣 ME GE
表 1
C S — R 框架 OO EM
内部 环境 要素关 键点 比较
《 引》 指 《 范》 规
风 险 管理 理 念— — 从战 略 制 订 和执 行 到 日常 的 风 险 管 理 文 化— —企 业 应 建 立 具 风 险意 识— — 强 调 企业 高级 管 理人 员应 当
中 美 风 险 管 理 框 架 对 比 分 新 及
对 国 企 业 风 险 管 理 的 建 议 ( ) 上
姜 明群
( 中化辽 宁公 司)
【 要 】 当前复 杂多变的 国际 国内经 济形势 下 , 摘 在
企 业 面 临 更 多的 风 险 。 文 着 重 通 过 对 美 国《 业 风 险 本 企
引 》 《 业 内部 控 制 基 本 规 范》 企 业 风 险 管 理 体 系 及 企 等 的 对 比分 析 ,提 出我 国企 业进 一 步 完善 全 面 风 险 管 理
的建 议 。
基 础上对企业 内部控 制及风 险管理所 做 的原则规定 ,
《 范 》 内 部 控 制 定 义 为 由企 业 董 事 会 、 事 会 、 规 将 监 经
【 关键词】 险管理 框架 风
中 美 两 国风 险 管理 框 架概 述
理层和全体 员工共 同实施 的、 旨在实现控 制 目标 的过 程 。这些 目标包括 : 实现企业发展 战略; 提高经营 的效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在我国,实体经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了信贷紧缩、劣质贷款只增不降等一系列问题。

商业银行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收益率,是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下面对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具体阐述。

一、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加大其风险管控力度是关键所在。

在稳健的经济政策下,银监会虽然公布商业银行劣质贷款在不断减少,然而涉及“股改剥离”政策的施行,到20XX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劣质贷款高达万亿元,劣质率高达24%。

根据财政在区域性金融平台的投资项目中,供过于求的较多,房地产项目是其中之一,这一现象导致劣质贷款数额居高不下。

以上现状表明,商业银行在面对只增不减的贷款问题时,需要加强风险管控,选择较为稳健的道路。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体制不完善1.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首先,国内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信贷风险管控认知不足,一味追求业绩,不注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这无疑给银行带来无形压力。

另外,他们只着眼于短期盈利,忽视了未来商机。

最后,信贷风险管控理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在商业银行整个人才体系中全面施行,导致工作人员误入歧途。

2.缺乏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总体综合素质偏低: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欠缺、业务方式不当、没有管理分析能力。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责任感较低,未根据贷款要素对贷款人进行严格审核,缺乏及时处理并调整贷款类别的积极性,没有核实贷款要素是否如实填制。

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不准确严重阻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制水平提高,即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会导致数据出现质量问题,从而造成结果信任度低。

也就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制中去。

信用风险量度模型和技术落后是造成专业人才稀少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构架不稳,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过于集中,不能相互制衡;其次,风险管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影响风险管控的效果;最后是银行内部稽核部门没有独立性。

中美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比较

中美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比较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 6 月
中美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比较
陈 斌 蔡秋玉 林舒航 冯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 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 摘 要〕 银行通过风险管理, 可以减少由于业务变化、 市场变化以及人员的失误等可能造成的损失。本 文通过比较中美上市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信息制定方面、 信息渠道以及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方面系统的阐述了美 国银行与国内银行对风险管理的不同。挖掘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 强调全面推行上市银行的风险
管理并制定有关风险披露的规范。 〔 键 词〕 风险管理; 上市银行; 信息披露 关 中图分类号:F832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4940(2005)06 一 0004 一 003 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 通过银 行的风险管理 , 可以减少由于业务变化、 市场变化以及 人员的失误等可能造成的损失。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 介绍中美在风险信息披露上的不同, 目的是展示美国银 行风险披露的一些特点, 以利于我国借鉴其先进经验。 一、 信息制定方面的比较 美国在信息的披露上体现出灵活性和规范性相结 合。其法律一方面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比较笼统, 企业可 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方面程序或方法, 灵活性较 大;另一方面又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对银行也是如 此。在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 布的有关银行信息披露的规范一般只具有指导性的, 这 样银行公司在满足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披露要求时会采 取很多比较灵活的措施。而银行监管机构则是要求银 行披露固定的格式, 这有利于银行之间进行比较。灵活 性会使银行增加一些 自愿性的披露, 一方面银行经常向 市场传递有关银行发展的有关信息, 这对银行的经营有 正面影响;另一方面银行 自 愿披露可能表明银行是不会 轻易受到非常金融事件的攻击的。例如, 有关信用风险 方面的信息, 银行一般除了披露资产按风险进行分类的 情况, 同时也会自 愿地披露有关统计数据的来源。当然 对额外的披露, 银行公司会很谨慎, 会考虑到持续性的 披露以及市场要求的反应等因素。我国会计规范由政 另一方面, 我国上市银行严重缺乏 自愿信息披露内容,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及对策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及对策
^ 民银 行 下 发 了 《 金融 机构 管理 规 定 》 19 :94

1 1 银 行 法 制 建 设 比较 .
全 国银行 贷 币及银行 法 (83—16 ) 16 9 4
与预期 目标发生背离 , 从而 导致银行金融机 构在经营 活动 中遭受损 失或获取 额外 收益
的一 种 可 能 性 :
损, 发展能力不足; 行资本 充足低 , 险能 松管制 和货 币控制法 ; 银 抗 加思 一圣吉曼存款机 险管理直接影响到金 融机 掏的利益 ,因此商 力弱 , 缺乏竞 争力 。银行业 目前存在 的信用 构法 ;I9 7年银行破 产和银行 业公 平竞争 业银行 具有 内在 动力 去建立 内部信用 风险 9
商业银行资 是 美国银行史上第 1个主要联邦法 ;9 3年 年 2月 .中国人民银行翩定 了 《 13 产负债 比例管理考核》 行办法 暂 银行业法格拉斯 一 蒂格 尔法 . 斯 格拉斯 一斯
蒂格 尔 法 与 证 券 承销 ;在格 拉斯 一斯 蒂 尔 法
12 银行监管组织体 系比较 . 银 行监管组 织分 为外部 监管和 内部监
响 . 银 行 金 融 机 构经 营 的 的实 际 收 益结 果 使
信 用风 险 从狭义上来讲 , 它~般是借

设很不完善 。1 8 9 6年 1 7日, 月 国务院发布 19 9 3年 1 2月 2 5日, 国务院发布 了 《 关于金 融体制改革 的决定》 19 ;9 4年 8月 5日 中 国
我 国 国有 4大 商业银 行是通 过专业银
行 改制 而戚 ,商 业 银 行 历 史 比较 短 ,法 制 建
★ 圆謇 自然科 学基 金 资 助 作 者 简 舟 : 忠 植 , 汪理 工 文学 管 理 学院 教 授 , 鹏 , 皿理 工 太 学 管理 学 院研 完生 张 武 张 武 收 稿 日期 :01 0 2 2( 2— 3— 0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作者:宋芬王明宪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0期[摘要]文章首先解释银行信用风险并列出其表现形式,进而从银行法制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体系及信用风险监管等方面对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对比,最后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比较分析;对策[作者简介]宋芬,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贸易系助教,广西桂林,541004;王明宪,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10-0001-0003一、银行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损失风险。

对于银行这样的特定环境,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一般是超过90天)、呆账、死账、违背贷款契约等,通俗称为“不良贷款”。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也伴随着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受到很大挑战。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而且促成了侧重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上《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这些都使得信用风险管理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

二、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比(一)银行法制建设比较全国银行货币及银行法(1863~1964)是美国银行史上第一个主要联邦法;1933年银行业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与证券承销;在格拉斯-斯蒂尔法下创立FDIC,银行控股公司法和修改法案(1995年、1996年、1970年);银行合并法及其修改法案(1960和1966) ; 1986年消费者信贷保护法;1974年平等信贷机会法;1977年再投资法;1987年颁布银行业竞争公平法;1991年储蓄真相法;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加思-圣占曼存款机构法;1997年银行破产和银行业公平竞争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加强法;1992年美国财政部提议的改革法;1991年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进法;1984年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法和瑞格尔社区发展和管制改革法。

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借鉴吴佳龙

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借鉴吴佳龙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借鉴吴佳龙 齐芯 东北财经大学 116025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融资制度,它有效地把现代科技知识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知识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诞生最早、发展最快、制度体制最完善的国家;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文将美国风险投资及我国风险投资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美国风险投资的环境与模式,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合理建议,以指导我国风险投资的实践。

关键词:美国风险投资;我国风险投资;中美风险投资之比较一、引言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是指由投资者向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提供长期的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的投资行为,并辅之以参与管理,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金,以取得高额的投资回报,是一项系统性强投资过程,因此需要专业的机构、人员和相当规模的资金给予支持。

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完善、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增长;我国风险投资的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的投资的全国性金融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广州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江苏高科技技术投资公司等,我国风险投资仍处于初创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借鉴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具有重要的而现实意义。

二、美国风险投资与中国风险投资的比较美国风险投资是世界上发展最好的,我国处于起步初期的风险投资业与其相比而言,在制度政策、市场环境、组织模式及有很大的差距。

1.从制度政策角度来比较美国风险投资能够顺利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

中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
《体系》和骆驼群评级法都将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 本充足率终力主要考察指标,对裔鲎锻行提高资本充足 无疑有很大的驱动力。自从银监会提出2007年前商业 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来,中国一些商业银行 鲤中鬻锻行、民生银行、摇商镊行纷纷逶过发行次级债 或者增发股票融资来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但我们认为 《体系》中赋予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权重过 大(占12%),而资本充足状挽中重要缀成都分资本构成 的稳定性的权重较小(仅占1.2%)。国内商业银符在提 高资本充足率的嗣时,没有注意到对资本构成的改善。 匡连部分商韭锻行附震资本主要圭长麓次级债务梅残, 这样尽管资本充足率上去了,但伴随着风险资产的增 加,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并朱得到相应比例的增强。因 戴应该瀵整更合理的权重敬确保风险羝枣}麓力憋增强。
(四)盈利能力 银行盈利能力大小,体现银行经营效益好坏和发展 的实力,是影响公众对银行信心的重要方面。若银行盈 利大大低于同类银行平均水平,且收入呈不断下降趋 势,将给银行清偿力带来明显威胁。 在定量方面,《体系》主要考虑资产利润率、资本利 润率、利息回收率和资产费用率。而骆驼群评级法考察 的主要指标为资产利润率(税后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辅助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其他自有不动产),总资产、 总收入/资产平均余额、资金成本/资产平均余额、净利 润,资产平均余额、营业支出/资产平均余额、贷款损失 准备/资产平均余额、净利差/资产平均余额、营业支出, 总收入等。 在定性方面,《体系》主要考察银行的成本费用、收 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
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 风险评级体系(暂行)》(以下简称《体系》),[31要求逐步开 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和 流动性等状况的评级。该《体系》是在借鉴骆驼群评级法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骆驼群评级法毕竟是在美国健 全的金融体系下诞生的评价系统,国情不同,自然不能 全盘照搬。本文拟对中国银监会颁布的《体系》与骆驼群 评级法在评价指标、评级分类方式、评级结果的运用政 策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比较研究,希望其不仅能对银监 会的评级体系有一个系统的透视,而且能为该体系的进 一步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在对评级的指标体系进行 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评级的基础条件——贷款五级 分类制度、评级分类的方式以及运用评级结果的监管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审、贷、查三岗分离与集体决策的重要体制。

这种风险控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有效地遏制了商业银行因其自身体制不健全而引发的信用风险,但在实际实务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的落地与实施,想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主要是涵盖了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外部的信用评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委托外部机构为特定的被评估人进行的信用等级的确定。

我国的外部评级体系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其评级结果不太被商业银行所接受,与国外先进的外部评级体系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得到外部评级支持的成本高,与此同时其准确性也不高。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利用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被评估人的授信等级的认定,但这需要做到必须保证各项指标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标准。

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时,其内部务必要具备有完善且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但是我国行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发展历史较短,信用风险评级标准不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受人为因素控制。

二、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定义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交易活动中所逐渐积累起来的并形成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哲学等。

它被归属为企业文化板块,并通过银行的办公模式、员工意识向外界传达银行的形象。

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其也不是主要的企业文化。

这主要体现在银行片面的追求业绩考核,忽略了资产质量,就使得在在银行业务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高风险业务。

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还不够,仅仅是通过每周一次甚至是每月一次的简单考核,并不能从管理理念上加强他们的风险管控意识,而且大多数的银行工作人员都认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风控部门的职能。

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较及我国的对策

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较及我国的对策

的审计单独作 为

项 重 要 内容 进 行


事例和具体数据分析结果 为依据 分

通 过 科 学 全 面 的测 试 检 查 内控 制 度
析 我 国 目 前 金 融 监 管 体 制 的健 全 性 和 科 学 性 发 现 我 国 金 融 监 管 中存 在 的

…赵 劲 松 如 何 发 挥 国 家审计 在金
维普资讯
A N F IN A N C E
实务




对 中 商 银 风险 理比 及我国的 策 外 业 行 管 较
口颜 肃
( 中国 建设 银 行 福 建 省 分 行

福建
福 州
3 50003
)
使 其风
摘 要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是


个 系统





关 键 词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理

差距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F 8 3 2 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2 7 4 0 (2 0 0 8
)0 8 0 0 3 6 0 3
-


中西 方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的 主 要 差 距
)风 险管 理 理 念 和 风 险管 理 文 化 上 的差 距

性 和 有 效性 进 行 审计 调 查 金 融 审计
应综合金融企业 和监管部 门的意见

制 度 是 金 融 机 构 稳 健 经 营 的前 提 因


金 融 环 境作 出贡 献 参 考文献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及建议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及建议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及建议作者:沈琦来源:《财讯》2018年第28期信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形式之一。

本文从信用风险的概念、特点出发,详细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即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位,资产充足率却停留低位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借鉴美国监管体系新构架,同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性发展,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信用风险管理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式之下,而金融业的地位也日益加重,作为金融核心的商业银行,其平稳的运转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因此,在当下金融产业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严格监管趋势下,有必要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1)信用风险的基本概念。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买卖一方或者债务人无法正常履行买卖合约或信用的品质发生变化导致买卖另一方或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形式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

(2)信用风险的特点。

信用风险的特点有很多,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非系统性风险可以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它与相关联性有着相关之处。

具体而言,它的出现往往是由某一独特的原因所致,与整个金融体系亦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没有系统、整体性的联系,是系统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现状(1)市场份额集中。

近年来,上市商业银行负债规模增速放缓,同业负债明显压缩,负债结构优化。

截至2017年底,26家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整体收缩9340亿元,同业负债占比从20.1%下降到18.5%,同时资产高度集中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垄断”的征兆,较高的负债也是其中的重要体现。

(2)不良贷款率存在异常。

我们常用不良贷款率来测量银行的信用风险,近几年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我国GDP增长出现新的变化,对于GDP的增速,国家进行宏观的把控,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由于金融的全球化渗透,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挑战。

信用风险管理较之其他风险,更是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此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心,其兴盛衰败可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商业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责任特别重大,其经营好坏对整个经济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一旦倒闭,不仅自身是直接受害者,而且社会公众将丧失存款、丧失信心,企业营运资金链断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取向上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道路。

风险意识淡薄、内控机制不力,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不断增多的同时,不良资产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信用风险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和生存能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

与拥有成熟金融体系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1 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法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1.2 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存在数据瓶颈制约,且缺乏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的分析能力,在短期内还无法建构出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即重视信贷质量的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重视贷款去向的合理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分析,但在量化分析方面的手段欠缺,在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

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1

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1

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1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作者:李雅文摘要:现代金融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产总和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较量。

在我国这样一个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金融体系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方式,所以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应对对策一、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含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由于信用风险天然存在,无法完全消除,只能把它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这就有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信用风险,管理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因此,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和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 1、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不同美国在双重银行体系下,按照注册地的不同,所有的银行被分为联邦银行和州立银行。

其中联邦银行在联邦注册,由货币监理署、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监管;而州立银行可以在银行所在州的银行监管当局注册,由州监管当局监管,州监管当局有相当大的自主监管权。

相比美国的双重银行体系,中国的银行体系缺少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

此外,中国的银行业分业监管体系也不能顺应全球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需要逐渐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

2、信用评价体系不同美国有世界著名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和穆迪,它们负责对所有的债券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其中,对发行人的支付能力的评价最为重要。

评级机构计算发行人的主要财务指标,并与发行人同类企业或机构的各评级的财务指标的中值比较,初步确定发行人的评级。

同时,评级机构也要考虑发行人的非财务因素,最终确定合理的评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对策[论文关键词]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比较分析;对策[论文摘要]文章首先解释银行信用风险并列出其表现形式,进而从银行法制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体系及信用风险监管等方面对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对比,最后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银行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损失风险。

对于银行这样的特定环境,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一般是超过90天)、呆账、死账、违背贷款契约等,通俗称为“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也伴随着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ft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受到很大挑战。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而且促成了侧重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上《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这些都使得信用风险管理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

二、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比(一)银行法制建设比较全国银行货币及银行法(1863〜1964)是美国银行史上第一个主要联邦法;1933年银行业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与证券承销;在格拉斯-斯蒂尔法下创立FDIC,银行控股公司法和修改法案(1995年、1996年、1970年);银行合并法及其修改法案(1960和1966);1986年消费者信贷保护法;1974年平等信贷机会法;1977年再投资法;1987年颁布银行业竞争公平法;1991年储蓄真相法;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加思-圣占曼存款机构法;1997年银行破产和银行业公平竞争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加强法;1992年美国财政部提议的改革法;1991年 FDIC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进法;1984年瑞格尔-尼尔跨州银行和分业效率法和瑞格尔社区发展和管制改革法。

通过这些银行法的建设,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银行法的建设为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法制建设很不完善。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仍然是按照行政区域来设置其分支机构,从总行、省市分行,到地市分行、区县支行,再到分理处、储蓄所,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基本组织体系。

就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客户经理部、信用风险管理部、贷审会和稽核部。

客户经理部主要负责对贷款客户资质的前期调查(包括识别客户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等),它是银行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客户经理的职责是向市场中的客户直接推销银行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其提供的优质服务,保持、发展与客户长久、稳定的关系,从而占领市场。

客户经理通过调查发现银行的优质客户,做好客户信用分析报告及备齐相关的贷款申请资料,并交送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批。

信用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各支行提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查并提出反馈意见,然后将审查通过的贷款合并自己的审查意见提交给贷审会。

贷审会是银行审批贷款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由银行若干资深的专家组成。

他们投票决定贷款的发放以及贷款的发放条件。

稽核部是负责银行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机构,主要是从会计角度审查文件和凭证的齐备性。

虽然对贷款也是一种事后检査,但与美国商业银行中的“复核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和美国商业银行的贷审分离制度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差别。

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链包括客户经理制、信用部、贷款复核部、审计部和贷审委员会Committee。

每个部门在信用风险控制中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美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上与中国银行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美国银行一般都设有Loan Review部门(即贷款复核部),虽然该机构在名称上与中国银行的“稽核部”很相似,但其实际作用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复核部实际上是贷后的监控部门,它可以随机地对原信用部评定的信用等级重新作出评定,对贷款文件进行抽查,并对贷款信用等级的调整具有最终发言权。

如果客户经理或信贷员不负责任地为贷款评定信用等级,他们将受到银行的严厉责罚。

贷款复核部在评级标准的制定以及贷款发放的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整个银行的信用文化。

相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注重贷款发放和审查的独立,美国商业银行则更加强调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的相互独立性。

(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体系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使用的还是简单的打分模型。

这种简单的打分模型虽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但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较落后。

此外,信用评级人员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只是机械地对客户进行打分,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信用风险。

这样评定出的信用等级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银行的监察和稽核部门也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复审和跟踪。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只对企业进行评级,而美国商业银行一般既对企业评级,也对债项进行评级。

我国的评级一般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和市场状况、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形式或有负债等;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而美国的商业银行,往往是通过专家的分析和判断来为企业评定最终的信用等级。

评级最初由信用分析师和客户经理执行,然后送交区域经理或贷审会批准通过。

企业财务分析是信用评级的核心部分,分为经营业绩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和现金流分析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相对独立、互不重叠。

并且银行的信贷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的,因此他们具备深厚的会计知识,能够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分析每个主要报表项目,并结合阅读报表的附注和实地调查去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比较银行监管组织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

美国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组建,商业银行有权自己决定产品的价格,利率=基准利率+风险补偿。

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好坏来确定风险补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利益。

因此商业银行具有内在动力去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并且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经营等部门, 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有权监管其他部门的工作。

美国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无权决定其产品的价格,只能被动接受中央银行规定利率。

一方面,不管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好与坏,都按照同一利率贷款。

致使商业银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动力。

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20%〜30%;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法制建设很不健全,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外部监管机构。

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

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一)加强金融法制建设金融法制建设是改善金融环境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信用质量。

首先,应通过立法规范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业务。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比较完善,银行业的管理制度健全,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打破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规定。

而我国商业银行历史短,商业银行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如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势必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所以应该以立法的形式继续执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维持金融秩序;其次,要通过立法使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披露透明,完善银行保险体系,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最后,通过立法建立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外部监管体系并规定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

(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1.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要使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实施,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决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即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

所谓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

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风险管理行为、信用风险道德标准与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

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2. 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全而的风险管理的模式。

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含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其次要构建完善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架构,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发展的需要。

3.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因为信用评级主要根据的是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评级对象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和发挥内在优势最终都集中在公司的财务状况上。

因此,财务因素分析在评级活动中处丁•核心地位。

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上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表现象非常严重,这必然会影响评级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在制度上保证企业不得不将真实的数字告知银行并由此获得一个没有水分的信用级别。

另外,银行评级人员也要提高识别真假数据的基本功,要培养自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 提高评级水平。

4.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1) 加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立法,确立信用评级工作的法律地位。

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评级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其他信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使信用评级行为与评级结果得到有效的法律规范,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