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3课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3章 移动通信的物理层处理技术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3章 移动通信的物理层处理技术

分集技术
概念
多路不相关的衰落路径传送相同的信号并合并
目标:
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
技术的关键问题:
如何得到(产生)多路信号? 如何合并多路信号?
本质:
对同一信号在不同时间、频率、空间、极化方向的过采样
分集原理
各独立信号传播路径同时经历深度衰落的概率很低
所谓分集接收,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 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 起伏的办法。
OQPSK
I信道和Q信道的两个数据流,每次只有其中一个可能发生极性 转换。输出的OQPSK信号的相位只有±π跳变,而没有π的相位跳变, 则经滤波及硬限幅后的功率谱旁瓣较小。
QAM
MQAM正交振幅调制
一种幅度和相位联合键控的调制方式
sMQAM
Amcosct B m sinct
Am Bm
空空山山不不见见人人 但但闻闻人人语语声声 返返景景入入深深林林 复复照照青青苔苔上上
????
传输
空但返复空但返复 山闻景照山闻景照 不人入青不人入青 见语深苔见语深苔 人声林上人声林上
突发错误
解码
空空山??不见见人? 但但闻??人语语声? 返返景??入深深林? 复复照??青苔苔上?
去交织
空但返复空但返复 山闻景照???? ????不人入青 见语深苔见语深苔 人声林上????
信道编码
作用:
增加符号间的相关性,以便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恢复信号
差错控制方式
检错重发(ARQ):只检不纠,错则重传 需要反馈信道,译码设备简单,对突发错误和信道干扰较严重时有 效,但实时性差,主要应用在计算机数据通信中。
前向纠错(FEC):自动纠错,能力有限 单向传输,实时性好,传输效率高,但译码设备较复杂。这种纠错 方式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中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1.2 课程代码:X1.3 学时:学时1.4 学分:X学分二、课程目标2.1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2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3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及其运行管理2.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三、教学内容3.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3.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特点3.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2 GSM系统3.2.1 GSM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2.2 GSM系统的物理层技术3.2.3 GSM系统的数据业务3.2.4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 3.3 CDMA系统3.3.1 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3.3.2 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 3.3.3 CDMA系统的网络架构3.4 高速数据业务3.4.1 GPRS技术3.4.2 EDGE技术3.4.3 UMTS技术3.5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与管理3.5.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 3.5.2 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3.5.3 移动通信网络的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4.2 实践操练4.3 讨论与案例分析4.4 课程项目设计五、教材5.1 主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设计》5.2 辅助教材《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六、考核要求6.1 平时成绩占比6.1.1 出勤情况6.1.2 课堂表现6.1.3 课堂作业6.2 期末考试占比附件:1.教学课件2.相关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对作品所享有的权益保护。

2.专利:对发明技术的独占权,需要经过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3.商标: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标志,具有独立性和显著性。

4.法规:依法制定,强制性规章制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解决移动通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传播频率分配与复用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2.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信道估计与均衡功率控制与频率规划2.4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一代到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窄带与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蜂窝与非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5 移动通信标准GSM与UMTSCDMA与CDMA2000LTE与5G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进行移动通信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性能。

3.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作者:,出版社:X《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作者:,出版社:X4.2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移动通信企业官网移动通信相关论坛和博客五、教学评估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评价,占总成绩的20%。

5.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5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概述3课时用于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4课时用于阐述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课时用于解析移动通信系统分类6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标准6.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移动通信概述第5-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第9-13课时: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第14-1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分类第19-24课时:移动通信标准第25-29课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七、教学活动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兴趣。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d(km )d1d2又d1 2Reht,d2 2Rehr 2Re( ht hr) 4.12( ht hr)(m)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3)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3)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 VHF、 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 性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3.3 传输模型的校正——路测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 VHF、 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当前陆地移动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UHF,即 150 MHz、450 MHz、900 MHz、1800 MHz。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 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和地表面波等传播方[JP2]式。 由于地 表面波的传播损耗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大, 传播距离有限, 因此在分析移动通信信道时, 主要考虑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影 响。 图3-1表示出了典型的移动信道电波传播路径。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已知地球半径为R=6370 km, 设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高度 分别为hT和hR(单位为m), 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d0 3.57( hR hT )km
(3-2)
由此可见, 视距决定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
视线距离越远。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设
A2
K 10 lg 2 2 dB
若A→0, K→-∞,则莱斯分布趋近于瑞利分布。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3.1.6 阴影衰落 当电波在市区传播时,必然会经过高度、位置、占地面积
等都不同的建筑物, 而这些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是各不相同 的。 因此, 接收到的信号均值就会产生变化, 这就是阴影 衰落。由于阴影衰落造成的信号电平变化较缓慢, 因此又称 为慢衰落。
实际上,当考虑了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 后, 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R=8500 km, 可得 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移动通信第三课 移动信道模型和简单定量分析

移动通信第三课 移动信道模型和简单定量分析


若 Bs > Bc:“频率选择性衰落(FSF)”


信号传输速率受多径时延的限制。
多径信道---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
多径信道---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

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相关时间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Ts<<Tc,多普勒扩展可不 考虑:“慢衰落”

采用慢速自适应技术

非相干散射(US)


统计模型为高斯随机变量
WSSUS 的应用

多径瑞利衰落:
瑞利分布没有包括多径时延(频率 选择性) 多径模型为两个或多个独立延时的 瑞利随机变量之和

s(t) R1 R2
τ Σ r(t)
最简单的信道模型
路径跟踪
路径跟踪 2
路径跟踪 3
路径跟踪 4
抽头延时线模型

衰落的原因
接收机运动→多普勒频移 信号传输带宽


与信道带宽相比

多径传播

从接收机“看”多径传播的每条路径 对环境十分敏感
多径传播
多径效应 多径信号相位相反→合成信号 的幅度快速变化 多径信号传播路径不同→时延 散布 接收机或环境运动→多普勒频 移(多普勒调频)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τkl为从第 l 束多径起始时间开始测量到的第 k 条路 径的到达时间,服从具有参数 λ 的指数分布:
P (τ kl | τ ( k −1) l ) = λ exp(−λ (τ kl − τ ( k −1) l ))
θl、θkl 服从(0,2π)均匀分布:
2 β kl = β 2 (0,0) exp(−Tl / Γ) exp(−τ kl / γ )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精品课件-移动通信技术(余晓玫-第3章 编码及调制技术

精品课件-移动通信技术(余晓玫-第3章 编码及调制技术
(3.2)
n
d (Ci , C j ) Ci,l C j,l l 1
· 如果采用二进制编码,那么码距就是汉明距。
· 最小码距是码距集合中的最小值,可表示成
(3.3)
最小码距dmin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种编码的检错和
纠错能力。 dmin min d(Ci ,Cj )
码的检错、纠错能力与最小码距dmin的关系分为以下 三种情况:
另一类型的波形编码是增量调制(△M),较简单且能抗 误码。当速率达到32~40kbit/s时,语音质量较好;当速率在 8~16kbit/s时,语音质量较差。
速率为24kbit/s的声码器是一种典型的采用参量编
码技术的数字语音系统,优点是速率低,主要用于军事
保密通信,语音质量仅能达到合成质量,且对背景噪声
量化: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的幅度离散化,即用一组 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
· 一般语音信号的带宽为300~3 400Hz,编码时通常采用的
抽 则单样路速语率音为编码的比特速率为64kbit/,sf。如s 果 采8 用008比0H特z量化,
编码:用一组二进制码组来表示每一个有固定电平的量
g1 p g0
· 消息多项式x(p)定义如下: (3.8)
x( p) xk1 pk1 x1 p x0
· 而最后生成的码多项式c(p)如下:
c( p) x( p)g( p)
(3.9)
4.BCH码
· BCH码是循环码的一个重要子类,纠错能力很强,具 有多种码率,可获得很大的编码增益,并能够在高速方式 下实现。
· 二进制BCH码可推广到非二进制BCH码,它的每个编码 符号代表m个比特。
5.RS码
· RS (Reed-Solomon ) 码是一种多进制BCH码。把多重 码元当成一个码元,编成BCH码,就是RS码。它能够纠突发 错误,通常在连续编码系统中采用。

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导学案

第3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导学案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学习目标】1.了解无线电广播大致的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2.了解电视的大致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初步了解。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完成,信号的接收由完成;2.电视用传递信号和信号;3.移动电话是靠来传递声音信息的;移动电话既是又是。

二.课堂导学,认真看书。

活动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认真阅读教材154页和155页部分内容,回答给出的问题。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完成,2、话筒的作用3、载波发生器的作用4、调制器的作用是5、天线的作用是6、收音机的天线的作用是7、调谐器的作用8、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的作用是9、扬声器的作用是活动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1.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的工作过程类似;2.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1)摄像机把,(2)发射机把(3)电视接收机的天线 ,通过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还原成图像。

活动3.移动电话。

1.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区别是;2.讲话时移动电话的作用;接听时移动电话的作用;3.移动电话的体积,发射功率,天线,灵敏度,通话时要靠转接,这种固定的电台叫。

4.介绍无绳电话。

三.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电磁波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无线电通信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大部分组成。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参照教材154页图)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信号的接受由收音机完成。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参照教材155页图)电视用电磁波传送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电视信号的发射由电视台完成,接收由电视机完成。

3、移动电话:移动电话由空间的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移动电话机既是无线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移动电话的体积很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因此,它和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移,这种固定的电台叫基地台。

【课堂训练,课外作业】1.下列是无线电广播接收过程的几个步骤,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

移动通信原理第3次课第3章多址技术3.1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3.2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第3次课第3章多址技术3.1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3.2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技术

(4)空分多址(SDMA) 当li=Si时,称为频分多址(SDMA)。
• 空分多址上下行链路分时使用同一频段,采用 智能天线产生无线电窄波束。系统为用户提供 专用的窄波束作为传输信道。 • 3G技术TD-SCDMA就综合应用了 CDMA/FDMA/TDMA/SDMA 多址接入技术。
(5)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20
• 下行(前向)信道配置如下图所示。
下行CDMA信道 1.25MHz,基站发送
导频 同步 寻呼 信道 信道 信道 W0 W32 W1
寻呼 业务 信道 信道 W7 W8
业务 业务 信道 信道 W62 W63
其中,Wi代表第 i 路Walsh函数。64个信道中有一个导频信道 W0 ,一个同步信道W32,七个寻呼信道W1 ~W7 ,其余五十 五个为业务信道。
17
• TDMA的主要技术特点: • 每载波8个时隙信道。每个信 道可传输一路数字话音,每个 载波最多可传输8路话音。 0 1 2 超高频 • 突发脉冲序列传输。移动台发 射时间是不连续的,只在分配 超频I 0 1 2 1 的时隙内才发送脉冲序列。 超频II 0 • 传输开销大,GSM的TDMA帧 层次结构如图3.9所示,共分 复帧I 0 1 2 为五个层次:时隙、TDMA帧、 TDMA帧 0 复帧、超帧、超高帧,每个层 次都需占用一些非信息位的开 四类时隙 1 (突发) 销,这样总的开销就比较大, 2 3 以致影响整体传输效率。 4 •需要严格的定时与帧同步, 技 术比较复杂。
2
• PDH数字复用系列由PCM的各次群组成:
6.1.3 数字复用的优点: 1)易于构成通信网,便于分支和插入,并且有较高的 传输效率。复用倍数适中,多在3~5倍之间。 2)可视电话、电视信号以及频分制群信号能与某个高 次群相适应。 3)与传输媒介,如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微波、波导 和光纤等传输容量相匹配。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 (章坚武)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原理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技术2.1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划分2.2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架构2.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架构2.4 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架构第三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传输技术3.1 交换技术与通信传输基础知识3.2 语音信道的传输技术3.3 数据信道的传输技术3.4 带宽和频谱利用技术第四章: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4.1 移动性管理的概念和目标4.2 移动性管理的实现技术4.3 移动性管理中的位置注册和位置更新第五章: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技术5.1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技术概述5.2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5.3 CDMA技术5.4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6.1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6.2 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6.3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的应用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7.1 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7.2 TDMA技术7.3 CDMA技术7.4 OFDMA技术第八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系统8.1 传输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8.2 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介质和传输设备8.3 传输系统的时钟和同步控制8.4 传输系统的性能评估和故障处理第九章:移动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9.1 无线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意义9.2 GSM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3 CDMA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4 LTE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第十章:移动通信安全技术10.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和需求10.2 移动通信的加密和解密技术10.3 移动通信的用户认证和接入控制附件:附件1:GSM网络架构图示附件2:CDMA网络架构图示附件3:LTE网络架构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之一。

精品课件-移动通信技术(第二版)(崔雁松)-第3章

精品课件-移动通信技术(第二版)(崔雁松)-第3章
③ MSC还支持信道管理、数据传输以及包括鉴权、信息 加密、移动台设备识别等安全保密功能。
④ MSC可为移动用户提供以下服务: ● 电信业务。例如:通话、紧急呼叫、传真和短消息服 务等。 ● 承载业务。例如:3.1 kHz电话,同步数据 0.3 kb/s~2.4 kb/s及分组组合和分解 (PAD,Packet 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等。 ● 补充业务。例如:呼叫转移、呼叫限制、呼叫等待、 电话会议和计费通知等。
第3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3.2 系 统 组 成
3.2.1 结构组成 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操作维护子系统(Operation & Maintenance Subsystem,简 称OMS)、网络交换子系统(Network Switch Subsystem,简称 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如图3-1所示。其中 BSS介于MS和NSS之间,提供和管理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 也管理MS与GSM系统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无线接口。NSS保证MS 与相关的公共通信网(如ISDN和PSTN)或与其它MS之间建立通 信。也就是说,NSS不直接与MS互相联系,BSS也不直接与公 共通信网互相联系。OMS与BSS和NSS都有直接连接,负责整个 网络的操作维护和控制。
第3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第3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3.1 概述 3.2 系统组成 3.3 系统编号 3.4 移动网络功能 3.5 GPRS系统
第3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3.1 概 述 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 的一次革命。其频率复用技术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增大了 系统容量;网络智能化实现了越区切换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 户的服务范围。但上述模拟系统存在以下四大缺陷:

2G课件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2G课件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交叠区面积
1.2πr2
0 .73πr2
0.35πr2
由表3-1可见,在服务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六边形小 区所需的基站数最少,也就最经济。正六边形的网络形同 蜂窝,因此,把小区形状为六边形的小区制移动通信网称 之为蜂窝网。
3.2 信

在移动通信网中,除了传输用户信息(如话音信息)之外,为使全网 有秩序地工作,还必须在正常通话的前后和过程中传输很多其它的控 制信号,诸如一般电话网中必不可少的摘机、挂机、空闲音、忙音、 拨号、振铃、回铃以及无线通信网中所需的频道分配、用户登记与管 理、呼叫与应答、过区切换和发射机功率控制等等信号。这些与通信 有关的一系列控制信号统称为信令。 信令不同于用户信息,用户信息是直接通过通信网络由发信者传输到 收信者,而信令通常需要在通信网络的不同环节(基站、移动台和移 动控制交换中心等)之间传输,各环节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交互作用 而形成一系列的操作和控制,其作用是保证用户信息有效且可靠地传 输。因此,信令可看作是整个通信网络的神经中枢,其性能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一个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严格地讲,信令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允许程控交换、网络数据库、网 络中其它“智能”节点交换下列有关信息:即呼叫建立、监控、拆除、 分布式应用进程所需的信息(进程之间的询问/响应,或用户到用户 的数据)、网络管理信息。
3.2.2 数字信令
1.数字信令的构成与特点 在传送数字信令时,为了便于接收端解码,要求数字信令 必须按一定格式编排。信令格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通信 系统的信令格式也各不相同。常用的信令格式如图3-4所 示。它包括前置码(P)、字同步码(SW)、地址或数 据码(A或D)、纠错码(SP)等四部分。
3.1.3 服务区形状

现代移动通信 第5版教学课件第03章 组网技术基础-3

现代移动通信 第5版教学课件第03章 组网技术基础-3
思考:容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每个用户的忙时话务量Aa ✓ 呼损率B ✓ 信道数 l ======》总用户数:A/Aa
三、多信道共用的容量和信道利用率
2、多信道共用的容量计算
步骤1:由呼损率B和信道数 l ,确定系统可支持的 总呼叫话务量A
步骤2:确定每个用户的忙时话务量Aa
步骤3:计算系统所能容纳的用户数M
二、话务量与呼损
2、呼损率
数学表达式
✓ 令 A为呼叫成功的话务量
A C0t0
✓ 则呼损率为:
B A A' C C0
A
C
二、话务量与呼损
3、服务等级(GoS) 呼损率也称为服务等级(Grade of Service) 服务等级与用户满意度 ✓ 呼损率越小,成功呼叫概率越大,用户越满意。 主要可考用虑来两衡个量问最题忙:情况下用户进入系统的能力 ✓确定用户在忙时接入系统被阻塞的概率。 ✓确定符合GoS所需要的通信容量。
3 0.455 0. 602 0.725 0.899 1.057 1.271 1.980
4 0.869 1. 902 1.219 1.525 1.748 2.045 2.945
5 1.361 1. 657 1.875 2.218 2.054 2.881 4.010
6 1.909 2. 276 2.543 2.960 3.305 3.758 5.109
五、位置更新
不同MSC/VLR不同位置区的位置更新
小区1
小区3
(1)
(4) MSC
BSC
VLR
位置区1
小区2
位置区2
BSC
小区4
(2) (3)
MSC
HLR
(5)
VL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leh & Valenzuela 测试 1
1987 年,Saleh & Valenzuela 测量同 楼层室内环境多径信道:
对于固定接收机,室内信道随时间的变化甚 为缓慢; 时延分布的 RMS:均值为 25ns,max 50ns; 在没有 LOS 时,衰落变化范围达 60dB 且服 从对数距离衰减公式,衰减指数 3 > n > 4。
COX 用序列相关法于 1972、1975 和 1977 年,分别在美国纽约市区和新泽西州的郊区测 试。 测试频率 910MHz,PSK 调制。 9 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 PN 码,10Mbps 码 率,接收端用 Rake 接收机。 测试结论:
一种良好的广义平稳非相干散射(WSSUS)信道模 型是复高斯过程; 合成路径损耗分布在半径 1km 内符合对数正态分 布; 延迟展宽与路径损耗相关性很好; 通信性能对延迟扩展非常敏感; 固定延时条件下合成信号的幅度分布符合瑞利分布。
若 Bs > Bc:“频率选择性衰落(FSF)”
若 Ts < Tm,发生符号间干扰(ISI); 对于窄带系统(Bs ≈ 1/Tm),FSF ⇒ ISI; 在宽带系统中(Bs >> 1/Tm),不再发生 ISI。
信号传输速率受多径时延的限制。
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 1
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 2 多普勒扩展与相关时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测量或计算信道的冲击响应(响应频率为 fc 窄脉冲)。 信道
t
τ
τ
信号表示
发送的信号:
fc 为载波频率,sl (t ) 是等效基带信号。
接收信号---经过多条传播路径
αn(t ) 是第 n 径接收信号的衰落因子, τn(t ) 是第 n 条路径的传播时延,fD 为多普 勒频移,φn 为第 n 径沿途反射产生的附加相
1972 年,TURIN 用单脉冲法在美国加 州旧金山测试。 测试频率为:488MHz、1280MHz、 2920MHz。 测试结论:
到达路径数目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且λ越 大越符合; 合成路径损耗分布(在半径 1km 内)符合对 数正态分布; 延迟扩展与路径损耗的相关性约 -0.4。
D.C.COX 测试
不同环境下的信道特征参数
环境 乡村平坦衰落 (宏小区) 市内(宏小区) 丘陵(宏小区) 商场(微小区) 室内 (微微小区) 时延扩展 角度扩展 多普勒扩展 (us) (Hz) (°) 0.5 1 190 5 20 0.3 0.1 20 30 120 360 120 190 10 5
内容
小尺度衰落
移动信道测量方法 几种测试结果
G.L.Turin 测试 D.C.COX 测试 Saleh & Valenzuela 测试
移动信道仿真实验方法
瑞利衰落仿真方法 多径信道仿真方法 仿真实验步骤 仿真结果举例 JAKES 模型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时延扩展(多径时延扩展)→ 频率选择性衰落
相关带宽的意义:
从频域来看,多径现象将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即信道对不 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响应; 在相关带宽内信号传输失真小,若信号带宽超过相关带宽将 产生较大失真和符号间串扰; 信号传输速率受多径时延的限制。
内容
小尺度衰落
多径效应 多普勒频移 信号带宽的影响
移动信道模型
多径信道模型 移动信道参数 统计信道模型 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室内信道模型 GSM 信道模型 WCDMA 信道模型 空时信道模型
移动环境下的信道分析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频率扩展与相干时间 角度扩展与相关距离
移动信道的测量
移动通信---第三课
移动通信信道模型
内容
小尺度衰落
多径效应 多普勒频移 信号带宽的影响
移动信道模型
多径信道模型 移动信道参数 统计信道模型 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室内信道模型 GSM 信道模型 WCDMA 信道模型 空时信道模型
移动环境下的信道分析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频率扩展与相干时间 角度扩展与相关距离
时延扩展统计分析
时延方差 (σ)
σ 的典型值: 室内:10-100 ns 室外:0.1-10 µs
时延均值 功率(dB)→ 噪声门限
时延→
多径信号的相位统计特性 相位变化:反射附加相移+时 延附加相移+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展宽
多径传播下,多径的多普勒频移形成 信号频率的扩展。 当多径电波与移动台的运动方向夹角 在 [0~2π] 内服从均匀分布时,多 普勒扩展的功率谱为:
0.187 DC = ∆ cos θ
式中:θ为到达角(AOA)。 注意:Dc 除了与角度扩展Δ有关之外,还与到 达角θ有关:
当θ一定时,Δ越大,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 相关性就越小,信号的空间选择性就越严重;Δ越 小,天线间的相关性就越大。 当Δ一定时,θ越大,天线间的相关性就越大;θ越 小,天线间的相关性就越小。
单脉冲法:发端每秒发射窄脉冲信号(脉宽 100ns),收端用高稳定度的铷原子钟,收发时钟差 <10ns,用示波器观测波形。 序列相关法:发射窄脉冲信号序列信号,收端用相关 接收来获得多径波形。 扫频法:发射信号为扫频信号,测试信道的频率选择 性衰落特性,再转换到时域得到时延扩展特性 。
G.L.Turin 测试
移动信道测量方法 几种测试结果
G.L.Turin 测试 D.C.COX 测试 Saleh & Valenzuela 测试
移动信道仿真实验方法
瑞利衰落仿真方法 多径信道仿真方法 仿真实验步骤 仿真结果举例 JAKES 模型
多径信道模型
基本思想:假设相对于信号传输速率信道 是慢时变系统,因而可以把信道在一段时 间内的一个“快照——Snapshot”看成是 一个线性时不变滤波器。 将多径干扰效应用一个滤波器来表示。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3 多径扩展和相关带宽的关系如 下图所示:
相关带宽的意义
从频域来看,多径现象将导致频率选择性衰 落,即信道对不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响应。即 在相关带宽内信号传输失真小;若信号带宽超 过相关带宽,将产生较大失真和符号间串扰。 若 Bs << Bc:“平坦衰落”
仅发生幅度和相位失真。
移。
时变冲击响应函数
等效低通信号:
等效低通信道的时变冲激响应为:
信道的时变冲激响应与幅度因子、相移和 时延有关。
移动信道参数
最大时延 路径数目的概率分布 多径延迟时间的分布 多径信号的强度分布 延迟扩展与路径损耗的相关性 路径损耗的累积分布 多普勒频移与扩展
统计衰落模型
是发生在特定位置(小尺度)的信号 衰落概率模型:
影响小尺度衰落的因素
多径传播:
从接收机“看”多径传播的每条路 径; 对环境十分敏感。
接收机运动→多普勒频移 信号传输带宽
与信道带宽相比
多径传播
多径效应 多径信号相位相反→合成信号 的幅度快速变化; 多径信号传播路径不同→时延 散布; 接收机或环境运动→多普勒频 移(多普勒调频)。
多径信号的幅度统计特性 多径延时信号的电平分布通常 用指数分布来描述:
内容
小尺度衰落
多径效应 多普勒频移 信号带 移动信道参数 统计信道模型 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室内信道模型 GSM 信道模型 WCDMA 信道模型 空时信道模型
移动环境下的信道分析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频率扩展与相干时间 角度扩展与相关距离
移动信道的测量
移动信道的测量
移动信道测量方法 几种测试结果
G.L.Turin 测试 D.C.COX 测试 Saleh & Valenzuela 测试
移动信道仿真实验方法
瑞利衰落仿真方法 多径信道仿真方法 仿真实验步骤 仿真结果举例 JAKES 模型
小尺度传播模型
小尺度(衰落)模型描述信号在 λ 尺度内的变化:
多径效应(相位抵消)为主,路径 损耗(大尺度)可认为是常数; 与载波频率和信号带宽有关; 着眼于“衰落”建模:在短距离或数 个波长范围内信号快速变化。
G.L.Turin 测试 D.C.COX 测试 Saleh & Valenzuela 测试
移动信道仿真实验方法
瑞利衰落仿真方法 多径信道仿真方法 仿真实验步骤 仿真结果举例 JAKES 模型
移动信道模型的测量方法
数字移动通信的信道特性与传输信号带宽 相关。 平坦衰落信道,连续载波法测场强分布。 信道脉冲响应测试方法:
通常是冲击响应模型; 固定无线信道慢速时变; 移动信道快速时变。
最简单的模型是基于广义平稳非相干 散射(WSSUS)准则。
WSSUS
广义平稳(WSS):
统计特性独立于时间和位置的小抖动,即固定节点的 统计参数固定。 实际上要求在信道的“相关时间”上满足平稳性。
非相干散射(US):
相关时间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Ts<<Tc,多普勒扩展可不 考虑:“慢衰落”。
采用慢速自适应技术。
当发送信号的持续时间 Ts>Tc,则会产 生时间选择性衰落:“快衰落”。
需采用快速自适应技术; 对典型系统而言,信号速率比信道变化要 快。
信道分类
根据相关带宽 Bc、相关时间 Tc、信号带宽 Bs、信号持续时间 Ts 的相对关系分类:
多径效应 多普勒频移 信号带宽的影响
移动信道模型
多径信道模型 移动信道参数 统计信道模型 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室内信道模型 GSM 信道模型 WCDMA 信道模型 空时信道模型
移动环境下的信道分析
移动通信面临的问题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频率扩展与相干时间 角度扩展与相关距离
移动信道的测量
移动信道测量方法 几次测试结果
模型中假设多径分量具有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