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明确学习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些运算定律的比较简单的运用。
与原义务教材的不同处:原义务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概括出对应的运算定律。
而新教材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在第一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运算定律。
本单元所学习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这些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厘清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并运用运算定律;2.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约10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明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加法交换律,课本17页例1。
●厘清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交换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计算。
2.通过对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新版完整)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统计营养午餐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加法和减法,图形运动(二),统计,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等。
全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新课标⼈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课题: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教学⽬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进⾏简便计算,并⽤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观察、概括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课件:卡⽚【教学过程】(—)谈话导⼊,孩⼦们今天今天好多⽼师和我们⼀起,他们有⼀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想)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孩?多少⼩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共有多少个孩⼦?学⽣列式,师板书(⼆)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准备题:(1)27+73 73+27 (2)37+58 58+372.学⽣计算得数。
3、请学⽣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例1根据学⽣回答板书:40+56=96千⽶56+40=96千⽶师:和前⾯的两个例⼦⽐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符合猜想的例⼦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多说同桌互说学⽣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设计⼀组式题验证,⼩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活实例。
例:⼀家电影院,⾛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共有⼏个座位,(⽤两种⽅法计算)(1)⼝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简便计算
2012—2013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简便计算四年级(2)班数学教师黄金玉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P40例2,练习七P42/5-7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活动,发现简便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
130+150= +130 374+ +518= +(482+ )125× = ×8 ×25× =4×73×123×103= × + ×2、计算:875-137-63 983-117-283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二、新授课1、教学课本第40页的例题2.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左边图(略)(1)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
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
(2)讨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有四种情况。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总结:这四种方法中第一种学生相对较困难,第二种是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比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第四课时:已有基础: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329×6=2×987=1974(人)=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470-254-46=470○(254+○)
235-(35+78)=235○35○78
先让学生去填空,再说说依据。
3、第21页做一做的1、2题。
4、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减法的简便计算
例1:这本书一共234页,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教师强调运用加法结合律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几个数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
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
(88+104)+96=88+(104+96)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自学课本17页例1,解决自探提示中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1、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体感知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在设计中应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要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他们营造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硬纸条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个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出示课件1)(对!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跟着用手在空中画一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灵活应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定律的作用及意义。
2.示范运算:在小黑板上演示几个简单的运算例题,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展示: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解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作业布置•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留给的作业,巩固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运用定律解决问题时还有些犹豫。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生活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条定律的应用方法。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通过实例引入加法结合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探究新知-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 通过实例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3. 巩固练习-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2. 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及计算方法。
3. 加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法结合律。
3. 拓展题:探索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2020-2021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统计营养午餐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统计,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等。
全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5)他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积怎么样?(积是一样的)老师概括: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咱们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能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 ×c【课堂作业】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62+12)×3=()×()+()×()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32×48+32×52 20×17+20×1520×(17+15)(5+8)×2424×5+24×8 32×(48+52)【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法交换律》
第三单元 运 算 定 律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4页的例5。
内容简析例5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得到等式,然后提出“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让学生从更多的算式中发现规律,并为归纳乘法交换律提供素材。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教法与学法1.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教师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
2.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学习乘法交换律知识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复习:回顾乘法的运算关系如:4×25=100,25×4=100。
学习:理解乘法的交换律等。
如:25×4=4×25。
延学:乘法结合律。
如:25×7×4=(25×4)×7吗?( 3月12日)你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品析:简短的谈话,提出常识性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猜谜导入:“兄弟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让学生回答谜底。
(纽扣)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纽扣?(因为扣错纽扣,衣服穿出去会让人笑话)纽扣交换了位置会闹笑话,我们刚学了什么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系?谁愿意把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要求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激趣: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呢,谁愿意猜猜?【品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从猜谜语活动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图片导入: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细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人教新课标
《乘法分配律》达标检测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页例7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七部分习题。
例7教学乘法分配律,教材继续延续植树的情境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让学生依据两条思路列出不同算式解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的变化过程,概括出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乘法分配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理解上,较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都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定律表达式中两部分的意义,加深对定律内涵的理解。
(二)核心能力通过规律的发现、归纳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并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定律内涵,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四)学习重难点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复习任务(1)算一算,比一比(10+5)×5=(8+2)×7=10×5+5×5= 8×7+2×7=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规律。
】2.问题探究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课时8 拆数的简便算法 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课时8 拆数的简便算法人教版新课标备课教案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运算定律课时课时八:例7拆数的简便算法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所在学校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使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力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一、复习准备口算12×30 18×2024×40 15×4015=()×()24=()×()30=()×()36=()×()二、新授出示例8主题图什么是“一打”?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25×8×4=8×(25×4)4×6×5×8=(4×8)×(6×5)五、板书设计:乘法中的简便计算25×12=25×(3×4)=(25×4)×3=100×3=300(元)学生独立解答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192+96 =200+88=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450(千米)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
(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计算:480+325+75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125×2 =10×25=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五、作业:P37/2—4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4=100(人) 4×25=100(人)(25×5)×2 25×(5×2)25×4=4×25 =125×2 =10×25┆(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100 50×20=1000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125×8=1000 125×16=200125×24=3000 125×80=1000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
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