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德往生兜率天的目的

合集下载

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

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作者:普慧526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普慧(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2002032203) ”的阶段成果)提要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

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

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 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 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

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关键词弥勒弥陀净土信仰造像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是中国佛教净土信仰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流派,在整个佛教思想、信仰、实践当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不仅对佛教本身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汉魏以来历代帝王公卿、文人学士、商贾贩夫、走卒皂隶、百姓布衣等信众的思想、生活、行为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因而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要把握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信仰问题不行,而要了解佛教信仰,不弄清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问题更不行。

然而,弥勒与弥陀净土的说法,并非产自中国本土,而是古代印度的产物,它们是作为佛教的一部分传入中国的。

所以,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的源头是在印度。

在研究中国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中,沿波讨源,探幽索赜,直揭其缘起问题,在探讨弥勒与弥陀净土信仰史上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弥勒、弥陀产生的语源和语义弥勒,汉语音译梅丽、末、迷底屦、弥帝礼等,意译慈氏。

梵语Maitreya ,巴利语Metteya ,犍陀罗语Matraya ①,吐火罗语Metrak ,回鹘语Maitrisimit 。

其产生的年代甚早,至迟在部派佛教(Sectarian Buddhism) 时就已在上座部(ārya2sthavira2nikāya) 广为流传。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说弥勒形象的演变

说弥勒形象的演变

说弥勒形象的演变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最早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痕迹。

伴随着弥勒信仰的流行,甘肃石窟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出现了一些弥勒形象,或为壁画,或为石雕,或为泥塑。

国内最早的弥勒形象,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的壁画,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旁边墨书"弥勒菩萨"字样。

该窟北壁第六龛有墨书题记:西秦"建弘元年(420)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十来年后,在北凉沮渠蒙逊时,甘肃酒泉又雕出了经幢型石塔,其中马德惠所造塔,第三层为覆钵,钵下部雕造八个圆拱龛,龛中有交脚弥勒菩萨。

同时期的作品还有原存甘肃敦煌岷州庙的石塔,浮雕佛龛中也有交脚弥勒菩萨的形象。

北凉时弥勒菩萨的造型,当以敦煌275窟的泥塑为典型:弥勒头戴五佛冠,长发披垂于肩部,慈眉善目,作低头静思状,上身袒露,饰以璎珞,下身穿羊肠大裙,曲肱于胸前,右手在上,其大指与中指、无名指捏在一起,左手在下虚承,相距一掌之遥,作抱物状,赤脚相交,坐于方形狮子座上。

其它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庆阳北石窟寺,都有交脚弥勒菩萨的泥塑或石雕。

此外,甘肃石窟还出现了着佛装的弥勒形象,如张掖金塔寺石窟的泥塑,庆阳南石窟寺的石雕,等等。

弥勒以佛的形象出现,比菩萨要晚一些。

现在所知的最早实物,是北魏太和二年(478)河北和山东造的金铜像,弥勒面部柔和含笑,如童子模样,着通肩衣,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高方座上。

而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大和二十二年(498)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高楚造弥勒佛像和景明四年(503)北壁比丘慧乐为北海王元详造弥勒佛像的题记。

此后,弥勒佛像多为双腿下垂的倚坐式。

然而现在遍布全国各地佛寺天王殿的弥勒佛塑像,却是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形象,和上述造型全然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中国人之知道弥勒,是在东汉时期,当时译出的佛经《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都有弥勒的内容。

西晋以来,随着弥勒专经的译出,这位佛教虚构的神话人物便家喻户晓,备受崇拜。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关键字】功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寺旻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

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

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中国十大神兽

中国十大神兽

中国十大神兽一.草泥马:一种生活在马勒戈壁的珍惜生物。

世界上仅存1000只,极为珍惜。

特点:脖子长,具有哀怨的眼神,并且善于奔跑。

二.法克鱿:生活在马勒戈壁浅海的奇特生物,味道鲜美,故经常遭到捕杀。

(以潜烈蟹为食)世界上仅存1000只,极为珍惜。

特点:体形较大,味道鲜美。

三.雅灭蝶:生活在马勒戈壁绿洲中的奇特昆虫,色彩鲜艳,可以从远处发现,故经常被捕捉,致使数量急剧减少,仅存1000只左右。

特点:色彩鲜艳四.菊花蚕:生活在马勒戈壁绿洲中的珍惜蚕类。

吐出的丝韧度极高,做成衣服非常轻便,透气,因而大量养殖,致使野生菊花蚕极为稀少,仅有1000只左右。

特点:全身纯白,幼年时也是如此,眼神凶恶。

五.春鸽:生活在马勒戈壁绿洲中的奇特鸟类,飞行距离奇远,速度奇快。

故被捕捉作为信鸽使用,致使野生春鸽数量稀少。

特点:飞行距离远,飞行速度快。

六.吉跋猫:生活在马勒戈壁绿洲中的奇特生物,以草为食。

由于比较可爱,性情并不凶猛,故在宠物市场非常受欢迎,因此野生吉跋猫数量更为稀少。

特点:可爱,素食,性情温柔。

七.尾身鲸:生活在马勒戈壁深海的奇特生物,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形巨大,鲸须多于蓝鲸,鲸脂丰富,故被疯狂捕杀,现今已经很难在见到了。

特点:体形巨大,鲸脂丰富。

八.鹳狸猿:生活在马勒戈壁绿洲中的奇特猿类,智力较高,由于人类的侵入,对人类进行攻击,故遭到大规模捕杀,以很难发现。

特点:智力较高九.达菲鸡:生活在马勒戈壁的奇特鸟类,无公母之分,所以都会下蛋,且蛋富含营养物质,肉质鲜嫩,成为KFC的主要材料,故被人类进行养殖,导致野生数量减少。

特点:无公母之分,肉质鲜嫩。

十.潜烈蟹:生活在马勒戈壁浅海的奇特蟹类,法克鱿的主要食物,由于蟹肉较多,蟹黄也较多,故收到疯狂追捧,被人工养殖,致使野生数量减少。

特点:法克鱿的主要食物,蟹肉较多,蟹黄也较多。

佛教横竖三佛横三世佛:东方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

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

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

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

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

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

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一)三界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 (二)六道(又名六趣)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

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

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业/业力/善业/恶业/业因/业缘/业障/业报(花报/果报)/共业/不共业(各人别业)/缘起/空从无始以来,由于最初的无明(不能分辨对错好坏),而做了错事坏事,“天地间、冥冥之中”就记录下这一笔账。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

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

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

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

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

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

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

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

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

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

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

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

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

(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

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

’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

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

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

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

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

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

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

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证。

’【八相成道图画】(图像)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尔时世尊才涅槃后,大地震动,时大迦摄波作是念:此未生怨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设方便。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2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02

亲近善知识22、为什么首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答:信为欲、勤、果的根本,思惟利益是信心的来源,因此思惟利益是首要的方便。

23、教典说‚供养上师等同供养一切佛‛,又说‚供养上师映蔽供养一切佛的福德‛,这两种说法的根据分别是什么?二说不同,是否成为相违?答:无相违,原因是供养境有差别。

“供养上师等同供养一切佛”是说一位上师接受供养时,等同一切诸佛接受供养,原因是唯有上师具有佛的体性。

供养上师映蔽供养一切佛的福德”是因为师恩较佛恩更深重的缘故。

24、从什么角度说观修上师胜过观修本尊?答:大恩上师曾开示:对心相续不清净的众生来说,还不能现见本尊,只有经过长久修习而现见本尊后,才能被本尊摄受,亲自赐予灌顶、传法等;然而上师就是我们眼前,直接为我们灌顶、传法,逐步引导我们,所以观修上师更为殊胜。

25、《五次第加持品》说:‚舍弃一切供养后,唯一供养上师尊。

‛其密意是什么?答:强调密乘行者依止金刚上师的重要性,但并非让学人舍弃供养三宝,因为三宝总集是金刚上师,舍弃三宝则是舍弃上师。

26、什么是‚万法归一,一摄一切‛的修要?答:万法都归摄于修上师这一法中,这一法摄尽了一切法。

如法供养了上师,就是供养了一切。

如理承事上师,就是承事了一切。

至心祈祷上师,就是祈祷了一切。

与上师真实相应,就是相应了一切。

依止上师是道之根本,本立则道生。

27、生起真实敬信的量是什么?答:如果一想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就泪水直流、汗毛竖立,这才算是生起了真实的敬信。

许多高僧大德在提起自己的上师时都泪流不止,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忆念自己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的恩德时就泪水纵横,心中充满敬信和感恩之情。

28、平常恒时忆念上师将获得何种利益,请一一说明。

答:一是一切所欲无勤而生。

《华严经》云:“作意不舍善知识,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二是顺带成就诸本尊。

三是即生获得胜利。

四是堪为一切断证功德。

29、祈祷上师会获得何种殊胜利益?答:一是赞叹、祈祷上师的功德胜过赞叹、祈祷诸佛的功德。

梵净山弥勒道场(历史篇)20131030

梵净山弥勒道场(历史篇)20131030

梵净山弥勒道场(历史篇)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在明万历以前,早已是名播宇内的灵山佛地。

现存明万历时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以下简称《敕赐碑》)载:“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宗也……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

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诸候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

”这里虽然不无饰词,但可以肯定,梵净山古佛道场在明朝万历以前,早已是一个有较大影响的佛教圣地。

然而,遗憾的是多次战乱和灾难使这一佛教圣地面目全非。

灵山之颓湮没了灵山的踪迹。

如今要弘扬灵山胜迹,岂能不知“古佛道场”开山的历史源流?是以就力之所及,江集史料,融会稗史野说,探索仙山由来之路,但愿肥能较准确地再现其历史轨迹。

梵净山古称“三山谷”早在汉代,梵净山被称为“三山谷”。

据《汉书·地理志》“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

”其后,一直沿用这一名称(北魏《水经注·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

唐《元和郡县志》:“三山谷,一名辰山。

”)直到明、清(清人写明史,称今江口一带苗民为“三山苗”)“三山谷”何以得名?古人由中原历荆楚,越洞庭,溯沅江,入辰水而达铜仁。

远在梵净山100多公里外的大兴尖岩,即可的到高耸入云的三座大山壁立辰水西原。

明代张简臣说:“登尖岩望梵净山”。

清代徐訚的《梵净山记》说:金顶“四周辽阔,群峰延袤,起伏杂错,皆如蚁蛭。

山左之月镜山(即老金顶),山右之凤凰岭,为斯山辅佐,亦如五岳之在寰中。

若不俗欲孤立者然”。

这就是说。

从远处看梵净山,是以金顶为中峰,左右并立老山和凤凰山的三座大山。

其谷即为辰水之源。

“三山谷”或即由此得名。

梵净山历史上也出现过其他一些名称,主要有:九龙山(名《名胜志》:“九龙山……铜仁大小江出焉。

”)、月镜山(清《铜仁府志》:“梵净山在府城西南,又名月镜山”。

艾侯故都、佛教圣地---兜率寺

艾侯故都、佛教圣地---兜率寺

艾侯故都、佛教圣地---兜率寺作者:修水县旅游局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日期:2010年01月26日浏览次数:412渣津是宗教圣地。

早在晋代有吴猛和许逊(许真君),炼丹于黄龙山及龙安山,为民除害,追赶孽龙,留有许多故事传说。

后来许真君被尊为净明忠孝道教派祖师,民间称为“忠孝神仙”、“西江砥柱”、“普天福主”。

渣津老街修建有规模宏伟的万寿宫,历来香火旺盛。

是历史上集宗教、经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兜率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是修水佛教传播最早的弘法道场。

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为本县六大禅院之一,历代高僧辈出。

僧墓、古迹众多,2002年释法照禅师主持投入巨资重建梵宇,其建筑规模、规格将建设成为江南著名寺院。

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授牌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兜率寺兴盛时建筑颇广,宋代邑人黄庠,大文学家曾巩,清代翰林院学士毛奇龄等曾为兜率寺写过碑记文章。

宋代“殿舍中严、斋宫、宿庐、庖幅之房布列两序,厩圉仓,以固以密,资所以奉养之物无一而外求。

”清代规模为东西两序,一进九重,有“九井十八厅”之说。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曾到寺歇憩,题有“大雄宝殿”四字。

兜率寺几经战乱遭到破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鼎新和尚恢复重建“新丰大宗佛堂”、“观音堂”和“鼎复山庄”等。

“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仅存一字厢房7间,400多平方米。

寺内还保存有清代原任江苏省崇明县正堂冷丰年所赠“悟通宝馨”匾额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汪廷玙所赠“翠拔云崖”匾额。

有康熙癸卯(1663年)壬辰(1712年)制造的方形石水缸等古物。

寺前旧有问法亭、三眼桥、升仙桥、香花桥、试心梯、万工池等。

寺院附近还有众多墓塔,如从悦禅师塔、慧云禅师塔、少嵩禅师塔、荣杲良禅师塔、行端禅师塔、蛤庵禅师塔和鼎新墓等。

有文字碑记的墓塔就有50多处。

寺院山场、田产约占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重又恢复香火,并经省宗教管理部门批准发证,成为我县佛教重要弘法场所。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

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

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

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

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

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

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

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

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

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

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

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弥勒何时降生人间?

弥勒何时降生人间?
下页上页第2/3页
收藏本页|分享给好友 *荐:看小说省流量,用掌上 返回搜索结果|首页
设置与反馈|原网页
2011-1-17 00:57
弥勒菩萨修行,已经多生累劫了。在久远劫时,他的名字叫“一切智仙人”,正逢“弥勒佛”出世,他闻佛讲说慈心三昧经有感,当即发愿自己要学弥勒,也要做弥勒,效法先佛,行菩萨之道,广度众生,乃至将来成佛。因此他的名字,累劫以来都叫“弥勒”。弥勒菩萨,在释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他就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原来他出生的地方,结跏趺坐入灭,当时身现紫金色,光明艳丽,世所罕见,舍此色身,乃上生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众,对于五欲之乐,皆能满足。可是弥勒菩萨在天宫,是当教主,度化天界众生,不是贪图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地球的人间四百年那么久;兜率天一岁,就是人间十四万年。弥勒菩萨的天寿是四千岁,合算地球的时间, 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还有那么久远的时间,他才能下生人间成佛。所以现在的佛教徒都尊称弥勒菩萨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当来”,就是将来,也就是应当他来,绝对不是别尊佛来;将来既是以后,以后要到什么时候?什么国度?这位伟大的弥勒菩萨,才会降生人间成佛呢?在上文曾说过,我们这个地球分“成住坏空”四大阶段,合八十小劫,共为一大劫;每一阶段,即一中劫;每一中劫,有二十个小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百岁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再增;仍是每隔百岁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为一小劫。我们这个地球,在“成”的中劫二十个小劫中,没有佛出世, 到“住”的中劫第八小劫才开始有佛。释迦牟尼佛是在第九小劫出世,而弥勒要到第十小劫的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初减时期降生人间成佛,号称弥勒,以继承释迦佛位,那时乃是一个丰美和乐的世界,所以世人将会称他为“富贵佛”或“欢喜佛”。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 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 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 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世界的宝藏,都集中储藏于儴佉圣王所属的四个小国:第一处是乾陀越国的伊罗钵大宝库,第二处是弥提罗国的般绸大藏库,第三处是项赖叱达国的大宝藏库,第四处是波罗捺国的儴佉大宝藏库。这四国宝藏库所储存的珍宝及奇异之物,实在太多,无法统计其数。波罗捺国的儴佉宝库所藏,全是十方所朝贡儴佉王的宝物,所以才用圣王的名字,以表纪念。但四库所存,尽归世界人类所共有,王不私蓄,管理宝藏的人,又负拯济之责,发现世界上有贫穷的人,就来呈报圣王, 取宝物以惠施,凡是布施于众,圣王就心生欢喜。这时世界上的人类,饮食、衣著、房屋、交民而已。若圣王看见世人男女老幼,不论是何种肤色的人种,只要都有庄严健康的身体,端正明朗美貌的面容,他就非常满意。这位贤明的圣王,有一位最好的总理大臣,名字叫“修梵摩”,是圣王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知识过人,见解超越,智慧殊胜,慈悲利世,和圣王一样,都是黄色的人种,颜貌端正,身体健美,青年有为。他的夫人“梵摩越”,在世上玉女之中,是最有聪明智慧贤淑女德和学识优秀的女子,慈悲为怀,端庄美妙,可以盖世,有如天上帝释之妃,口中呼吸,有优钵罗华的香,身上亦自然有栴檀香气,没有一般妇人女子的八十四态。终身没有疾病灾难的痛苦, 心中永无杂念乱想,亦不生烦恼苦闷,这都是前世为人时,所修身、口、意三业清净妙行感应得来的果报。他们夫妇二人,在宿世因中,多生累劫以来,所想所作所说的,都是修行布施,慈济大众的德业,才感为宰辅眷属,不但世人敬仰,诸天亦甚赞叹,稀有难得!此时在兜率天宫,弥勒内院的弥勒教主,四千岁天寿已满,以佛眼观察地球,认为降生人间度化众生的时机已到,就选择修梵摩宰相和梵摩越夫人为父母,便降神下应,怀胎月满,亦同释迦如来一般,也从母亲右胁化生,诸天庆贺,父母欢喜,生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相庄严,色似黄金,父母给他起名叫“无能胜”——弥勒。弥勒稍长,深感世间学问实在平凡,不如出家修行,即在鸡头城郊外,一处风景极其优美的华林园出家,那里有大龙华树,此树枝干如龙,花似龙头,故名龙华树。弥勒菩萨在出家的当天午夜,即在此龙华树下坐禅,顿成正觉。弥勒成佛,震动了三千大千世界,地神各相传播这个消息,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的天众,都知道弥勒成佛了,为天人师。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王,即率天众,从空而降,来到弥勒佛的地方, 恭敬礼拜。从是开始,弥勒如来即对人天说法,促成许多天、人出家。其次,是鸡头城中,将有一位善财长者,率领了八万四千人闻弥勒世尊说法,使诸人民,心开意解,去尽尘垢,得法眼净,并出家即成阿罗汉道,这是初会。此时转轮圣王儴佉,闻之惊讶!亦来佛所,请佛说法,不久,圣王让位于太子,自己要求随佛出家,现沙门身,得罗汉道。弥勒的父亲,修梵摩长者闻之,亦率领修行的梵志八万四千人一同出家,身为沙门,得罗汉果。弥勒的母亲梵摩越夫人, 亦率领八万四千彩女,随佛出家,为比丘尼,得罗汉道。佛的母亲,因出了家,影响所及,有数千万妇人女子,亦到佛陀的地方,要求出家学道;有善根的,大多渐次取证,还有许多未得果的,弥勒佛给她们说大乘中乘小乘的三乘圣教。弥勒佛一生说法,广度无量众生,其中最大盛会有三次:第一次度九十六亿人,第二次度九十四亿人,第三次度九十二亿人。这就是将来最著名的“龙华三会”。因此,这个娑婆世界,在这一时期,建设成就弥勒佛的人间净土;所度大众,皆证阿罗汉的果位。还有在天上人间或其他的法会,所度众生,乃是无量无边,难以统计。其所度的众生,随即得证道果,亦非偶然,这都是多生累劫修来,大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及末法时期,即种善根, 广结佛缘,学佛修行,实行众善,念佛斋戒,弘法利生,修持福德智慧之所致也。弥勒如来,寿八万四千岁满,才入涅槃,遗法应当存在八万四千年。以上的情形,是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成佛的大概,乃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弟子一千五百多人集会时,经阿难尊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慎重的恳求说:“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皆悉观察;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悉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如此再三的恳求,佛陀慈悲,为答覆阿难代表会众的请求,而说此预言经——“弥勒下生经”所出,根据许多经证,是可以查考的。目前社会上,有一种玩法之辈,企图不明,利用世人不知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的预言情形,乃捏造事实,伪造真经,妖言惑众,说转轮圣王已经出世在中国大陆,弥勒佛已降生人间,蛊惑一般愚夫愚妇,盲目崇拜,并鼓励干部热心秘密传播,以“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为号召。此实有违经证,诸如此种活动,希我读者善男信女们,务必要提高警觉,千万不可误入邪途!自毁光明的前程而堕落黑暗之中;如已误踏迷途的,当及早醒悟,不可固执邪见谬论,赶快弃邪皈正,

自-浅谈弥勒净土的信仰

自-浅谈弥勒净土的信仰

浅谈弥勒净土的信仰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达法师发布时间:2013-8-26 18:59:36繁體版弥勒菩萨是未来佛,经过七佛授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在正在兜率内院主持说法。

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人。

弥勒净土是佛教徒所要追求的一种精神,是不断地实践开发智慧,由智慧再结合实践,渐渐增长,渐渐增高,最终而能证得佛果的信仰依归。

前言净土的含义:净是无污染、无垢秽、一尘不染义;土为梵语译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

所以,净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清净的地方,它是由清净功德壮严所成。

佛法的清净,含有美妙与圣洁的意思。

“净”包括两个方面:众生的清净和国土的清净。

《杂阿含经》云:“心清净故,众生清净。

”大乘佛经《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上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成熟有情,才是真正的佛国净土。

1.弥勒与兜率天弥勒弥勒者是梵语,此翻慈氏,具云梅怛利耶,或弥帝隶迦,或名弥帝礼等。

又名阿逸多,此翻无能胜,意谓修习慈无量心,一切诸魔外道所不能胜也。

因为“弥勒”还是古代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所以有此姓名者也就不止一个。

在现存最古老的佛典中记载了弥勒之名,弥勒是佛陀弟子,弥勒与文殊,普贤和观音等列为一类。

不仅如此,弥勒还从佛授记,将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再次出现,并于此土成佛,度脱有缘众生。

而弥勒再次出现于此土之前,将居住在兜率天上。

兜率天兜率,即欢喜,满足之意,与阿弥陀经中的极乐净土并无太大的不同,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兜率天降生到人间成佛的。

未来成佛的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降到人间成佛。

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未来的,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却是现在的,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

位居补处,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不同。

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

公元前101—77年在位的锡兰王——度他伽摩尼,在临终时,发愿升兜率天,见弥勒菩萨。

藏历殊胜日历

藏历殊胜日历

南无格日贝顶礼上师:梵顶莲花座垫上,法身无量光如来,诸佛大悲观世音,大势至尊及眷属,三门信奉作祈请。

具善圣者慈爱子,名为教言悦美名,实为浅学之谬论。

获得清净之人身,具德上师慈摄受,依止闻思经论续,乃为积福资粮果。

为众无偏作事业,初宜依止善知识,授得成熟与解脱。

中期思维断增益,传承上师之窍诀,他法难以撼自心。

最终深道耳传法,修证增上诸功德。

五浊恶世之有情,赐予利乐非易事。

清净戒律出离心,为众起利菩提心,执受彼善故不舍。

一切乘法极顶为,极密阿底瑜伽法,未失传承之窍诀,依止具德善知识,五道十地均论述,请呈境界及现证,应以善巧作分辩。

内中增益未断绝,随行文词无精华。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静圣山兰若处,远离伺察之智慧,证悟真实即自决。

无有偏执为见解,远离所缘为修习,偏袒信心自清净,基果双运真实佛,毅然自决心安稳。

有漏无漏诸善根,如佛回向作随念。

精进修行之爱徒,此乃老痴吾所著,若心相应宜受持。

此述如具妙净善,回向无边众有情。

此乃蒋阳龙多加参尊者著述也。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

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

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

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基础上。

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

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性。

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佛传与僧传——中印佛教传记文学比较研究

佛传与僧传——中印佛教传记文学比较研究

佛传与僧传——中印佛教传记文学比较研究作者:侯传文来源:《东方论坛》 2017年第6期摘要:佛传与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

印度佛传丰富,传主释迦牟尼由世尊成为救世主,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

中国僧传发达,基于深厚史学传统的僧传,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的历史意识。

佛传僧传既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又有相同的文类特点,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既有印度佛传对中国僧传的影响因素,也有中国史传文化对印度僧传的反馈作用,形成互动关系。

关键词:佛传;僧传;传记文学;神话思维;历史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7)06-0001-08自释迦牟尼灭度以后,他的生平事迹便成为佛教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佛教文学艺术的重要素材。

在佛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具有传奇性的事迹、不朽的业绩和丰富深刻的思想,是中印两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

记述佛陀生平的佛传和记述高僧大德事迹的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既有共同的文类特征,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一、印度佛传与神话思维印度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神话发达,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宗教发达,而且是多神崇拜,每个神都有自己的来历和事迹,因此神话也非常丰富;二是印度古代史学落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常常被神话化,人间帝王或者被赋予神族血统,或者被视为大神化身,从而淡化了历史,丰富了神话;三是印度古代书写材料不发达,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有利于神话的持续发展。

①印度佛传就是这样的神话土壤的产物,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

佛传在印度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佛传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所有记述佛陀生平事迹的作品,包括取材佛陀生平事迹创作的各类作品。

一般说来,原始佛典是由佛弟子根据回忆结集而成,大多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的形式开头,讲述佛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了什么法,基本上是释迦牟尼说法传教活动的记录,是佛传的原始资料。

藏族的神话传说_神话故事

藏族的神话传说_神话故事

藏族的神话传说神话故事是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蛮荒时代的人们凭借幻想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而创作的,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学的先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藏族的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藏族的神话传说篇一:木匠捉弄富人木匠尼玛和一个富人门对门。

富人经常欺负木匠。

一天,木匠为了报复,悄悄把富人家的大门砸坏了。

富人没看见是谁砸的,只好叫木匠来重新做一扇大门。

木匠说:“做大门需要好木料。

”富人拿出一堆木料,刚刚够做一扇门。

富人整天在家里算帐。

木匠进来问:“门做好了,还要做什么?”富人以为还有剩余的木料,说:“做一扇窗户”。

木匠把刚打好的门拆掉,做了一扇窗户,然后去问富人还要做什么,富人以为还有剩余的木料,说:“再做一个锅盖。

”木匠把窗户拆了,做了一个锅盖。

又去问富人还要做什么,富人说:“再做一个砂壶盖。

”木匠把锅盖拆了,做了一个砂壶盖。

最后,富人问剩余的木料还够做什么,木匠说:“可以做一个鼻烟盖。

”他把砂壶盖拆散,做了一个小小的鼻烟筒盖。

一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木匠拿着鼻烟壶盖对富人说:“木料全部用完了,我们是好邻居,工钱我就不要了。

”富人咧开大嘴笑着说:“我今后会考虑给你工钱的。

你真是个好木匠,没有浪费一点木料。

现在,你把大门、窗户、锅盖、砂壶盖、鼻烟盖全部交给我的管家吧。

”木匠好象十分惊讶,“主人啊,你说什么,我用那些木料做好了门,问你还要做什么,你说做一扇窗户,但没再给我木料,我只好把门拆了做窗户,然后又把窗户拆了做锅盖;把锅盖拆了做砂壶盖;把砂壶盖拆了做鼻烟盖。

瞧,鼻烟盖在这里。

”木匠说完,把小小的鼻烟盖交给了富人。

藏族的神话传说篇二:斑竹姑娘在金沙江畔有一处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地方。

村里的人们喜欢种竹子,尤其喜欢种楠竹。

楠竹比楠木长得还高,用处也非常多。

村里一户贫穷的母子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竹林。

但管辖这一带的土司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买下了村里所有的竹子,并命令长成后砍掉。

这户穷人家的母子忍着眼泪看着楠竹一天一天向空中长去。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以下是关于造塔法。

和佛像一样,塔也是佛法存在于世的象征,同样需要如法建造,方能令人起敬。

最初建造的塔,主要用以供养佛舍利。

佛陀涅槃后,八分舍利,由迦毗罗卫等八国请回起塔供养。

其后,阿育王又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游学印度时仍可见,今已不存。

中国的舍利塔,则有珍藏佛指骨舍利的陕西法门寺宝塔,珍藏佛牙舍利的北京灵光寺塔等。

此外还有为纪念佛弟子及历代高僧、祖师营建的塔。

《四分律》记载,舍利弗、目连尊者入灭后,其弟子希望起塔供养,佛陀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并对如何造塔给予详细指导。

在中国,比较著名的祖师塔有少林寺塔群、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陕西兴教寺的玄奘、窥基、圆测塔等。

这些属于灵骨塔。

另有一些塔是为了供奉佛像或经书,如现存最古老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就是用于供奉印度传来的佛经。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也特别在慈恩寺建塔,供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舍利,即现存大雁塔的前身。

此外,还有其状如塔而镌刻经文、佛像的多角形石柱,又称经幢,其信仰源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宋期间曾盛行一时。

塔既是信众供奉的圣物,也是佛教的一道风景,遍布南传、汉传、藏传地区,形式丰富,变化多端。

仅汉传佛教地区,塔的形制就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覆钵式、异型及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等种种不同,还有单层到十数层的体量变化。

这些造型各异、技艺高超的佛塔,占中国现存古塔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之多,不仅在佛教史,也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成就。

如著名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因全部由木料建造,又称应县木塔),塔高67米而不用一钉固定,屹立千年,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之最。

【1.名称说明】《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①。

”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也,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

①《摩诃僧祇律》卷33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

(T22-498中)介绍造塔法之先,律祖首先为我们说明塔的名称。

藏族民间传说故事_西藏民间传说(2)

藏族民间传说故事_西藏民间传说(2)

藏族民间传说故事_西藏民间传说(2)西藏民间传说:活佛转世的传说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人是噶玛拨希,他佛法高深,神通非凡,深得元朝皇帝的赏识,曾得忽必列的兄弟阿里不哥所赐黑边帽,此帽保存至今。

噶玛拨希于1283年在楚布寺圆寂,寿达80。

在圆寂之时,告知其弟子邬坚巴“我死后,在远方拉堆,肯定会出现一名黑帽派继承者,密教的传人……”在涅磐的瞬间,噶玛拨希前往兜率天,这里是弥勒菩萨的住处。

八天后,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弟子们,就重新将自己的“灵魂”归入体内回到了世上,他看到弟子们为他的过世悲痛嚎叫,心情很不平静,顿时产生了怜悯之心,决定用“夺舍法”(转世瑜珈)使自己得以转世,从而继续教化众生。

这一日,在拉萨西北部的堆龙拨昌村,一对老夫妇13岁的儿子突然死亡,当噶玛拨希看到袅袅升起的桑烟后,就赶到那儿,将自己的灵魂移到了尸体内,于是死尸的眼睛闪闪的有了光芒,老夫妇看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害怕,认为是魔鬼附体,急忙在灶中抓了些烟灰撒在了儿子的眼睛里,接着又用针把眼睛刺破。

按藏族的风俗,把烟灰朝人身上撒是一种传统的驱除邪魔缠身的方法,老夫妇以为死了的儿子被魔鬼缠身,想用此灶灰驱邪,但他没有想到,这一行为却打乱了噶玛拨希的转世,他只好将自己的灵魂从尸体中移出来,另想办法转世。

最后,将灵魂迁入后藏多吉的母体中,使转世获得成功,从此创立了西藏活佛转世制度。

西藏民间传说:蓝狐狸称王愚者所得非廉洁,不该征处硬敛征;狐狸侥幸称大王,终被狮子将命送。

一只贪嘴的狐狸,不论村里村外它都到处去寻找食物吃。

一次,它钻进了个染匠家觅食时,不慎掉进了染缸中。

它从蓝靛缸里爬出后又到盐碱堆上一睡一滚,全身染得不像样子。

它就想到河里去洗一洗。

在河水里洗过的蓝色身子在阳光下一辉映,反射出像蓝宝石一样的光彩来。

别的狐狸见了,都很诧异。

好奇地问:“你是哪一位?”“我叫加卓(“将成帝释”之意)”,帝释天一听它这名字与帝释天有关,就封它为兽中之王。

狐狸们让它出去兜一兜风,好让其它野兽认识认识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