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蓬溪县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可行性论证报告
遂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对绵阳市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工作预案
遂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对绵阳市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工作预案“5〃12”汶川大地震后,绵阳市北川县唐家山形成堰塞湖,集雨面积3550平方公里,总库容约3.1亿立方米。
溃坝预测对我市市城区、三园区和五个区县、34个乡镇、17436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工作。
切实增强责任感,尽心尽责,加强领导,条块结合,层层包干,做到全面动员,科学周密,有组织、有秩序,扎实高效做好各项工作。
千方百计确保撤离过程中不死人、不伤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减少国家、集体、群众的经济损失。
二、组织领导和实施主体全市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工作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昌升任指挥长,8个工作机构和县区、市城区、三园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一)值班与通讯联络组,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总工会主席余海元负责。
负责文件收发、信息编辑、领导讲话和文件起草;负责落实和协调防洪抢险工作的有关事宜;负责落实和督办指挥部交办事宜;以公安为基础建5个应急基站指挥部;保持领导成员与各级部门通信畅通;负责防洪抢险通讯,协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单位做好信息传递顺畅。
(二)水利监测组,由市委常委何大海负责。
负责水利抗震、救灾、抢险的协调和组织实施;负责涪江雨情、水情监测及上报;负责应急水源方案,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审查后,做好实施准备,在接到报警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通知在涪江取水的各供水企业及其他企业暂停取用涪江的地表水,改用地下水或其它备用水源,同时下令实施应急水源方案;负责审查区县、园区指挥部上报需加高涪江堤防的堤段的抢修加固方案;负责涪江遂宁段内的4座水电站泄洪调度(目前,要求金电、螺电、三星电站满负荷运行,降低库水位。
螺电前池水位控制在射洪县城自来水厂水泵允许最低吸水位337.4米。
应急避难场所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某某避难场所建设项目1. 2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 3 项目业主项目业主:某某民政局法人代表:地址:某某某地镇1. 4 编制依据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 《国家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08〕22 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4. 国家发改委等 5 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 2008] 2952 号);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6. 四川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修订本)的通知〉》(川发改投资[ 2009] 280 号);7. 四川省民政厅等 5 部门《关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民发[ 2009] 220 号);8. 某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9.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国家计委办投资[ 2002] 15 号;10. 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1. 4 研究范围本报告着重对项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需求和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按照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定额估算项目投资,根据国家的财税制度和有关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对项目进行财务效益分析、评价,并提出结论性意见,供建设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
1. 5 项目背景及由来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 5. 12 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评估,四川省某某被评估为重灾区,名列全国 51 个极重和重灾县(区)第 14 位。
应急计划评审报告 模板
应急计划评审报告模板一、背景介绍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应急计划,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应急能力,我们进行了应急计划的评审。
二、评审目的与范围本次应急计划评审的目的是确认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空间。
评审范围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应急响应流程和程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 应急资源和设备的充足性;3. 应急培训和演练计划的有效性;4. 应急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5. 应急通讯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三、评审方法本次应急计划评审采用了以下方法:1. 文档审查:对应急计划文件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确认其符合应急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2. 现场实地考察:对应急资源和设备进行实地检查,确保其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3. 应急培训和演练观察:参加应急培训和演练活动,评估其实际效果。
四、评审结果根据对应急计划的评审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提出建议:1. 应急响应流程和程序方面,计划的编制较为完善,涵盖了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
然而,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准确、迅速地响应。
2. 应急资源和设备方面,虽然仓库中存放了大量的物资和设备,但在某些类型的突发事件中可能存在不足。
建议对应急物资和设备进行分类和补充,确保能够应对各种类型的危机。
3. 应急培训和演练方面,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较好,但需要增加实际情境的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实操能力。
4. 应急人员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建议加强团队协作训练,提高应急团队的整体能力。
5. 应急通讯设备和系统方面,已经部署了一套可靠的通讯系统,但存在局部信号不稳定的情况。
建议增加备用通讯设备,确保通讯的连通性。
五、改进措施根据评审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完善应急计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责任分工,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防震减灾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地震工作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该予以重视。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希望你会喜欢。
【一】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汇报第一季度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按照全年工作计划确定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全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感到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小,具体情况汇报职下:一、认真履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职能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承接去年底的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了颍城东方大道颍河大桥和S102改线工程颍河大桥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工作,完成了刘庄煤矿颍上后勤基地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工作。
特别是两座颍河大桥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县政府受权我们承办,为了减少费用,我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协助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现场数据采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完成两座大桥的地震安评工作,共为我县节约费用约50万元。
二、认真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自去年皖政办[20xx]8号转发国办发[20xx]1号文件,把皖东北地区的4个市区和12个县划为重点地震危险区以来,我们就重点加强全县群测群防工作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春节刚过,我们就召开了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即地震宏观监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会议,传达省、市地震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的地震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重点工作。
会后我们又对全县的地震前兆观测点和宏观监测点进行了全面检查,为我县地震信息的准确、及时、连续上报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就目前我县的情况看,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相当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有:一是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落实难,公众普遍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淡薄,甚至有些领导对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认识也不足。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报告5篇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报告5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本报告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本年度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果与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工作建议和方向。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优化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
(2)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韧性。
(3)完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 开展灾害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1)对重点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2)对城市生命线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
(3)组织农业、林业等部门开展农业灾害隐患排查。
(4)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公众。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供应充足。
(4)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实战能力。
三、重点成果1. 成功应对多次自然灾害挑战,减轻灾害损失。
2. 完善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 加强了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了灾害应对效率。
5. 推动了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问题:部分地区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薄弱。
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意识。
2. 问题:应急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解决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素质。
3. 问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解决方案:优化信息发布渠道,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扩大覆盖面。
五、自我评估/反思本年度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应急救援预案评审论证报告
应急救援预案评审论证报告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的风险不断增加,应急救援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应急救援预案。
这些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和减轻事故灾难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应急救援预案进行评审论证,分析预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预案的完善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预案评审论证过程1. 评审组织本次评审论证由某地区应急管理局组织,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代表组成评审小组。
评审小组共7人,分别具有应急管理、灾害防治、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专业背景。
2. 评审内容评审小组对预案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评审:(1)预案的完整性:是否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2)预案的合理性:应急响应级别、措施和流程是否科学合理;(3)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否具备明确的操作指南和责任人,以及必要的资源和设备保障;(4)预案的协同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配合机制是否完善;(5)预案的演练和培训:是否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3. 评审方法评审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对预案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审查,并对预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
4. 评审结果经过评审小组的认真评审,认为该地区应急救援预案在以下方面表现良好:(1)预案的完整性:覆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2)预案的合理性: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较为科学,能够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了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设备保障;(4)预案的协同性: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较为完善,有利于形成合力;(5)预案的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了一线救援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xx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为对xx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报告。
该指挥中心的建设旨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有效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1. 调研和数据收集:对同类指挥中心的建设经验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方案比较: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评估其优劣和适用性。
3. 风险评估: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设目标xx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目标包括:1. 提高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3. 提供全面的指挥和调度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建设方案根据研究和分析,我们建议以下建设方案:1. 地点选择:选择距离主要应急救援部门和资源库较近的地点,便于快速响应和调度。
2. 设备配置:配备高效的通信设备、信息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指挥中心的信息化管理。
3. 人员培训:对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演练,提升其应急响应和指挥能力。
4. 流程制定:制定清晰的指挥流程和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
可行性分析经过可行性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建设指挥中心可显著提高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和效率,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
2. 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但可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支持,确保指挥中心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风险评估与应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1. 技术风险:信息系统故障或安全问题可能影响指挥中心的正常运作。
建议进行定期维护和安全监测。
2. 人员流动风险:指挥中心人员的离职或调动可能导致运营稳定性下降。
建议建立稳定的人员管理机制。
3. 宣传推广风险:社会对指挥中心功能和价值的认知需要加强。
建议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意识和支持。
结论建设xx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可行的,并且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增强协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x市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综合业务楼1.1.2 项目建设单位: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1.3 建设性质:新建1.1.4 建设地点、规模及建设内容1.1.4.1 建设地点:xxx市政府大院内6号楼东侧1.1.4.2 建设规模:4645平方米1.1.4.3 建设内容:xxx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办公、会议用房及市领导办公用房1.1.5 投资规模:总投资为2886.69万元(不包括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专用设备及家具等费用)1.2 项目建设背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带来的环境、能源、卫生灾害和治安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也愈加显著。
特别是2001年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3年席卷全世界的“非典”流行传染病事件后,城市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系统的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
xxx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国际上和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003年的“非典”突发事件表明,xxx市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还有待完善,尚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
如何高效利用和建设完善应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紧急救助服务,成为摆在我市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
xxx市政府办公用房大部分建于70年代和80年代。
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室、电视电话会议室为原有用房改建成的,不仅会场小,通风差,而且会议室原有设备陈旧老化,电路系统容量有限,很难保证正常工作需要,更难以满足以现代智能化手段指挥、监控、调度、收集信息的功能需要。
副市长办公用房既小又窄,拥挤不堪,智能化办公系统标准低,急需改善。
为了保证市政府领导及时、全面、直观地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等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快速信息通道,并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手段,便于统一进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持社会稳定,xxx市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11月向市领导报送《关于在市政府机关6#楼东侧建综合会议楼的请示》,并得到了王岐山、翟鸿祥、刘晓晨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表示同意,并于2005年3月取得了x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和项目建议书批复(批文详见附件)。
xx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本文是针对xxx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是对现有的紧急救助机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介绍了急救指挥中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建设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可行性良好。
一、现状分析
(一)紧急救助机构的现状
目前,xxx县的紧急救助机构组成较为完整,包括急救中心、医疗机构等;以急救中心为主体,配以志愿者、社区急救站、车辆等,形成了以急救中心为主导的网络化急救体系;同时,xxx县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医疗资源,能够满足当地绝大多数紧急救助机构的运作需求。
(二)急救指挥中心的现状
由于xxx县紧急救助机构较为完善,运行较为顺利,但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因此在紧急救助机构指挥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如任务分配不合理等。
二、急救指挥中心可行性研究
(一)建设需求
xxx县急救指挥中心建设需要拥有坚固的建筑物、先进的设备、高效的机制和可靠的人力资源,以保证急救管理的高效运行。
(二)可行性研究
1. 建设项目规模:xxx县急救指挥中心要求建设运行完善,且面积需不少于1000平方米,建筑物也要符合有关法规。
2. 经济可行性研究:xxx县。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9.23•【文号】国防减救办发〔2024〕13号•【施行日期】2024.09.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国防减救办发〔2024〕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以下简称应急物资)是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抢险救援救灾的重要保障,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大国储备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锚定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立足抢大险、救大灾应急物资需求,夯实实物储备基础,拓展多元储备渠道,强化快速投送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物资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基层、规范引领,逐步建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政社协同、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二、提高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及设施设备建设。
要因地制宜,通过新建、改扩建及租赁等方式,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特别是重点地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储备库(点)建设。
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县级储备库(点)覆盖率达到100%,2030年前,力争实现多灾易灾地区乡镇级储备库(点)全覆盖。
鼓励加快、加大新质生产力投入力度,引入现代仓储物流技术和设备,加快储备库设施改造和设备升级;结合发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创新社会服务等,根据实际需要为储备库配备应急通信装备、物流终端设备、电动叉车、液压拖车等实用新型装备。
防灾减灾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防灾减灾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有必要建立一座防灾减灾馆。
因此,对防灾减灾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确定其建设和运营的适宜性,对于促进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防灾减灾馆建设的意义1. 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馆是一个专门宣传自然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技术的场所,可以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展览和体验活动,向社会大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 推动防灾减灾科技创新防灾减灾馆可以促进科技创新,通过展示最新的防灾减灾技术和设备,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高防灾减灾的实用性和效果。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防灾减灾馆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展览设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
同时,防灾减灾馆的开放也会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防灾减灾馆可行性研究1. 市场需求分析防灾减灾馆所处的市场需求较大。
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公众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
建设防灾减灾馆可以满足人们了解自然灾害的渴望,提供一个互动体验式的学习场所。
2. 政策环境分析国家对于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许多有关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防灾减灾馆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可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3. 技术和设备条件建设防灾减灾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
首先,要有专业的展览设计团队,根据展览内容和观众需求进行设计和布置;其次,需要先进的多媒体科技设备,以及紧急救援设备和模拟实验设备。
4. 资金投入分析建设防灾减灾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首先是场地和建筑投资,其次是展览内容的采购和设计,还有运营和维护成本。
需要对资金来源和投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规划。
四、建设防灾减灾馆的建议1. 合理确定场地建设防灾减灾馆需要合理确定场地,要选择在人流量大、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x市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综合业务楼1.1.2 项目建设单位: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1.3 建设性质:新建1.1.4 建设地点、规模及建设容1.1.4.1 建设地点:xxx市政府大院6号楼东侧1.1.4.2 建设规模:4645平方米1.1.4.3 建设容:xxx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办公、会议用房及市领导办公用房1.1.5 投资规模:总投资为2886.69万元(不包括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专用设备及家具等费用)1.2 项目建设背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带来的环境、能源、卫生灾害和治安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也愈加显著。
特别是2001年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3年席卷全世界的“非典”流行传染病事件后,城市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系统的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
xxx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国际上和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003年的“非典”突发事件表明,xxx市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还有待完善,尚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
如何高效利用和建设完善应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紧急救助服务,成为摆在我市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
xxx市政府办公用房大部分建于70年代和80年代。
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室、电视会议室为原有用房改建成的,不仅会场小,通风差,而且会议室原有设备旧老化,电路系统容量有限,很难保证正常工作需要,更难以满足以现代智能化手段指挥、监控、调度、收集信息的功能需要。
副市长办公用房既小又窄,拥挤不堪,智能化办公系统标准低,急需改善。
为了保证市政府领导及时、全面、直观地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等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快速信息通道,并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手段,便于统一进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持社会稳定,xxx市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11月向市领导报送《关于在市政府机关6#楼东侧建综合会议楼的请示》,并得到了王岐山、翟鸿祥、晓晨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表示同意,并于2005年3月取得了x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和项目建议书批复(批文详见附件)。
应急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应急管理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重点关注的问题。
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不仅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各国纷纷设立了应急中心,以实现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科学预警和紧急救援。
在我国,由于地大人多,自然灾害频发,各地区灾害形势复杂多变。
为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了应急中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资源不足、信息不畅、响应不及时等。
因此,对应急中心可行性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应急中心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改进现有应急中心的可行性,为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统计数据,了解国内外应急中心的建设现状和运行情况。
2、调研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收集应急中心相关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前建设状况和存在问题。
3、SWOT分析法:通过对应急中心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的切入点和难点。
四、研究内容1、国内外应急中心建设现状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应急中心的建设现状和运行情况,了解各国应急中心的组织结构、功能设置和协调机制,从而找出我国应急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需求分析与对比通过对国内外灾害频发地区的需求调查和对比,了解各地应急中心的具体需求,为我国应急中心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通过对资源整合和合作机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各级应急中心资源整合和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建设方案。
4、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通过对应急中心技术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技术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和弱点,提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5、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通过对应急中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调查和分析,找出现有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建设方案。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8.18•【字号】•【施行日期】2017.08.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遂宁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8月18日遂宁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1总则1.1编制目的规范全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科学、高效、有序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四川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遂宁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协助处置的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及负责处置的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超出事发地县(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生产安全事故。
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已有相关行业专项应急预案的,按专项应急预案处置。
没有专项预案的,经请示市政府领导同意后,启动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政府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选题背景
灾害和紧急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和紧急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急指挥中心理应运而生,以其协调、指挥、调度等职能,成为保障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目的
通过该研究,旨在探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体分析其应用价值、运行机制、实施难点和建设成本等方面,为其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三、技术路线
1. 研究目标:通过对应急指挥中心的了解,分析其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设方案依据。
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应急指挥中心的相关知识和运行机制。
(2)案例分析:针对现有的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结合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方案。
(3)专家访谈: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就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3. 研究内容:
(1)应急指挥中心的定义和职能。
(2)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国内外应急指挥中心的现状。
(4)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机制。
(5)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难点。
(6)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成本和效益评估。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能够:
(1)深入了解应急指挥中心的相关知识和运作机制。
(2)探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提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难点。
(4)评估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5)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和实施建议。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内容简述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介绍当前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当前社会对高效应急响应体系的需求以及该项目的必要性。
将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项目建设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技术可行性研究:重点探讨项目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从技术角度评估现有技术资源能否满足项目需求,包括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
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经济效益分析: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成本估算、资金来源分析、预期收益预测等。
通过对比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经济效益等指标,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项目实施方案与规划:详细阐述项目实施的步骤和策略,包括组织架构设置、管理流程设计、人员配置等。
对项目的进度安排和风险管理进行规划,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包括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
评估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政策与法规支持分析:研究相关政策法规对项目的影响,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法规要求。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推动项目的实施。
1. 项目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高效、精准的应急响应机制的需求愈发迫切。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枢纽,其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个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以提高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提出,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应急管理的协调性和时效性,提升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这也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有助于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评估报告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评估报告摘要:本文对某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对预案的制定背景、组织结构、预警响应、救助措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预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报告旨在为相关部门改进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然灾害种类多样,频繁发生。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本报告对某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全面评估,旨在为其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预案的制定背景和目的该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预案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预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体系。
主要包括:1.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和应急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
3. 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的相应任务,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民政救助等。
四、预警响应和信息报告预案明确了自然灾害预警响应的级别和措施,以及信息报告的责任和流程。
1. 预警响应:根据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应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响应,采取措施组织群众转移、疏散,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2. 信息报告: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灾情信息报告责任,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
五、救助措施预案详细阐述了自然灾害救助措施,主要包括:1. 人员救助: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及时转移、疏散受灾人员,提供临时住所、食物、饮水等。
2. 财产救助:对受灾人员财产损失进行核实,给予适当补偿。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评估报告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为了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我们对某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
二、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以下方法:1. 文件审查:对预案的编制依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流程、物资储备、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2.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预案进行评估,了解专家对预案的看法和建议。
3. 实地调研:深入受灾地区,了解预案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4. 数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评估结果1. 预案编制依据充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 组织架构完整,职责分工明确,能够确保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
3. 应急响应流程合理,包括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环节,能够满足灾害应对需求。
4. 物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受灾群众的应急需求。
5. 人员培训到位,能够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6. 预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预案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措施。
(2)预案的更新和修订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内容滞后。
(3)应急演练次数不足,影响预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四、改进建议1. 细化预案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2. 建立预案更新和修订机制,确保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3. 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提高预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4. 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同作战,提高区域联防联控能力。
5. 完善应急预案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结论本次评估表明,某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基本符合要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建议相关部门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完善预案,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报告
自然灾害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报告一、前言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是为了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本报告旨在对本次应急演练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分析演练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二、演练概况1. 演练时间2023 年 9 月 15 日2. 演练地点某市某镇3. 演练内容本次演练模拟某市某镇发生强降雨,引发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针对灾情展开救援、安置、防疫等应急处置。
4. 参与部门- 应急管理局- 民政局- 公安局- 消防支队- 卫生健康委员会- 交通运输局- 水利局- 供电公司- 志愿者组织三、评估方法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演练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组织、预案执行、部门协同、救援操作、物资保障、通信联络、舆论宣传、群众参与等方面。
四、评估结果与分析1. 演练组织本次演练组织有序,筹备充分。
演练前期,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了演练目标、内容、流程、分工等。
演练过程中,各参演部门严格按照演练方案执行,整体协调顺畅。
2. 预案执行参演部门能够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展开救援,体现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环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进一步优化预案,提高执行效率。
3. 部门协同本次演练各部门协同有力,整体联动效果良好。
各参演部门能够在演练中迅速响应,有效配合,展现出较高的协同作战能力。
但在实际应急响应中,部分部门之间的沟通仍需加强,以提高应急效率。
4. 救援操作救援操作环节总体规范、熟练。
参演部门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快速、高效地开展救援。
但在特定场景下,部分救援操作仍需完善,提高救援成功率。
5. 物资保障本次演练物资保障充足,能够满足救援需求。
参演部门在物资筹备、调配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
但需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确保物资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合理地使用。
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评价报告
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评价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某地区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对演练过程的观察和参与者的反馈,对应急预案的实际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并针对演练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报告的目的是帮助相关部门和组织改进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各地区和组织普遍建立了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是提高预案执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演练旨在评估当前地区地震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为后续的预案改进提供指导。
2. 演练目标本次演练的目标是测试地震应急预案的实际可行性、演练人员应对地震时的反应和应急处置的能力,以及检验组织机构和通讯系统的运作效果。
评价结果将用于改进当前地震应急预案,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和练习计划,提高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3. 演练过程3.1 演练时间和地点本次演练于XX年XX月XX日在某地区进行,演练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
演练地点为某地区政府办公建筑。
3.2 参与人员本次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某市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相关的行业组织人员和志愿者。
共计参与人员约100人。
3.3 演练内容本次演练设置了多个演练场景,包括地震发生时政府办公建筑内部的应急疏散、人员伤亡和通讯中断等情况。
演练中,各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协调工作。
演练期间还模拟了与其他地区和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3.4 演练评估通过观察演练过程、听取参与者的反馈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演练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应急响应速度、协调和沟通能力、装备使用情况以及预案的实际可行性等。
4. 评估结果4.1 应急响应速度演练中,各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对地震应急情况的响应速度较快,能够迅速行动,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得以及时展开。
但是在一些场景中,演练人员的反应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演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宁市蓬溪县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二0一0年二月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名称遂宁市蓬溪县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承担单位:蓬溪县民政局项目负责人:杨军1.3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一)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功能完备、横向覆盖、纵向贯通,平台间相互衔接、协同运转、科学高效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二)项目建设基本内容三大基础支撑体系:应急指挥场所基础平台、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基础支撑系统;4大应用系统:围绕预防、准备、救灾、评估四大循环,搭建4大应用系统。
两大规范体系: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三)项目建设周期项目从2010年1月开始,力争2010年12月底完工并投入试运行。
建设周期12个月。
1.4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蓬溪县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30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75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6万元。
1.5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1、管理效益通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减灾救灾管理从被动反应式走向前瞻式。
2、社会效益减灾救灾应急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减灾救灾应急平台的建设将造福社会、造福百姓。
3、经济效益减灾救灾应急平台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和企业部门信息重复采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时效性,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为上级部门减灾救灾应急平台的建设提供很强指导作用的建设方案,直接降低建设成本。
为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决策提高及时、准确、科学的信息。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2.1.1 建设单位概况根据目前民政工作的职能职责,蓬溪县民政局设办公室、优抚安置股(挂“蓬溪县双拥办”的牌子)、救灾救济股(挂“蓬溪县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的牌子)、基层政权股、社会事务股、低保股、社会救助福利中心、殡葬服务站、婚姻登记处、烈士陵园管理所、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2.1.2 建议书编制依据(1)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2)《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4)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2008〕2952号)(5)《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8〕936号)(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8)《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9)《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0)《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1)《蓬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2)《蓬溪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3)《蓬溪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1.3 提出的理由与过程2.1.3.1 蓬溪县自然灾害情况分析蓬溪县处于四川南部,属丘陵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地区。
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
这些措施和制度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2009年,我县属自然灾害偏多年份。
33个镇(乡、区)受灾,受灾人口68.012万人次,损坏房屋1766间。
基本特点:7月、8月,我县部份乡镇先后遭受局部暴雨洪涝的袭击;日降雨量最高达208.6毫米。
暴雨洪涝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0.059亿元、基础设施损失0.786亿元、家庭财产损失0.094亿元。
2.1.3.2蓬溪县救灾减灾情况1、蓬溪县近年灾害应急管理取得的成绩县委、县政府对今年发生的各类灾害高度重视,一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落实抗灾救灾措施;二是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所、有医疗”;三是落实专人对水库、地质灾害监测点等重点部位进一步加强监测监控,组织开展了防汛演练;四是及时抢修和疏通被毁损的道路和交通;五是妥善处理因灾死亡人员的善后事宜。
,在抗灾抢险救灾工作中,全区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时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武警官兵、预备役人员与基层干部一道开展抗灾救灾。
面对灾害,各级干部走村串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抢险救灾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抢险救灾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群众积极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2、我县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灾害震造成的损失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看,我区县在灾害应急管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方面还存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滞后。
一是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等工作尚未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清,灾情预报、监测、采集和评估以及应急救助、隐患监管等基础工作薄弱。
二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和灾害避难场所建设滞后,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管理网络有待完善,灾害隐患点监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工作需要。
三是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比较薄弱,灾害应急通信、综合指挥、交通装备水平落后,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
(2)救灾条件落后,工作人员不足及素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救灾工作的开展。
目前,救灾工作力量还很薄弱,基层人员不足、装备落后和经费短缺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新技术、新手段在救灾工作中还未得到广泛运用。
物资储备、人员配备、救灾装备等方面的薄弱,给各级民政部门准确、及时、有效地查灾、核灾、救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目前,基层民政部门人手少、装备差、物资缺的状况有一定的普遍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数量和储备的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救灾应急的需要。
我省建立了三级灾情信息管理网络,但是作为灾情信息源头的乡、镇,却存在信息收集原始、数据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乡镇民政办仅有1至2人,其日常工作有十几项,有时还需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工作繁重。
在没有救灾车辆作代步工具,也没有计算机等报灾设备,查灾、核灾和报灾仍最原始骑车或步行到灾害发生地,通过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统计,然后通过电话或传真将灾情上报。
一般情况下,如果灾情不是很严重,加之时间紧和人手不够,对于乡镇报告的灾情较少核查、评估,也不分析、测算,就进行简单加工后直接上报。
(3)防灾减灾力量明显不足。
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不适应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人员缺乏、力量分散,上下和部门间缺乏强而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不能发挥最佳作用。
专业救援力量薄弱,防灾减灾专业队伍的培育和发展滞后。
各级灾害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面向基层乡村社区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还需加强,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能力的任务艰巨。
(4)基础数据库薄弱,造成灾后恢复重建和灾民生活保障效率不高,亟待改进。
2.1.3.3救灾指挥体系的政务目标分析1、通过建设蓬溪县灾害综合应急管理系统,为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备、反应敏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支撑;2、全面提升蓬溪县各级政府和各级减灾部门的灾害综合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妥善处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3、减少自然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4、整合各类减灾应急资源、应急队伍、应急设备,为减灾应急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为省应急联动提供辅助决策;5、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联通应急相关单位网络、视频会议、监控、通信、数据系统等,促进全省应急体系的发展;6、通过完成蓬溪县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彻底摸清县内灾害可能发生情况的分布图,从而为蓬溪县国民经济战略规划调整提供情报支撑。
2.1.3.4业务目标分析蓬溪县灾害综合应急管理系统除在满足本地区灾害综合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实现与国家灾害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国务院有关部委灾害综合应急平台以及省级平台和市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外,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日常管理1.避免值班人员面对大量事务信息(领导日程安排、电话记录、日常接待、通信录维护、公文接受、值班安排)的重复性工作;2.整合灾害综合信息资源,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及时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灾害应急保障资源(应急物资、应急设备、应急专家、抢险救灾队伍、通讯终端装备、应急交通、应急预案等);3.使得各级灾害应急管理相关单位的人员和公众,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地、科学的掌握应对以及组织培训和演练。
二、应急处置1.全程实时跟踪和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源,并实时的提供风险等级,进行综合性监测预警,消除隐患;2.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及时收集突发灾害事件的各类信息;面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洪水、地震、火灾等),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快速组织各类会商、动态地全面了解灾害现场的状况;3.面对跨部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科学决策、综合协调、高效处置、及时信息发布和事后恢复重建(现场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资源、调集设备、提供补给、最佳方案、善后评估)的平台。
2.3 项目建设的意义建立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促进灾害应急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高对处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形成集测、报、防、抗、救、援为一体的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服务体系。
(一)有效协调各部门应急行动的需要人类工程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能量流动方式,如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给排水、供电、燃气、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构筑了一个巨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各社会服务部门形成的产业链紧密而复杂,环环相扣。
自然灾害对某一种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将很快波及到另一生命线工程,产生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建立县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是有效协调各涉灾部门间减灾行动的需要。
一旦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各涉灾部门可以实现在综合减灾管理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密切配合,发挥综合化减灾的优势,迅速控制各种灾害和险情的发展,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高效传递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需要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地震、洪涝、干旱、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都有发生。
其中大部分灾害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造成经济损失巨大,预警难度非常大。
在灾害来临前,如果不能及时将灾害预报、警报信息传递给地方政府和广大公众,必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汶川大地震能实现高效得进行救援,正是有了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作为支撑。
(三)实现科学指挥和组织灾害救援工作的需要系统将收集汇总各种灾害的实时监测资料,并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生命线系统的灾害影响进行分析,预测灾害将要波及的地区和影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