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通用5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通用5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篇1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媒体设计录音机、电脑、投影仪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正反两个论点一、导入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从身边事说起,亲切。
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学会分析驳论文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1)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2)驳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3)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他信力”和“自欺力”。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反驳论证,理解其逻辑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提问①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自信力?中国人在历史上有没有失去过自信力?”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出课文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深入探讨。
那么,鲁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讨论引入① 老师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的中国人还有没有自信力?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② 讨论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引入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那么,鲁迅在文章中又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3)背景介绍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包括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背景介绍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__(请自填)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观点,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这节课我们来一场博弈,一场我方和敌方的博弈。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要赢得这场博弈,就要在课文里去找法宝,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成两组,第一组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第二组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思路图)学生活动一(第一小组):(一)树靶子(1-2)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语言品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
(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语言品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语言品析:“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三种态度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学生活动二(第二小组):(二)打靶子(3-5)1.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导语: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_,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下面由小标为大家收集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名师说课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
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在哀求国联无望之后,既而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
此时《大公报》也跟着起哄,于1934年8月27日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上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灭之域。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这一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之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以驳斥这一反动论调,这篇文章既义正严辞地批判这一悲观无望论调,又猛烈地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更热情地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也是我们这课书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应该完成的目标。
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第2自然段),然后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它们论证不了论点(第3—5自然段),这是直接反驳;中间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并举古今事例论证“中国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正确的论证,与对方谬论针锋相对(第6—8自然段),这是间接反驳;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积累词语,了解“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② 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③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文章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②学会用道理反驳别人的观点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体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驳论方法,并理解其语言特色难点:①理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别指的是什么人?怎样的中国人才算“中国的脊梁”?②探求为什么文章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明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疏通文义,理解文章内容1、导语设计:(教师板书《我爱这土地》,并请同学朗诵这首诗)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师介绍:这首诗是一位名叫艾青的诗人(蒋海澄)于1938年写下的。
同学们知道1938年中国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怎样的一场战争,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怎样的一场浩劫吗?(学生)这个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肆虐。
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都笼罩在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的阴霾之下,所以说这是一片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发出了悲愤的吼声,并试图用这激怒的吼声冲破这黑暗,迎来无比温柔的黎明。
同学们从这短短数行诗里读到了怎样的感情啊?(学生)对,正是怀着对敌人无比的愤怒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我们的艾青先生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其实,不仅仅是1938年,早在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响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枪声,所以每年的9月18日成了我国的“国耻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8课,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这几个词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驳论:师:理解了“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体含义,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写法。
师:老师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一个陈述句,怎么读一读。
加上“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在文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他是怎么论证的。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师:根据注释提供的背景,国民党势力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悖,你认为谁的对?为什么?怎么读?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生: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
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这是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对方的论证成立,敌方就是对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政府相信自己了吗?生:没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布置预习:侧重基础知识课堂探究:一、预习检查:字词及文学常识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写作背景:见课本2、由题目切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包含的意思是什么?(是中国没有失掉自信力)是不是当时中国人都这样认为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3、文中对“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有几种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鲁迅的观点整体感知:1-2段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3-5段批驳对方的观点6-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理解探究(一)默读1-5段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3、从他们的论据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4、一个论据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驳_(论证)5、第一段中反复强调是事实,有何作用?(因为这些事实确实存在部分中国人身上,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驳斥了对方论点的荒谬,增加了讽刺效果。
)6、加点的字,国民党为什么删掉?(这些话像匕首一样,直指求神拜佛的国民党上层,让国民党难以忍受。
)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认为的呢?(二)阅读6-9段1、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其依据有哪些?(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人;现在也不少)3、理解这些人: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人。
如李时珍,左思拼命硬干的人:不怕牺牲,忠于祖国的人。
如文天祥,岳飞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的人。
如屈原舍身求法的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
如谭嗣同4、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5、“现在也很长少呢?”是什么意思?(现在不少)30年代他们的表现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那时有哪些这样的人?(抗日军民)6、现在看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真的错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自信力的思考。
2.导入:通过演讲、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了解学生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的理解。
3.展开:组织讨论,探究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背后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
4.巩固: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5.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创作宣传海报、漫画等形式的作品,宣扬自信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Step1:引入(15分钟)1.教师出示问题:“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分析自信力的定义及其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Step2:导入(15分钟)1.要求学生以演讲、论文等形式,表达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教师组织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Step3:展开(25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局限性。
Step4:巩固(20分钟)1.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Step5:拓展(25分钟)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创作宣传海报、漫画等形式的作品,宣扬自信力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传递自信力的信息。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了批判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计与创作作品,增加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自信力的概念。
分析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概念和现状。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第二章: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来源。
分析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历史事件对自信力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观点。
第三章:当代中国人的自信力挑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应对自信力挑战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挑战和困境。
探讨应对自信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挑战和困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效果。
收集学生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力。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2 教学内容分析提升中国人自信力的途径和方式。
探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提升自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效果。
收集学生的自信力提升方法和观点。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自信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2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彩。
3.学习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邂逅历史——导入师:风云流转,世事沧桑。
站在近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镜头前,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今天,用世界的广镜去俯瞰今天,或许我们能更深沉地理解中国的屈辱与梦想、跋涉与执着。
在开课前我想先请大家观看这样一段视频:【看视频:九一八事变】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师:但,在当年那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课件展示:蒋介石言论、《大公报》社论】师:看,在这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于是,一帮恬不知耻、后而不勇、衰而不争的人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板书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师:亡国先亡心,这一悲观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国将不国的阴影。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凭着一个文人的良知、拖着病体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战斗檄文。
【板书2:“吗?”、“鲁迅”】二、欣赏名篇——读文(一)读文,析题目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什么人说的?对敌人的这个观点,你们赞成吗?为什么?2.题目中的“吗”字表达什么样的语气?(二)读文,理结构1.敌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人家也是有依据的,有谁能把这依据找出来?2.这些论据能支撑他的论点吗?3.鲁迅先生的论点、论据各是什么?4.一开始我们有一个遗留问题:题目的“吗”表达什么语气?5.答案是?一起读一读,读准语气!6.对这个问题,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答案?7.这句话是文章的?一起读一读,读准重音!8.鲁迅先生在自信力的问题上既然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又如此的充分,干嘛不一开篇就提出来,而是把敌人的错误论点摆在前面呢?9.这种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分应属于?10.根据这篇课文大家能不能总结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呢?(生讨论)小结:1.驳论文结构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读文,赏语言【出示课件】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3、体会语言的感彩,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能用道理说服别人,会写短小的驳论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作品,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难点:1、体会语言的感彩,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2、能用道理说服别人,会写短小的驳论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和其他人发生过争执吗?当你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你是怎样说服别人的呢?是强词夺理提高声音威慑别人?还是有理有据的让别人心服口服?这其实是有技巧的。
今天,我将教给大家一种方法,让大家在和他人意见分歧时,有好的方法去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驳斥,从而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
请大家翻开书,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复习议论文知识,初步了解驳论文知识。
(一)、复习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分类:立论文和驳论文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二)、了解驳论文知识。
驳论文就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并加以论证。
驳论点:直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
驳论据:指出其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是谬论,不能证明论点。
驳论证: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但是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三、了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及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4.品味辛辣犀利、带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
3.讨论探究法。
4.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
倘若我们看到某报纸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很生气!很愤怒!)在70多年前,鲁迅先生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感受,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先生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英语单词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4、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
初步体会反驳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优生。
反之就是差生。
我听见了有同学在下面议论,我说得不对吗?(让学生来反驳教师)你们想把我说服吗?那我们就来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这篇文章的反驳技巧。
你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来反驳我。
二、初读课文I、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前仆后继抹杀(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
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用圈点法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
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三、感知课文分小组展开朗读。
(1)整体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等)结合资料库,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多媒体出示资料: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划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语句。
(3)体会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讨论朗读。
A.……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
3、作文训练。
【教学重点】落实目标1、2。
【教学用具】小黑板、幻灯。
【教法计划】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旨在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回答问题中掌握分析驳论文的基本方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在识记一些词语之后朗读课文,进而,让同学们阅读预习提示,再根据提示及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的去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一、抽查预习情况1、学生对以下词语的掌握情况:⑴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⑵渺茫:这里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⑶诓骗:哄骗。
⑷诬蔑:捏造事实来毁坏别人的名誉。
⑸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当今的现实(情景、境况)悲伤。
⑹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难。
⑺省悟:同“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
⑻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⑼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损失。
2、对课文的熟悉情况:这篇课文作者针对(反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吗?二、出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小黑板或幻灯显示。
三、分析课文1、布置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层次:⑴学生朗读课文1、2段,根据预习提示和自己对课文的预习可看出作者反对的“敌论点”是什么?这个“敌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⑵课文第3段是针对什么(敌论点、敌论据、敌论证)提出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分析(反驳)的?这种反驳是叫驳“什么”?这段话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⑶作者提出“中国人现在在发展着‘自欺力’”,作者的根据是什么?⑷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⑸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⑹作者这种举例(事实论证)有什么特点,我们在哪篇课文也学过这种举例法?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逐题明确参考答案:⑴“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此论点是在前两段的根据(敌论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学习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三、知识与技能页 1 第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视频、音频、课件、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活动描述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课题),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出示课件《买汽车》,引出文章论证的方式(驳论)。
页 2 第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
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文体知识: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
(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
(打倒靶子)3、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教师提示学习的相关要求(课件)。
教学活动2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正确读音、字义:课件(字词略)2) 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页 3 第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归谬)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1、学生速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明确:投影展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错误论据:a、信地信物b、信国联c、求神拜佛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页 4 第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3、作者确立了怎样的观点,以什么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更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用“从古以来”到“现在”都有“脊梁”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①、“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4、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页 5 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确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教学活动3三、揣摩语言,学习讽刺技巧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何而来呢?一、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1.讽刺的力量:①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中国人) 页 6 第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所有中国人)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大部分爱国的人民)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所有中国人)2、同学齐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
②“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明确:(A)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B)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C)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5:页 7 第“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③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
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①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页 8 第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②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
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①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②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页 9 第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③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教学活动4四、归纳延伸,练习反驳技巧1、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页 10 第质。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