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语文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
”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
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板书课题,解题)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
(掌握“讽”的含义)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战胜于朝廷”(板书)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三赏三变)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新版)语文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文章结构严谨,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道德情操熏陶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理解本文结构的精妙和语言的内在深意。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认识语言艺术在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谈话导入——资料助读——阅读感知——理解文意——问题探究——品味结构——课文总结——自编自演。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 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体味情感。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看过《封神榜》的同学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挖心致死——比干。
历史上因直谏而遭不幸的,不胜枚举:屈原放逐,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司马迁遭宫刑蒙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语文版
20.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2.学习设喻说理的技巧,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3.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了解特殊句式。
4.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及古代明君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此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而且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让齐国走向了强盛。
导语设计2: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文知识归纳(1)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2)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3)多义词1、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王曰:善(可以)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4)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5)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1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除弊纳谏在当时的乐观作用和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力量。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熟悉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力量。
【课时支配】1课时。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留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日,我们就观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1、《战国策》的资料:《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奇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白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示意、劝说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留意区分:诽,背地里谈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初二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学常识。
(2)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3)把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及专门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明白得课文大意。
(2)明白得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古代君主虚心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1)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2)明白得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预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故事背景导入课文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抵抗斗争,都专门尖锐猛烈。
在这猛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坚持。
因此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
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是同意、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合起来确实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扬,封他为齐相。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后与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齐威王,是一个专门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语文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二、重点难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3.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本文结合书下注释介绍《战国策》。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1战国时期,诸侯纷争。
在《战国策》中谈到了齐国的强大,请读第四段。
明确: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齐国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板书:战胜于朝廷。
) 2燕、赵、韩、魏四国是听说了什么消息(即“之”所代的内容)而朝齐的呢?这与齐王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有关。
齐读第三段。
3学生结合注释,串讲齐王所施行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
(板书:“三赏”、“三变”。
)4学生自读背诵第三段。
(三)学习第一、二段1导入:在第三、四段中,作者写齐王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并根据人们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最终齐国强盛起来了。
在这里,作者不惜有意夸张齐国的强大,说它战胜于朝廷,四国朝齐,是为了强调齐王采纳了谋臣邹忌的进谏。
臣子的进谏,常见的有直谏和讽谏两种。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的句子,这就是直谏。
但直谏不一定都有效,由于君王的昏庸无能,偏听偏信,还可能给进谏者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有的臣子在进谏时采用了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这就是“讽谏”。
邹忌便采用了此法,用家庭小事来类比国家大事,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他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呢?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串讲第一段,以一人为主讲,其他人补充修正。
3请一位学生串讲第一段,讲完后其余学生矫正,教师重点了解一下几处难点学生是否正确翻译:(以下给教师参考,不必为初中学生深入讲解,只要解释正确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教学难点: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
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内容相同。
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妻私我,故美我(内容相同。
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
速度不要求一致。
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内容预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 对学生进行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2 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 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 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编年体(年代)如: 《左传》纪传体(人物)如: 《史记》国别体(国家)如: 《战国策》记事本末体(事件)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 《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如: 《汉书》二、导入: (投影唐太宗名言)“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 并且说: 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
那么, 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 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比如商朝的比干, 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
为什么同样是进谏, 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明确: 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解题并演示:问: 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明确: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 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问: “讽”是什么意思?明确: “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四、主要人物及: (多媒体投影)1.主要人物简介:①邹忌, 齐国的谋臣, 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 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0、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分钟)
1、学生小组内交流。
2、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进谏) 战胜于朝廷 (纳谏)齐王
妻 私 宫妇左右
妾 畏 朝廷之臣
客 求 四境之内
私事 (设喻说理) 国事
【教后反思】
【探究活动三】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5、结合文中内容,说说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法指导:从文中找关键句子,按“从……(文中句子)可以看出邹忌……”的格式答题。)
A、“孰视之……弗如远甚”,可以看出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暮寝食而思之……而有求于我也”,可以看出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口庭堂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学法指导:词不离句,把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
(1)A.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B.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C.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D.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A.受上赏(形容词,高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3)A.乃下令(动词,下达)
B.受下赏 (形容词,下等的)
课题:20、邹忌讽齐王纳谏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掌握文学常识、文言实词等基础知识。
2、读顺课文,能正确翻译课文句子。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学科领域: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讽谏”、“纳谏”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朗读和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查找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讽谏”、“纳谏”等,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5. 课堂练习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分享自己的感悟。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写一篇关于课文寓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语文版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版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读课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剧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泼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效劳,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0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
“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目的: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受蔽受蔽(更甚)泡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2.学习设喻说理的技巧,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3.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了解特殊句式。
4.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及古代明君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此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而且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让齐国走向了强盛。
导语设计2: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文知识归纳(1)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2)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3)多义词1、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王曰:善(可以)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4)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5)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3背景追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和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胆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解题。
【交流点拨】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
2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交流点拨】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二)深层理解1第2自然段中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交流点拨】邹忌劝谏齐威王时,没有正面直言劝谏,而是先叙述自己家中的日常小事,介绍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况,以引起齐威王的兴趣。
然后把家中小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指出两者的相同点———受蔽。
一个臣子尚有如此之蔽,何况是高高在上的齐威王,齐威王纳谏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样,邹忌巧妙而又委婉地说服了齐威王。
2齐威王对邹忌的劝谏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交流点拨】首先,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对邹忌的劝谏是心悦诚服的,在态度上显示了政治家的胸怀。
其次,他采取了悬赏的具体措施来改善这种“受蒙蔽”的状况,以“面刺”为上,则更见其决心。
四、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联想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前面的一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课文语言。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面对邹忌和齐王,你更喜欢哪一位呢?为什么?请以“我喜欢(不喜欢)(邹忌或齐王),因为。
”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我喜欢邹忌,因为他心怀一颗爱国之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且善于辞令,极有辩才。
我喜欢齐王,因为他是一位明君,最终还是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并大胆改革,造福于社会。
我不喜欢齐王,因为他不喜欢直谏的大臣,而且心胸狭窄,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一代君主,他“肚里应该能撑航母”,为了百姓,他应该什么样的话都能装下去。
总结: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齐威王:闻过则喜、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大胆改革、修明政治、威望日隆……(二)走进文本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交流点拨】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并让学生找出来。
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
由此可知:“王之敝甚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
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巨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2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交流点拨】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君王抵触,不易接受。
因此邹忌就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3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交流点拨】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的最好效果。
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表达了“讽”的效果。
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
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走进写法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交流点拨】生甲: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生乙: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吸引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生丙: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因而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知晓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以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四)走进主题1邹忌在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事件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交流点拨】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交流点拨】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虚心采纳群臣的意见。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能力。
三、拓展延伸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交流点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