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作者:日期:2、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 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元素的化合态 新课预习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态,如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态,如:通过豆科作物的 把空2、氮的高 能化学固氮: 固 氮 反应的方程式1、氮气的电子式 两个氮原子间通过 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o3、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①NO 和氧气的反应: ②NQ 和N 2O 4的相互转化:因为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 NO 2或N 2O 4并不存在。
③NO 2和水反应: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3NO 2+H 2O =2HNO + NO ……②氮的氧化物简介 12、NO 、NO 2的性质、制法 原理:2NO+Q =2NO 2•••••••(2)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条件x 3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法收集。
C.N 2 + 4CO 2 = 2NO 2 + 4COD.N 2 + 4H 2。
= 4H 2 + 2NO 23.将盛有12mlNO 和Q 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 的体积是课后练习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 . NOB . NO C. O D. CI 2 2、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②实验室制取 NQ 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法收集课堂练习: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第2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2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1课时:氮气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来源: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预习点1:自然界中氮的转化(1)自然界中,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的是什么?,经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2)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种_________ ,最后转化成______(3)___________ 在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并随降水进入预习点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___ ,再根据需要把—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
预习点3:氮的固定⑴概念: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⑵分类:(约占10%(约占90%I_______ :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点4: “雷雨怎么能发庄稼?”试写出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预习点5:可逆反应是指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 H2+O2 =2H2O为可逆反应”。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问题生成【探究1】1、根据你的知识积累,氮气应该有哪些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 __________ 色、 _______ 味、__________ 气体。
说明:实验室收集氮气时不能用排空气法,只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
【探究2】2、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氮气应该具有哪些化 学性质? 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可见氮气分子的结构很氮气主要的化学性质:味、 分子,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 ________ 对电子,由此 化学性质是 ________ (填活泼或不活泼)。
氮的循环教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了解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和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提高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通过知识网络化方法,提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丰富的自然界变化与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紧密性。
2.要有尊重大自然基础上改造自然的根本态度,认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艰辛历程。
[教学重点]1.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氮气、NO和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难点]1.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知识网络化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理解;[教学方法]方法引导、实验观察、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课题引入农业上有“雷雨发庄稼”、“一场雷雨一场肥”等说法。
你知道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常用化肥吗?氮、磷、钾肥。
回忆、作答交流·研讨一.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观察课本第73页“图3-2-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图中有那些含有氮元素的物质?大家合作,在图中找出来写在下面的分类中,并标出N元素在无机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单质:氮气N2氮元素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尿素无机化合物:氨气、铵盐、硝酸、硝酸盐合作研讨归纳总结方法引导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N2氮气的大量存在说明氮气溶解能力弱(强/弱),化学性质不活泼(活泼/不活泼)。
知识迁移应用视频实验引导分析过渡观看“空气放电”视频,有什么现象?(1)化学性质:不活泼,反应条件要求高。
放电时:N2+O2===2NO(2NO+O2=2NO2在生成硝酸,与无机物作用生成硝酸盐,成为氮肥,人类制造主要是铵态氮肥)观察思考归纳总结阅读·思考合成氨工厂N2+3H22NH3阅读课本第75页“知识支持”,了解“”是什么意思。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氮的来源:大气中78%的氮气以N2的形式存在。
2. 氮的循环: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循环。
3. 氮的循环过程: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硝化还原作用、生物体内氮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 氮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2. 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的循环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农业生产中的氮肥利用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氮的过量输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氮的固定和硝化还原过程。
5.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
6.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
2.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氮的循环知识。
2.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氮的循环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氮的循环过程。
2. 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导学案

氮的循环导学案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
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名称NONO2颜色状态气味毒性溶解性应用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预习自测】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探究案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氮的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氮的循环图示。
3. 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氮的循环图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各个环节。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氮在生物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讲解:1. 解释氮的循环过程:a. 氮气(N2)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
b. 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含氮。
d. 植物被动物食用,氮进入动物体内。
e. 动物通过排泄将氮排出体外,形成氨或尿素。
f. 氨或尿素被分解为氨气,再转化为硝酸盐。
g.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循环再次开始。
2. 指导学生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过程:a. 氮气(N2)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b. 植物吸收氨或硝酸盐的过程称为吸收作用。
c. 植物合成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固定作用。
d.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摄食作用。
e. 动物排泄氮的过程称为排泄作用。
f. 氨或尿素分解为氨气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应用:1. 提供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情境。
总结:1. 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强调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氮的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碳、氧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实地考察,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氮的循环》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姓名:班级:学号:【主题与课时】鲁科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1课时【课标要求】1. 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3. 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体会元素守恒思想。
【学习目标】1. 能说出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像大气中的氮气等,并且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含氮的物质,比如氮肥。
2. 可以描述氮的固定的概念,还能举例说出至少两种氮的固定的方式,像闪电固氮和工业合成氨。
3. 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例如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等。
4. 能说出氨的物理性质,像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且能准确写出氨与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可以描述铵盐的主要性质,像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还能解释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的原因。
6. 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够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能阐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且能解释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目标1的达成情况,如果能准确说出氮的存在形式和含氮物质就算达成。
2. 让同学们举例氮的固定方式,能说出两种及以上的就达成目标2。
3. 针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设置一些判断题,如“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错误),判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就算达成目标3。
4. 对于氨的物理性质,让同学们描述,描述准确就算达成目标4;对于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全对就算达成目标4。
5. 提问铵盐的性质以及解释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回答正确就算达成目标5。
6. 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对就算达成目标6。
7. 让同学们绘制氮循环简易图并解释其意义,图绘制正确且解释合理就算达成目标7。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事儿啊。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种花。
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买了一袋超级贵的肥料,说是能让他的花长得又大又漂亮。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氮的循环》教案4(鲁科版必修1)

氮的循环一. 教学内容: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根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根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响。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响:N2+O2=2NO ②与H2反响:N2+3H2=2NH3③与Mg的反响: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响,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3-2-1氮的循环导学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第一课时【课程导入】5min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提出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N2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准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3、了解NO和NO2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有何化学性质。
【自主学习】8min阅读P73-P761、了解生物固氮的主要过程,写出人工固氮(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NO和NO2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
3、如果直接用NO或者NO2化合生成HNO3,该怎么反应?【反馈精讲】8min1.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把氮元素从游离态别称化合态称为氮的固定,包括了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2.氮的氧化物比较:NO 与NO 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8min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人畜击毙。
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
请解释原因。
解释雷雨发庄家蕴含的化学知识。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土壤中矿物质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成为氮肥被植物吸收 。
这是氮的固定。
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反馈精讲】6min补充的重要化学方程式(考点): 4NO 2 + O 2 + 2H 2O = 4HNO 3 4NO + 3O 2 + 2H 2O = 4HNO 3【当堂训练】5min1.下列各项中,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作者:————————————————————————————————日期:第二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课前学案【旧知回顾】元素的游离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的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预习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2、氮的自然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_把空高能固氮人工化学固氮:反应的方程式仿生__________。
(2)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3、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1、氮的氧化物简介种类物理性质稳定性NO _____色气体,______溶于水中等活泼易与氧气反应生成___________NO2______色气体,____溶于水,有毒较活泼,易发生二聚反应N2O4____色气体较活泼,受热___分解N2O 无色气体较不活泼N2O3(亚硝酸酸酐)蓝色气体(—20°C)常温不易分解为NO、NO2N2O5(硝酸酸酐)无色固体气态不稳定,常温易分解2、NO、NO2的性质、制法(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因为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2或N2O4并不存在。
③NO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2和NaOH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原理:2NO+O2 =2NO2………①3NO2+H2O =2HNO3+ NO ………②①x 3 + ②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NO2的制取①实验室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课堂练习: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
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
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A.工业合成氨B.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C.动物尸体腐烂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E.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2.神七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
火箭起飞时看到一级火箭的中部会冒出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为了保证贮箱安全,由保险门自动开启所排出的部分氧化剂变化而来的。
用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以下反应可能发生的是( )A.N2 + O2= 2NO 2NO + O2= 2NO2B.N2O42NO2C.N2 + 4CO2= 2NO2+ 4CO D.N2+ 4H2O = 4H2+ 2NO23.将盛有12ml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是()A.1.2ml B.2.4ml C.3.6ml D.4ml课后练习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NO2B.NO C.O2D.Cl22、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3、盛满等体积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完毕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A.1/2 B.1/3 C.2/3 D.5/64、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C.合成氮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5、据估计,高空大气中的O2吸收紫外线可生成臭氧,臭氧可分解:O3 O2 + O。
臭氧与大气污染物之一的NO发生反应:NO+O3=NO2+O2,NO2+O=NO+O2,纵观这些反应可以看出NO是作()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干燥剂6、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工业上就是利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大量氮气的。
查阅物质的沸点表,得到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沸点如下:N2(—196°C)O2(—183°C)Ar(—186°C) CO2(—78°C)若将空气深度冷却液化,然后缓慢升温,沸腾分离,则最先分离出来的气体()A.氮气B.氧气C.氩气D.二氧化碳7、将充有20mlN2和N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残留气体1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是()A.1 :1B.1 :2C.1 :3D.2 :3 8、起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B.NO与O2反应生成NO2C.NH3催化氧化生成NO D.由NH3制NH4HCO3和(NH4)2SO49、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A.①B.②④C.①③D.②10、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2、HCl、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将此无色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气口一端出来的气体颜色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试管里仍然充满液体。
由此可知:(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
(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_____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
11、将amLNO、bmLNO2、xmLO2混合于同一试管里,将试管口倒插入水中,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气体可全部消失,则x对a、b的函数关系式)],([baxf是()A.2)(ba+B.3)2(ba+C.4)3(ba+D.5)4(ba+12、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 :4体积比充满一干燥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瓶中液面逐渐上升后,最终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接近于()A.0.045mol•L-1B.0.036 mol•L-1C.0.026 mol•L-1D.0.030 mol•L-113.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二次污染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如2NO + O2 = 2NO2就是二次污染物,由NO2导致的污染就是NO的二次污染。
下列物质:①SO2;②NO;③NO2;④HCl;⑤CO2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
④和⑤D.只有④14.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其主要依据是()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15.20世纪初,随着电影业、石油开采加工业、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城市面积、人口、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化学过程是:当汽车尾气产生的NO2在日光照射下分解成NO和O时,即开始光化学烟雾的循环,不断地产生O3,这个循环包括下列3个化学方程式,请补充化学方程式②。
(1)①NO2 =NO + O2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O + O2 = O3(2)写出以上三个化学反应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同学分别做实验制取A、B两种气体。
由于两人都用错了收集气体的方法,结果甲同学收集到气体B,乙同学收集到气体A。
试推断这两种气体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7.(04-广州)用仪器A、B和胶管组成装置收集NO气体(①仪器A已经气密性检查;②除水外不能选用其他试剂)。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