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2

合集下载

方剂歌诀2

方剂歌诀2

方剂歌诀基础部分一、解表剂1. 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6.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功用:辛凉宣肺,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人参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0. *香苏散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二、泻下剂11. 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 *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教材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教材
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则出 现痉病抽搐、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 弓反张等症。
针对这种阳明实热内盛,燥屎内结, 阴津亏损的病证,应急下实热燥屎,以 救阴液,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方解 大承气汤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相 须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为
以及穿孔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禁用本方。
? 药理研究证明,方中大黄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 作用,不耐高温,若长时间煎煮,泻下成分即 遭破坏,证实了仲景先煮枳实、厚朴, 后下大 黄的用法是非常可贵和正确的用药经验。
大承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胃肠无热结,或气阴 亏虚者均不宜用。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口腔脏器的严重梗阻、或有绞窄、坏死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佐: 枳实—破气散结 消积除痞
厚朴— 宽肠下气 消胀除满
行气导滞,消除痞满,助君以 下热结,不仅治疗兼证,通 过
二者调畅气机作用, 促进大便的排泄。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大承气汤
配伍特点
? 大黄 + 行气药并用,泻下力强; ?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 通因通用; ? 寒因寒用。
盛,迫津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至于热结旁流,自利清水,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 邪热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至。此种下利物色纯青 而秽臭难闻,更见脐腹疼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 热邪灼伤津液,津液亏损不能上承于口,则见口燥 咽干。
由于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阻, 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 —四肢 逆冷而胸腹灼热;

补脾方剂 2

补脾方剂 2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

脾旺者,气血亦旺;生机不绝,虽病可愈。

若脾虚,不欲饮食,则“谷气竭,命乃绝”。

凡病:能食者,易愈;恶食者,难疗。

因此,补脾是临证中十分重要、十分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补脾方剂有六首,即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汤、归脾汤等。

要想准确使用这些方剂,需知各方剂之间的共性与差别。

土者,滋生万物,养育万物。

五脏之中,脾居中,属土,生化气血,灌溉四方。

人体各部所需之气血,皆受供于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

脾气一虚,诸脏亦损。

气血两虚者,责之于脾;阴阳两虚者,责之于肾。

脾之为病,气虚为先。

少气则无力,故周身倦怠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并可兼见气短、胸闷、低声懒言等症。

脾气虚者,首选补中益气汤。

此方单刀直入,以人参、黄芪大补中气,佐柴胡、升麻等轻灵之品升举清阳,补中有升,补而不滞,乃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亦补脾气,然重在健脾运脾,通过补脾之虚以化生脾之气。

其病机特点在于脾虚不运,以食少纳呆、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症。

四君子汤气味浓烈,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滞,便溏、苔厚之症;参苓白术散气味甘淡,偏于脾阴不足,大便成型,欲饮、少苔之症。

另:久病脾虚之人,闻香气则欲呕,此时,补脾宜选用气味柔和之品,宜参苓白术散之类,而不宜选用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丸之类,以其香燥故也。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能温补脾胃。

凡饮食喜热,遇生冷则腹胀腹泻者,宜选此二方。

小建中汤药性温润甘缓,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还能缓急止痛,理中汤则专温脾阳。

论“补”之力,理中汤不及于小建中汤,论“温”之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焦虚寒兼气血不足以致胃痛、腹痛、心悸者,宜小建中汤;脾阳虚,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者,宜理中汤。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归脾汤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

脾气虚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心血虚则多梦失眠,心悸易惊,遇此症者,归脾汤主之。

苍术 方剂大全2

苍术 方剂大全2

苍术方剂大全2苍术黄连汤【处方】苍术(童便炒)、黄连(酒炒)、防风、升麻各等分,甘草(生)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痘后两目不开,两胞高肿而不流泪者。

【用法用量】每服1钱,蜜水调下。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苍术酒【处方】苍术30斤(洗净,打碎,以东流水3石浸20日)。

【功能主治】诸般风湿,疮疡,脚气下重。

【用法用量】去滓,以汁浸曲,如家造酒法。

酒熟任饮,不拘时候。

【注意】忌桃、李。

【摘录】《寿世青编》卷下苍术灵仙散【处方】苍术2钱5分,半夏1钱,南星1钱,白术1钱,黄芩(酒炒)1钱,香附子1钱,陈皮5分,茯苓5分,甘草3分,威灵仙1钱5分。

【功能主治】臂痛因痰湿而作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加生姜3片,水煎熟,食后温服。

【摘录】《杏苑》卷六苍术木瓜丸【处方】苍术1斤(米泔浸5宿,切,焙干,为末),木瓜1枚(瓷碟盛,饭甑内蒸烂,去皮核)。

【制法】取木瓜研如糊,拌苍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用黄蜡不拘多少于铫内熔,将药于蜡内拌匀,取出筛子内,纸衬滚过。

【功能主治】却老驻颜。

主【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酒任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八《仁斋直指》卷十:苍术难名丹【别名】茯苓苍术难名丹(《世医得效方》卷七)。

【处方】苍术(杵,去粗皮)500克(米泔浸一日夜,焙干)舶上茴香(炒)川楝子(蒸,去皮取肉,焙干)各90克川乌(炮,去皮、脐)故纸(炒)白茯苓龙骨(别研)各60克【制法】上药研末,酒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温补元阳,收敛脾精。

主元阳气衰,脾精不禁,漏浊淋沥,腰痛力疲。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缩砂煎汤,或粳米汤送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直指》卷十:苍术难名丹【别名】茯苓苍术难名丹、苍术丸【处方】苍术(杵,去粗皮)1斤(米泔水浸1日夜,焙干),舶上茴香(炒)3两,川楝子(蒸,去皮取肉,焙干)3两,川乌(炮,去皮脐)2两,故纸(炒)2两,白茯苓2两,龙骨(别研)2两。

方剂2和解方

方剂2和解方

逍遥散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各9g) 炙甘草 (4.5g) 生姜 薄荷
功效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胀痛,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 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者。
临床应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 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 弱者,均可加减应用。
来源 《伤 寒 论》
组成
柴胡 (24g) 黄芩 (9g) 人参 (9g) 炙甘草 (6g) 半夏 (9g) 生姜 (9g) 大枣 (4枚)
功效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临床应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 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 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 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第二节 和解方
概说 代表方剂
概说
一、定义
凡具有和解、调和等作用,治疗邪在少 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表里同病等病证 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 “和法”。Fra bibliotek、分类及代表方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解通里----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食道癌的中医治疗药方

食道癌的中医治疗药方

食道癌的中医治疗药方中医方剂1:【辨证】痰气火结。

【治法】清热解毒,消痰散结,破瘀。

【方名】加味开噎散。

【组成】雄黄1克,砂6克,山豆根12克,五灵脂12克,硼砂6克,芒硝30-60克,射干12克,青黛9克,鲜狗胆1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狗胆汁调水,分3天送服。

【出处】侯士林方。

中医方剂2:【辨证】痰瘀互结。

【治法】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方名】增损启膈散。

【组成】川贝母9克,郁金9克,当归9克,沙参9克,蜣螂虫9克,急性子9克,昆布9克,丹参12克,海藻12克,红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古今名方》 <食管癌>中医方剂3:【辨证】胃阴不足,胃气上逆。

【治法】补益阴血,降逆和胃。

【方名】半夏竹茹汤。

【组成】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旋复花12克,代赭石30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6克,沉香曲9克,豆蔻9克,川楝子9克,川朴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急性子15克,蜣螂12克,当归12克,仙鹤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方。

中医方剂4:【辨证】气滞中阻,胃逆呕吐。

【治法】理气降逆,解毒辟秽。

【方名】理气降逆汤。

【组成】干蟾皮12克,八月札30克,急性子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15克,瓦楞子30克,夏枯草15克,枸杞子30克,紫草根30克,苦参30克,生马钱子4.5克,生南星9克,公丁香9克,广木香9克,蜣螂虫9克,天龙丸15粒每次5粒,分3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上海龙华医院方。

中医方剂5:【辨证】气虚血瘀,毒邪侵袭。

【治法】化瘀解毒。

【方名】抗癌汤。

【组成】藤梨根60克,野葡萄根60克,干蟾皮12克,急性子12克,半枝莲60克,紫草30克,天龙6克,姜半夏6克,甘草6克,丹参30克,蛇舌草30克,马钱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骨三科方剂 2

骨三科方剂 2

61四黄膏(《证治准绳》)黄连黄柏大黄黄芩功效: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功效:祛风逐痰,散寒解毒,通络止痛主治:关节痹痛63 陀僧膏(《伤科补要》)南陀僧赤芍当归乳香没药赤石脂苦参百草霜银黝桐油香油血竭儿茶大黄功效:解毒止血主治:局部感染疼痛等。

64 金黄膏(《医宗金鉴》)天花粉姜黄白芷苍术制南星甘草大黄黄柏厚朴陈皮功效: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主治:感染阳证,跌打肿痛65定痛膏(《疡医准绳》)芙蓉叶紫刑皮独活生南星白芷功效:祛瘀、消肿、止痛主治:骨关节肿痛。

66 乌龙膏(《伤科补要》)[组成] 当归1两,赤芍药1两,官桂1两,大黄1两,生地黄1两,白芷1两,玄参1两。

功效:抽脓拔毒,去腐生肌主治:痈疽发背,疔毒疮疡,一切无名肿毒,(口善)唝头,疖毒,跌扑损伤,流注,诸毒恶疮之已破溃不能生肌收口;及臁疮,冻疮,烫伤,灸疮,杖伤,脚裂,杨梅毒久烂不收者;虎、犬伤,金疮,瘰疬。

67 象皮膏(《伤科补要》)真象皮当归壮年人发大生地龟板真麻油功效:主治:顽疮久不收口,脓水浸淫,浮皮湿痒,并不深腐之症;足胫湿臁久年不愈者。

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当归苍术牡丹皮苦参黄柏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软组织损伤后瘀肿疼痛,或风寒湿邪侵注,筋骨疫痛。

69万灵膏(《医宗金鉴》)透骨草鹳筋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没药血竭川芎红花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术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鹿茸虎胫骨藿香麻油黄丹功效:消瘀散毒,舒筋活血,止痛接骨主治:跌打损伤、骨折后期或寒湿为患、局部麻木疼痛者。

70 海桐皮汤海桐皮透骨草克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白芷功效:活络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疼痛。

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番木鳖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须功效:治一切蹦撞损伤,瘀血积聚。

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熟地黄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黄芪功效:清营养阴,益气除烦主治:创伤出血过多,或化脓感染病灶溃后,脓血出多,以致热燥不安,或晡热作渴等症73五神汤(《洞天奥旨》)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紫花地丁功效:清热利湿主治:用于附骨等湿热凝结而成者。

五十二病方 (2)

五十二病方 (2)

1,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柴胡(臣)前胡(佐)川穹(臣)枳壳羌活(君)独活(君)茯苓(佐)桔梗人参 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病机: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 2,‘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臣)黄连(臣)人参 甘草 大枣 半夏(君)干姜(臣):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3补阳还五汤:(当地凶人持红旗)当归尾(臣)地龙 川穹 桃仁 赤芍 红花 黄芪(君)。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

4百合固金汤:熟地(君),生地(君),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君)。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亏。

5贝母瓜蒌散:贝母(君)瓜蒌(君)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病机:燥热伤肺,浊津成痰。

6保和丸:山楂(君)莱菔子神曲,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7大承气汤:(小黄实普)芒硝(臣)大黄(君)枳实 厚朴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方剂学(二)-1

方剂学(二)-1

方剂学(二)-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总题数:58,分数:58.00)1.以下证候,不属于桂枝汤适应证的是( )∙A.汗出恶风∙B.发热头痛∙C.咳嗽痰稀∙D.鼻鸣干呕∙E.舌苔薄白,脉浮缓(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适应证包括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2.生脉散的功效是( )∙A.益气养阴,敛汗止咳∙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C.益气养阴,生津止渴∙D.益气生津,敛阴止汗∙E.益气健脾,养阴生津(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生脉散的功效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3.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 )∙A.活血祛瘀、温经止痛∙B.祛瘀通络,通痹止痛∙C.活血祛瘀,行气止痛∙D.活血祛瘀,疏肝通络∙E.活血祛瘀,养血清热(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4.黄土汤的主治是( )∙A.脾阳不足,所致大便下血或妇女崩漏∙B.脾阳不足,中气下陷之崩漏∙C.气血虚弱,血中所主之衄血∙D.脾肾两亏,不能固涩之尿血∙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所致大便下血或妇女崩漏。

5.参苓白术散主治( )∙A.脾胃气虚证∙B.脾胃虚寒证∙C.脾虚挟湿证∙D.脾虚食滞证∙E.脾虚痰湿证(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挟湿证。

6.定喘汤的功效是( )∙A.宣肺降气,祛痰平喘∙B.降气平肺,祛痰止咳∙C.辛凉宣泄,清肺平喘∙D.清泻肺热,平喘止咳∙E.解表散寒,化饮平喘(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定喘汤的功效是: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剂2

方剂2

A型题:* 1. 下列哪项不是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1分]A.大黄B.芒硝C.干姜D.芍药E.人参* 2. 功用为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方剂是:[ 1分]A.五仁丸B.黄龙汤C.麻了仁丸D.增液承气汤E.以上均不是* 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 1分]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辛凉宣肺,清热平喘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D.解表解寒,温肺化饮E.以上均不是* 4. 某患者,男,70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宜选用:[ 1分]A.温脾汤B.黄龙汤C.济川煎D.麻子仁丸E.大黄附子汤* 5. 某患儿,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治宜选用:[ 1分]A.银翘散B.败毒散C.升麻葛根汤D.柴葛解肌汤E.竹叶柳蒡汤* 6.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1分]A.麻黄、桂枝B.生姜、大枣C.麻黄、炙甘草D.桂枝、炙甘草E.芍药、杏仁* 7. 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汤证的病机:[ 1分]A.风寒外来B.毛窍闭塞C.卫郁营涩D.肺气失宣E.卫强营弱* 8. 某患者,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脉象沉实。

治疗宜选用:[ 1分]A.大黄附子汤B.大黄牡丹汤C.大承气汤D.温脾汤E.三物备急丸* 9. 服用含地黄的方剂,应忌食:[ 1分]A.土豆B.白菜C.山药D.萝卜E. 以上均忌* 10.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是:[ 1分]A.芫花、大黄、白芥子、大枣B.甘遂、大戟、大黄、大枣C.芫花、大戟、黑牵牛、大枣D.甘遂、大戟、芫花、大枣E.以上均不是* 11. 败毒散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 1分]A.阴虚外感风热之邪B.阳虚外感风寒之邪C.气虚外感风寒湿邪D.外感风寒,内有痰饮E.以上均不是* 12. 下列哪项不属于泻下剂的作用?[ 1分]A.通导大便B.荡涤肠胃C.攻逐水饮D.攻下寒积E.消食和胃* 13. 一般煎药用具最宜选用:[ 1分]A.铝锅B.铁锅C.砂锅D.铜锅E.以上均不宜* 14. 下列哪项不属于桂枝汤证的见症:[ 1分]A.头痛发热B.汗出恶风C.鼻鸣干呕D.苔白不渴E.脉象浮数* 15. 某患者,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鞭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方剂歌诀 (2)

方剂歌诀 (2)

.妙用竹沥豁痰丸,桔草射干茯苓前,归杏枳壳定咳喘,知天蒌冬配石斛。

冲和发背痈疽毒,冷热相凝此药敷,行气疏风能活血,紫荆独芷芍菖蒲。

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

二冬星贝茯神苓,菖志勾藤翘桔陈,制定饮名生铁落,丹玄参共酒煎吞。

金沸草能去表寒,涕清喷嚏咳痰涎,复花芥芍前胡草,法夏麻荆咳可全。

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膏,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

苁蓉菟丝覆盆归,川芎牡蛎与乌贼,五味防风芩艾床,肾气虚漏此方随。

升麻鳖甲治疫毒,蜀椒甘草雄黄涂,阳毒面赤斑如锦,咽喉脓肿望可除。

乌鲤鱼汤水气医,四肢浮肿橘桑随,白术葱茎赤小豆,先服鱼汤药后施。

妇人良方小温经,人参芎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

甘草附子汤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绕。

肝脉浮弦参甲榔,吴萸桔夏白沫痰,姜枳前胡宣肺气,神经痉挛用延年。

芍药勾藤木耳汤,苣蝎麻草李蚕僵。

痢久不愈阴血伤,驻车丸是最佳方,连胶姜炭当归入,虚坐努责腹痛康。

油脂粪便气阴虚,沙麦连梅芍草参。

五法合一甲亢汤,芍梅木瓜柴莲肉,沙麦石斛同白术,和阳熄风用桑栀。

补肝病久虚弱症,归芎熟地木瓜宜,萸肉山药五味子,独活白术共枣仁。

荆防肾炎赤芍药,半莲舌草槐地榆,湿热之毒壅三焦,苔腻脉滑肿胀消。

滋水清肝六味增,柴芍栀归酸枣撑,滋阴降火清肝热,阴虚齿衄此方珍。

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

苍耳散治鼻渊病,苍耳辛夷芷薄葱。

取渊汤中玄母归,柴胡山栀辛夷并。

化肝煎将肝气化,青陈白芍效不差,泽泻利浊土贝母,丹皮栀子结热下。

枇杷清肺枇杷叶,参草黄连桑白皮,黄柏同煎食远服,肺风讽刺尽皆宜。

消痤汤用升麻君,牛角生地共为臣,白皮白芷白附子,黄柏草蟾芩枇杷。

行滞畅便姜连梅,青皮木香榔壳宜,楂曲莱菔生白术,温清泻燥法兼施。

竹皮大丸呕而烦乱乳中虚,二分石膏与竹茹,薇桂一分草七分,枣丸饮服妙徐徐。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03 泻下剂-润下-济川煎
组成
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方中肉苁蓉味为君药。当归、牛膝共为 臣药。枳壳、泽泻、升麻共为佐药。诸 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 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 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 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3.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03 泻下剂-温下-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 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与主治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 芍 桃仁 生甘草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 ,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 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
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0g)牡 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0g) 木香(6g)水煎服 。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主治: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 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 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 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方剂学第2章

方剂学第2章
• 服用方法:三承气汤、十枣汤的服法
• 二、讲究用法和用量 厚朴用量倍于大黄;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运用
•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附方
• 1、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用: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 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 急后重者。




│过食辛热厚味┘
├→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或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频数
方解
君 麻子仁 润肠通便 ┌ 杏仁 1、降肺气;2、助君药润肠
臣┤ └芍药 滋阴柔肝(肝木得养,不克脾)土,脾得健运 ┌枳实 消痞破结 │
佐┤厚朴 下气除满 │ └ 大黄 通下行便
臣┤
└ 牡丹──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佐┐
┌ 清利湿热
├ 冬瓜子─┤
使┘
└ 排脓散结
运用
•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
脉滑数。
•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
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温下
概述
• 含义: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 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里寒实证。
• 寒积里实证
•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 • 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 • 寒实佐证——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
┌附子 ── 1温里散寒,2制约大黄之寒。 │ 君┤ │ └大黄 ── 荡涤积结(去性取用)。

古今名方补充方剂2

古今名方补充方剂2

古今名方补充方剂2“金佛手丸”治疗胃脘痛脾胃病为一临证常见疾病。

其中尤以胃脘痛为多。

中医治此,确有良效,用药并无神奇,辨证施治而已。

唯胃脘疼痛,易愈易复,久服汤药,颇为繁琐。

余乃汇聚古方,而略参己意,配制成丸,名曰“金佛手丸”。

应用40 年,治验颇多,尚称满意,特公诸同道:【组成】台党参10克,土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广陈皮10克,广木香10克,法半夏10克,云苓皮20克,缩砂仁6克,旋复花10克,生赭石10克,马尾连8克,吴茱萸6克,干百合30克,台乌药15克,金铃子10克,元胡索10克,炒稻芽10克,炒谷芽10克,焦六曲12克,生枳实8克,中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炒内金8克,炒秫米12克,醋青皮10克,炒枳壳10克,火麻仁18克,佛手片10克,莱菔子10克,玫瑰花8克,代代花8克,荷梗3克。

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1日2~3次,每次1丸,白开水送服。

忌辛辣没粘食物。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行气,宽中润肠。

【主治】胃脘疼痛,痞胀呕恶,纳差便干。

【按语】本方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湖南名医欧阳锜研究员经验方。

方中以香砂六君子为主,合旋复代赭石汤,左金丸、金铃子散、平胃散、百合乌药汤等方。

更加佛手、代代花、玫瑰花舒所。

内金、神曲、谷稻芽、莱菔子消导。

秫米化湿。

麻仁润肠。

虽无深意,却亦平妥。

燮枢汤《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组成】北柴胡9~15克,炒黄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茜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白天与睡前各1次)。

【功能】调肝和胃,燮理阴阳。

【主治】凡较长期间具有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部胀满,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的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肺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血瘀诸证。

常用方剂方歌2.

常用方剂方歌2.

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6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 苓桂术甘汤(《金匱要略》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0 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溶坩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景岳全书》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14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7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表里双解汤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谓。

第二节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二)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平胃散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二母:知母+贝母)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黛蛤散:青黛+蛤蚧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7肺阴亏虚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第三节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小青龙汤2热哮证——定喘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和生脉饮加减回阳急救汤:四、五、六,姜香肉(四逆汤,五味子,六君子,生姜、麝香、肉桂);生脉散(二)缓解期6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7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熟地、当归第四节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甘麻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
A.芍药
B.大黄
C.杏仁
D.芒硝
E.
A.禹功散
B.十枣汤
C.温脾汤
D.黄龙汤
E.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D.肺化饮
E.
A.羌活、独活
B.苏叶、桔梗
C.生姜、大枣
D.荆芥、白前
E.
A.麻疹已透
B.疮疡已溃
C.虚性水肿
D.吐泻伤津
E.
A.桑菊饮
B.银翘散
C.败毒散
D.再造散
E.
A.败毒散
B.大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
D.大黄牡丹汤
E.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湿证
D.风寒犯肺证
E.
A.土豆
B.白菜
C.山药
D.萝卜
E.
A.旋复花
B.龟板
C.鳖甲
D.阿胶
E.
A.柴葛解肌汤
B.加减葳蕤汤
C.升麻葛根汤
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E.
A.葛根、半夏
B.前胡、茯苓
C.木香、枳壳
D.桔梗、甘草
E.
A.桔梗、荆芥
B.白前、百部
C.陈皮、甘草
D.前胡
E.
A.清暑益气汤
B.桂苓甘露饮
C.银翘散
D.香薷散
E.
A.外感风寒,内有水饮
B.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C.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D.内有蕴热
E.
A.温下
B.逐水
C.寒下
D.逐瘀
E.
A.五仁丸
B.黄龙汤
C.麻了仁丸
D.增液承气汤
E.
A.桂枝汤
B.败毒散
C.参苏饮
D.再造散
E.
A.冬瓜仁、杏仁、甘草
B.冬瓜仁、枳实、桃仁
C.冬瓜仁、桃仁、甘草
D.
芒硝 E.
A.生石膏
B.生牡蛎
C.砂仁
D.饴糖
E.
A.桑菊饮
B.银翘散
C.柴葛解肌汤
D.升麻葛根汤
E.
A.空腹服
B.食前服
C.食后服
D.临卧服
E.
A.银花、连翘
B.苏叶、白芷
C.赤茯苓、甘草
D.黄连、白术
E.
A.恶寒发热
B.头重身痛
C.汗出口渴
D.舌苔白腻
E.
A.大枣
B.大枣
C.大枣
D.芍药、生甘草、人参、大枣
E.
A.干姜、半夏
B.细辛、五味子
C.麻黄、桂枝
D.芍药、炙甘草
E.
A.大黄附子汤
B.大黄牡丹汤
C.大承气汤
D.温脾汤
E.
A.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C.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D.痰止咳
E.
A.肺痈初起
B.肺痿初起
C.肠痈初起
D.痢疾初起
E.
A.防风、川芎
B.羌活、白芷
C.苍术、细辛
D.荆芥、苏叶
E.
A.自来水
B.蒸馏水
C.井水
D.泉水
E.
A.薄荷
B.羚羊角
C.磁石
D.麝香
E.
A.参苏饮
B.败毒散
C.再造散
D.桂枝汤
E.
A.止嗽散
B.麻黄汤
C.参苏饮
D.小青龙汤
E.
A.大承气汤
B.大黄牡丹汤
C.增液承气汤
D.黄龙汤
E.
A.头痛发热
B.汗出恶风
C.鼻鸣干呕
D.苔白不渴
E.
A.羌活、独活
B.桔梗、甘草
C.柴胡、前胡
D.茯苓、川芎
E.
A.连翘
B.薄荷
C.芦根
D.杏仁
E.
A.大黄
B.枳实
C.芒硝
D.枳壳
E.
A.11
B.12
C.13
D.14
E.1
A.外感风寒表证
B.外感风热表证
C.水肿有表证
D.麻疹已透病证
E. 证
A.银翘散
B.败毒散
C.升麻葛根汤
D.柴葛解肌汤
E.
A.武火急煎
B.文火久煎
C.先武后文
D.先文后武
E.
A.前者偏于解毒,后者偏于化痰
B.前者偏于透表,后者偏于宣肺
C.
于解毒 D.前者偏于止咳,后者偏于解表 E.
A.麻黄汤
B.败毒散
C.再造散
D.银翘散
E.
A.遍身大汗淋漓
B.上半身出汗
C.微汗
D.下半身出汗
E.
A.风寒外来
B.毛窍闭塞
C.卫郁营涩
D.肺气失宣
E.
A.温脾汤
B.黄龙汤
C.济川煎
D.麻子仁丸
E.
A.大便不通
B.频传矢气
C.腹痛喜按
D.脘腹痞满
E.
A.生石膏、知母
B.黄连、栀子
C.木通、竹叶
D.丹皮、黄柏
E.
A.老年体虚
B.孕妇、产妇
C.正值经期
D.病后伤津
E.
A.恶寒发热
B.头痛身疼
C.汗出恶风
D.舌苔薄白
E.
A.带盖瓦罐
B.带盖砂锅
C.搪瓷器具
D.带盖铝锅
E.
A.当归
B.升麻
C.人参
D.牛膝
E.
A.麻黄汤
B.桂枝汤
C.小青龙汤
D.九味羌活汤
E.
A.恶寒发热
B.肢体痠痛
C.口苦微渴
D.汗出恶风
E.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
A.麻黄
B.桂枝
C.杏仁
D.生姜
E.
A.大黄、枳实
B.大黄、芒硝
C.大黄、厚朴
D.大黄、桃仁
E.
A.参苏饮
B.再造散
C.败毒散
D.九味羌活汤
E.
A.大黄、芒硝
B.枳实、厚朴
C.生地、麦冬
D.人参、甘草
E.
A.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B.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
风化痰 E.
A.甘遂、大戟、芫花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B.严格掌握剂量,当从小剂量开始
C.空腹服用
D.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自养
E.
A.枳实
B.大黄
C.芒硝
D.厚朴
E.
A.杏仁
B.桂枝
C.麻黄
D.炙甘草
E.
A.阴虚外感风热之邪
B.阳虚外感风寒之邪
C.气虚外感风寒湿邪
D.
E.
A.桑菊饮
B.银翘散
C.止嗽散
D.败毒散
E.
A.大枣
B.大枣
C.大枣
D.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E.
A.桂枝汤
B.败毒散
C.止嗽散
D.桑菊饮
E.
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大青龙汤
D.桂枝汤
E.
A.大黄
B.芒硝
C.干姜
D.芍药
E.
A.禹功散
B.十枣汤
C.黄龙汤
D.大承气汤
E.
A.桂枝
B.芍药
C.生姜
D.麻黄
E.
A.通导大便
B.荡涤肠胃
C.攻逐水饮
D.攻下寒积
E.
A.人参
B.桔梗
C.茯苓
D.半夏
E.
A.铝锅
B.铁锅
C.砂锅
D.铜锅
E.
A.皮水
B.风水
C.阳水
D.阴水
E.
A.麻黄、桂枝
B.生姜、大枣
C.麻黄、炙甘草
D.桂枝、炙甘草
E. B型题: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