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抗争行动_理论模型_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

中国百年巨变文案中国百年巨变,见证了我们伟大国家的蝶变与飞跃。

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国经历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焕发出了生机与繁荣的新景象。

华夏大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发展轨迹,掀开了中国崛起的壮丽篇章。

以下是中国百年巨变的60个令人瞩目的里程碑:1. 辛亥革命:逐步废除封建制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的序幕。

2. 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大爆发,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变革。

3.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抗议,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新篇章。

4. 中国共产的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 南昌起义:中国红军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始。

6. 长征: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中国共产的力量,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7. 抗日战争:全民族抗击侵略,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8. 重庆谈判:中国共产与国民合作,为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奠定基础。

9. 人民政协成立:开创了中共与各民主派、各人民团体共同政治协商的新局面。

10. 中共七大:确立了中国共产的基本路线和工作方针,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11.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

12. 三大战役:平津、淮海、辽沈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国民政府力量的覆灭。

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繁荣、和平的主权国家。

15. 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援朝人员,宣示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坚定承诺。

17. 扎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举措,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和农村社会主义化的初步进展。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进行综述。

在将介绍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将详细讨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在舆情分析、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中的应用,以及社会网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在将展望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前景,并总结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国内社会网络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国内,应用成果,研究方法,舆情分析,市场营销,社交媒体,政府决策,前景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综述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到社会网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国内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社会网络理论在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成果丰富多彩,可以帮助舆情分析人员更好地了解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力,从而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市场营销领域,社会网络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分析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定向广告投放和产品推广。

在社交媒体中,社会网络的应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和体验。

社会网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网络理论更好地了解民意和舆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成果丰硕,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网络理论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为社会各界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2. 正文2.1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国内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

在社会网络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运用各种方法对社会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网络对抗的前世今生阅读札记

网络对抗的前世今生阅读札记

《网络对抗的前世今生》阅读札记一、内容简述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对抗的起源,探讨了早期互联网的安全挑战和防御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对抗应运而生。

文章描述了网络对抗的早期阶段,当时的技术主要聚焦于网络安全的基础防护和对恶意软件的简单识别。

随后进入网络安全攻防的快速演变时期,对抗技术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也日益广泛。

网络对抗技术的演变过程包括从简单的防御措施到复杂的系统安全框架的发展,以及从单一技术到多元化技术的融合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网络对抗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介绍了网络对抗技术的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

文章还提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才培养在网络对抗领域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网络对抗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文章使读者对网络对抗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网络对抗概述亦可称之为网络安全攻防战,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领域。

回顾网络对抗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其前世今生都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

网络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初期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起初的网络对抗主要是对单个系统的安全保护和对恶意软件的防御。

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崛起,网络攻击的手段愈发狡猾多变,攻击面也越来越广泛,促使网络对抗的技术和策略不断更新和复杂化。

当今的网络对抗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比拼,而是涉及到战略、战术、技术等多个层面的较量。

网络对抗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和组织,还包括国家间的对抗。

网络对抗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维护网络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重大课题。

网络对抗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网络安全攻防的各个方面,包括病毒防范、黑客攻击防御、漏洞挖掘与修复、数据加密与解密等。

这些技术在攻防两端都有其重要应用,对于进攻方而言,他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漏洞和弱点进行攻击;而对于防守方来说,他们需要了解最新的攻击手段,掌握先进的防御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抗争政治理论的三个研究视角

抗争政治理论的三个研究视角

抗争政治理论的三个研究视角作者:余俊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6期[摘要]社会稳定一直是政治学长久以来致力研究的问题。

抗争政治理论是社会问题的主要研究框架,它由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共同构成。

在抗争政治理论的形成过程之中,一共经历了三个研究视角。

分别是心理学研究视角、资源动员研究视角和相关性视角,三个视角相互弥补。

抗争政治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群众运动有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抗争政治;心理学解释;资源动员;相关性解释一、抗争政治理论的发展在西方学界,并没有所谓的统一的“抗争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al)”的理论研究,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内容: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和革命(Revolution)。

直到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和西德尼·塔罗(Sidney Tarrow)提出抗争政治的研究框架,从而将集体行为的研究纳入到一个框架范围之中。

“抗争政治”在他们的笔下被定义为发生在提出要求者(makers of claims)和他们的要求对象(objects)间偶尔发生的、公众的集体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a)至少某一政府是提出要求者或被要求的对象,或者是要求的赞成方,(b)所提出的要求一旦实现,将会影响到提出要求者中至少一方的利益时。

[1]中国学者对于抗争政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是政治因素,这是中国学者大多避而不谈的研究领域。

在传统映象里,社会运动就包涵了对于当前政权的一种否定假设,如中国学界将抗争政治定义为“群体性事件”一样,有着压抑该研究领域的威胁。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学者都是抱着严谨的态度寻求抗争政治爆发的原因和传播机制,而并非刻意站到弱者的视角指责政府的行为。

而且,一旦抗争政治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完全可以成为“群众路线”工作的理论依据。

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发展逻辑

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发展逻辑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进步逻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进步和普及,中国网络社会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社交场所。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搜索引擎与在线服务融合趋势
个性化搜索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搜索引擎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结果。同 时,在线服务也将结合用户的历史数据和行为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体验。
智能推荐
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数据和行为习惯,搜索引擎和在线服务将能够为用户推荐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和服务。这种智 能推荐将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动了网络娱乐产业的发展。
02
CATALOGUE
门户网站时代
门户网站概述及特点
门户网站定义
门户网站是指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的 网站,通常包括新闻、邮箱、搜索、 游戏、购物等功能,是用户上网的入 口和导航站。
门户网站特点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服 务全面、互动性强。
主要门户网站介绍
新浪
新浪网是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之 一,提供新闻、体育、娱乐、财 经等资讯服务,以及微博、博客 等社交媒体服务。
联网的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起步背景
改革开放背景
0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为互联
网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中国与国际组织、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科研与教育需求
03
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互联网有强烈需求,成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
搜狐
搜狐网是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之 一,提供新闻、邮箱、游戏、视 频等多元化服务。
网易
网易是中国知名的门户网站之一 ,提供新闻、邮箱、游戏、音乐 等多种服务,并拥有庞大的用户 群体。
门户网站盈利模式探讨
广告收入
门户网站通过展示广告获取收入,包括品牌广告、效 果广告等。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复杂网络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包括社交网络、生物网络、互联网、交通网络等,它们以复杂而多样的方式连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因此,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对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进行介绍,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节点间的连接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化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复杂网络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方法,如网络模型、网络动力学、网络演化、网络同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国内复杂网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推动复杂网络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其基本理论涵盖了图论、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等多个学科。

其基本构成元素包括节点(Node)和边(Edge),节点通常代表系统中的个体,而边则代表个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网络中的节点和边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决定了网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复杂网络理论中,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和度量指标。

首先是网络的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它描述了网络中节点连接数的分布情况,对于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

其次是网络的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它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的聚集程度,即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之间也成为邻居的可能性。

网络的路径长度(Path Length)和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等也是重要的度量指标,它们分别描述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社会学概论期末试题A卷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试题A卷及参考答案
A.吴文藻B.费孝通C.李景汉D.王同惠
10、下列理论,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是:
A.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B.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C.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D.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11、2002年6月,黑龙江省密山市实验中学为1500名学生接种乙脑疫苗。不久,一名学生身上发生皮疹,伴有头晕等症状,被医院确诊为疫苗注射后的身体反应。消息传开后,在20天里,不断有学生报告头晕、发烧、胃疼、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住院人数近1000人。经医生诊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问题。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
A.《自杀论》B.《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C.《社会分工论》D.《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非常注重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下列属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有:
A.统计调查研究B.实地研究C.实验研究D.文献研究
3、一般来说,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
A.人口B.物质环境C.精神环境D.物质资料生产能力
4、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并研究一些特殊人群,下列中属于“LGBTQ”群体的有:
最后,需要建立网络的安全和规则。第一网络自身的规则建设,例如一些人把其看成真实世界的扩展。社交网站会告知你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以及不要随便添加好友。网络供应商建立规则以确保秩序。第二,国家及其各职能部门的立法,以及网络警察和网络军队建设。第三,我国需要争夺互联网的控制与话语权,强调自主研发。第四,建立信任安全机制与系统升级。
3、一般来说,我们把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称为,与群体相比,其联系则较局限和松散。格兰诺维特把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感情,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成为强关系,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称为。
4、病人在将要去世时,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辅导员、社工等各领域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病人的疼痛,以及减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

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

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

( 王摘 自《 社会科 学) 2 0 1 3年 第 6期
孙 亮பைடு நூலகம் 文)
互联 网与当代 中国社 会抗争 的 新模式 : 运 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
在传统计划经济年代 , 个人与单位形成 了“ 制度 性依附” 关系( 华 尔德 , 1 9 9 6 ) 。通过 单位 制 , 社会 被 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改革开放后 , 市 民开始从“ 单位 人” 向“ 社会人 ” 转化 , 与 原有单 位 的利 益关 联渐趋 弱化 。而随着 经 济体 制 的 变迁 及对 私 有 产权 的保 障, 新型的居民社区开始大量涌现 , 并推动 了各种主 张权 利 的 业 主 维 权 抗 争 ( C a i , 2 0 0 5 ; 张静 , 2 0 0 6 ; R e a d , 2 0 0 8 ) 。 2 0世纪 9 0年 代 以来 , 业 主维权 运 动 陆续 在 北 京、 上海和广州 等城市 爆 发 ( C a i , 2 0 0 5 ) 。在各种 维 权议题中 , 业 主往往要 面对开发商 、 物业管理公 司或 者相关政府 部 门等 强大 的利益 主体 ( 张磊 , 2 0 0 5 ) 。 但 由于现行法律 和制 度 的不完 善 , 企 图通 过体制 内 手段 , 比如 自发成立业 主委员会进行谈判 , 或者 向相 关政府部 门、 人 大代 表 、 消委会 等反 映情况 , 甚至 以 法抗争等 , 都面临着巨大的 困难 , 且常常失效 ( 黄征 , 2 0 0 7 ; C a i , 2 0 0 5 ) 。无奈之下 , 非暴 力不合 作 、 贴 大字
社 科新 论
“ 对手” 的关 系 , 即资产 阶级 与无产 阶级 的划分无法 共享 自由和民主 的价 值 , 更 不 可能用 这些价 值来进 行彼此的约束 , 而对手则 可能产生共享 , 所 以他 的激 进 民主政 治实质 上是 , “ 竞 争型政治” ( a g o n i s m) 。这 种政治不仅反对 传统 马克 思 主义 , 也反 对保 守主义 的 自由主义 , 并试 图让 自由民主走 出保守主义 , 在他 们 看来 , “ 左派 的任 务 不是 放弃 自由民主 的意 识形 态, 相反 , 是在激进 的和多元 的民主方 向上 深化和扩 大民主” 。这种 民主的想象 绝不是 将人类 最 终从压 迫 中走 出来看作无 限延宕 的历史 剧 , “ 每一个 激进 民 主计划都 暗含着 社会 主义方 向, 因为它 必然要 终结 资本 主义生产关 系” 。这样一来 , 我们看 到的则是另 外一种形象 的拉克劳 、 墨菲 , 这是两位试 图推进 民主 事业 , 并将其理论 奠定在 当代 自由 民主政 治基 础上 的理论思考者 , 而 不是两 位在 马克 思 主义 文本 中进 行文字爬 梳 的“ 经 院主义 的马 克思 主义 者 ” 。应 当 说, 民主 的政治实践催生 了他们经过 马克思 , 而不是 相反 , 这也正是杰 拉斯批 判他 们反 对本质 主义最 终 会走 向相对主义时 , 他们很 委屈 的表示 “ 沉默 ” 的真

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军事技术与战争模式

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军事技术与战争模式

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军事技术与战争模式1.引言1.1 概述概述: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军事技术和战争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军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战争需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军事技术对战争模式的影响,并分析这一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同时,我们还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就这一革命性变革对军事战略的启示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规律,为未来的军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在正文部分中,将依次介绍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背景、军事技术对战争模式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结论部分中,将对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得出对军事战略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军事技术与战争模式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议题。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探讨在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下,军事技术对于战争模式的影响,以及这一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为军事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军事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和发展。

1.4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对军事技术和战争模式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事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军事模式和作战方式。

军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得战争变得更加精确、高效和智能化。

我们也分析了互联网军事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意识到,军事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军事力量带来了新的战斗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研究进展与本土化修正——基于文献的阅读和研究现状的反思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研究进展与本土化修正——基于文献的阅读和研究现状的反思
作者 简 介 :朱婉 菁 (1987一),女 ,浙 江温 州人 ,温 州 大 学法政 学 院讲 师 ,法 学博 士 ,主 要 从 事 网络 政 治 、 政 治 传 播 研 究 。
宁 夏 党 校 学 报 ·公 共 管 珲
实 现 共 同 的 价 值 诉 求 。 郭 小 安 提 的 “网络 抗 公 民行 动和抗 争 行 为 ;另一类 路 径则侧 重 考察 通
关 键词 :互联 网 ; 网络 行动 ;学术情 境 中 图 分 类 号 : D08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292 1(2018)02—073—09
一 、 相关概 念 的提 出 由于对 互联 网 的研 究 和应用 起步 较早 ,因此基 于互 联 网的抗 争政 治在 国外 已经 引 起 了 学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相 关 的 著 作 论 述 也 层 出 不 穷 。 而 从 一 些 文 献 如
“Broadcasters and Hidden Influentials in Online Protest Diffusion’’ “The Targets of
Online Protest” “Cyberprotest:New Media,Citizens and social movement”中 可 以 看 出 ,较 多 的采 用 了Online protest,online contentious politics,Cyber-protest等 不 同的 形 式对 网络抗 争行 为进 行 了定 义 。在英 文学术 共 同体 中 ,有关 互 联 网与这方 面 的著 作 主要 出 现 在 如 new media&societ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Society,Mass Communication&Society等学术 期刊 中 ,而 以往专 门探讨 社会动 员和抗 争 的学术期 刊 (比如 M0bilization,Social Movement Studies)在最 近 的研 究 中 ,也 对互 联 网的应 用 青 睐有加 。的确 ,作为新 的传 播技术 的互联 网 的面世 ,在西方 世 界社会 运动 中的作 用 日益显 现 ,它对 社会运 动 或政治 有着 何种影 响 ,以及 多大 的影 响力 ,这都 是研 究 者 所热 衷探 讨 的议 题 。美 国著名 社会 学 家托 德 ·吉 特林 (Todd Gitlin)时 隔二 十 多 年 在他 的著 作 《整 个 世 界都 在 看 》的序 言 中依 然 表示 : “直 到今 天 ,所 有 的运 动 (或许 是所有 的政治 )面 临的一个决定 性 的因素便是对 大众媒介 的依赖 。 ”Ⅲ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et
第 40 卷第 10 期
Oct., 2020
Vol 40 No 10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so as to lead domestic research into depth. [ Method / Process]
研究重要理论的研究应用及其展望” 的部分研究成果。 这 4 篇论文在分别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 协同演化理
论、 社会认同理论、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 ( UTAUT) 的源起及其演化之后, 还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信息系统
研究中的现状, 指出了信息系统研究中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的潜在领域。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文发现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
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文在简要介绍 UTAUT 的源起和发展后, 从技术采纳研究、 用户满意度研究、 技术持续
使用研究和技术推荐研究 4 个方面评述了 UTAUT 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缺乏纵向研究、
模型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认为增加动态分析、 引入丰富的调节变量等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Yang Xinyue Yuan Qinjian ∗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我们期望本期专栏的 4 篇研究论文可以贡献有价值的知识, 不仅为学界同仁学习这些理论提供一定的帮助,

《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的拆书稿

《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的拆书稿

写一篇《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的拆书稿,800

一、引言
1.1 网络治理引发的安全性和公平性问题
1.2 当前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网络治理经验
2.1 中国政府管理网络的积极态度
2.2 中国在实施网络治理中的具体行动
2.3 中国采用的增强安全的技术(如内容过滤)
三、中国成功的网络治理
3.1 促进网络伦理守则的结果
3.2 巩固国际合作的意义
四、网络治理的全球性和市场经济性挑战
4.1 网络治理受到市场和技术影响
4.2 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
五、对网络治理路径选择的建议
5.1 重视网络安全性
5.2 加强网络道德
5.3 加强国际合作
5.4 对新兴的技术保持开放态度
结束语:中国的网络治理经验可以为全球提供重要参考,未来
建立和发展网络治理都将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视网络安全性和责任。

互联网的网络战争

互联网的网络战争

互联网的网络战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战争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场新的战争形态。

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战争不仅成为现实,更成为了威胁国家安全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将围绕互联网的网络战争展开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剖析其特点、影响和应对策略,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新型战争形态。

一、互联网的网络战争特点网络战争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敌对行为,旨在通过网络攻击、防御和渗透等手段来实现军事、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上的目的。

与传统战争相比,网络战争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匿名性:互联网为匿名操作提供了便利,攻击者可以隐藏自身身份,使追溯和打击变得更加困难。

2. 全球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广泛,网络战争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冲突范围扩大,战争行为具有全球性。

3. 快速性:网络战争的攻击速度极快,可以在瞬间对目标造成巨大破坏,使防御方来不及做出有效应对。

4. 低成本:相较于传统战争,网络战争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任何人只要掌握相关技术,都有可能进行攻击行为。

5. 高度技术化:网络战争需要高超的技术支持,攻击者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安全知识。

二、网络战争的影响1. 国家安全威胁:网络战争的增加使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国家利益构成潜在危险。

2. 经济损失:网络战争对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涉及到财产被盗、金融体系瘫痪等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 反恐利器:网络战争在反恐斗争中具有独特作用,可以追踪恐怖分子的信息并精确打击,提高国家公共安全水平。

4. 社会稳定:网络战争的防御工作牵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能有效应对网络威胁。

三、应对策略1. 加强防御能力:国家和企业需加大网络安全投入,提升自身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威胁。

2.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网络战争不分国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至关重要,共同应对网络战争威胁。

第1章网络对抗综述

第1章网络对抗综述
(5) 1999年4月,美国《新闻周刊》透露,克林顿批 准了由美中情局实施的绝密计划:利用电脑黑客,通过 入侵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及其他领导人的外国银行账 户来颠覆这个政府。
第1章 网络对抗综述
(6) 1999年3月,南联盟及俄罗斯计算机高手成功 地侵入美国白宫网站,使该网站当天无法工作。4月4 日,贝尔格莱德黑客使用“宏”病毒对北约进行攻击, 使其通信一度陷入瘫痪。美国海军陆战队带有作战信 息的邮件服务器,几乎全被“梅丽莎”病毒阻塞。美 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因黑客 袭击而被迫中断3个多小时。从军事的角度来审视这些 事件,或许可以认为,对一个国家进行战略打击,点 击鼠标比抠动扳机更有效。
(5) 人民战争。未来的网络作战并非是单靠军人利用计算 机对敌军事信息系统进行的攻击,而是“所有具备网络攻击 能力的人”,对敌交通、金融、贸易、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全 面攻击,以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军民通 用性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关联性,使得网络作战力量趋于大 众化,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只要具 备网络攻击能力,都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战中一展身手。
第1章 网络对抗综述
1.3.2 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手段,其实质就是指利
用敌方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其电子设备的易损 性,通过使用网络命令和专用软件,进入敌方网络系统, 或使用强电磁脉冲武器摧毁其硬件设施的攻击。目的是通 过网络攻击形成网络优势,进而夺取制网络权,对目标信 息网络的关键主机、节点、网络,通过实施信息攻击,达 到破坏对方网络系统的目的。
第1章 网络对抗综述
(4) 鼠标点击就是扣动扳机。网络对抗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进行网上技术和信息支援,提供网络最新进攻技术和手 段,或者提供敌对网络的信息情报等;二是在网络部队指挥 员的统一组织下,直接参与网络作战。它改变了传统作战之 前人力和物力集中的方式,而是技能和智能的汇集,通过网 上点击鼠标的方式实现。这种形式的改变,意味着战前行动 将由人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

质性研究中的研究选题

质性研究中的研究选题

建立文献识与经验 – 方法的选择:一种还是多种? – 在思考过程中,文献库是否给你灵感?
• 思考可能的数据来源
– 通常文章不详细描述数据来源,专著可能会更加详细 – 获取数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这个阶段只需要识别可能的潜在数据来源 – 不要过分依赖某个特定的数据来源,比如你与某个机构的联系
– 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 什么是好的论点
– 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 – 可能正确,但是不至于过分显然的陈述 – 可以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
案例 1
公共政策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知
以北京承担奥运会/个人所得税政 策为例,公众(特定阶层)如何理 解该政策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论点?(如,阶层位置影响认识方式)
案例 2
• 根据你的时间、资源限制来选择合适的主题、方法和数据来源
如何查询文献
• 选择关键词与数据库 -> 搜索并筛选相关文献 -> 阅读文献 -> 调整 关键词与数据库,进入下一轮搜索
• 如何筛选文献:快速浏览摘要(导论与结论)并对其判断 + 研究者 + 出处(期刊/出版社) <- 你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公认的学者,有哪 些重要的期刊? • 如何选择数据库:留意自己常用的数据库 + 查询期刊所在数据库 • 一些常用的数据库:中国知网、Sage Journal、 Wiley、Taylor and Francis、Oxford Journals、Cambridge Journals、Proquest、EBSCO、 Elsevier、Spriner LINK、JSTOR • 一些可用的搜索引擎:中国知网、Scopus、上述数据库自带的搜索引 擎、Google Scholar • 如何知道本领域有哪些杂志和研究者:留意文章的参考文献

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

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

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社会结构紧张催生以负面为主的社会情感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直接导致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和爆发。

换言之,抗争主体的情感动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情感的社会行动者,抗争主体通过“悲情叙事”“身份展示”“戏谑表达”等情感动员策略,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参与,促成了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迅速生成,但它在生成过程中却产生了“网络空间中的情感暴力”“网络抗争诉求的煽情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情感”等情感后果。

为有效应对和处置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生成所带来的情感后果,加快建设社会结构正义、努力构建合理的“情感规约”以及培育正向情感类型等是值得尝试的情感治理理路。

标签: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结构紧张;情感动员;情感逻辑一、引言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抗争事件在我国多个领域和地区时有发生,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社会抗争出现了网络在线动员的倾向,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逐渐成为现实社会抗争性集群行为在网络空间中的延展和变种,且影响更大、破坏性更强。

从广义上讲,当下各类抗争性集群行为,均与互联网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都应被视为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但鉴于研究的准确和可操作性,本文所指的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是以网络空间为主要发生场域的抗争性集群行为。

而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但网络并未在其中发挥在线动员作用,或者网络仅作为新闻报道工具存在的抗争性集群行为,不在本文研究范畴之内。

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在概念上,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民,为改变不平等社会关系,在特定诱因刺激之下,或因某种结构性紧张,围绕敏感议题而产生的对对象化客体构成某种威胁、压力的网民聚集和意见强化。

①在形式上,包括围观、回复、顶帖、灌水、转发、人肉搜索等;它可能为自发,也可能受人组织,感性与理性時常交织其中,但大都会在现实层面产生影响。

目前,对于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主要有“社会结构心理失衡”范式、“理性主义选择”范式、体现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等。

网络战争分析报告

网络战争分析报告

网络战争分析报告摘要网络战争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全新形态的战争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攻击和防御。

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战争的定义、特点、方式和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战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 网络战争的定义网络战争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以获取、保护、挑战、改变、扩展和破坏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进行的一种新型战争形态。

网络战争的特点包括虚拟性、体系化、全域性和跨界性。

2. 网络战争的特点网络战争具有以下特点:2.1 虚拟性网络战争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战争,攻击和防御的主体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操作,而非传统战争中的实体部队。

虚拟性使得网络战争具有隐蔽性、伪装性和易被复制性的特点。

2.2 体系化网络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攻击、网络防御、网络情报收集和网络作战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战争体系。

2.3 全域性网络战争不受地理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网络空间的无边界性使得网络战争的规模和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对全球安全形势造成严重威胁。

2.4 跨界性网络战争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

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网络战争的方式网络战争的方式包括:3.1 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网络战争的核心手段之一,包括网络入侵、拒绝服务攻击、木马病毒等。

通过网络攻击,攻击者可以窃取信息、破坏系统、干扰网络正常运行。

3.2 网络防御网络防御是对网络攻击进行反制和保护的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认证等。

网络防御的目标是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持续运行。

3.3 网络情报收集网络情报收集是指通过网络手段获取他人的敏感信息和机密情报,用于分析和制定战略。

网络情报收集包括黑客攻击、监听窃听、间谍潜伏等。

3.4 网络作战网络作战是指在网络战争中,通过运用各种战略和战术手段,进行攻击和防御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2010#2CJS 第30卷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黄荣贵*作者:黄荣贵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社会行政系(Auth or:Hu ang Ronggui,Departem ent of Public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City Un iversity) E -mail:rghuang@.hk **本文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2006年曙光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规划基金项目(05JA840004)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SH 017)的资助。

(T his res earch w as suu pported by 2006/Daw n 0program of Shanghai M 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 sion &Shanghai Education Developm ent Fou ndation;and supported by H umanities &S ocial Sciances Research Annu al Program Fou ndation of M inistry of Edu cation of PRC (05JA840004),and Nation al Social Science Fou ndation (05CSH 017)).作者对上述资助深表感谢。

此外,作者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叶毅明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桂勇教授对本文所提的宝贵意见。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对抗争行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关于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研究也逐年增多。

由于这些研究分散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之间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归纳了互联网影响抗争行动的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此外,本文还回顾了在中国情景下的研究成果,包括互联网与抗争行动、市民社会发育等议题。

在此基础上,作者最后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 抗争 动员结构The Internet and Contentious Actions:Theoretical M odels,the China Experience,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H uang Rong guiAbstract :With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contentious actions,studies on this topic have been burgeoning.How ever,these studies are scattered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 nes,resulting in a lack of a coherent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framework,w hich has hindered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is research field.This paper review s the relevant studies and classifies three theoretical models regarding the Internet influencing contentious actions.In addition,with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Chinese context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and contentious a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society,the author presents a brief discussi on on #178#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the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Keyw ords:cont ention,the Internet,mobilization,st ructure一、导论自20世纪90年代起,新媒体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焦点议题。

比如,有研究者从历史的视角,全面回顾新媒体的发展,考察信息、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论述新媒体的新颖性(new ness),并尝试对新媒体的相关研究进行理论化(Chun et al.,2006)。

此外,政治学研究者对新媒体的政治含义展开了研究,其中来自美国的研究尤其广泛和深入(Davis& Ow en,1998;Bim ber,1998;2000;2001)。

随着研究的进展,社会科学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新媒体不仅能影响常规政治,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抗争政治的发展。

比如,有研究表明,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百多万市民上街进行抗议,其主要的动员、协调手段就是短信(Rheingold, 2002)。

其他的研究者也指出,在某些条件下,手机可以成为集体行动动员的手段和协调工具。

在众多的新媒体中,互联网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焦点,相关的研究包括不同的面向。

其中,互联网的社会政治含义(DiM ag gio et al.,2001)、互联网与市民社会的发展(Tai,2006)、互联网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Garrett,2006)等是核心的关注点。

互联网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

不少学者认为,互联网能促进公共领域的发育,是公民进行充权(empo w erm ent)的一种工具;此外,互联网有助于传播信息、协调集体行动。

因此,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常规政治与抗争政治(特别是跨国抗争政治)的景象。

然而,虽然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但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正如Brake(2005)指出,关于互联网影响抗争行动的研究尚不是很多,而Nip(2004)则坦言,我们对于互联网如何能有助于社会运动动员所知甚少。

甚至,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与抗争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运动研究中亟待关注的课题(Diani,2003)。

与此同时,关于互联网与抗争政治的研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视角。

一方面,多元化的视角为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分析工具,深化着人们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视角的存在也意味着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分析框##179社会#2010#2架,从而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体性分析框架的缺乏,类似研究之间很少有相互引用、借鉴和商推。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互联网与抗争政治(动员)研究方面尽早梳理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因为,这将有助于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Garrett(2006)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有开拓性意义的探索,他基于McAdam等(1996)学者提出的社会运动研究的理论架构,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较好的梳理,将互联网对抗争行为的影响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互联网作为动员结构0、/互联网作为政治机会0以及/互联网作为框架化(fr am ing)工具0。

然而,关于互联网通过何种机制影响抗争行为这一个问题,Garrett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互联网与抗争行为、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以及常规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更好地回答互联网如何影响抗争行为这个问题。

二、作为动员结构的互联网动员结构是社会运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指能够促进个人及组织参与集体行动的机制,比如社会结构与抗争手段等(M cCarthy, 1996)。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互联网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个人及组织参与抗争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可以被看做是抗争行动的动员结构。

回顾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主要从/信息流0、/社会资本0以及/公共舆论(及公共领域)0等角度研究互联网的动员作用。

(一)信息流作为动员结构:/工具性模型0与/心理学模型0之争辩信息流在动员中的作用常常被研究者提及。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信息流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机制是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中,Shah与他的同事(Shah,M cleod& Yoon,2001)突出了信息流的重要性;同时,他们指出,信息流的影响是有条件性的,因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具有不同的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对政治参与则具有不同的影响。

并且,基于对DDB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只有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互联网使用才会正面影响信任和##180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市民参与。

有的学者(Bim ber,2000)甚至强调,是信息流而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深刻的政治涵义。

实际上,互联网降低了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成本,从而增加了信息流,并最终对政治参与产生正面的影响。

后续的研究者基于对网页内容的分析发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信息流,而不同的信息流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目的(Rosenkrands,2004)。

在社会运动组织的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三类,即:以提供事实为导向的信息;以传播观点为导向的信息;以号召和动员为取向的信息。

在与信息流之作用问题相关的争论中,一个焦点议题是信息流如何影响参与行为。

争论集中在对两种不同机制的看法上,笔者称之为/工具性模型0与/心理学模型0。

持/工具性模型0观的研究者认为,信息能普遍促进参与,互联网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人们的参与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信息的受众特征没有关系。

此种见解所引申的结论是,所有的互联网使用者都更有可能参与抗争。

与之相对,持/心理学模型0观的研究者指出,互联网对参与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受众的心理特征,比如政治兴趣等。

在该模型中,信息被认为仅仅是/刺激源0,而互联网用户并不是被动的,用户可以决定浏览何种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过滤,只有当信息与用户的性情偏好产生共鸣,才会促进用户参与抗争政治。

换言之,在信息流与用户之间具有交互效应。

上述两个理论模型都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但是似乎/心理学模型0的经验基础更为稳健。

T olbert和M cneal(2003)通过对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的选举数据的研究发现,一般来说,互联网用户确实更加积极参与选举以及其他的政治活动,只有1998年是个例外。

他们解释说,因为1998年是中期选举,所以不足以引起民众的兴趣,从而导致了互联网使用与参与行为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这一发现似乎同时为/工具性模型0与/心理学模型0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