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状况严峻,呈现出土地流失、农田缩减、土地荒漠化等表现。

因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了解并挖掘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我团队顺利开展了一项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调查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是我国全境,涵盖了城乡耕地、旱地、滩涂、沼泽、林地、山地等。

2. 调查方法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实地勘探、遥感技术、网络地图、专业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地形图、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 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江南、东北等地区。

其中,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坝上地区、沼泽地等是我国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的代表性类型。

(2)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土地流失、耕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影响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地肥力、水资源等的差异性,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针对以上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的因素,此次调查重点提出以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措施:1)加强耕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

2)推进耕地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升耕地利用率和产值。

3)完善耕地资源管理法规,加强耕地利用权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生态破坏。

5)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股份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增加农民收入。

6)借助遥感技术、数字地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精度和效益。

三、调查结果1.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经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和勘测,我们初步估算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23亿亩,其中优质耕地后备资源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土地保障。

浅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

浅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

产能经济377浅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尹建雄 马龙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摘要:伴随着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缺乏,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促进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的勘测和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主要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容;方法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识别码:C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6-0377-01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用途占地增多和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土地资源的使用越来越紧张。

特别是对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依据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开发土地和改良用地等方法,将一些非耕地资源转变为耕地资源,在改善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也提升了耕地的生产力。

因此,要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为耕地资源面积的扩大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可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评价的内容从2014年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后,通过近几年对土地利用和开发的整治,使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

上次的调查评价结果已经不能完全的反映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也不能满足目前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摸底工作。

1.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的时候,先要建立起参照耕地变更调查的数据资料库,在通过使用航空影像技术来获得调查评价对象的相关数据资源,再确定调查评价图斑的情况,还要注意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确认工作。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要参考土壤普查和农业普查的相关资料,利用GIS 技术来建立评价单元,并且通过使用限制性因子方来对图斑耕地性能做出比较全面性的评估。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的不符评价都会断定属于不宜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情况、潜力和问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目的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

提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3. 调查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图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野外调查:实地勘察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利用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潜力和问题。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乡镇的山区和边坡地带。

其中,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占总耕地面积的30%。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供应情况经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水资源供应也比较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3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

耕地后备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适当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建议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非农业用地占用和污染。

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6.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情况和利用模式等关键信息。

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总结范文

耕地后备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结。

一、耕地后备资源现状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盐碱地、滩涂、荒山、荒坡、荒滩等。

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4亿亩,其中盐碱地面积最大,约占70%。

这些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成效1. 改良盐碱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推广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提高盐碱地利用率。

如吉林西部地区通过河湖连通、以水改土、科技赋能等绿色治理措施,使一度生态恶化的西部重现水草丰美、候鸟翔集的生态底色,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粮食产能增加上亿斤。

2. 滩涂开发利用:我国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通过围垦、吹填等手段,将滩涂转化为耕地。

如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围垦、吹填等方式,新增耕地面积近30万亩。

3. 荒山、荒坡、荒滩治理:我国西部地区荒山、荒坡、荒滩资源丰富,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

如甘肃省张掖市通过实施“绿色丝绸之路”工程,将荒山、荒坡、荒滩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4. 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后备资源不被侵占。

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土壤改良、盐碱地治理、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 资金投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3. 生态环境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展望未来面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向高质量发展。

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以睢宁县故黄河沿线五镇为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

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

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1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1.1 自然条件睢宁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1′~118°10′,北纬33°40′~34°10′之间,土地总面积约为1769平方公里。

故黄河沿途经过睢宁县北部五镇(双沟镇、王集镇、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其在睢宁境内总长度约为6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

解放后,故黄河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是一条悬河。

故黄河两岸有3-7km宽度不等的高亢地带,其中约有11万亩的低滩洼地和飞泡沙土荒地,另有10余万亩滩下中低产田,低于黄河底标高,形成滩上旱不能灌,滩下涝不能排的局面。

而其产量则徘徊在300-500斤,甚至有的地块有种无收。

沿岸两侧由于乱耕种、乱取土、乱挖鱼塘,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沿线村落较多,但区域路网较少,交通不便,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2 经济条件故黄河途经睢宁县五个镇区,沿线行政村135个,总人口37.89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28.5%。

沿线五镇面积约为63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36%。

2012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1亿元,在全省上升6个位次,居第38位,同比增长34.3%,增幅居全省第8位,分别高于全省、苏北21.4、12.2个百分点。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400元。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范文精简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范文精简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耕地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战略储备,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本报告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和分析。

2. 调查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未利用或潜力较大的土地资源,为合理规划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 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了解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 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 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面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各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遥感数据等相关资料,为后续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2. 遥感影像解译: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对潜在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

3. 地面实地考察:选择具有潜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土地的实际状况和利用潜力。

4. 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5. 结果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各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6. 建议提出:根据调查结果和评估分析,提出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4. 调查结果4.1 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质量经过调查评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达到了X万亩。

其中,X%为可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X%为需要进行改良和治理的土地。

4.2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X省、X区和X市等地。

其中,X省的耕地后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总量的X%。

4.3 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后备土地投入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

5. 建议与措施基于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1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1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附件1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提纲
报告应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素材,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论述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潜力,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与措施。

分析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等。

二、耕地后备资源综述与评价。

包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和含义,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分布特点等。

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与制约因素分析。

对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总体分析,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等限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包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需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对策建议等。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逾8000万亩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逾8000万亩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逾8000万亩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国土资源部28日发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

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

中国2014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长冯文利当日在北京介绍称,当前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五方面特点。

一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区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市之和仅占全国的15.4%。

二是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

本轮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相比上一轮减少了近3000万亩,同口径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8183.77万亩,减幅达到74%。

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10个省市减少幅度超过90%。

这反映出,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开发,当前再继续全面推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利用的工作基础已经不再具备。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大多数呈零散破碎分布。

中国零散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占后备资源总量64.7%,且分布较为广泛。

四是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仍以荒草地占后备资源总面积的64.3%、盐碱地占12.2%、内陆滩涂占8.7%和裸地占8.0%为主。

集中连片的后备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稍有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五是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307.18万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1.1%。

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26万亩,且分布极不均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耕地资源逐渐减少。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耕地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调查方法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a) 归档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过去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和管理措施;b)田野调查:走访现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其土地质量、利用状况和管理情况;c) 数据收集:收集和整理了耕地资源调查数据,包括面积、地理位置和土地利用历史等信息。

3.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面临以下问题和矛盾:a) 耕地后备资源总体减少: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b) 土地质量下降: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土地质量低下,存在土壤退化、盐碱化等问题;c) 土地利用不合理:一些耕地后备资源被随意开垦、滥用,导致浪费和环境破坏。

4.问题与挑战分析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和不合理利用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5.建议与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耕地后备资源,以下是一些建议与对策:a) 加强土地整治工作:通过修复和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土地退化和盐碱化;b) 调整耕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c) 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严格限制非农用途对耕地的占用;d)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耕地保护和管理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和奖励;e)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强调耕地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利用。

6.结论耕地后备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实施方案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工作。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 人、时间节点和完成标准。
强化技术保障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调查评价理和发布调查评价成果,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 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制定评估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结果进行客观、 公正的评估。
定期检查和评估: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数据分析:对汇总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资源分布、质量评价和开发潜力等 方面的分析。
成果推广: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推广耕地后备资源 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
下基础。
收集数据和资 料:通过多种 途径和渠道, 收集相关数据 和资料,包括 但不限于土地 利用现状、土 壤质量、水资
源状况等。
现场调查和采 样:对选定区 域进行实地调 查,包括地形 地貌、植被覆 盖、水资源状 况等,并进行 土壤、水资源 等采样工作。
实验分析和数 据处理:对采 集的样品进行 实验分析,获 取相关数据, 并进行数据处 理和分析,为 评价提供科学
评价范围:对调查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土 地资源
调查内容:后备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权属等情况
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的等级和限制因素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开发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开发分析

前 ,异 地补充耕地 的可能性越 来越小 ,已经成为我市 经济
发展 的巨大瓶颈 。因此 ,要全 力抓好耕地后 备资源调 查, 摸清底 数,做到定量 、定位 、定性 ,彻底解 决我市耕地后 备资源底数 不清 、位置 不明 、质量 不定等 问题 ,最终指导 全市土地 开发、复垦 、整理工作 的有序推进 ,探索建设 占 用耕地本地 补充的道 路。
1 . 3 调查 意义
此 次 调 查 以 土 地 详 查 、 土 地 利 用 更 新 调 查 及 第 二 次 全
国土 地调 查等 成 果 为基础 ,摸清 全市 耕 地后 备 资源 的类
型 、数量 、质量 和分布情 况,分析土地 开发 、复垦 、整理 适 宜性 及 其对 生态 环 境产 生 的影 响 。提 出整 治开 发 的措 施 ,为进一步土 地开发 、复垦 、整理提供 基础信息 ,同时 也 为制 定土地 开发、复垦 、整 理专项规划 和项 目评估 、立 项提供依据 。
其 中岔 头镇 、陈庄 镇 、燕 川 I 乡、寨 头 乡其他 草 地面 积共 1 4 6 6 1 5 . 7 8 公顷,约 占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 的8 7 % 。
新 乐市 境 内3 亩 以上 的耕 地后 备 资源 有2 3 0 块 ,面积
1 . 2 调 查任 务

是实地 查清 全市各县 ( 市 )耕地后 备资源 的位 置、
2 0 1 3 年第3 5 期
( 总 第 2 7 8 期 )
咿 黧 南 毂 垫 誊 淳
( C u m u l a t i v e N t y O N . 3 O 5 . 2 0 1 3 2 7 8)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开发分析
孙天榨
( 河北 省石 家庄 市 国土 资源局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0 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说明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情况,并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及建议,以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调查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的耕地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农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掌握以下信息:- 当前耕地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 耕地质量状况及土壤肥力评估;- 耕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

3. 调查方法3.1 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耕地信息。

通过面对面访谈和方式访问等方式,我们向农户了解他们的耕地面积、种植作物、施肥情况等信息。

3.2 数据收集此外,我们还从相关部门和农业统计数据中心获取了一些耕地资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农业用地面积、土壤质量评估结果等。

3.3 实地考察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耕地资源情况,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走访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我们对耕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4. 调查结果4.1 耕地面积和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目前本地区总耕地面积为公顷,其中平原地区占比约%,山地和丘陵地区占比约%。

耕地主要集中在城市附近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一些偏远山区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

4.2 耕地质量状况我们对部分耕地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估,结果显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

约%的耕地土壤pH值适宜种植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标准要求。

然而,也存在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不足、缺乏某些矿质元素等问题。

4.3 耕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查显示,本地区耕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其中最主要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种植新的作物,如果树和蔬菜等。

5. 建议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土壤肥力调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提高耕地质量;- 提倡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鼓励农户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避免单一作物过度种植导致土壤衰退;- 推广农业技术和先进种植模式,引导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1-引言本文档是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旨在汇报调查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全面了解,并为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做出重要的参考。

2-调查目的和背景2-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 调查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3-调查范围和方法3-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将涵盖目标地区的所有耕地及其周边的潜在耕地,包括已利用的耕地和未利用的耕地。

3-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卫星遥感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水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卫星遥感技术帮助我们获取了目标地区的空间信息,并进行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分类。

此外,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和信息。

4-调查结果和分析4-1 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对目标地区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评估了土地的质量。

结果显示,目标地区主要分布有农田、草地和林地等土地类型。

其中,农田是最主要的耕地类型,土地质量普遍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4-2 潜在耕地筛选在已利用的耕地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利用的潜在耕地。

根据土地类型和质量评估,我们筛选出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耕地。

这些耕地具有合适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4-3 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土地规划和利用建议:●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潜在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

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

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土地后备资源的整治重点在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够开垦或复垦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而破坏废弃的废弃压占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

1.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忻州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现状表总结: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看出,在各县区中,耕地比例均不大,相对较少,并且均低于40%,有些县区甚至低于30%,其中,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只有13%、18%、19%,耕地面积很小。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县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多数县区多达30%,代县有一半的未利用地。

这些都十分影响耕地的经济效益,因此,忻州市的未利用地较多,需要大力开垦、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2.耕地后备资源分析首先明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的对象:宜农荒草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宜农盐碱地、裸土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或难以利用的,一般只生长天然盐碱植物和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荒滩地(可开发利用的宜农滩涂地);其他未利用宜农土地。

忻州市各县区未利用地类型面积比较通过对忻州市各类型土地使用面积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在众多类型的未利用中,可以作为后备资源的主要是荒草地一项,从各个地区看,忻州市总体荒草地占未利用地的比例为71.21%,以下几地比例较高,繁峙县96.83%,代县95.43%,河曲县94.32%,五台县92.9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要。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具有较好土壤质量和较高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耕地的更新和补充。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从5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首先,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资源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通过地形、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潜在的后备资源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级和划分。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选定的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样点采集工作。

我们对土壤质量、地形特征、水分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同时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周边的农田利用情况、水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后备资源点的耕地潜力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我们对一部分后备资源点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旨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我们在试验区域选择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等,并进行了多次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适合改良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第四阶段,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对后备资源点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调查,可能无法代表全国情况。

其次,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对所有的后备资源点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可能有些可行的措施未能得到验证。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和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该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调查和评价,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土地支撑。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全面了解全国各地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为粮食生产提供可靠的土地储备。

2.任务:(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通过地面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和类型。

(2)评估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结合土壤质量、水源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确定其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利用方式。

(3)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其利用率。

(4)制定区域性耕地后备资源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规划,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步骤与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地理分布,确定调查的省份和区域。

(2)地面实地调查:派出工作组,对各地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实地勘查和调查,确定土地面积和可利用程度。

(3)遥感技术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面积、难以实地调查的地区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和分类,补充完善调查结果。

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质量、水源情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2)评估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如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利用方式。

3.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1)政策制定: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求。

(2)建立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工作的落实。

(3)培训和宣传: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相关部门和农民的保护意识,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某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情况,为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次调查工作的背景是为了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工作涵盖了某地区全境的耕地资源情况,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

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对样本地块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及农户的访谈,获取了全面的耕地资源数据。

三、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该地区总耕地面积为10000公顷,其中有70%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20%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10%的耕地用于生态农业和其他用途。

在耕地利用强度方面,该地区约有60%的耕地利用率较低,仅占用了20%的耕地面积,存在浪费现象。

该地区还存在着一部分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存在一部分农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利用这些土地资源。

农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土地利用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五、通过对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我们了解到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发现了潜在的改进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供需情况分析

农业供需情况分析

农业供需情况分析中国农业供需情况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持续推进,中国农业供需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农产品供给、需求结构以及问题分析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农业供需情况进行分析。

一、农产品供给情况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总产值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定比例。

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农产品供给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田质量下降、农产品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产量不稳定,供给能力有限。

二、农产品需求结构分析中国农产品需求结构多样化,既包括城市居民对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也包括农村居民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原料的需求。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同时,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饲料需求也在增加,这对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产品消费及消费结构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一直保持增长。

然而,农产品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粮食消费是农产品消费的主要部分,但实际上,鲜活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等高值农产品的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此外,农产品的加工和制品消费也成为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农业供需差距问题分析尽管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业供需差距问题一直存在。

一方面,农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存在着知识、技术、设施等不足,导致部分农产品无法按照市场需求的要求生产,供给结构不理想。

五、农产品流通问题分析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损耗和销售不畅。

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运输、储存、处理等环节存在问题,加剧了农产品的损耗。

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价格波动大,造成了农民的收益不稳定。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生态难题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生态难题

[ ] [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

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其中,新疆的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面积为331.91万公顷;其次为甘肃,面积为75.08万公顷。

二者合计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数的55.42%。

南方和东部的耕地后备资源较少,拥有滩涂较多的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占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

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的52.25%,山西、陕西、甘肃占全国的12.03%。

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中,滩涂、苇地等湿地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滩涂、苇地、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极度生态敏感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垦的荒地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东北、西北地区,其产出能力明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形成了东部优质耕地减少、西部质量差耕地增加的局面。

研究表明,仅1985-1999年间,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就向西北移动28.337公里,生态背景质量下降2.52%。

水土资源配置形势趋于恶化。

目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拥有全国62%的耕地,但水资源不到全国的20%。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但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8%。

生态环境“决定”耕地后备资源多少与优劣据调查测算,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20100万亩),其中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约600万公顷(9000万亩),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

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物质投入,不包括机械投入、活劳动投人、运输成本以及农业税;耕地收入仅指粮食作物
原生产成本较低,相对来说这些地区的农业仍属于粗放型农业。
的收入。
万 方数据
48

源科学
26卷第5期
高,中部(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区、横断山区)、西部(西北区、青 藏高原区)的大部分地区产出较低。西北区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南疆北疆平原的产出较高,是因为 大部分耕地为灌溉绿洲农业;光照好,有灌溉保证,这样造成高产出。
26卷第5期 2004年9月


科学
v01.26,No.5 Sep.,2004
RESOURCES SCIENCE
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张 迪1’2,张凤荣2,安萍莉2,刘黎明2
100812;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 100094) (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摘要: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是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自5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后备 耕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但是大部分的估算都是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耕地资源 开发的利润是决定后备耕地资源能否开发的重要因素。该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后备耕地资源的划分及 测算方法,并对我国各区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家土地局1996年完成的土地 利用详查,我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661×104hm2(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进行估算)。该文以此为基础,运 用净现值法(NPv)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进行估算。经过计算:除了位于东北平原、长白 山山地、辽宁平原丘陵、河西走廊平原、河套银川平原、阿拉善高原、东疆盆地以及南疆和北疆的平原的后 备耕地资源共236×104hm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外,其余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具备开发价 值。即,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估算的后备耕地资源,大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具备开发价值的。 关键词: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5一0046—07
开发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1)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技术”96一013一Ol—01~01子专题阶段性成果:中国农业生态区划方案
万 方数据
26卷第5期

迪等: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49
3.1计算方法
比较收益和成本的方法,常用的有3种:净现值(ⅣPy)、收益/成本比(曰/c)和内部收益率(愀)。
通讯作者:张风荣,E-Inail:孙∞gfr@c¨.edu.∞
万 方数据
26卷第5期

迪等:中国现阶段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47
“四低”和“四荒”调查表明可开垦的耕地为947.63×104hm2[2舟]。
张凤荣等根据1996年原国家土地局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将其中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 和水域用地中的苇地与滩涂计为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全国共约6 200×104hm2;再根据各省市 (区)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水土资源的状况,自然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给出各区域 后备土地资源的可垦率,得出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总共661×104hm2[2’4]。 以上所说的后备耕地资源均指的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开垦并用作耕地的未利用地,更多 考虑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是否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而没有考虑经济因素。
其中净现值法是运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来进行投资评估的基本方法,净现值等于投资项目未来净现 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算成现值,减去初始投资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30;r为贴现率,本文中r=0.12。
成本与收益进行核算。 3.2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成本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在对全
资源。
因此,在经济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指的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或经济上合算的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
1.3现阶段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状况
1996年我国土地利用详查结束(“现阶段”主要是指90年代中期以来),以1996年土地利用详查 变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我国后备耕地开发难度较大。后备耕地 资源中约有50%分布在东北区、西北区和黄淮海区。41。东北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是湿地,开发必
1.2在经济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
“当人们有足够的兴趣使用它们(土地),以及当人们对其用途产生需求,并赋予一定价值时,或者 愿意承担包括开发成本在内的成本时,土地资源就具有经济意义了”[9 J。 在市场经济下,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收益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指标。农 作物的收益和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所花费的成本是决定后备耕地资源能否由潜在的自然(技术)供 给变为现实的经济供给的主要因素。如果收益可以弥补成本(开发成本与经营成本之和)并有一定的 剩余,则此后备耕地资源作为耕地利用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就成为在经济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后备耕地
生产成本大多在1 000元/hm2~2 000元/hm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区生产成本较高,在2 000元/hm2
~3
000元/hm2之间。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区;东北、内蒙、黄土高原、青藏高 粮食产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区、华南区)产出较
方法,并进行我国各区域后备耕地资源估算。
1后备耕地资源的划分
1.1一般意义上的后备耕地资源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后备耕地资源调查。在建国初期“后备耕地”被称作“宜 农荒地”[3],当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开荒,解决粮食自给。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掌握我国生产 “潜力”,对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又进行了几次调查和分析。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88年组织的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得出我国有宜耕待开发土地资源
发补充17.3×104hm2,占总补充耕地的66.4%…。
长期以来,对于后备耕地资源的讨论均是从后备土地资源对耕种的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旧“。。
目前国内对后备耕地资源的估算结果分歧不大,一般认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在570×1 04hm2~800×
104hm2左右¨J。对于经济因素对后备耕地供给情况的影响,虽然早在1989年连镜清等多位学者作过 这方面的探讨研究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经济适宜性角度研究和测算中国的后备耕地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耕地资源不但取决于后备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的宜耕性,而且还受后备土 地资源开垦经营效益的制约。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后备耕地资源的划分、后备耕地资源的测算
采取的工程措施和开发难易程度的不
of丘e埘engiI啦一Ilg c叩st兀lcti∞iII
land
r即l舢廿蚰(元,hm2)
同,将预算标准划分三大类:平原、丘
陵、滩涂(表2)。并根据自然条件、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开发整理的类 型等将全国划分为7个区(不含青海、 西藏)。单位开发费用以被开发的后 备耕地资源的总面积为基数进行计算
表2土地开发预算标准
TaMe 2 C0st
…。,
晶胁一。
(1)
式中:t表示时间;B表示收益;B。表示第£年的收益;c表示成本;c。表示第f年的成本;凡 表示项目 当ⅣPy>0,说明该投资项目可行,否则不可行,本文将采用此方法对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提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亩均预算标准技 术报告》。该报告根据土地资源开发
表l各生态亚区1’粮食生产投入产出
Table l
Input-o鸣'ut in卵IiII producti伽in m哦nnt鲫b.∞0Io醉cm regio璐
(元/hm2)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缺鄂尔多斯高原和藏北鬲原的数据。
3现阶段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分析
自然状态下的土地资源很少能立即投入使用。在对土地利用之前,首先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 使其能够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也不例外,首先要对土地投入资金,营造满足作物生 长所需要的土层和水分等立地条件。下面将后备耕地的开发成本考虑进来,对各区的后备耕地资源
发成本低。
除上述各区外,全国绝大部分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净现值均小于零,即,大部分地区的后备耕地 开发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其中,除东北部分区外,其余各区所有的丘陵、滩涂均远远小于零,主要是
万 方数据
50
资源科学
26卷第5期
在丘陵、滩涂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所需的田间工程费用较高,土地开发成本大(表2)造成的。 从表3中还可以得出,各生态亚区间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净现值差异较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 要有两方面:各区纯收入和开垦成本差异较大。纯收入最高的河西走廊的开垦成本(西北区,5 474元/ hm2)约为收入最低的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台塬(黄土高原区,715元/hm2)开垦成本的7.7倍(表1)。
3.3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
根据上述净现值计算方法和土地开发预算成本,分别对我国48个生态亚区进行经济供给能力分 析,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东北平原、长白山山地、辽宁平原丘陵、河西走廊平原、河套银川平 原、阿拉善高原、东疆盆地以及南疆和北疆的平原净现值大于零,具备经济供给能力。参照张凤荣等 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基础上,根据各省市(区)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水土资源状况、自然条件 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对各生态区后备土地资源的作出的分析‘21,这几个生态区的后备耕地资源 共236×104hm2,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共236×1 04hm2,是其自然供给量 (661×104hm2)的35.7%。其中,东北平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北疆几个亚区的平原净现值都在 万元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光热资源充裕,灌溉农业产出率较高,而未开发的土地质量较好,开
2现阶段我国耕地投入产出水平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