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形宾构式的语法转喻阐释
古典诗歌中语序颠倒例析
古典诗歌中的语序颠倒例析-中学语文论文古典诗歌中的语序颠倒例析唐贵良一、主谓颠倒例一: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主语),现代汉语语序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例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和“山前”是陈述对象,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应是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例三: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现代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二、宾语前置(一)谓宾颠倒例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和“应笑”是谓语,“故国”与“多情”、“我”皆是宾语,该二句正常语序为“(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例二: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按现代语序应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例三: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和“寒”为谓语,都是使动用法(使动词),而“云鬟”和“玉臂”为宾语,此二句的正常语序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璧”。
例四: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的对象是“竹”,“爱”的对象是“山”。
所以,句序应为“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例五: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应为“欲目穷千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二)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中,“兵安在”“民安在”均为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句子语序应为“兵在安”“民在安”。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篇一一、引言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广泛使用的转喻现象,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心理和语用价值。
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实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传达方式,并以此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基础及转喻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用一个事物或概念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达意义的过程。
在转喻的过程中,语言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紧密相连,成为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三、《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一)《宋词三百首》概述《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婉约、豪放、雅致等风格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转喻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应用在《宋词三百首》中,转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作品之中。
例如,用“青山”代指“故乡”,用“明月”象征“离愁”等。
这些转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一)转喻的心理基础转喻的运用基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转喻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既简化了语言表达,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们运用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词人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状态相联系,词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语法的转喻性探索之一——构式识解中的转喻
语法的转喻性探索之一———构式识解中的转喻田良斌(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收稿日期:2019-12-09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YL19060132),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YY001)作者简介:田良斌(198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①严辰松认为,表达“给予”类事件结构的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允准主要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即转喻使动词能够用于双及物构式。
潘震认为,情感致使构式的构建与识解是构式整体与其构成成分之间的互动过程,该过程以转喻机制的运作为根本前提。
张跃伟则从认知生成语法视角出发,对非常规双及物句式的生成进行了探讨,认为非常规双及物句式由概念语法整合生成,而语法转喻是整合发生的深层动因和促发机制。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转喻和隐喻都被认定为一种认知机制,且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
构式和转喻具有密切关系,构式为转喻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转喻在构式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对特殊构式(如成语构式)和一般构式(双及物构式)的语义识解。
对于祈使句构式的识解,基于转喻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更为立体、全面,因而也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构式识解;转喻;成语构式;祈使句构式;双及物构式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3-0080-07 同概念隐喻[1]相比,转喻被看作一种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和概念化心理机制,[2-4]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Langacker认为,转喻对语法研究至关重要,转喻在描写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语法中的转喻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转喻本质的认知。
[5]RuizdeMendoza和Pérez首提转喻和语法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即转喻是某些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而语法结构也会对转喻施加制约。
[6]随后Brdar和Panther、Thornburg等人在研究中借助丰富的语言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转喻和语法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和语序变形艺术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和语序变形艺术转:登书山的博客古典诗歌表现手法和语序变形艺术古典诗歌表现手法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宋词中特殊转喻的认知探讨及其翻译策略
( 韦庄 《 菩 萨蛮》 )
这 首 词是 回忆 昔 F I 在 风 景如 m 町 的江 南水 乡与 美 丽 如 明月 的侑酒 女 郎共度 存宵 的美 好往 事 。词 巾的
“ 月” 是转 喻 模 型 , 主域 “ 月” 的次域包括 “ 满月” 和
“ 残月” , 分别 代表 “ 团圆” 、 “ 美好 “ 和“ 分离” 。在 该 词 的语 境 中 , 突 的主域 ( 源 始域 ) “ 月” , 激 活 的是
被 激活 。首先 被激 活 的部分 , 就是 整 个 整 休 中得 以 “ 突 ” 的部 分 , 转 喻正是 通 过模 型 中容 易被 感 知 的 部 分认 识整体 。 转 喻 的正 确理 解受 到双 方共享 的文化知识 和 背 景 知识 限制 。例 : “ A:D o y o u w a n t t o p l a y w i t h me ?
凝 霜 雪。 ”
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 2 ] 2 o 7 。
转 喻 的结 构分 为主 域 和次 域 , 如 果从 映 射 的角
度来 看 , 则 分 为源 始 域 和 目标 域 J 。主 域 由多个 次
域组 成 , 即相 当于 上 文 的 “ 一 个 域 中 的整 体 ” , 而 次
语 言学 研究 ・
宋 词 中特 殊转 喻 的认 知探 讨 及 其翻 译 策 略
刍 幸 居
( 广 东 白云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广东 广 州 5 1 0 4 5 0 )
摘
要: 由于转喻的新颖性和替代 同一整体其他成分的独特性 , 词人喜欢使 用转喻唤起“ 诗
意” , 同时达到 经 济使 用语 言 的 目的 。转喻 是 比 隐喻 更重 要 的认 知方 式 。激 活是 转喻 的主 要 运 行
唐诗中的转喻种类
唐诗中的转喻种类[摘要] 在F.Ungerer & H.Schmid(1996)和Lakoff & Johnson(1980)的转喻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转喻的种类,并且对唐诗中转喻的种类进行了分类;进一步丰富了概念转喻在唐诗中的研究范围,对转喻分类的探讨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概念转喻转喻分类唐诗一、引言Metonymy(转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onymia(改名、改称),国内通常翻译为转喻、换喻、借喻。
英语中的转喻和汉语辞格中的借代不完全等同,英语中的转喻还包括提喻(synecdoche)。
毛帅梅认为,转喻应该包括中文中的借代、借喻(部分)和英语中的提喻。
概念转喻研究在国内受到很大的关注,包括定义和分类等,笔者主要研究转喻分类及其在唐诗中的转喻的种类。
二、转喻的分类转喻的分类有传统修辞分类和认知分类两种,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转喻做了不同的分类。
Lakoff & Johnson对转喻的分类有七种:(1)部分代替整体;(2)生产商代替产品;(3)物品(工具)代替使用者;(4)受控物代替控制者;(5)特定机构代替人员;(6)特定地点(地址)代替机构;(7)特定的地点代替特定事件。
F.Ungerer & H.Schmid也对转喻作了分类,其分类和Lakoff & Johnson(1980)有重叠之处,但也增加了三项:(8)整体代替部分;(9)容器代替内容;(10)原因代替结果。
Ruiz de Mendoza(2000)根据转喻中的目的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转喻进行了分类,他又从抽象程度和映射关系上将转喻分为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
我们认为,以上分类中比较容易理解的是Lakoff&Johnson(1980)和F.Ungerer & H.Schmid(1996)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不能包含所有的转喻类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转喻类型出现。
《古代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明衬暗 以虚衬实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反 衬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 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称
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照”与“流”,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 然的脉搏在跳动。
4.工笔(细描)、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
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3.表现手法:指的是诗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运用各
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它是技能和方法。
(1)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 注意:答表现手法
渲染、象征、铺垫、联想、想象、 题时,千万不要忘 (2)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 记了抒情手法。
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语序倒置
4.结构技巧: 先景后情、开门见山、起承转合、欲扬先抑、
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
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兴为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关雎》以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以 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 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 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的一个理想的婚 姻模式。
2、用典:即在古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
这既可使古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
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
增加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鲜明。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编者按:在古代诗词中,因为格律的原因,作者常常在句法上下功夫,对语序进行调整,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读懂古诗词。
1.主语后置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典型语序。
但诗词中却不尽然,谓语动词可以在前,主语可以挪后。
杜甫《峡口》诗之二:“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等于说“英雄事去矣,割据心荒哉”,意在批判那些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
又《戏题画山水图歌》:“壮哉昆仑方壶!挂君高堂之素壁。
”等于说“昆仑方壶壮哉”,这是夸赞画面上的昆仑、方壶二山十分壮美。
这种为了强调突出谓语而将它提前致使主语后置的情况,在散文中有时也可碰到。
《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应劭曰:“者,顿也。
角者,额角也。
稽首,首至地也。
”这是夸张形容殷商都城民众归顺,并拥戴周武王时的盛况,意言他们叩头的声音像山崩似的。
至于以下的例子,在散文中就很少见了: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白鹭飞,黄鹂啭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浣女(洗衣姑娘)归,渔舟下。
3)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李颀《送陈章甫》)--朱自清先生说:“'饮我曹’就是'我曹饮’,从上下文可知。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74页《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4)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昚虛《阙题》)--朱自清先生说:“就是'白日每幽映'。
”5)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
(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一一橘柚香,枫杉暗6)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李贺《浩歌》)--丁都护不须浪饮7)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谭用之(秋相江遇而》)--江边深夜刘琨舞8)满眼春风最多恨,无言似笑小桃花。
(孔平仲《里伏驿》--小桃花无言似笑9)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
(王令《饿者行》)--钱锺书先生云:下句末尾“等于说'群奴呵’”(《宋诗选注》)10)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
识解理论视域下唐诗宋词的转喻分析
识解理论视域下唐诗宋词的转喻分析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充满了精巧的语言表达的美,不但满足了读者的文化需求,更使人们激发出对自然和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它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转喻,是把眼前的名物拟人化、抽象化,以及用典型的、精致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
本文将采用理论视角来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转喻,以揭示它们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文学魅力。
首先,要理解唐诗宋词中的转喻,我们需要熟悉各种理论视角的认识和思想根据。
其中,象征派理论认为,转喻不仅仅是物象的叙述,更是把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抽象化,用象征性地暗含某种意义和内涵来表达。
例如,《长恨歌》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表现出秦始皇对自己的故乡的思念,即把他的心情抽象化为与自然的联系;《赤壁》中的“谁知江心百年莫共悲”,则表现出项羽身陷囹圄的无奈,以及其强烈的愤怒。
此外,符号学理论还认为,转喻不仅能够把抽象联系到物象,而且是文学作品中一种丰富而具有双重性的表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作品的语言层次和内涵,把读者带入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现出李白失落的情绪,又能表现出“床前”、“明月”和“地上霜”三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人在荒凉夜色中的寂寞和孤独。
而动态心理学理论也强调,在比喻表达中,文字有可能具有某种超越文字本身的内涵,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具有说服力的作用,也能够影响读者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空山新雨后”,对新雨的期待唤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憧憬,为他们带来一种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最后,文学结构主义理论则表明,转喻不仅能够从文学结构的层面上解析文本,而且也能够把读者带入到文学作品中,揭示作者创作意图。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卢鹤拨芦蒲,渔竿入清溪”,不仅展示了诗人自然界清新的视角,而且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他的心境,联系到他的深处思想。
唐诗语法修辞研究
有关“唐诗语法修辞”的研究
有关“唐诗语法修辞”的研究如下:
唐诗语法修辞研究是对唐代诗歌中语法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它涉及到词法修辞、句法修辞、篇法修辞等多个方面,旨在揭示唐诗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在词法修辞方面,唐诗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宏伟。
在句法修辞方面,唐诗注重句式的变化和韵律的协调。
诗人们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和音韵,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比和押韵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深情厚意。
在篇法修辞方面,唐诗讲究篇章结构的布局和节奏的把握。
诗人们通过合理安排段落和节奏,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叙述琵琶女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外,唐诗语法修辞研究还会参考其他不同时代的诗歌语法修辞作为参照,如《诗经》、《楚辞》、新诗等,以揭示唐诗语法修辞的继承、成就和影响。
这种跨时代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总之,唐诗语法修辞研究是对唐代诗歌语言艺术的深入剖析和解读,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和理解唐诗的美妙之处,还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语言艺术借鉴和启示。
宋词中家国情怀的转喻构建机制
宋词中家国情怀的转喻构建机制第一篇范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而著称。
其中,家国情怀作为宋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词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而他们所采用的转喻构建机制,则更是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转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转化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在宋词中,家国情怀的转喻构建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自然景观转喻家国情怀。
宋代词人们经常运用自然景观来表达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思念。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便成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的象征。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里的东风和花千树则寓意了国家的繁荣和兴盛。
第二,以人物形象转喻家国情怀。
在宋词中,词人们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他们对家国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雨和风骤则象征着她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里的寒蝉和骤雨则寓意了他对家国的离别和痛苦。
第三,以抽象概念转喻家国情怀。
宋词中的词人们还常常运用抽象概念来表达他们对家国的情感。
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里的庭院、杨柳和帘幕则成为了他对家国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眷恋的象征。
第二篇范文要深入理解宋词中家国情怀的转喻构建机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谁(Who)以及如何(How)在宋词中体现家国情怀。
采用3W1H模型,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这一主题。
同时,结合BROKE模型,我们能够从背景(Background)、任务(Task)、对象(Object)和关键点(Key Points)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完整word版)诗家语的句式构成形式
诗家语的句式构成形式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
“诗家语”除常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比喻句和互文句等形式.一、省略句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
省主语。
省主语很普遍。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唐?贾岛《寻隐者不遇》)前后句分别省略主语“我”、“童子”.“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唐?卢仝《逢病军人》)前省略主语“病军人”.2.省谓语.有六种情形:(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叠加而省谓语,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五代?温庭筠《商山早行》)是六个名词意象组合;(2)因副词状语出现而省谓语,如“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颦”,(唐?杜甫《送远》)因“犹”“也”出现而省动词谓语“遭”“闻”;(3)承前或蒙后而省谓语,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看)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等;(4)句子本身是宾语,而前面省略了谓语。
如“(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5)主语和宾语俱备,中间省略谓语。
如“秋声(响彻)万户竹,寒色(笼罩)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6)强调宾语和补语而省谓语.“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唐?张祜《宫词》)二句分别省略谓语动词“远离”、“深居”.3。
省宾语。
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红豆》)省略“采撷”的宾语“此物(红豆)”。
“笑儒冠,自来多误.”(宋?陆游《谢池春》)意即“笑儒冠(书生),自来(从来)多误(身)”。
4.省介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前句省略介词“于”,即“两个黄鹂(于)翠柳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前句省略介词“于”,即“年年(于)横塘路送客"。
《唐诗宋词经典选》修辞整理
《唐诗宋词经典选》修辞整理唐诗宋词经典选修辞整理
引言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巅峰。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修辞手法
对比
唐诗宋词中广泛使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表现事物的差异,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常见的对比手法包括正反对比、同类对比、时空对比等。
比喻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用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手法常用于描写形象、情感和景物等,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
排比
排比是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手法常用于叙述和强调,使作品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拟人
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形象,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亲和力。
拟人手法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对象和抽象概念等。
借代
借代手法通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某种意义或感情。
借代手法常用于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等。
结论
唐诗宋词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修辞手法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转喻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转喻研究转喻,即使用比喻手法将一种事物或概念用另一种事物或概念来表示,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转喻,诗人能够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转喻的研究。
1.转喻的定义与作用转喻是指通过类比、隐喻等手法,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暗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表达深刻含义的目的。
它可以增加诗词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通过转喻,诗人能够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出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2.转喻的种类与示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转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界的转喻、人物的转喻、动物的转喻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转喻示例:自然界的转喻:如用花开花谢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人物的转喻:如用春风化雨来形容一个人的温柔和关怀,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动物的转喻:如用鸟儿飞翔来比喻自由自在的心境,如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熟看闲花嬉笑,与云共南游;下来无限事,横看却是愁。
”3.转喻的艺术价值与意义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能够丰富诗词的表现力,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转喻可以突破常规的表述方式,创造出新的诗意和美感,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最后,通过转喻,诗人能够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传达自己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
4.转喻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转喻这一古典修辞手法,在现代诗歌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现代诗人通过转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比喻,创造出新颖、富有冲击力的形象语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转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魅力。
古典诗歌的语序变形艺术1
古典诗歌的语序变形艺术一、词语的反常组合这种变形方式通常表现为词序的颠倒和词语的超常搭配。
先看词序的颠倒。
它是指古典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之内的错综颠倒。
这里头的情况比较复杂,用语方式极为灵活,虽无固定格式,但也可勉强归纳出一些常见类型:①主语后置。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将主语置于句首,则读起来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逗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②宾语位移成主语。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感染力。
③宾语在主谓之间。
如杜甫《月夜》中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思念自己。
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
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如此一来,“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④状语置于句首。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车纺丝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充满了乡村情趣。
⑤状语置于句末。
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状语“凭短墙”“傍垂杨”皆置于句末,若安放于通常位置,则了无诗趣,亦不押韵。
⑥定语位移成状语。
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了解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有助于在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现将一些典型的倒置现象例析如下: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宋词中转喻的认知透视及其翻译
宋词中转喻的认知透视及其翻译
邹幸居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4)003
【摘要】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扩展词语意义的重要方式.转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当中,宋词中的转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宋词(源语)中的转喻和英语(译入语)的关系分为完全激活对等、部分激活对等、错位激活对等、激活对等空缺等情况,对应的翻译方法为转喻零植入、转喻部分植入、转喻替换植入、转喻完全植入、转喻放弃植入.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邹幸居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2.宋词中特殊转喻的认知探讨及其翻译策略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4.认知参照视阈下文化回译中翻译研究\r——以Moment in Peking及张振玉译本中隐转喻为例
5.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典诗词的互喻、倒喻与顶喻
古典诗词的互喻,倒喻与顶喻1、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3、特殊性描写方法:a.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b.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c. 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二、最常用的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1.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 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Vol.3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7────────── 收稿日期:2016-11-04作者简介:杨金花(1992-),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25-唐宋诗词中形宾构式的语法转喻阐释杨金花(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摘 要:形宾构式是由形容词转喻为动词后带宾语而形成的一种错配构式。
运用语法转喻理论,分析唐宋诗词中形宾构式形成的认知过程,认为其深层认知机制涉及于词类的范畴转移、结果动作概念替代、句法结构再组织和语义角色凸显等方面。
研究表明,语法转喻是形宾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主要涉及“结果代动作”转喻模式。
关键词:唐宋诗词;形宾构式;语法转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3-0025-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3.006On the Adjective+Ob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Poetry of Tang and Song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onymyYANG Jin-hu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Abstract: The adjective+object construction is an abnormal structure in which the adjective converted to a verb through metonymic operation, and followed by an object.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adjective+ob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onymy.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is construction mainly concerns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conversion of word category, the transferred designation between the result and the acti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 salience of semantic rol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otivation of adjective+object construction is grammatical metonymy, and it mainly involves the “Action for Result” metonymy.Key Words: the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djective+object construction; grammatical metonymy; cognition学界对汉语中形容词地位研究由来已久,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汉语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相较印欧语言中的形容词而言不那么明显,形容词和动词往往难以区分[1-4],汉语形容词甚至被称为“描述性动词”(descriptive verbs )[5]。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汉语形容词在体特征、句法特征以及屈折变化上与动词有明显差异,形容词的词类地位有其标准可循[6]。
形宾构式是一种述宾结构,典型特征为形容词做谓语。
学界对汉语形容词带宾语构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带宾语形容词的词类问题;形宾构式的语义分析;形宾构式形成的理据解释。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形宾构式的认知机理探究仍有待完善。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语法转喻理论,对唐宋诗词中形容词带宾语构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回答形宾构式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认知过程,背后有何认知理据。
一、形宾构式“形宾构式”由形容词带宾语构成,从构式角度看,带宾语原本是动词的无标记用法,做表语或定语才是形容词的无标记用法。
但在唐宋诗词中,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相当普遍,如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中“凋旗画”“杂鼓声”“清天下”“黄碧梧”这些都是形容词带宾语的典型用法。
这种用法通常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即形容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26-词活用或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频繁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对汉语形容词地位的质疑。
主要有:汉语中没有形容词词类;形容词是动词的次类;汉语形容词可作为独立词类[7-9]。
本文同意最后一种观点,并认为唐宋诗词中形宾构式实际表现为形—动转类及物构式,亦即汉语中形容词转喻为动词再接宾语的结构。
以往对此类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分类和分布频率的描写。
例如,李泉[10]在对1 230个性质形容词的研究中,发现14%的形容词带有宾语,并统计出“形+使动宾语”类型在其中占比为66%。
周丽颖[11]在对115个形容词考察中,得出形容词表示致使意义的形宾构式占7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形宾构式研究逐渐向认知转向。
如徐银[9]认为汉语形容词转动带宾语形成的形宾构式为形词容词本原构式,并从构式语法角度探析了形本构式和形容词转动词参与的相关构式的区别。
张媛[12]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了形宾构式,并把传达“使动”意的形容词加宾语构式看作原型形宾构式。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代汉语形宾构式,但反溯至唐宋诗词,这类表使动义的形容词带宾语的形宾构式数量也十分庞大,我们将唐宋诗词中这类形宾构式称之为“形宾致使构式”。
这类构式从主语的类型看,句中的主语是动作主使者;从语义角色看,其构式在句中的主语和动化了的形容词后面的宾语是施事和受事关系。
本文认为以唐宋诗词中此类最典型的形宾构式为着力点,从语法转喻角度解析其形成的转喻理据可以微知著,帮助理解形宾构式主体形容词的词性转换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机理,进而深入理解形宾构式的成因,拓展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领域。
二、形宾构式的语法转喻理据传统修辞观认为转喻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是利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语言组织方式,显然,转喻被看成对语言的有标记组织。
而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转喻是人类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概念化事物的能力。
转喻表示人类有选择地运用物体、情境或事件的某一部分来认识整个物体、情境或事件,即部分取代整体的概念转喻。
转喻还用来表示人类利用整个物体、情境或事件整体来指称其中的部分,即整体代部分的概念转喻。
语法转喻基于概念转喻,是对句法成分的分布或整体句法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概念转喻[13],语法转喻研究旨在揭示句法结构的转喻认知机制,并探究其作用于句法结构的方式,这是概念转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吴淑琼[14]把语法转喻分为广义的语法转喻(即语言的本质是转喻的)和狭义的语法转喻。
狭义的语法转喻指影响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分布的概念转喻。
结合形宾构式的语义和结构特征,本文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狭义的语法转喻现象,涉及词类的范畴转移、结果动作概念替代、句法结构再组织和语义角色凸显四个方面,本文将此进行逐一分析。
1. 词类范畴转移传统语法靠词汇的语法行为来区分词类范畴,因此把形宾构式看成形容词的活用。
而从构式语法角度看,形宾构式是一种典型的有标记编码,其行为事件编码顺序为“施事主语+形容词+加受事宾语”模式,而其典型事件编码模式是“施事主语+使+宾语+形容词”。
而诗词写作往往因为追求炼字达物之效,往往频繁使用形式简洁、含义隽永的语言表达,即“施事主语+形容词+受事宾语”模式,这是唐宋诗词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如王安石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其后直接带宾语“江南岸”,其表达文辞精炼,美学效果显著。
在诸多古诗词中,想要表示主语促使宾语引起变化时,常常使用宾语变化的结果来表示致使动作,此时,形容词改变了其词类范畴,因此也改变了其作为性状描写的基本语法功能来充当动词。
如:(1)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柳宗元《梅雨》)(2)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戎昱《咏史》)例(1)中“暗北津”为形宾致使构式,句中主语为“江云”,使句中宾语“北津”具有暗的状态,即江云使北津变暗。
句中形容词“暗”转化为使役动词,表示“使…变暗”。
形宾致使构式在句子中有时甚至可省略主语,但不影响其意义理解。
如例(2)中“静胡尘”,其本原构式为“使胡尘静”,意为“使匈奴稳定”,熟悉全诗读者便知道,其主语是文中未提及的“汉家”,所以词形宾致使构式未受隐含主语影响。
此类构式本质上源于形容词范畴类转移,形容词由典型范畴向边缘扩展,带有致使意义,形容词由此转变为动词。
从转喻角度来说,形容词所描述的行为/事件结果与致使动作均处于同一事件过程认知模型,因此是一种转喻行为。
其具体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结果动作转喻过程(Result for Action )杨金花:唐宋诗词中形宾构式的语法转喻阐释-27-以上两个形宾致使构式中,形容词转喻带来了词类范畴的迁移和变化,由此增加了概念所包含的内容。
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后具有动词特征,动词由事件图示表示,其中涵盖事件的多方面因素,如事件的参与者,包括施事、受事及工具等,还包括事件方位、事件结果等,由动词的框架决定,通过凸显事件结果,转喻性地指称施事动作。
因此,语法转喻为形宾构式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认知理据。
2. 结果、动作概念替代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转喻即事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表示整体、部分之间互相转换,也就是借代。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而这种替代便是形宾构式形成的语法转喻特点之一[15]。
从语义角度来分析,由于本原致使动词由形容词代替,形容词利用附加其上的深层内在语义特征,因此被赋予了动态致使义,也就由原来的形容词转变为了动词,由于词概念化的产物,即概念的载体,因而不同词类间的互相转换便可视之为不同概念的替代。
就形宾致使构式而言,则是结果概念和动作概念之间的替代。
如:(3)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
(杜甫《刈稻了咏怀》)(4)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