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复习

中医妇科学复习

中医妇科学复习材料(一)正常的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天,平均28天。

周期长短因人而异。

“经贵乎如期”,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一般不应提前或推后1周以上。

什么叫调经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

治本即是消除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

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

的疾病。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痛经的辩证要点: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

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法有什么,什么时候用药、手术:1待治疗2药物治疗3手术治疗4手术与药物治疗5不孕的治疗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倍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加以选择,强调治疗个体化。

症状轻或无症状的轻微病变选用期待治疗。

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先行药物治疗,重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年轻无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行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辅以性激素治疗;症状及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者考虑行根治手术。

痛经的辩证分型、经典方: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阏汤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证---圣愈汤---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臆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即崩中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互想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楖称崩漏。

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的特点:⑴.原发性痛经:初潮后不久即痛经者。

属功能性痛经。

⑵.继发性闭经:行经经历段时间后而痛者。

属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月经病的辩证要点: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的症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

妇科病证概述篇1生理女之本,血为用,冲任督,带脉通,肝脾和,气血充,先天本,肾之精。

女二七,肾气盛,天癸至,月事行;一月来,为常情;二月始,称并经;三月至,名居经;一年者,避年名;终身闭,经不行,若无病,称暗经。

2病理气血损,伤七情,寒湿热,经带病,产育多,脏气弱,劳倦过,正气夺。

3治法妇人病,重调养,冲任调,气血畅。

青益肾,中舒肝,老年者,培中元。

热则清,瘀则通,虚宜补,实宜攻。

病邪祛,血脉行,正气复,体康宁。

常见病证篇1月经病月经病,证多端,临证时,细分辨。

月经先期经先期,色鲜红,经量多,血妄行。

四物汤,芩连并,热邪祛,血安宁。

月经后期经推后,质清淡,小腹寒,色紫黯。

首选方,温经汤,寒邪祛,血脉畅。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经错乱,乳房胀,胸胁满。

调情志,当为先,解肝郁,逍遥散。

月经过多经量多,因两端,气血虚,热为患。

属虚证,色偏淡,质如水,头晕眩。

益气血,滋化源,四物汤,酌加减。

热邪迫,血妄行,如泉涌,色鲜红,里热重,大便干。

清火热,玉烛散。

月经过少经量少,期缩短,因血虚,最多见。

益气血,培中乡,首选用,八珍汤。

痛经青春期,多此证,气血阻,经不通,伴血块,色紫黯,宜桃红,酌加减。

绝经年未老,经先停,心肝脾,郁不行。

调三脏,补肾精,益经汤,可通经。

2崩漏经期长,血不断,似水淋,如涌泉,崩势急,漏势缓,舒清补,三法选。

气虚崩漏气虚者,经水淋,身乏力,肢体沉。

法益气,新血生,固气汤,漏下停。

郁结崩漏肝郁滞,色紫红,痛拒按,经水崩。

平肝气,开郁闭,止血汤,功全齐。

血热崩漏血热盛,经妄行,脉洪数,面色红。

滋阴液,泄热淫,清海丸,化裁饮。

3更年期常见证经将绝,肝肾弱,天癸竭,月事错,头晕眩,性急躁,夜失眠,精血耗。

滋肝肾,疗虚损,知柏丸,二仙饮。

4带下证带下证,五色见,青黄赤,黑白兼,嗅气味,颜色参,分稀薄,辨稠粘。

带量多,质稀薄,流不尽,似水浊。

命门衰,肾中寒,选金匮,肾气丸。

赤白带,黄绿兼,味臭秽,口苦干。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

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中医妇科复习资料

中医妇科复习资料

中医妇科复习资料中医妇科复习资料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女性生殖系统与月经、孕育、生育等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妇科的研究对于维护女性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女性生殖系统与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女性的月经周期受到肝、脾、肾等脏腑的调节,气血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

因此,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及疏通经络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出血量异常。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有关。

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包括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以及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可通过煎煮或煎剂的形式服用。

2.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来潮时伴随剧烈腹痛的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等有关。

治疗痛经的方法包括疏通经络、温经散寒以及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草药有姜黄、羌活、艾叶等,可通过煎煮或煎剂的形式服用。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有关。

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包括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以及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草药有川芎、当归、红花等,可通过煎煮或煎剂的形式服用。

4.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长时间未能怀孕的情况。

中医认为,不孕症与气血不足、肾虚等有关。

治疗不孕症的方法包括调理气血、补益肾气以及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草药有枸杞子、淫羊藿、黄精等,可通过煎煮或煎剂的形式服用。

三、中医妇科的预防与保健除了治疗疾病外,中医妇科也注重预防与保健。

中医认为,女性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的运动以及合理饮食等,以维护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

此外,中医还推崇传统的保健方法,如艾灸、拔罐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妇科学复习考试资料

中医妇科学复习考试资料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2、血热证:a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b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c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1、血寒: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

3、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痰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七、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八、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2、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营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一、总论部分:1.《内经》记载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一藘茹丸。

2.晋代·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提出“居经”“避年”之说。

3.“阴户”最早见于《校注妇人方》,“玉门”最早见于《脉经》。

4.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出血,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6.初潮年龄正常范围:11~18周岁;46~52岁期间“绝经”/“断经”属正常。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是28日左右,21~35日也属正常。

正常者经期3~7日,多数4~5日。

经量一般为50~80ml。

7.月经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8.★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或减3,日数加7;如按农历计算,月数同前,日数加14。

9.产后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

一般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10.妇科病淫邪因素以寒、热、湿多发;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可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带下病、妊娠腹痛、宫寒不孕等;热为阳邪,好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湿为阴邪,重浊腻滞,阻塞气机,可致带下病、阴痒、不孕症、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等。

11.妇科相关脏腑,①肾: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②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气犯胃、肝阳偏亢,③脾:脾气不足、脾虚血少、脾阳不振,④心,⑤肺。

二、各论部分:1.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3)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以上各项,适用于阴道纳药法治疗的妇科病证是()A.子宫肌瘤B.痛经C.阴道炎D.妊娠腹痛E.不孕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1.中药贴敷法适用于用于外阴血肿、溃疡、脓(江南博哥)肿切开,也可用于乳痈或回乳,还应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等疾病。

2.常用于带下病、阴痒、阴道炎、宫颈糜烂或肥大、宫颈原位癌、子宫脱垂等疾病。

2、单选以清热固经汤为代表方的治法是()A.疏通冲任B.清热凉血C.滋阴清热D.凉血固冲E.清泄冲任正确答案:E3、问答题何谓胎元?正确答案: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的含义。

《简明中医辞典》解释为“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的精气”。

胎气、胎儿、胎盘任何一方有问题,均可发生胎漏、胎动不安。

4、单选?女患者,26岁。

于1月前自然分娩一女婴,阴道一直有出血,淋漓不爽,量不多,色紫暗,有血块,伴小腹痛,拒按,舌紫暗,脉弦涩。

其治法是()A.清热凉血止血B.理气止血C.补气摄血D.化瘀止血E.滋阳清热止血正确答案:D5、单选下列关于预产期的日期计算,正确的是()A.末次性生活算起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此题考的是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预产期的计算,现代的推算公式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6、单选健脾除湿法的代表方剂是()A.完带汤B.安冲汤C.举元煎D.玉女煎E.八珍汤正确答案:A7、单选女患者,17岁。

13岁初潮,自14岁起,因平时喜冷饮,出现行经腹痛,经期第一天腹痛难忍,阵发性绞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黑,有血块,伴四肢厥冷,舌暗,苔白,脉沉紧。

其治法是()A.温经暖富止痛B.理气化瘀止痛C.温经化瘀止痛D.益气养血止痛E.益肾养肝止痛正确答案:C8、单选确诊宫颈癌的首选检查手段是()A.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B.阴道镜检查C.双合诊和阴道窥器检查D.B型超声检查E.宫颈活组织检查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宫颈活组织检查适应证有:宫颈溃疡或有赘生物需明确诊断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分级Ⅲ级以上者;有宫颈接触性出血或可疑宫颈癌者;宫颈特异性炎症。

中医妇科重点

中医妇科重点

中医妇科重点1.中医妇科学: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3.<素问腹中论>记载了首张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法和外治法治疗妇产科病的先河。

5.晋王叔和<脉经>首提“月经”之名,又提出“居经”,“避年”,“激经”等特殊月经。

6.<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7.<夫人大全良方>首提“女子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是妇产科史上划时代著作。

8.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恒,朱丹溪。

刘完素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朱丹溪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9.<广嗣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10.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子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11.阴道的功能: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排除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阴阳交合的器官;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

12.玉门:又称廷孔,阴道口,胞门,龙门。

13.<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4.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

15.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间隔的时间。

16.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

17.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季经”,身体无病,月经三月来潮一次者。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学》辅导资料

《中医妇科学》辅导资料

《中医妇科学》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第一次明确描写子宫形态的书籍是:A.《内经》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要方》D.《格致余论》 E.《傅青主女科》2.胞宫的生理功能是:A.定时藏泻 B.主月经和生理带下 C.主月经和胎孕D.似脏似腑、藏泻有时 E.养胎育胎3.预产期的计算是从:A.末次月经结束那天算起B.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C.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D.末次性生活算起E.基础体温升高那天算起4.关于早期妊娠诊断的依据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配偶生殖功能正常B.有停经史C.有早孕反应D.胞宫增大E.脉象滑利5.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A.分先病后病B.治本以调经C.健脾补肾D.调理气血E.疏肝养肝6.崩漏的主要病机是:A.热伤冲任,迫血妄行B.瘀血内阻,新血不守C.肾气亏虚,封藏失职D.脾气虚弱,血失统摄E.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7.某女,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多如注,持续半月余不净,婚后1年半,未避孕而未受孕,可诊断为:A.月经先后无定期B.崩漏C.月经过多D.经期延长E.不孕症8.痛经的治疗原则,以……为主?A.调理气血B.理气化瘀止痛C.温经暖宫止痛D.益气补血止痛E.益肾养肝止痛9.下列哪项可以诊断为闭经?A.产后未哺乳,半年经未行B.年逾七七,停经一年C.月经初潮后,三月未行经D.十六周岁,月经未初潮E.停经3个月,尿妊娠试验阳性10.妊娠病的具体治疗大法是:A.养血疏肝解郁B.滋补肝肾精血C.补肾健脾.疏肝D.健脾益气养血E.调理冲任气血11.妊娠恶阻的治疗原则是:A.化痰行滞,降逆和中B.健脾和胃,降逆止呕C.疏肝行气,和胃降逆D.调气和中,降逆止呕E.益气养阴,和胃止呕12.女患者,停经52天,阴道有少许出血3天,色鲜红,腰腹坠胀疼痛,心烦不安,恶心欲吐,口干咽燥,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尿妊娠试验阳性。

诊断是:A.胎漏B.胎动不安C.妊娠腹痛D.激经E.妊娠恶阻13.“新产三病”是指:A.痉证、血晕、发热B.痉证、泄泻、盗汗C.痉证、郁冒、大便难D.呕吐、泄泻、盗汗E. 呕吐、泄泻、大便难14.女患者,下腹部有一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较软,带下较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

中医妇科(学习重点精华版)

中医妇科(学习重点精华版)

(1)(2)(3)(4)崩漏(1)血瘀:虚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湿热: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1)(2)(3)(4)(5)痛经(1)(2)(3)(4)(5)(6)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成药:痛经丸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成药:八珍丸肝肾虚损: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成药:乌鸡白凤丸妇科月经先期、月经过多(1)气虚:益气同冲、摄血调经。

(先期)补屮益气汤/(月经过多)举元煎。

成药:补屮益气丸、归脾丸(2)血热: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先期)清经散/(过多)保阴煎。

成药:崩漏丸%1肝郁血热: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梔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1阴虚内热(先期):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3)血瘀证(月经过多):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月经后期、月经过少(1)血寒(后期):①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②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成药:右归丸、艾附暖宫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大补元煎/(月经过少)滋血汤。

成跖:八珍丸、当归丸(3)肾虚:补肾填精、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归肾丸/(月经后期)温胞饮(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成药:逍遥丸(5)血瘀(月经过少):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仁四物汤。

成药:调经活血片(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二陈加苇归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七制香附丸(2)肾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成药:乌鸡口风丸经期延长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两地汤+二至丸。

归脾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归脾汤。

成药:归脾丸血热:①实热: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清热固经汤。

成药:固经丸②虚热: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一、总论部分:1.《内经》记载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一藘茹丸。

2.晋代·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提出“居经”“避年”之说。

3.“阴户”最早见于《校注妇人方》,“玉门”最早见于《脉经》。

4.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出血,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6.初潮年龄正常范围:11~18周岁;46~52岁期间“绝经”/“断经”属正常。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是28日左右,21~35日也属正常。

正常者经期3~7日,多数4~5日。

经量一般为50~80ml。

7.月经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8.★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或减3,日数加7;如按农历计算,月数同前,日数加14。

9.产后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

一般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10.妇科病淫邪因素以寒、热、湿多发;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可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带下病、妊娠腹痛、宫寒不孕等;热为阳邪,好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湿为阴邪,重浊腻滞,阻塞气机,可致带下病、阴痒、不孕症、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等。

11.妇科相关脏腑,①肾: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②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气犯胃、肝阳偏亢,③脾:脾气不足、脾虚血少、脾阳不振,④心,⑤肺。

二、各论部分:1.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3)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中医妇科考试必备

中医妇科考试必备

中医妇科学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虑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2.秦,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载有最早的妇科产科病案记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3.晋,王叔和《脉经》,第九卷中,首先提出“月经”之名,还有“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

4.唐大中七年,昝殷《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专科专著,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5.宋,公元1237年,陈自明,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标志着中医妇产科学已基本形成。

6.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7.女性内生殖器官,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

外生殖器官,指生殖器官外露部分,包括毛际、阴户、玉门。

8.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

作用——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还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9.胞宫:即子宫,又称女子胞,奇恒之腑,位于女性小腹中,定期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0.毛际:主要指前阴隆起的脂肪垫,即阴阜。

11.阴户:又称四边,即前起阴蒂,后至阴唇系带,左右大、小阴唇之间,阴道外口的前后左右。

12.玉门:古称廷孔,即阴道口,在尿道口之端,西医解剖学中的阴道口处女膜的部位。

13.《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4.女性一生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复习重点

妇科复习重点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内生殖器是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和胞宫。

阴道之名最早见于《诸病源侯论》,胞宫最早见于北宋朱肱撰的《活人书卷十九》。

子宫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

内经称子宫为“女子胞”、“子处”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外漏部分,包括毛际、阴户、玉门。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1、“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2、月经生理表现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天,平均28天。

经期: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月经的量、色、质:30—50ML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月经期表现:胸乳略胀,小腹坠胀,腰微酸,情绪易波动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在45—55岁。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居经(季经):三个月来潮一次避年:一年一行者暗经:终生不潮却能受孕者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3、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脏腑与月经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

肾藏精,主生殖。

肾为天癸之源。

天癸与月经相始终。

肾为冲任之本。

肾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系(通过胞脉、胞络和冲任督脉),胞宫司月经。

肾与脑髓相通,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具体请看书去)肝:肝主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

中医妇科知识点一、总论部分:1.《内经》记录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一藘茹丸。

2.晋代·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提出“居经”“避年”之说。

3.“阴户”最早见于《校注妇人方》,“玉门”最早见于《脉经》。

4.天癸,源于天生,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润。

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出血,常常不变,称为“月经”。

6.初潮年纪正常范围: 11~18 周岁; 46~52 岁时期“绝经” /“断经”属正常。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是 28 日左右, 21~35 日也属正常。

正常者经期3~7 日,多半4~5 日。

经量一般为 50~80ml 。

7.月经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年”,终生不可以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 ,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称为“激经” 、“盛胎”、“垢胎”。

8. ★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加9 或减 3,日数加 7;如按阴历计算,月数同前,日数加 14。

9. 产后自阴道不停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

一般 2 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逝, 3周内粘液性恶露隔离。

10.妇科病淫邪要素以寒、热、湿多发;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转,可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癥瘕、带下病、妊娠腹痛、宫寒不孕等;热为阳邪,好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停、产后发热等;湿为阴邪,重浊腻滞,堵塞气机,可致带下病、阴痒、不孕症、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等。

11.妇科有关脏腑,①肾: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②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气犯胃、肝阳偏亢,③脾:性情不足、脾虚血少、脾阳不振,④心,⑤肺。

二、各论部分:1.月经周期提早 7~10 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1)性情虚证:补中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

①阳盛实热----清热养阴,凉血调经-----清经散。

②肝郁血热----清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

③虚热--------滋阴阴清热,养血调经---两地汤。

④气虚--------补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二:月经后期。

①血寒----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温经汤②虚寒----温经驱寒,养血调经---大营煎②血虚----补血调经-----大补元煎++川芎-④气滞----开郁行气,和血调经-—加味乌药汤+当归、川芎⑤痰湿----燥湿化痰,健脾调经-—六君子加归芎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①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②肾虚------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③肝郁肾虚--疏肝补肾,养血调经---定经汤四、月经过多①气虚---补气固冲,摄血调经---举元煎②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约营煎③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失笑散加味五、月经过少①血虚----养血调经------滋血汤。

②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归肾丸。

③血瘀----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桃红四物汤。

④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①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②血热---养血滋阴,清热调经----固经丸③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归脾汤+乌贼骨、棕榈炭、仙鹤草。

七、经间期出血①肾阴虚---滋肾养阴、止调经血-一两地汤、二至丸。

②肾阳偏虚---益阴助阳,固摄止血---毓麟珠—当归、川芎、川椒+川断、黄芪③湿热型----清热除湿---清肝止淋汤—阿胶、红枣+小蓟、茯苓。

④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当归尾、赤芍+三七八:闭经①肝肾虚损---补益肝肾,养血通经-归肾丸。

②气血亏虚----补中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③气血虚弱,血海不足,月经不行—养血通经—柏子仁丸④阴虚血燥—滋阴润燥,益精通经—加减一阴煎+山药⑤血瘀气滞—活血理气,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⑥痰湿阻滞—健脾除湿,化痰通经—丹溪治痰湿方【附】多囊卵巢综合症九:崩漏①肾阳虚—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肉桂、当归+黄芪、人参、覆盆子、赤石脂②肾阴虚—滋水益肾、止固冲血—二至丸、左归丸-牛膝③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④脾虚——补气健脾、摄血固冲-固本止崩汤-当归+升麻、乌贼骨、岗稔根⑤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逐瘀止血汤、失笑散-当归尾、赤芍九【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㈠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㈡排卵性月经失调十:痛经①气滞血瘀型—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中妇期末复习资料

中妇期末复习资料

1.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它是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男女均有天癸,直接参与男女的生殖生理活动。

2.并月:月经惯常二月一至的。

3.居经或季经:月经惯常三月一至的。

4.激经(盛胎或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

5.弄胎(试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6.恶露:产褥期内,自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

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黏液性恶露断绝。

7.产褥期:新产后6周内。

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8.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

又称"绝经前后诸证"。

9.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带下------止带汤------猪茯车泽茵赤芍,牡丹黄柏栀子悉膝止带------完带汤------人参山药白术芍,苍甘陈柴车前子,黑芥穗月经------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当山茱枸杞炙固阴煎------菟参熟地五味子,山药茱萸远炙草温经汤------参归川白芍,肉莪杜甘膝保阴煎------月经过多血热型、胎动不安血热型、产后恶露不绝血热型------生熟地黄黄芩柏,白芍山药续断草胎动不安肾虚型------寿胎丸------寿胎菟丝子桑寄续阿胶胎动不安气虚型------举元煎------人参黄芪升麻白术炙甘草产后腹痛血瘀型------生化汤------归芎桃草姜胎萎不长气血虚弱型------胎元饮------胎元人参当杜仲,白术芍药熟地陈。

妇人腹痛治则:通调冲任气血;症瘕的治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行经吐衄病因病机:火热上炎,值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损伤阳络,破血妄行,阴虚肺燥,肝经郁火崩漏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妊娠恶阻病因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滑胎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堕胎、小产病因病机:胎结不实,胎元不固月经先期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月经提前而至闭经者停经前多有月经不调,停经后无妊娠征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填空题
1.宫颈糜烂的临床分型有(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
2.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四方面。
3.异位妊娠最常见的部位是(输卵管壶腹部),最常见的原因是(输卵管炎导致输卵管管腔粘连、狭窄、通而不畅),最早出现破解部位的是(输卵管狭部)。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开麻,柴胡,甘草)
6.简述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及处理方法。
主要病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处理方法是:按摩子宫;应用缩宫剂;宫腔填塞,纱布;手术止血。
四、病例分析
1.钱某,30岁,产后4天发热不解。以持续低热持续不退,自觉咋寒咋热,恶露少,色暗有块。小腹痛拒按,口干而不欲饮,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宫桂,干姜,小茴香,浦香,五灵脂,延胡索,没药,赤药)
3.简述产后病的病因和治疗原则。
病因有:津血亏虚,瘀血内阻和正虚邪袭。
治疗原则:应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做到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选方必须照顾气血。
4.简述异位妊娠的诊断要点。
①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有力。
治法:行气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药.延胡索.五灵脂.香附.枳壳.乌药.甘草)
②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延后,量少,色黯有块,舌黯,苔白,脉沉紧。
8.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额一类疾病。
9.产后出血: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10.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由于源自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中医诊断:阴痒(湿虫滋生证)
西医诊断:假丝酵母菌阴道炎
辩证分析:湿热与病虫相互滋生,其虫作祟,则,阴部瘙痒难忍;湿热下注,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白呈豆渣样,味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病虫相互滋生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味(萆薢,薏苡仁,赤茯苓,黄柏,丹皮,泽泄,通草,白头翁,苦参,防风)。水煎服。
4.崩漏的治疗原则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使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5.产后病的常见病因有(津血亏虚)(淤血内阻)(正虚邪袭)。
6.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外阴瘙痒)(尿痛尿急)。
7.产后病的治疗应本着(“勿拘于产后,勿望于产后”)的原则,灵活使用(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三法。
①患者有停经及早孕反应,慢性盆腔炎或不孕症病史。
②临床出现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晕厥及休克等症状。
③做尿液或血夜β-HCG检查,B超等相关检查,有助于诊断。
5.简述崩漏气虚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止血。
中医诊断:产后发热(血瘀证)
西医诊断:产褥感染?
辩证分析: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瘀血阻滞胞脉,故产后恶露下亦甚少;内有瘀血,则恶露色暗有块;瘀阻气机则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本不亏,故不欲饮;舌质暗紫暗,有瘀点,脉弦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祛瘀,清热和营。
中 医 妇 科
一、名词解析
1.胞转: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尿急、尿淋漓涩痛等症状者.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头晕目眩,状若冒眩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者.
3.恶露:产妇分娩后子宫腔内残留的子宫内膜、胎盘剥离伤面的血液与子宫分泌的粘液混在一起从阴道排出的混合物.
4.原发性不孕:孕龄夫妇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
5.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6.习惯性流产:即“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或三次以上者.
7.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尿急、尿淋涩痛等症状这。
8.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脾肾亏虚),病机是(带脉失约,任脉不固)。
三、简答题
1.简述早期妊娠的诊断要点。
①首先是月经停止来潮;②早孕反应;③自觉乳房胀大,乳头和乳晕着色变深;④脉滑,尺脉,按之不绝;⑤子宫增大,4个月自觉胎动;⑥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一脐间测到宫底。
2.简述痛经瘀血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药: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柴胡,黄芩,炙甘草)。黄酒送服。
2.刘某,女,26岁,带下量多,伴外阴瘙痒2周。患者2周来白带量多,色淡黄,有臭味,伴外阴、阴道瘙痒难忍。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滑数。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口充血,阴道粘膜充血。豆渣样白带较多。子宫轻度糜烂,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好,附件正常。白带常规检查:假丝酵母菌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