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景(成教教案)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0~100%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萌发率则下降。
分生孢子在0.5―30cc均可萌发,以10~10cc最为适宜。
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 d左右。
在10~2occ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较适宜。
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
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
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秋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5~6月份为暴发流行期。
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cc,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适宜温度10~l8cc。
在18。
C左右,相对湿度在80%~97%之间时易发生。
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
一般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条件。
2、栽培管理多种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响。
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区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重。
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发病也严重。
3、品种抗性由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丧失,使小麦品种普遍都不抗病,也是近年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原因。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预防
白粉病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可随时 发生,但春秋两季更容易流行, 导致叶片枯黄、穗部畸形,严重 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发生区域与危害
发生区域
小麦白粉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 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
危害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早枯、 分蘖减少、植株矮小、籽粒不饱满, 严重时甚至全株死亡,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
总结词
通过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可以有效 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产量和 品质。
详细描述
选育抗病品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之一。未来应加大投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 育工作,同时推广已经取得抗病性成果的品 种,以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
总结词
深入研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有助于发现更有效的防治手段,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繁殖和传播。
品种抗性
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 在差异,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减
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可能导致小 麦白粉病的发生,如种植密度过 高、施肥不当、灌溉过多等,降
低植株的抗病能力。
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染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表面的气孔侵入植株 体内。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病害的流行 。
生理代谢异常
受到白粉病菌侵染的小麦植株,其生理代谢会受到影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降低,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3 小麦白粉病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抗性较强的 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 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合理轮作
避免长时间连续种植小麦 ,可以采取与其他作物的 轮作方式,降低土壤中病 原菌的积累。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病原真菌侵染过程观察(定稿版)
小麦白粉病病真菌侵染过程观察摘要:对幼苗期的小麦叶片进行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侵染实验,用直接摩擦侵染法侵染叶片,并且保湿24h。
在侵染后的8h、12h、24h分别剪取2cm长的叶段于培养皿中保存叶片,并用异丙醇蒸汽使之透明,放于25℃的恒温箱里保存透明叶片。
36h、48h、72h、96h分别剪取2cm长的叶段于试管中保存,并用AA液使之透明。
侵染过程完成后,把不同时间段的透明叶片制成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病原孢子的侵染过程图。
关键词:小麦幼苗叶、小麦白粉病,侵染,分生孢子目的意义白粉病是农作物主要的叶部真菌病害,它属于子囊菌门的白粉菌目,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靠菌丝特化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白粉菌的闭囊壳。
并在农业上造成严重危害每年都有因白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
小麦受害之后,可导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对于高肥水地块尤为严重,因此控制白粉病危害,是降低小麦生产风险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多地了解白粉病的发病过程,更准确地回答何时防治白粉病最有效。
通过该实验,观察人工接种的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小麦叶部细胞的侵染过程;观察不同时间段白粉病病原孢子在小麦叶部的萌发和侵入过程。
掌握小麦白粉病病原真菌接种方法,感病叶片采集保存方法,以及叶片制片观察的方法。
当然,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本实验意在学习植物病原物侵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了解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小麦川育20(Triticum aestivum):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小麦白粉病菌菌种: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实验室提供1.1.2试验药品及试剂异丙醇,封口胶,浮载液(水或乳酚油),AA液(冰醋酸:95%酒精=1:1)1.1.3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具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塑料盆钵及保湿塑料袋、恒温箱、剪刀、记号笔1.2试验方法1.2.1 小麦幼苗的准备在两个塑料盆钵里播种感病品种小麦川育20,做好相关标记。
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小麦病害教案
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小麦病害教案第一章:小麦病害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病害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小麦病害的分类和分布情况理解小麦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小麦病害的定义和特点小麦病害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小麦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小麦病害的诊断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病害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分布情况案例分析法:分析小麦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实践操作法:介绍小麦病害的诊断方法第二章:小麦锈病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锈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掌握小麦锈病的绿色防治方法2.2 教学内容小麦锈病的症状和病原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锈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实践操作法:介绍小麦锈病的绿色防治方法第三章:小麦白粉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掌握小麦白粉病的绿色防治方法3.2 教学内容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和病原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的绿色防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白粉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实践操作法:介绍小麦白粉病的绿色防治方法第四章:小麦纹枯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纹枯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掌握小麦纹枯病的绿色防治方法4.2 教学内容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和病原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纹枯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实践操作法:介绍小麦纹枯病的绿色防治方法第五章:小麦条锈病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掌握小麦条锈病的绿色防治方法5.2 教学内容小麦条锈病的症状和病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的绿色防治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规律实践操作法:介绍小麦条锈病的绿色防治方法第六章:小麦病害的监测与预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小麦病害的监测方法学会小麦病害的预测技术理解监测与预测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小麦病害的监测方法小麦病害的预测技术监测与预测在小麦病害管理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病害的监测与预测方法实践操作法:演示小麦病害的监测与预测技术第七章:绿色防治小麦病害的策略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绿色防治的概念掌握绿色防治小麦病害的策略理解绿色防治对环境的影响7.2 教学内容绿色防治的概念与意义绿色防治小麦病害的策略绿色防治对环境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绿色防治的概念与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绿色防治小麦病害的策略讨论法:探讨绿色防治对环境的影响第八章:小麦病害的生物防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防治的概念掌握生物防治小麦病害的方法理解生物防治的优点与局限性8.2 教学内容生物防治的概念与意义生物防治小麦病害的方法生物防治的优点与局限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防治的概念与意义实践操作法:演示生物防治小麦病害的方法讨论法:探讨生物防治的优点与局限性第九章: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防治的概念掌握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原理学会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安全使用9.2 教学内容化学防治的概念与意义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原理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安全使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防治的概念与意义实践操作法:演示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原理讨论法:探讨化学防治小麦病害的安全使用第十章:小麦病害防治的综合管理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病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方法掌握综合管理小麦病害的策略理解综合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小麦病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方法综合管理小麦病害的策略综合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病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综合管理小麦病害的策略讨论法:探讨综合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小麦病害的定义和特点、分类和分布情况、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诊断方法。
小麦病虫害防治(share)
小麦病虫害防治(share)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六册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生物”中的第二节“小麦病虫害防治”。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麦蝇等病虫害的识别特征、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农业科普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方法。
难点:小麦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和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小麦病虫害图片、实物标本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小麦田里的病虫害现象,引发学生对小麦病虫害的关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小麦病虫害图片,分析各病虫害的识别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小麦病虫害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识别和判断,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其他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小麦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种类:锈病、白粉病、蚜虫、麦蝇等。
2. 危害:影响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
3.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小麦锈病的识别特征。
2. 列出三种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方法。
3. 谈谈你对于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答案:1. 小麦锈病的识别特征:叶片上出现红色或橙色的锈斑,严重时整片叶子变黄枯萎。
2. 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方法:农业防治(如轮作、合理施肥等)、化学防治(如喷洒农药)、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带来的经 济损失,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02
CATALOGUE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病原菌的特征和分类
特征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子囊菌门,白粉菌目 ,白粉菌科。该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细胞内形成特殊的 吸器,吸取寄主细胞的营养。
分类
在分类学上,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被归为专性寄生菌,因为 它只能寄生在活的植物组织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 片白色粉斑。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黄化、枯萎,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性
经济重要性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 一,白粉病的发生直接导致小麦 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给农业生
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生态重要性
白粉病的严重发生会改变麦田生态 系统的平衡,影响其他生物群落的 结构和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 发生的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措施 • 结论和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小麦白粉病的概述
定义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症状
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
光照
适当的光照条件对于小麦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导致小麦 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白粉病虫害防治
小麦白粉病虫害防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白粉病虫害的侵袭,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合理灌溉管理适时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基础。
在小麦生长期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过于频繁的灌溉会造成土壤过湿,导致小麦根系受伤并增加白粉病的风险。
因此,农民应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制定灌溉计划,避免土壤过湿。
二、良好的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农民应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并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及时清理秸秆和杂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保护小麦生长的环境。
此外,合理的密植和间作也有助于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三、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同样至关重要。
在小麦生长期间,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合理施肥。
但是过量的氮肥会促使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施肥应注意适量,避免过度施用氮肥及其他化学肥料。
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农民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
虽然生物防治不能取代化学防治,但可以作为化学防治的补充。
例如,引入天敌如瓢虫和蚜虫菊长管蜂等可以控制蚜虫数量,并减少蚜虫引发的白粉病的传播。
此外,利用寄生性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可以对抗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五、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白粉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农民应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注意正确使用。
在使用农药时,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注意剂量和喷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错时使用。
此外,应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操作规范,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六、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在小麦生长期间,对小麦的发育和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茎、叶、穗等绿色部位被白色粉状菌丝物覆盖,植株表面呈现白色粉末状。
小麦叶片表面常形成白色斑点或弧形白斑,严重时,叶面会呈现完全白色,导致小麦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物质代谢。
当小麦穗芒、叶鞘、叶柄、叶鞘舌等部位被侵染此病原菌时,严重时也能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类的白粉菌属物种,其中以小麦大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为主要病原菌。
这种真菌菌丝非常细,能在植物体表面吸取养分,利用植物细胞形成菌丝实体和分生孢子。
这种病原菌喜好温度适宜、湿度高的生长环境,多在春季、秋季发生,特别是植物的邻株之间距离过小、通风不良的微气候条件下,容易在田间传播。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环境管理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环境控制是关键,对于预防小麦白粉病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适当的间距:行距应适中,通风良好。
要保持行距10厘米以上,植株间距不能太小,最好能留下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气流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减少小麦发生此病的风险。
•清除栽培废料:在栽培完成后及时将小麦剩余秆叶焚烧或深耕入土,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合理施肥:对于小麦的肥料施用也是相对有影响的,应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控制肥料用量,同时合理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2. 农药防治农药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病情已经严重,需要及时采取农药防治策略。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公认有效的化学农药:如咪鲜胺、氧化锌等有效成分,尽量减少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分析在种植小麦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出现病虫害问题,如果在这其中没有及时对其进行防治,那么就会导致小麦减产。
所以,就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防治小麦病虫害,更好的提高小麦的产量。
本文就通过病害和虫害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小麦生产提供相应帮助。
一、小麦常见病害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出现在苗期。
这种病害最开始会在小麦的麦叶上出现,主要特征就是小白斑,随着病情不断加深,小白斑开始扩大,逐渐变成圆形。
而且在这其中的霉斑层也会不断扩大,颜色相比于之前会越来越深,逐渐成为褐色,叶子在这其中受到影响会出现死亡。
如果在这其中不积极对其进行防治,那么就会直接波及到小麦的茎秆。
在小麦白粉病严重的时候,小麦很容易出现倒伏问题,抽穗的几率较小,几乎不会有麦粒。
防治时,首先,应该选择优质品种。
其次,在播种过程中也需要加以注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播种量,不能够让小麦的种植面积过大,在这其中可以多施用磷肥,减少对氮肥的使用。
并且还应该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翻耕,使用相应药剂对其进行杀毒处理,减少土壤中所存在的病菌。
再次,如果发现小麦出现白粉病,那么在发病初期就应该利用粉锈宁药剂来对小麦进行喷洒,并且还应该及时去除在这其中所存在的病叶,避免病叶影响到其它健康的麦叶。
最后,如果是在发病中期,那么就应该将烯唑醇与水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喷洒在小麦上,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防治。
2、小麦锈病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锈病,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的茎、叶等等部位,因为对于发病位置的不同,那么其发病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在刚开始发病过程中,能够发现小麦的发病位置出现黄色斑纹,随着病情不断加深颜色开始越来越深。
锈病的发病位置容易形成袍子堆,通过袍子自身的分裂、变化,然后在小麦中进行传统。
这种病害具有传播快、危害大的特点,能够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广,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
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下文专业人士和大家分享。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
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C,低于10°C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
注意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显,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以上即是专业人士为大家分享的一文,希望上文可以为您提供帮助。
让您种植的小麦生长的更好。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过程观察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小麦过程姓名:杨平班级:植保10-1学号:20100331时间:2012年4月24日一、目的要求1、了解植物病原物浸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2、了解病原物的进入过程;3、了解植物病理学绘图方法;4、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学习,初步认识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二、材料与用具川育20小麦、有盖培养皿、盆钵、镊子、试管、显微镜等。
三、内容和方法1、幼苗的准备:向盆钵中播种川育20小麦,拿回寝室培养近一个月,至小麦幼苗长出2--3叶时,将叶片中部剪成4cm左右长度的小段,并在右上角剪一缺口方便辨认正面,将剪好的小麦叶段铺于培养皿培养;2、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接种:用镊子夹取已经感染白粉病的小麦植株叶片,小心用解剖针敲打镊子底部,将叶片上的白粉均匀抖落到培养皿内的小麦植株叶段上,完成小麦饱白粉病病菌的接种;3、管理及取样:接种后加盖继续培养,并分别于接种后6h、8h、12h、24h、36h、48h、72h分别取样;4、取样处理和观察:6h、8h、12h、24h取样的叶段分别用异丙醇蒸气使之脱色,其余叶段用AA液(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棉兰乳酚油染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过程5、潜育期观察:为取样的盆钵培养至初现症状,观察记录下潜育期;四、实验观察结果1、实验观察,该小麦白粉病的潜育期为两天;2、6h和8h孢子形态基本相似,都是生长出细长的菌丝,不同点在于8小时比6小时菌丝显得更加粗大;(如图1、2所示)图1:6小时图2:8小时3、12h—36h的菌丝膨大形成附着胞以及侵入钉(如图3、4所示)图3:24h 图4:36h4、72小时的孢子生长出的菌丝末端侵入植物细胞形成菌丛和吸器(图5)图5:72h实验结果讨论摘要:植物浸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要经过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为例观察病菌的浸染过程。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接触小麦幼嫩叶片,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部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在芽管基部形成一个隔膜,在附着胞下形成侵入钉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钉的顶部膨大形成吸器中心体,再发育成吸器;吸器吸收营养后供表面菌丝生长,再由菌丝再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次生吸器,如此反复多次菌丝扩展并形成菌丛;菌丝生长一定阶段后产生分生孢子链。
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病症与防治
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病症与防治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更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叶鞘,发病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严重影响小麦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需及时防治。
那么,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现将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介绍如下。
一、危害症状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病理-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1、病害循环:•越夏:一种是在夏季气温较低的海拔较高的山区及偏北的麦区(气温23.5以下),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另一种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
•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中或上面越冬。
•传播:气流传播。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而且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
2、发病条件:•1、品种抗病性:表现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
•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有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病菌侵入时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
如P m1-P m17、P m3b、P m3c等。
•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侵入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
如望白水、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
•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
•2、气象条件•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 ℃,病害发生后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
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21-25℃仅需3天。
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会迅速流行,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山区和湖泊地区发病严重。
•一般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
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
•3、菌量•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系。
•4、栽培条件•水肥施用过高,植株生长过旺,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浸染;植株组织幼嫩,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会导致白粉病严重发生。
3、病害控制:•1、选育抗病品种•由于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变异速度快,经常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目前含有来自黑麦系统的P m8基因的抗性已经被克服,致使抗病性退化。
小麦白色的粉病
小麦白粉病
1、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
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
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籽粒量下降,造成减产。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以发生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
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
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并逐渐呈粉状。
后期霉层逐渐有白色变为灰色,其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
当气温在15—20度、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则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利于侵染。
肥水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2)收麦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3)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
能力。
(4)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5)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
或者在小麦播种前用拌有益+满适金拌种。
效果非常好。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二)_小麦白粉病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二、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 界性病害,在各主要麦区 均有发生,我国山东沿海、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发生普遍且严重。近年来 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 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该病发生严重时减产达 20%~30%,亦然成为影响 小麦丰产的一个重要病害。
二、小麦白粉病
二、小麦白粉病
二、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病菌
1 分生孢子梗 2 分生孢子 3 闭囊壳和子囊
二、小麦白粉病
3.发病规律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 上,病菌萌发开始初侵染。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 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以混杂在小麦种子内或病残体上的闭囊壳 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夏后,先侵染越夏区秋苗,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 向附近麦田传播,分生孢子还可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非 越夏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上越冬。 翌年春季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 多次再侵染。
1. 症状识别
此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上出现1~2mm的 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 有一层白粉即为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 灰白色至浅褐色,上面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闭囊壳)。 通常植株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较正面多,且病斑 多时常愈合成片,病叶变褐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病叶片受害症状
二、小麦白粉病
穗部受害症状
后期受害症状
二、小麦白粉病
2.病原
病菌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 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菌为表面寄生菌,在寄主植物体上表生,无色,仅以 吸器伸入寄主的细胞内吸收营养。菌丝向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 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有6~7 个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分生孢子寿命较 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d。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 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黑色、球形,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 丝,内含有9~30个子囊。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8个或4个子 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
濮阳县梁庄乡一中王瑞景
一、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一、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
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
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
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
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二、发生条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三、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面形成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联合呈椭圆形霉珏,严重时可覆盖叶面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1毫米左右,初为白粉状,后变为灰色,至褐灰色。
受害叶面早期变黄、发枯,病株矮小,重者不能成穗。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下良,抗病力下降。
2、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
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防治效果达90%左右。
四、板书设计
小麦白粉病
1、形态特征
2、发生条件
3、危害症状
4、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