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明代九边军事城镇文献综述明朝时,朱元璋把北元驱逐到漠北后,北元势力虽然分裂成两部分,但仍然非常强大。
它的两个部分,瓦拉和鞑靼,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敌人。
因此,防御北方边疆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族崛起后也没有改变。
此外,九面是北方边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面。
九边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建立的九个边境地区。
它叫九边北部边境沿线有几个重要的军事城镇。
明初为九镇,后发展为九边十三镇或九边十六镇,俗称“九边”古今中外,九方研究一直在进行。
在古代,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徐伦的《九边图论》、明代韦欢的《明代九边考》、明代应宗的《大一统》、清代孙承泽的《春秋梦》。
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毛沛琦、王力的《中国通史——中国明代军事史》、肖立军的《明朝中后期九边军制研究》、彭勇的《基于边防军沿革的明代北方防御体系研究》、的《明史探索》、赵的《明代九边军制研究》、莫雨英《明蒙关系研究——基于明蒙双边政策和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张德新《明史研究稿》和毛玉陈《明代西北边城论》。
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日本是最突出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村的《北明防御体系》和松本的《北明防御体系研究》等。
大多数学者对九边军事城镇的形成时间和序列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差异源于明代对这一制度的错误描述以及不同学者对明代军事城镇定义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我对每个观点的详细解释一、明代九方的形成时间和顺序《明史》说:“元人北返,屡求复兴永乐迁都北平,北平三面封闭。
正统之后,敌人遭受的苦难越来越多。
因此,在明朝末年,边防非常森严。
鸭绿江东起,西至嘉鱼,绵延数千英里,分割土地以保卫政府。
起初,辽东、傅玄、大同、延绥四镇相继建立,宁夏、甘肃、冀州三镇相继建立,太原总兵负责地方事务,三边政府设在固原,又称二镇,共九边。
“1据认为,经过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顺序是大同、辽东、傅玄、岩水、宁夏、甘肃、冀州、太原(岩头统治下)和固原《明史》的记述是从许论的《明太祖九面》抄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历史趣谈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导语: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
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北部边境的长城沿线,依次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边重镇是明代非常无奈的一种边境军事安排,它的兴起和荒废也和明王朝的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九边重镇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元帝国,建立了明帝国,明朝建立之初武力非常强盛,把强大的蒙古骑兵赶到了漠北苟延残喘。
然而,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农耕文明在军事上是永远打不过游牧文明的,因为你一打他就跑,而你又不可能到处跑,虽然其后的明成祖朱棣又发动过多次对漠北游牧民族的远征,但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灭掉他们,所以农耕文明再强大,也永远处于守势。
明朝建国后不久,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又经常南下寇边,成为了明代长久而严重的边患,明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线上设立这些边防军事重镇,靠这些军事重镇来抵挡北方蒙元残余的进攻,而后期还要防御崛起的后金。
宣镇所辖的宣化古城
小编大致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九个重镇:辽东镇,在山海关外,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蓟州镇,山海关至慕田峪;宣府镇,总兵驻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由来: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收复失地”为恨, 作歌日“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以攻为守”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徐达传》、《明史·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明史·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深 入 研 究 明代 北 部 边 防的 一 个 基 本前 提 。 于九 镇 的 设 置 经 由 历 了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 加上 一 些 边 镇 情 况 比 较 特 殊 , 以 再 所
辽东 、 府 、 同 、 宣 大 延绥 四镇 , 设 宁夏 、 肃 、 州 三 镇 , … 继 甘 蓟 … 又 以 山西 镇 巡 统 驭 偏 头 三 关 , 西 镇 巡 统 驭 固原 , 称二 镇 , 陕 亦 遂 为 九 边 。“《 史 》 本 沿 袭 了 这 一 说 法 , 是 对 山西 、 ” 明 基 只 陕 是 “ 守 ” 也 长 不 逾 年 , 徐 达 “ 岁往 镇 于 燕 , 岁 行 尽 即 镇 , 如 连 生
北 京 , 徒 大 宁都 司 ( 北 平 行 都 司 ) 裁撤 北 平都 司 , 往 沿 内 即 , 还 边 各 都 司 、 都 司 派设 了镇 守 总 兵 官 。而 明人 正 是 以 镇 守 总 行 兵 官 的 派设 作 为 边 镇 设 置 的 主 要 标 志 。 无疑 , 镇 之 设 始 于 边
Se p.2 02 0
明代“ 九边 ” 设置时间辨析
韦 占 彬
( 家 庄 师 范专 科 学校 历 史 系 , 石 河北 石 家 庄 000) 5 8 1
[ 摘
要] 明代 “ 边 ” 于何 时?史 书记 载不 一。在 纷杂 的史料 中, 为 明朝 官修 史书 的《 实 九 设 作 明
录》 为我们提 供 了一些 比较 可 靠 的线 索。 以此 为基础 , 再结 合 其它史料 , 基本 可 以确 定“ 九边” 置 的 设
便以巡边、 边等名义 , 备 派元 勋 宿 将 前 往 北 疆 地 区 短 期 驻 守 ,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
明代北方军事地图——《九边图》摘要:明代由于北方频繁的战事需要,制作了名目繁多的军事地图——《九边图》。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九边图》沿用了千年的“制图六体”,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由军事制图机关绘制;图与“论”“说”“志”相结合的体例;突出军事要素绘制;浓笔重彩、图面鲜艳。
关键词:明代;军事地图;九边图一、《九边图》制作的背景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了全国。
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入漠北,与原居住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起,继续与明王朝进行对抗。
“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明朝建国初期就开始创立卫所制度,并修筑长城。
尤其在明中叶,游牧于北方的兀良哈、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不断侵扰边境,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明王朝为了加强北方边防,一面加紧修筑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另一面增加军事力量,并先后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隆庆朝以后改名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俗称“九边”。
当时,镇守在北方重镇的官员,在行政管理和军事部署时都需用地图,边镇地图遂陆续问世。
起初这些军用地图采用书本形式,并附有大量文字说明,记述图上未能反映的内容。
后来朝廷要求各镇、堡、关隘分别编绘本地区的地图定期上报。
二、《九边图》类型简介明朝制作了名目繁多的《九边图》,它是描绘明代陆地边防态势的主要图种。
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实际上是边防军镇的军事地理、驻防态势的文章叙述。
明朝制作《九边图》完全是出于军事目的,正如编撰《九边图论》的许论在序言中所说:“封疆延袤,山川险易,道里迂直,城堠疏密,据形审势,计利制胜,非图莫见也。
于是乎,复作《九边图》。
”自嘉靖至崇祯末年,北方的军事形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明朝兵制——精选推荐
明朝兵制(1)军事领导体制 明朝建⽴后,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都督府作为最⾼军事机构。
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在废丞相制、升格六部的同时,⼜把⼤都督府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和都督同知各⼀⼈,都督佥事若⼲⼈。
五军都督府的主要职责是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卫军。
各都督府互不相属,都只与兵部联系。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兵权。
“兵部有出兵之令,⽽⽆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出兵之令。
”(《春明梦余录·兵部》)两个机构互相牵制,便于皇帝操纵和控制。
到明朝中后期,兵部尚书或侍郎有时可直接掌握京营训练,五军都督府渐成虚设。
明朝地⽅军事长官,最初是都指挥使。
如有征战,则由中央派都督府官或公、侯、伯为总兵官,事毕还任。
后来因边境多事,原来临时派遣的总兵官遂留下镇守,成为定设官员。
内陆的军事要地也逐渐设总兵官镇守,都指挥使成为总兵官的下属。
明中叶以后,为加强对武将的控制,⼜派⽂⾂到各总兵官处整理⽂书,参与机要。
明初即开始设置的巡抚、总督两职逐渐成为常设官员。
巡抚是地⽅最⾼⾏政长官,但往往加有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参赞军务的名义。
总督更拥有“总督⽂武,⾃总兵、巡抚⽽下皆听其节制”(《明通鉴》卷三⼆)的⼤权,成为地⽅最⾼军事政治长官。
(2)军队的编制 明朝军队的编制是卫所制。
明朝的军卫法规定,⼀郡设所,连郡设卫。
⼤抵以5600⼈为⼀卫,1120⼈为⼀千户所,112⼈为⼀百户所,50⼈为⼀总旗,10⼈为⼀⼩旗。
⼀卫辖五个千户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设五个⼩旗。
全国军队均按此编制编⼊卫所,由⼩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逐级率领。
卫所军的最早来源,有跟随朱元璋建国的从征兵,有元朝及各割据势⼒的归附兵,有由罪徒组成的“恩军”,还有从平民中征调的“垛集军”。
所谓“垛集”,是以三户民户为⼀垛集单位、⼀户为正户,出⼀丁充军役,另两户为贴户。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明朝“九边重镇”考述
明朝“九边重镇”考述标签:历史教学;九边重镇;明朝:考述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有一幅插图——《明长城》,其中涉及到有关“九边重镇”的一些内容,但不论是教材、历史地图册,还是教师参考用书,都未对“九边重镇”的设立时间、战略地位等作出详细说明。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史实,笔者特撰写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明史·兵志》有云:“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在明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袭扰中原地区。
为了巩固边防,抵御蒙元残余势力南侵,拱卫京师安全,明王朝不仅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蜿蜒上万里的长城,而且专门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和固原9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或“九镇”。
甘肃镇在九镇之中处于最西端,设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下辖15个卫所,治所在今甘肃张掖。
《肃镇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甘肃镇“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云晋之安危。
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
”由此可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固原镇是关中北部的重要门户,设立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甘肃镇、宁夏镇和延绥镇,史称“西三边”,加之固原镇,史称“三边四镇”。
“西三边”之上设有“三边总制”之官,其治所位于固原镇。
这样一来,固原镇就成为了明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
宁夏镇设立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治所在今宁夏银川。
其处于河套与贺兰山之间,是西北边疆的一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由河套进入河西和陇东的交通要冲。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下辖榆林卫和镇羌堡等,治所在今陕西愉林。
其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自古即为军事要地。
明朝统治时期,蒙元残余势力在此地的袭扰活动非常猖獗。
山西镇又称太原镇、三关镇,没立于明宣宗宣德年问,因其“地控西北,近逼河套,与漠南仅一水之隔”,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边防工事的杰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在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长城系统以“九边”为核心,共有十大重镇,其中包括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为明长城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九边”重镇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分别是阳原、蔚州、平原、漯河、绥中、喜峰口、雄县、宣化和嘉峪关。
这些重镇均位于险要的地势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军事防御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对外交通路线的便捷性,以满足物资的运输需求。
这些因素使这些重镇成为明代长城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起到了边防警示、行动支持和防御作用。
九边重镇的建设和布局既注重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与地方经济、人口活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重镇不仅提供了军事防卫的基地,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居住、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这些重镇在明代实行了军属制度,许多军人随家属一同定居在这些地方。
这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明代长城建设独特的军事防御理念和造型风格。
这些重镇一般采用都城设计,即以城市形式组建的军事防御聚落。
城墙高大厚重,防护设施齐全,内部有完善的街道、衙署、市场等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军队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城门上设有巨大的城楼,用于观察敌情、派遣军队出征等。
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为居民提供了相对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明朝政权在边境地区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在边界建设这些军事防御性的聚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的居民。
同时,这些重镇还成为了明朝政权对外交流的门户,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和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游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高一必修一历史7课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7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是学生接触到的一门新的学科,其中必修一的第七课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的内容。
第一个角度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
这一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北宋时期的黄河南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其流经的地区多次变迁。
北宋时期,由于黄河南迁,导致当时的京杭大运河被冲垮,给北方南方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个事件使得北方的河道工程日渐重要,黄河南迁之后,建筑工程师需要重新设计河道,保证流域内的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是黄河泛滥频繁,导致河床狭窄,流速加快,不断向南迁移。
紧接着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南宋的林则徐和爱国思想。
林则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提出倡导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主张,成为后来爱国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引发了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通过学习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对现代的国家意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三个知识点是元代的火器和纸币的使用。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大转折,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民族政权的统一统治,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中的多个民族政权交替出现。
与此同时,元代对农业生产、商业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火器与纸币的使用在当时是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它们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商业往来,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明代九边制度的建立。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进行边疆保卫工作的时期之一,九边制度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之一。
明代沿万里长城设置的“九边十一镇”都在哪里?
明代沿万⾥长城设置的“九边⼗⼀镇”都在哪⾥?明朝建⽴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刺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真族⼜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
为了巩固北⽅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乎没有停⽌过对长城的修筑⼯程。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称九边。
以辽东为九边之⾸,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同镇、⼭西镇、延绥镇、宁夏⾃东⽽西直⾄⽢肃河源,分别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同镇、⼭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肃镇。
嘉靖三⼗年(1551年)在京西增设昌镇、真保镇昌镇、真保镇,构成“九边⼗⼀镇”布镇、固原镇、⽢肃镇局。
其横越万⾥,纵深数千⾥,襟带长城内外,贯穿黄河、渭⽔、海河、滦河、辽河、⼤凌河西⾃⼭西、陕北、中部以北京为中⼼,西和鸭绿江等⼗余条⼤川⽔系。
形成东北东北以辽东为中⼼,中部宁夏达⽢肃,控制西北三⼤地段九座重镇,卫所棋布,城堡罗列,形成⼀条⾯向北⽅的防御线。
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辽东虎⼭长城辽东镇。
总兵官⼴宁(今北镇),东宁卫(今辽阳)。
所辖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南麓之鸭绿辽东镇江,经宽甸、新宾,⼜转趋东北,绕过开原县北,⼜伸向西南,经铁岭、逾辽河,由台安县东趋向西北,绕过北镇县北,⼜转向西南,经过义县、锦州、绥中诸县西部,西达⼭海关北之⽆名⼝。
全长约980公⾥,有城堡279个,空⼼敌台31座,边腹敌台90座。
辽东部分为什么被⼈遗忘了呢?⼜在什么时候从地图上抹掉的呢?清朝取代明朝明代万⾥长城的辽东部分为什么被⼈遗忘在东北的统治时,特别是顺治帝⼊北京后,政局不稳,前⽅有李⾃成领导的强⼤的农民军相对抗,后⽅有蒙古贵族势⼒的威协,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东北'祖宗肇兴之所','发祥之地',就在辽东划了禁区。
在禁区范围,⾸先利⽤了明辽东长城加以修补,并插以柳条,作为禁区的标志,号称柳条边,并下令将⼭海关定为关卡,限制出⼊。
明朝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用来抵御蒙古残余势力,哪个最重要?
明朝设⽴九个军事重镇,⽤来抵御蒙古残余势⼒,哪个最重要?九边,⼜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的九个军事重镇。
1368年明朝建国,其后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
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同镇、太原镇(也称⼭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辽东镇总兵初驻⼴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南麓的鸭绿江畔,西⾄⼭海关北锥⼦⼭,全长970余公⾥。
宣府镇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市宣化县)。
管辖的长城东起慕⽥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
⼤同镇总兵驻⼤同府(今⼭西⼤同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台(今⼭西天镇县东北),西⾄鸦⾓⼭(今内蒙古清⽔河县⼝⼦村东⼭),全长330多公⾥。
太原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西宁武县)。
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太⾏⼭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
因该镇在⼤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
⼭西镇长城城墙多为沉重⼤⽯。
延绥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
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县黄甫乡),西⾄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在⼤边南侧另有“⼆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边墙相接。
宁夏镇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
明朝九大边镇综述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传首九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第一个犯罪的人是谁
传首九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第一个犯罪的人是谁本文导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北伐,将元朝的蒙古皇帝赶出了中原,但是,他并未完全消灭蒙元的势力。
逃亡塞外的蒙元皇帝,依旧能够对大明进行骚扰,甚至无数次卷土重来,不断威胁着明朝的北疆。
朱元璋为了稳固北方的边防,安排朱棣、朱权等藩王镇守北疆。
到了朱棣继位后,尚武的他虽然五次北征漠北,但始终未能彻底消除隐患。
毕竟,游牧民族不是中原王朝,他们在草原神出鬼没,经常是见首不见尾。
于是朱棣在北方边境设了“九镇”,分别派兵驻守。
而明朝的万里长城,东起丹东,西至嘉峪关,分为九个区域管辖,于是又称为“九边”,如此“九边九镇”构成了明朝的塞北防御体系。
明白了“九边”,也就知道了“传首九边”的含义,那就是戴罪之人被斩首后,其首级被朝廷派人拿着到这九处边关示众,以便对边疆将士进行“警示教育”。
实际上,这种刑罚极其残忍,古代交通不便,“传首九边”大概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本身也是对死者名誉的极不尊重。
而终明朝二百多年,唯一受到这种待大罪的人,就是在辽东抵抗大清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大功臣熊廷弼。
那么,熊廷弼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让皇帝如此痛恨他呢?熊廷弼虽是一员名将,但他却是读书人出身。
他少时家境贫寒,但通过刻苦学习,28岁高中了进士。
11年后,他被提拔为御史,到了辽东前线,在那里他提出了“以守为战”的战略,主张通过修建军屯,跟大清打消耗战、持久战。
可当时的辽东经略杨镐并不赞同,直到后来萨尔浒大战失败,明朝才认为熊廷弼是对的,于是改让他为辽东经略,从此,熊廷弼在辽东抵抗后金,战功赫赫。
不过,很快,明朝内部的变化,让这些成果化为乌有。
一个是跟熊廷弼是精神上的知己的万历皇帝病故了。
万历皇帝曾十分支持熊廷弼,甚至亲赐尚方宝剑。
在自己病重时,万历别的奏章不看,也要看熊廷弼的,还要一一予以作答,对于熊廷弼的意见,统统同意支持。
但是万历死后,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
接下来的明熹宗朱由校对熊廷弼不感冒,再加上熊廷弼在朝中的政敌恶意攻击,他很快失去了辽东经略的位子。
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判断建镇的时间实质是对于建镇 标 志的 判 断。今人 关于 长 城“ 蓟 镇 ”建 置时间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2.1 蓟镇建镇于永乐年间说 胡凡 在《明代洪武 永 乐时期北部
边防 军 事领导 体制的 演 变》一文中提 出洪武时期在北 边先 后建 立了七个军 镇:北平、大 同、山西、陕西镇、辽 东 镇、甘肃镇、大宁镇。永乐之后“为了弥 补北平正面防御的缺失而设立的永平、 山海,后 世 演变 为蓟镇,时间是 在洪 武 三十五年 十二月。”③ 洪 武 三十五年,永 乐帝即位之后派驻总兵官永 乐 年间的说法中建镇的判断依据是“派总 兵官驻守”。
3 蓟镇建镇时间考辨
有关 蓟 镇 建 置 的历史信息 主 要 载 于《明实录》、《皇明九 边考》、《四镇 三关 志》、《九 边图说》、《卢龙 塞 略》 等 书中。下 面 将通 过 对历史 文 献的辨 析 加以论证:
3.1 《四镇三关志》、《卢龙塞略》中 的记载
从“总兵官”设 置时间来 看:《四 镇 三关 志》记 载“ 靖 难 之役 ”后 改“ 北 平 布 政 司 ”为“ 顺 天 府 ”。永 乐 二 年 (1404年)设“总兵官”于寺子谷,56年 之 后的天 顺四年(14 6 0 年)移总兵府 于 三屯营。文献记载说明永乐二年就已设 “总兵官”。
表1 明初都司及九边设置时间表 Tab.1 the set-up timetable of Dusi and the Nine-frontiers in early Ming Dynasty
都司名 治所 设置时间 九边名 治所 设置时间
辽东都司 辽阳
洪武8年 辽东 北镇
永乐初年
北平都司 北平行都司
表2 蓟镇卫所建置沿革统计表 Tab.2 the history tables of Weisuo in Ji-town
中国长城志|长城舆图九边图系列
中国长城志|长城舆图:九边图系列2018-01-17 长城出版中心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十大出版工程由于明朝嘉靖年间从辽东至甘肃河西走廊修筑的边墙已经基本连成一体,九个边镇亦陆续组成,因之曾有通晓边务、尽知关塞险易,在兵部主事者编制出描绘九镇防区现状的长城边图。
见于文献著录的九边图或边镇图志,多编制于嘉靖、隆庆至万历这段时间范围,如:嘉靖三年郑晓《九边图志》,嘉靖十三年许论《九边图论》3卷,嘉靖二十年魏焕《皇明九边考》,嘉靖三十四年罗洪先《广舆图》附九边图,嘉靖四十年霍冀《九边图说》,马一龙《九边图说》,陈锜《九边图说》,吴元乾《九边图志》,嘉靖三十八年职方郎范守己《筹边图记》3卷,刘昌《两镇边图说》2卷,嘉靖二十八年翁万达《宣大山西偏保等处边关图说》,《宣大山西诸边图》1卷,万历三十年申用懋九边图,可见诸长城边防图籍的绘制均不超出嘉靖至万历朝阶段。
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人。
“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授职方主事。
日披故牍,尽知天下阨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
许论,字廷议,河南灵宝人。
为兵部左侍郎许进之第四子,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扼塞险易”。
嘉靖十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负责绘制、收贮兵要舆图。
其以职掌之便,洞悉边务,因著《九边图论》。
嘉靖甲午(十三年)四月,许论将《九边图论》上呈嘉靖皇帝。
嘉靖“帝喜,颁边臣议行”。
《九边图论》首为“总图”和“九边总论”,次为九边分图与九边分论。
魏焕,字东洲,湖南长沙人。
嘉靖八年进士,官历兵部职方司主事。
嘉靖辛丑(二十年)作《皇明九边考》,第一卷为镇戍、经略,以下分九边为九卷,而各边之中又分疆域、保障、责任、军马、钱粮诸目,所采多章奏案牍。
霍冀,字尧封,山西孝义人,嘉靖甲辰(二十三年)进士,四十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任兵部尚书,后加右都御史。
嘉靖四十年著《九边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