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幸福思想的教育意义——读伯兰特·罗素的《赢得幸福》

合集下载

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

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启示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不仅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还是一位活动家、自由主义者和教育家。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在他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教育目的伯特兰·罗素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人拥有自由、快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为社会造就人才。

而这种人才不仅要有适应当下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更要有跨越时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知识与技能对于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伯特兰·罗素认为应该注重科学、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这是因为这些学科可以赋予学生思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看到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理解自然和人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同时,伯特兰·罗素认为,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比如阅读、写作、计算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以提高个人解决问题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人文素养和人格培养在伯特兰·罗素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人。

这方面,他提出了“自由和责任”的观点,认为个人应该受到尊重和自由,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真理、公正和良知,充满正义、尊重和同情。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比如同情心、负责任的态度、正义感和虚心听取不同观点的能力等。

教育方式伯特兰·罗素认为,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应该多元化和灵活的。

他提出了在教育中采取讨论、辩论和询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此外,伯特兰·罗素还提倡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具体决定权,比如选修感兴趣的学科和课程,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等。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伯特兰·罗素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1.教育应该注重整体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走向幸福-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十四)

走向幸福-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十四)

⾛向幸福-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四)第⼗四章 ⼯作⼯作应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确实有很多⼯作是⾮常单调沉闷的,⼯作太重也总是令⼈痛苦的。

然⽽,在我看来,假使不是太过分的话,对于⼤多数⼈来说有⼯作就⽐⽆所事事要好。

⾸先,⼀个⼈⽆需决定什么,⼯作便可以让他消磨掉⼀天中的好多时间。

有许多⼈,当他们可以随⼼所欲地安排⾃⼰的时间时,竟然想不出什么够快乐的事值得⼀做。

能够⾃觉⽽明智地充实空闲时间是⽂明的最后产物,但是⽬前还很少有⼈能达到这个程度。

另外,进⾏选择本⾝也是很烦⼈的。

除了特别富于创造性的⼈以外,很多⼈都喜欢由别⼈告诉他⼀天中的每个⼩时该做些什么,只要这命令不是太令⼈不快。

即使对有钱⼜有时间的富⼈,可以做飞机环游世界,可以到⾮洲跟踪保护野⽣动物,可以去征服世界各个⾼峰,从中找到轻松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是稍纵即逝,特别在青春逝去以后。

因此之故,许多聪明的富翁简直象穷⼈⼀样没⽇没夜地⼯作,⽽有钱的⼥⼈,⼤多忙于难以计数的琐碎⼩事,似乎她们追求的东西是极端重要的。

⼈活着,就想⼲点事情,最好还是对社会有点贡献的事情,这是⼈类的天性,不是虚妄。

⼀个⼈在从事必要的、但不怎么有趣的⼯作时,也会感到烦闷,但这种烦闷⽐较起他整天⽆所事事所感到的烦闷来,就不值⼀提了。

除此以外,⼯作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它使得节假⽇格外充实愉快。

没有紧张,哪有松弛呢?⼤多数有报酬的⼯作和部分⽆报酬的⼯作所具有的第⼆个好处是:它给⼈获取成功和展露雄⼼的机会。

在许多⼯作中,衡量成功的尺度是收⼊。

只有对那种最好的⼯作,这⼀尺度才失去其天然的适⽤性。

⼈们想增加⾃⼰收⼊的愿望,其实就是想获得成功的愿望,想以较多的收⼊来获得舒适⼼情的愿望。

除了收⼊,⼯作总有个⽬标,不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只要这些⽬标制定得不算太离谱,追逐达到⽬标,也是追求成功的过程。

⽆论⼯作本⾝是多么索然⽆味,如果它能成为获得声誉的⼿段,它就会变得可以忍受,不管这声誉是世界性的,还是⾃⼰的⼩圈⼦⾥的。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在翻开《罗素论幸福》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幸福”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竟能被如此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见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于“减少自我关注”的论述。

以前的我,总是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一点点小挫折都能被我无限放大,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作对。

比如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我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怎么这么笨,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失败,完全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然而,当我读到罗素的观点时,犹如被一道闪电击中。

我开始尝试着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我发现,原来我们小区门口卖水果的阿姨,每天都能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顾客,哪怕生活并不富裕,但她的乐观却能感染身边的人;还有那个总是在公园里晨练的老爷爷,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从不抱怨,反而享受着每一次运动带来的快乐。

我也开始改变自己。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很差。

但是,当我看到他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看到他们拿到新书包、新文具时那种兴奋的表情,我突然觉得自己那些所谓的烦恼简直微不足道。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帮助他们的工作中。

以前,我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鞋子不够漂亮而不开心,但是在那里,我看到孩子们穿着破旧的鞋子依然快乐地奔跑。

那一刻,我明白了幸福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还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迷路的老奶奶。

她看上去非常着急,我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在帮助她找到回家的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老奶奶不停地感谢我,那种被人需要和认可的感觉,让我心里暖暖的。

通过这些经历,我逐渐明白了罗素所说的“减少自我关注”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不再只盯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去关心他人,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本小册子,书中针对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罗素那冷静而深刻的思考方式所打动,他通过对幸福、快乐、爱等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给出我们追求幸福的正确方法。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但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却是多种多样的。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三种不同的看待幸福的方式:优越论、快乐论、和谐论。

优越论认为幸福是指物质财富、地位、权力等外在的东西;快乐论认为幸福是指愉悦感觉;和谐论认为幸福是指生活在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状态中。

罗素认为,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不足,幸福不应该仅仅是指这几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

他主张,幸福应该是指一种受到内在推动的精神状态。

只有当我们的精神感受到满足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罗素谈到了爱与幸福的联系。

爱意味着关心、尊重、和尚可、洞察力和自由,这些因素是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爱是罗素认为人类获得幸福的重要方式。

明确并体验到别人的欣赏和重视,并受到自己也同样欣赏和认同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深层次的幸福。

此外,罗素还提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我们都有自己的潜能,当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实现真正自己的价值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罗素认为,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获得真正的教育和知识。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技能,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和别人沟通和理解。

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和世界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罗素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我们的精神建设过程中要宽容自己。

宽容自己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时,就能够摆脱压力、愤怒和焦虑等情绪,更好地发掘我们的真正天赋,并且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之路。

读了《幸福之路》,我深深地感到,获得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福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物质上的、不是身体感觉上的、更不是表面的关系和地位的积累。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在读完罗素的《幸福论》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

罗素在书中说,幸福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幻,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住在农村的姥姥家。

姥姥家有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

每到夏天,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记得有一天,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院子里,露珠还在菜叶上闪闪发光。

姥姥说要种萝卜,我自告奋勇地要帮忙。

姥姥笑着递给我一把小锄头,那锄头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可真是有些分量。

我学着姥姥的样子,用力地刨着地。

没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

可我心里却有着一股莫名的兴奋劲儿,觉得自己在干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

好不容易把地刨好了,接下来就是撒种子。

姥姥小心翼翼地从布袋里拿出萝卜种子,教我怎么均匀地撒在地里。

我那小手啊,总是控制不好力度,不是撒多了就是撒少了。

姥姥也不生气,耐心地一遍遍指导我。

种子撒好了,该浇水啦。

我拎着小水桶,晃晃悠悠地走到水缸边,费劲地打上半桶水,一步一步挪到菜地旁。

水洒了一路,鞋子也湿了,但我根本不在乎。

浇完水,看着那刚刚种下种子的土地,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天天盼着小萝卜能快点长出来,每天都会跑到院子里看上好几回。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土里冒出了一点点嫩绿的芽儿。

我高兴得又蹦又跳,跑去告诉姥姥。

姥姥摸着我的头说:“这就是希望,慢慢等,会长大的。

”在等待萝卜长大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去照顾它们,除草、施肥、浇水,每一个环节我都做得格外认真。

后来,萝卜长大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特别可爱。

姥姥把萝卜拔出来,做了一顿美味的萝卜汤。

那味道,我至今都忘不了,那是一种带着汗水和期待的幸福味道。

回想起来,那段在姥姥家院子里种萝卜的时光,虽然简单平凡,却充满了最真实的快乐和幸福。

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玩具,也没有豪华的大餐,但那种亲手劳动、亲眼见证成长、亲口品尝成果的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罗素的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本畅销书,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探索幸福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罗素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更加持久和深刻的满足感。

罗素通过对幸福的分析,指出了一些常见的误解,比如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书中,罗素还提到了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友谊和亲密关系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被理解的感觉,这些都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罗素还强调了个人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追求自己热爱并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从中获得幸福的满足感。

在书中,罗素还对幸福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焦虑、恐惧和不满足是常见的幸福障碍。

他认为,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克服这些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罗素还提到了一种解决焦虑和不满足的方法,即通过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爱与关怀来获得幸福。

他认为,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在书中,罗素还对幸福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即通过公平和正义来实现幸福的最大化。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追求和实现幸福。

通过阅读《罗素的幸福之路》,我对于幸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和内心的满足感。

它来自于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对有意义事业的追求,以及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幸福也是一种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追求和实现幸福。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幸福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幸福的哲学》这本书中,对幸福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阅读完罗素的论述后,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在罗素看来,幸福不应该只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他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在于追求瞬间的快乐,而在于对于整个人生的满足和充实感。

罗素提到,追求金钱、地位以及享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它们可能会让人陷入虚无和迷失。

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思维来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罗素指出,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常常犯下错误。

他认为,人们往往根据错误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追求幸福,导致了他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和意义。

例如,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可能会让人失去精神上的追求和成长,而真正的幸福应该包括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罗素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追求,寻求内心真正的愿望和需求。

第三,罗素也提到了幸福与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人们与他人的连接和爱是幸福的关键。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来获得幸福。

相反,孤立和自私只会让人们更加痛苦和不满。

罗素认为,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无私的爱”,即把个人的利益融入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中。

在读完罗素的论述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和反省。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并通过与他人的连结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结语:通过阅读罗素的《幸福的哲学》,我对幸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幸福并不仅仅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状态。

我们应该根据内心的需求,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论》,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又好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反而像是罗素在亲切地与我们分享他对幸福的见解,每一个观点都那么朴实,却又直抵人心。

在罗素看来,幸福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幻泡影,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周末,但却给我带来了关于幸福的深刻感悟。

那个周末,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我慵懒地伸了个懒腰,心里想着:“今天可一定要好好放松一下。

”没有繁忙的工作,没有紧迫的任务,只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慢悠悠地走到厨房,准备为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

打开冰箱,里面的食材琳琅满目,我决定做一份简单却美味的三明治。

我拿出新鲜的生菜,翠绿的叶子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刚刚从菜地里采摘而来的新鲜劲儿。

我轻轻地把生菜洗净,每一片叶子都仔细擦拭,生怕遗漏了一点泥土。

接着,我拿出红彤彤的番茄,那饱满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我小心翼翼地把番茄切成薄片,看着那鲜嫩多汁的果肉,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然后是煎鸡蛋,锅里的油滋滋作响,当我把鸡蛋打进去的瞬间,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是一场欢快的音乐会。

我盯着鸡蛋,看着它的边缘逐渐变得金黄,心里充满了期待。

不一会儿,一个完美的煎鸡蛋出锅了,表面金黄酥脆,里面却依然嫩滑。

我把准备好的食材一层一层地叠放在面包片上,再加上一片香浓的芝士,最后用力把它们压实。

当我咬下第一口三明治的时候,那种满足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面包的松软、生菜的清脆、番茄的酸甜、鸡蛋的鲜香和芝士的浓郁,在我的口中完美融合,仿佛是一场味蕾的狂欢。

吃完早餐,我来到阳台,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那里晒太阳。

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特别舒服。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阵阵花香。

那是楼下花园里的玫瑰和茉莉的香气,它们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芬芳。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在罗素的《幸福的哲学》一书中,他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罗素认为幸福是一个个体主观感受的问题。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都有所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衡量幸福。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对我来说,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感,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己的认同感。

而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和目标的基础上的,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和意义,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其次,罗素提出了幸福的两种来源。

一种是外部的因素,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另一种是内部的因素,如人际关系、内心的满足感等。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

很多人往往将幸福寄托在外部的因素上,追求物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心的满足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而事实上,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是幸福的一部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此外,罗素还提到了追求幸福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追求个人的欲望和享乐来获得幸福;另一种是通过追求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来获得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

很多人追求短暂的享乐和物质的满足,但却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追求。

而事实上,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成长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这才是持久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罗素还提到了幸福与自由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追求和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和现实的矛盾。

很多人追求幸福,却受到社会和现实的束缚,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真正的追求和梦想。

而事实上,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才能真正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阅读罗素的《幸福的哲学》,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而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和目标的基础上的。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幸福,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追求。

而在众多哲学家中,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对幸福这一主题的研究与探索更是引人入胜。

我在读完罗素论幸福后,深感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罗素在《罗素论幸福》这本书中,对幸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幸福的本质、实现幸福的途径以及幸福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等诸多方面。

首先,罗素提到了幸福的本质。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富裕,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以及内心深处的满足感。

罗素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对无尽欲望的追求,而是找到一种平衡和满足,在内心中享受生活的过程。

其次,罗素谈到了实现幸福的途径。

他认为人们应该寻找那些真正能够给予心灵愉悦的活动和爱好,而非单纯追求物质的满足。

他强调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实现幸福。

罗素还探讨了幸福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他认为,幸福对个人而言是内心的满足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富足。

而对于社会来说,幸福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在社会的框架下,人们才能更好地追求幸福。

罗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以及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读完《罗素论幸福》,我深受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只看重功成名就和物质的丰富。

而罗素通过他的研究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同时,罗素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竞争与争夺所笼罩,与此同时也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善关怀。

而我们应该明白,幸福并非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与其他人的联系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友善沟通与互动,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罗素对幸福的观点: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条件,而是来自我们对内心的满意和真实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内心的喜好和价值,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读完罗素的《幸福论》,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心灵的迷雾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小径。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烦闷与兴奋”的阐述。

他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漫长的假期,我原本计划着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放松和充实。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一些突发的情况,旅行不得不取消。

我被困在了家里,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心想正好可以好好休息休息。

可没过几天,那种无所事事的烦闷感就开始慢慢侵袭我。

每天睁开眼,面对的就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房间,做着重复又无聊的事情,比如不停地刷手机、看电视,可这些并不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

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可我却觉得那光芒与我无关。

我开始怀念起曾经忙碌但充实的日子,至少那时候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努力。

而现在,这种毫无目的的生活让我感到无比的空虚和烦闷。

我试图给自己找些事情做,比如读书、学习新的技能,可总是提不起精神,坚持不了多久就又放弃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陷入了一个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句话:“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

”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在我混沌的脑海中划过。

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烦闷?难道仅仅是因为不能去旅行吗?其实不是的,是我自己让自己陷入了这种消极的情绪中,忘记了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于是,我决定改变。

我不再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而是早早地起床,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

我仔细地挑选食材,慢慢地烹饪,当那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这种简单的事情也能带来满足感。

吃完早餐后,我会打扫房间,把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整理书架的时候,我会重新翻阅那些曾经被我遗忘的书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下午,我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听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我仿佛被一位智者轻轻拍了拍肩膀,在他的引导下窥探到了幸福的真谛。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竞争和烦闷的阐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时候的我,仿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职场,满心抱负,想要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于是,我拼命地投入到竞争之中,每天都想着如何超越同事,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

我不断地加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

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了个人生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匆匆洗漱后赶往公司,在路上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规划着一天的工作。

到了公司,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连喝水上厕所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中午随便扒拉几口外卖,又继续埋头苦干。

晚上下班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星光满天。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感。

相反,我感到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烦闷。

我开始质疑自己,这样的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所谓的成功吗?可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

有一天,我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白色的天花板,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错误地追求幸福。

我把竞争当成了唯一的目标,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 我不就是这样吗?总是幻想着未来成功后的荣耀,却忽略了当下的点滴快乐。

病好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不再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是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下班后,我会去公园散散步,看看那些盛开的花朵,听听鸟儿的歌声。

周末的时候,我会约上朋友一起去爬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我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绘画,阅读喜欢的书籍。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烦闷,而是能够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工作上,我依然努力,但不再是拼命三郎,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真的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又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明灯。

这本书并没有用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阐述幸福的真谛,而是以一种平实、亲切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幸福的根源。

在书中,罗素提到了许多影响幸福的因素,比如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等等。

他的观点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那些在忙碌中迷失的感受,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就拿竞争来说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超越别人,要争取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

然而,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竞争中,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我想起了自己上学的时候,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名次,每天拼命地学习,熬夜做题,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

那时候,我觉得只有成绩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才能获得幸福。

可是,当我真的拿到了好成绩,却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那种幸福和满足。

相反,我感到无比的疲惫和空虚。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完全陷入了竞争的漩涡,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还有烦闷与兴奋,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工作后的一段经历。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面对着同样的人,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我渴望着能有一些新鲜刺激的事情发生,于是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各种新的活动,比如学习绘画、参加户外运动。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感到很兴奋,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兴奋感也逐渐消失,我又陷入了新的烦闷之中。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不断地追求兴奋和刺激,而是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能够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

说到疲劳,这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我连续加班了好几个星期。

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睡眠严重不足。

那段时间,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位智慧的长者拉着手,漫步在人生的小径上,听他娓娓道来关于幸福的真谛。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因素,比如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等等。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工作后的第三年,为了在公司里能够崭露头角,获得晋升的机会,我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每天早早地赶到公司,晚上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我拼命地接项目,试图把每一个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工作,走路在想方案,吃饭在想进度,就连睡觉都梦到在跟客户谈合作。

我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和同事们暗暗较劲,生怕自己落后一步。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我整个人变得疲惫不堪,心情也越来越烦躁。

原本热爱的工作,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

我不再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有一天,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面容憔悴,眼神空洞。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正在远离幸福的道路。

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渴望发生点儿事,而兴奋过度的生活是使人筋疲力尽的,这两者都会让人陷入不幸福。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过度追求工作上的成就,让自己陷入了烦闷与兴奋的怪圈,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做出改变。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不再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和效率。

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喝杯咖啡,看看窗外的风景。

周末的时候,不再宅在家里加班,而是去公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爱好,读书、画画、听音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了,工作也变得更加顺利。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疲惫,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段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罗素所说的幸福之路。

幸福不是拼命地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学会享受当下,珍惜身边的小美好。

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论》,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

罗素在书中提到,幸福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感受所组成。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原本计划在家里好好休息,追追剧、看看书,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

可没想到,一大早就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说是要全家一起去爬山。

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毕竟在我原本的计划里,可没有这项耗费体力的活动。

但在母亲的坚持下,我还是不情不愿地起了床,跟着家人出发了。

一路上,我都阴沉着脸,心里不停地抱怨着这突如其来的安排打乱了我的计划。

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我更是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刚开始爬山的时候,我的脚步异常沉重,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拖着铅块。

我看着周围欢快的人群,心里越发觉得郁闷。

别人都能那么开心,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然而,随着我们不断地向上攀登,一些奇妙的变化开始在我身上发生。

山路旁,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的颜色是那么鲜艳,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在向我微笑。

我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地欣赏起来。

这时,父亲在前面喊我:“别磨蹭,快点跟上!”我应了一声,继续往前走,但心情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糟糕了。

再往上走,我们路过了一片树林。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忘记了最初的不情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爬山之旅中。

当我们终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山下的城市变得那么渺小。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和舒畅。

我站在山顶,任由微风拂过脸庞,心中满是喜悦和满足。

我突然意识到,幸福其实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

它不是我原本计划中舒适的沙发和精彩的剧集,而是与家人一起共同经历的这个过程,是沿途的风景,是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馈赠。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摘要]罗素的幸福观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罗素在深入分析世间造成各种不幸的因素后,提出幸福的源泉所在。

他从个人伦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的不幸大多是由于错误的伦理、心理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其中自我沉溺、忧郁、竞争等是主要因素。

而幸福源泉主要来自爱和知识,其中包括亲情、爱情、工作、情趣等等。

通过对罗素幸福观的心理和伦理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获得幸福的方法有节制、外向、注重统一性等。

[关键词]罗素;不幸;幸福;启迪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充满了对人类幸福的关切,他意识到人类生活中有使人幸福的力量及使人痛苦的力量,所以,他通过经验观察、对人性的深入反思和深刻的哲学分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幸福观。

罗素的幸福观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学。

但是,他的幸福观绝不是仅仅理论化的元伦理,而更多的是规范伦理和实践伦理。

所以,他的幸福观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仅西方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人也可以从他的幸福观中受到启迪。

一、导致不幸福的因素罗素的伦理学涉及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但罗素的幸福观主要涉及的是个人伦理。

罗素发现,现代人的不幸主要有两个根源: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

对于如何改变社会以增进幸福,罗素主要通过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加以阐述,而不是在幸福观层面论述,所以,本文的重点不在此。

罗素的幸福观主要关注的是使人幸福与否的个人伦理。

另外,罗素所讨论的不幸的人群不是那些处于极度悲惨境遇的人,而是享有足够温饱的人。

他们的不幸不是由于经济问题,而大多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错误的生活习惯。

对于这几方面,罗素主要从心理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我沉溺罗素认为,过度的自我沉溺是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其中又可分为:罪人,自恋狂和自大狂。

所谓“罪人”是指一个人总是陷入罪的意识中不能自拔,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

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罗素先生著作《幸福之路》读后感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

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 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

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

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

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

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

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

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

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

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

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

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

“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

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

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

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

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千百年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哲学家,文学家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伯兰特·罗素,这位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他在其自传的开篇便写到:“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他的一生,是追求爱与知识,充满了对人类幸福的关注的一生。

不同于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幸福观富含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而非仅是哲学理论上的分析。

他认为,现代人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

而在其《幸福之路》中,罗素着重从个人心理的角度阐述了他的幸福观。

他在对人性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后总结出了造成各种不幸的因素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文明国家里绝大多数人遭受的不幸进行医治的处方。

一你为什么不幸福当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告别贫穷,进入了追求小康,走向富裕的新时代。

许多项调查表明,就是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的时代,仍有许多人感觉到不幸福。

他们并不是由于饥饿或其他基本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感到不幸,这种不幸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压抑和精神上的苦恼。

在罗素看来,世间并不缺乏让人幸福的因素,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发现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过度的自我关注罗素认为,过度的自我关注是不幸福的首要因素。

过度的自我关注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1.1罪人;在这里,罗素所说的罪人并不是指真正触犯法律的人,而是指精神一直存在一种犯罪感,始终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的人。

罗素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犯罪感,主要是因为潜在的心理原因,包括良心的刺激以及所受的不明智的教育。

这种不明智的教育主要来自个体小时候受到的传统的缺乏理性的道德灌输。

这种道德灌输使人卑下,缺乏自我尊重,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罗素论幸福读后感《罗素论幸福》读后感《罗素论幸福》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大师罗素所写的一本小册子,它在表达对于幸福这一主题的思考。

读完这本小册子之后,我深有感触,对于人生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有了新的理解。

罗素的幸福观念源于他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关注。

他认为,幸福是指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和状态,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是很多人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幸福,往往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导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在书中提出三个误区:第一,幸福与外在物质财富的累积有关。

很多人认为只有赚得越多,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获得幸福,但在罗素看来,这是一个误区。

他认为,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不能使人们真正的快乐,反而容易导致对物质的贪婪和对其他人的忽略。

这样的生活没有真正的内在思考,只是靠外界的刺激来支撑。

第二,幸福与享乐的追求有关。

纯粹追求享乐也会让人们迷失自我,毫无意义。

享受短暂的快乐而不对生活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进行探索,这样的生活是浅薄和无意义的。

第三,幸福与过于沉迷自我的表现有关。

一味追求自我开心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同样会让人陷入不幸的境地,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罗素提出了三个方向,使我们真正的走向幸福。

第一,追求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种完全关注对方的情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存在,这种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罗素认为,过于注重物质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有意义。

只有当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为此付出努力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第三,适度地重视他人的眼光。

人们发现自己活在众人的眼中,试图去符合众人对自己的期望。

我们不应该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适应这个社会并为他人做出贡献。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是一个好的人。

总之,幸福不是单纯的一个能使人满足的目标,而是一种由许多方面构成的状态和观念。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之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 的幸 福 思想 和 教 育
对 人 生 及 其 终 极 意 义 的思 考 ,仿 佛 是 每 个 心 智逐
渐 成 熟 的 青 少 年 都 有 过 的 。在 当今 的 社 会 现 实 中 ,青 少 年 因 精 神 空 虚 、对 生 活 缺 乏 全 面 的思 考 而 对 生 活 失 望 。 因此 整 天 以游 戏 度 日,抑 或 是 选 择 绝 路 。 因 而 在
种 理 智 的不 幸 ,即 对字 宙 的思 考 一 旦 超 过 了某 一 极
点 就 会 使 人 痛 苦 。一 如 拜 伦 的诗 句 , “ 世 界给 予 的 这 乐 趣 没 有 一 个 像 它 带 走 的一 般 快 活 , 当早 年 思 绪 的 光 芒 在 情 感 的 隐 隐 褪 色 中渐 渐 淹 没 ” I。这 些 人 回顾 了 z ]
《 得 幸 福》 ( 译 《 福 之 路》 作 为 罗素 散 文 赢 又 幸 ) 中的 一 本 名 著 ,它 体 现 了罗 素 对 人 生 的 感 悟 , 以诗 歌 般 美 妙 的 语 言 从 生 活 经 历 、哲 学 等 角 度 探 索 和 叙 述 着
人 类不 幸 的 源泉 和 幸福 的 来源 。 笔 者 对 这 些 幸 福 思 想 作 了一 些 梳 理 ,并 企 图 把 这
为 具 有这 些 品 质 的 男 女组 成 的 社会 将 “ 有 人会 感 到 没

教 育 中 。树 立 一 个 正 确 的人 生观 和 世 界观 ,可 以 借 鉴
这 两 种 途 径 。 其 一 ,帮 助 学 生 历 史 地 全 面 地 看 问 题 , 即基 于 科学 ( 文社 会 科 学 和 自然 科学 ) 知识 和 进 步 人
维普资讯
・中 外 教 育 家 ●
,-I 意 、 E 义 I— : j 罗 素 素 的 《 赢得 幸福》


刘 润英
( 东 师 范 大 学 课 程 教 学 系) 华
【 摘 要】伯 兰特 ・ 罗素在 《 赢得 幸 福》 一 书 中 对 于 幸福 进 行 了较 全 面 的 论述 , 充分 体 现 了其 幸 福 思 想 。 幸福 教 育 现今 被 作 为一 种 基 本 教 育 理 论 或 思潮 而得 以研 究探 讨 ,且 渐有 兴 起 之 势 ,运 用这 位 智 者远 见 卓识 的一 些观 点 来看 待现 实教 育 ,对 幸福 教 育 的研 究 将 颇有 价值 。 [ 键 词】罗素 幸福 教 育 幸福 生 活 关
不幸 福 ” …。 而在 13 9 0年 的 《 赢得 幸 福》 中 ,作 者 更 以 一 篇 篇 旁 征 博 引 的 散 文 ,展 现 出 他对 幸 福 较 全 面 的
思考 。
史 观 的视 角 ,这 需 要 所有 学 科教 师共 同 的 努 力 ,并 认
识 到 帮 助 学 生 过 有 意 义 的 人 生 ,并 建 立起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是 各 科 教 学 的共 同 目标 ;其 二 ,可 以 从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践 体 验 中 获 得 ,而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程 为 丰 富 学 生 的 实 践 活 动 经 验 提 供 了 良好 的 条 件 。 教 师 可 以注 重 这 一 课 程 中 的 学 生 ,看 其 是 否 增 加 了 对 真 实 世 界 的 体 验 ,
更 加地 热 爱生 活 ,更加 的 幸福 。 ( ) 竞 争—— 过 分 重视 竞 争 二
伯 兰 特 ・ 素 ,这 位 2 罗 0世 纪 伟 大 的 哲 学 家 、数 学 家 、教 育 家 和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获 得 者 在 他 诸 多 著 作 中 都谈 论 过 幸福 和 教 育 。他 在 12 9 6年 的教 育 名 著 《 育 教 和 美好 生 活》 中提 到 了 活力 、勇气 、敏 感 和 才智 ,认
些 罗素 所 重 视 的幸 福 影 响 因素 运 用 到 教 育 中 ,特 别 是
用 于 理解 “ 教育 如 何促 进 学 生幸 福 生 活” 这 一 问题 中 。 二 、不 幸 和幸 福 的 原 因及 其启 示
( ) 拜 伦 式 的 不 幸— — 人 生 观 、世 界 观 和 价 值 观 一
罗 素 指 出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社 会 中 竞 争 的 成 功 可 以 使
人 热 爱 生 活 ,或 变 得 幸 福 ,例 如 一 个 落 魄 的青 年 画 家 获 得 公 众 的认 可 时 便 脱 颖 而 出 ,他 的才 华 得 到 承认 并
罗 素 在 该 书 中首 先 评 论 当 时 人 们 中普 遍 流 行 着 的

获 得 金 钱 的奖 励 。但 这 种 竞 争 与 中学 生 为 主 的竞 争 是 不 同 的 ,学 校 里 的竞 争 主 要 通 过 考 试 来 衡 量 学 生 的 成 败 。如 同李 开 复 先 生 提 到 过 学 校 考 试 排 名 类 似 于 “ 零 和 游戏 ” 1,而 学 生也 怀 着这 种 竞争 意识 ;这样 的 学 3 J 校 竞 争式 的 考试 造 成 学生 对 社会 竞 争 的错 误 理解 。 首 先 ,我 们 不 能 将 学 校 竞 争 等 同于 社 会 竞 争 ;社 会 竞 争 的不 同之 处 是 其 产 生 巨大 价 值 ,同行 间 的 竞 争 提 高 服 务质 量 和工 作 效 率 ,增 加 社 会 财 富 ,而学 校 的 竞 争 很 大 程 度 是 为 了名 次 而 浪 费 学 生 该 用 于 对 待 真 实 问题 的 时 间和 精 力 。社 会 的行 业 众 多 ,每 个 人 能 各 择 其业 ,发 挥 所 长 ,但 是 统 一 考 试 制 度 下 的 学 生 只 能 在 几 门基 础 的 学 科 或综 合 考 试 上 进 行 分 数 的 比较 , 其 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