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审美意识形态_论的发生_发展及论争

合集下载

如何解读“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如何解读“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如何解读“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李映冰宋运娜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摘要:“意识形态”用来界定文学,只能表现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特征,“审美”作为人类主观的、情感的、想象的创造性活动,才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

意识形态的文学,往往成为对于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成为庸俗社会学的试验场;纯粹审美的文学可能沦为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的文学,它的价值总是有限的。

只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之间,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主体的自我生成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文学,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历史—人文”的价值追求。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此,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07-03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文学艺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

党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给文艺工作者提供条件繁荣文艺事业[1]。

问题是如何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从政治话语转变为学术话语,文艺审美特征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建构,应运而生。

它以学术的语言话语表达了邓小平的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但文艺不能脱离政治的思想[2]。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一1981年,童庆炳发表《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一文,对别林斯基的形象特征论提出质疑和批评,同时指出:“文学反映的是人的美的生活。

如果生活不能跟美发生任何联系,那么它还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

文学,是美的领域。

文学的对象和内容必须具有审美价值,或是在描写之后具有审美价值。

”[3]658就如何理解“审美”这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童庆炳讲:“审美是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所缔结的一种特殊关系。

从主体、个人的角度看,审美是主体、个人的一切心理机制处于无障碍和高度自由的状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笔谈(七篇)——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笔谈(七篇)——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 不足 ” , 了 因为 文学 的意识 形 态属性 , 不是 或 主要
社会集 团、 不同民族的心理 和精神生活习俗 、 传统 等, 都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这些“ ” j晰’ 3 社会
作者简介 董学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维普资讯
第1 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 5卷
可以看到把“ 特殊意识形 态”“ 、社会意识形 态” 或 “ 审美意识形态” 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 。这种界 定方式 , 在社会学 的意义上是触及 了文学本质的 核心层面, 也就是说 ,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是带有意 识 形态 的性质 的。但 是 , 从严 格 的定义 角 度来 看 , 这种界定模式 多少有些如 维特根斯坦说 的那种 “ 抽象过限” “ 或 抽象不足” 的弊端。比如 , 说文学 是“ 特殊的” 社会的” 和“ 意识形态, 这是概括得“ 过 限” 因为它还没有与其他意识形态真正 区别开 了, 来; 倘若说 它是“ 审美 的” 意识形 态, 又抽象得 那
文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关 系 辨 析
董 学 文
( 北京 大学 中文 系, 北京 108 ) 0 03
识”“ 、 社会意识形式” “ 、意识形态 ” “ 、社会意识形

态”“ 、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应该 说 , 他在使用
这 些概 念时 , 并没 有 给它们 下 过非 常 明确 的定义 ,
讨论 , 中国 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 , 具有 的重要 价值不会停 留在概 念与范 畴辨析 本身 , 乃是 它所 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 的基本 姿态 、 思维方式 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 出来 。
这里辑发的 7 篇文章 , 紧扣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问题 , 行了多角度 思考分 析。我们 的希望 是 , 进 吸引更 多关注的 目光 , 回到文学理论建设 的基本问题上来 , 中国当代 日渐繁复的文论状 态 , 使 在严谨 的心态 与缜密 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 多的纯 化与升华 。( 张永刚 ) 关键词 : 文艺研 究; 审美艺术 ; 意识形 态; 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 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920 )1 00 —2 10 —87 (0 60 — 0 1 0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40美学2019/02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意识形态学说不仅涉及文学基本属性的界说,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和体系框架。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即: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阶段: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1979年初,朱光潜发表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质疑》一文,引发了文艺学界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

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总体上有三种不同看法,即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平行,但上层建筑比意识形态重要;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上层建筑等于意识形态[1]。

朱光潜指出,“各种领域的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历史持续性和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2],与上层建筑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较远,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对经济基础所起的反作用也大多是间接的。

因此,他在不反对上层建筑可以包括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的同时,坚决反对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画等号,或以意识形态代替上层建筑。

他认为,如同法律与法律观点、政治与政治观点虽然同时并提、但却截然分开一样,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不能混合等同的。

此外,朱光潜还倾向于不把艺术列为上层建筑而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

针对朱光潜的观点,吴元迈的《也谈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吕德申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理解——与朱光潜先生商榷》、李本先和苏宗强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王锐生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吗?》等文章[3]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于是,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论争开展了起来。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情 感 就是 干 度或 者 I 叶 态 兑是 。1 和 认识 ,无 法 把情 感 认 识 区 j
思 维 办 式 的 一 元 对 。 高 等 教 育 l版 社 《 学 理 论 教 分 开来 。 i { 文
程》 ( 本文 参 阅 19 年 版3 92 H第 l ,2 0 年 l 月 第4 )中 , 版 08 1 版 把 文 学 “ 美意 识 形 态 ” 性 的表现 列 为 一个 方 面 , 即无功 审 逻辑 论 证 的工 节缺 失 。 经过 二 厅面 论述 ,教 材 中证 明文 小 的属 不是 单 ‘ 是 双币 的, 它既 是 巾荚 的 义是 会 的 , 而 由此 阐 明它 的 “ 美 意 识 形态 ” 性 。这 存存 逻 辑 论讦 的
给 人 以 简单 干加 之 感 。第 ‘ H 组概 念 叶认 为 ,文 不带 有直 接 1 功 利 目的 ,但这 种 无功 利 也 隐含 有某 种 功 利 意 图。教 材 中 引 用 了丹 麦批 评 家勃 兰 兑 斯和 康德 以及 中 例 占代典 籍 巾 的有 灭 论述 来 说 明文 学 的无 功 利惟 。为f 无 功利 背 后 又存 存某 种 功 ¨ 『

利 呢 ?其 ,文 学 问接 地有 社 会 功利 性 ,就 是 说要 审 美地 掌 握 世 界这 一日的 。其 : ,文学 把 无功 利 的审 美 当做 再现 社 会 生活 的手 段 。这 的论 订 『题 在 :文 学 审美 地 掌握 世界 在 口 J
f 种意 义 } c 』 f : 是 种功 利 性行 为, 审美 地 掌握 世 界与 把 审美 当
审 美 方面 ,功利 件 、理 性 干 认 识 性 归于 意 识 形态 力 面 ,这 种 ¨ ’
人 的失 崽 与愁 绪 与文 学 的意 识 形态 r有 似 关联 教 材末 能给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互文性理论结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互文性理论结构
学 审美意识形 态论作 为马 克思主 义文 学理 论 的合法性 , 可 以看 到 中国 当下马 克 思主 义文 学理论 研 究 也 中存在 的一 些方法论 上 的问题。
关键 词 : 克思主 义; 马 文学理论 ; 互文性 结构 ; 审美 意识形 态
中国改 革开放 走过 了 三 十余 年 历程 , 中国 国 力的 渐 次 强大 , 世界 重 视惊 艳 天 下 的 “ 国经 验 ” 促使 中 。这 种 “ 国 中
国 力的强盛 , 当是 社 会全 面 发展 的 成 效 。而在 国 人环 视 应
发现 , 尽管这些否定者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 但是共同之处
在于 , 同意用 审美 意识 形 态这 样 一 种 表述 来 界 定文 学 的 不
世界 , 以自己国家的经济成就自豪的时候, 我们又时常在文
化上鄙薄 自己 , 是在 文学理论 领域 , 人就 经常 感 慨在 特别 有 时下学 界的西 化理论 走 向 中 , 中国 的文 学 理论 界不 为 国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代 的文 学实践所 张扬 的新 的文学精 神 , 另一方 面也是马 克 思主义文 学理论 中的 互文 性理 论结 构 的突
显。马克 思主义 文学理论 是用 唯物史观 作为指 导 , 对美 学、 文学理论 学科知 识 总体体 系 的互 文性 改造 。
互 文性理论 结构是 马 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诞 生和发展 的一个 重要特 征。从 互文性 理论 结 构 , 以理解 文 可
这 种观点 其实似 是而 非。
争取 自身的颜面, 没有在文学理论上能够拥有贴上“ 中国制
造” 记的理论 。其实 , 标 中国时 下文学理论 界这 种相 当流行
的观点 , 是偏颇 有误 的 。 中国改 革开放 的三十 年间 , 没 有新 的理 论创 造 , 不是 2 0 世纪 8 0年 代钱 中文 、 庆炳 等 提 出 的 文学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童 论 , 这种在 当年改 革 开 放环 境 中 齐 声叫 好 的创 新 性 文 就是 学理 论之一 。后来 , 由于 9 0年代 以后社 会全 面进 入 了市场 化 的转 型 , 文学理 论 则随 之 而整 体 面 对 文学 生 产市 场 化 的 严峻 局面 , 文学生 产的热 点问题 , 轻看 了 对文学 审 美 关注 而 意识 形态论等 文学理 论基本 理论 问题的深 入研 究。

文学中的审美与意识形态之争

文学中的审美与意识形态之争

文学中的审美与意识形态之争作者:周瑜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0期摘 ; ;要:审美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两重要素,它们和谐地共存于文学文本之中。

对作品进行这两方面的解读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然而在文学实践中,这两者的关系却十分复杂,常常表现出分裂、对峙的状态。

回归对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理解,有助于恢复二者在文学中和谐共生的关系,维护文学作品的完整性。

关键词:文学 ; ;审美 ; ;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

这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定义。

与此相应,整个文学史的写作几乎都对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类型,追求审美,是其本质特征的体现,“诗言志”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文学与意识形态有斩不断的关系。

从中世纪的圣经文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再到启蒙运动,乃至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融于文学作品的文本之中。

读者既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又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时代的诉求。

同样,再往前追溯,《圣经·旧约》不仅是犹太人宗教意识形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学审美价值也逐渐为许多人接受。

《约伯记》被看成是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大卫的诗、所罗门的箴言至今仍在影响着不少人的审美和对世界的理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和意识形态在文学实践中被一些人剥离,呈现出一种分裂、对峙的局面。

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而艺术,争论未休。

从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以王尔德为代表的理论家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现实生活,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追求艺术的纯粹性。

同样是在19世纪,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宪章派文学和巴黎公社文学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度体现。

不可否认,王尔德的艺术主张,本身含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宪章派文学和巴黎公社文学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亦是毋庸置疑的。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从态度看: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文学具有情感性的一面 我们说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但作家在反映现实的 时候是经过心灵过滤的。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 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要表达情感,而文学则是 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1)情感化的文学语言 (2)情感化的文学形象 (3)情感化的故事情节


3、文学直接是自由的,间接是功利的 郭沫若说:“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 然而有大用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表面上 的自由创作或欣赏,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 的功利性。这就是人文学科所共有的特点:无用 之用。 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 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文学给人的自由娱乐是 直接的,而功利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本节知识点
1、什么叫审美? 2、文学的审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举例说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 性。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人个 的结局只有一种,但在艺术世界里,你可以把任 务的命运设想成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在 艺术世界里,允许你获得最多、最大、最理想、 最自由的选择。 总之,在文学天地里,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 人们都可以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获得最大自由, 从而获得最惬意的精神满足。

意大利表现主义大师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史”。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 史。”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大师胡适有这样一句话: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应该是客 观真实的,但人们在解释历史的时候,却都带有 现实的功利色彩。所谓以史为鉴,述往而知来者 也。既然人们在述说历史的时候都带有功利性, 那么作为表现人们的理想愿望、抒情感怀的虚构 文学,又何尝不带有功利性呢?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意识形态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审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其中最具有问题性的论题之一。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的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篇1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摘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中国文论界占有重要地位,从80年代第一次出现在孔智光的文章中到钱中文发表大量文章提到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再到重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明确把文学界定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20世纪初又将“文学史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规定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这一文学审美形态的发展对我国文艺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的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

审美是一种情感性的想象活动,能够突破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消除现实世界对人的各种理性压抑,使主体体验非功利的审美愉悦。

“审美在神圣的时刻摆脱了目的论的可怕得控制,砸碎了把一切事物禁锢于其中的功能和因果支链,因此审美迅速地使客体摆脱了意志的牢固控制并使之带上庄严的色彩”,由于审美具有这样非功利的特征,在审美意识形态在被中国引进之后在80年代,一个刚经历过政治高压的时期,特别是文学急需要从政治的高压中解放出来,于是在80年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开始发展。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远古的孔子就强调文学有政治教育的作用,到五四时期文艺更是承担了发帝反封建的重任,于是有了左翼这样的文学社团的诞生,有了鲁迅这样的通过文学来唤醒愚昧的国民的作家,再到文革时期的迫害作家的政治运动。

文学与政治始终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关系,似乎文学总是在为政治服务,文艺丛属于政治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物极必反在文学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便开始要把文学从政治终解放出来。

从1978年开始,在文艺界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论争,这一论争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被否定,“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一种文艺学观念开始酝酿。

浅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浅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浅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复合结构论文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有机的整体,是有着丰富的完整内涵的复合结构。

从其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功能上看,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目的上看,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性中,而文学的审美性又总是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不是把文学看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

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的存在。

我们须要注意的是: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

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

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

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

例如,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来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惨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的显现出来。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一、问题的提出二、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 0页。

)。

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1995年版11页。

)。

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

)。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

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

”(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

)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

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浅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毕业论文题目: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即审美主义思潮,审美主义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学视点,由于美学在这种理论中主要关涉审美心理特别是情感体验,因而自发地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向内反转的趋向性。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下面我们就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做下研究。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正文:谈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首先要谈谈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的一些性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具有符号性和结构性,审美特质和非审美特质,以及意识形态特质,这就决定了文学也具有审美意识形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逐步关注文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并引发了对文艺本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的争论,其中,栾昌大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和董学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两人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同时也有非(超)意识形态性的主张,对重新认识并界定文艺的意识形态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随后,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的论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论争的范畴也越来越细化:从文艺到文学,从文艺的意识形态到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怎样的在当下的语境中思考探讨这一问题似乎不合时宜,诚如有学者所言“与其问文学是什么,还不如问文学不是什么”,“如果认为有某个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就正好撞到现在一些学者正在批评的‘本质主义’的枪口下”。

然而,结合近年来文学理论的失语状态及“文艺学边界”问题的论争情况,对作为文学本质认识主流话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下对文学本质认识的主流话语之所以存在不足,原因之一是对文学本质所包含的维度概括不全。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
无 所不 在 盼 一般 的 “ 识 形 态 ” 不 存 在 的 。意 识 形 态 意 是
识形态理论传到中国并被接受的历史 , 进一步表明 ‘ 意识
形 态 ’ 是 旨在 揭 示 文 学 在 社 会 变 革 和 阶 级 斗争 中 的 作 说 用 , 调 文 学 是 ‘ 会 的 反 映 ’ 作 家 是 ‘ 会 的喉 舌 … 强 社 , 社
是生产 的经济条件方 面所 发生 的物 质 的、 以用 自然科 可 学 的精确性指 明的变 革 , 一种是人 们借 以意识 到这个 冲 突并力求把它 克服 的那些 法律 的 、 治的 、 政 宗教 的 、 艺术
的 或 哲 学 的 , 高之 , 识形 态 的形 式 。我 们 判 断 一 个 人 简 ’ 意
只存在 于它 的具体 的形 态 中, 如上 面所说 的哲学 意识形
态 、 治 意识 形 态 、 意 识 形态 、 德 意 识 形 态 、 美 意 识 政 法 道 审
形态 ” 。文 学 和 哲 学 、 教 就 属 于与 政 治 法 律 制 度 相 对 应 宗
考察第一方 面, 笔者 以为完全根 据原 文进行 咬文 嚼字的 游戏是不可取 的, 马克思 征这 仅是提 到艺术 , 并无意给
的变更 , 部庞 大 的上层 建筑 也或慢 或快 地发 生变 革。 全
很快得到学者们 的广泛认 可 ,0年代 被编 入 《 9 文学 理论
教 程 》 更 是 产 生 了广 泛 影 响 。 童 庆 炳 教 授 在 《 美 意 后 审
识形态论作为文艺 学 的第 一原 理 中》 至把 它称 为 “ 甚 文
经过了文革 时期 “ 文学为政 治服务 ” 的年代 , 理论 家 们努力探求 文学 的“ 自主性 ” 提 出了一 系列 具有重要 价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浅析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浅析
中图 分类 号 :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7 — 3 (00 0 - 5 - I O A 1 4 1 0 2 1 )30 60 6 7 0 4
收 稿 日期 :0 9 62 2 0 - —6 0

作者简介 : 金钱伟(9 4 ) 男, 17 一 , 山东临沂人 , 士研 究生, 硕 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
审 美 的 双 重 演 说 , 成 为 中 国 文 艺 学 学 科 的 独 特 论 》为 导 火 索 , 钱 中 文 、 庆 炳 及 许 明 在 2 O 也 及 童 O 6年 品 格 ”, 学 者 回 顾 新 中 国 文 学 理 论 通 编 教 材 历 第 1期 的 《 会 科 学 》 发 表 的 回 应 文 章 引 起 的 。 有 社 上 程 感 叹 ,然 而 , 利 的 意 识 形 态 与 无 功 利 的 审 美 此 后 争 论 逐 步 展 开 , 年 间 参 与 争 鸣 的 文 章 有 8 “ 功 两 0
学 理 论 著 作 比 较 研 究 》、 最 具 体 的 和 最 主 要 的 是 独 成 为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 文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不 同 质 , 《 一 或 一 最 丰 富 的 》、 论 文 学 观 念 的 系 统 性 特 征 》明 确 提 文 学 是 “ 种 意 识 形 态 ” “ 种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 《 出并 论 证 了 文 学 艺 术 是 一 种 “ 美 意 识 形 态 ” 的说 法 不 能 成 立 。 当 我 们 说 文 学 具 有 一 定 的 意 审 。 I 生日 其 也包 含 其 中 了 。 18 99年 又 出 版 了 专 著 《 学 原 理 一 文 发 展 论 》 识 形 态 寸, 审 美 因 素 已 经 内 在 士 作
2O O0年 , 庆 炳 先 生 发 表 了 两 篇 重 要 的 文 章 《 童 审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兴起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兴起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兴起作者:陈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在文艺理论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这一理论观点初期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8-00-0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是在新时期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学术争论中逐步形成的。

首先,它是文学本体论研究热潮的重要组成,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政治思想背景下的。

虽然当时对于文学本质的观点不同,用词不一,但都肯定了合理文学理论观的重要性。

如董学文先生就认为“多年的文艺理论研究表明,文艺学体系不是一个线性的系统,也不是一个像据积木一样的块状堆列,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彼此勾联的网络结构。

因此,找到体系的准确的入口,找到并揭示出研究对象最本质、最基础、最简单且蕴含最丰富、生长功能最强、最终能展开事物矛盾运动的最原初的基因,这对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

”[1]其次,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论逐步为我国文论界所接触了解,产生了一定影响。

文学审美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及审美意识形态论都不是我国的最早提出,它们都是在西方文论大量引入下对我国学者产生了启发的。

童庆炳先生谈及此事曾说“近代以来,首先把艺术与审美联系起来的是康德……但是在建国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哪有胆量去承认康德呢?”[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提出到走向文学本质论的高度包含着对文艺反映论的批判和对审美反映论的发展。

这个过程的理论成果,为“审美意识形态论”奠定了基础。

文艺反映论最早当追溯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他认为文艺与科技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仅仅限于方法:“人们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作者:孙军鸿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内容摘要:2000年,童庆炳先生的在《学术研究》(第一期)发表了《意识审美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阐发文学意识形态性在当下仍然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立刻引起了以董学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反对。

可见,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历时时间长,争论很大,其中便随着对马克思经典文艺理论的阐发,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解。

本文尝试对这个论题进行理解。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7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质疑文艺属于意识形态但不属于上层建筑。

80年代王元骧先生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童庆炳先生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000年,童庆炳先生的在《学术研究》(第1期)发表了《意识审美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阐发文学意识形态性在当下仍然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立刻引起了以董学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反对。

可见,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历时时间长,争论很大,其中伴随着对马克思经典文艺理论的阐发,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解。

本文尝试对这个论题进行理解。

一.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文论的基石人们最早对于文学的界定应该就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开始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

所以,文学隶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中的意识形态,但文学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马克思在文中使用了“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这个概念。

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
文学 意 识 形 态观 念 简 单化 以至 庸俗 化 的倾 向 ,同 时也 抵 御 了
关“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前提出发 , 将对文学创作活动的“ 独
特性” 察 , 升到了“ 考 上 文学 的根 本 特性 ” 的地 步 口 一 。
其实 ,审美意识形态” “ 概念之前已有学者提出, 但人们一 般都将这一“ 新时期重要的理论成果” 归功于钱 中文。这恐怕 跟他的学术地位相关1 类 似观点和文章 , 自不同名下 , 3 1 。 出 发在 实乃千古不易的定律 , 另一个方面 , 但 纷纭众生的同类文章 ,
“ 学 = 审 +意 形 ? 文 " “ 美” “ 识 态"
— —
( 昌学院 文学 院, 许 河南 许 昌 4 1 0 60 ) 0 摘 要: 作为近几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热点 ,审美意识形态” “ 论争的核心似乎在于为文学寻找一个“ 本质 ”或者为这“ , 本质” 寻找一个 “ 科学” 的表述 : 究竟文学是一种“ 审美意识形态” 还是一种具有“ 意识形态” 意味的“ 审美意识 ” ?这两种表述都建立在八十
“ 为政治服务 、 为阶级斗争服务” 的工具论教 条似乎成 了“ 必须
打碎的压迫 自由与美的创造 的枷锁 ,与西方启蒙主义和现代 性追求似乎有 着天然联 系的 ‘ 人道主义 ’ ‘ 与 人性论 ’成 了文 , 学现代化道路上必须竖立起来 的标尺”】, 审美 自律” I 但“ 6 I 3 乃至 “ 回到文学 自身” 等在八 十年代呼风唤雨 的概念 , 终究没能入 主正统 , 被写入教材而广泛传播 的, 只能是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 观为前提的“ 审美意识形态论” 。 事实上 , 20 在 0 9年的“ 文学 与审美意识形态 ” 研讨会上 , 钱中文也坦承“ 审美意识形态” 的提出,是有历史原 因和历史 “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

《【文学意识形态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论文》摘要:00年重庆炳进步对“审美识形态”涵做了进步阐述认“审美识形态”不是简单“审美”和“识形态”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理论体系,“审美识形态”具有独立性也具有巨溶性切“政治、道德、教育、宗教、历史甚至科学容都可以溶审美识形态,“纯”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识形态只有各种具体表现(作哲学识形态、政治识形态、道德识形态、审美识形态)才会现实存识形态是当今人社会科学研究十分重要畴,审美、艺术与识形态关系又是其具有问题性论题审美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领导权理论提出重要美学理论学识形态论浅议学审美识形态发展程摘要学审美识形态国论界占有重要地位从80年代次出现孔智光到钱发表量提到学是审美识形态再到重庆炳主编《学理论》明确把学界定种审美识形态0世纪初又将“学史种审美识形态”规定艺学原理这学审美形态发展对我国艺学发展义重关键词审美识形态学审美识形态审美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领导权理论提出重要美学理论审美是种情感性想象活动能够突破约定俗成能指和所指关系消除现实世界对人各种理性压抑使主体体验非功利审美愉悦“审美神圣刻摆脱了目论可怕得控制砸碎了把切事物禁锢其功能和因支链因审美迅速地使客体摆脱了志牢固控制并使带上庄严色彩”由审美具有这样非功利特征审美识形态被国引进80年代刚历政治高压期特别是学急要从政治高压放出是80年代学审美识形态开始发展艺与政治关系由已久早远古孔子就强调学有政治教育作用到五四期艺更是承担了发帝反封建重任是有了左翼这样学社团诞生有了鲁迅这样通学唤醒愚昧国民作再到革期迫害作政治运动学与政治始终存着无法割舍关系似乎学总是政治艺丛属政治束缚了艺发展物极必反学十年化革命人们便开始要把学从政治终放出从978年开始艺界爆发了场声势浩关艺与政治关系问题论争这论争带了良效“艺从属政治”命题被否定“审美识形态”论作种艺学观念开始酝酿“学审美识形态”酝酿“审美识形态”词早出现98年孔智光他说“我们看艺术质是审美识形态983年周波他得也提出了“学审美识形态和形象性艺术特”样98年钱提出了“美学观和历史观”所以是学批评客观标准学是通语言审美结构创作主体感受、体验而灌了感情思想鲜活识形式即审美识形态评价艺应该进行美学分析他说“学艺术固然是种识形态但我认这是种审美识形态学艺术不仅是认识而且也表现人们感情、思想审美性才是学根特性缺乏这种审美性也就不足以言学艺术看学艺术是双重”986年他又指出“学是种审美艺术形态其重要特性就它审美性和识形态性”重申艺质具有双重性质987年他又《论学系统性特征》详细阐述了学作门独立系统其系统质就是“学史审美识形态”他对学审美识形态作了如下阐释以感情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认识结合;它是种由想象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多样真实性;它是有目但又是有不以实利目目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是种具有广泛全人类审美识形态988年钱又从发生学角对审美识形态加以阐述他认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有了语言进而产生了能够传情达并通记录人们思想感情、传说故事便产生了审美识形态即真正义上得学学是有审美、又具有识形态学审美识形态充分考虑到学是种认识是种思想是种识形态;又认学是人情感评价是人感性体验是特殊识形态因审美识形态发展多数学者那里达成了共识二学审美识形态深化“化革命”结束学者们开始摆脱“学政治”僵化口钱提出学是审美识形态这对学重新认识很快得到以重庆炳、王元骧等些学者赞他们从各角对学是审美识形态做出了论证逐渐增强了“审美识形态”理论厚使这理论成90年代成重要学观98年重庆炳其主编《学概论》明确将“学是社会生活审美反映”99年重庆炳主编《学理论教程》明确将“学是种审美识形态”作学质界定表述是“学是话语蕴藉审美识形态”这套教材发行广使“审美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使这理论成学质阐述权威理论学审美识形态也招致了很多批评鉴重庆炳000年发表了《学审美识形态论作艺学原理》主要从两方面论证“审美识形态理论”畴整性和独特性;二“审美识形态”如何接示学诸方面特征包括学客体、学主体和学功能三方面认审美识形态所把握是人整体生活系是诗系要主体独特特征和情感投入它区别般识形态真、善、美排列顺序把美放位强调审美功能关键是“认识社会和接受教导”前提这是他对己理论观重申也是对“审美识形态”原理深入阐述00年重庆炳进步对“审美识形态”涵做了进步阐述认“审美识形态”不是简单“审美”和“识形态”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理论体系“审美识形态”具有独立性也具有巨溶性切“政治、道德、教育、宗教、历史甚至科学容都可以溶审美识形态王元骧则进步对“审美识形态”作了具体深入说988年他《艺术认识性审美性》论证了审美反应说各层面从对象、目、和形式三方面对般认识和审美反映加以区别完整而深刻深化了对审美反映认识007年王元骧《学原理》进行教材修订进步使认识论和实践论统观全得到充分体现认艺术想象不仅是认识生活结晶而且也是他得理想、愿望实现学功能里他主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统学认识、教育、娱乐功能是通审美而由认识渡到实践学功能也就是学审美识形态具体体现三学审美识形态学审美识形态90年代成理论权威也迎了以董学和周忠厚代表学者们反对首先他们认不能把学质规定识形态董学指出“识形态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总体性概念”用总体性畴给总体构成下定义做法那就要慎重了其次又指出不能用“审美”覆盖学所有质董学和王建辉认学质是系统“审美”只是其质三将“审美”和“识”结合起是种简单拼凑董学认“审美识形态”是偏正结构词组历史审美识形态论者强调是前者这样就漏了学其他组成;另方面“审美识形态”无论是用“审美”统领“识形态”还是用“识形态”统领“审美”都会出现问题前种会使识形态空乏种会使“识形态”挤压审美目前“审美识形态”论争我们既要高肯定审美识形态理论义和历史作用又要客观分析审美识形态理论和历史合理限两方论争我们要切实提出发展学审美形态建设性见新期以审美识形态具有开创性并取得了巨实效使学从政治枷锁救出出现了新局面纯学、众化呈现出鲜活、蓬勃活力也存着商业运做使学失精神建构能力和对现实化批判能力问题“审美识形态”发展我们要反思、清理肯定“审美识形态”历史作用要看到这理论不完善处通当前论争探讨审美识形态发展寻理想出路让学真正成审美能够陶冶人类性情学从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参考献[] 李育红当前学审美识形态论争综述辽宁师学学报0083卷期[] 栗世走向日常生活审美识形态吉首学学报03卷期[3] 王天保伊格尔顿审美识形态论忻州师学院学报0073期[] 重庆炳审美识形态论作艺学研究学术研究000[5] 朱寿兴美学与整审美识形态性质及其价值广西师学学报00339卷期学识形态论浅论学审美识形态学是种审美识形态既有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学识形态性存学审美性而学审美性又总是表现定识形态性两者是辩证统相交织相渗透共形成种新质审美识形态下面从几方面说说它辩证统关系、学审美识形态整体性学是人类种社会审美识形态这不是把学看成“审美”与“识形态”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系统所谓“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识形态抽象并不存种称“识形态”实体苏著名“审美学派”主将阿布罗夫曾说“纯”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识形态只有各种具体表现(作哲学识形态、政治识形态、道德识形态、审美识形态)才会现实存我们须要是识形态都是具体而非抽象识形态只存它具体形态没有种超越这些具体形态所谓般识形态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识形态都各是完整独立系统识形态对象差异导致它们形式上差异这样不识形态有了己独特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独立完整思想领域例如西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说就是对主义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主义政治识形态主导下人性丧失、人异化、人悲惨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生活环境等进行“诗裁判”这种情况下审美识形态身就成独特思想系统它整体性也就充分显现出二、学审美识形态复合结构学审美识形态作独特思想系统并非“纯审美主义”或“审美心主义”学审美识形态总说是种复合结构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学作审美识形态确表现出集团、群体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这里所说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不集团与群体不集团、群体作由所处地位不代表着不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不集团、群体识渗透到学审美描写从而表现出不集团、群体识和思想感情倾向性但是无论属哪集团和群体作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集团或群体倾向上面作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相通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生命识必然会关人类共生存问题如体现学审美描写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共通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定集团或群体倾向性其实部作品审美描写往往既含有某集团和群体识又渗透了人类共通识正是从这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统是学审美识形态重要性质二从功能上看学审美识形态是认识又是情感学是社会生活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认识这就定了学有认识因素。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

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

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

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

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

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

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

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

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

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

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

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 ] , 到 1984
年 ,他开始发表大量文章对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 论 进行系统地论述 .他认为 , 文学是通过语言的审美
[ 收稿日期 ] 2008 - 11 - 26 (07BZW012) 的前期成果之一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文学政治学的创构 —— — 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研究》 [ 作者简介 ] 张亚骥 (1974 - ) ,女 ,辽宁锦州人 ,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 .
往以其他名目的论争方式展开 ,如文学与政治关系 , 文艺与上层建筑关系 , 文艺为何者服务的论争等等 . 这一论争在一定阶段上形成了某种能被普遍接受的 结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政治和社会形势的改变以 及新的理论范式的引入等 , 这种结论又会受到新的 质疑 ,从而引起新一轮的论争 .文学 "审美意识形 态" 论正是在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论争中所形成的 一种影响较大 , 在一定时期曾受到普遍接受 ,但不久 又受到质疑的文艺观念 .鉴于 "审美意识形态论" 在 文艺界影响较大 ,在当前争议又较大 ,它所涉及的文 艺学问题又很重要 , 本文拟对 "审美意识形态论" 的 发生 , 发展及其所引发的论争做一番梳理 ,同时尝试 做出自己的评价 . 一 "审美意识形态论" , 的发生
"审美意识形态" 论作为一种文艺学观念开始酝酿 , "审美意识形态" 一词最早出现在 1982 年孔智
光的文章中 ,他说 "在我们看来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 : 的意识形态 .[ 1 ] 1983 年 , 周波在回答马克思主义 " 准时 ,文章中也出现了文学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和形
本文由lingdao121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9 年 1 月 27 卷 第 1 期 第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fei Teachers College
J an. 2009 Vol. 27 No . 1
16
[7 阶级性和超阶级性的统一 .] 文学的 "审美意识形态" 论强调文艺是认识与感 性 ,真实性与假定性 , 功利性和无功利性的统一 , 是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上 , 与时俱 进的结果 .它诞生于 1980 年代 , 标志着 "文学为政 治服务" 时代的终结 ,一种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 文学本质界定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 二 , "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 论的发展和深化 钱中文的 "审美意识形态" 论提出以后 , 以前赞 同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的观念的人 , 都被 这个言简意赅的命题所吸引 .童庆炳 , 王元骧是这 些赞同者中最重要的两位 .钱中文 , 童庆炳 , 王元骧 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围绕这一命题从各个角度做出自 己的论证 ,逐渐增强了 "审美意识形态" 论的理论厚 度 ,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其在学界的影响力 ,使其成为 90 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本体论的理论观点 . 值得一提的是 , 早在 1979 年 《上海文学》 , 第四 期评论员发表的 《为文艺正名 —— "文艺是阶级斗 —驳 争工具" 一文 ,针对长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公式 说》 化与概念化进行了剖析 , 并彻底否定文艺的阶级斗 争说 ,提出 "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 ,就在于它用具有 : 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社会生活 .这是首次将 " 审美与反映同时并用 .1984 年 ,童庆炳在其主编的 《文学概论》 教材中提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 , 映"这成为 80 年代另一重要文学观点 , "审美反映 说" 的雏形 . "审美反映说" 是从文学创造的角度对 文学本质的一种阐释 , 与 "审美意识形态论" 可以说 是两相呼应 ,相互为用 .这两种文学观都企图把哲 学方法和审美方法结合起来 ,救弊补偏 ,以便准确定 性文学本质 .因此 , 这两种文学观虽然提出的角度 不同 , 但实则内涵相近 , 目的一致 , 一如孪生兄弟 . 持这两种文学观点的学者很自然地走到一起 , 互相 阐发 ,互相支持 ,并最终聚集到 "审美意识形态" 论的 大旗下 . 钱中文在 1986 年也提出 "审美反映论" 他指 , 出 "文学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反映 , 由于其自身的 : 特殊性 ,较之反映论原理的内涵 , 丰富得不可比拟 . 反映论所说的反映 ,是一种曲折的二重的反映 ,是一 种有关主体能动性原则的说明 .审美反映则涉及具 体的人的精神心理的各个方面 ,他的潜在的动力 ,潜 伏意识的种种形态 ,能动的主体在这里复杂多样 ,而 且充 满 种 种 创 造 活 力 , 这 是 一 种 无 所 不 在 的 精 灵 .[ 8 ] 157 这样 , 钱中文就把一般反映论与审美反 " 映论中的反映特点区别开来 , 为审美反映注入了主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能动性的内涵 ,实际上也就是汲取了当时的文学 主体论的一些理论因素 , 从而为审美反映增添了理 论厚度和新的时代性 . 王元骧则进一步对审美反映论作了具体深入的 解说 .1988 年 ,他在 《艺术的认识性的审美性》 一文 中论证了审美反映说的各个层面 ,从对象 , 目的和形 式三个方面对一般反映 ( 认识 ) 和审美反映加以区 别 ,完整而深刻地深化了对文学审美反映论的理解 . 此后 ,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影响更加扩 大 "继童庆炳在 1984 年的 , 《文学概论》 教材中提出 ( '审美反映' 论之后 ,王元骧在 《文学原理》浙江大学 教育出版社 1989 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修 订版) 中明确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这是在 文学理论教材中第一次提出文学是 '审美意识形 态'" ] 1992 年 ,童庆炳主编的 .[ 9 《文学理论教程》 把 审美意识形态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 .这套教材发 行广 ,影响大 ,通过其传播 , 审美意识形态论更加深 入人心 .此后 ,全国大多数文学理论教材采用了审 美意识形态论的观点 , 大规模的进入教材意味着这 一理论成为文学本质阐释的权威理论 .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 , 审美意识形态开始 招致一些零星的批评 "往往把当时提出的 , '审美反 映' ,审美意识形态论' 仅仅看成是对 论' , '政治工 具' '冲击' 论的 而已 , 似乎只是一种 '仅宜之计' 时 ; 过境迁 ,现在已经失效 ,并不是什么理论建树 .更有 甚者 ,有的人把 '文学反映论' 审美意识形态' ' , 论说 成是 '审美' '反映' 审美' '意识形态' 加 , ' 加 的简单 [ 10 ] 拼凑 ,说成是过时的 '纯审美主义' 等等" 有鉴于 . 此 ,童庆炳写下一系列文章对 "审美意识形态论" 加 以具体深入的阐释 . 新千年初始 ,童庆炳较完整地阐述了 "审美意识 形态" 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原 理的构成 .他指出 ,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并且都存在于具体的形态 , 不存在所谓的纯意识形 态 .不同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 并 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 .审美意识形态 一般而言是对于社会中人的情感生活领域的反映 , 其自身形成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 , 它在地位上和其 他意识形态是平等的 , 不存在为谁服务的问题 .童 庆炳从四个方面表述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 涵 : 性质上 "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主 , ; 体特征上 "既是认识又是情感"目的功能上 "是无 , ; , 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方式上 "是假定性但有真实 ; , 性" .指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的表达 ,主要以情
[2 象性的艺术特点" 的字样 .] 钱中文在 1982 年提出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之所以是文学批评的客观标
新时期之初 ,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为文艺理论展
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对文学诸多根本问题的思考 和探索有了新的可能 .此前的三十年 , 文学受到政 治威权的控制 ,文学观念和理论长期停滞不前 ,只强
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 论的发生 , 发展及论争
张亚骥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 摘 ] 新时期文学 要 "审美意识形态" 论发生以来 ,经历了发生 , 发展和深化 , 挑战与出路三个阶段 ,引发了文论界激烈的
争论 ,推动了文论工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 .
调文学的政治斗争功能 , 不尊重文学的独立性 "文 , 艺为政治服务" 的观点一直统领着文论界 ,遮蔽了文 学理论自身研究的价值 ,也违背了文艺发展的规律 . 文学与政治必然存在着割舍不掉的联系 , 但没有地 位高低之别 ,让文艺从属于政治 ,只会让文艺发展走 上死胡同 ,这是被十年动乱的文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事实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能否解决好 , 是一切文艺 思想和文艺创作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 是新时期之 初文艺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因此 , 自 1978 年开始 , 在文论界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文艺与政治关 系问题的论争 ,继而又引发了文学与上层建筑 , 意识 形态关系的论争 .这一系列论争带来良好的效果 , 是 "文艺从属于政治" 命题被否定 , 作为新的文艺政 策的 "二为" 方针被提出并加以贯彻 .这一系列论争 也不断走向深入 ,学理性和专业性不断增强 ,也取得 了一些较为普遍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 发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