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把握动态生成
(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
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
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
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论,不沉默冷场;老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立即投入练习,一声不吭,及时完成,不交谈,不拖延。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姓名:郭瑞祥时间:、、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
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韵味。
教师要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
一般地说,教师要在课前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
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来体现。
当然,目标的预设必须有弹性,以利于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及时调整。
②教学内容。
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并富有亲和力。
③教学过程与环节。
对于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衔接、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信息流动通畅,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
④教学方法与手段。
凭借怎样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必须提前预设,并且要精心准备。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在课堂上和谐统一的。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留有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
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下面就谈谈几点想法:一、预设――课堂教学中“框框”“框框”这个词语在词典中的注解为事先划定的范围。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中,正是因为受这知识观的“框框”支配,教师始终执掌课堂教学的大权,是教育者,其职责是传道授业;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其任务是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进行预设教案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零零星星的,详尽而缜密,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相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
如果有领导来听课、检查,这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顺着自己设下局往里面钻,学生回答的问题远离自己预设的答案,学生钻不进自己的圈子,这时教师就干脆让好的学生回答,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只能做“陪客”,直到学生顺顺当当当上了自己的“俘虏”,才肯罢休,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他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他们如同“被剪掉翅膀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封闭、僵化。
然而,有时课堂上也比较活跃,学生小手如林。
特别是领导来校听课,更是如此,规定人人必须要举手,当然教师心中有数,该请谁回答问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当然这种框框,课堂一定活跃。
二、生成――课堂教学的“未来”新课标强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行改革,改变教师教育者地位,端正师生之间的关系,激活了生成的课堂。
当今举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教育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激活课堂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_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教师需要考虑和运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思考和规划;生成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临时调整和应对。
本文将从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预设1. 教学目标的预设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一篇课文,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掌握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进行朗读、默写、理解等操作;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和设计。
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力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阅读技能时,可以采用课文朗读、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室的布置、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生成1.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临时调整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可以通过增加示范、引导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通过添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02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的
系统性和连贯性。
预设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
03
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和教学,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生成是预设的拓展
生成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反思生成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 学效果。
反思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需要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够合理平衡预设和生成的 关系,既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未来教学的展望
1 2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补充
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关系,需要在教学中保持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预 设和生成的优点,相互补充,以达到 最佳的教学效果。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预设的教 学策略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03
日常教学中处理预设和生成的 方法
。
案例二:数学课上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内容
生成内容
处理方式
在数学课上,我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 材,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例如,我会准备相关的公式、定理和 例题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掌握 情况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和进 度。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 点掌握不够扎实,我会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加强练习和讲解。
预设是教学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它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内 容。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预设与生成关键词:预设生成新课程课堂教学传统教学因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循序渐进性而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
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大多被认为是节外生枝或影响进度而被无情扼杀。
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倡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现在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生成,造成教学目标落实不了,而且课堂显的非常混乱。
在新课程逐渐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深刻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
(一)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必须对未来的教学作出预设,预设应富有弹性。
(二)生成是永恒的,是对预设的超越教学过程不是预定不变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的群体在进行交往和对话。
因此教学不应该拘于预设中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该呈开放、接纳趋势,倡导教师与学生在互学互动中的生成和创造。
(三)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要“舍本而逐末”的生成。
我们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基础上进行生成。
其次,“即时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教学预设: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教学预设,教师要做好四个准备。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预设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的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概念,背景,事件,意义的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分析,比较,更不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
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
1.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拟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则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有利条件。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在网络教学条件下,我们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将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味追求课堂上的“生成”,更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如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教师则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
唯其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一、网络条件下,充分而弹性的预设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预设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必备条件。
很多优秀案例都表明,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预设,也才能够生成。
但充分不是精细,精细了就会使动态的课堂变得僵化,更无从再谈生成了。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的预设更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教师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要让自己能够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就生成而言,就是在课堂中,虽然网络学习资源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然不断产生学习的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而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中去,于是预设往往随不断的生成而微调,甚至是把握课堂中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面转化。
因此,预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这样,教学现场的活力和真实会得到充分的彰显。
同时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仅仅详细介绍其中一小部分;而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通过听讲后了解老师提出的观点,同时也可接触一些研究论文,尤其是不同的学术观点,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树立创新思想、增强科学意识、提高学习层次,是有好处的,而这些都是我们课前可预设的,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而生成。
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
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美术课上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很明显“预设”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教学色彩。
“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及发挥,进而灵活地随机教学,以期达到教学效率最优化。
只有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 教学是一项灵活生动的艺术,决不能机械呆板的照本宣科。
在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预设固然重要,生成的内容却更鲜活灵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定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成功。
;;一、重塑师生关系,保进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小学张明娟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1 1 — 0 0 4 8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1 1 . 0 1 8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4 1
思维 特征 : 学 生 的思维 活跃 , 他们 是 发展 过程 的人 , 具 有 巨大 的发展 潜 能 , 只要教 师 引导 、 预设 得 当 , 每个 学
生都敢于表现 自己, 表达不 同的见解 。 如在进行“ 氯水
动、 共 同发展 、 教 学相 长 的过程 : 教 师是 学生 发 展 的促 进者 和 引导 者 ; 教 师应 该创 设 引导 学生 主动 参 与教 学
的情 境 , 促 进学 生主 动地 、 富有个 性地 学 习 。 而在 这交 往互 动 、 创设 情境 的过 程 中就有 着许 多 的不 确 定性 和
文献标识码 : B
课 堂 教 学 活 动是 一 个 教 师 和学 生 共 同参 与 的 双 边活 动过程 。 传统 的课 堂教 学过分 强调 教师 是知识 的
和 教学 效 果 , 正 是 这 种种 的不 同 , 才 构 成 复 杂 多样 的
学情 。面对 这些 , 教 师能 做 的就是 课前 精 心细 致 的预 设, 这 样 才 能保 证 课 堂 教学 效 果 的到位 , 才 能 适应 学 生 的种种 不 同 。 全 面 了解学 生 , 准确 把握教 材 , 是 进行 教 学预设 的重 点 。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作者:龙安邦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教学目标有预设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动态评价是教学目标生成的基础,智慧型教师是生成性教学目标的保障。
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交融、互动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预设;生成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6-0105-02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及聚合等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努力把握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目标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新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以往对教学目标的界定,大多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在教学活动之前确定的。
布卢姆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
”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
”预设性教学目标的特征是“预成性”,即是由教学活动主体进入教学情境之前确定的,因而又具有“假设性”,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成果的一种主观估计。
预设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
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对学生现有知识基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可能性,通过对教学环境的了解,利用相关教学技术,控制有关教学环境,将多种因素组合起来,形成对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是预设性教学目标。
教学是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预测和预期是必要的。
预设性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合适的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然而,由于预设性是在教学情境之外的一种主观性前置性设计,预设性教学目标对教学情境中的即时发生的种种复杂情况无法估计,这就造成了预设性教学目标的“估计偏差”,即所有预设性教学目标都是对教学结果的不完全估计。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最新教育文档
教学⽬标的预设与⽣成-最新教育⽂档教学⽬标的预设与⽣成⽂献标识码:A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教学⽬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及聚合等功能。
在新课程改⾰不断深⼊的背景下,⼈们对教学⽬标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注重教学⽬标的⽣成性,努⼒把握教学⽬标的预设与⽣成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标的作⽤和功能得到新的发展。
⼀、教学⽬标的预设以往对教学⽬标的界定,⼤多注重教学⽬标的预设性,把教学⽬标看作是在教学活动之前确定的。
布卢姆认为:“⽬标就是预期的结果。
”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现有技术⼿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
”预设性教学⽬标的特征是“预成性”,即是由教学活动主体进⼊教学情境之前确定的,因⽽⼜具有“假设性”,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成果的⼀种主观估计。
预设性教学⽬标设计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
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对学⽣现有知识基础,情感态度等⽅⾯的了解,把握学⽣发展的现状和可能性,通过对教学环境的了解,利⽤相关教学技术,控制有关教学环境,将多种因素组合起来,形成对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是预设性教学⽬标。
教学是⼈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预测和预期是必要的。
预设性教学⽬标指导着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合适的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提⾼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然⽽,由于预设性是在教学情境之外的⼀种主观性前置性设计,预设性教学⽬标对教学情境中的即时发⽣的种种复杂情况⽆法估计,这就造成了预设性教学⽬标的“估计偏差”,即所有预设性教学⽬标都是对教学结果的不完全估计。
实际的教学结果总是与预期⽬标有所偏差,有的⽬标没有实现,有的教学效果则是教学⽬标没有关注到的。
并且,由于脱离具体教学情境,预设性教学⽬标的设计往往只关注⼀个或⼏个⽅⾯,缺乏对教学情境的整体把握,以这样的教学⽬标指导教学活动,⼜导致了对教学活动的肢解,使教学活动的关注点单⼀,造成教学活动的畸形发展。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教育活动。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生成”对应于“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科书的编写更注重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
选文更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课程标准变了,教科书变了,教学宗旨变了,语文课堂增加了许多可变的因素,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变动。
预设的教案不能再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线索。
“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应随时关注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
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
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
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
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
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
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
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基于预设 显于生成——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 ” 的兴 趣 ,已 经拓 展 为集 体 的兴 趣 与 需 要 。顺 是 因 为教 师 备课 时构 建 的是 “ 线 型 ” 的教 学 方 锁 直 应着 这一兴 趣 点 ,以基 本经 验为 基点 ,教 师预 设 了 集体 教学活 动 ,孩子 们 的学 习经 验在 集体 活动 中得
师预设 了探究活动 “ 玩锁” ,并以此贯 穿整个活动
心 理学家 奥 苏贝尔 曾说 过 : “ 假如 让我 把全 部 教 育心 理学仅 仅 归结 为一 条原 理 的话 ,那 么 ,我将
一
的始终 。在一 个个 有趣 的探 究游 戏 中 ,孩 子们 乐此
不疲,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忙碌地思考、交流、动
预 设 目标 :
么
青
荆
要 和幼儿 园教 育 目标 之 间 的最佳 结合 点 ,预设 的集 体活 动活 动才 能做 到而 又精 彩 。而做 到这 一点 的前 各种 活 动 ,关 注她 们说 些什 么 、做些 什 么 ,随时聆 听 他 们 的心 声 ,解 读 他 们 的行 为 ,发现 他 们 的兴 趣 、需 要 和 经验 水 平 ;另 一 方 面教 师 要 善 于分 析 、 验 ”之 间的关 联 。这样 才 能在满 足幼 儿 的兴趣 、需 要 的 同时 ,不 断生 成与 之相 匹配 的 ,与幼 儿 “ 基本
此案 例表 明 ,在 幼儿 感兴 趣 的事物 中 ,常常 暗
习经验 ,是 展开教 学活 动 的关键 。也就 是说 ,教 师 含着重 要 的教育 价值 和 目标 ,教师 要善 于开 发和 利 在 预设 教 学 内容 时 ,必须 关 注儿 童 原 有 的基 本 经 用 这 许 许 多 多 幼 儿 感 兴 趣 的 事 物 和 想要 探 究 的 问 验 ,同 时 关 注幼 儿 即 时 生 成 的 问题 ,以幼 儿 的 兴 题 ,结合幼儿的基本经验 ,扩展成为集体教学活动 趣 、需要 为 “ 点”展 开 内容 的预设 ,这 样 才能使 内容 ,生成 有效 的教 育活 动。 起 预 设 的教学活 动焕 发其 应有 的生命 力 。
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无非是三方面:一是预设的作用和必要性,二是对生成的态度,三是如何对待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预设实际上就是上课前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 生成即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师一方面按照教案(自己预先的设想)上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没有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不厚实,如无本之木。
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没生机,如无源之水。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精心预设一些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
进行问题预设,凸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如果只顾预设问题,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
“生成”源于学生的发现。
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发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如果忽视学生的疑难问题,长期下去,势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了!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只顾解决预设问题的“教授式”做法。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更多空间和可能性.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考虑并尊重学生的观点。
3. 没有精心的预设就很难有精彩的生成,而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动态的教学过程。
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时与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一致,怎么办?此时,应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教师要尽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调整预设问题,或继续解决;或弃置不用。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绝不可等闲视之。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文本特点,找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引”在该引之时,“问”在必问之处,才能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发挥完全,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入的是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
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
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
这样的预设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
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二、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把握动态生成贵阳市第四十一中学罗文杰引言2012年3月---6月,我参加了南明区首届中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形式的首期培训。
经历了理论学习,观课,参与讲师引领下的示范性课例研究,总结了一些较理性的共识。
通过该模式的研修,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研究背景及目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永恒主题。
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有很多,例如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其中知识目标的达成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示。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知识目标进行很好的预设。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低效率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也没有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没有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一味追求“热闹的课堂”,课堂活动眼花缭乱,实效性低,通常是“一说就懂,一做就错”。
基于上述原因,知识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在有生命力的教学中不能缺少,然而达成不能排斥预设,如何恰如其分地去把控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和谐地和我们的静态预设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呢?课堂实例及分析我自己上的初三复习课“被动语态”课堂课前思考在备课时,我想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呈现引出被动语态的结构来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这堂课,这样教学目标的重点更为突出。
课堂教学---- I love you .---- You are loved.通过这两个句子的对比呈现,让学生明白被动语态是如何由主动语态形式变化而来的。
---- I play basketball every day.---- Basketball is played every day.(简评)我在呈现两个对比的句子时,没有提醒学生由主动语态变成被动语态后,所表达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有时甚至表达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正常情况下,我们要表达“我爱你”一定会说“I love you”所以主动语态有时在表达上更生动和精确。
预设是老师课前的思考,这一点没有思考妥当。
在本节课,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被动语态,一个学生说主动语态句子,另一个学生将该句子变为被动形式。
S1: I go to school every day.S2:My school is gone to every day.S3:I do homework every day.S4:Homework is done every day.我在学生们自己说出的句子中发现,在日常真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句子我们根本不可能用被动语态来表达。
被动语态的使用需谨慎,这样的操练过分关注语法形式,不利于学生体会何时该用被动语态。
(简评)教学过程呈现知识清楚易懂,但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没有通过预设让学生真正学到新的知识,并没有使已掌握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
如果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被动语态的练习在预设时换一种操练方式是否更好呢?例如: Lily has bought an educational CD-ROM.Read the following profile.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D-ROM.You can refer to the questions given to you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 passive voice.Question :What’s the game called?Who’s the main character?Who designed the game?Where is the game set?What questions are asked?精心预设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朝着一定的目标行进。
行进途中会有未预料到的事情发生,教师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但不能使教学偏离航向。
我在讲授高一英语上册Unit 4定语从句时,当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情况:一只花蝴蝶飞进了教室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学生要站起来抓蝴蝶,有的则大喊大叫,课堂一片混乱……。
按照常理,老师应该马上制止学生,维持好教学秩序。
混乱时段出现,但我说出了这样的话:“同学们,老师讲的课太精彩了。
”同学们顿时安静了许多。
“不是吗?连蝴蝶都来听老师上课,你们说精彩不精彩?”学生们笑了,而且也“恍然大悟”:上课时看蝴蝶、抓蝴蝶是不对的,应该认真的听课。
从学生的神态中我看到了尴尬,看到了不好意思。
课堂秩序立刻又恢复了正常。
老师趁机指着蝴蝶,然后借题发挥,结合本节课刚刚接触的定语从句以及上个单元学的现在进行时态和同学们对话:“What’s this in English?”立刻有同学举手回答:“It’s a butterfly.”接着问:“Is it beautiful?”“Yes, it is.”“What’s the butterfly doing ?”“It’s flying in our classroom .”最后叫学生把刚才的几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The butterfly which/that is flying in our classroom is beautiful.学生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操练了本课定语从句的新句型,一举两得。
并且过渡自然。
这个时候,蝴蝶也已经飞出了教室。
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上了新课,我为她的灵活变动很是佩服。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生成资源产生时,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设计进行机智的调整,开发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推进教学进程。
比如,在导入一篇关于旅游的阅读新课中,教师提问:Why do you learn English?学生回答:I learn English for money. 许多同学哄堂大笑。
教师点头后继续提问另一个学生:Why do you learn English?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提醒说:Do you like traveling? 学生答:Yes. 教师点头,说:Do you have to speak English when you are traveling? 学生莫名其妙地回答说:Yes. 教师说:Good! Today we are learning a new unit about traveling.在此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I learn English for money.”后又提出相同的问题,主观性太强,太过于依照教案的设计,太程序化、主观化。
相反,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话题,随机应变。
教师追问说:How can you make money by learning English? 学生回答:When I do business with foreigners,English will be helpful.教师答:Then you will have to go to different places. What should you know before you start traveling? We are moving into a new unit to learn more.课堂教学通常并不能完全按预设进行,总会出现一些“意外”。
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看似偶然发生,比如小动物的闯入,甚至个别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等。
对于“意外”的处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这种消极的对待方法是不足取的,在意识深处要对“意外”有足够的重视,将“意外”看作是难得的课程资源。
(简评)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
比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
又如,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也有利于深层问题的产生。
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
总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
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四、通过以上课例,让我们知道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达成共识。
教学活动的预设要防止过于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预设是死的,人是活的。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乎我们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处境,善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营造让学生充分发展的广阔空间。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人文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精心预设基础上的有效生成是成功教学的保证。
能够做到全面预设并灵活生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成熟的标志,对改进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生成是一种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因为有了生成,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挑战。
把握生成,就是把握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