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万刚《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

合集下载

新华锦集团管控

新华锦集团管控

母公司主导 集约化整合
研发的集中共享
•专利广谱运用 •平台化、模块化 •临时矩阵团队 •并行项目管理
风险危机的集中防范
•审计稽核 •预警机制 •内控制度 •预案机制
专业服务的集中共享
•广告投放 •客服中心 •物业管理 •专家团队
29
目录
¶ 治理,管理与控制
¶ 管控体系-集团战略 ¶ 管控体系-组织体系整合 ¶ 管控体系-管控模式 ¶ 职能与业务管控,管控机制 ¶ 问题与答疑
预算 体系
业务 评价
管理报 告系统
绩效 管理
审计 监察
业务管 理系统
推模 管理
职能与业 务管控
战略 管控
财务 管控
人力资 源管控
研发 管控
供应链 营销管控 管控
品牌 管控
流程 管控
预算 管控
管控体系 集团战略 组织体系整合 管控模式
管控基础
公司治理体系
15
世界投资神话-巴非特
巴非特--世界上最多元化的人 管理世界上最多元的投资,搭顺风车的投资者 只相信治理
35
三,管控体系(管控维度与管控机制)
职能与业 务管控
战略 管控
财务 管控
人力资 源管控
研发 管控
供应链 品牌 营销管控 管控 管控
流程 管控
预算 管控
信息 管控
管控机制 (七加二)
战略 规划
经营 计划
预算 体系
业务 评价
管理报 告系统
绩效 管理
审计 监察
业务管 理系统
推模 管理
36
华润--强调以战略为核心的集团管控
未来产业
作前瞻型投资 以开创未来的 事业机会

白万纲 集团管控与风险管控

白万纲 集团管控与风险管控

合规型 治理— 按章按 律
进取型 治理— 出资人 意志表 达
价值型 治理— 制度与 能力培 育
外控:财务型,战 略规划型,战略控 制型,操作型 内控:合规型,管 理型,价值型
战略型 协同---由上而

华彩咨询--- 集团发展驱动之手
17 //82
平台型 协同---共享高

响应型 协同--由下而

内部交 易型
协同模式 (由面到体)
宏观管理模式 (重在影响力)
基于产权结构的法人权利 设计,法人与经理层委托
代理关系设计
出资人对子公司的制度 安排权+子公司自身的
内控体系建设
通过协同价值挖掘,战略性协 同设计,产业板块间共享机制
等方面的探索,打造关联
超越法理权力,制度安排, 以综合影响力施加的干预 能力
1.公司章程设计 2.公司三会议事规则设计 3.董事会运作 4.专业委员会规则设计 5.董事会与经理层工作界面划分 6.经理层工作细则
管控子体系的设计模式具体表达为职能管控管理类管控子体系业务类管控子体系辅助类管控子体系无级变速集团战略组织结构优化集团管控导向治理子模式外控内控模式协同子模式宏观管理子模式对子公司的管控对分公司的管控对项目的管控内部交易体系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0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1管控子体系五个层次多管控子体系不同成熟度的组合管控效益职能化能力化体系化价值化战略化管控子体系成熟度21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1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1财务管控财务管控是总部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基于财务逻辑财务战略设计集团整体财务管理体系输出财务制度统筹重大事项推进重大基础工作维护各个子公司财务体系的高效个性化运作预算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核算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财务信息化内控审计税务管理财务战略出资人管理者财务经理三个财务体系财务组织决策与责权市值管理资本结构资本运作资金资产结构配置管理会计决策支撑成本结构内部交易税赋结构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2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2人力资源管控集团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组织决策与权力体系战略性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总部人力资源咨询审计人力资源管控是总部对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基于集团战略企业文化和组织创新三个基础形成人力资源战略设计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输出制度统筹重大事项推进重大基础工作维护各个子公司人力资源体系的高效个性化运作战略层业务层运营层人力资源职能配置培训体系薪酬体系职业规划任职资格绩效管理招聘体系轮岗外派继任体系产权代表核心人员企业大学激励创新发展通道评价中心储备提名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胜任模式22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3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二管控体系运作围绕集团创新与价值创造的管理体系?集团战略?五年规划与十大工程?经营计划与预算?集团管控?管控支撑?整改方案?资源配置调整?管理支撑调整?资源调配?十大工程管理?季度经营分析?月度偏差分析?每周里程碑承诺变革与整合集团战略战略性绩效支撑管控的管理循环建设?投资链与风险链?决策链与信息链?管理链与监督链?绩效链与内控链?执行链与反馈链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4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1管控的运作23华彩咨询集团发展驱动之手4582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咨询的领导者2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第一月第二月第三月总裁hr财务战略中心子集团子集团hr财务战略部门子公司偏差分

管控常见的十大问题

管控常见的十大问题

管控常见的十大问题白万纲原创 | 2012-11-03集团管控有一些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集团没有战略,沦为出资人。

有很多集团,事实上在子公司面前就是出资人。

子公司做完预算以后,报给给集团,做完战略以后也汇报给集团,让集团看看好不好,好的话你给我要政策去,要贷款去。

集团要帮子公司配置好这,配置好那,最终母公司就只好彻底沦为出资人。

甚至有很多母公司宣称其就是给下面做服务的,彻底把自身弱化,弱智化,机关化。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投控型集团,如果却没有投资管控体系,就完蛋了,。

企业家应该认识到,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现在很多女孩子,大学没毕业就发家了,靠的是什么,给自己买上一张头等舱机票,一坐,坐在里面,和旁边肚子比较大,头发比较少的一搭话就发家了,这叫投资结构取胜。

产业结构已经不再重要了,对这个女孩子来讲产业结构是学得好不好,投资结构就是投得好不好,当然我们要批判狭隘、低档的道德水准,但是我们必须歌颂背后高档的战略思维,我们就把二者分离。

企业在保证其战略和道德伦理不低的状况下,思维要上去。

集团投资管控到位了没有,在这个时代之下,集团应该思考到底该投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集团缺乏管控理念,人治化操作,忽视管控体系的长期建设。

许多集团发展了多少年了,也没有建立起一套集团管控体系,一直就是靠母公司的大老板们,和子公司高管层之间的人格魅力。

甚至宁波有个做服装的老总,比较骄傲的一个人,宣称我从来不管子公司,然后他收了一家上市公司,要求上市公司的老总只向他一个人汇报,收的时候就告诉,我的副总都不会来过问你,这个公司能发展得怎么样。

可以想见,那一定是非常糟糕的。

第四个问题是集团没有法务管理体系,缺乏基于治理的干预能力。

集团在子公司里面,各个子公司的章程、议事规则里面,没有一些特殊的利我条款,当子公司里有一些特殊的事,母公司要想正确地干预一下都没有法理抓手。

看看有些集团的法务部,就两三个小孩,读过法律,没在律师事务所里实习过,更没有拿到律师牌照,然后有一个总法律顾问,还是跑江湖的,动不动来了以后就出点有利于其个人的建议,最好打起官司他能代理起来。

管控模式及集团管控批判-------管控批判系列之一

管控模式及集团管控批判-------管控批判系列之一

管控模式及集团管控批判-------管控批判系列之一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一,变迁,从母子公司管控到集团管控随着中国因国家管控的有效实施而备受世界瞩目,中国的母公司们对子公司有别与西方的管控也更惹瞩目。

其实管控在中国自从国资委成立以来就得到了迅猛发展,我所在的公司就是给集团类企业提供集团类咨询,单凭这一块缝隙市场上的作为,我们的收入就能在中国本土咨询公司排入前列。

请注意很多中国咨询公司是从战略一直做到营销,甚者生产咨询的综合类咨询。

这个比较很能说明这个市场的特点,易入难精,每个模块都好像很容易挣钱,但进去就知不是那回事,还得厚积薄发,长线发力。

哦,差点忘了,先自我介绍下,我是白万纲,华彩咨询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十三年来我们专做集团战略和管控层面的咨询。

说出以上背景很重要,你看得出这和以下内容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中国咨询行业的老兵,我的时间管理的不够好。

现在每年在全国大约要做二百场或更多的演讲,我现在还会在华彩咨询的一些重大项目中做指导,基本上精力老是不够,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那么勤快。

但最近同事们催我多写些东西,澄清下行业里面一些认识,不得已勉力提枪上马,写这么一篇东西。

其实我谈管控是有天然优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就在国际咨询公司进行集团层面的管理咨询业务,可能也是国内仅有的一直进行集团层面业务的管理顾问,我不仅长期干这个事业,连“管控”这个词是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生造的,大概的意思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基于控制的管理。

当时还和一些专家论战过,专家们指出法约尔早就定义管理包括计划,协调,组织,领导,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你白万纲怎么胆敢把控制凌驾与管理平行的高度呢。

我的认识很清晰1、法约尔所在的时代还没有母子公司概念,没有现代意义上这种认识----集团是一家企业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等资产纽带来形成经济联合体,所以想不到就找不到,他的理论不可能适合今天的情况。

2、法约尔所谓的控制其实是事中控制的概念,从事前的资本结构,治理,战略,内控来对下属企业进行整体设计是当时不可能考虑到的(当时这些概念还没出现,象战略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才成熟的概念)3、法约尔当时也没考虑到还可以进行事后控制,通过审计,稽核,管理循环等手段,产生倒逼机制,来使得子公司管理层受到负激励,不得不自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接近出资人要求。

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与管控集团管控体系建设

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与管控集团管控体系建设

总理 政府内阁 4名副总理 5名国务委员
直属总理的机构、咨询 部门
国务院办公厅 (协调政府工作)
国务院下属部委(29个)
有跨行业、经济协调能力的机构: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财政部* ――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有确定的经济协调能力的机构: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 ――国土资源部*** 有特殊调整能力的机构: ――水利部* ――交通部* ――农业部* ――建设部* ――铁道部* 外交事务方面的机构: ――外交部* ――国防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国内事务方面的机构 ――监察部* ――人事部* ――审计署*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属的职能局*****: -化学工业;-纺织工业; -煤炭工业;-轻工业; -钢铁工业;-国内贸易; -机械工业 安全、法律方面的机构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 社会保障方面的机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卫生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机构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文化部* 国务院所属其他 部级单位
非结构性协调 结构性协调
局部调整
常规性工作 例外性工作
专职协
整体变革
事业部 职能部 矩阵 结构
跨部门
例会
标准化 工作流程
工序 服从
直接沟 通
现 场 办 公
联络 员
临时小 组或委 员会
常设小组 或委员会
调部门
工作标准化
随机性协调

经常性协调
24
• 一,用科学发展观来理解钢铁集团

7
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有何不同?

华彩咨询-管控与风险讲义

华彩咨询-管控与风险讲义
集团管控与风险管理
白万纲博士 华彩咨询
1
第一个话题:集团战略
一,集团的优势—很多集团只是自然优势 二,集团的劣势—很多集团无法克服劣势 三,集团不是堆积,是集团优势的创新和放大 四,集团战略使得集团优势进行整体设计
2
一,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集团一般是指以一家企业为核心,通过控、参股等资本 纽带联结成的,多层次、多法人的金字塔形企业联合体 集团有三个优势 1,结构设计追求双向增长(民企把结构优势发挥至极) 2,战略统筹—总部配置风险,资源,干预 3,协同效应 集团有二个劣势 1,多层次损耗 2,多法人冲突
23
2),总部改造
总部部门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围绕管控能力建设 去行政化,空心化 复合型人才培育 战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协调能力发展 总部岗位设置中的蓄水池效应 非正式组织与特殊职能部门对母子管控的促进 委员会的补偿设计 对本集团特有管控问题的针对性补充设计 文件流转签批制和群体议事制 高频度介入子公司运作 咨询型总部的打造 子公司制度文化培养,能力发展促进
30
b,战略绩效管理 一, 标杆比较法(核心标杆与组合标杆) 二,系统对标法 三,行业地位+竞争力法+财务目标法 四,收益-风险法 五,动态绩效管理法 六,增长率法 七,+EVA
31
c,国务院国资委的战略绩效考核体系
财务绩效(70%) 评价内容与权数 基本指标 权 数 20 14 修正指标 销售(营业)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权数 10 9 8 7 管理绩效(30%) 评议指标 权 数
战 略 管 控
财 务 管 控
人 力 资 源 管 控
文 化 管 控
研 发 管 控
供 应 链 管 控

集团管控五导向与管控体系

集团管控五导向与管控体系

集团管控五导向与管控体系白万纲原创 | 2012-11-04从三个角度,从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三管齐下,就能保证一个集团能把子公司管好。

那么具体的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在过去有个说法,母对子的管控分为战略型、操作型、以及财务型管控。

现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演进,目前看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战略型、财务型、操作型,说的是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者是对绝对控股子公司进行管控的时候,母公司想管得深,管得浅,都可以,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但是投控型集团不是这个情况,它下面不全都是全资或者控股子公司,所以并不是母公司想管多深就多深,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投控型集团而言,可以对子公司有一个管控导向。

比如说上市公司,参股公司,一般我们用合规导向,就是它只要合规就好,该披露的披露,该公告的公告,该签字的签字。

我这边不作弊,其它的大股东也不要作弊。

另外一个导向是哺育。

哺育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如集团有些子公司,先必须用内部交易等等手法,把它们养大,把它们带动起来,形成气候之后才能够挣到钱。

例如许多中小企业集团里面有担保公司,首先集团内部的业务,大家要帮助一下,要尽可能给这家公司,然后大家的上下游,我们很多子公司的上下游,关系户,介绍到我们的担保公司里来,当然前提是个优质的上下游企业。

通过这种内部交易的哺育,实现对某个子公司的资源注入,甚至有时候明明外面有个担保公司,五分息就可以给我们,而我们内部是6%,结果考虑到要培育我们内部的这个担保公司,在同等情况下,选用我们内部的服务。

至少其中一部分,分两块,你一共缺十个亿,其中三个亿、四个亿从我们内部贷,通过种种手法,内部通过哺育,把个别子公司做大,让它先有内部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以后,逐步去争取外部市场。

再比如说有些重工集团,随着旗下各个制造子公司原材料供应量越来越大,集团下面可能会成立一个物贸公司。

一定要知道,现代服务业里,物流,金融同样重要。

那么把物贸做起来以后,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较大的集团经济。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作者:白万纲来源:《董事会》2009年第07期目前,对于危机条件下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走势,各方精英众说纷纭,对L、U、V、W型经济走势的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对于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而言,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加强集团战略管控显得极为重要。

竞争战略鼻祖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配称”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最核心因素,而运营效益是必要而不充分的。

迈克尔・波特认为,日本企业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实际营运优势成功崛起,但是因为战略的缺失,导致日本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降以及日本经济的衰退。

由于本来就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在危机来临时,更普遍缺乏重新进行战略定位的能力,这使得日本企业深陷困境。

日本企业的前车之鉴,中国企业勿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企业集团需要加强集团战略管控,并从标杆企业集团在危机中的集团战略管控做法中寻求借鉴。

而在应对危机、强化集团战略管控方面,做得较好的中国企业,华为显然是其中之一。

华为的逆势增长2009年4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了2008年年报。

2008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到183.3亿美元,同比增长 42.7%,也超过之前170亿美元销售收入的预期。

净利润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率6.28%。

海外收入的比例上升到了75%,位列全球前50大运营商中的第36家。

同时在标志企业健康程度的相关指标上,华为也表现良好。

40%的增长速度与华为一贯的成长速度基本吻合,但是如果相对比行业内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年度业绩,就可知华为成就的来之不易和春风得意。

2008年,爱立信净收入减少40%,诺基亚西门子亏损3亿欧元,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北电更是一塌糊涂。

在行业前列的几位巨头之中,只有华为一枝独秀、分外妖娆。

华为集团战略管控的关键解读华为的逆势增长,是其长期以来规范管理、改造流程、塑造企业文化和追求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比如,《华为基本法》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企业宪法”;华为引入西方大企业的优秀实践,与IBM、HAY、PWC、埃森哲等西方公司展开合作,在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

华彩咨询 - 集团管控能力与管控机制建设

华彩咨询 - 集团管控能力与管控机制建设


七,管控体系的设计七步法
集团诊断 集团战略梳理 管控体系框架设计-治理,控制,管理 基于管控流程的集团组织整合(含法务整合与分权界面) 管控子体系的深化设计 职能管控条线—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管控, 业务管控条线(或有)—制造管控,营销管控,品牌管控,研发管控, 供应链管控,信息管控,(联盟,并购,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管控) • 辅助管控条线(为出资人提供保值增值的制度支持)—资产, 稽 核(纪检监察),风险,管控,审计 6.支撑管控体系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 7,管控体系的导入管理计划 1. 2. 3. 4. 5. • •
设计激励 机制的能 力
推进国际 化的能力
整合的能力
投资管理 能力
核心竞争 力管理的 能力
行 业 发 展 和 预 测
竞 争 对 手 分 析
年 发 展 战 略
关 键 利 益 人 的 激 励
责 任 制 的 考 核
引 进 国 际 技 术 和 资 本
产 品 市 场 的 国 际 化
产 品 市 场 的 国 际 化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编号
报表名称
要求 时间 月报 月报 月报 月报 月报 月报 月报 月报 周报 月报 不定 不定 不定 年报 不定
上报
负责人

绿城管控中把握好七个一
聚焦一个目标
明确由品牌战略、 发展战略、产品 与服务品质战略 等共同构成的战 略目标
建好一支队伍
重视团队建设, 塑造一群具有浓 厚理想色彩和强 烈责任感为明显 特质的绿城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新一种机制

与管理者们共商——集团管控体系的搭建与运作

与管理者们共商——集团管控体系的搭建与运作

5
集团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市场化竞争 集合内部各种交易优势,形成强大界面
管理集中 平台共享 能力,资源 互补 回报周期交 替 投资周期交 替 内部交易 优势互补 劣势对冲
怎样的集团战略和管控体系才能使使集团效应发生?

高频度评测与反馈
23
1)在治理中实现管控
1,章程修改或对章程细则的制定权 2,董事会搭建,运作的控制 3,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
4,专业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的搭建与运作
5,董事会与经理层分权界面,指挥,决策及汇报管理 6,跨层次治理的实现

24
对子公司的治理,适用于《公司法》的法源基础,通过公司 章程修订寻求一致

2
我们的团队在多个行业(尤其是综合性集团)咨询上拥有丰富 的经验,我们的团队已服务过的部分典型客户
制造业集团
国有 东风汽车集团 中国铝业集团 中集集团 新兴铸管集团 中航一集团 中国南车集团 奇瑞汽车 维柴集团 东方锅炉集团 四川长虹集团 青岛啤酒 一拖集团 杭汽轮集团 民营 浙江金田集团 重庆力帆集团 上海紫江集团 福建银鹭集团 江苏江南线缆 四川宏华集团 巨石集团 中捷集团 舜宇集团
子公司重大决策由母公司 总裁办公会议审议决定后, 以会议纪要形式整理为决 议文件提案后,再提请子 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审议 批准 。

26
同理,关于董事会的职权也存在延展空间
化工-医药集团
国有 中化集团 中国昊华化工 中国医药集团 中国国药集团 中国盐业总公司 仪征化纤 烟台万华 金环化纤 北京医药集团 双鹤药业 北京同仁堂 金象药业 民营 扬子江药业集团 荣盛化纤 东盛集团 上海健特生物 海正药业 华海药业 江苏飞翔化工 厦门翔鹭化纤 马应龙药业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后的整合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后的整合

我们的核心主张是用管控的手法进行并购和整合,深入到治理的深度,决定了并购成功的五成,控制的设计决定三成,宏观管理实施路径的设计决定最后的两成。

一、企业的复制输出企业通过并购在目标企业复制自己的理念、发展观,这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生产力。

发展模式的复制以德隆为例。

德隆每次并购前会先购入5%左右的股份,使自己能够派出一个董事,通过该董事将该公司的财务情况了解清楚,再利用股东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将这个企业最核心的一部分资源收购,转入到母公司的优质产业板块中。

迄今为止中国真正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可能只有德隆。

德隆有150个人做战略,这些人本身就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叫中企东方。

这在今天也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做到。

就母公司而言,对外还可以复制很多层面,包括股权结构的复制、文化的复制、管控体系的复制、制度体系的复制、职能的复制、业务方式的复制、以及人员管理方式的复制等。

公司中存在的不同政策、方式会令效率降低,而复制的唯一的逻辑,就是要降低母公司管理的难度,形成一个强大的母公司。

比如说米塔尔每周一上午会与其全球所有的子公司的COO 们开调度会,而事实上该调度会就冲破了很多法人界限,将各人所拥有的股份和权利模糊化了。

比如在项目管理上,有很多项目是跨层次的,也就是母公司子公司等一起参与的,但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就由项目管理人负责,把很多法人的关系模糊化了,这是极其聪明的一个做法。

在企业的复制过程中,母公司的战略、财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供应链、内部审计、决策、营销、商品规划、客户关系等等,将会进行模块化的对外输出和复制。

就宝钢而言,在这方面具备了可以对外输出的重大优势,包括宝钢著名的系统改善部,但怎样对外输出,可能是宝钢人的一次革命。

不要简单认为会做就能输出,自己会做和能够把方法论提炼出来对外复制,甚至在对外输出加上一些手段和策略,使复制过程中的复制模块不走形,是另外一种本事。

二、整合的计划在试运行阶段,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用足百日计划来充分制定整合计划。

白万纲-拨乱反正、聚焦操作——华彩集团管控体系深度解读

白万纲-拨乱反正、聚焦操作——华彩集团管控体系深度解读

拨乱反正、聚焦操作——华彩集团管控体系深度解读华彩管控体系的先进性华彩的集团管控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大的来讲,管控框架、组织体系和多个管控子体系,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管控体系。

第一个层次:理加控制加宏观管理三个部分构成:一,治理治理是保护出资人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母公司做为出资人之一,在设计子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时候,设计若干有利于自己的条款以及条款的细则.按照新公司法约定大于规定的基本思想,母公司可以积极利用自己和别的公司在的经验,在设计治理结构上把能保护自己利益的,能够架空其他股东利益的,能够对恶意并购者造成麻烦的,以及对未来可预期的一些问题的制度性规避.甚至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公司的并购与合资背后的战争的本质就是----谁拥有一套近乎完备的治理制度,谁拥有一套有多个很难被识别和破解的制度性圈套,谁更能把治理里面可能的问题进行了知识管理.更重要的是,只有对治理的深入设计,才有可能实现母公司的资本放大效应,母公司自有的资本在它通过治理控制了子公司以后,就实际上获得对子公司的重大决策,资产的运作,以及子公司的壳资源(上市通道,品牌,特许,资质等),有了超过它持股比例的话语权.我们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在治理里面预埋下母公司意图的目的1,章程修改或对章程细则的制定权2,董事会搭建,运作的控制3,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4,专业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的搭建与运作5,董事会与经理层指挥,决策及汇报管理6,跨层次治理的实现二,控制,治理无论怎么讲都是最民主而最缺乏效率的一套制度安排,治理只能在宏观层面运行.当母公司通过控制子公司董事会的决策,间接的把自己的制度体系输出到子公司的中微观运行层面,从而把治理解决不了的到达不了的运作层面能力进一步延伸到子公司里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制度输出其实是把子公司的制度设计权拿了过来.消解了子公司内部人控制的制度基础,化解了子公司用制度来跟母公司博弈的空间.而且母公司一旦形成一套可以输出的制度体系,有了低成本扩张和合资的一个制度平台.当然这里输出的制度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还可以是一套内控体系.当然后者输出后的控制效果会很好.当然母公司一般还会通过间接控制或影响子公司的战略,计划甚至预算(这是不同层次的控制深度)进行前控制,以及通过稽核,风险管理和审计来进行后控制.因为母公司给子公司输出了制度,所以事中控制就是通过制度间接实现的.华彩控是基于内控和风险的,而市面上目前所有的咨询公司的管控都不是基于内控和风险管理的,至于内控和风险管理做得多深,那另说了,但是他们绝对不是基于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远远可以高出他们,而企业为什么呢?企业现在五部委,发改委、财政部都共同发文,要求在明年6月1号之前,企业都导入内控体系,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浪潮。

章程设计与法务管控——合资公司中的暗战

章程设计与法务管控——合资公司中的暗战

_ ∞∞ 6
销售额
睡 曛 击电中方在合 资过程 中非但 没摆脱技 术上 的依赖 性 ,还面 临 _ 釜 罱 曩墨■ ■■毒。
曩慝
压 缩 机 公 司
无 锡 松 下
品的技 术 以至原材 料方面 都过分依 赖外 方 , 外方企 业通过 提 供元器 件获得 高额 利润 ,压 缩 了企 业 的盈 利空 间。
将 来 可 能 出现 的 利 益 双 方 争 夺 问题 , 括 在 以后 具 体 运 作 中 包
可能 出现的漏 洞 , 糊边 界 问题 等等 , 模 保证 双方共 同遵 守 , 互
利共赢 。
( 东 )股份 有限公 司 占 1 % 股权 : 19 年 ,由外 方增 远 0 在 95 资将 其股权 比例 由 2 % 增到 6% , 现绝对 控股 : 5 5 实 目前 , 外方 实现 了 1 % 股权 。 ∞
C囝
N Y AN
U瑟 匿 A Y 一 菱
瓣子公

章程设计与法务管控
合 资公 司中的暗战
文 /白万纲
中 国以市场换技术 的开放 战略成效并不 能尽如 人意 , 导致 了外 资愈来愈强势 , 民族产业不仅未
得到核心能力的提升 , 反而逐渐退居 一隅 , 要改 变此种 不利局 面 ,需要在合 资中贯彻公 司的章
程设 计与法务管控 制度 ,保 障合资企业 的发展 符合我们的初衷
本 文所说 的合 资公 司指两个 以上 的公 司共 同出资创建 一 个新公 司 以利 于 出资各方 的发展需 求 。通过 众多 的合 资 案例 研究 ,我们 发现 ,虽然从全 球范 围来 看成功率 较低是 合资企 业 的一种普遍 现象 , 并不能说 明合 资企业没 有其 发展 的空 但 间 ,在 特定 的环境 和时期 内 ,合 资经 营仍 然是许 多企 业包括 跨 国企 业和 国内企业最 理想 的经营 方式 。

企业并购讲话稿

企业并购讲话稿

企业并购讲话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好!我代表XXX企业,很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发表讲话,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有关企业并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计划。

企业并购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企业并购能够加快企业的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其次,通过并购,企业能够引入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最后,企业并购还能够实现业务多元化,并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我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购战略,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并购交易。

这些交易不仅扩大了我们的企业规模,还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在并购过程中,我们坚持遵循了一些核心原则,以确保交易的成功。

首先,我们高度重视尊重和保护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并注重与被收购方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其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工作,确保与被收购企业的业务和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最后,我们注重在并购后的整合中实现业务协同和价值创造,确保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并购的力度,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会继续寻找符合我们战略目标的优质目标企业,并通过精细的尽职调查和谈判,确保在并购中实现双赢的局面。

同时,在并购后的整合中,我们会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实现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在结束讲话之前,我想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在座的嘉宾们的到来和关注。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以及积极负责的态度,打造更加强大的企业,并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努力。

谢谢大家!注:该篇文章共计368字。

(并购重组)白万刚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

(并购重组)白万刚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与集团管控在并购和整合的过程中,集团企业要沿着治理+控制+宏观管理这三条控制线来对新并入的公司的未来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把握该公司的并购过程的制度安排,从而把握制度安排之后的运作中的核心动力。

一、治理1、治理的设计治理的设计事实上来源于我们对该公司的前期调查、尽职调查和谈判,在此期间我们会发现若干关键点(包括与对方给予资料中不符的地方、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可能整合出效益的地方、对方对其价值评判不到位的地方等等),这些关键点为集团进入该公司进行有效地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后通过形成一个章程,将如何依托当地政府、如何对待现有经营班子,比如安排即将退休的老领导为荣誉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给予年轻的领导干部股份、给予核心人员特殊的发展平台等等,这都属于典型的母公司治理上的安排。

比如xxx这些年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并购国有企业后,立即给予原企业领导干部以股份,这样领导干部们得以实现在原有系统下所不能实现的梦想,从而使整合更容易推进。

而并购后他只进行轻度的整合,充分利用原有人马在改变了激励方式以后的新的冲劲,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公司运作上市,之后再进行较为强硬的整合。

治理是保护出资人利益的制度安排,主要依靠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监事会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董事会下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董事会与经理班子之间的分权界面等,形成多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补充。

治理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有着自己的导向。

甚至有一种最极端的治理,就是完全控制,让子公司成为橡皮图章,但这种做法极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经营层的反弹和敌意。

而另一种方向就是完全依赖子公司,依靠并购公司董事会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对其充分授权,母公司只指派部分的董、监事,但如此一来就可能会失去对该子公司的控制,让它形成强大的内部人控制。

这种单向的善良愿望从来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事实上的影响因素太过复杂。

2、董事会的控制相反地,美国已经逐渐将巴菲特的那种投资理论推翻了,目前美国收益最好的投资公司都是强势基金或强势投资公司,就是在目标公司里,谋取比所拥有的股权更大话语权的职业投资公司。

白万纲观点——国有企业集团公司集团管控的一些探讨

白万纲观点——国有企业集团公司集团管控的一些探讨

一公司上市与集团管控一个企业管理状况变好的充分条件是管控,对子公司的业务能不能有效的规划,对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能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母公司能不能给子公司增值.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效的管控就在于母公司就一些相关职能上对子公司的相关的职能,能不能有所支持,从法律意义上来讲的话,母公司的部门对子公司的部门所提供的一种管理,我们把它叫做咨询与服务,而不是所谓的条线管理,这是咨询与服务的概念.不过这个咨询与服务是打引号的,是强有力的咨询与服务,那么这种行为,我们把它叫管控问:公司上市是不是对公司的管控有一个硬件的这种要求,换句话说公司上市的活动本身对管控活动是一个促进.答: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看成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以公司上市为契机,打造一套有效的治理结构是不是对公司的管控有所促进?第二个,就是打造一套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后,进而把公司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对管控是有利的?第一个问题:是公司打造一套有效的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股东大会,有效的股东大会无外乎能把一些归他所管辖的权限实施起来,一年也就开不了一两次,所谓有效的股东大会,一般都是概念,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通过三会的运作,当然在国有企业里面有新老三会融合问题,通过新老三会融合问题,当然这新老三会融合问题里面,还有一些你们也知道,类似因素的处理,比如说是不是能够把员工代表选到这个董事会里去,员工代表进入监事会是天然而然的,员工代表能不能作为这个职工能够进到董事会里去,等等,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公司的治理才足够透明,但是正如诸位知道的,治理是相对效率比较低的一件事情,尽管治理是好的,但是治理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尤其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或者强化竞争力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走出泥潭之前,纯粹用治理去强化管控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稍微离得远了一点。

一个企业变好的充分条件是管控,对子公司的业务能不能有效的规划,对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能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母公司能不能给子公司增值,我想这两件事情应该合起来看,因此我们讲集团公司管控这么一个,两个重要的命题,治理加管控,就是这个意思,既要把子公司治理好,又要把子公司管控好,而且绝对来说,刚开始应该是八分管控,两分治理,到中间五五开,最后呢八分治理,两分管控,我想它应该有这么一个变化,也因此我们认为呢,治理是要强化的,但是有效地对子公司的管控也是要强化。

企业并购整合讲话稿

企业并购整合讲话稿

企业并购整合讲话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我们始终以发展壮大为己任。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并购整合已成为实现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并购整合,指的是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这种战略行为往往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周密的方案设计,同时也需要各方的理解与支持。

在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我们应秉持以下原则。

首先,确立整合的战略目标。

企业并购整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其次,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在进行并购整合时,我们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竞争对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第三,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

整合计划需要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时间安排以及资源配置等内容,确保整合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最后,关注员工的合理安排和文化融合。

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员工权益,保障员工的合理安置和福利待遇,并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使整合后的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企业并购整合不仅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一次全面检验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团队合作的精神。

团队合作是企业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尽职调查、整合计划制定还是后期的执行阶段,都需要不同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努力。

除了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也是企业并购整合不可或缺的因素。

合理的沟通和协调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消除误解,提高工作效率。

在并购整合中,我们要注重内外部之间的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传达信息,达到谐调双方的合作意愿。

此外,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也是不能忽视的。

虽然并购整合能够带来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最有效的管控方式

最有效的管控方式

华彩咨询集团白万纲总裁文章分享先进制度最有效的管控方式研究来,研究去,我们发现,你管得最少,最好,最有效的就是进行制度输出,你母公司形成一套制度资本,这套制度之所以叫制度资本,就不是资本成本。

很多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制度还在博弈,制度还不成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千疮百孔,总是被子公司利用,就这时候你的制度还没有先进到成为一套帮助子公司高位运行的一套资本,你还是个成本,还是在损耗你的能量。

当一个母公司迟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使得制度领先于自己发展现状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话,这个企业就没法通过一段时间稳定制度下面的具体操作,来获取原始积累,如果一个企业运作一段时间,制度调整一次,运作一段时间,模式更新一次,运作一段时间,改革一次,就会出现创造价值、损耗价值,创造价值、损耗价值的这么一个波峰波谷,而他将形不成一个较强的利润积累。

只有一个企业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稳定的一套模式和制度,在制度和模式不做大的调整之下,让企业专心于业务,持续地积累利润,积累客户,积累品牌,积累市场化能量,这个企业才有可能完全蹲下再跳起的一个拐点式的飞跃。

所以很多企业不注重用一个较为超前的,相对领先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一套管理模式和制度,拉开企业的增长空间,总是贴合式、循环式、往复式形成制度,发展一段时间形成一个制度,再发展一段时间,把原有制度破坏,反复对制度的破坏,是对生产第最大的损害,你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固化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管理窍门积累、管理技术积累和文化积累,你不断破坏你现有的制度基础。

(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先生)。

母子公司:法律架构与管理架构的二元性:宁高宁的“战争”

母子公司:法律架构与管理架构的二元性:宁高宁的“战争”

法律架构与管理架构的二元性:宁高宁的“战争”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母公司有效防范风险的墙,但绝不应该是隔断母子公司间管控关系的墙,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法人关系实现有效的管控,宁高宁的“战争”及其胜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文/白万纲在集团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的困扰:一方面,集团总部客观上需要通过强势管控,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集团整合、协同的效益。

另一方面,《公司法》明确规定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因此不少人认为母公司只能通过董事会进行管理,而不能根据集团整体的利益而随时“插手”子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子公司往往利用这种观点来抵制或消极对待集团的宏观调控,而母公司也经常陷入困惑,并被这种论点缚住了管控的手脚。

企业之所以出现上述困惑,根本原因是没有看到企业法律架构和管理架构的二元性,而是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

在中国集团企业管控实践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家认清了法律架构和管理架构的区别,并找到了绕过所谓法律障碍,从管理架构方面进行管控的良方。

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曾经掌舵华润集团,如今问鼎中粮集团的宁高宁。

毋庸置疑,宁高宁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标签之一。

在华润18载的辉煌历程以及作为中粮集团新任掌门人的尊贵地位,已经给他披上璀璨夺目的耀眼光环。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可以肯定的是其辉煌的背后注定是别人不见的无数艰辛和磨难。

商场如战场,宁高宁正是在数十载的商战中成就功名,认识到集团管理中法律架构和管理架构的二元性,并通过实践,在华润建立起知名的“6S管理体系”,切实地从机制上解决集团管控所面临的各种障碍,使华润集团发展跨上了新台阶。

“战争”背景以贸易起家的华润,凭借资本实力和并购手段,在大陆产业界驰骋纵横,转型为集团化、多产业的大型控股集团。

经过大规模的并购扩张,目前华润的业务范围涉及房地产、啤酒、能源电力、纺织等诸多领域,在华润系内存在9大行业,25个利润中心的繁杂业务。

华润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张,使企业数目迅速增多、业务庞杂、交叉经营严重,整个组织被分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机构层次重重叠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与集团管控在并购和整合的过程中,集团企业要沿着治理+控制+宏观管理这三条控制线来对新并入的公司的未来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把握该公司的并购过程的制度安排,从而把握制度安排之后的运作中的核心动力。

一、治理1、治理的设计治理的设计事实上来源于我们对该公司的前期调查、尽职调查和谈判,在此期间我们会发现若干关键点(包括与对方给予资料中不符的地方、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可能整合出效益的地方、对方对其价值评判不到位的地方等等),这些关键点为集团进入该公司进行有效地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后通过形成一个章程,将如何依托当地政府、如何对待现有经营班子,比如安排即将退休的老领导为荣誉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给予年轻的领导干部股份、给予核心人员特殊的发展平台等等,这都属于典型的母公司治理上的安排。

比如xxx这些年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并购国有企业后,立即给予原企业领导干部以股份,这样领导干部们得以实现在原有系统下所不能实现的梦想,从而使整合更容易推进。

而并购后他只进行轻度的整合,充分利用原有人马在改变了激励方式以后的新的冲劲,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公司运作上市,之后再进行较为强硬的整合。

治理是保护出资人利益的制度安排,主要依靠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监事会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董事会下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董事会与经理班子之间的分权界面等,形成多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补充。

治理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有着自己的导向。

甚至有一种最极端的治理,就是完全控制,让子公司成为橡皮图章,但这种做法极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经营层的反弹和敌意。

而另一种方向就是完全依赖子公司,依靠并购公司董事会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对其充分授权,母公司只指派部分的董、监事,但如此一来就可能会失去对该子公司的控制,让它形成强大的内部人控制。

这种单向的善良愿望从来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事实上的影响因素太过复杂。

2、董事会的控制相反地,美国已经逐渐将巴菲特的那种投资理论推翻了,目前美国收益最好的投资公司都是强势基金或强势投资公司,就是在目标公司里,谋取比所拥有的股权更大话语权的职业投资公司。

比如xx轻工在他们与xxx(世界第一大压缩机生产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发现,当他们审计查出对方的一些问题,对方就会在那段时间内做出巨大的让步,然后在对方在博弈中占上风时,他们再去审计,如此周而复始,才慢慢地获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地位。

对很多集团企业而言为了整合的成功,会在刚开始时谋求控制该公司董事会,谋求更大的话语权,但是其最终指向是让该子公司的董事有强大的决策和自我运作能力,而母公司只是履行派出职责,是一个先强化、集中,再慢慢分权,培养能力的过程。

所以一开始的过于放权,可能并不好。

当然有人说现在中国都是通过强大的远景来吸引,最后形成的并购,根本不可能在开始时,在条例、制度、章程中进行约束,而很多东西一旦签订落实又很难改变。

但是其中有一个导向,是在每次增资扩股的过程中,包括利用每次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的会议期间,对章程逐步地蚕食式地修正来逐步达到目的,这样的操作手法,法务人员一定要注意。

3、治理体系的运行一般来说在美国,并购以后的第一到两年内,会将被并购公司的董事会频度提高到一年12次甚至更高,其中还并不包括临时董事会。

比如据统计,CISCO 在最高峰时,在5年内并购了300家企业,几乎是每星期一家,而且并购基本完成后,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将其完整的流程和制度输送到目标公司,因此在并购后的一段时间里董事会频度特别高。

二、控制对公司进行治理,进行制度安排后,要用控制的手法,从根源上参与该公司系统、制度、规则的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该公司的总体模式和一些总体原则,从而控制该公司。

最通常的控制手法是母公司将成熟的管理制度对子公司进行输出,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计划、预算进行干预。

另一种是后控制,也就是通过稽核、风险管理、内控、审计等,对子公司进行事后查验,通过事后发现的问题反射到过程进行管理。

在中间阶段,基本上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输出的制度进行管理,就是让子公司的经营者戴着“镣铐”跳舞。

换句话说,除了在事前的战略规划、计划和预算,事后的稽核和审计等之外,过程中给予子公司经营者非常大的自由度。

三、宏观管理控制过于严格的话成本非常高,因此在过程中还使用一部分的宏观管理,就是母公司形成宏观调控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制度输出和整合能力以后,通过母公司强大的实力拉动子公司,从而使得母公司的意图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母公司强大就导致母公司的很多意图,子公司不仅充分地尊重和贯彻,而且对母公司有很强的依赖感。

如果不能使子公司对母公司产生依赖,而纯粹就是资金关系的话,子公司的羽翼一丰满,就立即会诸侯化,至少会对母公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会主动配合。

很多集团企业并不知道,在并购的时候你有多少资源,能创造多少价值,子公司就会听你多少。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手上几乎毫无资源的投行,为何还能对下属的公司有如此强大的影响能力,而反之很多手上拥有重大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实业企业,却对下属公司没有强大的影响力。

这将在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的哲学思考1、并购与企业组织智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购是对其企业DNA的深入灵魂的再造。

换言之,企业的并购的成功,很多时候要看企业是不是有很强的野心和扩X欲望,是不是有很强的攻击性,是不是有象成吉思汗般开疆拓土的志向和雄心。

以企业的组织智商而言,宝钢集团并没有内在的野性,宝钢人有很强的秩序观、和谐感和美感等种种精致的东西,而且是组织的高度默契和高度配合,企业内部对母公司的高度认同。

但这种几乎完美的状态在企业文化上是一种洁癖,是排斥并购的。

因为并购本身是混乱的,是一种无序和不确定的状态,需要更多的曲线和迂回工作。

要把混乱和无序当成一种常态来管理,常常要超出控制和能力X 围之外,承受更多非管理因素,这需要进行并购的团队有极强的心理强度。

在并购和记黄埔的时候,所有的并购整合方案、财务方案、行动方案等都是李嘉诚一个人完成的,因为当时这是高度XX的事情,李嘉诚并没有借助任何助手。

麦克尔?杰克逊说:当开完一场演唱会,下面成千上万人疯狂的时候,你想要不发疯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同样的,当一个人心里承担巨大的压力而不能与其他人分担,就要求有极大的心理强度。

因此很多企业仅仅是从技术层面来研究并购,却没有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组织智商上来研究并购。

2、企业管控体系的适应性宝钢集团已经在内部打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精致的管控系统,但这个系统有很多友善的约束前提:企业的产业链清晰、技术先进、信息对称、子公司与员工的配合、地方政府的支持等等。

但在如此优秀的环境下所形成的管控模式并不是普适的,因为一个好的管控体系必须在高噪音、高颠簸、高温差、高对抗、产品线混乱、信息缺损、职能不到位等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能运行。

面对各种陌生的新系统的加入,对企业原有系统的扩展性、弹性和控制性都是一种考验。

纯粹从技术层面上来讨论并购,那往往可能丧失更高的战略眼界,看不见并购的真正价值。

管控系统是基于内在一致性基础上的,企业并购的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冲突和不协调环境下的整合。

内部冲突包括有很多企业亚文化之间的冲突,需要管控系统去主动地适应,比如有些地方有问题,但是不强行管理;有些地方明显存在混乱,但是需要容忍;有些不合理的现象存在,系统依然能够妥协等等。

正如XX的施正荣说得,油瓶倒了也不扶是一种能力。

能否对那些不那么合作、管理不顺畅、相对独立的外部公司进行管控,主动把握一个动态的、相对开放的管控体系的发展,是我们在并购时需要超前培育的核心能力。

3、并购中的权谋并购中还有很大的权谋成分。

所谓权谋就是一系列对人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的一种谋略行为。

比如当年XX的房地产企业新绿集团并购了XX省建筑公司下属的上市公司金帝建设时,通过签订合同额几十亿的未来10年建设合约,利用该合约“绑架”金帝建设,这样使金帝建设听命于新绿集团,从而让新绿集团有足够的时间对金帝建设的董事会进行整合。

并购基本上是个成年人的游戏,简单地说,每天在企业里工作的人看到的是实际的操作,包括流程、措施、工艺、技术、人员等等,而并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谋划如何获得一家企业的控制权,是种明显带有意图的心理较量。

因此不能简单把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并购混为一谈,并购从根本上是一种对时机、阶段、目标对象、谈判心理的一种整体把握。

总而言之,并购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其次是权谋问题,最后才是技术问题。

4、探索中国自已的国际化并购道路许多国际机构如安达信在研究如何国际化并购、如何国内并购时,总是想将西方的那套理论与方式东西用于中资公司,其结果往往错误频出。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适合我们中资公司,因此我们中资公司在未来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包括在国内并购的过程中,都必须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

白万纲《并购和整合中的管控》系列演讲之并购的主要目的1、获得资本放大能力在集团企业的并购中,企业最想要获得的事实上是资本的放大能力,这是集团企业并购的第一要诀。

要实现资本的放大,就需要在并购时,对集团要进入的这家目标公司的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监事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与董事会班子和经营班子之间的权责界面等等多个层面,进行符合集团意图的渗透。

通常对于集团管控,集团企业最缺乏的就是对于法务、法理结构的认识。

事实上在企业的章程、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之中,有很多是可以设计、左右、甚至重新修改的。

企业可以在法务上,通过预设一些条款以达成并购后整合的目的。

甚至在美国有一本叫做《董事会里面的爱迪生》,专门讲在收购一家企业后,如何在法务上做预设,做霸王条款等,而这其实就是法务整合。

法务整合试图达到的目的是,在持有该企业51%股份的情况下,拥有更大、甚至绝对的话语权。

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则并没有实现资产放大,甚至有时持有51%的股份却仅仅是个股东,那么事实上资产是被严重地缩水了。

2、实现资产控制基于法务整合,可以对企业进行资产控制。

而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动机,是控制企业的现金流。

在中国很多是现金收购,收购方的想法是对现金流进行管理,回流资金立即用于归还贷款,企业只注重这一进一出间实际付出的差值(Δ值),而根本不看付出的总额。

除此之外,可以控制被收购企业的质押权、抵押权、应收应付、还包括企业的技改投入、不动产中可能产生的资金等等,这都是实际可以控制的资产。

例如一些XX企业,在控制资产上十分凶悍。

一般企业需要控制另一家公司的话,会在该企业的负债率低于财务杠杆(银行容许的最大负债率)的情况下购入,然后利用负债率的差额获得贷款资金,用于母公司。

而这些XX企业(假设为母公司A)在收购后会发挥其大股东在被收购企业(B)中的控制力,促成其董事会去收购第三家企业(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