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

合集下载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胜利的体验,感受胜利的欢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奇气氛。

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

对,这就是1分米。

”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

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

跟上面的分米进展比照,当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洁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受,专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课堂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米和毫米是什么单位。

2.能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

3.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上面标着“分米”,另一个小球上面标着“毫米”。

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小球上标着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是分米,一个是毫米。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学习分米和毫米。

2. 讲授(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尺子上面有很多小刻度,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长度,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尺子上的小刻度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表示长度。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的名字吗?”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

”教师继续介绍:“这个小刻度代表的是毫米,而这长一点的小刻度代表的是分米。

”(2)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教师出示一组物品,如橡皮、钢笔、书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样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物品的长度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比较短的物品,应该用毫米来测量,而对于比较长的物品,则应该用分米来测量。

(3)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5分米和50毫米,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换算。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分米=10毫米。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求解并核对答案。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或真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换算知识去进行解答。

3. 练习1.将以下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米、毫米、厘米。

2.把140毫米表示成分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长度单位,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知道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但是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更是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4.直观教学法:运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尺、测量工具、卡片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长度不同的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卡片上。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3.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米和厘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你们知道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的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例如,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将20厘米换算成分米,将5分米换算成毫米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5.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共18张ppt)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5.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共18张ppt)
【小练习】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银行卡厚1( 毫米 ) 橡皮长4( 厘米 ) 课桌长6( 分米 ) 铅笔长18( 厘米 )
课堂练习
1.1米=(100 )厘米。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的身高140(厘米),她睡的床长2( 米 ),用的铅笔长20 (厘米)。
3.量纸片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量课桌的长度,用 (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4.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堂练习
5.填一填。 1分米=( 10 )厘米 1米=( 10 )分米 1厘米=( 10 )毫米 6.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支铅笔长18(厘米) 一枚5角硬币的厚度约1(毫米) 一根黄瓜长3(分米) 一栋教学楼高40( 米 )
7.看图填一填。
课堂练习
①号线段长( 2 )厘米( 1 )毫米;②号线段长( 3 )厘米 ( 4 )毫米。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1厘米=10毫米 。
知识要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能感知、估计物体 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知识梳理
知识点1:认识分米,了解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分米是 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1分米=10厘米。 【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支铅笔长约2(分米) 一张桌子高约8(分米)
② ①
课堂练习
8.画一画。 (1)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45毫米的线段。
【参考答案】 (1) 1分米
课堂练习
(2) 45毫米
课后习题
1.下面的哪种测量方法正确?在正确的下面打“√”。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使用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2. 学具: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案例,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测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与米的关系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4.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测量课桌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3.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理解了它们与米的关系,并能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的设计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测量基础,对厘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对长度测量的精确度把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灵活运用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商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课本上的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教育教学实践:二年级认识分米和毫米课程教案

教育教学实践:二年级认识分米和毫米课程教案

Introduction教育教学实践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在小学教育中,外语、科学、社会、历史等很多课程都有实践探究的环节。

其中,二年级的认识分米和毫米课程教案也是很有趣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并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Background Knowledge在介绍二年级认识分米和毫米课程教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背景知识。

分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之一,它等于一米的千分之一。

毫米也是长度的度量单位之一,它等于一米的千分之一百。

在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中,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很重要的,并且这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度量单位之一。

Objectives在二年级期间,孩子们需要学会认识分米和毫米并且了解它们的转换关系。

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Teaching Strategies1.观察法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观察法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将几个毫米和几个分米的尺子并排放置在墙上或黑板前,让孩子们观察尺子上的度量单位,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差异。

借助观察能力的锻炼,孩子们可以逐渐掌握分米和毫米,同时还能够巩固与之相关的其他度量单位。

2.模拟法在教学实践中,模拟法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毫米和分米长的纸条,然后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些纸条,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手工技巧制作一些长短不一的小绳子,并进行量度,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两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3.实验法实验法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分米和毫米长的毛细管、带刻度的量瓶、计数器等,并让孩子们肆意探究;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己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差异,而且,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熟练地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能够熟练地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4.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实物等。

2.教学资源:准备分米和毫米的实物,如尺子、绳子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测量身高等,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展示一些分米和毫米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分米和毫米|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分米和毫米|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分米和毫米|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米、毫米的概念。

2.能够正确选择分米、毫米进行测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分辨和选择分米、毫米进行测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黑板、彩笔、尺子、毫米纸。

2.学生:练习册、尺子、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分米和毫米并解释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并能描述两者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 讲授新课(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幻灯片等形式为学生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度,并介绍如何测量分米和毫米。

教师强调,当长度小于1厘米时,可以用毫米来测量;长度大于1厘米时,可以用分米来测量。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3. 巩固练习(20分钟)教师将练习册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分米和毫米的作业。

教师通过巡视课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自我纠正错误。

4.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拓展练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同时,对下节课的预备知识进行提醒和提示,以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五、教学评价教师将学生的练习情况纳入评价标准之中,以练习册和拓展练习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练习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举手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选择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丰富教学手段,减少学生的课堂厌倦感,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师还将练习册和拓展练习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米的认识: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1分米等于10厘米的关系,学会用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毫米的认识: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使学生了解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关系,学会用毫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长度单位换算:让学生掌握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它们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用直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认识分米和毫米,使学生能够准确测量物体长度,并在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通过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观点,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需要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巩固。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相当顺利。他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色。但我觉得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例如,可以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

3.学生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并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际的物体和工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进行物体的测量,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体,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度比较长,有些长度比较短,需要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2.新课导入: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米和毫米的长度。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物体的测量,使用尺子或卷尺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度用米来表示比较方便,有些长度用分米或毫米来表示比较方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模型,测量工具,以及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学生可能会回答厘米,我会肯定他们的答案,并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单位——分米和毫米。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告诉他们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我会用模型和实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实践: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来表示。

学生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理解。

4. 巩固: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算。

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答这些题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2. 教室的长度是8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答案:1. 15厘米 = 1.5分米 = 150毫米2. 8米 = 80分米 = 800毫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允许,我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千米和米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理解更大长度单位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学习目标:
1. 认识分米和毫米。
2. 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复习一下1米=()厘米
请同学们量一下自己的文具盒,长有 多少厘米?宽又有多少厘米?
长大约20厘米
宽大约10厘米。
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 20厘米就是2分米。
1分米
0 1厘米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分米1分米 1分米
0 1厘米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分米 =10厘米
你会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
P26
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0 1厘米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厘米 =1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分米?
( )毫米
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
(35)毫米
(28)毫米
数一数: 这三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有几分米?
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P26
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1米=10分米
这本书的厚度 不到1厘米
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
( )毫米

分米毫米的认识(导学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分米毫米的认识(导学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分米毫米的认识(导学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认识分米和毫米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多种长度单位,其中分米和毫米是比较常见的两个单位。

1、分米分米是长度单位之一,它等于1/10米,用符号“dm” 表示。

2、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它等于1/1000米,用符号“mm” 表示。

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在数学计算中,有时候需要将分米和毫米进行换算,我们需要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比例进行计算。

1、分米换算为毫米1分米等于10毫米,所以分米换算为毫米,就需要将分米数乘以10,即:分米数× 10 = 毫米数。

例如:20分米= 20 × 10 = 200毫米。

2、毫米换算为分米1毫米等于0.1分米,所以毫米换算为分米,就需要将毫米数除以10,即:毫米数÷ 10 = 分米数。

例如:500毫米= 500 ÷ 10 = 50分米。

三、分米毫米的练习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下面是一些练习,帮助你加深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1、填空题:•1.5米 = __ 分米 __ 毫米。

•250毫米 = __ 分米 __ 毫米。

•4.8分米 = __ 毫米。

2、计算题:•有一条纸条长20分米,要将它剪成50根等长的小条,每根小条的长度是多少毫米?•现在有一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为3米2分米,宽为70毫米,这块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毫米?四、总结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通过本篇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两个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为了提高对这两个单位的掌握程度,需要多进行一些练习和实际应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17.认识分米和毫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17.认识分米和毫米
1
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 宽大约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 20厘米是2分米。 分米可以用 字母“dm”表示。
1
1
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
1分米
1分米=( 10 )厘米
你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
2
1 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1分米。
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 1米=( 10 )分米
讲台的宽 ( )分米 ( )分米( )厘米
10
微米是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1毫米等于1000微 米。一张普通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00微米。
11
从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 看看厚度大约是多少。
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1毫米。
6
1.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
(35)毫米
(28)毫米
7
2.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40
30
40
8
3.
量一量课桌和板凳的
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各接近几分米。
9
4.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估计
实际
数学书的宽 ( )厘米 ( )厘米( )毫米
3

2
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你有什么发现?
数学书的厚度 不到1厘米。
在直尺上数, 是6个小格。
4
2 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 可以用字母“mm”表示。
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 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1厘米=( 10 )毫米
5
2
5角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

教学过程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看看数学书的封面,要量它的长度或宽度,你觉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如果学生回答“厘米”,则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数学书厚不足1厘米。

如果学生回答说“毫米”,则追问:为什么你要用毫米做单位呢?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

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平台
(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

教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

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

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教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

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
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教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教师再指导: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两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

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

(二)认识分米。

1. 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米”站第3层,也可能会说“米”站第4层。

追问:为什么让“米”站第4层?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教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

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两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两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两只手指之间的距离。

两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两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

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

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言时,教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 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 )-1( )=9( )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

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

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

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

认识分米,教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