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称谓之由来及其身份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怎么称呼“我”古代怎么称呼“我”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
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古代官员: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贪官,宦官:奴才,小的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
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
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
《金瓶梅词话》第 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又谦称为“学儿”。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水浒传》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学吏”。
小生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
“小生”是读书人的自称。
小老《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陛下、臣、卿、朕
陛下陛下一词始于汉代,多见于汉书。
因为皇帝在台阶之上,臣子站在阶下,不敢直呼皇帝,所以自称在陛下的人下臣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陛为宫殿台阶。
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
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等。
臣1.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
~子。
~服。
君~。
2.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愿奉璧往使。
”3. 古人谦称自己。
4. 古代指男性奴隶:~仆。
~虏。
5. 君详细字义〈名〉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
本义:男性奴隶)2. 同本义[male slave]臣,事君者也。
象屈服之形。
——《说文》仕于公曰臣。
——《礼记·礼运》事君不贰是谓臣。
——《国语·晋语》臣治烦去惑者也。
——《左传·成公二年》臣妾逋逃。
——《书·费誓》。
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
——《礼记·少仪》。
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韩非子·五蠹》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
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
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subject]。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5. 君主制时的官吏[official under a feudal ruler;subject]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诸葛亮《出师表》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
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
多才多艺的伊尹
多才多艺的伊尹伊尹,商初右丞相。
名挚。
今洛阳人,奴隶出身。
因其母曾在伊水居住,以伊为姓。
尹是他的官名,所以称为伊尹。
伊尹,在甲骨文中称“伊”,金文中称为“伊小臣”,金文中“小臣”的身份是奴隶,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奴隶,是管理奴隶的小头目。
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
伊尹作了商汤的右相,执掌了商的大权,又称其为阿衡。
伊尹的历史功绩,就是辅佐商汤灭夏,建立起了长达六百年商帝国。
伊尹出生在伊水边(在今河南伊川),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国(一说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
伊尹到了有莘氏国以后,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时时关心着形势的变化。
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推翻荒淫暴虐的夏桀。
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比较好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像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说有莘国君反夏。
为了能接近有莘国君,伊尹自愿沦为奴隶,到有莘国君身边去当一个厨子。
工作一段时间后,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
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兵微将寡,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处于进退两难之地。
伊尹在有莘国作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汤与有莘氏经常往来。
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
正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姑娘为媳。
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以“媵臣”身份陪嫁跟随至商。
“媵臣”就是陪嫁的奴隶。
伊尹随同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就开始给汤作厨子。
他就利用每天侍奉汤进餐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
汤发现伊尹的想法和自己的主张不谋而合,认定伊尹一定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
左相仲虺也看出伊尹是一位贤才,两人的治国方略也相同,就一心一意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集力量,准备灭夏。
伊尹具有杰出的战略指挥才能。
在汤灭掉葛国,杀了葛伯,取得了葛国的土地和人力的占有权后,夏桀反应不强烈。
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汤献策。
古代人称谓常识
古代人称谓常识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称谓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称谓常识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精粹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南望崤山,北濒黄河,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国公墓。
此墓地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的各类玉器近万件,尤其是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千件(颗),种类齐全,形态迥异,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基本上包括了上古时期的所有玉器类型,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
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社会的用玉制度、审美情趣、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宗法、丧葬、典章、外交以及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玉器是一种多层次、高品质的虢国墓地是当前我国国内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较为完好的西周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其中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近千件(颗),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它的发现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宗法、丧葬、典章、外交以及相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精粹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冯广丽图1 人龙纹玉璋文化载体,以其绚丽的外观、温润的内质深受古今人们的重视和推崇,更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其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
在中国人心目中,玉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了大家的共识,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中,不乏玉质优良、雕工精美、造型生动、让人惊叹的精品之作。
下面,笔者就从虢仲墓中精选出几件加以介绍,希望跟广大读者朋友一同鉴赏交流。
1.人龙纹玉璋青玉。
通长33.3厘米,最宽14.9厘米,厚0.7厘米。
深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或黄白色。
玉质细腻,微透明。
整体近似铲形,上端为弧形双面刃,两侧较薄且有刃部,下端近柄部有一圆孔,短柄的一角被削成斜边。
正背面纹样相同,上部饰屈膝蹲姿的侧面人纹,这是一位面目庄严的男子形象,高鼻、大耳,臣字形眼,人眼圆睁,眼角带钩。
向后梳起的发丝高高飘逸,人口微张,仿佛是在低声吟唱。
中部向下装饰两条龙纹,一龙在人身下,一龙在人足下,龙身蜷曲刚劲有力,仿佛要腾空而起,但又牢牢被上面的人所掌控,整个纹饰细腻流畅,造型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真可谓是鬼斧神工。
小臣軎璋与商代觐礼
学界对商代小臣有较多探讨 [8]。从商代材 料看,小臣有时为商王近侍,有时为商之诸侯。 如:“癸巳卜,殻贞,旬无 ,王 曰:乃兹 亦有求(咎),若爯,甲午,王往逐兕,小臣 堪车马硪(俄), (攷)王车,子央亦颠。” (合集 10405 正)卜辞记载小臣堪随王打猎, 小臣堪车马倾斜,击中王车,王车上的子央颠 覆。此处的小臣堪当为商王近侍。又卜辞有“… 才小臣啬(墙)又来告”(合集 27886)、“惠 小臣墙命呼比王”(合集 27888)等,著名的 “小臣墙刻辞”有“□□小臣墙比伐,擒危髦, □□廿,人四,馘千五百七十, 百,□□辆, 车二辆,橹百八十三,函五十,矢□□又伯 于太乙,用 伯印□□, 于祖乙,用髦于祖 丁 甘京,赐□□”(合集 36481 正)[9]。小臣 墙“来告”,“比伐”,参加规模较大的战争, 说明其为商之诸侯,有镇守王畿,助王攻伐之责。
述》著录的一件商代石磬,石磬上有墨书“小
图二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岳麓简四》所见秦律研究”(17CZS006)阶段性成果。
小臣軎璋与商代觐礼
107
臣 軎, ”五字(图三),其“軎”字写作 “ ”,与小臣軎璋的“軎”写法相同 [4]。两 器中的“ 小 臣 軎” 可 能 为 一 人。“ ” 是 甲 骨 文中常见的一个部族,商王常占问“使人于
”( 合 集 5536、5539、5540)、“ 往 ” (合集 17、8231、31981)、“比 ”( 合 集、 4240)、“ 告”(合集 6063 正、6064 正)、 “ 以 羌”、“ 来 羌”( 合 集 32017、 英 756、 屯 188、 合 集 278) 等。 商 代 亦 可 见 到 很 多 族 的 青 铜 器 [5]。 可 见“ ” 为 臣 服 于 商 的 一 个 部 族, 其 首 领 亦 称“ ”。“ ” 为商王镇守边畿,并向商王献俘、献捷。卜辞 又占问“ 受年”(合集 9791)、“ 疾”(合 集 13742、13743、13744)、“ 殟 ”( 合 集 2341、17102)等 [6],说明商王与“ ”关系密 切。卜辞又有“射 ”(合集 163、165),“射” 是一种军事组织或军事职官,“射 ”大概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来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来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来历——从孔子人生轨迹审视儒学(之三)孔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将简单的“君臣父子”四个字重复叠摞,竟产生了令人惊诧的结果:不仅道出了皇权至上的儒学精髓,勾划出宝塔形等级社会的框架,以最高统治者为金顶的社会结构,也生灵活现地跃然于世。
这不仅成为儒学的纲领,更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更移的、千古不变的教条。
自古至今,只要出生在中国,就得一无例外地戴上这一精神枷锁。
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从背景处着手,将奇景异色展现于世,则更容易认清实质及其影响。
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亦即他正办私学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场血腥政变,史书称之为“斗鸡之变”。
即鲁国权臣季平子与郈昭伯因鸡鹐仗发展到两家人当街相骂。
表面看,两家人都缺乏涵养,为鸡毛琐事负气斗狠太不值得;其实,根子扎在朝堂上的争权夺利。
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终因八佾之舞而彻底爆发。
当鲁昭公为其父襄公举行祭祀大典时,三十六人的舞蹈队仅留下两人,其他人都被季平子抽调到家中跳舞去了。
这是十分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孔子气咻咻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见《论语·八佾》)。
八佾之舞成为季平子与鲁昭公权利之争的导火线,在与郈昭伯、臧孙氏密谋之后,鲁昭公发兵围攻季平子。
但叔孙氏、孟孙氏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发兵援助季平子,更加之奴隶兵前线反戈,鲁昭公失败后逃往齐国。
在这场强枝凌干的政变中,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君权及等级制度的孔子,并不尊奉自己的学说,而是在暴风骤雨中,以自身利益决定取舍,迅速放弃主张讨伐季平子的最初主张,对学生孟孙氏(即孟懿子)违背鲁昭公命令,反戈相向不致一词;鲁昭公逃往齐国后,他也不曾以身追随。
两年后孔子倒是去了齐国,但不是奉君,而是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国之君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向高位求官。
在儒家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认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这一笔是对传主的诬蔑。
古代人的称谓
古代人的称谓
古代人的称谓分为君主、贵族、官员、士人、农民、工匠等不同阶层。
1. 君主:古代国家统治者的称谓,如皇帝、王、天子、君主等。
2. 贵族:世袭的封建时代的高阶阶层,如公、侯、伯、子等。
3. 官员:负责国家政务的官吏,如太守、刺史、州官、县令等。
4. 士人:受过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如文士、学者、官员等。
5.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包括种植、耕作、养殖等。
6. 工匠:以手艺为生的人,如铁匠、木匠、陶工、编织工等。
7. 佃农:受雇于地主的农民,以种植地主的土地为生。
8. 奴隶:古代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被作为财产而被奴役和买卖的身份,没有自由和人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之间称谓的具体内容可能存在差异。
古代臣民下属自称的谦词
古代臣民下属自称的谦词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来自称。
这种自称即第一人称,但不采用“吾”“余”“予”等人称代词,而是有一些习惯的说法。
现例举如下:下愚:《红楼梦》第120 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
牛马走: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走”意为仆人,“牛马走”意为如牛马般被驱使的仆人。
李善注:“太史公,迁父谈也。
走,犹仆也。
言已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
”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薛淙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
如今言仆矣”。
敝人:鲁迅《华盖集•牺牲谟》:“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
仆: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老臣:《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并非只有君臣关系的人才能自称“臣”,如《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请也”。
愚: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妾:《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妾”限于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但不仅仅限于具有夫妻关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称。
小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
下官:官员自称“下官”。
《孔雀东南飞》:“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小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的在暗中调停”。
小子: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学生:孔尚任《桃花扇》:“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
不仅读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
《金瓶梅词话》第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又谦称为“学儿”。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水浒传》第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学吏”。
小生: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
“小生”是读书人的自称。
小老:《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伊尹”之“伊”与“小臣”补释
“伊尹”之“伊”与“小臣”补释作者:刘恒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03期《先秦诸子选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第三则材料选自《论语·颜渊》,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夏曰:‘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教材给“伊尹”作的注释如下:“伊尹,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伊是名字(也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挚)。
据说他是家奴出身,做有莘女的陪嫁到了汤那里。
汤先是让他做了‘小臣’,后来又让他管理国政,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夏桀。
”这个注释看似清楚明白,实则有两处让人摸不着头脑:依据中国人人名结构形式,“伊”应该是姓,怎么会是名字呢?有“大臣”一说,可这“小臣”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对“伊尹”之“伊”与“小臣”试加考释,供方家指正。
一、“伊尹”之“伊”究竟是“氏”(或“姓”),还是“名”教材把“伊尹”之“伊”解释为“名字”的说法甚为不妥,据古人人名结构形式,“伊”当是“伊尹”之“氏”或“姓”(严格说来,不是“姓”,因为夏商周时,男子称氏,妊人,即女人才称姓),而不是其“名”。
首先,古人姓名结构有讲究,可以直呼其姓名,也可以是姓氏加官职,也可以是职业、官职加名,例如庖丁、小臣守;然而这种以名字加官名的人名结构形式,史料似乎未曾记载。
据李学勤的研究,商代是不存在“名或字+官名(职官)”这种结构形式的人名。
他在《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一文中说:商代的人名结构形式比较简单——单称名或字,如终古、飞廉;氏+名或字,如伊尹、傅说;氏+行第,如费仲、微仲;氏+爵称,如鬼侯、梅伯;氏+爵称+名,如虞公遂、崇侯虎;职官+名,如太师挚、少师阳。
其示例就明确了“伊尹”之“伊”是“氏”,而不是“名”。
当然,仅如此,是不足以证明“伊尹”之“伊”不是“名”一说的。
其次,依据有关资料,我们可以推知“伊尹”之“伊”是其“氏”,而不是其“名”。
最先对“伊尹”进行详细记载的是《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
【周朝历史】“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周朝历史】“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历史“国人”对政治的干预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内者曰城,外者曰郭。
《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周七里的小面积就是古代的“国”。
居住在城郭之内的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或“鄙人”,即“庶人”。
“国人”和“野人”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公社农民,灭商后的周族公社农民与奴隶主贵族一起分别驻守在城邦与都邑,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农民则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隶属于“国”,或隶属于采邑,即“都”或“邑”。
西周时期的“国人”和“野人”,由于前者是征服族,后者是彼征服族,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一样。
“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所以国王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尚书・洪范》)。
由于史料的残缺,关于西周各地“国人”干政的情状,虽难确知,但从西周铜器《?》铭文“邦人(“国人”)正人师氏人”、“虐逐厥君厥师”,与“国人”有力量放逐厉王于彘相似测之,可知西周时代“国人”的政治力量当不亚于春秋时代。
“国人”干预政治的方式很多,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大凡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卫、宋、曹、陈、许或山东半岛的莒、纪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
《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荀能治之,?请从焉。
”众不可,而后师干訾娄。
狄师还。
“国人”不是统治阶级,无权染指王位,卫侯让位,只能让给“父兄于弟”,这本来是氏族共同体的现象,但是,凡国之事又要经过全体成员的认可,所以卫侯让位而朝“众”即“国人”,“国人”反对,奴隶主贵族也无可奈何。
这也是氏族共同体的残留习俗。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三月,郑国贵族于如立公子?,越一月,“郑人(即郑国“国人”)杀?,立髡顽,子如奔许”。
这种内政外交方面的例证很多。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小国深受其苦,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
“小臣墙刻辞”新释
“小臣墙刻辞”新释——揭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刘钊〔摘要〕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后举行献俘礼的记录。
以往对小臣牆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
本文对小臣牆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牆刻辞中的“白麟”,指出这是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
本文还认为小臣牆刻辞中的“白麟”资料,对进一步证明“殷人尚白”说和殷人已经具备了五方配五色观念的推测非常有利。
〔关键词〕小臣牆刻辞白麟祥瑞殷人尚白五方配五色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
因辞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名“墙”,任“小臣”一职,故学术界以“小臣墙刻辞”来命名。
小臣墙刻辞最初归于省吾先生收藏,后转让给清华大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编号Y0699。
该刻辞最初著录于胡厚宣先生的《甲骨续存》下915正、916反,后被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
刻辞长6·9厘米,宽3·9厘米,为骨版,正面残存55字,记录了征伐危方的一次战争和献俘礼,反面存36字,为干支表。
字体属于黄类。
该刻辞内容与占卜无关,属于记事刻辞。
1955年胡厚宣先生在《甲骨续存》序中评价该刻辞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
”1正如胡厚宣先生所言,由于该刻辞内容提到了殷末一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因此作为中国军事史上最早的一条战争史料,一直被学术界反复引用。
为便于对刻辞内容的讨论,下边将逐句进行考释。
先隶释刻辞的释文如下:小臣墙比伐,擒危髦,廿,人四,馘千五百七十,百丙(辆),车二丙(辆),橹百八十三,函五十,矢,又白于大乙,用白(伯)印于祖乙,用髦于祖丁甘京。
易(赐)“小臣墙”三字前残去多少字现在已经不清楚,推测大概残去三至四字,其中肯定有关于时间的记载,可惜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
商代小臣、百工与巫职的教育
商代小臣、百工与巫职的教育商代是一个政权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手工业技术也很发达,这一点从考古发掘的青铜礼器所显示出的高超工艺,就可见一斑。
在卜辞中,经常可以看到在商王室贡职者或称"臣"、"王臣"及"小臣"。
他们大多数具有一技专长,或司主国家政权某一方面的要职,或具体分管某一方面的业务。
这些人或称"多臣",组成国家的军队;或称"某臣",是从事劳役的奴隶,如"甸臣"从事甸地的农业劳动,"牛臣"专门牧牛,"舞臣"从事于祈雨祭礼的宗教舞蹈,"辟臣"则为后室的女仆。
商代的"小臣"分司王室各项事务,有的管理农业,有的驾驭车马,有的从事征战,有的参预祭祀,有的参加王室的学射,有的则以王者使者的身分传达王命。
商王室的甲骨卜辞从记录贡入到检视、归档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环节均由"小臣"分工负责。
可见"小臣"是一种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国家公职人员。
那么,"小臣"来自何处呢?研究甲骨卜辞的学者认为:一般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臣"多为奴隶或战俘,而"小臣"则是商王所属的部族、方国贡职而来。
卜辞有"小臣其有邑",有"小臣入二"的刻辞,前者是指小臣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后者则称小臣向商王贡入两块卜辞,说明这两个"小臣"与商王室均属贡职的关系,他们有自己的封邑,当属于臣服商族的部族。
这同殷墟妇好墓"妊竹入石"(出土文物石罄刻辞)、"庐方皆入戈五"(出土玉戈上刻)及侯家庄商墓出土骨笄上的"-入二"是性质相类的。
这"-"族,在卜辞中或称"-侯",说明这个部族的首领接受了商王的封号,而"庐方"、"妊竹"则显然也是归属于商朝的方国部族。
文学常识之谦称、敬称、特殊称谓、人的称谓等归纳整理。
文学常识之谦称、敬称、特殊称谓、人的称谓等归纳整理。
5.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晚辈自称:在下7.老人自称:老朽、老夫6.敬称1.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5.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6.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7.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8.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7.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贫苦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8.人的称谓1.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
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2.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现代人的称呼[精华]
古代人的称谓对外称妻子:拙荆、浑家、内人、夫人对外称丈夫:外子、丈夫对妻子称呼:娘子(元以后,唐宋指未婚女子)、名加娘字妻子对丈夫称呼:官人、相公(元以后,唐宋严格指宰相)、老爷、或直呼其字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奴、奴家、书面用妾字,宋朝结没结婚都可用奴男子自称:男的不分结没结婚吧,只看社会地位的变化。
年轻时小生、不才、在下、有官位的自称小臣、微臣、下官奴仆自称小人、小的、奴才还有就是按年龄分化,分别是: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在电视剧中,就说一说最近热播的《宫》吧。
洛晴川:八福晋花影爱新觉罗·胤禩:八阿哥廉亲王佟素言:郭肃皇贵妃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四阿哥雍正皇帝金枝:吴喇那拉氏孝敬宪皇后爱新觉罗.胤礽:二阿哥。
古代手下的称呼
古代手下的称呼古代手下的称呼有很多种,各个朝代、不同身份的人物都有相应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还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手下的赏识和尊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手下的称呼吧。
一、宦官:在古代,宦官是指被宫廷收养或被立为宦官的男子。
他们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太监、宦官监等。
宦官在古代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亲信,还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
他们的任务包括管理宫廷、监视宫中人员、传达皇帝的旨意等。
由于宦官拥有特殊的身份和特权,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备受重视。
二、侍卫:侍卫是古代君主或贵族身边的护卫人员。
他们负责保护君主的安全,执行君主的命令,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
侍卫的人数和规模不同,根据君主的地位和需求而定。
古代的侍卫通常由勇猛的士兵组成,他们训练有素,战斗力强。
侍卫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忠诚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君主的安全和统治。
三、家臣:家臣是指古代封建君主的亲信或臣下。
他们通常是贵族或官僚,担任君主的重要职务,如宰相、大臣、将军等。
家臣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们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决策政策、领导军队等。
家臣的职位和权力不同,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也不同。
但无论是哪个职位,家臣都要忠于君主,为国家和君主的利益而努力。
四、仆人:仆人是指在古代贵族或富人家中为主人服务的人。
他们的职责包括打扫卫生、照料家务、服侍主人等。
仆人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通常属于社会底层人群。
但是,有些仆人也因为得到主人的赏识和信任,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仆人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服务和忠诚直接关系到主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运转。
五、谋士:谋士是古代君主身边的智囊和决策者。
他们通常是君主身边的重要顾问,负责为君主出谋划策、制定政策和计划等。
谋士的职责是帮助君主解决问题、预测未来、分析形势,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谋士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高,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对国家和君主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高考复习使用古代文化常识
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 大权的长官。 •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 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 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 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 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
高考复习使用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赵胜利
2021/4/14 星期三
2
2021/4/14 星期三
3
称呼习惯
称呼 直称姓名
称对方的字 号 斋名 谥号 官 名 籍贯 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
项兼称。 称对方为“公”“君”“吾
子” 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
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
称对方为“卿”
2021/4/14 星期三
19
地理
•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 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 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 的封域。
•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 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 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 五等地带,叫“五服”。
• (4)纪时法
•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 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 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 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 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 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 支纪时关系表。
2021/4/14 星期三
12
十二 时辰
西周的“野人”地位的低下
西周的“野⼈”地位的低下 住在“野”⾥的“野⼈”亦即“庶⼈”,与西周的统治阶级没有⾎缘关系,他们的来源是被征服的民⼈。
庶字,似有卑贱、藐⼩、旁出和次等诸义,例如,庶⼦、庶姓就是指的次于嫡长⼦和姬姓的⼈。
古籍中称“野⼈”⼜作“庶⼈”,可能就有次于周族奴⾪主贵族、周族平民的含义。
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后。
他们对于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尚书·召诰》),对⼀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国,则称之为“庶邦”(《尚书·梓材》)。
《左传》昭公三⼗⼆年说:“三姓之后,于今为庶。
”杜注云:“三后,虞、夏、商。
”可见,不但殷亡后的民⼈成了庶⼈,虞、夏灭亡后的民⼈也成了庶⼈。
西周时期的庶⼈与“国⼈”不同,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
惟其如此,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得⾮常明显。
当时的“野⼈”虽然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绝⽆“野⼈”与政之例。
《周礼》六遂中的官吏职守⼤都说的“掌其政令”、“掌其戒令政事”、“掌其教令政事”等,从来未有见到“库序”、“宾兴”之类的记录。
由于“六遂”的“野⼈”只从事农业⽣产,因⽽凡属六遂的官吏也都只是注意管理农业之事。
例如,《遂师》职说:“巡其稼秸”;《遂⼤夫》职说:“以教稼稿”、“简稼器,修稼政”;《县正》职说:“趋①其稼穑⽽赏罚之”;《酂长》职说:“趋其耕褥,稽其⼥功”;《⾥宰》职说:“以治稼穑”。
《遂⼈》职更说: 凡治野,以下剂(下等役法)致甿,以⽥⾥(分授⽥⾥)安甿,以乐昏(劝其昏姻)扰甿,以⼟宜(指⼟宜之法,辨⼗有⼆⼟之名物,辨⼗有⼆壤之物)教甿稼稿,以兴锄(指征收锄粟以时颁发与民⽽助之)利甿,以时器(铸作农时所⽤的器具)劝甿,以疆予(郑注云:“谓民有余⼒,复予之⽥,若余夫然”)任甿。
” “甿”,郑康成注云:“变民⾔甿,异内外也。
贮犹懵懵⽆知貌也。
”说颇可取。
这⾥把“野⼈”不称“⽥民”⽽⾔“甿”,亦作“萌”或“氓”②,可能反映了“野⼈”在当时⽆政治权⼒,也不能建学受教育、“懵懵”⽆知的历史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