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分数:2.00)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念√解析:[解析]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

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

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

2.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分数:2.00)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解析:3.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解析:[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

4.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情感√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解析:5.下列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分数:2.00)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解析: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分数:2.00)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解析:7.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分数:2.00)A.道德意志薄弱B.意义障碍√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解析:[解析]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2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2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智力的三维结果模型是( )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分数:2.00)A.瑞士,吉尔福特B.法国,瑟斯顿C.美国,瑟斯顿D.美国,吉尔福特√解析:3.以下几项,哪一个是流体智力的内容?( )(分数:2.00)A.见识B.阅历C.记性√D.“吃一堑,长一智”解析:4.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 )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

(分数:2.00)A.斯皮尔曼,5B.瑟斯顿,5C.斯皮尔曼,7D.瑟斯顿,7 √解析:5.对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不客观的一项是( )(分数:2.00)A.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使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观念发生转变B.提出了多维智力理念,并引发了新的对智力开发的思考C.提出了突破性的发展智力的方法,开创了促进人类智力发展的新纪元√D.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解析:6.有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下哪一个不是启发式的方法?( )(分数:2.00)A.逆向反推法B.限定词法√C.爬山法D.类比思维解析:7.哪一个不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因素?( )(分数:2.00)A.问题情境√B.知识经验C.思维定势D.动机解析:8.以下关于成功智力理论和三元智力理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A.成功智力理论是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三元智力理论是在成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三元智力理论于成功智力理论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D.三元智力理论与成功智力理论毫无关系解析:9.每个问题必然包含四种成分,是目的、( )、障碍、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含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含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在教师反思的四个过程中,反思最集中体现在( )A、积极的验证阶段B、重新概括阶段C、观察分析阶段D、具体经验阶段正确答案:C2、"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的群体心理现象是( )A、社会惰化B、群体模仿C、社会助长D、从众正确答案: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人际沟通的( )A、心理功能B、社会功能C、管理功能D、协调功能正确答案:B4、道德品质形成和转化的前提与基础是( )A、转变B、醒悟C、遵从D、巩固正确答案:B5、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吉布斯D、班杜拉正确答案:B6、学生把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外部稳定但不可控的归因DB、内部不稳定但可控的归因C、内部稳定但不可控的归因D、外部不稳定但可控的归因正确答案:B7、"化悲痛为力量"属于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A、投射作用B、合理化作用C、升华作用D、退化作用正确答案:C8、心理辅导教师准确觉察他人的内在世界并恰当的表达出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这属于个别心理辅导的( )技术A、内容反应B、具体化C、情感回应D、共情正确答案:D9、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应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的是( )学派A、人本主义B、认知主义C、存在主义D、行为主义正确答案:D10、心理辅导教师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矛盾,让来访者透过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不一致,觉察到自己尚未留意的现象这属于个别心理辅导的( )技术A、共情B、情感回应C、具体化D、面质正确答案:D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聚合思维B、常规思维C、经验思维D、发散思维正确答案:D12、主要用于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属于( )A、理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感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正确答案:D13、学习是通过由感官觉察、注意、辨别、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以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学习理论A、行为主义B、信息加工C、建构主义D、人本主义正确答案:B14、"木桶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品德发展的( )A、道德性B、整体性C、稳定性D、个体性正确答案:B15、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被称为( )A、亲和行为B、人际交往C、从众行为D、社会行为正确答案:C16、"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发现教学法B、学习迁移C、创造性D、学会学习正确答案:B1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为(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生理需要正确答案:A18、坚持"以人为本"研究路线的心理学流派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B、格式塔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正确答案:C19、一位讲师未被晋升为副教授,这本来是个打击,但他却说,在现在的职位上更轻松、更愉快些这个例子属于以下哪种心理预防机制的表现?( )A、压抑作用B、投射作用C、合理化作用D、退化作用正确答案:C20、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拥有自觉和自由以做出人生基本的抉择的是( )学派A、存在主义B、认知主义C、行为主义D、人本主义正确答案:A21、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趋避冲突B、双重趋避冲突C、双避冲突D、双趋冲突正确答案:D2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A、社会对心理制约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C、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D、心理的发生、发展正确答案:C23、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A、人际沟通B、人际交往C、亲和行为D、人际关系正确答案:A24、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这属于个别心理辅导的( )技术A、简述语意B、澄清C、提问D、倾听正确答案:D2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句著名言论的提出者是( )A、彪勒B、弗洛伊德C、皮亚杰D、霍尔正确答案:D26、我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往往会感到敬佩,对自私自利的行为会感到鄙视,这是一种( )A、道德行为.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正确答案:D27、处在知识型、学习性的社会中,社会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知识老化加速,则要求大学教师要是( )A、社会服务者B、学术研究者C、终身学习者D、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正确答案:C28、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想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答案这体现了创造性的( )A、新颖性B、变通性C、流畅性D、独创性正确答案:B29、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认中,大学生处于( )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正确答案:C3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即刻接受一切命令,以严厉的纪律来监督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师领导方式属于( )A、仁慈专断型B、强硬专断型C、放任自流型D、民主型正确答案:B31、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又被称为( )A、光环效应B、刻板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正确答案:A32、"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 )A、强化理论B、认知失调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成就动机理论正确答案:C33、品德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是一种( )A、生理现象B、管理现象C、社会现象D、心理现象正确答案:D3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B、心境C、情感D、应激正确答案:C35、在符号表征中,个体可直接运用( )发现原理和原则,或者解决问题A、抽象思维B、图形思维C、形象思维D、具体思维正确答案:A36、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A、社会潮流B、社会传统C、社会行为D、社会舆论正确答案:C37、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所依据的重要原则是"各尽所能,( )"A、按利润分配B、平均分配C、按需分配D、按劳分配正确答案:D38、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有相应的主观判断,这是指个体的( )A、内在动机B、自我强化C、自我实现D、自我效能感正确答案:D39、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尊重的是( )学派A、人本主义B、认知主义C、存在主义D、行为主义正确答案:A40、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发力量主要是由( )因素组成A、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B、目标效价与期望值C、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D、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对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应遵循以下哪些原则?( )A、客观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答案:ABCD2、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培养措施有( )A、引导学生宣泄B、引导学生压抑不愉快心情C、引导学生调节看法D、引导学生转移注意正确答案:ACD3、元认知策略包括( )A、监控策略B、调节策略C、计划策略D、复述策略正确答案:ABC4、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类型有( )A、与别人难以相处B、缺乏知心朋友C、社交恐惧症D、感到交往困难正确答案:ABCD5、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哪两个过程的循环而不断发展的?( )A、调整过程B、顺应过程C、反馈过程D、同化过程正确答案:BD6、以下描述中属于人本主义学派人性观的是( )A、人是理性的,是善良和值得信任的B、A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应答C、人各具潜能,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D、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和自我实现正确答案:ACD7、品德的个体性特征具体体现为( )A、品德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不同B、品德在不同人身上的形成是不同的C、品德的发展要依靠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内在力量D、品德是可以自控的正确答案:ABCD8、一般认为,影响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 )A、个体身心特征B、学校教育C、家庭环境D、同伴关系正确答案:BCD9、以下属于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有( )A、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

正确答案: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大脑的某一结构与大脑的某一功能具有对应关系。

其历史演进包括下面三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颅相说,提出者是加尔(F.J.Gall)和斯柏兹姆(J.C.Spurzheim),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联系。

这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2)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对失语病人的研究。

波伊劳德(J.B.Bouillaud)指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P.Broca)的研究表明言语运动中枢定位于左侧额叶,威尔尼克(C.Wernicke)的研究表明言语听觉中枢定位于颞叶。

(3)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

解析: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脑的某一部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朴素的认识,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

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一特定的功能并非简单、精准地定位于某一部位。

因此,其他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什么是不随意注意?举例说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正确答案:(1)不随意注意的含义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

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来到北方看到雪花,会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一声巨响属于绝对强度,夜深人静时候的时钟滴答声属于相对强度。

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如突然飞来的蝴蝶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②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兴趣、期待、过去的经验等人自身的状态因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2022年考研心理学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10

2022年考研心理学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10

2022年考研心理学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1、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心理学家是( )A.斯伯林B.冯特C.艾宾浩斯D.弗洛伊德【答案】B2、“合法延缓期”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斯金纳C.班杜拉D.埃里克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的理解和掌握。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从12岁到l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

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从而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

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4、社会需要是( )A.物质需要B.缺失性需要C.生物需要D.获得性需要【答案】D5、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Hz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答案】B6、通过设置对照班来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这种方法叫( )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测验法【答案】C7、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运用的是()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聚合交叉研究D.双生子研究【答案】D【解析】格赛尔的双生子研究旨在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8、多元智力理论中不包括的是以下哪种智力?( )A.语言B.匹配C.人际关系D.音乐【答案】B9、在合子形成3~8周称为( )A.胚种阶段B.胚胎阶段C.胎儿阶段D.组织分化阶段【答案】B10、初测用的测验并非正式测验,初编题目的数量根据要求应( )最终所需要的数量A.少于B.等于C.多于D.有时多于,有时少于【答案】C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这一概念时,既选择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这种才能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这是运用A. 正例和反例配合法B. 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答案】B12、新生儿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 )来适应内外环境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应答性条件反射【答案】C13、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1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霍尔B.夸美纽斯C.达尔文D.普莱尔【答案】D【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5)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介人品
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
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
行为的过程。
(6)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
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
人为了使人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部压力,即一
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
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很难不服从的潜在
压力。
[引个性特征的影响
一股来说,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
易表现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其
(一)社会规范的遵

(1)含义
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
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县至有抵触的
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
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三)品德与道德
(3)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
德的区别与联
系]
两者是由区别的概念。
口]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
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制约。
0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考研教育心理学模拟题55有答案

考研教育心理学模拟题55有答案

考研教育心理学模拟题55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A.机体知觉理论B.丘脑情绪理论C.认知一评估说D.机体一分化理论答案:C2. 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气质类型。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答案:B3. 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外受感觉D.运动觉答案:B4. 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记忆。

A.形象B.词语C.情绪D.动作答案:D5. 荣格提出性格的A.内、外倾理论B.场依存与场独立说C.性格三维度说D.激素理论答案:A6.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品质。

A.敏捷性B.广阔性C.深刻性D.灵活性答案:D7. 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称为知觉。

A.运动B.空间C.时间D.方位答案:B8. 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热情答案:A9. 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A.深度B.大小C.形状D.方位答案:D10. 遵守纪律属于性格的特征。

A.态度B.行为C.意志D.情感答案:A二、填空题1.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______。

答案:再造想象2. ______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答案:不应期3. 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________特质和次要特质。

答案:中心4. 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______。

答案:最近发展区5. 心理学家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________的实验。

答案:“情绪归因论”6.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_________关系。

答案:反比7. 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是以信度和_________两项指标来衡量。

答案:效度8.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______、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我们有的人在看书时很快,“一目十行”。

有的人则读得很慢,一次只能读一句话,这反映了( )的差异。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正确答案:A解析: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题干描述反映的是注意广度的差异。

2.对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实施了标准化的数学考试,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为83分,某一学生得了80分,他数学成绩的Z值为-0.5,问全体考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为( )A.12B.6C.8D.10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其计算公式,Z=(80-83)/S=-0.5,可知S=6。

3.在加涅看来,比概念学习复杂程度高的学习是( )A.规则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连锁学习正确答案:A解析:加涅认为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或原理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学习。

低级别的学习是高级别学习的基础。

4.对于方差非齐性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与方差齐性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二者检验统计量与计算临界值的确定方法是( ) A.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t’检验B.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t检验C.前者后者都用t’检验D.前者后者都用t检验正确答案:B解析:方差齐性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方差非齐性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

5.非参数检验与参数检验相比较,下列哪项不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的特点?( )A.它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B.非参数检验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等级变量),在心理与教育等行为科学领域,很多变量属于顺序水平,目前还达不到等距水平,处理这类资料离不开非参数方法C.非参数检验很不适用于小样本,且计算简明、迅速D.非参数方法的最大不足是未能充分利用资料的全部信息正确答案:C解析: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且计算简明、迅速。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学习过程B. 发展心理学C. 教育评估D. 学习策略答案:A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在哪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考能力?A. 感觉运动期B. 前运算期C. 具体运算期D. 形式运算期答案:D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深度加工策略?A. 重复阅读B. 画图表C. 记忆术D. 精细加工答案:D5.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下哪个概念描述了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实现认知发展的过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更近区域D. 发展区域答案:C二、填空题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科学。

答案:学习者、教育环境2. 在教育心理学中,________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答案:记忆3. 布鲁纳的________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答案:发现学习4.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和________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答案:测量、改进5.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少年期主要面临的冲突是________与________。

答案:身份认同、角色混淆三、简答题1. 请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环境和认知因素三者相互影响。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个体的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面对困难的决心。

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更可能设定挑战性目标,并在遇到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2. 描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导向和个人利益导向;第二水平是习俗水平,包括相互期望、关系和谐导向和维护社会秩序导向;第三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导向和普遍伦理原则导向。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某学生在遇到难解问题时向教师求助,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解决了问题,该生采用的这类求助方式是(分数:2.00)A.工具性求助√B.执行性求助C.目的性求助D.被动性求助解析:解析:有学者按求助者的目的将学业求助划分为执行性求助与工具性求助两类。

执行性求助也称非适应性求助,指儿童在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时,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

工具性求助也称适应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有关问题解决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在弗拉维尔(Flavell)看来,元认知的成分有(分数:2.00)A.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B.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解析:解析: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国内学者董奇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分数:2.00)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B.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C.有关任务的知识D.有关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解析:解析: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对学习者自己的了解、对学习任务的了解、对学习策略的了解。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政策引导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 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品德教育, 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06
当前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研究的挑战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研究 方法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 验,这些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05
品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良好的道 德行为。
情感引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通过情感引导帮助孩子理解道 德规范。
家庭规则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 道哪些行为是家庭中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奖惩措施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01
总结词
艾森伯格认为亲社会道德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02 无私阶段(0-3岁) 儿童表现出无私的行为,没有明显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准则。
03
自我肯定阶段(3-7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表现出一些 亲社会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02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机制
社会规范的认知过程
感知阶段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社会规范,形成初步印象。
理解阶段
个体运用思维对社会规范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接受阶段
个体在社会规范的认知基础上,产生认同和接受的 态度,愿意遵循社会规范。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的模仿与内化模仿阶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学习专题)附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学习专题)附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学习专题一、单选题1.关于学习的含义,错误的表述是( )。

(统考2017研)(A)人与动物都需要学习(B)学习就是有机体的行为改变(C)学习是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D)学习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2.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

(统考2017研)(A)结构匹配理论(B)关系转换理论(C)建构主义迁移理论(D)产生式迁移理论3.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必须“超越给定信息”。

这一观点强调的学习过程是( )。

(统考2016研)(A)获得(B)转化(C)评价(D)动机二、简答题4.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

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5.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两者的异同是什么?6.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与学说。

7.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有什么意义?8.简述认知学习的特点。

9.什么叫动作技能?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0.什么叫练习?练习曲线有哪几种绘制方法?11.什么叫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2.什么叫迁移?迁移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有哪些?13.简述脑可塑性的特点。

14.试从学习的认知观出发,简要比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利弊。

(统考2018研)15.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华南师范大学2015研)16.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武汉大学2012研)17.什么是技能?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是什么?(上海师范大学2011研)三、名词解释18.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19.隐性知识(首都师范大学2015研)20.知识表征(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21.学习迁移(中山大学2011研)22.技能(华中师范大学2011研)四、论述题---为题目类型23.简要说明行为主义者怎样看待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2017研)标准答案1-3 BCB4.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A.品德B.社会规范C.气质D.人格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 )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实现的。

A.品德B.性格C.气质D.人格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3.( )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A.道德意念B.道德认知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方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4.( )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A.品德B.社会规范C.气质D.人格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5.( )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

A.犯罪行为B.错误行为C.过错行为D.品德不良行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6.( )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的支配,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A.犯罪行为B.错误行为C.过错行为D.品德不良行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7.( )是指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A.道德意念B.道德认知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方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8.( )阶段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

A.社会规范的遵从B.社会规范的认同C.社会规范的内化D.社会规范的升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9.( )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社会约定的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处于(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B.工具目的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阶段D.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正确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处于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社会约定的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2.“技能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以划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

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个观点。

题干的命题所表述的观念属于陈述性知识。

3.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非零常数C后,则计算得到的标准差和方差( )A.标准差不变,方差等于原方差加上常数B.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加上常数C,方差不变C.标准差扩大C倍,方差扩大C的平方倍D.都不变正确答案:C解析:如果每一个观测值乘以一个相同C之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

方差为标准差的平方,观测值乘以常数C后,方差相应扩大C的平方倍。

4.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正确答案:A解析:题目所描述的是算法的含义,这种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综合题)模拟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综合题)模拟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综合题)模拟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试述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正确答案:(1)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①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探讨人类个体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交往。

②维果茨基提出符号工具的中介推动人类高级认知机能的发展,强调语言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③维果茨基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

④从整体上来说维果茨基是非阶段论者。

在语言发展的论述上持阶段论的观点。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皮亚杰从个体因素的角度探讨人类个体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在环境中探究和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②皮亚杰提出个体通过适应和组织等认知机能使图式不断发展起来,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皮亚杰是阶段论者,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具有的图式类型是不同的。

③皮亚杰认为思维引导语言。

④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

(3)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比较①二者都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②皮亚杰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皮亚杰强调认知的发展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发展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

皮亚杰是阶段论者,维果茨基总体上是非阶段论者。

皮亚杰强调思维引导语言,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认知的发展,一个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认知的发展,但两种观点并非是矛盾的,我们可从相互补充的视角看待这两种观点。

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试述奥苏伯尔和罗杰斯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并比较其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1)奥苏伯尔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观点学校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的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品德发展部分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品德发展部分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的培养。

A.道德认知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D【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2.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加涅B【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

3.()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4.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零食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A.甲同学错误大B.乙同学错误大C.两者都没错D.两者错误一样大A【解析】他律道德阶段又称为权威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 岁),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5.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6.“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的作用。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行为B【解析】“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因此,答案为 B 项。

7.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A.二者相互区别B.二者相互联系C.二者相互独立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8.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A.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C【解析】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要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022-2023年研究生入学《学硕心理学》预测试题10(答案解析)

2022-2023年研究生入学《学硕心理学》预测试题10(答案解析)

2022-2023年研究生入学《学硕心理学》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容量为 n 的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的标准误是()。

A.AB.BC.CD.D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关,并有助于实现视觉与听觉跨通道联合的皮层区域是()。

A.布洛卡区B.威尔尼克区C.艾克斯勒区D.角回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言语视觉中枢位于角回,该区受到损伤会产生失读症,病人看到文字却不能认得,并使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失去了相互转换的功能,即有助于实现视觉与听觉跨通道联合。

3.根据社会渗透理论,与一个人初步交往时须遵循的规范是()。

A.相互性原则B.交换性原则C.互补性原则D.连续性原则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社会渗透理论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他人展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展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4.区间估计的原理是()。

A.概率论原理B.反证法原理C.抽样分布原理D.小概率事件原理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区间估计依据抽样分布理论,利用抽样分布提供的概率解释,以标准误决定区间估计的长度。

5.母亲在场时婴儿积极探索活动;母亲离开后会焦虑不安;母亲回来后恢复平静并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其依恋类型是()。

A.回避型B.反抗型C.迟缓型D.安全型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艾斯沃斯利用陌生情境法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种,即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题干中描述的为安全型依恋类型。

6.与地球 24h 昼夜节律变化不同,神州十三宇航员在太空约 90/min 就一个节律改变,一项研究节律对地球和太空中航天员睡眠效率的影响,节律是()。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自变量是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题中节律是自变量,航天员的睡眠效率是因变量,控制变量也是无关变量,也叫额外变量。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137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137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137单项选择题第1题:对于一个长期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当在一次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引导其进行合适的归因,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原因类型是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对于一个长期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而言,树立信心是第一位的,因此选项A最为合适。

对于长期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再次取得好成绩,选项B效果更好,能够使其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第2题: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A.图式B.命题与命题网络C.表象与表象系统D.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

第3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语,如果不能辨别某些字母的发音区别,发生的学习迁移的类型是A.正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这里强调的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之间发音的相互不利的影响,这是负迁移。

第4题:心理学家训练小鸡在两种颜色的纸板(浅色和灰色,米在灰色纸板下)找米吃,经过训练小鸡能够到灰色纸板下找米吃,然后给小鸡呈现的纸板是灰色和深色的纸板,多数小鸡到深色的纸板下找米吃。

这证实了学习迁移的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共同要素说D.概括说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题中所述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所做的实验,根据这个实验苛勒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关系转化说,即学习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中涉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一致的或可类比的。

因此,答案为B。

第5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A.摇头B.系鞋带C.打喷嚏D.打开计算机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动作技能是由动作构成的,但不同于动作。

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只有系鞋带符合动作技能的定义。

其他选项都是简单的动作,无需通过练习而习得。

第6题: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每天早晨起来反复不停地大声阅读单词,其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计划监控策略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考研网为大家提供考研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的更新!
一、选择题
1.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
A.遵从——抗拒——妥协
B.遵从——认同——内化
C.抗拒——认同——遵从
D.认同——遵从——内化
2.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弗洛伊德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岁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

( )
A.1
B.2
C.3
D.5
4.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
B.教师对学生品德影响有所疏忽
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
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
5.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
A.执拗——醒悟——改变
B.醒悟——再犯——顿悟
C.醒悟——转变——自新
D.转变——自新——醒悟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考研模拟题: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选择题
1.B
2.B
3.D
4.D
5.C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答: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形成个体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
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其次,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类个体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个体通过适应环境来维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则,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

这样,人对其所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
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 * ,是主体
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第三,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

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

这样,规
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

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要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
客观关系。

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 * 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

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

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
程。

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

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

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答: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

(1)道德概念的掌握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
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
第一,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第二,第二,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第三,第三,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2)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

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

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

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3)道德评价的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

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

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褒奖合乎道德
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