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基础(1至4节)
中医针灸学基础《持针法》

中医针灸学基础《持针法》持针法,又称“捏针法”、“拿针法”,是指捏拿毫针的方法。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生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腧穴局部的左手称为押(压)手。
刺手的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人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腧穴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且能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依照需要采用各种手法,进行操作。
《标幽赋》中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说明针刺时左右手协作的重要性。
常用的持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1)。
一般用于操持短毫针。
2.三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2)。
一般用于操持较长毫针。
3.四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并以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3)。
小指指尖可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操持长毫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
4.持柄压尾法即用右手拇指、中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食指抬起顶压针尾,三指配合刺入,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4)。
一般用于短毫针速刺。
5.夹持针身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身近针尖部分,或二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部分,对准腧穴,用力迅速刺入皮肤,针身与拇指呈90°角(图2-5)。
一般用于毫针速刺。
6.双手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左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尖(图2-6),或左手二指捏一棉球夹持针尖。
用于操持长毫针、芒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减少疼痛。
中医针灸科学习计划

中医针灸科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和意义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而且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对针灸疗法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员,学习针灸科学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针灸科学,我希望能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针灸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1. 中医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2. 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经络穴位、针灸操作技能、针灸治疗原理等。
3. 针灸临床应用:包括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月经不调等。
4.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针灸技能和临床经验,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三、学习方法1. 听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的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知识,做好笔记,掌握重点知识。
2. 阅读:多读一些与针灸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论文,扩展知识面,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3. 实践:多参与临床实践课程和病例分析,提高诊疗水平和实践能力。
4. 交流: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中医针灸学科相关问题。
四、学习计划1. 针灸学基础阶段(1-2年)在这个阶段,我将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基础知识和针灸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2)学习经络结构和穴位定位,熟悉常用的经络和穴位。
(3)学习针灸操作技能,包括不同针灸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开展临床实践,结合实际病例进行针灸治疗。
2. 针灸临床应用阶段(3-4年)在这个阶段,我将主要学习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1)学习各类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月经不调、失眠等。
(2)学习临床病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进行针灸治疗。
(3)参与临床实践课程,提升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针灸治疗是安全的。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也存在一些潜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
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暂的疼痛、疲劳、恶心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并且很 快就会消失。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利用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按摩,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养生保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气血的变化,辅助诊断疾病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针刺深度:根据穴 位和病情确定针刺 深度
针刺技巧: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
针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针刺前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疾病或感染,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 接受针刺治疗。
针刺中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针具和施术部位,施针过程中询问患者 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针刺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施针部位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
剂或中成药。
针灸与中药结 合的优势:针 灸与中药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针灸与中药结合 的注意事项:在 针灸与中药结合 治疗过程中,应 注意药物的配伍 禁忌和不良反应
的监测。
针灸与推拿的结合
针灸与推拿在 中医理论中具 有相似的原理
和作用机制
针灸可以调节 气血,推拿则 可以舒缓肌肉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学 针 灸 学 概 述 03. 经 络 系 统 04. 穴 位 05. 针 灸 技 术 06. 针 灸 治 疗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掌握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能够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掌握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常见疾病。
4、了解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能够正确评价针灸效果和安全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1、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
2、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详细介绍人体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等。
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结合具体病例,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介绍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范围等。
5、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介绍针灸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同时介绍如何正确评价针灸的效果和安全性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其中,理论课包括针灸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等内容;实践课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疾病、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针灸学基础知识(2学时)2、第二周: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4学时)3、第三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4学时)4、第四周: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2学时)5、第五周: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2学时)6、第六周至第八周:实践操作训练(每周2次,每次2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标准如下:1、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针灸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针灸学课件

针灸学
2.骨度分寸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 长度或宽度,分别规 定为一定等分,每一 等分称为一寸,作为 量取腧穴的标准。
针灸学
常用骨度分寸表
针灸学
3.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
针灸学
11. 内关(NEIGUAN)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 胸闷癫痫, 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
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2. 外关(WAIGUAN)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
鸣,耳聋,胁肋痛,上肢 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3. 风池(FENGCHI)足少阳胆经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 陷中,平风府穴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 衄,耳鸣,癫痫,中风,热
风池
病等。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 1.2寸。或刺透风府穴。
针灸学
针灸学
8. 肾腧(SHENSHU)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白 带,水肿,耳鸣, 耳聋。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9. 委中(WEIZHONG)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 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针灸学
6. 神门(SHENMEN)手少阴心经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针灸学简介•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基本技能•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发展前景与展望•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目录01针灸学简介起源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砭石疗法。
发展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种治疗方法。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理以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法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内科治疗美容美体康复治疗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对手术后康复和脊髓损伤等康复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02针灸学基础知识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络系统的应用经络系统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在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有数百个,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穴位系统概述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针灸学治疗疾病的主要刺激点。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功能。
穴位定位方法穴位定位是针灸学的基础技能,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自然标志法等。
穴位系统刺灸技术概述刺灸技术是针灸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针刺是用针刺入皮肤来刺激穴位,而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穴位进行热刺激。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步骤,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穴位选用不同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针灸学基础教案

作业题
1、经络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2、十二经脉的分布及其循行、交接规律是什么?
3、试述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实施情况及分析
课前反馈提问,学生回答准确率较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仔细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秩序良好,无小动作及交头接耳现象,无旷课、早退情况发生。在晚自习辅导时,学生按时、积极参加,并能踊跃提出问题,虚心请教,认真听取讲解。思考题及作业题完成良好。
3、针灸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50分钟)。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30分钟)。
采用理论讲授、提问及自学交互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⑴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代表作为《帛书、十一脉灸经》、《内经》等。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即唐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医药学家孙思邈)为后人所崇敬。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试述针灸学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2、针灸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自晋唐到宋金元时期有哪几位著名针灸医家?其代表著作及贡献是什么?
4、《针灸大成》一书主要贡献及影响有哪些?
5、针灸医学于何时传到国外?有什么影响?
6、简述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医学的发展。
实施情况及分析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仔细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秩序良好,无小动作及交头接耳现象,无旷课、早退情况发生。在晚自习辅导时,学生按时、积极参加,并能踊跃提出问题,虚心请教,认真听取讲解。思考题及作业题完成良好。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第2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16日教案完成时间:2006年1月6 日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02
CATALOGUE
针灸操作方法与技巧
针具选择与消毒处理
针具选择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规格、材质的 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消毒处理
采用高压蒸汽、煮沸或化学消毒等方 法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 染。
进针法、行针法及出针法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03
进针法
掌握快速进针、缓慢进针 等不同进针方法,减轻患 者疼痛感。
VS
儿童
儿童针灸时应注意针具的选择,尽量使用 细短针,以减少疼痛。同时,应根据儿童 年龄和体质调整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避 免过度刺激。
禁忌情况下避免使用或慎用针灸治疗
疲劳、饥饿、过饱、酒后等情 况下不宜针灸,以免引起晕针 等不良反应。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 不宜针灸,以免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 疾病患者慎用针灸治疗,应在 医生指导下进行。
历史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形 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于唐 宋元明清历代,近现代针灸学得 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 控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的作 用。穴位分布广泛,包括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部等。
感谢观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针 灸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提高普及率和认知度,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
加强针灸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普及针 灸基本知识和疗效,提高公众认
知度。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针灸学基础【中医科】

足三阴经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胸中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肺中
无名指端
足大趾端
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腧穴
节腧穴■ 腧穴的概念: 是脏腑 、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 也是疾病的反映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说“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 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的点 , 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 、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 从内通向外 , 反应病情 , 从外通向 内 , 接受刺激 , 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腧 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一 、手太阴肺经
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进入肘外侧 , 上行经过上臂伸侧前缘, 上肩 , 至肩关节前缘 , 向后到第七颈 椎棘突下(大椎穴) , 再向前下行入 锁骨上窝(缺盆) , 进入胸腔络于肺, 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 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 , 从锁骨上窝上行 , 经颈部 至面颊 , 进入下齿中 , 回出夹口两旁, 左右交叉于人中 。左边的向右 , 右边 的向左 , 上行至鼻翼旁(迎香穴) 入交于足阳明胃经 。 。
肝俞 、期门压痛 肝病足三里 、 胃俞 疼痛 胃病
体表相应腧穴部位
脏腑病变
反映于
■ 针灸 治 病 是 通 过 刺 灸 腧 穴, 以
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 腧穴可以分为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 、 阿是穴。■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 是指分布于十四经经脉偱行路线上的腧穴 , 共有361个 , 其中左右对称分布的有309对 , 单 穴即任脉 、督脉上的穴位共69个 , 这些腧穴都有固 定的名称 , 固定的位置 , 所属的经脉 , 是人体非常 重要的腧穴 , 这些腧穴都能治疗本经的病变 , 是临 床常用的腧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二经相同 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神志病
胸部病
手太阳小肠经脉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 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 经筋篇》:“以痛为腧”。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 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 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 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 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经脉 经 络 系 统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 络 孙 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五、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 例如: 两眉之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 天突→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脐中:8寸 脐中→横骨上廉:5寸 两乳头之间:8寸 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寸
(2)阐释病理 (3)指导诊断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 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 据。 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 胁及小腹胀痛等。 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 明经病有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之会,称“阴经 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经之 海”。
“背为阳,腹为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 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 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 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 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 络 第二节 腧 穴 第三节 十四经穴 第四节 经外奇穴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腧穴的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例如: 两手虎口交叉——列缺 垂手中指端——风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耳病
眼病、咽喉病、 热病
前阴病、妇科病
神志病、热病 眼病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十二经五俞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 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 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 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 委中→ 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 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 合谷→ 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五、腧穴的定位法
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 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 法。
骨 度 分 寸 示 意 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五、腧穴的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 取穴的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1.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 合、出、入”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